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小瓷器 > 导航 >

小小壶罐 改变东南亚居民生活方式

小小壶罐 改变东南亚居民生活方式

古代小瓷器 古代艺术瓷器罐 古代红色瓷器罐

2021-04-03

古代小瓷器。

梅溪,静静地流过晋江磁灶镇。800年前,这里十分热闹繁忙,溪流两岸分布着不少窑址,生产的陶瓷就直接在溪边装运上船,沿着梅溪运往泉州港,远销海外。

陶瓷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一部分。中国闻名于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国一词的英文china原意是瓷器。当我们梳理闽南文化在世界的脉络时,怎能没有陶瓷文化的身影?它们曾随着闽南人出洋的足迹,改变了东南亚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_董瑞婷

人生一大喜,

他乡遇“瓷器”

2011年3月,中国水下考古队队员、泉州市博物馆馆员张红兴,因水下考古培训项目,入住一家位于菲律宾苏比克湾的酒店。

进入酒店内,曾在晋江博物馆工作过的张红兴惊讶地发现:酒店老板私人博物馆收藏的不少瓷器中,竟然有磁灶窑址的器物。

军持、执壶、四季罐、酱釉扁罐、陶炉,一样样具有磁灶窑明显特征的器物,吸引住了张红兴的眼球。

“近百平方米的展厅里,所陈列的出水器物几乎都是中国所产,其中,宋元时期的以磁灶窑、德化窑器物为主,但磁灶窑的器物占有四分之一强。”张红兴说,酒店老板本身是一名潜水爱好者,所展览的陶瓷器都是靠近菲律宾南中国海这一带打捞而来的,其中,闽南窑口的器物占了近八成。

在菲律宾的一些博物馆中,能看到磁灶窑的器物,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但是,令张红兴没有想到的是,一个私人的博物馆,竟然也有这么多磁灶窑的器物。

“这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磁灶窑的外销陶瓷在国外有一定的市场和地位。”张红兴说,在他多次曾参加的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等国内重要的水下考古活动中,时常会发现磁灶窑的器物,而且数量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

磁灶窑产品是这样卖到海外的

“早期东南亚一带人们的饮食习惯主要是用树叶盛饭、用手抓饭,出洋的闽南人从中发现了商机。”晋江市博物馆馆长吴金鹏说,磁灶窑的产品主要以生活用品为主,而且价格便宜,因此当闽南商人将磁灶窑的产品带到东南亚的时候,很快就大受欢迎,并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提升了他们的文明。

那么,晋江磁灶窑的产品是如何销往海外的呢?

2007年3月10日至5月12日,中国20多名水下考古人员在西沙群岛奋斗近两个月,沉睡海底八百多年的“华光礁1号”古沉船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

考古队员从中戗救性发掘清理出大量民用瓷器、铁器,少量铜镜、铜钱等,其中以瓷器为主,完整及可复原的近万件。而这批瓷器几乎全部来自福建,其中更不乏古磁灶窑的品种,器型主要为碗、碟、盒、壶、盏、瓶、罐、瓮、缸、钵等,纹饰以花草纹居多,也有少量的人物、动物作为题材。

“中国的陶瓷制作技艺领先于世界,从出水的不少磁灶窑器物来看,即使是和国内的瓷器相比,制作算是粗糙的生活用品,在古沉船上数量还比较多,可见,当时磁灶窑址的这些器物,船主都能卖出去。”张红兴说。

据介绍,从近年来水下考古的发现来看,磁灶窑的陶瓷器外销兴盛于宋元时期,一般从泉州港装船出发,当时船主还会装上茶叶等货物。船只起航后,沿海往南走,经过西沙群岛,再分别前往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每到一个地方,聪明的闽南商人并不是一次性就将瓷器抛售一空,而是先卸一部分货物,售卖以后买上当地的特产,再装满船只继续航行到下一个国家,直至船只装载满了各国的珍稀物品才开始回航。

