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反腐5年景德镇艺术瓷市场冷清 艺术家:不是坏事

反腐5年景德镇艺术瓷市场冷清 艺术家:不是坏事

景德镇古代瓷器 艺术瓷砖 景德镇瓷器鉴别

2021-03-31

景德镇古代瓷器。

今天继续为您带来“我与这五年”的故事。

五年来的正风肃纪、强力反腐,改变的不仅仅是党内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于整个社会而言,也是对一个时期以来被扭曲的价值观的矫正。

市场像一个微观的社会,庸俗的官场文化与陶瓷的灰色经济,曾支撑起市场的虚假繁荣,如今,畸形逐渐消失,失范走向正常。今天的专栏,正好回答你的发问:这五年,景德镇的陶瓷还好吗?

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像景德镇这样,一千年以来以一种技艺支撑着整座城市。四大名瓷声名远扬,深厚的陶瓷文化则奠定了景德镇“世界瓷都”的地位。

近几年,笔者采访过很多从事陶瓷艺术的艺术家和陶瓷商人,他们对市场最大的感触是以前抢手的大师瓷不好卖了,真正质量好、有创意、有水平的瓷器才能卖的出去,虽然钱赚的少了,但也说明急功近利的市场逐渐回归了理性。

相信很多人都对景德镇以前疯狂的“大师经济”记忆犹新,它孕育了一个疯狂增长的艺术陶瓷时代,滋生了大量的仿品、赝品、劣品,批量生产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大师及伪大师们,很多人不愿下苦工练技艺,却宁愿花大价钱去买个大师称号。

“大师经济”与以前的“雅贿”现象紧密相连。瓷器没有明确的定价标准,就算东窗事发也只能不了了之,事实也无法求证。这种不确定性,打破了传统礼尚往来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也使得瓷器成为了“雅贿”媒介。它价格模糊、隐蔽安全,同时又附庸风雅,巨大的礼品需求,支撑了景德镇历史上空前繁荣、兴旺的艺术陶瓷市场。

而自从2012年党中央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正风反腐以来,景德镇艺术瓷市场逐渐冷清了下来,虽然整个市场受到了影响,但在一些有追求的艺术家眼里却未必是坏事。画了十多年粉彩瓷画的徐国明说:“从事陶艺创作,保持内心的纯粹是很重要的,过去几年大家都太浮躁了,有的人为了赚钱甚至找人代笔,降低了艺术的水准,放弃了对艺术的追求,现在市场虽然热度下降,但真正的精品还是有人欣赏的,这正好让从事陶瓷艺术的人有了思考空间。”

真正好的原创,需要时间去思考和酝酿,景德镇的瓷器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的工艺品,有极大的收藏价值,就是因为其中凝结了艺术家们的心血。回归理性的市场还给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和“景漂”族们提供了发挥才能的天地。来自北京的方卫国以前是做设计的,因被陶瓷文化吸引来到了景德镇,他说:“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需要创新,我原先是在纸上画,而现在,我用高温颜色釉在瓷器上作画,高温颜色釉变幻万千,也让我的作品别有风味。”大学的毕业生徐悦认为:“如今传统的艺术瓷风格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艺术瓷的追求,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追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陶瓷艺术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勇于创新,让陶瓷艺术步入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进行的正风反腐让市场摒除了浮躁拜金之风,越来越多的陶艺家们回归到艺术创作中,他们相信,只有画出精品、画出独属于自己的风格才能在这个市场立稳脚跟。(作者单位:景德镇市纪委宣传部)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景德镇老艺术家48年前陶瓷杰作献展


日前,伴随着一场瑞雪,在景德镇市政府办公室仓库里“雪藏”了48年的一组四条屏陶瓷杰作终于再度浮出水面,在馆与观众见面。

徐焕文老人是当年参与创作的7位陶瓷艺术家之一。据他回忆,这组取名为《瓷都新貌》的陶瓷粉彩四条屏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作品,由景德镇艺术瓷厂组织著名陶瓷艺术家毕渊明、陈耀星、邹国钧、邓必浩、徐焕文、施林淦、汪少平等集体创作并赠送给市人民政府的,堪称上世纪艺术的巅峰之作。为了创作这组作品,艺术家经过半年多的深入生活,写生作画,收集素材,三易画稿,终于告成。作品分别取名为“东郊新貌”、“莲塘清晓”、“珠山挺秀”、“昌江瓷艇”,艺术再现和描绘了景德镇风景名胜和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的崭新风貌。画面中的昌江风帆、水路运瓷、烟囱林立、瓷厂窑炉等景观,在今天的景德镇已很难见到。老一辈艺术家的生花妙笔,真实记录了瓷都50年前的历史面貌,对研究文化和风光人情、都有极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如今,除徐焕文老人外,其他艺术家均已作古。这组作品曾一直为市政府办公室保管、保护和收藏。由于办公室自身条件所限,这一组陶瓷艺术精品长期静卧于“深闺”之中,既不便展示,又不安全。为了让更多的人观摩到这组作品,也为了它有个安全归宿,景德镇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倡议,将这组作品捐赠给馆。

