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古陶瓷高手分享收藏心得

古陶瓷高手分享收藏心得

古代瓷器收藏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0-04-21

古代瓷器收藏。

近日,荆州市收藏家协会陶瓷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瓷器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对于喜爱收藏瓷器的朋友们而言,多了一个可以交流经验、提高鉴别收藏能力的平台。而对于,想要进入瓷器收藏的民间玩家,如何入市?目前在荆州,主流的瓷器藏品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减少损失,买到瓷器仿品呢?我们打算从两位瓷器行家那里,了解一些瓷器收藏的门道。

张义行和荣立华因收藏瓷器相识,而成为朋友。他俩虽然年纪轻轻,却在荆州瓷器收藏界小有名气了,但凡有空,就在一起切磋交流淘来的瓷器藏品。

荣立华收藏瓷器已有20多年了,从那以后,收藏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些年淘回了不少宝贝,现在,他在沙市古玩城拥有一家古玩店。说起收藏瓷器,荣立华的兴致就很高。他告诉记者,荆州出土的陶器比较多,主要以将军罐为主。

当大家对收藏将军罐不屑一顾的时候,荣立华却借钱买回了一个。5年前,荣立华又花了7000元钱,从一位藏友那里买回一个将军罐,现在,市场价格5万元左右,价格在5年间,翻了7倍多。

张义行说,在荆州,收藏爱好者有好几千人,还有很多人在观望,来古玩市场的人也越来越多。古陶瓷器一直是收藏热门,然而,如今,在古玩市场上很难寻觅历代官窑瓷精品,即使见到,也都是价格不菲的天价陶瓷。近年来,民窑瓷器收藏已经逐步升温,荆州瓷器市场中交流量比较大的是民窑瓷器。

想加入陶瓷收藏的玩家,可以先买一些品级低一点的瓷器把玩,训练眼力、储备收藏知识。

对新手而言,尤其要注意高价买到仿品。在碰到价值高一点的瓷器时,最好多请几位瓷器收藏的行家帮忙鉴定为好。张义行说,收藏瓷器一定要以平常心收藏瓷器,相比玉石价格的疯涨行情,瓷器行业平稳的多。一直在平稳上涨。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古陶瓷收藏有秘诀


古陶瓷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象征,作为那个远古时代的文物,它是历史和文明的载体,积淀着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底蕴,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古陶瓷是物化的历史,是先进文化与文明的证明。古今中外,都拥有着广大古陶瓷收藏爱好者群体,而真正能搞懂收藏投资秘诀的人太少了。

作为新入行的投资者,先要从书本上弄清源流,陶瓷发展的历史;不要一到古玩市场,见好就买;不要遇到没见过的品种,还没弄清就买;要理论联系实际,实物与书本上的定义是否一致,有一个疑点也不要放过,要立即否定,尤其对罕见的、价值高的古陶瓷更不要“一见钟情”。现在古玩市场赝品充斥,首先就要把所有的古陶瓷都看成是赝品,然后沙里淘金,众里寻它千百度。

收藏的经验来自谦虚,要多听行家高手的理论见解,要虚心学,认真理解,不能靠侥幸,不能贪图便宜去“拣漏子”,不能单方面听卖家“说故事”,要理性地思辩。

读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实战演练中,练眼、练手、练鼻、练耳,看器型、胎底、断代,看纹饰花纹、胎釉进一步肯定,看时代的留痕、残边、棕眼而最后敲定。古陶瓷投资者首要“痴迷”,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实践出真知识,多读实物比死啃书本更重要。官窑名器珍罕古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没有法眼,就会“有眼不识泰山”而痛之失之交臂。读实物的捷径是看懂历代瓷片,市场时有瓷片可买,还可以多研究博物馆、大古玩店的实物。

要选断代精确的器物,清楚明白的品种,不要追求冷僻、怪诞、偏稀的品种,弄得一头雾水,看不清、理还乱。要釉色、图案、器型美观大方,要完整、无残、品相完好。须知,投资增值快,价值上扬快的就是历代名窑品相好的品种。(禅石)

收藏古陶瓷怎么鉴别?


收藏古陶瓷怎么鉴别?瓷器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古代瓷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品种丰富、工艺精美、形式多样,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艺术性,受到了中外藏家的喜爱。

为何有如此多的中外藏家喜欢古瓷呢?首先,中国的陶瓷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从陶瓷发展史上来分析,宋代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它是宫廷烧制的皇室用瓷,其高端的品味和身份的象征,都让收藏者津津乐道。特别是明清瓷器的青花瓷器更是颇负盛名,青花瓷器色调典雅,明净可爱,单一的蓝色和莹润的白釉相结合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让人心生喜爱。其次,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我国的外销瓷在世界上也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欧洲人一提到中国的艺术,往往想到的就是青花瓷和釉上彩瓷,外销瓷也逐步适应国外市场的需求和喜爱而逐渐发展起来,被西方的宫廷贵族视若珍宝,竞相收藏。尤其是晚明到清代康、雍、乾阶段,家中有没有摆放中国瓷器,也成为了衡量贵族家庭身份高低的标准。后来,清代的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这些品种,形体秀美,胎体轻薄,实彩细润至今让人叹为观止。总之,中国古代瓷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浓郁醇厚的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风韵,征服了中外藏家。

收藏作为专业性、学术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鉴赏研究活动,是聚集知识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手段,当下也出现了一批具有经济实力和专业经验的大规模藏家,但当下一部分藏家还是以投资的形式搞收藏,缺乏对文化遗产的学习和研究。从目前状况来讲,藏家们还是应该多学习,首先要“三多”,即多看、多问、多比较,切忌盲目收藏、听流传故事、按图索骥等,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喜爱的古老艺术。

目前,鉴别古陶瓷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是通过热释光、中子活化分析以及X射线荧光这三种途径的科学鉴定,另一个就是以目测和手感为主的传统经验来进行鉴定。在这方面,藏家需要掌握传统经验鉴定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包含了胎,釉,造型,纹饰,款式。首先是通过胎品是否粗糙来区别老胎和新胎,年岁越老的瓷器,它的胎质越粗糙,而且胎中有渣点和气孔,胎土结合的不是很紧密,反之亦然。其次,通过手感来掂量瓷器重量,轻敲瓷器获得声音感知,以及通过胎体透视出浅红色,都可以鉴别瓷器的古新。

