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触摸陶瓷古韵 光耀千年文化

触摸陶瓷古韵 光耀千年文化

陶瓷文化 玻化瓷砖 陶瓷艺术

2021-04-03

陶瓷文化。

继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之后,景德镇又迎来了一位重要客人。

9月22日至23日,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敬南来到瓷都考察。作为成功运营了香格里拉酒店、北京的国贸中心酒店投资管理的“大佬”,洪敬南此行与光耀景德镇千年的陶瓷文化有关。

循着景德镇璀璨窑火,洪敬南探名坊园、访陶瓷市场、进重点陶瓷企业,在古瓷与现代工艺间品味文化回荡千年的绝响。虽然对陶瓷深有研究,但真正触摸千年古韵,洪敬南还是感到了发自内心的震撼:“瓷文化的根在景德镇,瓷文化的魂在景德镇!”

洪敬南表示,以千年璀璨瓷文化为金字招牌,景德镇是江西最有条件走国际化路线的城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到访景德镇,愿意在国际奥委会这个平台上帮助景德镇“走出去”,而洪敬南则愿意助推景德镇进一步提升城市接待能力,帮助景德镇将四方宾朋更好地“请进来”。

洪敬南的话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在缜密考察基础上得出的商机判断。在景德镇的两天时间,他考察了全市的宾招市场。发现景德镇城市接待能力略显薄弱:只有1家五星级酒店、4家四星级酒店,“缺乏与世界交流与对话的大舞台”。

洪敬南的见地与景德镇不谋而合。重振千年雄风,景德镇正在谋划城市品位与功能的全面升级,希望聘请包括洪敬南在内的一批具有国际宽广视野、丰富操作经验人士担任发展顾问。

洪敬南愿意担任这个顾问,却也不仅满足“问一问”。带着此行的考察成果,洪敬南将和他的团队一起,着眼于江西发展升级、绿色崛起战略,着眼于擦亮景德镇金字招牌,考虑以适当形式参与景德镇的酒店建设、城市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溶入千年文化大力发展陶瓷业 再树“景德镇”品牌


景德镇以瓷立市,以瓷扬名、以瓷蜚声海内外。

瓷都景德镇具有完整的陶瓷科研体系,现有部属、省属、市属、特种、古陶瓷5个陶瓷研究所,国家日用陶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陶瓷标准化中心和国家陶瓷文献信息中心也均设在景德镇。

瓷都景德镇聚集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拥有全亚洲独一无二、完善的陶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及陶瓷职业大学培养了上万名各类陶瓷专业人才。

聚集了如此之多的陶瓷产业优势,为何景德镇市的陶瓷产业位置仍得到多方质疑?为何陶瓷行业龙头老大的位置会有如此之多的产瓷区觊觎?

对目前状况,记者日前走访了我市多家的陶瓷机构,在江西省陶瓷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大军向记者讲了一番肺腑之言。

在谈到当前景德镇市陶瓷现状时,他很激动。他认为景德镇的水、土和原料都是其他地方无法来相比的,而景德镇又是优质陶瓷原料的原产地,有这么好的基础,不能把陶瓷产业做上去是没有道理的。

而潮州瓷之所以能后来居上,他认为潮州瓷在造假方面占了一个很大的因素。就目前而言,潮州除了仿制出的外,仿制出的日本、德国等国外陶瓷,还吸引了国外的陶瓷商,为他们的经济创汇占了很大的比重。然而仿制的终归是仿制的,潮州陶瓷商所仿制的陶瓷在瓷质上,是根本无法与相比的,特别是景德镇的青花瓷。他举了个例子,南丰的橘子之所以出名,是因为生长在那一片地方才能长出好的橘子,而离开了那十几亩地,就再也没有了那种特有的味道了。因此与正牌的景瓷相比,潮州瓷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面对当前景德镇市陶瓷所遇到的景况,他觉得目前景德镇在工艺瓷、陈设瓷、艺术瓷等方面仍处于领先位置,但如果要增创经济效益,则需要发展我市的工业陶瓷和日用陶瓷,而科研陶瓷和特种瓷也要跟上。除此之外要自己给自己创造条件,从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从个体化向企业化转变。此外,还要在陶瓷上创上创新,因为目前陶瓷无论是从陶瓷的画质,还是在器形上,都太古老太传统了,应该要打破这个局面,才能有好的发展。

在采访中有件事情让记者感触良多,为了保护“景德镇”这块招牌,在陶瓷出外销售过程中,因为有的陶瓷不能卖出去,所以许多的陶瓷都在原地的被砸碎了,他们这样做无非是让景德镇的瓷文化不致被贱卖,因为从景德镇销售出的己经不再是简单的陶瓷制品了,而是千年瓷文化的积淀与“景德镇”这一城市品牌!