记者也从泉州市海交馆了解到,泉州港湾所发现的后渚港沉船、法石沉船,都是从国外远航后归来不慎沉没,水下考古发掘发现,船上还有船主从国外载回来打算售卖的香料等货品。

“海丝”考察点

千年外销史

作为泉州“海丝”考察点中惟一的外销陶瓷生产基地、我国东南地区外销陶瓷的重要产地,磁灶窑的产品不仅销往东南亚,还有陶瓷工匠把制陶技术传播到海外。有关资料显示,明代的时候,就有磁灶吴姓的陶瓷工匠就前往菲律宾,在异国他乡开窑生产。晋江市博物馆馆长吴金鹏告诉记者,磁灶窑生产的军持、龙瓮都是外销的主要产品。其中,军持被伊斯兰教的信徒用来盛装“圣水”,作为净手器。

吴金鹏说,宋元时期,磁灶窑的产品以海外市场为导向,其产品后来在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埃及、肯尼亚、南非等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及非洲国家中多有出土,常见藏于这些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干隆《晋江县志》对此也有相关记载:“瓷器出晋江磁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

从南朝晚期至今,磁灶烧窑的历史已有1500多年。令人欣慰的是,千年来,磁灶人一直继承祖先留下的制陶技术。改革开放后,更是专业生产建筑陶瓷,获“中国陶瓷重镇”的荣誉。现在,磁灶还有多家品牌陶瓷企业的产品,远销海外。

延伸阅读

陶瓷文化:紫砂茶器收藏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吕俊杰制御玺壶福建东南2013春拍

吴鸣制瓜藤系列茶壶福建东南2013春拍

象牙侧把霰形纯金急须福建东南2013春拍

古时,茶具与茶器是两个含义截然不同的词汇,分类相异。然而,随着饮茶方式的逐渐演变,两者的指称及功能皆合二为一。所以,如今我们所说的茶器(茶具)之使用、收藏范围实际已有所缩小,主要指饮茶用具。因现代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茶器处于产量大、种类丰富、制作创意层出不穷的繁盛阶段,亦使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将目光投向茶器领域,并在不知不觉中,使茶器的收藏渗入生活本身。

茶器之所以如此贴近生活,实则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在于茶器本身的收藏门槛较低。与较为高端的收藏品相比,茶器的价格区间较大,万元一把有之,十几元一把亦有之。有兴趣的收藏爱好者可以上千、百元的价格入手,作为茶器收藏的入门。二在于茶器的实用价值。一般古董基本藏而不用,仅可作为观赏保值。茶器则不同。它的实际功能作用降低了收藏者的购买风险,吃药在所难免,然能为所用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

此外,茶器收藏之意义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途径之一。

首先是茶器所富有的审美价值。我们从茶器的鉴赏中获取审美趣味,可从茶器的手工评点开始。一般来说,茶器形态上点、线、面的过渡转折是否自然顺畅,是突显其整体气质的关键。以紫砂壶为例,大抵来说,壶钮、壶口、壶肩、壶腹、壶底、壶流及壶把等处,是基本的鉴赏部位;涉及细节处,又可对其钮座、盖面、流口、流基、过渡、把基、把内圈等形体构造进行把关。

观形之外,茶器表面的雕工、书画,可大大提升茶器的审美程度。精致的雕刻纹路及书画描绘,是熟练的手工艺人赋予茶器本身最基本的观赏要素。如若茶器的制作出自名家之手,蕴含艺术家的个人创作理念及精神,则可使茶器富有文化意味。如紫砂壶面上的款,或瓷茶具上的山水茶壶,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酌,才得其趣。紫砂壶于明中期为茶人发掘,泥质介于陶与瓷间,温润质朴,符合文人气质,故受文人喜爱,须日日用手摩挲,以体温煨之,使其呈现珠圆玉润之形态。

早时,陈曼生独自设计壶形,更邀当时的工艺大师杨彭年依其设计制作茶壶。杨彭年所制茶壶颇得陈曼生赞赏,那些精致茶壶上看似漫不经心的褶皱,成为陈曼生把玩茶壶的乐趣所在。