看釉也要从三个方面去看,首先要看釉的光感,老釉的光感一般都是温润如玉,比较柔和,不刺目。其次,看瓷器釉面的后挂彩和老水锈来鉴别年代久远,老的水锈出土痕迹是洗不掉的。釉面上那些没有规律的自然划痕也是辨别瓷器新旧的手段,此外,还可看瓷器的毛口,像元青花,康熙的青花这类器物的口边,都有破泡,是由于过去烧造温度的影响造成的,出现破泡和凹凸不平的手感都可以印证瓷器年代的久远。

古陶瓷收藏魅力无穷


拥有一件珍稀罕见的镇宅之宝,是每个收藏家梦寐以求的。古往今来某人独具慧眼以几十元乃至几百元、千余元购置一件稀世珍宝,成为收藏圈里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古代陶瓷真是魅力无穷。

一位鉴赏家说,中国古陶瓷是历代古玩市场的宠儿,品判一个收藏家的身价,不是他的资产和学问,而是他所拥有藏品的价值。民国时期的收藏家仇炎之只是花几百元买了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小杯,时隔半个世纪后的1999年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只鸡缸杯拍出2917万港元的价位,价格翻了4万多倍。2000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清乾隆“粉彩花蝶纹如意耳尊”以3304.5万港元成交;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以4404.475万港元成交,创下了中国官窑瓷器交易的世界纪录。据悉这件创纪录的明朝古董瓷罐是收藏家胡惠春的藏品。

中国收藏网主编金伯宏先生说,上世纪80年代初,花几百元就能买到明代官窑瓷器,现在一件明代官窑瓷动辄几十万元。很多古董商都是靠投资收藏古代陶瓷发家的。

在鉴赏家的眼里,元代以前的瓷器,方可称古瓷。而宋代古瓷的珍稀度、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等诸方面来看显然要超过明清瓷器。但目前明清瓷器由于受国际市场影响等原因,价格普遍高于宋瓷5至10倍。宋代古瓷将随着古玩市场的成熟化会逐步升温陡涨。

古陶瓷器作为收藏热门,历代官窑瓷精品在古玩市场上已经很难寻觅,即使见到,也都是价格不菲之天价。近年来,民窑瓷器(即民间大众为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烧制的瓷器)已经逐步升温,为众多古陶瓷收藏家所青睐。就目前来看,民窑器尚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况且眼下价位偏低,正是收藏的好机会。

古瓷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高手在民间


关于如何判定一件瓷器的新老,国内藏家专家历来意见不一,各说各话,大家似乎都按照自己的轨道在独立的运行,在藏友之间的交流中也经常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甚为尴尬,这种认识上的混乱,导致了假货乘虚而入,并且已经到了真货没有生存空间的地步。广大藏友在‘防不胜仿‘中吃尽了苦头,交足了‘学费’,有的甚至到了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地步,还没处讨说法,局面如此混乱,令人痛心。为此笔者根据这些年对古瓷的研究,来分析一下古瓷的鉴定要点,希望能给纷乱的古瓷认知带来一些共识。

瓷器老化的原理和特征

首先必须明确,大自然中,不管什么物体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老化或者说氧化,瓷器也不列外,我们注意看新老瓷器的对比就会发现,新瓷器釉面反射的光泽刺眼,火气大。老瓷器光泽相对柔和,气息沉稳,这就是老瓷和新瓷的直观区别,这种瓷器上反射的刺光转为柔光,气息逐渐沉稳的变化实际上跟氧气的氧化有关,众所周知,氧气是无孔不入的,打个比方,我在家里放一只青苹果,过了两天就会慢慢变黄,变熟,不管它是内部是怎么变化的,它都和氧气的进入有关,氧气进入瓷器的内部同样能改变瓷器的光泽和气息、它能使釉内的反光物质老化,使它反射的光泽逐渐变得柔和,也能使瓷器在烧制时从高温中吸收的能量也就是所谓的火气逐步消退,使瓷器的气息变的沉稳,这种变化虽然缓慢,但经过上百上千年的时间,它已经有了让老瓷器和新瓷器可以明显区分的特征。

氧化对瓷器色泽和光泽带来的变化

由于氧化的不同,造成上下胎色泽光泽不同

笔者仔细观察了一件不经意打碎的建窑盏发现,其胎内胎色和光泽从底胎越往上就越深越亮,究其原因是因为胎的密度相对釉要松,氧气从露胎的底进入胎内部较多,一直往上渗透,离底胎越近,氧气进入的越多,氧化程度就越明显,色泽和光泽就变的越淡越暗,而且有一种干的感觉,所以造成了该瓷器上下胎色泽光泽不同。笔者分析,胎中的深色,其实就是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对能量吸收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火气的颜色。

如何证实这一点呢,我们可以拿两块石头做个试验,一个放到电炉里烧几个钟头,拿出来是不是比没烧的那块颜色要深,这就是能量吸收后的色泽,这种色泽只有经过氧化后才能逐步消失,最后恢复到物质本来的色泽,胎上部光泽亮其实就是胎土内存在的反光物质在反光,随着氧化它的反光功能也会逐步减弱,直到消失。那么这种能量和反光物质也同样存在于釉中,虽然由于釉的密度紧,氧气难以进入,但因为时间跨度长,它仍然会有不小变化,这种变化就是釉的光泽和色泽变暗变淡,而在釉面,变化就更明显了,因为那里直接接触空气,笔者在有些老瓷器釉面发现这么一种现象,其色泽比我们迎光下看到的釉色要淡,光泽要暗。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同样一件瓷器,氧气接触的越多色泽和光泽消退的越快。所以我们平时看到一件老瓷器是会有旧,干的感觉,其实就是瓷器氧化后光泽变暗,色泽变淡带来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于我们辨识一件瓷器的新老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

如何辨识老瓷器的光泽和气息

1.釉面光泽辨识

‘宝光’的光泽

笔者观察一些老瓷的釉面发现

油感的釉面仍显‘宝光’

另外,还有一些亚光釉老瓷器,釉面看上去油油的,似乎看不到这种‘宝光‘,但如果是你透过油层细细观察,它仍然能反射这种光泽,只是在油光的包围下它的莹光度有所减弱,但光线仍然是’活‘的,釉面质感也是均匀细腻的,这跟酸腐蚀后再涂上油的仿品那种呆滞的光泽是完全不同的。笔者通过对大量老瓷,新瓷和新仿瓷的观察和比较,印证了这种‘宝光‘现象确实为大部分老瓷所独有的现象。