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家运河瓷研讨会举行


今年6月8日是世界文化遗产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为深入挖掘中国大运河和古泗州文化内涵,展示中国陶瓷艺术魅力,由国家文保基金会、安徽泗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儒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研古瓷·忆运河·开新篇’暨当代陶瓷艺术家运河瓷研讨会”在江西景德镇举行。

活动当天,冯林华、周国桢、彭竞强、徐庆庚、熊钢如、曾维开、涂序生、王怀俊、李菊生、吕金泉等一批中国当代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展开了大运河与运河瓷系列大讨论。与会者纷纷表示运河和陶瓷作为祖国的两大文明,后人理应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下去。

在千年瓷都举办本次研讨会可谓意义非凡,陶瓷艺术家围绕大运河文化从艺术角度出发进行研讨、创作,以精湛的陶瓷艺术语言诠释蔚为壮观的大运河文明,深入挖掘大运河和古泗州文化内涵,展示运河文化和陶瓷艺术魅力,为大运河申遗营造了浓厚的、良好的氛围。安徽泗县表现出了尊重文化的自觉性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并且,以面向全球的视野与信心发展一县之经济、文化。这与中国梦背景下的经济崛起、文化复兴相契合,实为新时期县域发展的一个新探索。让我们走近泗县,感受其深厚的运河文化及人文魅力。

安徽泗县,古称泗州。据《凤阳府志》云:“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虽平旷,而冈垄盘结,山水朝拱,风气凝翠,形胜之区也。”这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皖北水城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是大运河南北运输的衔接点,更是中国古代南北文化的交汇点。由北而南过泗州,则是吴楚之地、烟雨江南;由南而北过泗州,则是沃土中原、北国风光。作为2014年大运河申遗项目,今年8月,中国大运河将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考核。隋唐大运河南宋之后逐渐废弃,目前只有泗县境内28公里的运河故道还保持着隋唐大运河的原始风貌,依然是隋堤烟柳、百姓生息、河流逶迤、村庄依依。泗州运河故道因其真实性、完整性和稀缺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考察评估的重点河道之一。

相传当年隋炀帝沿运河南游下扬州时,奢华之极。据《开河记》载:“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至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民间女十五六岁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嫩羊相间而牵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连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唐末五代词人韦庄在《河传·何处》中亦有词为证:“何处?烟雨,隋堤春暮,柳色葱茏。画桡金缕,翠旗高飐香风,水光融。春娥殿脚春妆媚,轻云里,绰约司花妓。江都宫阙,清淮月映迷楼,古今愁。”

如果说隋时代的运河带给历史的记忆是封建帝王的奢华,那么,唐以后的运河则是中国政治统一,民族、文化、经济融合贯通的一条主渠道,直接孕育、推动了唐宋文化、艺术的兴盛和发展。古泗州在隋唐大运河中不是一个可以一闪而过的码头,而是一个经济动脉的枢纽,更是一个唐宋文化的舞台,诗词歌赋、工艺美术、戏曲宗教都曾在这里集聚、繁衍,留下了封建鼎盛时代的诸多印记。

伴随大运河申遗工作的推进,大运河故道发掘了仕女拉纤陶瓶、汉代绳纹筒瓦、板瓦、宋代帽骨簪、绿釉褐彩执壶、三彩兔座枕等一批具有较高考古价值的珍贵文物,随着这些尘封地下的古陶瓷一一面世,沉睡了千年的运河仿佛一夜之间穿越而来,抖掉历史的尘埃,迎接新的生命。在大运河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中,人们找到了“仕女拉纤、纳黍行舟、泗滨浮磬”等许多运河民间传说及典故的历史物证。

由此,发掘运河瓷、保护运河瓷、研究运河瓷、创作发展新时代的运河瓷成了中国大运河申遗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正如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著名考古专家张忠培在泗县运河论坛发言时所说,保护文物的目的,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更要在传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通过发展创新再创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新文化,才是保护文物、继承传统的最终追求。

