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海捞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海公子》:影像与陶瓷的完美结合

《海公子》:影像与陶瓷的完美结合

海捞瓷器的鉴别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陶瓷艺术

2021-03-22

海捞瓷器的鉴别。

瓷做的鬼片《海公子》

《海公子》为当代陶瓷创作提供了新思路。用影像方式呈现陶瓷雕塑,所有造型、纹理、光泽,甚至是瓷器的呼吸感都能在1080p的画面中充分展示。

海公子的舌头探入张生的鼻孔,所到之处内脏躁动,鲜血沿着清亮的躯体滑落,瓷器破裂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小岛……

若是有展览分级制度,“海公子——耿雪个展”怕是要被列入限制级。在零艺术中心的展览现场也确实有这样的提示:儿童需在成人陪同下入场。

“情色、暴力、唯美、神经质”,“后背发凉”,“有种病态的美”……艺术家耿雪的新作品《海公子》收到太多类似评价。被《海公子》的阴郁气质吸引,参观者站在大屏幕前欲拒还迎,女人们用手遮住眼睛,却忍不住透过指缝小心地瞄上几眼。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里,《海公子》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海公子》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张生泛舟独游小岛,艳遇妩媚娼妓,温存之际蟒蛇出现,重伤张生。耿雪用青花瓷将故事视觉化,创作了张生、美女、蟒蛇,以及小岛上的一花一草。而后以电影短片的形式讲述整个故事,青花瓷的阴冷气质与《海公子》相得益彰,耿雪在展现作品和电影叙事间找到了精确的平衡点。

《海公子》飘渺又神秘的气质刚好贴合瓷的质感。

2014年对耿雪很重要。今年,她第二次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研究生),毕业作品《海公子》广受关注,举办了个展“海公子——耿雪个展”。

“《海公子》帮我冲破了艺术表达的瓶颈,对我个人来说,它是我整个创作线索中的一个重要的作品。”耿雪说。

将影像与陶瓷艺术相结合,这个想法是从去年夏天开始酝酿的。当时,耿雪正在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设计学院交流学习。卡尔斯鲁厄以设计和多媒体专业著称,耿雪正是从那里开始了自己的影像创作实验。TAOCi52.cOm

“在那边拍了一些东西,回来后还是想继续拍一些和自己相关的。”耿雪的本科专业是雕塑,从大学时起,陶瓷就是她最主要的创作材料,“要是能把瓷和电影这两种东西结合就好了,之前似乎也没人深入完整地做过。”

在耿雪看来,各领域细分如此精密的今天,独立的艺术形式很难找到突破口,而艺术形式之间的嫁接却是发掘新艺术语言的契机。这也与她一直以来不断“跨专业”的背景有关,从绘画到雕塑,再到研究生阶段的版画和影像。

确定了创作形式,耿雪开始构思剧本。“先是自己画剧本,整体风格偏意向,更意识流。”创作之初,耿雪对故事没有清晰的把控,在反复的讨论、揣摩和实验后思路才慢慢清晰:“毕竟不是一个纯粹的影像实验,还是需要情节支撑,所以选了《海公子》这个故事。”

在《聊斋志异》中,《海公子》并不是最耳熟能详的。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要在创作中保持分寸,故事太强太熟悉会吃掉陶瓷和雕塑语言。”《海公子》是个完整的故事,却又不那么讲究逻辑,其中飘渺又神秘的气质刚好贴合瓷的质感。

耿雪在景德镇有个工作室,她在那里花了半年时间制作拍摄《海公子》所需的人物和场景道具。作品沿袭了她一贯的创作风格,小巧而干净,唯美却不甜腻。

“制作过程中就在尝试布光,尝试拍摄,希望找到一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呈现陶瓷的质感和神韵。”2013年12月底,耿雪回到北京,在十几个朋友的帮助下,开始集中拍摄《海公子》。“尽量按电影的品质去拍,定格动画每秒12帧,白天拍摄,晚上倒片子修图。”绝大部分拍摄是在耿雪北京工作室的地下室完成的,一小部分画面需要海水,他们就搭了个水池,“实景”拍摄。

整个作品花费10万元左右,耿雪都是自掏腰包。为了节约开支,欠了很多人情债,找了一群朋友帮忙,还被迫从一个只会用相机自动档的技术盲成长为会拍摄、会布光、会剪辑的独立电影创作者。

耿雪迷恋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那种“有点小扭曲,精致到病态的文化”。

夏彦国是耿雪“海公子”个展的策展人,也是她的同学和多年好友。在此之前,夏彦国一直有个心愿,或者说有个承诺,那就是为耿雪策划一个展览。

“说来不可思议,我在作品还没完成时,就和夏彦国说,今年我有个作品,会很好,希望做一个个展。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就这么答应了。”耿雪有过不少做展览的机会,但她一直拒绝,直到《海公子》出现,她才觉得自己准备好了。

“《海公子》解决了我的作品呈现问题。”耿雪的陶瓷雕塑都是小件,容易淹没在大空间和大型装置作品中,“这也是我不太喜欢参加各种群展的原因。”