2.气息辨识

笔者注意到不是所有的老瓷器釉面都能明显的观察到这种薄薄的莹光和晶光的,特别是含铁量高的黑釉瓷,某些海捞瓷,深色釉瓷和氧化腐蚀严重的瓷器等

鉴定这样的瓷器不但要看它的釉面质感是否均匀,反射的光是否有‘活气’,最主要要看其釉面和底胎气息是否沉稳,这种气息的直观感觉上面也提到过,就是火气退去后釉面和胎相对新瓷器颜色要’淡,干‘的感觉。而新仿器由于火气重釉面和胎颜色有‘深,湿‘的感觉,这就是区别,这种‘深,湿’的气息是仿者做不掉的,因为火气是一种能量,酸很难腐蚀掉,而且酸一般只对新仿瓷器的外表破坏,里面的釉层不会被破坏,所以这种能量仍然会从釉内部散发出来。

以上介绍的光泽,气息,釉面等辨识方法在实战中既有侧重,又可互相配合鉴别,经过针对性的练习都是可以掌握的,关键是平常要多进行新仿品和老瓷器,瓷片的对比,把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进行记忆,做到捻熟于心。

3.老器复烧的辨识

复烧后的老底火气大,并有凝结现象

自然的老底,表面颗粒松散,无火气

复烧器就是老的瓷器或部件经过回炉烧制后的仿品,这些仿品与老瓷器存在很多方面的共性,所以有很大的的欺骗性。因此,笔者总结了几点经验供大家参考;

复烧仿品大致有二种情况,一是接老底复烧,也就是上面是新的,底是老的,二是整个老器复烧,有的还在老器上加彩复烧。接底复烧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釉的底,一种是露胎的底。那么在复烧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低温复烧,也就是几百度的状况,一种是高温复烧。一千度以上。这些都有不同区别和讲究的,

首先说接底的仿品,接露胎的底一般多见于高古瓷,这种胎回炉烧制后;颜色变深变亮,并且表面有凝结现象;这种情况的产生是有科学道理的,我们前面说过能量的吸入会改变瓷器的颜色和光泽,所以本来一件老胎经过漫长时间的氧化,能量已散发掉了,表面也变淡变暗了,经过高温烧制这种能量又重新积聚,所以颜色和光泽就比没复烧时要深要亮。表面凝结现象的产生也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底胎在长时间氧化后,它的表面颗粒程均匀松散状的,并且还带有一定的附着物,经过高温烧制后,这些附着物和胎表面的金属物质被溶解搅浑在一起,在冷却后胎表面就出现了凝结状态。当然干净的,含金属物质少或没有的老胎经过复烧,这种状况就不太明显。

复烧过的老建盏火气大,又油亮

没复烧的老建盏,气息沉稳

那种有釉的老底和整个老器复烧的釉面变化一样,都是釉面变油变亮,也是能量重新积聚后的反应。我给大家打个形象的比方,两个老竹筒,一个在火上烤一会,一个没有,两个比较下,烧过的那个是不是更油油的,亮亮的,且带有火气,复烧温度不高的老瓷就是这种感觉。

低温复烧的仿品一般都是用来后加文饰,但也有纯粹就为了增加亮度,充当精品卖好价钱,这种仿品笔者在建窑仿品中见过,高温复烧一般多见于接底器,也有将窑址未烧熟的废品,残件和瓷片的拿来加工仿制高档花纹,更有甚者干脆拿完整老器来造这种假,可以说是对文物是赤裸裸的犯罪,令人痛心。完整老器复烧的仿品其釉面虽然火气明显,但不知底细的藏友会误将它当作‘老中见新‘的精品,它的迷惑性在于釉料,器形,工艺都一样,且其从釉内释出的斑点色泽也和老的一样,如果藏家只注重这几点是很容易上当的,所以学会观火气辨气息在鉴别瓷器新老时是很重要的。

认识新仿器的特征对于鉴别时自我修正的作用

理论上讲,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去观察老瓷的旧貌,及这些旧貌的特征,但实际是谁也无法对所有的老瓷的特征印象深刻并且了如指掌,因为收藏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掌握了理论知识,还有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而且在鉴别一件藏品时,时间往往是仓促的。所以在平时学习中,我们应该对真假都要多看多学习,在鉴别一件瓷器时要动用多种角度去看,可以起到相互印证,反推修正的作用,最后再以确定釉面是否有老化痕迹下结论,这样做可以提高鉴别准确率。打个比方,你看一件瓷器时,很多部位不确定新老,但在某一部位看出是人为做旧,理论上将,这件东西是假的,很多地方都是有问题的,那么其它不确定的部位也应该是作旧的,这样你就会更仔细的看它不对在那里,和老瓷旧貌有哪些本质区别。这样反复观察后,你对新仿品的作旧痕迹与老瓷旧貌之间的本质区别能更加的了然于心。

以往鉴定中的误区

我们很多专家在鉴定古瓷方面往往着重推荐看工艺,器形,文饰,画工等这些,没错,这些方法都很重要,但对于鉴定一件藏品,他们应该放在第二程序上,这是因为在确认一件藏品的年代,用途,艺术,历史价值前,首先要排除它是一件现代仿品,而以上这些方法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外在的东西现代人都能仿,譬如有些高仿品就是完全按照书本上对古代制作工艺的描述来制作的,如果谁按照工艺,器形等来判断新老,那就钻进了仿者的圈套了。还有就是古代的工艺和器形,工匠的一笔一画等现代人是不可能完全都了解的,而且很多东西本身都有其某一点的特殊性,不能因为某一点书上没有说就是不对的,所以这些方法在鉴定中都是有局限性的,不能一锤定音,但如果一件藏品在这些方面与古代有重大出入,倒是可以起到警惕和怀疑作用的,但最后定性仍然要在老化痕迹中找到依据,这个程序不能打乱。我给大家打个比方来表明维护程序的重要性,警察破案时发现一名嫌疑人有很大的作案动机,几乎大家都认为是这个人犯了案,但要定这个嫌疑人的罪仍然要找到案件相关的直接证据才行,否者有可能造成冤假错案。瓷器鉴定也是这个道理,必须要遵守程序的规则。在目前眼鉴学领域,对于如何判定一件瓷器新老的问题上,没有比自然老化痕迹鉴定更可靠,更科学的方法,所以老化痕迹鉴定应该作为排除现代仿品的首要手段。

结束语:古瓷新老鉴定既是一门科学,也是的眼鉴学,它不是盲目的看东西,任何说法都必须要有事实的根据和科学的解释,它不是玄学,是经验学,是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

艺塾收藏天下:是由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欧盟等地圈内资深人士自发形成的会员制私密交流平台,是微信平台最大古玩高端社区。艺塾收藏天下实行邀请制,邀请广大古玩收藏爱好者加入,由秘书处专人审核,成为会员,您将获得在艺塾收藏天下内部推荐自己藏品的机会!

