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 导航 >

毛泽东专用瓷具推动建国后中国瓷器发展

毛泽东专用瓷具推动建国后中国瓷器发展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中国古代瓷器发展 古代瓷器发展

2021-03-17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什么是“毛瓷”?解放后毛泽东是否使用过特制的瓷具?三十余年来,人们一直对这些问题感到好奇。

9月19日,毛泽东的嫡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毛新宇出现在钓鱼台国宾馆俱乐部,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主持的“领袖之美——再造毛瓷”首发会。这批高仿瓷取样于毛泽东晚年时所用瓷具。taOci52.Com

民间关于“毛瓷”的传闻从未间断,关注的人常把它与中国古代专为皇帝制作的官窑瓷联系起来,把“毛瓷”称为“红官窑”。

在建国之初,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及国家机构在瓷器使用上以“建国瓷”为代表。由时任国家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议的“建国瓷”,对新中国瓷业影响巨大。正是通过“建国瓷”的研制,使景德镇、醴陵、宜兴等瓷产区恢复了因战乱而衰败了几十年的制瓷工艺。

而为毛泽东专门定制瓷具则在此之后,“毛瓷”是对毛泽东专用瓷的一种俗称,但在陶瓷收藏界,它特指1974年醴陵瓷和景德镇的“7501”瓷,这两批专为毛泽东设计研制的瓷具也是20世纪中国制瓷工艺的代表。在这其中,1974年醴陵瓷又是毛泽东去世之前主要使用的瓷具。

在中国,醴陵瓷大有来头,上世纪初曾因民国首任总理熊希龄的扶植而红极一时,所创制的釉下五彩瓷不但得到慈禧的喜爱,还在1915年于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与茅台酒一道获得金奖。

毛泽东认识醴陵瓷始于他年轻时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期间,他四次到醴陵与当地农民攀谈,据他本人回忆,醴陵的乡亲很好客,每次去都会用漂亮的小碟子装很多小吃招待他。1956年,毛泽东回湖南考察时,指示湖南省委在醴陵成立了瓷器公司。

自那以后,醴陵和景德镇等瓷产区一道承担了国家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瓷器供应,毛泽东专用瓷也是从那时开始出现。被称为毛泽东“管家”的吴连登一直在主席身边工作,他回忆,主席有两难,睡觉难、吃饭难,文件没看完,他不吃饭。这一等菜就凉了。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专门订做了瓷器,盘子上碗上加个盖,保温,也卫生。

从最早的“胜利杯”到后期的带盖鱼盘,1958年到1974年间,中南海国家机关在醴陵定制毛泽东用瓷达1555件,包括食具、茶具、文具、烟灰缸、牙盒等。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1974年所产的瓷具。

1974年秋,毛泽东最后一次回到湖南,并将于长沙度过其81岁生日。那年仲夏,醴陵群力瓷厂接到上级一个秘密指令,要求研制一种精美的小碗,在主席生日那天使用。

到现在,吴连登也记得那只小碗的样子,很小,胎很薄,又轻,半透明的碗上里外都有月季花彩绘。主席第一次看到这个碗时,高兴地说了一句:“这好啊!”

这就是声名远播的“毛瓷”代表——红月季碗,重量只有124克,双面釉下五彩,无铅毒,不含镉,永不褪色。

晚年的毛泽东仍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是一手拿着厚重的书籍,一手拿着放大镜,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疲惫的时候连碗都拿不稳。

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平化知道后,便提议为主席烧制一种轻薄的小碗。是年秋,吴连登和湖南省委接待处处长肖根如,会同醴陵县委、县革委一起来到群力瓷厂,布置下这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要求群力瓷厂必须在保密的状态下进行这项工作。

双面釉下五彩,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最先提出这个建议的是肖根如,“为的是让毛主席吃饭时心情愉快”,他没想到,正是这个提议开创了双面釉下五彩瓷的样式。

为了完成这个特殊任务,群力瓷厂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从选料、配方到器形设计、颜料搭配……每一个细节开始攻关。担任彩绘总设计的是时任群力瓷厂副厂长、总工程师李人中,为这只小碗采用什么花色,他闭门苦思了一个星期,既突出政治,又要有全国代表性,这让他犯难。最后还是在妻子的帮助下,选定了月季花的图案。月季花又名月月红,这与当时“祖国山河一片红”正相呼应。而红月季碗的泥料也是存量极少的“洪江泥”,在当时便被作为国家用瓷专用土而封存。