不仅是耿雪的个人作品呈现问题,《海公子》也为当代陶瓷创作提供了新思路。用影像方式呈现陶瓷雕塑,所有造型、纹理、光泽,甚至是瓷器的呼吸感都能在1080p的画面中充分展示。在特写镜头下,小作品被放大了,却又不是单纯的放大,在气质相契合的故事情节和背景音乐的衬托下,作者把对瓷的理解表达得更生动、准确。

大学以来,耿雪一直坚持以瓷作为创作材料。她的本科毕业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的一种表述》就曾引起关注,是当年最优秀的毕业作品之一。离开校园后,耿雪并没有积极融入国内的艺术圈和名利场,她不断申请驻地艺术家项目,先后在日本、韩国、英国、德国等地游走,按自己的节奏创作和生活。

“耿雪对自己的定位特别清晰,她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样的艺术家。”夏彦国说。

这一点,在她对创作材料的选择上就可见一斑。大学三年级第一次接触瓷器,耿雪就与这种从大地上生长出的材料一见钟情。“它经过高温,表面寒凉,这种冷冷的质感是我喜欢的。”就像从作品中看到的那样,耿雪迷恋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那种“有点小扭曲,精致到病态的文化”。

“日本的文化很细腻,有个朋友告诉我,他们有个词汇,专门用来描述‘光线透过叶子洒在地上的光斑’,那种美感和想象空间很吸引我。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是有这种东西的,以前,我们有精致的古汉语诗词,我们玩砚台,玩瓷器,到了极致时都有些病态,我觉得这种病态是情感和审美敏感到了一种极致,而出现了难以言说的特别高级的东西。”耿雪说。

所以,她始终在自己的作品中寻找新的语言来表达这种难以言说的东西。在《上河图》中,表面热闹祥和的古代城市街景中暗设了断桥、挂满人头的树和贩卖人头的手推车。“我在那个作品里藏了很多血腥暴力的东西,是一种焦虑感。但由于太精细,很多人没能发现,还觉得作品挺漂亮。”

《海公子》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让耿雪作品中那种混杂着敏感与焦虑、唯美与阴暗、个人情感与文化追溯的复杂性找到了与受众沟通的途径。“之前的作品一直包着,现在终于敞开了。”耿雪说。

《海公子》还没有剪辑完成时,2分40秒的宣传短片已经被耿雪挂在了网上,并在几天内得到几万的点击量。同时,这个宣传片还参加了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st.art就地出发——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国际大展”,在展览上备受关注。

策展人子贺常驻景德镇,专注于研究中国陶瓷的现代性课题。尽管近年来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名家跑去景德镇建工作室,但他们的加入并未给陶瓷当代艺术找到新的表达方式。“整个陶瓷艺术还停留在陶瓷器物装饰以及实物艺术的范畴,现代陶艺仅仅是现代主义美学的一个材料补充,它并不是主体。”

他希望通过“就地出发”这个展览探讨陶瓷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将陶瓷艺术从西方语境、工艺品和实物状态中解放出来。而耿雪的作品符合他的诉求:“她有东方魔幻主义的东西,她没有在用影像做观念,也不是在用陶瓷做观念,她的尝试不是西方美学系统可以阐述的,这正是《海公子》的价值所在。”

延伸阅读

元朝陶瓷文化与现代陶瓷艺术的结合


元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从元朝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习惯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元朝的陶瓷文化及其对中国陶瓷文化方面的影响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它揭示了社会历史背景对陶瓷文化的影响,为我们陶瓷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达到青花瓷那样影响巨大而且流传深远。青花瓷器的真正全盛时期在明代,制造技术传播至远东、日本等国,最后传到欧洲。

据考古发现,早在唐代就已出现过用含有钴的蓝釉彩用来装饰,这到早期青花的出现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到元代,烧制青花瓷器的窑址有江西景德镇和吉州、云南玉溪、浙江江山等,其中产量和质量都以景德镇为最。景德镇地区是在当地宋代影青和卵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下彩绘的技术上和艺术上受到过磁州窑的影响。

为了发展瓷业,元代统治者实施了多种管理手段,除设立行政机构外,对具有一定技术的工匠也很重视,规定免去工匠的一切差科,对他们的技艺实行“世袭制”,既使生产专门化,又使得特殊技艺后继有人。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特点是形态较大、胎体较厚、份量较重。装饰花纹所使用的青花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颜色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这类产品体积都比较大,系当时浮梁瓷局的高档产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浓重,总体风格气势磅礴。国产青料发灰较淡,一般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小件产品,多为普通民窑所生产,目的也多为日用器皿。装饰纹样主要有松梅竹莲、龙凤鹤鹿、人物花鸟、卷草锦地等,此外,历史故事也风兴一时。

此外,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另一著名产品为卵白釉器。这种产品亦称“枢府窑器”,相传是为元朝官府枢密院的定烧器,有些器物上有“枢府”字样,但烧制这类卵白釉瓷器的窑场还同时烧造青花瓷和黑釉瓷。卵白釉的特征是釉层较厚,呈失透状,色泽如鹅蛋白,它的出现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6年,在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一艘元代沉船,载有中国瓷器近两万件,包括当时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官窑、钧窑以及景德镇等窑场的大量产品,成为考查元代各窑址产品情况的可靠实物佐证。

二、元朝陶瓷文化与现代绘画

陶瓷艺术与绘画,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晴”,着重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

