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厂瓷 陶瓷收藏界的一匹黑马

景德镇厂瓷 陶瓷收藏界的一匹黑马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4-05

景德镇古代瓷器。

在陶瓷收藏界,“厂瓷”泛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景德镇瓷厂所生产的陶瓷。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景德镇国有瓷厂的陆续停产以及改制,“厂瓷”渐渐成为了历史,因其存量有限且颇具时代特色,“厂瓷”也成为了陶瓷收藏领域的新宠。

在景德镇,比较著名的制作“厂瓷”的瓷厂包括建国、人民、光明、艺术、宇宙、东风、红星、红旗等等。在众人竞相追逐古董瓷、大师瓷的今天,“厂瓷”的脱颖而出堪称陶瓷收藏界的一匹黑马。一般来说,收藏古董瓷,瓷器的年代是左右其价值的主要因素,收藏大师瓷,作者的名气和职称是需要考虑的重点。而与收藏这些瓷器不同,人们在收藏“厂瓷”时,品相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除此之外,刘明升指出,收藏“厂瓷”还要从四个方面去考量:

一、年代。对于“厂瓷”来说,价值比较高的集中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因为那正是老艺人年富力强的时期,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制作工艺精湛,而且那个时代的艺人也没有过多的商业化意识,全力投身创作,瓷器的品质非常好。

二、瓷胎。“厂瓷”所用的胎和当代艺术陶瓷所用的胎有很大的不同。在瓷胎的烧制上,“厂瓷”是以煤窑、柴窑为主,而当代艺术陶瓷则大多以气窑、电窑替代。另外,二者在瓷土产地、烧制温度上也均有所不同。

三、釉料。“厂瓷”是以天然矿物作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进行提取制作的。而当代艺术陶瓷则大多是采用化学颜料合成的,当时艳丽多姿,时间一长其颜色也会逐渐淡化。

四、画工。早年国营瓷厂、研究所内汇聚了众多高人,有些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家级、省级陶瓷大师,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陶瓷绘画领域的顶尖水平,他们分工明确,各尽其才。而如今的艺术陶瓷创作则由个人独立完成,更加追求个性创新与经济效益。此外,在艺术风格上,“厂瓷”也是独树一帜,通过将传统的以古彩技艺为代表的陶瓷技艺进行恢复和发展,既保持了明代嘉靖、万历五彩瓷纯真质朴、笔墨简明的风格,又吸收了康熙五彩瓷大红大绿,古香古色、画面沉静飘逸的特点。

近年来,伴随着全民收藏热以及大众收藏意识的逐渐提高,“厂瓷”也被越来越多的收藏者所重视与喜爱。景德镇“厂瓷”也必会成为陶瓷界的一匹黑马。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景德镇御窑厂


明初,景德镇成立了御窑厂,宫廷瓷器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

代表东方古老文化的瓷器,素有官窑、民窑之别。官窑,即官方创办的窑厂。封建社会的官窑是专为皇宫内院制造皇上用的瓷和皇帝赏赐臣僚的御瓷的御窑厂。

说到御窑厂,其来龙去脉应当是萌发于元初而兴于明清,绵延近七百多年。由于御窑厂的特权所在,历来荟萃着景德镇的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它虽然专为皇帝烧制瓷器,而客观上则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异宝。除了不少流失于海外,至今尚有许多陶艺珍稀品为故宫博物院所珍藏,并向海内外游客作展示。

御窑厂是官窑的象征,是陶艺瑰宝的摇篮。历来,人们对御窑厂充满神秘感与好奇心。

一、元帝设浮梁瓷局

公元1271年,元帝国建立。蒙古族“国俗尚白,以白为吉”。其服饰建筑都崇尚白色。白色的瓷器,同样成为元代帝王的珍爱之品。白瓷在蒙元统治时期的景德镇有很大的发展,优质的白瓷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第一所官窑———浮梁瓷局,专为元皇室烧造御用瓷器。应当说,这便是御窑厂的萌芽。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造出枢府瓷、青花和釉里红瓷,其成就为后来明清两代御窑厂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景德镇自元代起就开始有了官窑。