古色古韵高古瓷千年之谜恋


陶瓷是中华艺术的重要代表,也是国外收藏家主要收藏的艺术品,在中国有悠长的收藏历史,17、18世纪在欧洲也掀起收藏热潮。陶瓷鉴赏是相对较为复杂的,需要从窑址、釉色、纹饰、颜料等诸多方面入手,同时要求对各时期各地区艺术发展特色和烧造技术有所了解。

在众拍卖场上,高古瓷器,尤其是唐代瓷器一直是市场追捧的焦点,并不断刷新瓷器纪录。这主要因为此板块瓷器不仅存世量和流通量相对较少,而且在制造工艺上更为繁复考究,一直是此板块买家追捧的焦点。

盛行于唐代的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多彩陶器,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多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三种釉色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它们相互渗透,互相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它的错色、渗色现象,给人一种流畅、自然、清新的特殊美感。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此件唐三彩造型奇特,颜色分明细腻,主色调为:黄、绿、赭,塑造工艺精湛。从造型、釉色来看都具有唐代中期的明显特征,胎体厚重,釉色温润,瓜棱双耳扁壶更是极为少见。富有很大的收藏价值。人们忽略了高古瓷,因此价格一直没有上去。高古瓷的价值在于,一是年代久远,已不容易获得;一是唐宋以前较好的瓷器,都有气势,质朴古拙,耐人寻味,后世的瓷器做工固然细腻,但神韵却不如先代。唐三彩釉,永远是陶瓷收藏家生命中最后寻觅的珍宝,就像一道永恒的光,永远诱惑着陶瓷收藏家们闪烁的眼神。

自古以来,流传着南青北白的传说。南青指的是南越窑,北白指的是北邢窑。青瓷和白瓷是唐代陶瓷中的两大代表体系,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发出夺目光彩。其中,白瓷的发明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此件邢窑白釉花口碗,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釉色温润可亲。曾有瓷器“圣手”之称的李宗扬老师跑遍大江南北,也只遇到过两件刑窑器物,可见弥足珍贵!此件器物玉璧底,规整而富有时代特征。此件藏品保存完好,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

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令人赞叹


江西悠久的历史文化犹如赣江之水,奔流向前,生生不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先人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在“科教兴国,科教兴市”的今天,应当进一步起到教育今人、振兴江西的作用。作为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人,那些曾经沉睡在地下的文物如今走出省门,首次亮相京城,向全国人民发出热情的呼唤。

北京·江西文化月是赣文化走出省门重大举措

“大家在休息的时候可以自行前去观看,肯定会为江西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首都博物馆离这里不远,大约有1公里,欢迎大家前去参观。”省委书记强卫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在驻地召开的全团会议上对江西文化月进行推介。

作为北京·江西文化月的首个项目《江西古代文物精品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后,接下来的三个月中,7台江西优秀剧目演出和4项文化精品展将连番上演,此外,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瓷板画、江西新中国美术家作品展等展览。强卫表示,这次北京·江西文化月体现了江西文化对外开放,也是江西文化走出省门的一个重大举措。“尤其是正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展览,汇集了江西一批国宝级文物,这么多文物走出省门,亮相京城,尚属首次。”强卫说。

副省长朱虹在采访中说,“我们选择在北京开启江西文化月活动,将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最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在首都北京集中展示、展演,就是要发挥文化一马当先的引领作用,搭建起革命老区与首善之区文化交流的桥梁。”

众多珍品凝聚着江西这片土地的灵魂

步入首都博物馆方形展厅的三层D厅,就能看到以巨幅画卷形式所展现出的奔流中的赣江,流水潺潺,鸟鸣阵阵,光影投射在地面上,像是荡漾着连连碧波,让人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江西的鱼米水乡。

展览分为青铜王国、天下瓷都、文韵流芳三个部分,观众慢慢步入展厅内,可领略到江西先民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巧夺天工的超人智慧和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展览荟萃了从江西各地博物馆藏品中精选的百余件珍品,包括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金银器、丝织品和书画作品等,众多珍品熠熠生辉、交相辉映,凝聚着江西这片古老土地的永恒灵魂。

在此次展览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首批64件(组)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的元代纪年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伏鸟双尾青铜虎、双面神人青铜头像等;8件极为罕见、无可争议的国宝级文物元青花,明末清初艺术大家八大山人的8幅书画真迹等,都系统展示了江西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单独设置一个景德镇展区展出瓷器珍品

“江西陶瓷的历史性、传承性、创新性和独特性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陶瓷文化。”展馆中的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们介绍。

江西有深厚的陶瓷文化积淀,而景德镇是闻名天下的瓷都,在展览中的“天下瓷都”部分,景德镇单独设置了一个展区。这次展出的瓷器有不少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如元代釉里红彩斑贴塑蟠螭龙纹高足转杯也是珍品之一,此杯被誉为元代釉里红瓷器之绝品,高足杯的杯身与把柄分两段制成,杯身与杯把可自由转动,当杯身旋转时,杯内红色彩斑仿佛天边晚霞,映衬着杯身上的堆塑龙,似蛟龙在落霞中翻滚。

“这个是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纹饰从上到下多达12层,表现出元青花装饰繁密的特点。

这种带有铜环的瓷器是将瓷器和金属两种工艺完美结合的产物,将二者扣合在一起需要很复杂的技术。”在随行参观过程中,记者听到参观者赞叹,以景德镇的青花、斗彩、釉里红等为代表的江西瓷器展现的是莹润、大方、斑斓的雍容华贵之美。

何谓“千年脆弱”