古陶瓷收藏如何进阶


一、初学

初学者首先要研读《中国陶瓷史》或冯先铭著的《中国陶瓷》、耿宝昌著的《明清瓷器鉴定》,以及其他有关古陶瓷鉴定的书籍,了解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和古陶瓷鉴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可以参加古陶瓷培训班,对古陶瓷鉴定的方法和技能有所了解和认识。

“古玩界很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以选定一位对古陶瓷有一定鉴定水平和人品较好的师傅是很重要的。在师傅的陪同和认可下,买一些正确的古陶瓷标本,利用这些标本好好练习识别真品和仿品的眼力,这是练好基本功的重要一关。”伊有成说。

二、提高

“初步掌握了古陶瓷的鉴定方法和技能后,要走进古玩市场,在古玩市场的大风大浪中提高自己的眼力”。

在这个阶段是交学费最多的阶段(买错东西),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每买一件东西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并要多请师傅指点。

“要多看实物,多去参观博物馆和有关陶瓷的展览,多看老收藏家手上的藏品,还要多去各古窑址考察;要多记各窑口,各朝代古陶瓷的特征,如古陶瓷鉴定的十个要点(胎体、釉质、形制、工艺、纹饰、款识、重量、颜料、气味、声音);再要多想,即多想古陶瓷的发展演进过程和它的传承关系”。

三、收获

“这一阶段就要去收藏一些好的藏品。”伊有成说,“要收藏一些自己喜爱的、文化品位较高的、值得欣赏和把玩的藏品,也要注意收藏一些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高档藏品”。

伊有成表示,“古陶瓷鉴定知识是学无止境的,考古资料又不断有新的发现,鉴定的依据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所以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这样才能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古陶瓷收藏家。”

收藏古陶瓷应掌握国学知识


收藏古陶瓷应掌握国学知识​。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史上,我们的先人曾经创造出许多足以成为后世典范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其中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以四大发明而享誉世界。而陶瓷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历来为国际科技和文化史家所称颂,从对于世界文明的影响来说,我们可以自豪地认为: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品堪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于世界文明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作为一名中国古陶瓷收藏家,我在漫长的三十余年收藏生涯中,通过各种渠道,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总共收藏了一万余件自先秦至民国所生产的各类陶瓷产品。其中一件明代洪武年间的釉里红龙纹大罐经权威专家多方鉴定,证明是中国内地目前所见的孤品,为明代宫廷御用之物,是属于国宝级明代早期极罕见的珍贵瓷器。许多古陶瓷不但器形完整釉色明丽,而且具有独特的装饰纹样,诸多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我对于自己以人生的最重要阶段投入古陶瓷收藏和研究,不但不因此后悔,反而感到通过这样的收藏,其过程本身就非常值得予以总结,成果是显著的,对人生的意义也十分重大。

在收藏古陶瓷的历程中,我深深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到对于古陶瓷收藏家来说,如果仅仅停留于一般的收藏和研究,那么不可能真正体会到古陶瓷的丰富内涵和文化意义。我认为,珍贵的中国古陶瓷是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物质与文化相结合的艺术结晶,它的胎、釉、型、纹饰与工艺无不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所以要真正了解和研究中国古陶瓷,必须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把古陶瓷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离开了中国固有的独具风华的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对古陶瓷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进行下去。此外,从传承和创新的视角来看,同样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否则我们对古陶瓷的传承和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既然不能很好地传承,那么基于传承的创新也不可能获得成功。以下我就传统文化与古陶瓷收藏谈两点看法。

一、传统文化对于古陶瓷发展脉络的认知价值

中国的古陶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有7000余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从中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江南的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崧泽文化等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大量史前遗物分析,当时的陶器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生产的数量不仅很多,而且在器型和纹饰上都有特色,体现出工艺上的不断进步。一部分产品并非属于日用品,而是礼器或高级工艺品,这表明史前时代人们不仅把产品用于满足日常的应用,而且已经能够把产品用于满足部落首领进行祭祀或文化娱乐的需求。这是国家尚未形成的时期,但从这一时期古代陶器的器型装饰纹样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正在流淌,它终将汇合于文明的长河而奔流不息。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器中保留了一部分新石器时代的器型和纹饰,但随着国家的诞生、奴隶制度的确立巩固,古陶瓷在器型和纹饰上体现了当时的鲜明时代特点,那就是对于青铜器型和相关纹饰的大量复制。这一时期,在古人大量的实践基础上成功烧造了白陶产品,而原始的瓷器也产生于这一阶段。从文化的观念来说,这三个时期的人们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所以神权意识相当严重,事事都要向神请示,商代的甲骨文是商王占卜的记录,显示出商王对于上帝和祖先神灵的敬畏。陶瓷器虽然不是提供占卜的器物,但重要陶瓷器上的纹饰则几乎完全复制于当时青铜器,打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还有一点,就是商人尚白,所以商代的白陶制品不但极为精美,也是商代王室和贵族阶层崇尚白色的心理反应。周代的陶瓷器中原始青瓷的比例已经增多,说明当时在烧制瓷器工艺上的进步,从而开启了两汉魏晋直至近代2000余年青瓷烧造史的先河。

秦汉以降,直至隋唐,这一时期是青瓷特立独行阶段。青瓷的品种空前繁多,胎釉工艺也在实践中日趋精致。分析为何这一时期青瓷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我认为一是由于当时受到条件的限制,相比而言,烧造颜色釉瓷器的工艺更复杂,成本也成倍增加;二是因为两汉至魏晋时期人们崇尚道教,道教尚青淡,这也证明了传统文化对于古陶瓷产业带来的重大影响。唐代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一个高峰,来自西域、日本以及东亚、西亚、南亚甚至罗马帝国的文化都对唐代文化产生了影响。在陶瓷器的演进史上,唐代占有重要位置,其中唐三彩的烧制成功把我国陶瓷的工艺水平提高到了新阶段,唐三彩雕塑题材中的骆驼、骏马和胡人再现了繁忙的丝绸之路的商旅情景,为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风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另外,唐代瓷器的主流是邢窑和越窑烧造的产品,所谓“南青北白”正是当时瓷器分布的生动记载。邢窑的“类雪类银”和越窑的“夺得千峰翠色来”,体现了唐人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唐人崇佛的风气相当浓厚,除了晚期的武宗外,其他皇帝几乎都是佛教信徒,而供奉佛教需要珍贵的瓷器,于是精致淡雅的越窑器就成了当时皇室贵族的当然选择。我们从著名的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教供器中,可以看到几件越窑瓷器,这些瓷器在出土的清账中写明是秘色瓷器,使我们不但弄清楚了千古之谜秘色瓷的真实釉色,而且也可以知道这一种瓷器在唐人的心目中高贵圣洁,是其他瓷器所无法企及的。