二、洪武大帝建御窑

朱元璋推翻蒙元帝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却几乎全盘承袭了元代的匠籍制度。由于祭祀、赐赏、贸易的需要,明朝开国之初就在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窑厂,世称“洪武官窑”。

洪武窑瓷器,土质细腻,胎体很薄,釉分青、白二色,以纯素者为佳。据记载,洪武窑有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等二十座。洪武年间军事上需要以瓷器换马匹用于战争,又要用瓷器扩大贸易和安抚邻邦。御窑厂烧出器型硕大的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碗、大罐,素朴雄浑粗豪而不失民族文化风韵,形成了洪武官窑的独特风格。

三、戏说燕王红战袍

永乐为明成祖朱棣年号。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朱棣身穿鲜红的战袍指挥作战,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第二天清晨,士兵们发现朱棣的红战袍上的霜花自然凝结成了一条腾空飞舞的白龙,以为瑞祥之兆,士气大振,战果辉煌。1402年朱棣登基为永乐皇帝。御窑厂的技师们便依照燕王战袍的故事,设计烧制出鲜红甜白的龙纹瓷器,以表示对永乐皇帝的崇敬。而这种集鲜红与甜白于一体的瓷器,一时间成为永乐官窑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景德镇“厂货”收藏家眼中的新宠


在景德镇收藏界,“厂货”泛指解放后景德镇一些国有瓷厂所生产的瓷器。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国有瓷厂的陆续停产以及改革,厂货也渐渐成为了历史。

然而近些年,随着收藏的逐渐升温,全民收藏意识的提高,以及一些厂货本身所具备的艺术价值和其代表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厂货逐渐成为了收藏新宠。

在古玩市场中,一些厂货的价格呈现上升的趋势。与其他收藏品不同,厂货有着鲜明的“平民”特色。

在许多普通百姓的家中,都有着品相不错的“厂货”。

“厂货”,收藏家眼中的新宠

刘先生是来自福建的收藏爱好者,这次他来到郑道生的古玩行内,看中的是其中的两件“厂货”。

每次来景德镇,刘先生都会带回去不少自己喜爱的藏品。对于郑道生来说,刘先生既是顾客,又是朋友,然而这一次,他却有些为难了。刘先生看中的两件瓷器,一件是雕塑瓷厂在上世纪80年代生产的陶瓷罗汉雕塑。而另一件则是大约同时期艺术瓷厂生产的手绘花鸟粉彩瓷瓶。这件花鸟瓷瓶,颜色鲜艳,画工精细。当时郑道生将它淘到手的时候,高兴了好几天,并没有转手的打算。而那件罗汉雕塑,因为有一些破损,因此他只是将其放在店内的角落里,并未展示出来,但还是被刘先生注意到了。在郑道生看来,他不能将这样一件有破损的瓷器出售给朋友。最终,他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刘先生也只好空手而归。

刘先生每年都要来几次景德镇,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好几年了,但是刘先生也深刻体会到,每次来景德镇,厂货对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早在四五年前,刘先生对厂货还了解甚少,然而现在,当他和一群搞收藏的朋友聚在一起时,关于厂货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大家还会把手中比较得意的厂货藏品拿出来鉴赏、交流。

而对于在浮梁开了家古玩行的郑道生来说,厂货这几年的持续升温让他都有些吃惊。郑先生从事收藏多年,真正开始关注厂货还是在2008年左右。在他看来,那时大家对厂货的关注度还不是很高。大家的注意力似乎都还停留在大师艺术瓷上,然而短短的几年,厂货似乎一转身便成为了收藏界的“新宠”。现在来店里的顾客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他所收集的一些厂货。