江南初夏,绿意盎然。一场以“研古瓷、忆运河、开新篇”为主题的当代陶瓷艺术家运河瓷研讨会正在热烈进行。

研讨伊始,主办方国家文保基金会和泗县共同指出:泗州与景德镇在唐武德年间同期建制,这两个同时诞生的城市将运河文化和陶瓷文化脉脉传承。这次研讨会是一次运河文化和陶瓷文化的交融,是一次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景德镇是制瓷圣地,而泗州大运河用繁忙的漕运见证了中国各地名窑精品瓷器流通和出海的历史。

据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可见早在汉代就已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景德镇是陶瓷艺术集大成者,正如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说:“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也是由于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水运而在众多窑口中脱颖而出。田余庆在《运河访古》中提到的“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的丝绸工艺、陶瓷制造术、建筑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以及各种文化书籍向海外传播,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研究员李广宁在研讨会上首先介绍了运河与陶瓷的文化之缘:泗县出土大量丰富多彩的各地各时代的瓷器,是大运河泗县段作为古代交通命脉的见证,也反映出唐宋时期泗县经济的繁荣与辉煌。景德镇及各窑口的瓷器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联通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造就了“中国”的英文单词“China”。

中国陶艺泰斗、著名陶瓷艺术家周国桢教授指出,大运河是流动的文脉,作为古代的“高速公路”,它的生命意义就在于流动和交换,当代人应当铭记这条运河。举办这次活动说明了主办方站得高望得远,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继承、创新和发展。

学院党委书记、著名陶瓷艺术家冯林华认为:在中国梦背景下,经济崛起、文化复兴是当务之急。大运河承载着陶瓷文化,陶瓷文化体现着运河文明。尊重这段历史,挖掘这段历史,研究这段历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将弘扬历史,开创陶瓷文化的新纪元。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陶瓷艺术家熊钢如说,大运河是历史的河流,也是科学技术的河流。安徽泗县的隋唐大运河“活遗址”弥足珍贵,历史的温度让我们触手可及。泗县对于文化的尊重,给我们很大触动,我们将加强交流合作,努力促进运河文化与陶瓷文化的交融、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陶瓷艺术家李菊生激动地说:“大运河见证了中国陶瓷史,陶瓷也见证了中国运河史。今天我作为陶瓷文化后继之人,与运河滋养长大的泗州儿女欢聚一堂,共同探讨陶瓷与运河文化,感慨万分。我们匆匆忙碌的人生与运河邂逅,不由得发出牵动灵魂的感叹。历史虽已远去,但遍布历史遗迹的大运河,永远不会离我们远去。”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书记、著名陶瓷艺术家吕金泉说:“水运是瓷器南北运输的主要方式,瓷器散落在河中并保存下来,是古代南北物资交流的有力佐证,大运河为南北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也成为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主要渠道。”

彭竞强、徐庆庚、曾维开、涂序生、王怀俊等著名陶瓷艺术家发表了各自的观点。纪峰、武凤金、徐文强、赵中良、吴墨、余学凡、程子风等艺术家共同参加了本次会议。

泗县县委书记王娟在答谢发言时说:研讨会站在历史的高度,从陶瓷艺术的角度探讨大运河的文化魅力,并深入挖掘大运河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贯穿泗县全境的隋唐大运河,与散落其中的精美瓷器,共同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作为文化的薪火传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传承、创新、发扬运河文化、陶瓷文化,让它们共同开出绚烂的艺术之花。

又见炊烟升起,薄雾笼大地,一叶小舟,一张渔网,一段渔歌,描绘出运河人家傍水而居的幸福生活。自古以来,泗州百姓与古运河相依相生,对这条自隋唐以来汩汩不息的大运河充满感情。这种特有的运河文化深深植根于当地百姓中,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为激活文脉资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毛佩琦在运河论坛上谈到,保护大运河这份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运河贴近百姓,走进生活,服务大众的一种理念和文化。文化,是依附于物质的生活,有着自身发生发展的血脉,有血脉才能生存生长,而其血脉就在于当地百姓的生活之中。保护原有的文化血脉,让文物有机生长,让文物古迹和现代生活和谐共存。

泗县人民政府县长王法立说:泗州古运河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大运河申遗项目,是隋唐大运河的活遗址,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一颗灿烂明珠。我们正努力充实运河城市文化底蕴,培育运河城市文化精神,发展运河城市文化生产力,秉承“运河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运河文化的载体”的发展理念,在传承与发展中,建设一座当代的“运河名城”。