两宋的瓷器产生了划时代的发展,其五大名窑的工艺水平达到了我国古代瓷器烧造史上的一个高峰。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展现了宋代制瓷工艺的杰出成就,也反映了宋代主流文化的崇尚。宋代的皇帝中,宋徽宗虽然昏庸无能,导致北宋灭亡,但他在文化上则是一个杰出的人物,特别是书画艺术开创了我国书画史上的重要历史发展阶段。他崇尚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是“教主道君皇帝”,因此对于开始时的皇室定窑贡器表示不满,最后“弃定用汝”,因为汝窑的色泽是天青色,与道教青幽静谧的审美观正相符合。所以虽然这是皇帝的爱好导致了“弃定用汝”,但上行下效,皇帝的爱好决定了当时社会文化审美的风尚,加之宋代由儒教发展出来的理学盛学,这也在一定程度了折射出当时宋代的文化生态。南宋时期,由于景德镇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上等瓷土这一条件,加上精致青白瓷的烧制成功,使景德镇逐渐知名海内外,为不久以后成为我国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两宋时期的黑釉茶盏是当时社会上普遍盛行的饮茶、斗茶风气的产物,茶道在我国自唐朝陆羽倡导以来至宋代已经成为民风民俗的组成部分,而斗茶则是茶道的主要内容之一。建窑和吉州窑的黑釉茶具因为其色泽易于判别斗茶水平高低而成为专用器具,对茶道的推动和传播域外发挥了重要作用。

元代是蒙古族统治的王朝,由于蒙古打通了东西方的商业通道,所以元朝与西亚及更远的东欧都有贸易往来,当时阿拉伯商人与元朝的贸易非常频繁,而阿拉伯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我国也有大量信仰该教的回族人,所以蓝色就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色彩,这也使青花瓷在元代得以有了较大发展,自此之后,我国青花瓷一直是瓷器制造的主流品种,历久而弥新,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元代制瓷的发展除了内需外,最大的动力在于对外贸易的兴盛,在宋代就已经成为瓷器名品的龙泉瓷获得了巨大发展,规模比宋代扩大数倍,在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瓷器对外销售的大幅提高,对于中外文化的交流是十分有利的,它使我国固有的以儒学为体系的传统文化接收了更多的域外文化因素,丰富了内涵,扩大了外延,增进了我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明代对于中国的陶瓷发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其最主要的标杆就是景德镇陶都地位的确立和明代御窑厂的设置。明代中国的政治中心虽然仍在北方,但由于南宋以来大批中原世家大族的南迁,和元代江南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明代江南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镇市得以涌现,这也使瓷器市场获得了新的扩大,瓷器交易同步增多,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瓷器无论在工艺水平和内外贸易上都取得了空前发展。御窑厂的设立,使瓷器的创新得以在雄厚的资金支持下顺利进行,明代永乐的鲜红和甜白、成化的斗彩、弘治的娇黄在我国陶瓷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但明代瓷器的主流是青花瓷,特别是明代后期,大量的富有民间画风的纹饰使青花瓷成为传播民俗民风的媒介,吉语款识的应用和各种祥瑞图案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的陶瓷上影响极为巨大,后世学者通过对这些纹饰的研究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状况,从而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学问。明代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的市民阶层日益扩大,手工业工场开始采用新的用工方式,资本主义进入了萌芽状态。从大量的外贸陶瓷产品上可以认识到这样一个史实,就是各种纹饰中增加了其他外来文化的因素,如果当时没有外族入侵,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会与其他文化有更多的融合,从而形成新的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认知的面目。

在中国陶瓷史上,清代承明代陶瓷大发展的余绪,凭借御窑厂的雄厚实力,加上皇帝个人对陶瓷的爱好,中国的陶瓷工艺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康熙时期的青花瓷浓淡明丽,色阶上呈现出极为丰富的特点,被后世称之为“五彩青花”。这一时期纹饰上的祝愿图案最多,也是人们在大乱之后希望生活稳定美好的企盼。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这一时期的秋水芦雁、临流吟诵、耕读渔樵等画面也非常多,这反映了一种隐士的心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士的理念,也反映了农耕时代的生活情景。清代前期的著名御窑有郎窑、年窑和唐窑,烧制的瓷器非常精致,可称为中国瓷器高峰时期的代表性窑口,这些御窑不仅很好地传承了明代的陶瓷工艺,而且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更多更大的成功探索。特别是清代乾隆年间,这是被后世学者称为盛世的历史阶段,在乾隆皇帝亲自过问下,御窑厂不仅以纯熟工艺烧造出了各种色釉和青花瓷器,而且还烧制成功集诸多色釉于一体的大瓶,工艺之难叹为观止。自康熙至乾隆时期,许多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进行传教活动,于是耶稣、圣母、天父等人像开始在陶瓷上出现,值得注意是,当时皇帝御用的器物中也专门烧造了这类产品,这是过去任何时代所没有的现象。但尽管外来的文化在不断冲击着中国固有的文化藩篱,清代的文化生态仍然非常保守,显示出中国文化中惰性的一面。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当时人所谓的“恒古未有”的巨大变迁,封建皇朝走到了历史的最后一站,但在陶瓷的制品上我们看不到反映鲜明时代特征的纹饰。当然从陶瓷史的角度来说,清末的陶瓷有着自己的特色,在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的低潮之后,同治和光绪年间的陶瓷生产又出现了兴盛的局面,此阶段仕女画占据了陶瓷纹饰的主流,这既是一时审美风尚,也是新兴的商业化生产的结果。