特殊背景是其走红的主因

大多数人认为,十大瓷厂的停产,使得厂货的生产已经成为历史,这也是近些年厂货收藏持续升温的主因。确实,无新品问世的确能让厂货的收藏价值陡增。然而厂货走红的原因,远不止如此。

“特殊的背景。”对于这个问题,李胜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早在2000年,李胜利就开始收购一些厂货。李胜利收购厂货的动机很简单,他想建立一个博物馆,来纪念这些瓷器所谱写的历史。如今,在李胜利建立的“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厂货”。在他看来,称这类瓷器为“红色国窑瓷”更为确切。这既延续了景德镇对于瓷器“国窑”、“民窑”的通俗叫法。而“红色”也最贴切地概括了“厂货”所代表的那个时代。李胜利说,一件收藏品的价值,是其所代表的历史背景、政治意义、工艺价值、艺术价值的总和。而厂货所具备的特殊历史背景,使得其在这几个方面都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由十大瓷厂谱写的史,不仅是制造的辉煌时期,也是制造发展的见证。在工艺上,这段时间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有了飞速发展,比如烧制工艺,就经历了由手工到机械和由柴窑到煤窑、油窑、气窑的重大转变。而厂货所蕴含的政治意义,更是其他收藏品无法比拟的。如今在李胜利建立的十大瓷厂博物馆内,就陈列着许多建国5周年,10周年纪念瓷以及一些文革瓷,都极具政治意义。

当然,作为收藏品本身,其艺术价值自然是重中之重。李胜利告诉记者,原先十大瓷厂都会有研究所,里面会有许多陶瓷工作者们从事创作、研发工作。等到一件产品成型后再进入生产车间倒模,注浆,量产。李胜利说:“这些负责研发的创作者们,现在很多都成为了国大师,省大师,他们当时创作的作品虽然没有署名,但是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艺术陶瓷中的精品。

在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内,所展出的《青花蝶恋花》鱼尾瓶则是厂货中的经典之作。据悉,这个瓷瓶是1959年建国10周年之际,为了纪念杨开慧等革命先烈,周恩来总理亲自下达任务,由祝大年、梅建鹰等负责设计,著名“青花大王”王步执笔所创作完成的。该瓷瓶花色契合了毛主席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意境。图案中的万年青,腰鼓绸缎花以及芙蓉花。都有着祝祖国万年长青,毛主席万寿无疆之意。

老百姓:“原来这些都是宝贝!”

对于同样的问题,郑道生则补充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厂货的持续升温,源于人们不断上升的收藏意识,以及厂货本身平民化的特质。

关于人们收藏意识的提高,郑道生向记者讲述了这几年收购“厂货”时的不同经历,一经对比,他也不禁感慨起来。

早在2008年的时候,郑道生便逐渐去一些普通人家收购厂货。他说,那时候,厂货在普通百姓家还十分常见,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新婚夫妇就常在自己家中摆出的陶瓷雕塑《滴水观音》,以及一些成对的雕塑狗,兔子等。都是“标准”的厂货。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瓷器的价值。他曾在一户人家看到了一个“品相”不错的雕塑罗汉像,就摆在客厅的茶座上。在与那户主人攀谈了不久后,他就答应了郑道生开出的价格。

在郑道生看来,这可是捡了一个不小的便宜。当他把瓷器拿走的时候,那户主人还对他说道:“你花钱买这个瓷器回去,有什么用!”然而仅仅几年后,当“你花钱买这个瓷器回去,有什么用!”这句话还言犹在耳的时候,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郑道生说,近两年,当他再去收购一些厂货的时候,所遇到的阻力就明显大了起来。和早些年无所谓的态度不同。很多人开始认识到了这些司空见惯的瓷器的价值。许多人把它们摆在家里,根本就没有出售的意思。在他们看来,与其现在换来一些现金,还不如放在家里,也许以后会升值呢?不仅如此,收购者数量的急剧增加,也使得许多人对价格越来越挑剔。