绘画性的彩绘作品是这样,即使是陶瓷雕塑作品也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著名陶瓷雕塑艺术家刘远长,对中国绘画与陶瓷雕塑之间的关系深有体会。他在《学习瓷雕古装人物的体会》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物画特别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对意境、形象、动态、衣纹都有严格的要求。既写实又夸张;既要求逼真,又讲究装饰性。传统人物瓷雕受中国画的影响很深,它们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因此,学习中国人物画对于古装人物瓷雕有着直接的影响。应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它们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古装人物瓷雕也是如此,石湾‘公仔’的传神、古朴和苍劲,德化瓷塑观音的慈祥端庄、衣纹流畅婉转,以及景德镇瓷塑色彩斑斓、富丽堂皇、造型简练、富于装饰性等等,都是从传统的中国画中吸取了营养。

三、结束语

元朝的陶瓷文化的成就对促进中外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及工艺美术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清陶瓷生产格局和装饰风格,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陶瓷文化的研究包含历史学,工艺学,美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是中国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也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瓷艺与画意的完美融合


当代陶瓷创作者将 “陶瓷艺术”与“国画艺术”的完美融合,造就了新时期的精品力作。力争借上海 “世博会”之窗口,献给热情追捧于陶瓷艺术的中外嘉宾。

2010年7月9日,嘉定区安亭镇黄渡许家村,画家——陈军(陈步兵),在上海 “世博会”乌克兰国家馆内,代表“申窑”展出了他的瓷画作品。还将他的2件精品分别赠送给了乌克兰驻沪领事和乌克兰国家馆馆长。乌克兰客人品赏了陈军的作品后,由衷地敬佩,赞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风采。

陈军的瓷画作品,出手不凡,很有特色。他擅长山水画创作,善于学习西洋画技巧,刻意地在陶瓷作品中糅进中国画的神韵,西洋画的色泽。讲究立意,注重装饰,追求静水流深的艺术效果。用笔繁简有度,设色清雅丰润,构图灵巧超脱。

我欣赏了他最近烧制的一件陶艺笔筒,把玩在手,颇感小巧玲珑,晶莹剔透,清旷雅致,浑然天成。画上三二人物,几笔溪边修竹,或名士,或仕女,犹抱琵琶,饮酒赏月。整件作品,灵秀中透出几分宁静,古朴中横生了一些妙趣,真乃是一件化腐朽为神奇的传世之作。

陈军告诉我,要成就一件陶瓷艺术作品,它的造型胚胎好比是骨,它的色泽图画好比是肉,骨肉相连,完美融合,经过熊熊窑火的烧制考验,才可孕育出千态百姿的艺术佳作。更使创作者激动的是窑变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有时会出现遗憾,有时会出现精彩。所以那种亲自临窑的感受,那种望眼欲穿的焦虑,那种佳作出窑的狂喜,此种况味,不啻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感叹。

因此,一件陶瓷器物的烧造完成,便被赋予了神秘的灵性,无一不被浸渗着创造者们的智慧结晶。

简析陶瓷艺术与沙画表演的精彩结合


沙画表演是一门神奇的艺术,一种前卫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由来自匈牙利的世界著名沙画大师FerencCako所创造。它是指在白色背景板上现场用沙子作画,并结合音乐通过投影展现在屏幕上。沙画具有的那种独特的表演魅力,能使现场观众进入梦幻般的感觉和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沙画艺术是21世纪刚刚兴起的一种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的表演形式,突破传统艺术,创意神奇、画面绝美,配合优美的背景音乐,天衣无缝的表演令人震惊。沙画可以根据各种题材创作,从画面的不断变换到最后公司LOGO或产品形象的演变过程,创意独特,技法熟练、浑然天成,能表现特定主题。我国传统文明能够说是博学多才,如何用沙画演绎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以及各种文明精粹能够说是一个十分难可是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我国传统文明能够说是面十分广,包括山水水墨画,陶瓷,茶叶,岩画,剪纸,年画,修建,我国书法。用沙画不可能一一的悉数写意出来,咱们就特意选择了一个分支-陶瓷,来演绎。陶瓷艺术已经有几千年前史,一向伴随着我国民族的生长,我国英文简称“china”都是从陶瓷而来。沙画作为新式的动态艺术,完全是靠沙画师个人的策划和了解来演绎我国的陶瓷文明(陶瓷的前史,由来,开展)。再用沙画演绎陶瓷艺术的过程中,咱们也收集了很多的材料,来了解咱们的文明,然后才干非常好的用沙画来演绎,让观众能够在赏识沙画的同时,感同身受,来感触咱们的文明,学到知识。沙画和陶瓷的联系是十分有代表性,能够说是西方艺术与我国文明的联系,取其精华,来直观的传达咱们的文明厚重感。咱们信任沙画扮演和我国传统文明联系对遍及传统文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沙画师以及更多的行业会有各种形式和方法来演绎咱们的文明,信任不久的将来,咱们会看到愈加昌盛的中华文明。

釉上彩工笔花鸟光与彩的结合


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发展,它的装饰手法和艺术特色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釉上彩工笔花鸟,是光与彩的完美结合。而它能够达到这种结合,来源于它精湛的制作技艺。釉上彩是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上面,它的特点在装饰上由简单龙凤彩瓷瓶到复杂、彩色由一种到多种,不但色彩鲜艳光亮,同时装饰艺术性更强。