读了“景德镇瓷业的千年脆弱”一文,如骨卡在喉,不吐不快。我历来鄙弃依靠版面位置、大字标题、危言耸听、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而本文的标题即是危言耸听,哗众取宠。该文的作者或读者可否为我解释一下,什么叫“景德镇瓷业的千年脆弱”?如果拿不出其他站得住脚的解释的话,那就是说:景德镇瓷业千年以来都是脆弱的了。这种对于历史的漠视,难道不值得驳斥吗?产区的逐渐落后,仅仅是这十几年的事情。这一十几年,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得太快了,我国的陶瓷产业发展得太快了,景德镇没有相应发展,所以逐渐落后了。20年前,景德镇生产的日用陶瓷在国内名列前茅,就是墙地砖的产量也是国内首屈一指,其三角牌瓷片就占全国总产量的20%之多。景德镇日用陶瓷的品牌和建陶的品牌在国内都是响当当的。历史大约真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景德镇瓷业一下子被人说成“千年脆弱”了,真是无奈得很!产区确实落后了,而且令人堪忧。但仍然有巨大的潜力和强大的优势,这不仅是指作者不得不提的千年品牌,还有国内首屈一指的教学科研基地。景德镇的陶瓷市场(日用瓷和陈设瓷)也是国内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人气最旺的。德化和潮州加起来还不如它的一半,临沂和淄博也远不能和它相提并论。我不想说今天的工业园建设得怎样怎样了,市容市貌交通又怎样变化了,但是我要说:即使是已经落后的景德镇日用陶瓷,器型和品种仍是最为丰富的,也不乏精品之作。可惜的是在规模化生产和销售上大为落后了;未能像广西北流、福建德化那样依靠出口,一招制胜。这,绝不是无药可医的。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无论是器型、花色、品味、甚至是数量至今还是首屈一指的,见多识广的南庄镇副镇长、华夏陶瓷博览城董事长冼永恒先生曾感叹的说:至今为止,天下各大名窑的瓷器没有一个可以和景德镇相提并论,根本不是一个档次!易生易灭,难生难死。景德镇的千年窑火必将凭借艺术陶瓷价值独占的强大优势延续下去、不可磨灭,甚至中兴光大,胜者为王!“千年脆弱”一文还说景德镇“不计成本的‘贡品文化’、成就了它的历史,也使得这座城市在工业时代迅速由优雅滑向衰败”。这又是我决不然接受的错误观点。有将近500年历史的北京六必居酱菜既是宫廷和达官显贵的宴上佳品,也深受百姓欢迎,因而成就了它的百年品牌。谁会说它是贡品文化?同样的道理,成就景德镇辉煌历史的还是市场,是民生的力量,而不仅仅是宫廷。景德镇历来是民窑为主,官窑的瓷器也流向市场,请不要想当然。如果你真的是英雄、是智者,你可以在人家繁荣强大的时候指出人家的危机隐患;更可以在人家迷茫困惑的时候,指出人家的希望和出路。我决不信:最关爱、关切、着急景德镇的是记者和媒体,而不是今天景德镇市的政府和市民。

千年风流磁州窑


在英语中,中国的名字叫China,而china也是陶瓷的意思。这足以说明外国人最早认识中国是从认识陶瓷开始的,可见陶瓷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而磁州窑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在邯郸地区文联任副主席,曾为保护和开发磁州窑文化而奔走呼号,建言献策。一个星期日的上午,我到磁州窑的重要遗址观台镇去实地考察,拙劣的汽车沿着太行山陡峭崎岖的山路行驶,我们受尽颠簸之苦,临近中午才赶到目的地。

我站在漳河西岸,对面是山势嵯峨高入云天的太行峰峦,眼下是奔腾东进的漳河之水,峭壁如斧劈刀削,河床深不可测。我脚踩着无数瓦砾和陶瓷碎片,用心感受着历史沧桑和磁州窑往日的繁华,情不自禁地叹慨万千。月岁如歌,时光如水,尽管昔日的炉火熊熊,车水马龙的窑场变成了长满蒿草的废墟,尽管邈远的时光已使往事如烟,但透过已被打碎却记载着历史的年轮的陶瓷碎片,穿越日升日落的时光隧道,让人仍能依稀想象出当时繁荣情景。

磁州窑的陶瓷烧造史,源于南北朝时期,同去的热心于考古的朋友告诉我,脚下的这片早已废弃的窑址,从北朝时便开始生产瓷器,创造了北方最早的青瓷窑场,是磁州窑的开端。到了唐代,磁州窑声名远播,中国瓷器生产呈现出南青北白的分布格局,磁州窑变成了北方窑系的代表。宋金时代,磁州窑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一九八七年北大考古系和河北省及邯郸文保所联合对观台窑进行考古发掘,历时四个月在总面积四百八十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九座瓷窑和作坊,碾槽等重要遗址,出土各种完整或可复原的瓷器二千多件,瓷片数万片,基本弄清了观台窑在宋金元时期的发展脉络。

历史无可辩驳地表明: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庞大的民窑体系,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和较大区域传播,蜚声中外,深深影响中国的陶瓷生产的发展。从南北朝时期起,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千年风流,绵延不断,充分体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支脉分布到西起宁夏灵武,东至山东淄博、枣庄,北至蒙古辽上京,南到安徽的白土窑,江西的古州窑,均属磁州窑系。

磁州窑扎根于民间,具有独特的乡土特色,它以崇尚自然,率真朴实,豪放粗犷,潇洒典雅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创造了中国古代民间瓷艺的最高成就,凸现出人民群众的创造和民间工艺的强大生命力。

