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墙面 > 导航 >

细致秀雅 瓷中极品

细致秀雅 瓷中极品

瓷砖墙面 瓷器中仿古气泡鉴别 全瓷瓷砖

2021-03-01

瓷砖墙面。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为素胎,所以必须用黄、胭脂红等作地子,然后再绘制纹样。其画法也是从铜胎画珐琅移植而来。雍正时期则解决了高度白色釉上着色绘画的问题,并有了更细腻多样的国产珐琅颜料,造型雅致,构图清丽,极具艺术感。乾隆则是将珐琅彩颜色发展到十几种,并明显受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影响,器物造型多种多样,纹饰构图繁复华美,绘制工艺极尽巧妙。康雍乾三朝珐琅瓷器的共同点就是工艺极其精致,颜色沉着鲜亮,造型规整疏朗。

珐琅彩瓷器在短短的百余年内经历了创造但不完美的康熙时期,完美但数量极少的雍正时期,尚未发挥便失宠的乾隆时期三个阶段。感慨着历史是由当权者个人情绪操纵的同时,更清醒地认识到珐琅彩瓷器的珍贵,特别是鼎盛的雍正时期所呈现的美轮美奂。

瓷中极品瓷润工细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亮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坯、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绘画也成为珐琅彩瓷的精华所在,画工并非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珐琅彩瓷的绘画是其精华所在。珐琅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绘画却有它独特的一面。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据记载,从康熙到乾隆画供奉纸画的名画家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王原祁、蒋廷锡、郎世宁、冷梅、唐岱、高其佩、袁江、董邦达、金廷标、李世倬、沈晖、袁瑛、王敬铭、钱维城等等。这些名画家的画稿被画工精心地描绘于珐琅彩瓷器上,形神兼备,各具不同的风采。

珐琅异彩洋为中用

珐琅彩瓷最突出的特点,是绘画时是什么颜色,烧出来仍是什么颜色。施彩虽较薄,但看起来却有凹凸不平的立体感,绘画层次鲜明,色彩瑰丽,精美异常。它采用中国画的章法布局,勾勒填色、没骨敷彩,并利用画面中的空白,配以书法隽秀的题诗;诗的引首、句后还加以朱砂印章,成为集瓷、画、诗、书、印于一身的高雅艺术品。珐琅彩瓷的用料,在康熙时期以进口珐琅料为主,雍正六年以后,随着宫中自炼珐琅料成功后,珐琅彩瓷以其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绘画技巧,成为紫禁城内皇帝、后妃们赏玩的御用瓷,在清宫内独领风骚近百年,乾隆皇帝由此赐御旨庶民弗得一窥。

珐琅彩瓷由于烧制成本昂贵,仅以康、雍、乾三朝为限。珐琅彩瓷器胎白釉润,色调明快,其精湛程度远非其他瓷器所能比。珐琅彩绘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

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

北京商报记者宋永春tAoCi52.COm

珐琅彩瓷鉴别有方

清代珐琅彩瓷因珍稀而名贵,近年来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价格扶摇直上,人们对此趋之若鹜,各种层次的赝品也铺天盖地而来。到底应该如何鉴别珐琅彩瓷呢?专家建议鉴别珐琅彩瓷要注意以下几个特征:

一、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

二、造型: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堪称“白璧无瑕”。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藕荷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可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六、绘画与纹饰:多为工笔画,画工精致。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有花无鸟;雍正的珐琅彩彩料更为丰富;乾隆时期出现了粉彩瓷和珐琅彩瓷之间的作品。

七、款识:康熙时期落款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框。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框,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框形一种,乾隆有蓝料也有褐色料款。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清丽秀雅的清乾隆仿汝水盂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釉色温润、开片优雅而闻名于世,清淡含蓄的艺术风格为后世所推崇。明清两朝的景德镇御窑厂,相承以继地仿制汝窑器。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开始仿制汝瓷,其后断绝。清雍正朝复烧,品质远在宣德仿品之上,乾隆帝即位后,景德镇官窑仿汝瓷烧制依旧。据《清档》记载分析,乾隆一朝烧制仿汝釉瓷器主要集中在乾隆十三年以前,其时常将内府旧藏汝窑实物或制样发至珠山御窑厂让唐英临摹。