釉上彩工笔花鸟的技法源于我国工笔花鸟画。我国工笔花鸟画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技法的画科。工笔花鸟画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远至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商、周的青铜器上,战国的帛画上都可以追溯到它的来龙去脉。它所表现的对象一般是大自然中的树木、花草、禽鸟、走兽、虫鱼等等,概括起来说工笔花鸟画始于唐代,成熟于五代,鼎盛于两宋时期。它的技法的进步,应用到陶瓷作品中,无不为陶瓷作品增添了新的光辉和魅力。

要讲到陶瓷的装饰手法,釉上彩工笔花鸟,首先就得提到我国工笔花鸟画的历史了。我国工笔花鸟画有着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及丰富多彩的风格流派。花鸟画发展到唐代,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空前活跃,诗歌、书法都出现了一代高峰使花鸟画继山水之后也逐渐独立起来,成为专门的一种画科。伴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发展,花鸟画逐渐转变画风。从北宋中期开始一股水墨写意而以枯木,竹石,梅兰为题材的文人画涌起,后又加菊花合称“四君子”用笔劲健,俊雅文秀,以属文人画笔墨淡墨一路。开后世墨兰法门,注重书法结合。工笔花鸟画各种流派无论意境、构图、勾染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发展至今受到新观念、新思潮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推动了绘画的变革,使花鸟画家们在艺术思考表现方面有着很大的变化与发展,超越了传统,走向了新现代。花鸟的精神内涵、审美取向、技法特点正起着巨大变化。艺术在不断发展,中国绘画艺术将走向更高的艺术舞台。这些技法和思想的进步都为我国陶瓷装饰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使陶瓷的外衣越来越美,越来越动人。

其次,要知道釉上彩工笔花鸟的精湛技法,就得从我国工笔花鸟画的技法说起。我国工笔花鸟画是国画中的一朵奇葩,它在世界画坛上也是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的。花鸟画的表现题材非常广,它以大自然的花和鸟为主要题材。不论在画面内容与绘画形式上都有自己鲜明特色,即造型严谨,重视对象的自然生长规律。但是它的技法却妙不可言,在陶瓷作品上的应用可谓惟妙惟肖,为陶瓷作品增色不少。首先骨法用笔,白描勾线时要求所画对象准确,符合物理,物性。张彦远曾说过:“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对同一条线的感觉,它的从前和以后就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好像懂得了书法之后再来画或再来欣赏国画一样,这就是书画同源。可见用笔是花鸟画最重要的了。第二是色彩讲究,染色时注重花鸟自身的固有色以及制作工整细腻等等。当然我国历代花鸟画家也创造出许多杰出的花鸟画作品和多样的表现手法。如“折枝”花鸟画就是古代艺术家创造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这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把大自然中那最美丽,最诱人,最要长久观赏的一枝,从大自然的怀抱中抽离出来,给予特殊的审美关照,充分的精神投射,聚焦式的描绘,这种艺术样式具有简洁之美,典型之美,空灵之美。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确实说的很对。釉上彩工笔花鸟就犹如陶瓷的美容师,它精心装饰着千变万化的陶瓷器型,不仅给我们美的享受,而且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它是光与彩的结合,也是精湛技法的完美配合,使得我国陶瓷作品尽显其光辉,吸引着许许多多陶瓷爱好者的眼球。

现代生活个性化陶瓷设计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我国的陶瓷工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化,传统陶瓷工艺已经和现代陶瓷工艺融为一体,并逐步形成了一个设计理念前卫、制造工艺精湛、艺术内涵丰韵的个性化工艺体系。因此,本文将着眼于现代生活个性化陶瓷设计与传统工艺结合的现实意义,围绕着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形式与方法展开论述。

陶瓷工艺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与艺术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传承而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在国际艺术领域闪耀着熠熠光芒。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陶艺大师不断转变设计理念,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个性化陶瓷设计融合到一起,不但使陶瓷这一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同时也成为现代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品。

一、现代生活个性化陶瓷与传统工艺结合的现实意义

(一)顺应时代变革要求,增加产品附加价值

传统陶瓷工艺常常以红色作为设计主基调,釉里红的呈色敦厚、朴实,而现代陶瓷工艺又称之为精细陶瓷,往往突出科学技术含量,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前题下,更加专注于陶瓷的功能性,比如强度高、耐高温等。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而陶瓷工艺品逐步成为居家、收藏的必备品,这就需要陶瓷设计师站在个性化需求的角度,从人们的审美眼光与精神所需出发,将现代个性化设计元素与传统陶瓷工艺相结合,使陶瓷工艺品具有质感美、造型美、内涵美,以获得更多人群的青睐,帮助陶瓷生产企业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在提升陶瓷产品附加价值的同时,使企业实现提效增收的经营目标。