如今,运河故道的航运功能已然衰退,河面上没有了千帆竞发的情景,但是仍然发挥着行洪、灌溉的重要作用。泗州人一直珍视呵护着这段河道,很好地保存了许多闪亮的人文景观,如邓墩、鹿鸣山、永乐桥、虹灵沟、洋城湖、义井等,当年运河漕运繁盛时期的风采都不曾真正远去,运河仿佛是一位从远古走来的老人,沿路不断串联起千百年来的文化记忆和传统精神,泗州人不会忘记这条汇聚了运河文化、陶瓷文化及泗州文化的河流,不会忘记那曲折的岸线,荡漾的碧波,欣欣向荣的城市,古朴温馨的村落,曾经的繁华和今日的梦想。

品味遗存,触摸历史,人文脉远,运河水长,一幅磅礴的历史文化画卷正在泗州人浓墨重彩地描绘下徐徐展开……

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献艺支援抚州灾区活动


景德镇陶艺家3天捐献209件作品

7月15日至17日,为期3天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献艺支援抚州灾区活动在景德镇美术馆举行,200余名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共捐献陶瓷艺术作品209 件,这些作品由市政府接收,并将在一类城市赈灾专场拍卖,拍卖所得全部捐赠给抚州灾区。

景德镇陶艺家献艺支援抚州灾区活动由抚州市收藏协会、景德镇美术馆倡议发起,参加活动的艺术家可以捐献已有的作品,或者现场创作作品。洪水无情人有情,泼墨挥毫献爱心。包括多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专业教授在内的景德镇老、中、青三代陶瓷艺术家踊跃为抚州灾区献爱心,创作现场气氛隆重热烈,陶艺家们满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精心创作陶瓷精品佳作。

此次捐献的作品风格多样、造型丰富,有瓶、瓷板、雕塑类等;表现题材广泛,有仿宫廷艺术精品:人物、山水、花鸟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学院周国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15日亲临现场,分别创作了瓷板画《新生》和《乡土》,用他们擅长的陶艺作品,向抚州灾区群众表达了一份深厚的感情。

短短3天时间,200余名景德镇陶艺家就为抚州灾区捐献了209件作品。这些价值不菲的陶瓷艺术精品拍卖后,所得善款将全部捐给抚州灾区,用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外来艺术家在景德镇的陶瓷创作之路


如今,景德镇的外地艺术家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小觑的艺术家团体。他们大多在自己擅长的艺术领域已经有所成就,来到景德镇,或是慕名而来,或是想尝试陶瓷艺术的创作。不管怎样,他们的到来,不仅为景德镇的艺术带来了新的理念,也为景德镇的陶瓷注入了活力。

为什么选择景德镇?

对于大多数来景德镇的外地艺术家而言,在来景德镇之前,他们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为什么要去景德镇?”对于这个问题,他们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然而在他们不尽相同的回答中,你总是能找出两个共同点——“慕名而来”与“大胆尝试”。

“慕名而来”,这其中的名,指的自然是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名气。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千年瓷都代表着制瓷业的发达与辉煌。然而对于艺术家们来说,这个称号背后有了更多的艺术注解。尽管这些外地艺术家所从事的并不是陶瓷方面的艺术创作,然而在他们从艺的道路上,景德镇这个名字还是会不断出现。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而是一种艺术的符号。

福建莆田画家林玉宇很早就知道景德镇这个地方,在他走上国画的创作道路之后,景德镇的意义,也愈发的丰富起来。在他看来,景德镇是瓷器的代名词。他也清楚的知道,这瓷器的含义,不仅仅是平常所见的碗盘这么简单。林玉宇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来景德镇的愿望就越强烈。08年的时候,他在外地参加一个艺术交流会,期间受到了一位来自景德镇艺术家的邀请,那次接受邀请,来到景德镇。在当时的日记中,他这样描绘了自己的感受:“景德镇——世界瓷都名符其实!在这里我不但领略了从泥巴到土坯成型直至烧成一件成功瓷器艺术品的全过程,而且还亲手绘制作品,亲身体验瓷艺术的创作过程,感受瓷文化的无尽乐趣。”景德镇并没有让慕名而来的他失望。此后,林玉宇每年都会抽空来景德镇。如今,他在景德镇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对于他而言,这里俨然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与林玉宇相比,吕联连来景德镇的时间更短,现在,除非家里有重要的事,他才会回家乡浙江金华。在常人看来,已年逾70的他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然而在吕联连看来,他似乎并没有经过太多犹豫,就选择来到景德镇发展,这得益于他有一颗年轻的“心”,以及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尝试的决心。