经过一个多月的试制,这批主席专用瓷于1974年11月烧制成功。同样形制的碗一套4件,除红月季碗,另三件的图案为芙蓉、菊花和梅花。红月季碗很快就摆到了身在长沙的毛泽东面前,工作人员回忆,主席看了之后非常高兴。吴连登说,直到毛泽东去世之前,用的一直是这种碗。

任务完成后,与该项目有关的所有模具、配方、图纸等均作为绝密档案收存入库,而在制成品中,除了上交的40件精品以及奖励给制作者的极少几件外,其余全部销毁。不久之后,只存几吨的“洪江泥”也被使用一空……这批主席用瓷成了绝品。

直至1997年广州嘉德拍卖会,红月季碗再次于民间出现,当时作为拍品的红月季花碗尚有釉裂,即便如此,也以8.8万元被人买走,而那时陶瓷收藏还不具有现在这般热度。

taoci52.com延伸阅读

567瓷器价值再达新高 为何建国后瓷器也如此值钱


2016年的春拍上,一件高48.5cm的王步1959年作-青花釉里红-《高歌大庆》天圆地方瓶经由北京匡时国际拍出,最终获价1127万元。在不少新入门的藏友看来,或许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一件建国后的瓷器也能拍出来上千万的高价。即使有的人对王步大师有一定了解,但是可能仍然会疑惑,难道不是文物才更值钱吗?

这是因为产生了2个误区。(1)不少藏友对于“文物”的定义狭窄、不准确。其实,不是一定要建国以前的瓷器才能叫文物。在上世纪50~70年代,以景德镇艺术、东风等为代表的国营瓷厂人才云集,生产了很大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精品瓷器。这些瓷器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因此属于红色文物。(2)像王步这样的大师,其瓷器艺术上造诣极高自然不必多说。关键在于,一位名家的作品,其价值高低的决断性因素,应当是作品的成熟度和存世量,而不是以单纯的“建国前、后”这样的时间节点来区分。因此,以王步大师为例,他的瓷器作品在建国后是属于技艺很成熟的,并且存世量也非常有限,因此价值自然很高,甚至可以高过他很多民国时期的瓷器作品。

像上文我们提到的50~70年代国营瓷厂生产的独具历史特色的瓷器往往被称为“567瓷”,如今身为红色藏品的他们,收藏价值日渐高涨,不少名家作品更是动辄几十万的拍卖价格。那么“567瓷”的特殊意义究竟在哪里,为什么这些瓷器的如此值钱呢?

1.“567”瓷器独一无二的珍贵性、创造性

567时期,国营瓷厂汇聚了一大批陶瓷美术大师和文物研究修复专家,瓷器生产水平可以说是全国最高。在他们的努力下,很多不亚于清三代瓷器品质的器物被生产出来,如著名的“7501”瓷瓷胎白度达到了90%,而古代官窑的最高白度也只有80%。同时,“567瓷”制作大师中的很多人经过专业的艺术培养,充分在瓷器制作上展现了自己的创造力、文化素质及美学修为。

2.“567瓷”时代特色鲜明,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这一点不需多言大家也能理解。在整个生产过程中,“567瓷”先后历经大跃进、文革、打倒四人帮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个时期的瓷器尤其在题材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独特面貌。1972年开始,国营瓷厂又开始担任起烧制外销瓷的重任,又一批特色瓷器问世。

3.存世量有限,很多陶瓷美术大师已经仙逝

以文革时期瓷器烧制情况为例,其时间仅为短短的4、5年,并且数量十分稀少,这就已经为“567瓷”的珍贵提供了条件。同时,目前很多参与“567瓷”制作的陶瓷大师都已经仙逝,他们的作品自然已成绝响。

业内人士提示,目前“567瓷”作为红色文物的主流藏品种类,收藏价值正在逐年攀升。希望藏友们要用辩证、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这一问题,不要停留在“只有古董瓷器才值钱”的收藏误区上。遇到真、精的“567”器物要谨慎求证、大胆收藏。

沈阳法库被授“中国瓷谷” 推动产业集群更快发展


东北亚地区最大的领军型陶瓷生产、研发、销售基地沈阳法库,5日被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正式授牌为“中国瓷谷”。