如今,在我国各地博物馆中,明清仿汝窑瓷器多有精品珍藏。这件清乾隆仿汝水盂(见图),就是上海嘉定博物馆收藏的仿汝窑佳作之一。该仿汝水盂口径13.9、高16、底径18.5厘米;圆唇口,扁腹,铁足;通体施仿汝窑天青色釉,釉面密布开片,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在明清时期仿制的汝窑器中,宣德时期有碗、盘、杯等制品,只模仿汝釉,造型则为宣德时期常见的器物;而清代雍正乾隆仿汝更为优异,唐英《陶成纪事碑》称为“仿铜骨鱼子纹汝釉”。宋代汝器多小件,雍乾仿宋汝窑器,一类不署本朝款识,器型、釉色、开片,刻意模仿宋汝窑器;另一类署本朝款识,釉色仿汝,式样丰富,造型多为本朝典型器。宋汝釉面厚润无光泽,有失透感,清雍正乾隆仿汝釉面玻璃质强,光亮莹润。乾隆帝曾赋诗称赞:“官汝称名品,新瓶制更嘉”。本文介绍的这件乾隆仿汝水盂,不重装饰,以造型釉色取胜,展现出当时瓷器清丽秀雅的艺术风格。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釉色温润、开片优雅而闻名于世,清淡含蓄的艺术风格为后世所推崇。明清两朝的景德镇御窑厂,相承以继地仿制汝窑器。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开始仿制汝瓷,其后断绝。清雍正朝复烧,品质远在宣德仿品之上,乾隆帝即位后,景德镇官窑仿汝瓷烧制依旧。据《清档》记载分析,乾隆一朝烧制仿汝釉瓷器主要集中在乾隆十三年以前,其时常将内府旧藏汝窑实物或制样发至珠山御窑厂让唐英临摹。

如今,在我国各地博物馆中,明清仿汝窑瓷器多有精品珍藏。这件清乾隆仿汝水盂(见图),就是上海嘉定博物馆收藏的仿汝窑佳作之一。该仿汝水盂口径13.9、高16、底径18.5厘米;圆唇口,扁腹,铁足;通体施仿汝窑天青色釉,釉面密布开片,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在明清时期仿制的汝窑器中,宣德时期有碗、盘、杯等制品,只模仿汝釉,造型则为宣德时期常见的器物;而清代雍正乾隆仿汝更为优异,唐英《陶成纪事碑》称为“仿铜骨鱼子纹汝釉”。宋代汝器多小件,雍乾仿宋汝窑器,一类不署本朝款识,器型、釉色、开片,刻意模仿宋汝窑器;另一类署本朝款识,釉色仿汝,式样丰富,造型多为本朝典型器。宋汝釉面厚润无光泽,有失透感,清雍正乾隆仿汝釉面玻璃质强,光亮莹润。乾隆帝曾赋诗称赞:“官汝称名品,新瓶制更嘉”。本文介绍的这件乾隆仿汝水盂,不重装饰,以造型釉色取胜,展现出当时瓷器清丽秀雅的艺术风格。

元朝极品青花“牡丹”大罐 六柄硕大牡丹怒放


纽约苏富比(Sotheby’s, New York)中国艺术品拍卖会在2007年九月18日竟拍

“此罐的夔耳做工极好,宽肩在底部逐渐变窄,带有卷唇的瓶颈竖立在肩部之上。肩部用钴蓝绘着牡丹,有花蕊,花朵蜿蜒着,活灵活现。这六柄硕大的牡丹各自呈现出不同的角度,每朵花都有繁盛的花瓣,花瓣的尾部呈叶状,脉络雕刻得很清晰。其中三朵花展示的是侧面,它们的花瓣有开有合,中间的雄蕊就被展现出来了。其他的几朵分别呈现出花的上部和底部,它们的花瓣长在波浪般起伏的粗茎上,规则地围绕着中间的花结(六片突出的花萼),花茎上长着丰满的尖叶和不同程度开放的小花蕾。在罐的肩部,还有蜿蜒的荷花长在曲折的茎上,它们有着正统形状的花朵和长而尖的卷叶,尖的花瓣交替张合,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花心,花的上面,有一段白色浪尖延伸到短颈上的波纹,和一道细窄的经典卷形缘饰,以及风格化的竖直垂片,这些都处在双线的缘饰中,围绕着底部上方云朵般三叶形和环形的垂饰。这个设计用细致的触、丰富的蓝紫调的钴蓝,通过强调起伏,在内部运用蓝色调的釉,底部和底缘不上釉来展现其上好的本色陶,巧妙地表现出了博大的气氛”… Regina Krahl (世界著名陶瓷专家)写道。