(二)一脉相承,发扬光大

陶瓷工艺本身遵循着“以人为主”的理念,无论从设计过程还是从生产过程,都融入了“人的期待值”,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五花八门,每个人精神文化追求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这就对陶瓷工艺品形成了一个多元化视角、多层次需求格局,如果仅仅依托于现代工艺技术或者单独借助于传统工艺方法,无法满足各个阶层受众群体的需求,因此,现代生活个性化的陶瓷设计理念是传统陶瓷工艺的升级,而传统陶瓷工艺也依附于现代陶瓷工艺才能使这一民族瑰宝继续传承下去,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了陶瓷工艺品的档次与艺术价值,同时,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二、现代生活个性化陶瓷设计与传统工艺结合的形式

(一)造型结合,惟妙惟肖

现代生活个性化陶瓷工艺应注重于陶瓷的造型,无论陶瓷工艺品是平面的亦或立体的,是抽象的亦或具象的,都离不开“型”,透过陶瓷工艺品的“型体”就能够讀懂工艺品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因此,近年来,陶瓷设计师将传统工艺中的陶瓷“型体”融入到现代生活个性化陶瓷设计理念当中,并合理运用火焰、肌理、材质,在满足造型需要的同时,也体现了陶瓷工艺品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内在美感。

通常情况下,陶瓷设计师往往采用象征性的处理方式,将形状与传统工艺元素融合到一起,使陶瓷鉴赏者与收藏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比如下面这个《角马》陶瓷作品,就将传统的造型工艺与现代生活个性化陶瓷设计理念完美的融合到一起,在造型设计上既沿用了传统的造型元素,从实用性与观赏性方面来说,现代生活的个性化以及层次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外,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代表作品,通常是装饰花瓶与景观盆台,从传统工艺角度看,这些工艺品传承了古代陶瓷的线性造型美,从现代工艺角度看,陶瓷设计师充分运用了个性化塑性的优势,设计出的陶瓷作品件件惟妙惟肖。

(二)文化内涵结合,提升艺术价值

陶瓷工艺品属于热门收藏品,国内诸多收藏家在网罗陶瓷工艺品时,往往从精神文化视角出发,而不仅仅关注工艺品本身的经济价值,由此可见,陶瓷工艺品的文化内涵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陶瓷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到作品的文化创意,将我国传统的文化底蕴融入到作品当中,以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作为侧重点,分析当下陶瓷工艺品市场的运作动向,使陶瓷工艺品的经济与文化艺术的双向价值体现出来,以带动陶瓷工艺品市场的良性发展。就目前我国陶瓷市场的产品来说,主要包括茶具、餐具以及装饰陶瓷工艺品,由于品类繁多,样式繁杂,使产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大打折扣[2]。因此,应以传统工艺的文化底蕴积淀为契合点,逐步拓展产品的功能性,使产品更具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比如人们在购买陶瓷装饰品时,应将产品的历史文化渊源向购买者进行讲解,使其对陶瓷这一传统工艺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盲目收藏,不盲目跟风,从精神文化层面考量该艺术品的实际价值,这样对传播陶瓷文化的正向价值具有深远意义。

(三)精神意蕴结合,融入生活元素

一件陶瓷工艺品的意蕴是一种精神境界,即透过工艺品能够找到与自身产生精神、思想、意识共鸣的元素。因为陶瓷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品,多数人都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和鉴赏陶瓷工艺,当工艺品意蕴丰满,所传释出来的精神触动力能够感染到一个人的灵魂,就代表这件工艺品的制作是成功的,精神内涵是充盈的。比如景德镇陶瓷工艺品上面的花鸟图,就将意蕴深深的嵌入在水彩与墨迹之中,透过花鸟能够感知到鸟在飞翔、花在绽放,进而使人们的审美视觉感官受到冲击,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设计理念恰恰将传统工艺中的意蕴和现代生活个性化元素融到一起,使众多鉴赏者将欣赏陶瓷工艺品当成一种生活享受。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灵感都来自于生活,陶瓷工艺也不例外,它正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反复推敲后,才使陶瓷工艺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体系。因此,陶瓷设计师在设计陶瓷作品时应将现实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借助于传统工艺的精神意蕴,以提升陶瓷工艺品的美感度与实用性。

结束语:

现代生活个性化陶瓷设计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使原始的艺术形态与自然的艺术追求完美融合到一起,使陶瓷工艺品在舒缓个人精神压力、陶冶个人道德情操、拓宽个人艺术视野、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藏草瓶|传统造型与悠久陶瓷工艺高度结合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瓶式之—,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

藏草瓶是流行于西藏地区的瓶式之一,为藏传佛教陈设用法器,用于盛水或插草。藏草瓶是极具藏族特色的器物。明朝永乐年间曾试烧制青花藏草瓶,清代仅雍正、乾隆官窑烧制过红彩和斗彩品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小藏草瓶还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者。

龙纹藏草瓶

清乾隆矾红彩藏草瓶高22cm,口径3.5cm,足径12cm。为乾隆官窑的代表作。琢器,直口,长颈,项有两节、中凸起,鼓腹,收胫,覆盆式底座,足端平切。内壁、内底施白釉,外壁以矾红彩绘纹样。由上至下依次为回纹、朵梅纹、覆莲纹、仰莲纹、如意纹、变形覆莲纹、折枝莲纹、蕉叶纹、双重覆莲纹。底足无款。秀美的造型、精细的绘工、协调的色彩与精美的纹饰浑然一体,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地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结合。