回来的路上,我应朋友之邀参观了磁县文保所,在一座古庙的大殿内,堆满了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瓷器,有碗、钵、壶、罐、缸、瓷枕、砚和高足盘等民用瓷器,也有为皇家烧造的瓶、罐、坛等大型酒器和祭器。《大明会典》记载:“宣德间题准,光禄寺每年缸瓶盖共五万一千八百五十只。”分派河南布政司,均磁二州,可见磁州窑在朝廷中的位置。年迈的老所长不无自豪地说:“我这里的每件瓷器都比进口的皇冠、尼桑要贵上几倍”,我给县长开玩笑,你的坐骑上海轿车太破了,从这里端几只破碗,给副县长以上的干部一人换辆皇冠坐坐。县长直摇头说,不敢,不敢,我还是坐我的破上海吧,免得叫公安局把我当成出卖国家文物罪犯抓起来了。

在大殿的一角,堆放的是一些瓷器精品,有价值连城的元代白地黑花葵花纹大,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国宝金代三彩伽枝频迦脊饰,有宋代的白地篦划花牡丹纹叶形枕。

看着这些无价之宝,使我这个自认为不孤陋寡闻的人眼界大开,惊叹不已。从琳琅满目的藏品中,可以看出:磁州窑产品种类繁多,器物造型新奇古朴,俊秀挺拔,装饰艺术生动豪放,装饰技法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可是令人担心的是,这些宝贝就这样横七竖八,杂乱无章地堆放在破壁残坦,漏雨透风的古庙里,若是被那些想盗古墓致富的文物贼盯上,麻烦可就大了。忽然我想到了有文献记载:在辽宁绥中沉船、磁县南开河沉船、元大都遗址、朝鲜新安沉船、日本出土的众多白地黑花龙凤罐、鱼藻盆等器物表明,宋元时代磁州窑生产的器物已经作为走俏的商品远销海外和成为皇家贡品。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当时的担心和惊悸已成为历史。在各级领导和政府的努力下,在磁州彭城已建成了磁州窑博物馆,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开发。磁州窑不但是历史重要的见证人,而且也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的友好使者,它的文化内涵成为一门国际性的研究课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世界上各大著名的博物馆都收藏有磁州窑产品,磁州窑不但是古赵邯郸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磁州窑已由漳河流域转向了滏阳河流域。明清至今彭城已成为令人瞩目的陶瓷圣地,如今这里依然炉火熊熊,千年古窑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在往日辉煌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建筑瓷、工业瓷、卫生瓷、特色瓷、艺术瓷。它以适用广泛的品种,精美绝伦的工艺和独特高超的质量闻名遐迩,向世人招手,谱写着历史新篇章。

聆听昌江千年诉说


景德镇凭借一泓昌江水,打破瓷都偏处一隅的局面。它上溯祁、婺,下抵鄱、浔,进而接连长江,达于外洋,维系着景德镇一千多年的繁荣,形成一条水上“陶瓷之路”。昌江,景德镇陶瓷兴衰的见证。

一千年是什么样的概念?我沉思着。夜已降临了许久,喧闹了一天的古镇也已沉睡了。推开窗户,想看看天边的窑火,这曾被称为“四时雷电镇”的瓷都,却因为瓦斯窑的兴起,已没有了昔日那冲天的火光。但我知道,在某一巷子或某一街边的某所作坊或某座工厂里,一定还有尚未入睡的窑工,在守望着一窑熊熊的烈火、一窑满满的瓷器。窑火映照在窑工们的脸上,映照在那一双双充满希冀的眼睛里。不管时光如何改变,不管窑炉如何改革,不管窑工如何一代新人换旧人,那千年的窑火在人们的心中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在景德镇建镇一千周年纪念的日子里,我渴望再一次重读古镇的历史,再一次在脑海里重现自己在这古镇中生活过的许多日子。

景德镇地处依山傍水的丘陵地带。水既是运输瓷器、运输制瓷原料和燃料的重要通途,又是粉碎瓷石的重要动力,也是淘洗瓷泥的重要工具。而水边的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和各种灌木,这是烧窑的重要原料;瓷石和瓷土一般也都埋藏在山里。

为了运输和搬运的方便,长期以来,景德镇沿河建窑、沿窑成市,整个城市沿着昌江两岸,呈长龙形延伸,长13里。在古代,景德镇又名陶阳,故被称为“陶阳十三里”。昌江是景德镇城市的动脉,除了东河、南河、西河、小北河、梅湖河、建溪河各条支流呈叶脉状分布,由东西分别流入外,还有50多条小支流,形成纵横交错的河网。这些以昌江为主流的大小河流,不仅给景德镇的瓷业生产、销售、运输带来了许多方便,还确保了景德镇的瓷业用水。当时的民窑很多都设于昌江及其支流沿岸,河水不仅可供淘洗瓷土,而且可以利用流水落差作动力,装置水轮车和水碓,用以粉碎瓷石。这些水碓大都安装在茅草屋中,一轮大大的水车在一汪清亮溪水的冲击下,带动着十几只水碓,不停地上下锤打,将坚硬的瓷石打成粉末,然后淘洗,再做成一块块砖状原料,用木帆船运到昌江边出售给做瓷器的坯户们。