据了解,沈阳法库陶瓷产业集群已引进陶瓷生产及配套企业186家,建成区20平方公里,直接安排就业7万人,去年创产值450亿元,成为东北亚地区最大的领军型陶瓷生产、研发、销售基地。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法库不断提升陶瓷品质,已研发先进陶瓷项目20个,申报发明专利15项,注册了70多个法库自主品牌,形成了12大类27个品种的现代陶瓷生产体系。“中国陶瓷谷大市场”目前已汇集全国建筑陶瓷、卫生洁具知名品牌近百个,入驻商户达715家,年销售收入已突破100亿元,市场覆盖吉林、黑龙江、蒙东等地区,产品远销俄罗斯、美国、蒙古、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成为中国黄河以北最大陶瓷产地,“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基本形成。

法库陶瓷产业正在向品牌化、国际化迈进。此次摘获“中国瓷谷”称号将进一步推动法库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步伐。预计到2015年,“中国瓷谷”将建成千亿产业规模。

沈阳市副市级干部、中共法库县委书记冯守权告诉记者,“中国瓷谷”标识,是在辽代鸡冠壶形状基础上演变而成,形似凤凰、形似火焰,寓意瓷土在科技之火中凤凰涅槃,升华为沈阳法库陶瓷。

标识的颜色以红色、黄色为主色调。红、黄两色既是火焰的颜色,更是中华文化的颜色,象征着热情、高贵、辉煌。

标识的整体形状为圆形,图中“中国瓷谷——沈阳法库”与两条中华龙融为一体,寓意沈阳法库陶瓷乘龙腾飞,走向世界。

景德镇瓷器工艺师齐聚春城 推动瓷器文化发展


景德镇中青年精品瓷器展

在展会期间,应昆明千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乔英女士的邀请,李国红一行29人来到位于景星珠宝城的千典会馆。在轻松愉快的品茗聊天中,乔英女士和景德镇瓷器工艺师一起探讨和分享了中国的瓷器文化以及瓷器的市场前景。双方共同表示,在千典会馆举办“景德镇中青年精品瓷器展”,更好地展现现代精品瓷器之美。

今年的昆交会,千年瓷都——景德镇瓷器工艺师组团参展,由李国红先生带队,一共有20多位瓷器工艺师参展,在六号馆的25个展位陈列着各种精美绝伦的瓷器,其中有名家创作的手绘瓷器艺术品,让来宾驻足品鉴。

乔英女士的一番肺腑之言,让在座的瓷器工艺师感动不已。李国红先生代表景德镇工艺师感谢乔英女士热情而真挚的款待,以及对中国瓷器的热爱,他表示,这次在昆交会认识了很多云南的瓷器爱好者和收藏者,收获很大。今后将常来云南,参与会展,共同推动景德镇瓷器文化发展。

乔英女士对瓷器情有独钟,看到精美的瓷器,爱不释手,为此她还自己代理了台湾有名的汉声窑,致力于瓷器文化的推广。在座谈会上,乔英女士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愿意为景德镇工艺师搭建平台,宣传推广,对接市场,举全力推广和传播中国悠久的瓷器文明,让更多的云南人品味和欣赏瓷器。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讯:“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自古以来,景德镇就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他们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精美的陶瓷瑰宝和丰厚的陶瓷文化,造就了瓷都景德镇灿烂的历史。今天的景德镇,不断创新的意识让这座古老而具有无限魅力的城市充满活力。

改革开放后,景德镇的陶瓷艺术进入一个空前繁荣、陶瓷艺术作品出现繁华似锦、陶瓷艺人不断推新涌现的时期。

众所周知,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有着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陶瓷艺术伴随着陶瓷历史的进展,积淀了博大、丰富的陶瓷艺术文化和表现形式,造就了成千上百的能工巧匠,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近代艺术集大成者“珠山八友”,就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各自独有的艺品味,在各自独特的艺术领域,把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陶瓷艺术更是如此。在传承先辈陶瓷艺术精华,领略先辈陶瓷艺术精髓的同时,如何融入艺术的创新,是坚持陶瓷艺术文化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陶瓷艺术的创新关系到陶瓷产业的发展,也关系到景德镇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没有创新就没有动力,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就没有希望,一个产业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从艺近30年,他从未停止创新的步伐。2012年年末,他研发成功七彩高温色釉,完成了自己的七彩陶瓷梦。2012年5月,他更因创新创造劳动价值而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谈及艺术创新,宁勤征曾经说过,景德镇因瓷出名,因瓷立市,也因瓷称都。而这个瓷,不能简单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工业或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中的一般产品。从基本价值来讲,它们有很多共同特点,但从文化和审美欣赏的功能、内涵来看,景德镇很多的优秀陶瓷产品已经超越了它的基本功能,升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经典的符号。