高: 28.7cm

最大直径: 35 cm

在形状、设计和绘画风格上,这个珍奇的青花罐代表了典型的元朝青花瓷。它新月形的波纹、旋涡形的荷花和牡丹以及其刻画的细节、经典卷形缘饰和荷花花瓣结合了当时景德镇瓷器绘画中五个最经典的元素。

14世纪50年代,江西景德镇瓷器风格发生了强烈和持续的变化,宁静的宋青花风格被元青花的华丽风格所取代,明亮的色彩、生动的绘画和引人注目的大小,这种风格的变化从景德镇席卷了全国,甚至到亚洲和欧洲的其他国家。

在上海美术馆中保存有一个与其基本图案——特别是花纹——非常相近的瓷器。其他基本图案有些相似瓷器则呈现的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花纹,例如,在山西省博物馆的一个瓷器,收录在香港1993年出版的《中国文物精华全集·陶瓷卷》中;另一个日本私人收藏的瓷器,收录在1980年东京出版的《So Gen no bijutsu》。还有一个类似的于1993年10月25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更近的是在2006年3月30日的拍卖。

牡丹和荷花装饰的大罐用一个较弱的植物线条代替了罐颈部粗旷的波浪线条,更加简化的牡丹和荷花,缺乏变化或者缺乏雕刻的细节,经典的卷形缘饰不是被省略掉就是被替代掉了。

元明清瓷器鉴定要点之四:细致观察胎釉的特征


由于时代和地区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因此在鉴别一件陶瓷器时决不能离开这方面的细致观察。

观察古瓷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器多有所谓“酥光”或“莹光”一类的光泽,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但是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的方法加工处理后,也可以将此种“火光”去净(如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即能找见破绽和不自然的光泽)。相反地,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有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灿烂如新(如遇到此种崭新的旧瓷,须从器形、釉质、色彩、纹饰、款识等几方面详如考虑)。所以,如果只凭暗然无光即所谓“失亮”一点作为历年久远之证也是不可靠的,又如一般旧瓷常有所谓柳叶纹、牛毛纹、蟹爪纹、鱼子纹、鳝血纹、冰裂纹等大小不同的片纹,这些虽成为宋官窑、哥窑、汝窑等等瓷器上自然出现的特征,然而后世仿品同样能凭人力作出相似的片纹。尤其是雍、乾时期景德镇仿官、仿哥的制品最能乱真,稍不经心极易混淆。因此仍需进一步观察釉中所含气泡的大小疏密,方不致眩于假象。如官、哥窑釉泡之密似攒珠,汝窑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谓的“棕眼”等,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

此外,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钧窑瓷釉多如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难能可贵的特点,可是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若不参照其他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则往往失于片面。例如元代琢器表里釉多不一致,而且常有窑裂、漏釉、缩釉、夹扁的缺陷;永乐白釉器皿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和闪黄色,釉厚聚处则闪浅淡的豆青色,并且琢器的表里釉多均匀一致;康熙郎窑红釉则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以及“米汤底”“苹果青底”等特征。这些都是后世仿品难于仿效之处。

至于明代景德镇官窑的釉质多有肥厚之趣,清代初期官窑釉质则有紧密之感,不过是就一般而论,当然也有例外,而且后世的仿品在这方面更不乏乱真之作。所以说只凭釉质而断瓷器的新旧真伪仍嫌不足,必须进一步研究其胎质。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大致说来,元代器皿底足多露胎而质粗,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但也有极少数底款有釉而周围无釉的),清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的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之处,大都可以看出胎质火化的特色。例如元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胎多较洁白细腻而且很少含有杂质,火石红色也减少甚至不见。这些一方面标志着胎土淘炼方法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进步,同时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试以明代永、宣的砂底器皿而论,因为选料和淘炼技术较元代粗细,虽亦不免含有微量杂质,形成黑褐色的星点,但已少有凹凸不平的缺点,用手抚摸多有温润细腻之感。而明末清初的砂底器皿及后世仿品的胎质则比较粗糙,又如成化的瓷质一向以纯洁细润著称于世,迎光透视多呈牙白或粉白色,并且具有一种如脂如乳的莹润光泽。而雍正官窑仿成化的瓷器尽管在造型、纹饰和色调方面都有相当成就,同时其釉质、胎质在表面上看来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高则呈纯白色或微闪青色。