现在,人们除了延续这一传统把玩习惯外,亦普遍以养壶作为生活消遣。收藏的紫砂壶可每日接受茶水滋润,经年累月,则外类紫玉,内如碧云,又自发黯然之光,入可见鉴。茶人与所养之壶在时间沉淀下则会培养出一股默契,其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手体验茶器之质感,是为一种享受。而人之五官,在日常生活饮茶中,亦可通过茶器来品味茶文化。

俗话说,茶壶以宜兴砂者为上,茶杯则以洁白、纯白为佳。观茶色,则白瓷最宜,是眼所能见的享受。水入壶中的潺潺细水声,悦耳动听,是耳朵能闻的享受。所泡的茶由紫砂壶盛之,不夺香气,饮前轻闻,是鼻子能嗅的享受。而闻香后入口品茶,则是味蕾的享受了。茶器的收藏利用,使五官对饮茶这一生活消遣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而这些体验的流畅进行,又可清心消气,愉悦身心,使茶人在其间有所感悟,达到思想上的放松清零。

如此,眼、耳、鼻、舌、身、意,在茶器的收藏助推下,有了具象体验。甚而,其中所富含的哲学意味,亦通过这一过程得以表露,是对佛理的诠释及顿悟。

最后,茶器收藏作为居所室内设计的元素,为生活的空间布置增添古典意味。

茶器在宋、明朝文人雅士的生活中扮演着至为重要的角色。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之宋人四艺在明朝得以延续。明朝文人将品茗视为上等生活艺术。他们通过对茶具、人数、环境、氛围的规范来表达对茶事的虔诚及热忱,并在空间的构造上更倾向随心所欲之浪漫风格的塑造。也正因为如此,茶室的独立建筑才在日后成为可能。

日本至今还普遍保留有旧时茶室。他们在茶室氛围的营造上追求一种和敬清寂的境界。所以,在茶室空间的设计上,封闭与开放这一矛盾两端被融合得恰到好处。既对空间大小加以控制,又对人在接近自然及思想领悟上予以开放。而茶室中所制定的繁文礼节,则突显了茶人精神,是一种国民素质的整体体现;然在这严谨之下,又拥有一期一会的闲雅意趣,是对自然的亲近与敬畏。

如今,这种文人雅士的茶室生活正被越来越多现代人所模拟、追求。他们通过对茶器的收藏及摆设,来重现当时朴实清雅的生活场景。并借此以茶(茶器)会友,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平实和善。

茶器收藏,使艺术品为人所得更趋于生活化,并渐渐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透过其所传递的茶道理念,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态度及思维。

发掘日常生活中的美才是传达艺术理念的根本,而这往往也蕴含着最为质朴的文化寓意。茶器收藏使这种发掘成为可能,并提倡一种茶居生活,在日常中逐步扩大影响。这或许也是近年来茶器在拍场上能持续受到关注的原因吧,它使收藏与生活之间更为贴近。(来源:集珍文化作者/绣莲图/福建东南拍卖)

陶瓷茶具的小小发展史


现代社会的休闲、交往的饮茶、品茶中,各类茶具繁多,但最普通的、使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的仍然是各类陶瓷的茶具,包括陶瓷茶壶、茶碗等基本饮茶用具,根据我国的历史记载资料,这些陶瓷茶具的使用,最早是从唐朝开始的。在唐代,“不贵金玉而贵铜瓷”,铜和陶瓷茶具逐渐代替金银茶具,而陶瓷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有些品种自古一直沿用至今。