我是喝着昌江水长大的,小的时候总是看到,一船船的瓷土停泊在江边,然后被卸下来,装在大板车上运走;又看见一捆捆被稻草和竹篾包扎得结结实实的瓷器,被放在一辆辆的大板车上,运到江岸,再一捆捆的被搬运到停泊在江边的木帆船上。这些木帆船,通常是用一根粗壮的竹篙插在船头的一个洞眼里,再通过这个洞眼将竹篙的尖头插在水底的泥土中,这样木船就被固定在江边。当船上装满了瓷器,艄公从船头将竹篙轻轻拔起,再将竹篙放进水中使劲一撑,船,就开拔了。这时往往是在早上,江面上还笼罩着薄薄的晨雾,船在雾中渐渐地远去,消失在到尽头的天水之间。偶尔有几只水鸟在江面飞过,当时我总在想,这些瓷器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

那时的昌江水很清,水底下是一粒一粒的沙子,还有十分美丽的鹅卵石,在这些沙子与鹅卵石之间散落着许多的瓷片。从这些瓷片中随便捡起一片,不是清代的就是明代的。它们在河床上静静地躺了不知道多少年。这里这类的古瓷片太多了,根本没有人会留意它们。

除了船只,水边还停泊着许多竹排和木排。对于瓷器生产来说,竹子和木材都是十分重要的。竹篾的用途很多,可以用来包扎瓷器,也可以用来编织装瓷器的竹篮、竹篓,还可以用来编织下雨天盖瓷坯的竹篾席等。木材的用途就更多了,不仅可用来盖建窑房、坯房,制作坯房窑房中的许多器具,更重要的是作为烧瓷用的燃料。烧瓷用的燃料一般是松木,松木含松脂,易燃、耐烧,火焰还高,是烧瓷器的最佳燃料。烧瓷器的松柴有两种,一种是在山上就劈成了块,用船运到城里的松柴,当地人称其为“船柴”。另一种是在山上砍下后,锯成一两米长的木头段子,然后扎成木排,在江面自上而下地漂浮过来。开春了江面上到处都能看到顺流而下的竹排和木排,上面也有撑篙的人,常常是一两个人带上一长串木排或竹排。天晚了,这些到岸的木排和竹排来不及运走,就停在河边。

昌江里的鱼多极了,尤其是在春天,小鱼苗一群群地在江里游着。父母告诉我,景德镇不仅生产瓷器,还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沿着昌江可以一直通到鄱阳湖,那里的鱼更多,还有很多野鸭子,在景德镇的菜市场常常能买到野鸭子,据说都是从鄱阳湖里打来的。还有一种白白的、透明的小银鱼,也是从鄱阳湖运来的。我知道我们家真正的故乡就是在鄱阳湖边上的都昌县,但直到今天,我都还没有去过那里,只知道在景德镇的瓷业工人里,都昌人占了很大的比例。鄱阳湖直通长江,景德镇的瓷器就是通过昌江运到湖畔的波阳,再从波阳运到汉口、长沙或上海、宁波,再辗转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

每当吃完晚饭,我总爱和要好的伙伴,坐在江边看日落,聊天。看着黄昏的晚霞在江对面的山顶上,一点一点地褪色、变暗、消失。随即,江面上星星点点的渔火开始燃起,月亮也慢慢地升了起来,天暗蓝暗蓝的,江边洗衣服的人已经散尽,四周寂静了。河中停泊的船上常会有人探出头来往河里倒东西,“哗”的一声,夜的寂静便被打破了。

景德镇人习惯把这些生活在船上的人称之为“船巴佬”,颇有点轻蔑的口吻。但就是这些“船巴佬”对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和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些船民们将做瓷的原料及燃料从昌江的上游运下来,然后又将景德镇生产出来的瓷器运出去。景德镇的瓷器运输有两条路线,一条刚才已经说了是通过鄱阳湖到长江沿岸;还有一条则是从昌江通过赣江,再从赣南的梅林陆路运往广州,从广州直接运往海外。

民国时,这些船民们有专门的船行和船帮组织。各地到景德镇买瓷器的商人,需船运瓷器,必须由船行通知船帮,再由船帮安排船只。船帮实际上就是沿岸码头的黑势力,大多是由一些封建把头把持,他们对船只限制较严,东河的船不能走西河,各种船只都有自己划定的航行范围和航区。

在没通汽车以前,景德镇的瓷器航运主要是靠木帆船,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我小的时候,昌江边上还有不少的木帆船。这些木帆船有好几种不同的型号,名字叫得很怪,有雕子船、罗荡船,这两种船形体很相似,船头船尾尖而翘起,船身狭长,舱板高,杂木底,竹叶篷,前舱设有桅杆,载重量最小的10—20吨,最大的50—60吨,航行阻力较小,驾驶方便灵活,顺风张帆即可行驶,主要是用来运瓷器,常年行驶在长江下游。还有一种船叫大鹜梢船,首尾较高,船身宽,底成弧形,后舱设有桅杆,船尾有橹或舵操纵方向,稳定性好,适合在浅水滩河道航行,载重量10—20吨,主要在昌江上水行走,多用于运输窑柴、瓷土、稻草这些燃料、原料和包装材料等。

那时家里没有自来水,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到河边洗东西。每次洗东西时,看到船上人家的生活总是很好奇。记得我经常看到一位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她皮肤很黑,但很美很健康,每次她家的船停泊在岸边时,她总要上岸来买东西。船上人很爱干净,我看见他们总是把船舱擦了又擦,还打上桐油,红红亮亮,光可鉴人。他们在船上通常不穿鞋子,上岸也打赤脚,我很佩服那位船上姑娘,光着脚在沙地上走,一点也不觉得扎脚。我真想和她交个朋友,问问她是否跟我们一样也要上学。但天性腼腆的我,始终没有和她搭上话。所以,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那些在船上漂泊的船民们,当年他们的孩子上学吗?现在走在昌江畔,很安静,几乎看不到什么人,江面上也是空荡荡的。昔日的船民们,他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现在的生活好吗?这也许是一个我永远也不会知道的谜。