由此,他认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艺术,是因为它在肩负着发展民族工业和传统工艺美术产业责任的同时,也承载着继承、传播和发展民族文化和艺术的使命,它有今天的地位,既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矿藏资源、人才优势和历史机遇,更重要的是拥有不竭的推动艺术向前发展的创新动力。

看艺术不断进步和演变的轨迹,每个时代都有创新成果的代表。所有成就的取得,都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不断创新:材料应用创新、制造技术创新、表现手段创新、设计观念、品种创新、审美追求创新以及表现內容创新。

综上所述,当今景德镇仍然不愧为世界人们心目中的“瓷都”,艺术瓷的共生共荣、全面发展,依然是目前任何国家和城市也无法与之比拟的,这是景德镇的绝对优势。虽然日用瓷仍然没有走出低谷,这是景德镇不可回避的弱势,影响了景德镇作为瓷都的形象,但这只是在“转型期”中遇到的困境,正如新车磨合期一过就能飞速奔驰一样,景德镇仍然具备强劲的发展潜力、他必将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以科技支撑大力推动发展


6月4日上午,市委书记许爱民,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兴超在市科技局、市驻北京联络处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到国家科技部进行工作性拜访。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亲切会见了许爱民一行。会见历时近一个小时,许爱民首先对科技部这些年对景德镇科技工作给予的极大支持表示衷心感谢,然后汇报了省部共建陶瓷科技城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提出了需要科技部支持的相关事项。

李学勇充分肯定了这几年景德镇在省部共建科技城所作的努力,指出景德镇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下足功夫,发展要在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等高新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同时,他指示政策体改司要做好高新司和计划司的协调工作,在国家计划、企业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汇报结束后,许爱民一行还拜会了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梅永红、副司长李普,并就有关的科技政策、项目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协商和衔接。

改革开放后紫砂的发展


1979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港商罗桂祥先生首次到宜兴鼎蜀镇访问。罗桂祥先生钟爱紫砂,在周游世界各地行商办公之余,广搜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紫砂名壶,并于1981年10月将自己珍藏的476件各类陶瓷茶具捐献给香港市政局,在原香港海陆空三军司令部建立了“香港茶具文物馆”。据贺东强、贺盘发先生的《罗桂祥先生访宜兴》一文,罗桂祥先生在宜兴期间,除了与紫砂工艺厂的工艺师们座谈外,还订购了一批紫砂壶,成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自的一批外销紫砂器。这批高档紫砂工艺壶订单,计26个品种,约580多件套,金额约5万余元。此后不久,罗先生又再度访问宜兴,为在1981年香港亚洲艺术节上举办宜兴紫砂展览做准备。

《宜兴陶艺》,大力弘扬紫砂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港台及东南亚地区出现一股争购宜兴紫砂的热潮,对促进紫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罗先生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1981年江苏省陶瓷代表团一行四人(顾景舟、徐秀棠、高海庚、宋伯胤)应香港市政局邀请参加香港亚洲艺术节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举办宜兴紫砂展览、紫砂讲座香港茶具博物馆开馆仪式等。

继罗桂祥的双鱼公司之后,香港赵小蝶女士的锦锋公司、连梅英的英泰公司、郑修文的海洋公司相继来宜兴订货。根据港商的需要,紫砂工艺厂开始生产200毫升的小型茶壶,如集玉壶、龙团壶、松鼠葡萄壶等。

香港客商所经营的紫砂器大多是转道输往台湾的,1986年秋天,参加秋季“广交会”的台湾客商拿到订单后来到宜兴,开始了台湾商人与宜兴紫砂艺人的接触和收购紫砂壶的风潮。台湾商人前后约有百余人来宜兴炒作紫砂,定购名人茶壶,搜求古茶壶,也有少数台湾壶商找人做古壶、名壶的仿品,这股风潮在1991、1992两年达到最高峰。港台客商在宜兴形成巨大的市场购买力的同时,经营和发行了有关茶和紫砂壶的杂志,从而促进了茶文化和紫砂文化的普及和发展,《茶与壶》、《紫玉金砂》、《天地方圆》、《壶中天地》等,就是当时比较有影响的杂志。