早在今年3月份,吕联连第一次来景德镇,正是这短短的几天景德镇之旅,让他无可救药的爱上了陶瓷艺术。尽管已经在国画这条道路上打拼了几十年,也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回去后的吕联连,马上开始准备来景德镇开始陶艺创作适宜。此时的他已经决定将自己艺术创作的重心转到陶瓷上面。最终,在景德镇朋友的帮忙下,他很快夙愿已偿。如今,吕联连已经在陶瓷艺术的道路上迈开了自己的步子。而现在他最期待的,就是自己的工作室早日落成,这样他便能更专心于自己的创作。

“隔行如隔山”

在景德镇的大多数外地艺术家中,吕联连和林玉宇很有代表性。他们在自己擅长的艺术领域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艺术的相通性,让他们的艺术功底和理念能在陶瓷上得到很好的体现。然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初来乍到的他们,还是在创作伊始遇到了一些困难。

在谈及这个问题,吕联连爽朗的说道:“就当交了学费了!”尽管在来景德镇之前,他对于自己可能遇到的困难已经做了充分地估计,但是当这些问题扑面而来时,还是让他在刚来的那段时间里感觉有些吃力。

谈到所面对的问题,吕联连说,在他刚开始涉及陶瓷创作的时候,许多东西对他而言都是全新的,胚胎、釉料,技巧等等。仅釉料这个部分,瓷器的釉料与国画的釉料完全不同,对于擅长国画的吕联连来说,他在来景德镇初期就花了不少心思在研究釉料上。吕联连说他刚开始画的几个瓷瓶,看上去效果很好,烧出来的颜色也十分鲜艳,可是等他拿手一摸,颜色便剥落下来。经同行的朋友提醒他才知道,自己用的是生料,才造成了这种结果。另外,一些绘画技巧上的不同,也使得他需要不断的适应、学习。比如在国画中,有一种绘画技巧就是利用纸的渗透,制造出别样的画面效果。这也是吕联连一直擅长的技巧,可是到了陶瓷上,特别是他现在专注的釉上创作部分,完全没有了这种颜料渗透的效果。这些都使他意识到,自己不仅需要在创作上早日找到感觉,将自己所积累的艺术功底展现在陶瓷上;还需要将心态摆在一个学习的位置上。吕联连说,来景德镇之后,他意识到自己还是个新人,许多东西都需要从头学起。正是有了这种心态,吕联连的进步很快,对于现在的陶瓷创作,他坦言自己的信心增加了不少,绘画的时候也更加的游刃有余。

相对于吕联连在艺术上所遇到的问题,来自山西的画家禅光更加在意的,则是刚来景德镇时的生活状态。在他看来,艺术上遇到的问题大多可以通过学习和摸索去解决,而作为北方人的他,来到景德镇这个江南小镇自然有许多生活上的不习惯。虽然从事艺术的他习惯了四处漂泊,但这样定居在一个城市对于他而言还是第一次,加上这边又没有家人,因此“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就愈发的强烈。

在回忆起自己初到景德镇时的情境,禅光说他除了出去了解陶瓷相关的知识,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室内画画,或是在旁边的树林里散步,生活过得很简单。但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正好免去了不少世俗的打扰,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尽管如此,日子过的还是有些孤独,回想起当时的情况,禅光坦言并不顺心。

不过他的境地很快有了改观,来景德镇不久以后,禅光便发现了景德镇一个最吸引他的特点——浓厚的艺术氛围。在这里,他很快便结交了一些艺术圈的朋友。平日里,大家常常聚在一起交流、探讨。如今,在景德镇3年的他已经有了不少朋友,景德镇已然成为了他的家乡。对于痴迷于艺术的禅光来说,这种环境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这不仅排解了他的寂寞,还给他的艺术造诣带来了很大的提高。

为景德镇的陶瓷注入活力

外来艺术家的加入,给艺术带来了活力,加入了一些“新鲜”的东西。

林玉宇现阶段的陶艺作品,画面丰富多样。谈及以后的艺术创作,林玉宇有着自己的野心——“民居”。

在林玉宇的国画作品中,民居是他最大的特色。他在四处采风,写生的过程中,领略到了各地民居的迥异之美。因此这也是他在自己作品中着力表现的。如今来到景德镇,在对陶瓷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他打算着将自己的民居绘画搬上陶瓷。在景德镇的陶瓷作品中,也常出现一些房屋,特别是在一些山水以及人物的作品中。但是,就大多数作品而言,民居的出现只是起到衬托的作用,并不是画面的主角。在林玉宇看来,他的民居画,民居是其中的主角,是他着重渲染的对象,这与现在的大多数陶瓷作品都不相同,很有他自己的特色。