清乾隆矾红彩藏草瓶

景德镇御窑厂大量生产藏传佛教用具,并非乾隆帝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极深奥的玄机。清廷入主中原之后,始终重视、扶持藏传佛教,并以此作为保全“大清基业万年磐石之安”的重要措施。乾隆皇帝对藏传佛教兴趣极浓,无疑有其深远的政治原因。据文献记载,乾隆对藏传佛教非常虔诚,而且认识很深。他每天打坐修持,甚至着三世章嘉胡土克教授他梵文和藏文。1745年,乾隆下令将其出生地雍和宫改为喇嘛寺,次年仿西藏桑耶寺于承德建普宁寺,其后又仿拉萨布达拉宫于承德建普陀宗乘庙。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藏草瓶

1780年,五世班禅远道东来做法事祝贺乾隆七十大寿,乾隆命人仿西藏扎什伦布寺于承德建须弥福寿之庙供其居停。此后,乾隆又于紫禁城内仿西藏托林寺坛城殿筑雨花阁,具浓郁藏式佛教建筑风格。藏草瓶虽无官款,却是著名的唐窑作品。这与《乾隆纪事档》的:乾隆十一年“二月奉旨烧造红花甘露瓶,俱不要款”。同年“五月初一日,唐英将按旨照样烧造得:红花白地甘露瓶四件……奉旨俱留下,其甘露瓶著唐英再烧造几件”的记载相符。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大臣海望来说:太监张玉传旨:着传谕唐英将甘露瓶陆续再做些来”。除甘露瓶外,多穆壶、贲巴瓶、贲巴壶、金釉法轮、金釉无量寿佛、仿木纹釉碗、仿雕漆碗等都是同时期的作品。

仿木纹釉碗

大量的寺庙和频繁的法事活动当然需要有大量的法器和摆设配合,宫廷造办出因此制作了大量的瓷质及其它材质的藏域法器,同时亦供清帝赏赐西藏高僧之用。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藏草瓶无疑见既见证了乾隆帝对藏传佛教的虔诚,同时又反映了清代官窑瓷器的精湛工艺。

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景德镇陶瓷绘画有机地结合


在景德镇陶瓷绘画中,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一般用线绘画苔,用点、染画山石,这在景德镇的“珠山八友”中被明显体现出,把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景德镇陶瓷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就粉彩花鸟来说,以程意亭为代表的粉彩工艺堪称一绝,其作品融合中国画和景德镇陶瓷粉彩工艺为一体,并巧妙地运用在景德镇陶瓷绘画的笔触下,如代表作《翠鸟荷花》中,岩石上的翠鸟同时俯视水中的鱼和荷花,凸显出画面的丰腴,共同勾画出一幅动态的美图,尤其是荷花花瓣边缘的曲线勾勒,体现出植物的韵态和趣味,让人无限遐想。

景德镇陶瓷绘画

批发网认为中国画对景德镇陶瓷绘画中古彩线描的影响较为突出,古彩线描科学合理地加入了中国画白描的技法,再加上工艺美术的装饰技巧,使得景德镇陶瓷绘画中的古彩线描风格独特,浑然天成。在景德镇陶瓷绘画中主要的古彩线描方式虽然不像粉彩以圆润饱满和柔和秀逸著称,但是它却显现出古朴典雅之感。从20世纪50年代始,古彩艺术蓬勃发展,而现代的景德镇陶瓷古彩构图疏密错落有致,在材料上和技巧上乃至装饰上都有所改进,从而使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有了新的特点和风格。在中国画的基础上,景德镇陶瓷绘画继承了其构图特点和色彩搭配,而且融入现代手法把粉彩同古彩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装饰风格。

中国画对景德镇陶瓷绘画中青花的影响也比较鲜明,青花与中国画的笔墨工具有众多相似之处,因此,很多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在景德镇陶瓷装饰上绘制青花时,都会多多少少受中国绘画的影响,注重借鉴古今名作中的绘画特征和线描特点。由于时代文人和审美意志的介入,使得景德镇陶瓷绘画者的素质潜移默化,从而使景德镇陶瓷绘画中的青花成为与中国画更为亲近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论是中国画还是景德镇陶瓷绘画,所表现出的青花绘画中都体现着绘画者的感情与生活相结合的精神产物,青花山水作为景德镇陶瓷绘画的一种表现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总之,景德镇陶瓷绘画和中国画两者都是中国的国粹精华所在,共同承载着中国千年的文化格调,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当今被广为传播和发展,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和民族特色的新的文化形式。因此,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以扎实的绘画风格和文化底蕴,加入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的真实情感,使传统深厚的中国文化深入到其中,从而创造性地创作出情景交融的景德镇陶瓷作品,向着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情感与形式于陶瓷艺术的构思与创作


情感是陶瓷艺术创作的源泉,作者只有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创作之中。让观众更好地看见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图。一个优秀的陶瓷创作者,必定有着丰富的情感,独特的形式,巧妙的构思,最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一、陶瓷艺术的情感影响其艺术的构思和创作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没有情感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品,情感是艺术家之于其艺术品的羁绊,也是艺术家与观众通过艺术达到交流目的的一个关联。并且,情感同样是艺术家创作与构思的冲动和源泉。在陶瓷创作中,创作是为了表达一种创作者的情感。从陶瓷的构思到它的创作,不仅仅通过形体的塑造来感染人们的视觉,而主要是通过造型中蕴涵的思想,从而影响艺术观众的心里世界。