纵观我国茶具使用历史,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唐代以前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唐时茶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茶具不仅是饮茶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也因此,我 国“茶具”史料直到唐代才在唐诗里处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唐朝以来,陶瓷茶具之所以 逐渐代替古老金银茶具,一是唐宋时期,整个社会兴起一股家用铜瓷,不重金玉风气。相对金玉来说,陶瓷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又能保持香气,所以容易推 广。二是茶从唐代走向普通老百姓,茶具需求更大,需要更广泛的制作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陶瓷茶具之所以能明显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这还与唐朝陶瓷工艺生产发展有关,隋唐以来瓷器生产进入繁荣阶段,可生产出大量不同价值瓷器,满足不同人需求。因此,这种从金属茶具到陶瓷茶具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唐宋以来,人们文化观、价值观,对生活用品实用性的取向有了转折性的改变。

茶具之所以在唐代开始使用陶瓷,而且得到广泛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是当时饮茶之风兴起,茶由权贵、皇族走向普通百姓,全国上下更多的人在饮茶,对茶具的需求自然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正因为有了 这个需求,陶瓷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从这个发展规律来看,对于今后茶具的发展,饮茶的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茶具的文化品位、休闲功能、使用价值上要求更高,唯有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制造出更好的茶具来。

“土罐罐”变身“金钵钵”


在墨竹工卡县工卡镇以东约2公里处,有个塔巴村,在村里,传统制陶技艺是农牧民的传家之宝,世代传承、源远流长……

转盘、木拍、木刀、钻孔木棍、木质雕花刀……三五成群的匠人盘腿围坐在地上,有的手捏着小件,有的将陶土和水揉匀和着泥,还有的则在转盘前拉着陶坯……

拍器底、安器壁、安口沿、安器嘴和器柄,打磨抛光,雕上花纹……整个工序下来,左右手脚配合、各种工具穿插运用、多样手法交互进行。

用这种千年不变的工具和方法,烧制出来的塔巴乡陶瓷物件独一无二,是西藏陶器中的上品。“较复杂的器具,一个技术最熟练的人一天最多也只能做3个,过去每户年收入仅3000元。”塔巴村村委会主任格桑尼玛介绍说。

“这门手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别看这工具和手法简单,我们塔巴村人过去就能做出100多个品种的陶器来呢。”塔巴村帕热组次仁告诉记者,看起来,手工制作陶器的效率似乎低了点儿,主要原因是工具和手法的限制。

2006年,塔巴村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列入第一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历史的厚赠,如何做好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这是墨竹工卡县决策者近年来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塔巴陶瓷工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农牧民走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墨竹工卡县决策者决定大力扶持规模化陶瓷生产并逐步实施:

2005年至2006年,对塔巴陶瓷开发的市场价格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可行性报告;

通过援藏渠道争取到前期投入47万元,邀请江苏陶瓷专家到该县考察,并进行原料的科学检测,生产设备的设计、制作等工作,还与江苏省陶瓷研究所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

2008年及2009年,先后选派两名技术较熟练的手工艺人到江苏省宜兴市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2009年,投入64万元建设陶瓷生产厂房,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旅游文化产品开发;

2010年,江苏专家对陶瓷厂设备进行了安装调试,现已投入使用。

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给塔巴陶瓷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塔巴陶瓷工艺发展,给我们群众带来了丰厚的收益,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在,每户年可生产大小陶瓷产品2000多件,一年可生产10万件左右陶瓷产品,每户年均增收1万多元。”格桑尼玛欣喜地告诉记者。

“我们将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陶瓷厂进行装修完善;组织群众学习现代陶瓷烧制技术,力争将塔巴陶瓷这一民族品牌做大做强,把各类产品通过旅游纪念品的形式加以开发,加以传播,从而提高塔巴陶瓷的知名度,打响墨竹的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墨竹工卡县工卡镇镇长次旦卓玛信心百倍地说。

而今,工卡镇塔巴陶瓷产品五花八门,其中有菜盘、酒壶、酒碗等日用餐茶酒具;花盆、火盆、烟灰缸等日用器皿……因为塔巴陶瓷产品有很好的防腐保温功能,同时又极具民族特色而声名远扬,备受藏区消费者青睐。截至目前,塔巴陶瓷厂共研制出3000余种不同的产品,农牧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宽。