上述这一点当然也关系到原料本身质量的改变,例如对于嘉靖瓷质不及前朝,一般多归咎于“麻仓土”渐次告竭。《博物要览》中曾有“夸饶土渐恶,较之往日大不相侔”的说法。然而也不宜过分执着于胎土的颜色和粗细之论,因为即使是景德镇同一时代所产的瓷土,也决不止采自一两处产坑,从而有的细腻滑润,有的细而不润,有的甚至相当粗糙,何况胎土配合的成分也是决定胎质的关键,而且由于制作方法和火候不同,胎色又有纯白、微黄、微灰或微青等若干区别,因此如果凭胎体本身的质量作为断代的标准,还是不够全面的。

有些胎体过薄的器皿如脱胎瓷和永乐、成化瓷一类,因露胎处极为细小,较难辨别胎土的颜色。有些即使不是薄胎,但因裹足支烧而足不露胎,或受窑火影响而使露胎颜色发生变化,如所谓“紫口铁足”的器皿在宋、明、清瓷中均不乏其例。这些似已成为鉴别上的重要条件,然若剖视其断面,便可发现未直接受窑火煅烧的内部胎色并不如此。同时,一般传世品经过多年的污染,也很难辨清胎体的本来颜色。所以为了有助于胎质方面的鉴别,有时还需要兼用比重量、听声音的方法(如所谓瓷胎声音清脆,缸胎体重而坚硬,浆胎体轻而松软等)。至于带有支钉痕的器物,如能细审其钉痕的大小、形状及数目、颜色,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般说来,永、宣、成瓷胎均较元瓷为轻,而宣德器皿又比永乐为重,若由断面剖视元、明器皿,在口边处的厚薄区别并不很大,主要全在器身和器底相差悬殊。其他如后世新仿的宋吉州窑黑釉圆琢器皿,无论其外貌如何神似,总觉声音清脆(古瓷研究者术语中所谓声音发“冷”),而真者声音反觉沙哑,也是一个明显的实例。

由此可见,辨别胎釉的方法是,既要用眼光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也要用手摩挲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可以说耳、目、手三者并用,方不致限于表面或拘于一格,而对于旧坯新彩、补釉提彩、旧彩失色重画,以及旧白釉器新作暗花、款识等各式种样的仿品。尤其应当慎重研究。如果满足于局部的特征相符而失于整体的条件不合,或只看外表而忽略器里,或但观釉色而不问胎质,都是片面的。所以说造型、纹饰、款识、釉质、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古瓷选购—古瓷和仿古瓷的区别


真正的古代瓷器是国家的文物,是“无价之宝”,而仿古瓷却是作伪处理的假古董,如果作伪手法高超,几可乱真。那样怎么区别它们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的7个方面来鉴别古瓷器收藏品:

1.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如玉;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但是仿古瓷往往做去浮光的处理,主要方法有:

①用酸涂或浸,但釉面苍白,在放大镜下见伤痕。

②用兽皮打磨,但在放大镜下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状纹。

③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或烟久薰,但釉色不正。 

④入土久埋

2.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伪造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浸洗即去之。

3.瓷器纹饰,真者用笔(刀)流利自然,伪者则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

4.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易变色,或只留下痕迹;新瓷金色鲜艳,光泽耀眼。

5.古瓷中的低温铅釉,釉面可见一层银色,瓜皮绿釉较明显,新瓷则无。

6.釉上彩瓷(五彩、粉彩、古彩)一般达一百年之久的,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围有“彩虹”般的光晕,有的仅隔60年的釉上彩瓷也会出现此现象,但年岁愈久愈明显。