纵观中国的陶瓷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始终对陶瓷的纹饰和色彩影响巨大。从陶瓷纹饰来说,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有新的特点出现,我们可以据以鉴定陶瓷的年代,但是其主体纹饰数百年来都不曾有根本的改变。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保守的特点,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是一种选择性融会,而且排斥的动力非常大,以致于中国社会虽然在明末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但终于又在原地徘徊了200年,直到被外国的坚船利炮攻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在人类文明史上绵延时间最长,内涵最为丰富,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完全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目前尤其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构建新的历史时期核心价值观提供强有力的历史文化支撑,更好地为现实社会发展服务。

二、古陶瓷收藏和研究必须以国学为基础

一般来说,传统文化和国学是不可分割的,有时传统文化就是指国学,是国学的同义语。但严格地分析,传统文化的外延要远大于国学,而国学则是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从古陶瓷收藏和研究来看,因为古陶瓷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某一时期的人文和科技状况,所以必须以国学为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更有深度地了解古陶瓷,从而提升古陶瓷收藏和研究水平。

谈到国学,我们就想到以孔子作为创始人的儒家学说,因为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明史深深地打上了儒学的印记。古代中国孔庙遍布各地,四书五经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选拔的官员都是以能够熟读儒家经典为标准,民风民俗中儒家的理念无所不在,可以说儒家学说影响了中国社会达两千年之久,是国学的核心理论。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也非常广泛,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大多与佛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总体上来归结,国学就是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体系,其中哲学、史学和文学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在古陶瓷收藏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时间专门研究各种纹饰,发现尽管纹饰繁简不一,类型不同,但其反映的理念都与儒佛道有关。比如龙的画面,根据爪的区别,有三爪、四爪和五爪三种类型,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原来明清时期,随着皇权的巩固和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作为帝王化身的龙自然要受到特别的待遇,但龙又是一种与自然界的风云雷电相关的传说中的神兽,在民间绘画中经常会描绘有龙的场景,一概禁止当然不妥,所以就必须对其从形象上予以限制,于是由官方作出规定:凡是民间画龙只能画成三爪,亲王等使用的瓷器可以画四爪,而只有皇帝的御用品才可以画五爪龙。这样的龙纹表明了皇权的独尊地位,是儒家学说的反映。又如在明代嘉靖年间的瓷器上,有不少画的是仙鹤祥云和八卦。经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了解到嘉靖皇帝崇奉道教的史实,为了过所谓清虚玄寂的生活,他数十年不上朝与群臣见面,而把执政的权柄交到一代奸臣严嵩手上,明王朝由此进入了衰落的阶段。因为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所以这一时期反映道教理念的仙鹤八卦图在瓷器上也比前朝大量增多。再如清代顺治年间瓷器出现的降龙罗汉图,描绘了罗汉降伏飞龙的画面,宣传了佛法的广大和愿力。一些反映民俗民风的画面隐现出儒佛道的身影,如明代后期瓷器上较多出现的四书五经图,其中就有魁星的形象,民间有魁星点状元的传说,只要魁星手中的笔点到谁的名字,谁就会名列三甲踏上仕途。这是儒道结合的理念。又如明清时期瓷器上大量出现的高士图,从儒家的学说来分析,这反映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从佛道方面来看,则又表现了超尘脱俗和崇尚自然的思想。明清瓷器上还常有“状元及第”“高官厚禄”等画面,这体现了当时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从儒家学说来诠释,是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心态,也是文人学子应该齐家平天下的正道。另外有一些瓷画虽然同样反映了儒家思想,但显示了儒学中对待人生消极的一面,如周敦颐爱莲图,画了一个隐士模样的文人欣赏莲花的情景,这是用画笔来诠释宋代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周敦颐既是文学家,又是理学家,他用莲花的洁白来比喻自己情操的高尚,表示不愿与污浊势力同流合污的决心。所以我认为,无论古陶瓷的纹饰上有什么异同,但总的来说都是反映儒释道的学说和理念,真正游离于国学核心的只是极少数。

古陶瓷纹饰图案反映的内容固然与国学有关,其器型也如此。试举几个例子予以说明。一是清代出现的一种一统瓶,其形制是上下粗细一致,寓意是天下一统,显然此瓶的形制反映的是儒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思想。此外中国瓷器中典型品种之一的梅瓶,自宋代创烧以来一直盛行于后世,其蕴含的意象应该是国学中表示人生高尚境界的“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所以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一是始见于元代知名于明代永宣年间的僧帽壶,壶盖采用了僧人帽子的造型,显得别具一格,虽是受外来影响的器物,但也与中国本土的佛教相关连,所以受到陶瓷界的采纳。同样反映佛教题材的瓷器还有观音尊,这种侈口丰肩的器形因为与观音菩萨手中所持瓶式相似而得名,清代对佛教极为崇奉,并以之为国教,所以这种瓶创始于清代康熙年间并盛行不衰,人们甚至把它作为观音的化身予以供奉。还有一种由南宋时期龙泉窑创制的葫芦瓶,总的型制就是模仿葫芦的形像,有的还大书“大吉”二字底款,这种瓶应该是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或是直接为道教人士烧制。其实早在西汉时就有一种名为“博山炉”的陶上釉器型,据考证,这种炉仿制于青铜制成的熏炉,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汉代虽然自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但实际上道家的影响遍及天下,道家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理念深深影响了汉代的皇族官僚及臣民。此炉一般都出土于皇室及贵族墓中,也印证了历史文献中对于汉代广泛崇奉道教的记载。