与林玉宇一样,吕联连也带来了一些不同的东西。在吕联连看来,景德镇有着其他地方无法媲美的制瓷历史,这里的陶瓷艺术也有着厚重的积淀,在传承这个问题上,景德镇的艺术家们做的十分好。但是在他看来,还应该有更多创新的理念出现,在陶瓷这颗老树上开出新花。说到这里,吕联连举了他的作品《长寿面》为例。在这副古香古色的作品中,一位老者站在一个巨大的寿桃上面,下面的妇人手捧一碗面。老者手执筷子,面条从碗里一直延续到口中。旁边的青松,以及嬉戏的童子,都为这幅作品增色不少。吕联连解释说,寓意长寿的作品很多,但运用了诸如站在寿桃上、细长的面条等夸张手法的并不多。吕联连认为,传承固然重要,然而在传统中也要不断加入自己的大胆尝试与创新,只有这样,陶瓷作品的含义和种类都会越来越丰富。

与外来艺术家在艺术上所带来的“新鲜”理念相比,业内人士江虢慧认为他们给陶瓷市场带来的活力同样不容小觑。江虢慧说,在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收藏圈,许多收藏家对名人、大师们的作品望尘莫及。一些外来艺术家的加入,很好的丰富了陶瓷作品的价格梯度,也给了藏友们更多的选择。除此以外,江虢慧还强调,外来艺术家给景德镇的陶瓷市场带来了不少活力。他认为,许多来景德镇的外地艺术家,他们在原先的艺术领域都有了不错的成就,也有着自己的“粉丝团”,他们转行画陶瓷,自然把这些粉丝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陶瓷上。说到这,他举了吕联连为例,尽管他从事陶瓷绘画不久,但是出来的作品就已经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吕联连的国画“粉丝团”。吕联连选择了陶瓷创作,“粉丝团”们不仅会关注吕联连的陶瓷作品,还会对景德镇的陶瓷,以及其他名人作品感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说,外来艺术家给景德镇的陶瓷提高了人气,也注入了活力。

探访 ▏隐居景德镇乡间的贵州艺术家李玉端


在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这帮“老鬼”级的艺术家中,李玉端绝对是最有故事的人。从中学打架被开除,到最早在圆明园画家村画画,接着从事教师职业,再到做餐饮文化,个个都是精彩的传奇。他一直以自我放逐的方式挑战和逃避现实的残酷,但每次却最终又迎来更残酷的现实。他做的每件事都如上天入地般的痛并快乐。我不知道人的一生要有多少次逃离,才能解决困惑,但李玉端选择的各种方式却让人羡慕不已。作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雕塑教师,第一次远离学校,就做了一件让人到现在还在津津乐道的事情——在北京和另外两个贵州籍艺术家开了著名的“三个贵州人”歺厅,成为京城演艺界、文化名人常聚的场所。但身为艺术家的他,除三天两头想着怎样学新菜,还要到景德镇烧制他的作品,来往奔波若干年。最后干脆把家搬到了景德镇,当起了在景德镇的贵州人,转眼已有十六七年。除了回贵阳到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在江西景德镇专心做他的创作。近年来他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各种展览和画廊亮相,被藏家收藏,成为中国以瓷雕为媒界的重要当代艺术家。

他的作品柔软而光滑,却带着强烈的理想主义和性幻觉,仿佛那无能的肌体只能靠幻想才能获得满足,自嘲自娱的心态弥漫在作品中,看似人间的仙境,其实不过是现实中的白日梦。

李玉端表面上给人有些“匪气”,但他为人仗义,他的朋友什么人都有,很杂,但大都是真正的朋友,是各个行当中的精英人物。他一旦出些小状况,总会有朋友慷慨解囊。他看似经历复杂,让人敬畏,但坐下聊上半小时就能知道他是那么简单而直白。当然也要看是什么样的人和他聊。我们认识的时间很长,但和他相处的日子并不多,因为他长期在外漂着,可每次相遇从未感到陌生,有一种亲切感,因此我们各个时期都保持某种联络。他是那种处起来特别舒服的朋友,就像他现在虽然在景德镇安了家,但总会有不远千里去看望他的朋友。加上他现在工作室又安在那人间仙境一般的地方,一年到头少不了人来人往。