“国魂”是解晓明博士于1999年创作国魂系列中的第一件陶瓷艺术作品。从情感上说,艺术家当时所处的环境,很多人认为中国陶瓷不行,陶艺不行,陶瓷科技也不行,对于一个中国陶瓷艺术家而言,这样的舆论触动了艺术家的情感,从而促使艺术家产生了艺术创作的冲动,继而创作出了这件作品,完成了艺术家由情感到艺术构思的过程。从形式与创作上说,这件作品是用泥条盘筑的手法盘筑而成,除了颜色釉的丰富多彩,更融入黄沙、食盐,以及一些陶瓷碎片的等等细节,而作品里面的是唐代最鼎盛时期的佛教造像。唐代陶瓷是经过丝绸之路传出去的,而敦煌是陶瓷外传的必经之点。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不仅仅丰富了艺术作品,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陶瓷外传留在历史中的遗迹,也寄托了艺术家希望中国现代陶艺也能像唐代一样辉煌,引领全世界的情感。所以说这样一个作品,完成了情感和形式,构思与创造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二、情感影响陶瓷创作的高度

情感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要表达出来的东西,也是促使陶艺家进行陶瓷创作的动力,是促使陶艺家在脑中进行构思,继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创作出陶瓷作品的基础。没有情感的作品不是艺术品。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情感于陶艺作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陶艺家与陶瓷匠人的区别。所谓陶艺家,就是以陶瓷为媒介进行陶艺创作与设计的艺术家。日本陶艺家藤原毛井曾经说:“正是优雅和个性使一个真正的陶艺家与一个仅仅只是制作陶器的人相区别。一个真正的陶艺家必须能体验和分辨音乐、绘画、文字和哲学中优秀的东西。他只有吸收了这些优秀的东西,方能够将力和个性贯通于他用黏土所制之物。”正如前面所举例的作品——“国魂”,情感通过一定构思与一定的艺术技巧,从而创作出了格调较高的作品。

在陶瓷艺术的构思与创作中,情感是他们的基础,也是决定了作品具有的艺术价值,陶艺家在进行陶艺创作时,主要表现为以陶瓷为媒介进行艺术的探求与情感的表达。所强调的是创新能力的突出和个性的张扬。

三、陶瓷艺术的形式与创作

“从本质来讲独特性是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陶瓷作品形式的多种多样,就是为了符合艺术独特性的本质,所以每种形式的陶瓷作品又有很多不同的装饰效果,从而使得同一形式的陶瓷又出现了不同的美感。

造型之美是形式美中的一种,通过不同的造型创作出不同的形式美,紫砂陶瓷艺术大师顾景舟先生说:“茶壶是喝茶的,是实用的东西,但也要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人家工作一天和劳累,捧起茶壶也是一种享受。一把壶,人家今天用明天厌不行,要越用越喜欢,越看越高兴才行。”所以说,在陶瓷作品的构思当中,应该融入这样的思想,从而用更多、更新颖、更美丽的方式创作出最终的作品。

陶瓷艺术历经千年,经过历代陶瓷工匠和艺术家的努力,陶瓷的造型和装饰都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同一个造型有不同的装饰,同一个装饰风格又配之以不同的造型,极大丰富了陶瓷艺术作品的形式。

装饰之美也是形式美的一种,装饰的技法丰富多样,也就决定了陶瓷形式的多种多样,进而使陶艺家在陶瓷创作时有更多的创新。如,刻划花装饰——元代的青白釉刻花莲花纹盘、印花装饰一一隋代的褐釉印花瓷洗、贴花装饰——唐代的模印凤鸟团花纹壶、剔花装饰——西夏的白釉剔花牡丹纹罐、釉下彩装饰——元代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罐、青花装饰——元代的青花莲花纹盘等等。多种多样的陶瓷艺术形式也为陶瓷创作提供了千变万化的艺术风格。让创作者的情感通过不同的形式更好地表达出来。

“形的概念也完全是从外部世界得出来的,而不是在头脑中由纯粹的思维产生出来的。必须先存在具有一定形状的物体,把这些形状加以比较,然后才能构成型的概念。”也就是说,通过外部世界对陶瓷创作者的刺激,激起他们的灵感和创作的情感,再经过陶瓷创作者的构思,通过一定的陶瓷表现形式,最终创作出作品。我们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可以看出,形式之美对于陶瓷艺术的创作是多么重要。

所以在陶瓷艺术当中,情感是一个陶瓷艺术作品的生命,是陶瓷艺术作品的灵魂,是陶瓷艺术家创作时内心构思的灵感源泉,决定了陶瓷艺术作品的格调和内涵。而形式是陶瓷艺术作品的“外套”,它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创作者的情感而服务于作品的,当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陶瓷作品的艺术魅力。在陶瓷的创作过程中,把丰富的情感和极具魅力的形式感融合于陶艺家的构思之中,才能创作出耐人寻味的优秀作品,情感与形式是创作构思的方向,也是决定创作最终格调的两个重要方面。