毫无疑义,古陶瓷收藏需要国学作为根基,缺乏国学的基本知识,那么所谓的古陶瓷收藏只是玩物而已,并不能真正了解古陶瓷中反映出来的大量文史信息,也就失去了收藏古陶瓷的意义和价值。但对于国学的学习来说也需要采取渐进的方式。因为国学包含的内容极为宏博精深,所以一般来说作为收藏家只能学习其中的某一部分,我认为主要是学习儒家的重要典籍,如科举时代文士必读的四书五经等,虽然不一定学得很深很精,但必须真正掌握基本的知识。其他如佛教和道教的典籍也要选择性学习一部分,特别是对于佛教和道教的历史要重点学习,这样在研究古陶瓷的纹饰和器型时就可以了然于心。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国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史学,史学包罗的内容非常繁多,我们既然要收藏古陶瓷并加以研究,那么至少应该比较多地了解中国古代史。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可以选择通史类著作,如《史记》和《资治通鉴》等,也可以学习宋元明清的断代史,因为中国的陶瓷在这几个朝代中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最后,还要重视民俗史的学习,因为中国的民俗民风反映在古陶瓷纹饰上的内容最为丰富,一些古陶瓷虽然已经损坏,但其中的画面可能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的风情、时尚和理念,所以尽管它已经残缺,更多的甚至只剩下残片,但因为具有史料佐证价值仍然受到收藏家的重视。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产业升级转型的巨大压力,各方面的推进都有待于政策的扶持和法治的加强,古陶瓷收藏看起来同经济发展状况并没有直接关系,但稍有市场目光的人士已经做过细致的调研,认为虽然包括古陶瓷在内的艺术品市场并不处于火爆阶段,然而总的说来人们对于高端藏品的需求仍然是供不应求,近年来国际重要拍卖会都创新了拍卖纪录,有力证明了古代高端艺术品的稀缺性和潜在市场价值。我注意到今年的春拍中,原来一直不被看好的有破损的器物也拍出了高价,这也预示今后的拍卖中,如果有重大工艺和历史价值的器物即使已经受损,仍然能够得到有眼力的收藏家的追捧。收藏与市场是紧密相关的,没有收藏就没有市场,而没有市场则收藏就无从着手。所以作为收藏家,必须要具备宏观的市场目光,对于自身藏品要认真进行基于国学的深入研究,善于从藏品中揭示新的文史信息,从而使收藏的过程成为真正的文物欣赏和文史研究的过程,不断提高收藏的品位和水平,并进而推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并有针对性提出三点原则,其中第一点就强调:“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业、面向未来。”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文化作为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融通的三大资源之一,显示了党中央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重视。显然,这里提到的中华优秀文化应该包含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的国学,在正在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国学作为融通的对象,无疑将使中华文明的精髓继续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发扬光大。我深信,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古陶瓷收藏,在艺术品市场不断完善和收藏家对藏品进行基于国学的深入研究过程中,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融汇到宏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中,作为盛世收藏弄潮儿的中国收藏家也将在这样重要的历史时刻,用自己的藏品为中华文化的繁荣贡献绵薄之力。

学古陶瓷收藏 标本第一


广东古董文化研究会会长伊有成坚持收藏和研究相结合,在阅读大量书籍和资料的基础上,常去全国各地的20多个古窑遗址,不断搜集古窑瓷片。他主张,“学古陶瓷收藏,标本第一。有了标本,通过对比研究,才会有眼力分辨真伪好坏”。

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专注古陶瓷收藏之前,伊有成的收藏涉猎很广,除古陶瓷外,还对玉器、钱币、竹木牙雕等各种杂项都感兴趣,但渐渐地他发现,这对于个人的精力和财力都是不小的负担。1991年一次偶然的杭州之行,让他找到了延续至今的有个人特色的收藏方向。

龙泉窑VS南宋官窑

当时伊有成在杭州出差,参观了南宋官窑博物馆出土的南宋官窑标本,发现一件修复的笔洗釉色和形制与龙泉窑差不多,便问展馆的工作人员:“这不是龙泉窑的瓷器吗?怎么也放到这里展览?”工作人员向他解释:“这是南宋官窑出土的,与龙泉窑的瓷器很不一样的。”

龙泉窑和南宋官窑的瓷器看起来十分相似,但市场价格相差甚远,有不少人因看不准而蒙受损失。由于龙泉窑在历史上还特意仿烧过官窑瓷器,使两者愈发难辨。杭州之行对伊有成的触动很大,他决定开始研究两者的异同。

因龙泉窑出的多是日用瓷器,如今在古玩市场上多见,且价格相对便宜,而南宋官窑少见,即使是瓷片也不好找,价格还贵。在每月工资还只有二三百元的上世纪90年代初,伊有成曾经一次性花800元买了两小块南宋官窑瓷片。如今他收集的各种龙泉窑和南宋官窑瓷片已达200多件。

伊有成先后9次前往浙江龙泉窑、南宋官窑遗址,以及南宋官窑博物馆参观考察,收集了数百件瓷片标本,今年他还准备去第10次。他还与许多对龙泉窑和南宋官窑有研究的当地专家学者广泛交流,甚至和专门高仿官窑的老板都交了朋友,购买高仿标本,进行对比研究。

有眼光才能捡漏

通过多年反复对比研究,伊有成对龙泉窑和南宋官窑的区别越来越有心得,他从胎质、釉色、敲击声音、形制、工艺等诸多细节方面对两种瓷器做出了区分,体察入微的好眼力让他常常获得“捡漏”的意外之喜,也因此在古玩界被人尊称为“龙泉王”。

1999年,他在广州古玩市场天光墟逛,一位老板向他推销一件“龙泉”小炉,一看之下,伊有成暗喜,他认出那实际是南宋官窑。开价8000元,最后以6000元成交,当时他还是向朋友借钱买下的。拿回来后,很多朋友过来看,都认为这就是龙泉窑,不值那个价。直到几年后,有真正识宝的人专程从浙江赶过来,以比原价高出百倍的价格从伊有成手中购入这件瓷器,朋友们才对这件宝贝有了重新认识,纷纷对伊有成超前的鉴赏眼光表示钦佩。

在多次古陶瓷展览中,伊有成都拿出一件官窑瓷器参展,展牌上只写“南宋青瓷”,不写窑口,让参观者自由评判。自然也有识宝的人,但毕竟是极少数。有感于此,伊有成萌生了组织一个平台的想法。2006年,华夏古董研究会正式成立,在朋友们拥戴下,伊有成当了会长。他鼓动大家研究、认识古陶瓷,不定期相约观赏标本、交流信息和心得体会。如今会员已有200多人,其中的专家不定期帮市民鉴宝,还开设了古董鉴定方面的培训班。

观察近年古玩市场的变化,伊有成预测,在明清瓷器的热潮后,唐宋古瓷器的收藏也将迎来兴盛。他希望有兴趣者一起来研究,共同来探讨,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古玩艺术传承并传播开来。

藏家简介 伊有成

广东古董文化研究会会长,国家陶瓷鉴定评估师。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先后考察了南宋官窑、龙泉窑、越窑、汝窑、钧窑等多处古窑遗址。多年来收藏了不少唐宋名窑瓷器精品,尤其对龙泉窑和南宋官窑情有独钟,收集了丰富的标本和资料,具有一定鉴定水平。

收藏古陶瓷要注意三陷阱


收藏古陶瓷要注意三陷阱

 由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市收藏协会联合举办的免费文物鉴定会,近日在罗湖创意文化广场举办了今年的第二场,收藏者济济一堂,请求专家们为自己的藏品评判。为满足收藏者求知的需求,鉴定会结束之后,又推出专家讲座,古陶瓷学者、深圳市文管办副主任刘涛主讲。讲座之后刘涛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收藏陷阱一:假证书