7.旧胎后挂彩自光绪以来多见,解放后很少见。是否属于后挂彩,着重看如下几个方面:

①釉上彩色是否有当时彩色特征:

②纹样的布局、形象、用笔等是否有当时的风格。后加彩多画的拘谨,呆板,纤细,缺乏当时的风格;

③纹样是否压着了釉面伤痕,有这现象的必然是后加彩;

④后挂彩的彩色一般光泽度强。此后,后加款、换底、换款、换口、补彩、修补器物残缺等现象也在鉴定中常遇见,都必须认真区别。

另外提醒广大收藏爱好者不应盲目跟风,选购时一定要擦亮双眼。对古瓷器类产品知识,要有一定的认知。要从各个年代所产陶瓷的特点来鉴别。

回流瓷不尽是掠夺瓷


清代雍正·青花纹章瓷板沿碟

清代雍正·青花纹章瓷板沿碟

清代雍正·青花纹章瓷板沿碟

纵观近20年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传统的宫廷官窑古瓷一直都是被众藏家追捧的对象。而最近几年的中国明清外销古瓷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媒体的视线,前所未有地被收藏界所关注着。

我们都知道,在收藏界行家们的眼中“回流瓷”被分为“掠夺瓷”与“出口瓷”。大多数收藏家意识中的“出口瓷”,即所谓的“外销瓷”。“外销瓷”通常都会被解释为,就是古时中国人在国内成批量所烧制生产的陶瓷卖往国外的商品。

属于正常贸易的陶瓷商品,往往是藏界所定义的“外销瓷”。而在海外回流的文物古瓷中,不仅有出口的外销瓷,亦会有一些传统的中国古陶瓷。不具异地风情的中国陶瓷之所以会出现在海外很大的一个原因,还是当时的外敌入侵时所掠夺而去的文物。这种“掠夺瓷”的回流文物,最常被古董行家们视为列强的侵华罪证。

收藏界对于回流瓷的认知上,还很多初学爱好者并不知道除了“外销瓷”、“掠夺瓷”外,还有一种更为特殊的外销瓷,即“定制瓷”。“定制瓷”也是属于外销瓷中的其中一种,与普通的成批量烧制生产的贸易瓷不同,它们是属于外国人特定的“定制瓷”。这类定制外销瓷在学术上被称为“纹章瓷”,其设计制作质地要比普通的外销瓷更为精美细腻。

纹章瓷,是当时西方贵族订购需求者委托中国的陶瓷贸易商特别定制而烧造的瓷器。这样的瓷器相当于外销瓷中的“官窑瓷”,其生产量相对要少很多。因为不是“大路货”的贸易外销瓷,所以它的价值要比一般的商品瓷贵很多。提及“纹章瓷”的造工技艺及用料质地,当然也是要比“大路货”的外销瓷要精致。其绘画通常都是以表现西方的人文历史、宗教文化等内容为主。除此以外,纹章瓷比起一般的普通外销瓷更为显著的特征还是其器皿身上都会有一个特定的标记纹饰。这也是我们在商业上常说的“标志”,是订购买家特意要求打上的记号。这些记号一般都是订购单位的团体或家族的“徽章”、“商标”等。相当于我们中国官窑瓷器中的款识,也是奢华高贵的象征。

然而,收藏市场上不仅这样的古董“官窑”外销瓷少,就连“大路货”的古董外销商品瓷也非常少了。一般常见的外销瓷都是清代中晚期的“人物山水亭台楼阁纹”的青花瓷,这类青花外销瓷由于画景中绘有一条桥,加上又是青花蓝釉,被珠三角的一些古玩收藏行家们称之为“蓝桥碟”。“蓝桥碟”当属“广彩瓷”外,又一个行家们所能见到最多的外销瓷器品种,而笔者的获奖文学代表作《沧海龙吟赏古瓷》一文中的古瓷题材就是以“蓝桥碟”为对象的。这种外销瓷的造型以圆形、椭圆形及八菱形为常见,其尺寸一般都比较大,通常口径40厘米左右的最为普遍。