李玉端的工作室在离景德镇市区约十五公里的一个小村庄里,是一栋由他亲自改建的独特建筑,周围只有六七户人家。两年前我来时他还住在景德镇市里一个很好的小区里,这次一来才知道他把城里的房子卖了,彻底搬到乡下。这个远离尘嚣的山野居所,除了早上叽叽喳喳的鸟儿叫声吵个不停,极难听到其它杂音。这是一个艺术家们人人向往之地,但并非所有人能真正待得下去,用他的话来说是需要熬得住的,李玉端非常清楚自己的选择,他说他已经看清接下来要走的路,心有所归,才能找到安顿自己灵魂地方。

李玉端是个内心极其强大的人,很少有恐惧的时候,和他聊天、看他的作品,你很难想象他曾经历过那么曲折离奇的事情。他是那么的渴望生活,对情感的表达如丝绸划过风中,除留下了记忆,还带来了那淡淡的伤感,就像心爱的人只能留在梦中一般。在他的作品中,常用死亡的元素表达爱的破碎与回归,当你把它捧在手里相互凝视时,你会获得心灵的瞬间释然,那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开满了理想之花的天堂,原来死亡也可向往。看他放在工作室巨大桌面上还未完成的新作,浪漫中浸湿了传统,浸湿了人性,也浸湿这个初夏。他作品总是萦绕着情色的气氛,一种玩世的心态,柔情中带着一声呐喊。就象他做的一手好菜,视之养眼,食之有味。他外表让人想起那些江湖老炮,内心却很文青,工作室、汽车里总是飘荡着九十年代北漂人爱听的歌。

他从贵阳带回去的一只小狗,取名“贵皮”,出自贵州下司,被列为世界名犬,到景德镇也快两年了,现在已成为他们夫妻俩生命中的重要一员。那日我拍了一张贵皮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大家嘲笑贵皮像极了主人,哈哈,真有点“不是那个人不进那家门”的意思。贵皮在工作室总是优雅独步,性情温和,一旦放出去就会野性大发。说到这里又不自觉的想起艺术学院的那另外几个“老鬼”艺术家,性情中总是带着野性,时常保持着某种愤怒,用作品审视人性和当下。这就是他们的艺术人生和人生艺术。

对于这样一个四海为家的艺术家,如此坦然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让人敬佩。他只想和世俗的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我想这也许还是一种逃避,却又在酝酿着再一次蜕变。

景德镇艺术家献礼“祖国万岁”华诞瓶


为向建国六十周年献礼,景德镇两位艺术大师联袂创作了橄榄瓶“祖国万岁”,以高超的技术手段将康乾盛世时期先后出现的珐琅彩和粉彩成功地融为一炉,两种彩料的融合之难,在陶瓷界素来被视作“哥德巴赫猜想”。这件华诞瓶下半年有望来沪展出。

李文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长期致力于墨彩描金瓷画,曾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第一名,传略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蓝国华,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硕果仅存的古彩技法传人之一,曾获得全国陶瓷美术评比一等奖。在建国六十周年来临之际,两位大师准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祝福伟大祖国的生日,因此想到了将珐琅彩和粉彩同时施于一件瓷器之上。

珐琅彩于康熙年间由西方引入我国,盛于雍正时期,其技法由宫廷少数画师掌握,达官贵人都无法拥有珐琅彩瓷器,学珐琅彩很难,没有几十年功力休想掌握,因此晚清以来,精于此道的人越来越少;粉彩出现于雍正时期,它淡雅秀丽,有“东方艺术”的美誉。两种彩料的成功运用,成就了中国陶瓷的巅峰时代。

然而,粉彩的烧成温度比珐琅彩低,想把二者融为一炉,好比是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因此,前人屡试屡败。李文跃和蓝国华两位大师艺高人胆大,为庆祝伟大祖国六十大寿决心挑战巅峰。经过两年多时间,30多次的精心试制,结合他们从事彩瓷绘画几十年的心得,终于成功创作出开创陶瓷新篇章的“祖国万岁”华诞瓶。

“祖国万岁”瓷瓶中心六朵牡丹用了六种不同色彩,牡丹花丛之上飘出几枝淡淡的梅花,寓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虽历经风霜,但如枝头腊梅永远傲然绽放。瓷瓶上端运用透视手法表现长城、云海,喻指泱泱中华的雄浑高远。瓶下方郁郁葱葱的的万年青和结结实实的万年果,喻示人民江山千秋万载与日月同辉。制作中,玛瑙红、胭脂红等名贵色料使用得恰到好处。