这场持续10年左右的由台湾市场主导的紫砂陶商业潮流,将宜兴紫砂陶业带进了市场化时代,紫砂也因此发生了持续不断的文化嬗变。

从1959年起,紫砂工艺合作社更名为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品种和数量与日俱增;工厂领导人也几经变化。先后有周荣贵、陈中选、李新安、王春生、薛如友、江中、吴开禄、吴柏松、吴德安、邵六松、周群、张焕明、杨嘉明、朱洪亮等。

陶瓷大师推动陶瓷产业发展传播陶瓷文化


陶瓷大师推动陶瓷产业发展传播陶瓷文化

国家组织专门力量,分现批在全国各地的陶瓷发源地评选出了几百外的陶瓷大师,其实就是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确需要一些热心此项事业,又在专业水平上有一定造诣的资深人士的参与才,而陶瓷大师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实际用场方面,主要也是表现在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个就是推动陶瓷产业的发展更加快速,一个就是对传统的陶瓷文化进行更加广泛的传播。

推动陶瓷产业的发展更加快速,要有继承,要有创新。从继承的角度来看,陶瓷大师手里有着传统的技术,有着对传统的陶瓷文化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结合现代陶瓷产业发展的实际,也就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符合实际的一个需要。而在创新方面,陶瓷大师的作用自然也是最重要的,创新首先是以传统为基础的创新,创新首先是要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的创新,陶瓷大师把继承与创新两个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推动陶瓷产业发展得更加快速。

传播陶瓷文化,陶瓷大师以此为荣,因为肩负着陶瓷大师的名号,就对传播陶瓷文化有首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广泛的国内与国际的交流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一些资深的陶瓷大师还会通过讲学、授课的方式进行交流,当然在国际的交流方面,也有很多有经验大师们起到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专业水准的提高,各种交流形式的多样化,都是文化传播的最好方法。

淄博打好“三张牌”推动陶瓷行业发展


在第十五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来临之际,淄博市淄川区将充分利用会展舞台,全面展示淄川陶瓷品牌塑造、新品研发、文化提升方面的做法,引导建陶企业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行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品牌塑造再进一步。2015年,新博陶瓷的“博艺及图”商标被国家工商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这是淄川区陶瓷行业继IMPERIALCROWN及图、耿瓷及图、统一陶瓷“瓦伦蒂诺”之后的第四个中国驰名商标。为创响“江北瓷都•建陶名城”,打造全国知名区域品牌,淄川区联合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咸阳陶瓷设计院举办2015首届中国江北建陶行业发展高层论坛暨中国江北建陶行业知名品牌颁奖典礼,评选中国江北建陶行业十大优秀企业、知名品牌和质量信用企业。

企业新品亮点频现。金狮王陶瓷成功推出最新产品超晶钻石系列,其硬度突破6级,达到玉石级别,耐磨性能提升60%,其耐磨度大大超过全抛釉、微晶石等产品。继第三代喷墨抛光砖研发成功后,淄博成畅建筑陶瓷有限公司再次进行技术突破,大理石抛光砖和大理石喷墨抛光砖将相继投入市场,做到抛光砖有了大理石的效果。在做精产品的同时,淄川区企业更加注重展厅升级,金狮王陶瓷、金彩韵陶瓷等企业提前准备,将小展厅打造成5000平方米的大展厅,力争陶博会期间给产品营造更好的展示环境。

文化展览引人入胜。2015年,淄川区着力在陶瓷总部基地建设淄博陶瓷转型升级展馆,展馆的设计以“起承转合”为文化脉络,展示淄川悠久的陶瓷历史文明和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展馆分为起•陶韵史诗、承•生生不息、转•产业升级、合•产城共融、赏•新品新艺五个篇章,详细介绍淄川建陶产业转型升级的历程及发展规划,展示淄川陶瓷最新产品及科技成果。9月5日,该展馆将向公众开放,让观众在声、光、电、影的交汇中,充分感受淄博陶瓷历史与文化。另外,淄博金马琉璃瓦制品公司将展示柴烧节期间陶瓷艺术大师作品“十八罗汉”,让观众感受传统乡土手法创作出的艺术品的魅力。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活动将邀请国家级、省级大师开展一系列现场交流活动,提升整体活动的文化层次。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毛泽东专用瓷具推动建国后中国瓷器发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毛泽东专用瓷具推动建国后中国瓷器发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