大约在10年前,40厘米左右的“蓝桥碟”一些市场商家之间的“行家价”不会超过1000元,5、6年前则大约在4000元以内。而最近的这几年这类的外销碟行家之间的买卖通常是在6000-8000元左右,笔者也偶有在拍场上见得,一般起拍估价均为4-6万左右。尚若是市场古玩行家卖给外行投资者,正常情况下一般都是取拍卖价的3到6折左右,而且在未来的几年内价格仍要猛然大涨。

以上分析的是属于普通“大路货”级别的商品外销瓷的行情动态,当然是不能与“纹章瓷”这样的特殊定烧瓷相比拟。但市场上却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许多行家都会把“纹章瓷”与传统的“外销瓷”混为一体了。特别是在民族意识更为团结的这几年,一提及外销瓷人们就联想到回流瓷。而“回流瓷”的概念早已在大众的心目中被潜意识地定义为了“掠夺瓷”。但这是很片面的说法,甚至还会误导旁人。应该说是“出口转内销”的“外来”文物。说白了,这就是古时的西方古董,只不过其生产的地点在中国而已。如此一来,“回流瓷”中的“纹章瓷”当属外销古瓷中的精髓。

前几个月笔者正好在美国华人收藏协会荣誉会长、法国华人收藏协会顾问、广州古玩行业商会顾问黄金源老师的瓦趣轩珍品展及《瓦趣轩品瓷》新书发布会上见得一件清代雍正时期的青花纹章瓷外销瓷碟。该外销瓷碟青花发色淡雅,衬以耀眼的彩色徽章正是典型的纹章瓷。尔后笔者再次私下再次到瓦趣轩博物馆拜访著名的国际古董鉴藏家黄俊然老师时,他亦表示该瓷应是中国来样订制的外国官用瓷。不过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当时我出席展览开幕时曾拍了不少现场的相片。我把相片上传到自己的QQ空间相册,有不少的行家藏友们都赞赏该瓷碟属于很开门的外销瓷精品。但包括一些收藏大腕在内的朋友们,都没有人提及这回流古瓷是纹章瓷。

2013年6月21日 凌晨

于【岳宝轩】

博文地址:?tj=1

贴花瓷和手绘瓷区分


贴花是怎么回事?贴花纸有专门的生产厂生产,规模都不大,它是根据客户的要求订制或自己创作图样,在商店里售卖。生产瓷器的个人和厂家都可以直截买来、贴上,送去烧就行了。不需技艺,也不费力气,省工、省料、省时,适合大批量生产。如日用瓷、陈设瓷等等。大大降低了成本。现在工艺瓷器也大量采用贴花瓷。 贴花瓷器是否有收藏价值,要看它的历史特征和数量大小,不能一概而论。收藏要尽量避开贴花瓷器。如何区分贴花瓷和手绘瓷。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学的方法。

一、看装饰纹图案。有很多瓷器,上、下、左、右边缘,常常有一圈装饰图案。贴花的图案,普遍会出现图形叠交、错位、接头缺口三种状况。如缸、碗、杯、瓶之类。

二、细看有时会发现缺色的现象,像虫咬过。这是由于贴花纸在转运过程中,或操作时弄掉了贴花纸上的部份陶瓷颜料所至,但并不是一定都出现,要细看。

三、细看对称的、或相同的图案。每个局部,贴花瓷基本是一致的。而手绘的肯定不能做到一致。这一点很重要。

四、球面几何形状瓷器(如大天球瓶),大面积连续图形画的完整的人物、花鸟、风景,不会是贴花的,否则会出现折叠现象。

五、青花分水工艺做的瓷器,可以判定不是贴花的。

六、从颜色上判断。无论釉上、釉下贴花纸,从工艺上讲,陶瓷颜料附着厚度有限,颜色的深浅不易解决。对于某种颜色,如黄色,就会出现所有这种颜色在整个画面上,都会基本一致。这是最重要的区别方法。

七、对于有球面几何形状的瓷器,它的贴花纸,往往多片贴花纸拼块组成,如山水画,为了整体效果,也人工画一些补充图案。这样就会同种颜色(如青花颜色),手绘和贴花出现不一样色调的现象。如瓶子,元圈装饰线都是用手工画的,这个颜色往往与同种贴花颜色色调不一样。