陶瓷艺术的辉煌与失衡


六十年代,在距景德镇市百余公里的万年大源仙人洞出土了中国大地最早的陶瓷——大口深腹圆底罐及众多的陶片。这是新时期早期遗存下的文物。这处遗址出土的陶片中,已出现原始朴拙的绳纹装饰、刻画格装饰、附加堆钻石。这些距今九千至一万年的简陋线条,揭示了当时的人类已有了审美需求,已开创了使用图画语言来表达某种感觉的美术创作先河。这地处荒郊黄土岗的陶片实是后世震惊全球的华夏陶瓷艺术的源头。此后,陶器的纹饰逐年演变,战国时期彩陶文化已具相当水平,如河南洛阳烧沟战国墓出土的彩绘陶壶,在壶的上方颈部,是对称而多变的规则几何连续纹,在壶的腹壁,这绘有类似孔雀尾毛的图案,其中较粗的曲线勾勒色界,斜行而较细的立线勾勒出羽毛,羽毛组合成雀尾,与雀尾对应的是鸟头,线条回环婉转流畅,多变而不零乱,已具变形艺的雏形,显示出作者高度的才能和熟练的技巧,至今仍具有极强的感染魅力。

陶器的制作导致了瓷器的出现,出土实物和窑址表明,中国瓷器的故乡在浙江,商国之际已有原始瓷器出现,这种原始瓷器可视为陶与瓷的过渡产品,至东汉,瓷器生产已基本成型,浙江上虞东汉窑的产品碎片,表明中国瓷业称雄世界近2000年的历史已经开始了。

瓷器绘画自六朝早期的青瓷釉下彩开始。在未烧成的坯体上用色料彩绘,然后施盖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的瓷品,称为釉下彩。由于色彩不暴露在外,又有釉层的保护,故瓷面不会在使用中被磨损,百千年后仍然保持原貌。釉下彩出现初期,由于缺乏精品,并不为社会完全接受。从出土文物的施彩比例看,人们似乎更喜欢无彩的瓷器。景德镇地区的窑厂在唐代已有烧制白瓷的名声。《景德镇陶录》载:“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中秀里人陶氏所烧造。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供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唐代釉下彩产品的代表窑址应算湖南长沙的铜官窑,这是的瓷画具有很强的绘画性,颇具中国画写意特色,构图注重传神。如浙江宁波出土的铜官窑釉下彩壶,壶腹画有一头幼鹿,它弓身翘尾,前蹄跃空跃起,伸颈反顾,双耳竖立,两眼大睁,眼白几占全眼,黑眼球成为一条线,一边跳跃一边警惕观察看四周动静。其他动物禽类,作者注重刻画他们的瞬间动态,注重小品性的情趣,人物画也十分注重神态,尽管这些作品绘制水平不均衡,有些画的基本功不够好,但其中已清晰地显露出作者美化瓷品的同时也追求着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美术效果,它应是中国陶瓷画艺术的正宗。

始于唐代的青花瓷,标志陶瓷装饰进入举世瞩目的辉煌时期。青花以天然钴料为色彩,烧后呈蓝色,青花装饰主要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点线笔法处理图案与图画,运笔技巧具有鲜明的国画风格。青花瓷画,在我国古代瓷画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市元代中晚期以后的青花瓷艺术中心,此时的青花烧结技术完全成熟,绘制技艺对汉唐也有所发展,此后青花图案历年增多,经明代的鼎盛之后,到清代图案款式已数以百计。长期使用青花瓷器皿的中国人民,已形成民族欣赏习惯,以至直到今日青花瓷仍是众多地区喜爱的品种。

清代出现了粉彩瓷,它使用加入砷的白色彩料对各种色彩“粉化”,如大红变粉红等,使色彩湿润柔和,这样色彩的种类也在原五色上大大增加。雍正、乾隆之后,粉彩已风行民间,这种瓷画工整严谨、重填彩、重工笔、色彩铺盖全器皿,具有典型的宫廷富贵味。

笔者不惮其烦地追述历代瓷艺,意在表明做出下面阐释时没有忽略我国传统陶瓷画的赫然业绩。

在由各代陶瓷绘画器皿组成的历史画廊中,人们可以发现,凡是能够直观地较为强烈地表达作者创作个性的绘制,都难以承传。不仅上文所提及的富有个性变形的味的战国陶壶图案未能进一步发展为艺术的抽象,而且像铜官窑所绘制的富有生活情趣,表现制作者独特视角的绘制,也未能形成流派。

一门具有千年以上历史、影响广及全球、接受者数以亿万的绘画艺术,竟然未能出现几群,不,那怕是一伙;不,哪怕只是一位艺术风格卓然独立的艺术大师!在品味这门艺术时,作为传统艺术的传人们,心中恐怕难免不泛出一番苦涩。

数以万计的陶瓷文物揭示着这样一种失衡:瓷画追求从官、从俗、从众,排斥独特个性;追求图案的严整平和,排斥富有创意的变形;追求对器皿的装饰性,排斥绘画艺术的独立性,几乎各个朝代都存在着艺术灵性与王朝统治年限背反的规律:封建王朝越长,体现在瓷画中的创作个性被扼杀的数量就越多,个性作品就越少。清代末年的瓷画,实际上已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