收藏紫砂壶可改变着人的心境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检察院副检察长。1979年2月调无锡市检察院工作,先后从事刑事检察、反贪污贿赂、法律政策研究和法制宣传工作;2001年3月起任现职。

1971年,我16岁,在远离江苏省无锡市区的宜兴新芳铁矿工作。每个月的休假期,我总有在水路上来回一趟的经历,从我的家乡无锡到宜兴。

三个半小时的水上行程,沿途是湖光山色。我时常在休假途中陶醉,但又感到一阵阵的迷惘。当时处在“文革”后期,前途未卜的我就像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对人生充满了难以排遣的惆怅。每当这时候,我就喜欢徜徉在宜兴的街市小巷。日子久了,就发现随处可见的摊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紫砂壶,便经常随手拿起一只来把玩两下。

殊不知小小的紫砂壶在不经意间,竟成了我打开世界的一扇窗口。当时缺少文化读物,也没有人能教授我知识,紫砂壶上刻画的宜兴山水、书写的诗词歌赋,让我产生了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从此,宜兴大街小巷的茶壶摊前,就出现了一个常常痴痴看壶却并不买壶的少年。

1974年,我离开宜兴到无锡机械制造学校读书。20年后的1994年,我已步入中年。那年春天,我在参观无锡博物馆时,看见馆内的商店有紫砂壶出售,并惊异地发现,在紫砂壶的渊薮之地,居然没有一件名家的作品。于是,我与当时的博物馆馆长杨建平先生一起,发起了一个“百位名家赠茶壶”的活动。活动参与之热烈出人意料,共有120多位名家赠送了茶壶。此后,凡有朋友来无锡,我总要带他们去博物馆,看看那批珍贵的“名人壶”。字串8

壶缘

提起收藏茶壶,要从我1979年进入无锡市检察院说起。从事机关工作,与茶的关系密切起来。伏案写作时,正襟开会时,午后闲暇时,都少不了它。喜欢上了饮茶,就对饮茶的器具在意起来。经过饮茶人的一致推介,饮茶的首选用具就是紫砂壶。德-化-陶-瓷-总-站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对紫砂壶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1985年的一天,我的朋友约我到工艺师蒋彦那里去买壶。听说就像画家徐悲鸿擅长画马一样,蒋彦做“南瓜壶”(类似南瓜状的壶)特别拿手。

直到亲眼见到蒋彦制作的壶,才发现和商场里陈列的那些壶完全是两回事。无论形状、样貌都是截然不同。原来地道的紫砂壶考究的是“方非五式,圆不一相”,名家制作的紫砂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构思与技法,而且一次只做一把壶,自然体现出独有的个性特征。在朋友的怂恿下,我买下了蒋彦制作的“锦囊壶”。这把壶造型奇特,由8个花瓣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瓜状。这是我正式收藏名家作品的第一把壶。

发现了其中的精彩后,我开始系统地进行学习。慢慢地,我懂得了欣赏把玩紫砂壶“泥、形、工、功、款”五字的讲究,也掌握了通过鉴别紫砂壶的形状、壶身的刻字、刻画以及制作人是否知名等等,来判断紫砂壶的优劣。

此后,我对紫砂壶的兴趣就不再只是用来饮茶,而是开始了我的收藏生涯。

壶趣

在我收藏的近300把茶壶中,我最喜爱的是“青狮壶”,这其中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潘持平先生,国家高级工艺师,宜兴紫砂壶协会的秘书长,他所制的壶每把价格都在万元以上。他的作品我十分欣赏,但平时只能隔岸观火,瞧个热闹。

一次,他和几个紫砂壶爱好者到我家来做客。潘先生看到我家的装修花费寥寥,质朴简单,十分喜欢。刚巧他家也要装修,便提出让我来设计。

推托不过,我利用两个月的所有休息日,精心地为他做了家居设计。没想到,事后潘先生居然送我一把由他亲手制作的“青狮壶”。“青狮壶”是他的力作,特点是拎起茶壶盖就能提起整把茶壶,是众多收藏爱好者垂涎已久的壶中经典。