用精品力作为伟大祖国庆生,在景德镇已是一项传统。上世纪50年代国家非常重视恢复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使得景德镇瓷业恢复了生机,并攀向历史新高度,广大陶瓷艺术家纷纷用自己的满腔才情,奉献杰作。新中国诞生以来,许多老一辈陶瓷艺术家为祖国庆生而创作的精品,如今都已经成为经典,载于史册。

景德镇六位老艺术家获省级殊荣


讯:近日,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向张景寿、徐焕文、蒋根水、杨修勇、曹金星、徐有为六位老艺术家颁发“江西省工艺美术家”荣誉证书和牌匾,向张景寿、徐焕文、蒋根水三位老艺术家颁发“江西省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荣誉证书。

江西省轻工行业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谢光华,景德镇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康明,省轻工行业管理办公室副巡视员、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胡桂香,“江西省工艺美术家”评审领导小组成员和专家评委,以及第三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家”、新闻媒体代表共60余人出席了颁证仪式。

江西省轻工行办副巡视员、省工艺美术学学理事长胡桂香高度赞扬了老艺术家们艺德双馨,一辈子孜孜不倦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省工艺美术学会授予他们“江西省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当之无愧。她还说,特别是授予老艺术家荣誉称号充分体现了社会对老艺术家的认同和尊敬,也体现了省工艺美术学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并希望老艺术家们,发挥余热,传承技艺,同时也寄语新当选的年青的工艺美术家们,艺无止境,要以老艺术家为榜样,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创辉煌。

景德镇:100位艺术家展现“三代”陶艺传承


景德镇:100位艺术家展现“三代”陶艺传承

在现当代陶瓷收藏进入热潮的当口,仙霞路650号的虹桥当代艺术馆即日起至7月10日举行的“2010现当代陶艺作品展”,将以分量极重的阵容和充满新意的展品来回答这些学术命题。中国学院派陶瓷现状如何?它和传统陶瓷艺术构成了怎样的接力、演化和变法的关系?

来自中国陶瓷艺术最高学府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的教授和新锐们,以及来自景德镇的新中国三代陶瓷艺术家共100位,构成了这个展览的主体,他们中的八成参加过全国美展陶瓷类评比,去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陶瓷类金银铜奖获得者本次都有代表作参展。

景德镇陶瓷学院方面,由陆军、何炳钦、杨冰、宁钢、黄焕义、张景辉、吕金泉、金文伟、罗小聪、龚保家、李磊颖、张婧婧等教授领衔。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或善于青花人物,或大胆地运用高温颜色釉的泼墨,或钟情于造型变化的陶艺,还有的则精于釉上细腻传神的粉彩色。其中,罗小聪教授的青花民居系列的作品特别受欢迎,一幅幅形式感强烈的作品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像一首又一首优美的旋律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似山非山,似水又非水,时儿简洁明快、时儿热情奔放。他独创的“剔青”工艺,改变了青花技法中用笔绘画的传统,采用了以刀代笔的手法,是当代艺术的创新。

黄焕义作品

李磊颖作品

张婧婧作品

学院派青年艺术家朱斐翡、詹伟、邹乐、赵兰涛、刘颖睿、刘乐君、刘锚锚的作品也是个性十足,受到不少青年新锐藏家的青睐。虽然现在他们的名气和学术地位尚在起步,但未来的成长性不容小觑。

2009年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获得陶艺类金奖的孟福伟、银奖的钞子伟、铜奖的张婧婧的作品也首次在上海集中亮相。毕业于中央美院的孟福伟直面“5·12”汶川大地震,以其精准的人物造型,纪实性地描绘了地震灾难和人们的抗震精神,此次来沪的作品场面震撼,数百件陶瓷合成一件作品,光布展这一件作品就用了一整天。钞子伟用超写实的技法塑造了人们熟悉的交通工具,他的作品曾在北京798和台湾地区展出,广受瞩目。张婧婧的极简主义陶瓷和上述两位获奖者一样,都接近于雕塑,其简约的线条和丰富的陶瓷语言使得作品在家庭和会所布置中显得格外大气。

主办方景德镇2号展厅表示,现当代陶瓷作品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藏家的关注,国内各大拍卖公司如嘉德等近年来就一直致力于推广当代学院派作品以及景德镇传统大师们的经典作品,这两者已经构成了中国当代陶瓷发展和民间收藏的主要方向。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反腐5年景德镇艺术瓷市场冷清 艺术家:不是坏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反腐5年景德镇艺术瓷市场冷清 艺术家:不是坏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