八、贴花和手绘同时出现的瓷器,表现在上下装饰图纹用贴花,主要部位用手画。不过这种手绘都是把画面用复写纸拓在坯或瓷上,人工再上色。鱼缸用的比较多。凡瓷器上用了贴花,不论多少,此瓷器就不可能太贵。

九、从瓷体上分析,贴花瓷其瓷体不管是否高白泥,多数都比较粗糙。高级日用瓷除外。好瓷体不会用贴花。

十、潮州瓷目前所看到的都是贴花的。还有,景德镇瓷用潮州贴花纸现象也很普遍。

康熙瓷


古今通宝收藏小常识(一百二十)

最受中外藏家青睐的藏品——康熙瓷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康熙朝青花瓷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欲滴,代表了清代青花瓷最高水平,它与明代青花瓷迥然有别。康熙青花山水和晕染法的成功运用,不仅可将青花分出许多色阶,而且使画面富有立体感,达到了青花艺术表现的最高水平。青花瓷的种类也大为增加,除青花加彩之外,还派生出了豆青釉青花、天蓝釉青花、洒蓝釉青花、绿釉青花、黄釉青花、浆胎青花等。

胎质:早期胎体厚。中晚期胎土淘炼精细,胎质洁白致密,如糯米粉状。

釉面:早期釉色泛青,釉面有黑棕眼。中期釉面细润滑腻,釉色以亮青釉为主,也有增强白度的浆白釉、粉白釉等。晚期釉色为碧青,给人一种清新明快而又剔透坚硬感。

器型:造型极为丰富,常见器型有碗、盘、瓶、尊、香炉等。官窑器少大件器,大多为小件的日用瓷和文房用具。民窑器型丰富,多大件器,如大型凤尾尊、大方 瓶、棒槌瓶、观音瓶、花觚等。器物制作规整,修坯精细,接痕不明显。具有时代造型特征的青花器型有:凤尾尊、贲把壶(俗称“藏草瓶”)、痰盒、“凉帽式” 碗、圆棒槌瓶、方棒槌瓶等。

青花发色:

康熙早期青花呈色深沉、灰暗,器口多施酱黄釉。

康熙中期(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四十五年1706)青花色泽开始出现浓淡深浅变化,且呈色稳定,青翠雅洁。其层次变化可达数十层。官窑钴料大多采用上等浙青料,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亦使用产自云南的“珠明料”,呈色纯蓝,纯净明亮。康熙中期青花最具特色,也最具美感,其一笔之中分出深浅浓淡,而青分五色,就显出山水风景的层次和立体感来。因而被誉为“五彩青花”或“青花五彩”。同一种青料由于它的浓淡不同,形成了色彩上不同的感受,甚至在一笔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这完全是由工匠们成熟地运用绘笔技巧而有意识地造成的。《陶冶图说》记录了清初描绘青花分工的情况:“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所以一其手,不分其心也。画者、染者分类聚一室,以成划一之;至如边线青箍,出镟坯之手;刻铭书记,归落款之工;写生以肖物为上,仿古以多见为 精。此青花之异于五彩也。”民窑器除精品也使用浙青料之外,更多的是使用江西料、广东料等料。

康熙晚期青花瓷,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类似雍正初年产品。

纹饰:官窑器纹饰多为龙、凤、缠枝莲、山水、亭台楼阁等,团龙、团凤是特殊表现手法。民窑器纹饰题材丰富,除一般山水人物之外,还有历史典故,如王羲之爱鹅、竹林七贤、渊明爱菊、张旭醉酒、米芾拜石等;取材于戏剧、小说类的情节,如《封神榜》、《三国志》、《西厢记》、《水浒传》等;有乞福求祥的松鹤延 年、岁寒三友、鹿鹤同春、锦鸡牡丹、灵仙祝寿等图案,取材民俗题材的,如一品清廉、耕织图、渔家乐、多子图等,以及树木花草类,如牡丹玉兰、博古插花、竹兰梅菊等图。

早期纹饰图案和题字往往相配,如画秋叶者,则在画旁题“梧桐叶落,天下皆秋”之类文句。

中期纹饰则流行四季风光、西湖风景、芭蕉梧桐、牡丹、梅花、博古、吉祥图案等。梅花有垂枝梅、冰梅、朵梅,一般仅画花蕊不画花心。这段时期,器物上出现书写长篇诗文,如“兰亭序”、“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秋声赋”等。