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紫砂壶之所以受到人们青睐,是因它与其他泡茶器具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得到一致公认的本质特征——“透气不漏水”。用它来冲泡各种茶有着特别的香味,而且时间用得越长效果越佳,其结果不仅反映泡茶的内涵,而且在紫砂壶的外观上也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时光荏苒,我离开宜兴已经30多年了,工作之余却始终对出产五色紫砂土的宜兴有着深深的眷恋。随着对紫砂艺术研究的深入,我逐步领悟到紫砂艺术对人的心理渗透。

比如紫砂壶的壶形,绝大多数是以方和圆两种形式来表达,人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千百个紫砂茶壶,都离不开方与圆的基本形态。我在20多年的检察工作生涯中,一直在琢磨着“方圆”二字,“方”代表着为人正直、品行方正;“圆”代表着圆满周全,为人处事灵活变通,正如古人所云:知欲圆而行欲方。字串7

2001年,我调至无锡市惠山区检察院任副检察长以来,对这“方圆”二字有了更深的体会:做好各项检察工作要做到方,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依法办事,执法公正;而待人处事、人际交往必须做到圆,为人处事圆通圆满。这“方圆”二字始终伴随着我的做人做事,并不断以此来改变着自己的心境。字串4

“陶”出优雅生活


皮道坚先生说过:“陶艺一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陶瓷艺术的简称,而是一种孕育着新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现代艺术方式。”陶瓷的特性决定了一件件作品,无论题材如何,风格如何,都像一个个音符,在跳动着,在弹奏着,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当然也“陶”出优雅的生活。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高超的技艺、娴熟的装饰以及完美的造型,表现了创作者的智慧和能力。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着重追求严谨和整齐,从而限定在一定的审美标准中而无所突破。陶瓷装饰品的陈设,对于环境的布局、协调色彩、活动气氛、增添生活乐趣和陶冶人的性情会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家居装饰热的兴起,陶瓷制品在家居装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拥有和鉴赏陶瓷制品,已是家居中的一种享受。

我国的陶瓷有两大类,日用陶瓷和建筑陶瓷。长期以来,日用陶瓷作为艺术品也只是在博物馆中才可以见到,而近年来,陶瓷艺术品开始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通常,人们在家居布置中喜欢营造一种自然、温馨、亲切的感觉。陶器有着淳朴的质地、富于变化的泥色,经过艺术家的造型,炼制出来的各种器皿、挂件,具有一种古朴的韵味,而这正符合当今人信的心理追求。

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的一部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审美取向的转变以及人文精神因素等息息相关。现代陶艺是运用陶瓷的物质材料和工艺反映艺术家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现代陶艺所具有的新形式、审美意蕴都是传统的陶瓷艺术所不具备的。

会议礼品供应方式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洗礼,会议礼品业也逐步在从狭隘的各自为政、相互挚肘状态中扭转过来,走分工合作专业化,合纵联横之路,不断开拓细致而多元的营销渠道,更新营销理念。传统的批发、代理需要进一步完善与科学化,与其他行业结合,整合营销,把尽可能多的生产厂,供应商的优势整合在一起,通过广泛的营销渠道占领市场份额。这也逐步使那些服务到位,服务水平高,专业度强,有实力的礼品产业链突显出来。

市场需求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导致会议礼品生产商生产的快速变化。因此,谁能快速推出产品,谁才能抢先占领市场,赢得顾客。在传统企业中,整个生产周期和流通周期都拖得很长,这不仅意味着无法迅速相应市场,而且意味着整个周期内资源的大量占用。而利用信息技术,可同时解决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和降低时间成本两个问题。 