那条曾经繁荣了上千年,同时也繁荣了景德镇的昌江,现在已经淡出景德镇人的视野。今天的昌江就像是一位已经精疲力竭、衰老了的母亲,不再有年轻姑娘般的光彩,也不再有那充满了青春气息的活力。在江的两岸早已架起了许多座钢筋水泥的桥梁,再也没有了十八渡的码头,连同它们的名字一起消失在人们的脑海里。历史又重重地翻过了一页。

历史上,景德镇是一座专为皇帝做瓷器的城市,所以其制瓷工艺十分的精湛,专门行业分工也极细。据《天工开物》记载:“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本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在景德镇,几百年前业已形成。民窑向官窑靠拢,不仅是技术水平上的看齐,而且取得了为皇家制瓷的地位与声誉,进而获得了国内外的巨大市场。来自市场经济的动力使景德镇的陶瓷生产日益发展,在明中期以后达到巅峰。据记载,明嘉靖年间景德镇烧制陶瓷的柴窑数量有900余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此刻,景德镇陶瓷在国内市场已形成了“利通十数省,四方商贾、贩瓷器者萃集于斯(指景德镇)”;“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天下窑器所聚”的局面。

景德镇瓷器远在宋代就开始进入世界贸易的渠道,但由于交通等各方面原因,当时并没有形成大的规模。自明万历中期开始,随着欧洲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许多国家到中国进行贸易活动,景德镇瓷器的海外市场也由此得到迅速的扩大。成千上万件的景德镇瓷器被欧洲商船源源不断地载往世界各地,将其作为一项有利可图的商贸活动。当时欧洲各国的上层社会也以搜集景德镇瓷器为时髦,从而使景德镇外销瓷产量骤增。欧洲的商人们把欧洲流行的器皿造型、纹样介绍到中国来,以使景德镇生产的日用瓷更符合欧洲人的生活习惯。明清两代,除欧洲商人和中国商人输出的瓷器外,还有日本茶人和附近南洋一带的商人,也大量地到景德镇来购买瓷器,甚至当时的俄罗斯人也参与了这些活动。因此,景德镇的历史很早就和世界的历史联系在一起,景德镇的文化很早就和世界的文化联系在一起,而昌江正是这中间连接的第一条纽带。

这一点感受,在我游历了欧洲以后,尤为深刻。

景德镇虽然只是一个地处偏僻的中国内地山城,但在欧洲所有著名的城市,只要仔细寻找,便到处能看到景德镇留下的种种陈迹。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从商店出售的当地生产的青花瓷中,我们仍然能看到景德镇明清时风格的影响;在意大利有一座叫芬泽的小镇,生活着5万多人口,几乎家家都做瓷器,瓷器的风格是青花加彩,当地人告诉我,这里陶瓷的生产方式和彩绘方式都深受景德镇的影响;在法国的卢浮宫、凡尔赛宫,德国的海德堡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博物馆等,我们处处能看到当年从景德镇出口到欧洲的各种瓷器。景德镇陶工们那富有创造性地对异国艺术风格的模仿能力,让我感叹不已,惊慕景德镇的祖辈们竟然有那么高超的制瓷技艺。当我在欧洲街头漫步时,常能看到路旁的古董店里陈列有景德镇明清时期的各种瓷器,记得伦敦诺丁山街一个瓷器店的主人告诉我,景德镇的瓷器,在欧洲的历史上曾价比黄金。

位于特伦特河畔的斯多克地区,是英国制瓷业的中心,著名的维奇伍德瓷厂就坐落在这里。当地有一座陶瓷博物馆,里面介绍了英国的制瓷工艺当年是如何受到景德镇影响的。在博物馆的书架上,有不少的书都和景德镇有关系。在博物馆的工艺流程表演间里,我和一位正在做坯的英国陶工交谈起来,他听说我来自中国,还在景德镇生活过,便肃然起敬。他说,景德镇是所有陶工心中的圣地,他非常希望有一天能到那里去“朝圣”。他的话真的令我非常感动,也使我的眼前又重新浮现出了那奔流不息的昌江水,还有当年那一只只载满瓷器的木帆船。

铸造了景德镇千年历史的,是那些无数不知名的景德镇陶工,他们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智慧,曾在世界上赢得了如此大的声誉,他们当年做的瓷器被那么珍重地陈列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因为这世界实在是太大,而景德镇和这些地方的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但在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的今天,我们很轻易地就在异国他乡看到了当年景德镇的成就,看到了景德镇千年走过的世界足迹,也知道了当年细细的昌江上木帆船中的瓷器,居然被运送到了那么宽广的世界。

今天,交通更加便利了的景德镇,它的历史又该怎样去书写?历史不会重复,但它会有一条更新的路,来连接它的过去与未来。木帆船的时代过去了,一个更加便捷和快速的时代向我们走来。但无论如何历史是不会被忘记的,它常常在我们的心中启示着我们的未来。