晚期纹饰,人物、动物、植物都有。极富特征的是《耕织图》。

底足:露胎的底足能见一圈圈细密的旋坯痕。底足形式多样,有圈足、三足、平底、璧形底。盘、碗圈足较大,挖足较深,以滚圆的“泥鳅背”状为多,底部有缩釉点,如针孔。出现了双圈足盘碟,二层台底瓶、罐、尊,璧形底笔筒等。

款识:康熙时期的青花,特别是民窑器很多都没有年款,这种状况与康熙十六年浮梁县令张齐仲曾经下令禁止窑户在瓷器上书写年款有关。当时的底款多为仿明代宣德、成化、嘉靖和万历年款。

早期青花瓷器书帝号年款的较少,一般署斋堂名或花押,或画香炉、秋叶于器底。

康熙中期以后,官窑青花瓷器署本朝款成为定制。基本上是楷书,其篆书款不到1%,“康”字的下半部多用半水或楷体“水”字,很少写成“泰”字下半部的“水”字。款识有单圈、双圈、双方框、双长方框,楷书、草书,六字三行、六字二行、四字二行等。其青花款识颜色下沉釉里。

康熙时期,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署本朝款,多书成化、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及斋堂款。也有仿明代洪武、永乐、宣德、万历年款青花瓷器。

青花瓷-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是青花瓷的一种,是中国明清时期出口于国外的一种瓷器类别。克拉克瓷原产地为中国福建漳州的平和,克

拉克瓷古窑址:五寨洞口陂沟窑、花仔楼窑、田坑窑、大垅窑、二垅窑等。

克拉克瓷名称由来

克拉克瓷名称至今都有争论,目前关于这种出口荷兰等欧洲地区的古代瓷器名称的由来有几种猜测,一种说法荷兰把

最精美的瓷器叫克拉克瓷;

第二种名称说法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

,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

第三种说法是克拉克是破损或者裂缝的意思,来自于荷兰语“Kraken”。

克拉克瓷器特点

第一时期(1550-1570),克拉克瓷器边沿和弧腹处没有纹饰;

第二时期(1560-1580),克拉克瓷器有装饰的边沿和未装饰的弧腹;

这两个时期是克拉克瓷器的初始阶段,还没有开光纹饰,但是装饰主题和技术手法,都是跟后来瓷器的结构和器形保

持一致。

第三时期(1575-1590),克拉克瓷器有了开光,内壁有了开光装饰。

第四时期(克拉克瓷器是带状和珠状垂饰纹样的小开光依次把大开光分开。

第五时期和第四时期类似,但是在盘中心的一圈圆形装饰里引进了很多菱口形装饰,偶尔一部分边沿上的小开光会被

填充。

第六时期(1605-1625),卡拉克瓷器把边沿的开光精简为圆形或者近似圆形的开光;菱口装饰继续存在,但是更多

用费具体的动物图案的象征性主题做为装饰。

第七时期(1625-1640)卡拉克瓷器菱口型纹饰被淘汰,类似郁金香纹饰的图案出现,这种郁金香花在之前的几个时

期都没有出现过。

克拉克瓷器胎体呈白色,被烧结,边沿可以着黄色或者橙色胎体薄,略带菱口边,在瓷器壁和沿边有模制的开光纹饰

瓷器釉色是用钴蓝装饰,施釉非常薄的,透明的没有裂纹的釉,口沿一般没有涂釉。釉面没有裂纹,釉面密度较差,

在口沿处容易碎裂。

克拉克瓷主要特色是装饰的样式,有各种各样的菱形纹饰的扇形装饰。

在瓷器内位表面都有大开光,带有流苏和带状装饰的狭小开光,带有灵芝的开光。

克拉克瓷器纹饰有花纹、道教符号、风景、虫纹和象征符号。

克拉克瓷古窑址

克拉克瓷古窑址在五寨、南胜、文峰、九峰等乡镇多见,其中,属县级文物保护的有:内窑仔瓷窑、二垄瓷窑、狗头瓷窑等13处,出土元至明朝的青花瓷,包括碗、盘、碟、酒杯等器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