会议礼品供应商的生产者,要围着市场需求策划,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中介商来说是“服务”)要拿到市场去实现其商业价值,没有市场,企业就没有存在的理由,所以与市场相关的信息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利用信息技术与经销商、零售商甚至最终消费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以缩短生产与销售之间的距离,以快速捕捉市场的需求变化。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的这种企业与市场的新型关系,是会议礼品行业超速发展的一项新领域。

陶瓷文化:紫砂壶的造型方式


中国陶瓷源远流长,对世界陶瓷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而紫砂陶正是中国陶瓷的一朵奇葩。

紫砂艺术之所以能以鲜明的特点著称于世,是因其具有独特的造型形式和面貌。它蕴含着富有生命力的特定的精神内涵,从造型到装饰,世代相传,不断变化发展,而又不断完善,形成一脉相传的文化特色。

江苏宜兴,地处江苏、浙江、安徽省交汇处,在太糊西岸,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以出产陶器闻名,世称陶都宜兴,而紫砂陶正产于此。

宜兴紫砂陶自宋代开始发展至今,它的种类繁多,造型极为丰富,工艺非常精良,它是实用与艺术融于一体的典范。

紫砂陶材料独特,可塑性极好,工艺独特,无论拉坯、手工拍打、镶接均可成型。如果说紫砂陶土是大自然给予宜兴人民的恩泽,那么,紫砂陶艺所展现出的精湛工艺,造型装饰展现出的多姿多彩,则是紫砂艺人以其聪明才智、灵巧的双手所创造给社会的巨大财富。

紫砂陶的造型艺术之美,式样形式之多,题材内容之广,是任何别类陶瓷产品所无法比拟的,正因如此,我们才有必要去分析和研究紫砂陶的造型规律,学习和汲取造型美的语言。

紫砂陶作为一种工艺品,它的产生、演变和发展往往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着,所以我们也要历史地、辨证地分析它、研究它,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紫砂艺术,为我们服务,才能促进紫砂陶艺的再度辉煌。

纵观紫砂陶艺的发展,笔者认为它的造型方式有以下几方:

一、形态剪影

这种形式是紫砂陶艺较普遍、较丰富的造型表现方式,在二维平面空间内注意形体的虚实和节奏、动态气势、均衡统一,不考虑在三度空间内形体的变化。

这种形式崇尚实用、好用,没有过多的细节修饰、描写,具体事物的表现雕琢,这样恰恰突出的是简洁的形体,形体本身的内在张力,通过在造型轮廓的整体形象的流动中表现出形体本身的运动力量和气势,这种造型方式也能恰当表现工艺技术美、材质肌理美。

掇球、仿古、石瓢都是紫砂陶艺中的精品,这种造型方式的典型代表。

掇球:形象整体是由球体重叠组合而成,壶身壶盖为球体,盖、嘴、把手为半球体,壶盖承上启下,嘴、把虚实有度,虽然整体造型是简洁明快的静态物体,却有着鲜明的韵律感,有着生动的气势力量,有着雄浑后重的冲涌力,它形体饱满敦实,浑朴醇厚,单纯而不华丽,洗练而不修饰,含蓄而不拘谨,以简练的轮廓表现粗犷的气势,给人以深厚古朴的美感享受。

石瓢提梁:壶身整体为三角形,壶腹圆胀饱满,丰满的壶身与圆润的提梁香蕉呼应,虚实对比强烈。底三乳足支起壶身,呈虚空,与提梁对应成趣。壶嘴直中有曲,柔中带刚,壶身、梁、主体线条的缓慢徐行,与壶盖、钮的线条的急速流动形成强烈反差,在对比中求得调和。

在这里,通过轮廓线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把造型物体表现得如音乐般的节奏、旋律。表达简洁单纯静态造型的线条,不只是一种感觉,一种直观,而代表着造型主体情感生命力,它形体沉稳优雅,平静素淡,充满着旺盛的生命韵律。