千年瓷都的遭遇


环绕市区海坛广场摆满了景德镇来的瓷器,瓷器之多可谓“汪洋大海”。这好像已经成为最近几年城市生活中一道新鲜景观。上半年,在时代广场和绣山公园也能看到这庙会般的壮观场景。悠闲的场合,容易看到这忙忙碌碌城市中另一群悠闲的人,看起来睡眼惺松不修边幅,以退休或失业的中老年人为主。他们背着手目光炯炯的样子,总让我不详地联想到甘南见的天葬台旁踱步的秃鹰。一个朋友告诉我,为最近这海坛广场的瓷器,他父母每天往那边赶场子,一件件地往回拎瓶瓶罐罐,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真是让人欣喜而忧虑。

满城区新盖的居室迫切地需要寻找形式感。欧陆风情明清家具或中西合壁是大众的三大选择,我们的大艺术家们每天念叨的艺术方向无非也是此三种。可见人的智慧相差无几,世界上事情的丰富也很有限。自然,欧陆风情与古典中国摆到地摊上时,基本上已作了易装的功夫,它们离最初的理念相距甚远。满场的青花瓷彩瓷釉里红在我这外行看来,型制好看的已经不多了。描绘的花样从喜气的神仙仕女牡丹芙蓉到文雅的大写意四君子一应俱全,画得好的毕竟也少。这瓶上的功夫多是民间能手的妙笔,本来不能和纸上的绘本媲美。但我前几年在皖南收到一个极普通的民窑青花,上画俩童子,虽简朴,精气神却十足。称得上是“民间”艺术。再顺手翻开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的《中国民间青花瓷》,里面作品都是朴茂且生气的。看来那是一两百年前景德镇瓷器的普遍水准。

传统手工艺的衰落不可逆转,我们的“老行当”以每天数种的数量在消失。效仿日本的柳宗悦们发动保护民艺运动,效果估计也难尽人意。景德镇瓷器是CHINA的来历,自然坐定国粹的一把交椅,当前它该不至于消失,可是江河日下的事实亦历历在目了。《南方周末》报载,今年景德镇建镇千年的寿辰,轻工业部让人辛酸地将“中国瓷都”的帝号封与广东潮州。理由是潮州瓷作为实用瓷,它的产值出口额远高于景德镇。在实利至上的时代,评价事物的标准已经变易,千年瓷都的辉煌已终结。

可海坛广场的人潮提醒着,这一民间工艺在大众中依然拥有惊人的影响力。瓷器的温润和平使得内心一块柔软的地方充满温暖的想象,我们在骨子里对青花对瓷片有感情。人的欲求复杂,不能简单地纳入数字和理性。此情此景,真该用荣格的集体记忆的复活来解释。

进一步揣度妄想。人们对待景德镇瓷器的态度,实际上体现了当下审美选择的两难处境:一是象潮州瓷一般的产品,有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理性曲线,呼应我们的现代生活与节奏,隐含全球化世界一体的追求;一是如景德镇瓷器,是千年技艺的延续,民族情绪的载体,满足我们的祖先崇拜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向往。前一种趋势自是成为潮流,是世界公民的时尚。可后一种追求也不可小看,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传统绘画在经历长时间的式微后重新受人尊重,中国字画的学习和拍卖很是热闹。千年瓷都再造辉煌,只能借助这复古之力了。

千年瓷都景德镇 复兴陶瓷文化再起航


“明年6月14日,第九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为景德镇。”7月14日,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广局局长艾春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充满了期待。在他看来,这是为千年瓷都复兴陶瓷文化添了一个“加速度”。

御窑厂遗址、湖里窑遗址的保护规划正一个个出台并予以实施;一批老牌国有陶瓷企业厂房正抓紧修旧如旧,陶瓷工业遗存逐一得到保护;老城里,一批批老店铺、古码头、古里弄、古会馆、古戏台正抓紧恢复……走进景德镇,记者感受到的是这座千年瓷都正以蕴藏的历史遗存,复兴陶瓷文化再起航。

瓷片堆积的城市

几年前,景德镇城区的一次道路管道施工吸引了数百市民驻足。人们惊讶于展现在眼前的景象:2米深的沟壁上是层层叠叠的瓷片,发黄的碎片裂口整齐地一层层嵌在泥土中,就像一页页的史书。这样的景象,只有在景德镇才看得到。翻开这一页页史书,我们能发现里面有对景德镇的记述:“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时光回溯到宋朝,当时的真宗皇帝、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对南方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尤为喜爱,下旨将昌南镇的瓷器进宫,并将自己的年号赐作瓷器底款。由此,昌南镇改名景德镇。“景德镇集宋代五大名窑之大成,具有1000多年的官窑史,也蕴藏了无数光辉灿烂的历史遗存。”景德镇市委书记邓保生说,仅在昌江河系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就分布了从唐至明清的52处151个古瓷窑址,此外还有一大片大生产时代的近现代陶瓷工业“活遗产”,遗址遗迹密度之高、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在世界范围内都绝无仅有,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无疑,御窑遗址、古窑遗址、高岭土矿遗址和传统陶瓷工艺,构成了这座千年瓷都昔日的辉煌。保护好、传承好这些历史的馈赠,成为景德镇人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于兼任景德镇市文物局局长的艾春龙来说,他每天忙碌的,就是围绕复兴陶瓷文化,规划、保护这些历史遗存。御窑厂遗址、湖里窑遗址、高岭土古矿遗址先是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大遗址保护规划》,而后又再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时期大遗址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的专家来了,清华大学的专家来了……走进这座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一条条窑砖铺就的里弄小巷,望着两边一栋栋同为窑砖建造的当年窑工居住的民居,站在一处处古瓷窑址前,面对一件件堪称绝美的古瓷,专家们惊呆了,连连惊呼:“这就是文化生态!”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个保护规划的实施,国家、省市也相继投入专项保护资金,仅御窑厂遗址就已先后投入1.57亿元。为何投入巨资?御窑厂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