记者:由这次鉴定会,再由此推及两年来已经举办的20余场免费文物鉴定,我们有一个大体的印象:收藏者拿来鉴定的瓷器,好坏且不论,但赝品充斥,真品非常之少。深圳市场上陶瓷假货大体占多大比例?请给我们介绍一下市场概况。

刘涛:你说的正是我们大家所共同关心的。和其他一线城市一样,深圳市场上假货也很多,粗略估计吧,不一定准确,仿制的瓷器,应该在90%以上。所以收藏者买货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再仔细,掂量再掂量,最好请真正的高手把关,一件东西研究明白了,研究透了,一点疑问也没有了(若有些许疑问,就要马上收手,因为高人可以帮你指出其他疑问),才可以付钱。这些年来,买假上当的人不少,有个别人投入几百万、上千万的资金,买来一些几乎没有价值的瓷器仿品,我们从这些场免费文物鉴定会上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当然深圳的商家里面,有极个别的人懂行、懂货、懂道德,专门经营真品,“价格也许贵了点、高了点,但是真东西”。陶瓷知识深厚的商人少之又少,加之商人的性格是要谋利的,即便国外的商人也是如此,所以我说的商人毕竟是极少数。随着陶瓷知识的普及、道德标准的提升、市场的净化等等,期望若干年后,这样的商人逐渐增多起来,那将是收藏者的福音。

记者:有藏家在鉴定会上不但拿出自己的藏品,甚至还拿出藏品附带的鉴定证书,这种情况下,你们应该怎么评判?

刘涛:我们还是要先看藏品,然后再看你说到的“证书”。这种情况在鉴定会上我们也遇到过,几乎每次鉴定的结果是:藏品是假的,鉴定证书是伪专家出的,这很叫人痛心。目前,有些伪专家无才也无信,游弋于全国各大城市,以营利为目的,到处开“鉴定会”,随意地给假货开“真品鉴定书”,深圳也来过几拨,越发地扰乱了我们的市场。对于前面所介绍的市场赝品横行还有这种假证书现象,我们市里相关部门做了许多治理工作,文体旅游局下设的文化执法大队也下了不少功夫,但工作难度很大,收效甚微,因为在文物收藏方面几乎无法可依。这在全国各地是共通的。尽管现行《文物保护法》里有“文物收藏”章,但几乎没有操作性,文物要不要仿制、制假售假要不要惩处、鉴定失误者要不要承担法律和经济责任等方面的问题,都没有严格的界定。这就要求《文物保护法》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要求人大立法实践方面开展深入一步的工作。

收藏陷阱二:海外“回流”

记者:我们注意到,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流失海外的文物开始回归,感到回归的势头正盛。那么,为确保不上当,我们的藏家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多购进文物?

刘涛:你说的情况是属实的,文物确实在回流,尤其是海外大型拍卖会上,总能见到中国藏家的身影,他们也确实回流了不少好东西。而且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非常正规的文物回流将成为越来越强的趋势。但作为普通收藏者、投资者来说,一定不要走进误区,不要认为从海外回流的东西就基本靠得住。

随便举点例子吧,深圳有夫妇俩在法国生活多年,他们回国时带回两大皮箱的中国“古瓷器”,并请求我们上门去给鉴定一下,鉴定的结果全是假货;再比如,我们出差到德国柏林进行文化交流,到当地很著名的东方艺术博物馆参观,主人请我们到库房里面去看,库房里面积存着不少仿制的古陶瓷。我们当然不便指出来,可库房的德方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成批的好东西,是我国驻北京的某外交官在北京淘来的,离任回德时带了回来,全部捐给了我们博物馆。”由这样的事例可以想见,收藏者从海外淘货也要谨慎,因为国外也不是防假的避风港,假货有可能流到国外,在国外的假货也可能再流回来。

收藏陷阱三:《图录》上珍品的仿造

记者:对陶瓷真伪的鉴别是很不容易的,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诀窍?

刘涛:我这里不敢说诀窍,只敢说必须深入持久地学习,学习陶瓷史,懂一点考古学和鉴赏知识,还要拜高人为师,多看真东西,多看古瓷片的标本,也多看假东西,然后才可以谈所谓的诀窍,才可以断时代、识窑口、辨真伪、估价值。我这里引用著名古陶瓷学者、著名收藏家刘新园先生精彩的观点,给收藏家们作参考。他这样说的,“唐瓷看形,宋瓷看釉,元青花看画,明清瓷看染”,也就是唐瓷要看它形体方面的神韵,宋瓷要看表面釉色的靓丽,元青花瓷器看画图的古朴,明清瓷器看颜色的点染,四个不同年代的瓷器,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器物从形、釉、画、色方面脱离了自己的那个时代,那么这样的器物基本可判定为不是真货。

记者:瓷器的造假都有什么方法?请给我们介绍一下。

刘涛:关于瓷器造假的事情,如用强酸去火气、新瓷器上泥回烧、打磨做旧等等,现在媒体上已经有了许多揭露,藏家们可以多学长长见识,我这里跟你谈谈我鉴定时所亲身经历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汝窑三足盘”,因为其中的一足折断了,就把另外两足去掉了一部分,让三足整齐,三足的足底又都分别打平,故宫博物馆出版的《图录》上就有这“短腿”的汝窑三足盘。造假者不知内幕,就按照《图录》上的“短腿”汝窑三足盘大批量地仿制,我在深圳就见过这样短腿的家伙不下几十件,件件相同。凡是见到这样短腿的家伙,我都定它为仿制品,你的“汝窑”怎么就这样巧:腿的尺寸跟人家的一样短,一样地断过一条腿后,把三腿打磨齐?

一个老者拿出一对元青花象耳瓶给我看,说是出土于江西景德镇,自报价值5000万元。如果是真品,我认为这个价格不止,可遗憾的是假的,“出土于景德镇”那也是编出来的故事。因为这两件东西和现藏于英国某大博物馆的“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象耳瓶是一模一样,是照着人家仿制的。仿制者不知道这对在英国的瓶子的耳朵各有圆环,圆环太脆,都掉了,至今在原来套环的部分还有缺釉的痕迹。你拿给我看的东西既无环,又不缺釉,其他地方完全一样,不是仿制又能是什么呢?所以我认为,辨假识假,除了学问根底而外,就是要有丰富的阅历,看的要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古陶瓷高手分享收藏心得》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古陶瓷高手分享收藏心得》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