1234下一页

茶叶罐的文化韵味


品茶的人都知道,茶叶一定要新,即冲泡出来的茶汤要香气清鲜,滋味醇厚,给人以新鲜感。其中的关键,就是茶叶的保存。因为茶叶的吸附性特别强,香气也很易于发散,若是保存不当,茶叶吸附了水分或异味,产生霉变,抑或香气散发,就会变得汤色暗沉,香味晦涩,从而造成浪费。早在古代,人们就备有专门贮存茶叶的罐子,它是一种兼具审美与实用价值的文化用品。

就材质来说,茶叶罐有锡罐、紫砂罐、瓷罐、木罐、竹罐等多种,造型多为口小腹大的坛状——此乃坛状容器的恒温性能好,保鲜功能更胜一筹之故。由于茶叶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几种,所以用什么材质的茶叶罐存放何种茶叶,也有一定的讲究。如,绿茶的香气馥郁,回甘绵长,贮存就以锡罐为最佳。因为锡罐的质地坚韧,密闭性好,能够始终保持在一种恒温的偏凉状态下。因此,对保鲜环境要求较高,以达到“干、匀、香、净”品质的绿茶,锡罐有着较好的密封保存效果。

如果是贮存紧压茶,紫砂罐就更为适合。精于茶道之人,在品饮诸如普洱、红茶、黑茶之类的紧压茶时,通常会提前一个月把茶饼或茶砖拆散开来,置于茶叶罐中散味,称之为“醒茶”。而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透气性能好,以之贮茶,置于干燥的地方,不使与异味物品相混杂,不仅可将茶叶中的异杂味散出,还可使茶味变得更为香醇可口。

在当前的藏品市场上,最受藏家追捧的茶叶罐是紫砂罐和锡罐。尤其是紫砂罐,既是精致的艺术品,又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紫砂工艺早在明代就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许多名手大家也经常参与制作,在紫砂器物上铭刻书画作为装饰,所以紫砂茶叶罐也是民间最为常见的贮存茶叶的容器。人们于品茶的同时,又可将紫砂罐作为观赏器物,别有一番趣味。

锡罐的质地柔软,延展性好,采用全手工的锻打镶接技法制作。巧匠经过反复锤炼,再经书人刻家镌刻诗画,不仅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准,同时还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向为行家所珍爱。但是,锡罐所用的材料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纯锡,若是纯度不够,贮存的茶叶香味就会流失,且易变质,由此失去使用和收藏价值。因此,懂得如何鉴赏辨识,也是一门必须掌握的学问。

康熙青花五彩罐


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证明,五彩瓷器始于明宣德年间,其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五彩为多彩之意,不仅指5种颜色,尚含有3色、4色,多的时候能达到7种颜色。施彩多寡,视整体装饰效果而定。

釉上五彩是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彩绘画,复经700℃至800℃炉火烧制而成。青花五彩是用青花钴料在瓷胎上勾出纹饰的局部轮廓线,罩上透明釉烧成后,再在其上加填各种色彩,复烧制成。至清雍正年间,官窑停烧五彩瓷,转而生产粉彩瓷。而民窑对五彩瓷的烧造直至民国时期也没间断过。一般认为青花五彩多属官窑,民窑多为釉上彩。但仍有例外,如图所示,为清康熙民窑青花五彩牡丹纹盖罐。

此罐加盖通高21厘米,足径12厘米,口径10厘米。短颈,丰肩,肩部曲线修饰柔美,平底、圈足、釉色白中微闪黄,润如膏脂,遍体开有极细密的纹片,纹线呈酱褐色。腹绘牡丹花,其枝干和叶筋为釉下青花,釉上以蓝彩和绿彩涂叶,采用的是洗染技法,能分出浓淡。

该罐画工出手不俗,其所绘枝叶疏密繁简,转侧顾盼,各尽其态,颇有画意。两朵红花,呈伞盖状,每层花瓣皆用红料一笔勾勒而出,局部用同种颜色涂抹,以显其层次和厚重感,大胆率意,富有情趣。

此罐红绿彩穿插映衬,气氛热烈,具有民间浓郁的艺术特色。为民窑五彩上乘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