站在御窑厂内的市文广局办公楼前,艾春龙说,为了保护御窑厂,在明年6月14日前,这栋办公楼也将拆除。艾春龙指着一张张规划图,向记者勾画未来的景象:“这里是御窑遗址公园”、“这里是御窑遗址博物馆”、“这里是御窑陶瓷文化研究中心”……记者沉浸其中,仿佛回到了昔日辉煌的景德镇。

老祖宗留下的技艺

在保护好历代陶瓷遗存的同时,景德镇千方百计传承和弘扬“瓷都”精湛的制瓷技艺。你看,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一年迈出一大步:2009年复烧清代镇窑;2010年复烧明代葫芦窑;2011年复烧元代馒头窑;2012年复烧宋代龙窑;2013年6月8日,明清御窑(青窑、龙缸窑、风火窑)复建奠基,10月点火……火与土交织的艺术在这里复燃,向世人生动地展示了瓷器这一国粹的“活态”。

在古窑民俗博览区董事长陈武平看来,这就是有效地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陶瓷文化,特别是以手工制瓷技艺为主要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认为,虽说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和烧造技艺的改进,宋、元、明、清时期的各种瓷窑,相继从陶瓷行业退出,但古代瓷窑的营造和烧造技艺,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是中华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号称“古窑民俗博览区”,就应该在复建、复烧古代瓷窑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让历史悠久而内涵丰富的国粹有一个“活态”的展示、“活态”的保护和“活态”的传承。复建复烧历代瓷窑,使得博览区“窑变”为“景德镇手工制瓷工序的传承地、千年窑火的续烧地”。

在古窑民俗博览区,记者看到,在葫芦窑、馒头窑、龙窑、镇窑前,人头攒动,游人如织,人们纷纷走进这些瓷窑,一睹当年窑口的风采,参观老艺人拉坯、印坯、利坯等一道道手工工序,加深对“青花和粉彩是这座城市的底色,千年不熄的窑火是这座城市的标志”的理解。古窑民俗博览区将把全国各地各个历史时期的瓷窑全部恢复起来,在景德镇打造中国历代瓷窑博物馆。此外,还计划恢复景德镇20世纪的百年工业遗产煤烧窑、油烧窑、气烧窑,展示景德镇近代陶瓷发展史。

作为景德镇佳洋陶瓷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今年71岁的黄云鹏老人还有一个身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致力于仿古瓷研究数十年,黄云鹏感慨颇多。“我们从大专院校吸纳后续人才,带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遗’传承人,把很多即将失传的‘非遗’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保护下来。”在他看来,必须要将老祖宗留下的制瓷手工技艺传承下去。

如今,景德镇越来越多人的爱上了书画,爱上了瓷器,他们正在传承老祖宗留下的技艺。

现代的工业遗存

步入景德镇,那一根根竖立于这座城市的大烟囱,一座座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窑炉,这些工业遗存,该留给后人怎样的记忆?“依托老牌国有陶瓷企业厂房,建设陶瓷工业遗存保护区,保护各种类型的窑炉和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陶瓷生产设备及厂房,同时展示和利用其中的传统生产工艺、技术档案和实物。”站在景德镇宇宙瓷厂老厂区一根足有20层楼高的烟囱前,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银苟说,他们将以这里为核心,在周边横跨四公里的区域内规划建设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这座以城区老工厂、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为核心的创意园区建成后,将成为景德镇近现代陶瓷工业的活态博物馆。”

描绘起文化创意园的情景,郭银苟的眼神中透着憧憬。他说,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涵盖各类艺术工作室、博物馆、特色精品街、主题客栈、百货商场、餐饮、商务酒店会所、休闲剧场等业态,是整个景德镇乃至中部地区唯一一个比肩世界一流水平的多业态特色文化园区。“你看,这个厂房将改造为学院派艺术工作室;你看,这个老厂房将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设计元素。”描绘未来中,他激动地说,这座以陶瓷文化为核心的与世界接轨的文化艺术创意交流平台力争于明年6月前完成一期建设。人气聚集、艺术交融,记者似乎看到,中国首座以陶瓷文化为主体的一站式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体验创意园区正拔地而起。

记者·手记

景德镇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以单一的陶瓷产业支撑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名城。千年不断的窑火不仅锻造了享誉世界的瓷都品牌,而且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瓷业古迹、精湛的制瓷技艺、独特的瓷业习俗,使景德镇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以陶瓷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文化旅游城市。走进景德镇,依然可以看到,遗存着古代特大规模、相当完整复杂的瓷业体系。尽管饱经沧桑,蜕变加剧,但是景德镇保存至今的古代瓷业遗迹,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和优良的文化生态环境,仍然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一路走一路看,感受到的是这里干部群众复兴陶瓷文化的信心和决心。步履铿锵,景德镇历史上“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壮观场景正在悄然再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触摸陶瓷古韵 光耀千年文化》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触摸陶瓷古韵 光耀千年文化》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