郑道生说,他前不久在一位同乡家中看到了一个上世纪70年代文革时期的老水壶。那位老乡就告诉他,曾经有不少人看上了这个茶壶,有的还开出了不错的价格。但他都没有答应,他也意识到自己手中这个茶壶原来是个“宝贝”。

对于厂货的平民化,郑道生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平民化有着两层含义,一是景德镇的不少普通人家,都有着厂货。二是相对于其他一些陶瓷收藏品,比如大师瓷等,厂货的价格相对比较平民。一些原先国有瓷厂量产了的陈设瓷,一般价格也都在几百到几千元不等。因此许多对收藏有兴趣的人,都会收藏上几件。这样厂货价格的水涨船高,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得不说,在众人都争相追逐古董瓷、大师瓷的今天,“厂货”的脱颖而出,堪称收藏界的一匹“黑马”。

与其他瓷器不同,人们在收藏厂货的时候,瓷器本身的“品相”是人们首先考虑的因素。不像古董瓷,瓷器的年代是左右其价格的主要因素。

而对于大师瓷,作者的名气和职称则肯可能是人们考虑的重点。

对于收藏厂货的前景,许多收藏家的预估都比较乐观。在李胜利看来,厂货特殊的背景,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存世的数量越来越少,关注厂货的目光自然会越来越多。我们有理由相信,顺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备受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厂货,其背后所代表的那段景德镇辉煌的历史,也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景德镇御窑厂的600年


古代景德镇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只是浮梁县治下的一个镇,并不具备构筑城墙的政治资本,即使它远较不远处的县城繁华百倍。令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是皇家瓷厂驻地的无比荣耀,明代御器厂、清代御窑厂均选址于珠山之巅、昌江之畔,所有的窑房与民居均以御厂墙根为中心,紧紧环绕,狭窄而密集的里弄形成环环相连的同心圆布局,即便再拥挤,这一大片成千上万镇民聚居的民房都断然不会在海拔上超越御厂围墙,以保证御厂始终处在俯视万民的优越姿态。

这座城市如同一只巨大的蜂巢,而御厂便如蜂王居住的神圣地方。虽然御厂绝不是皇宫,但却生产着皇家象征的御用瓷器,这也使得镇民们油然而生皇城根下的飘然感觉,也使得八方工匠趋之若鹜,即使不得不常常面对狐假虎威的督陶官员的征召、盘剥与压榨,但无论是墙内,还是墙外,生存似乎较其他地方更为容易,虽然,在很多时候,这只是看上去很美。

立墙

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区的大战,使明朝开国大帝朱元璋早在元末时期就应该对景德镇这一产瓷名地有着清楚的认识。镇守浮梁的朱元璋手下大将于光即在此地设有军窑,专烧军需陶瓷。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朱元璋建立起大明帝国时即着手开始御厂的建立,而不必等到其身后的洪武三十五年,也即建文四年。因而,在众多纷纭的明代御器厂建立时间的版本中,笔者还是倾向于洪武二年的,至少,即使没有御器厂之名,亦应有御器厂之实。

宋元时期,在浮梁县境内,景德镇只是众多生产瓷器的集镇之一,其声势实际上还不如湖田或湘湖等南河流域其他集镇,而自御厂立,浮梁县境内其他诸窑逐渐衰败并向景德镇转移和集中,可见皇家权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过,这种凝聚力只在明代中后期才逐渐形成,而从明早期来看,各地窑工完全处在观望状态,面对这样一个新生的皇权事物充满敬畏甚至恐惧。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令窑工们避而惟恐不及,这座对小镇来说显得巨大的御器厂的建设是否涉及强拆事件不得而知,但强征却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明《江西省大志·匠役》言:“上班匠,籍匠户例派,四年一班,赴南京工部,上纳班银一两八钱。遇蒙烧造,拘集各厂上工,自备工食。”这即是所谓的轮班匠制。对于散布于浮梁各地的窑工们来说,他们其实并没有脱离农业生产,四年一轮的赴京上班实在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这是正班,到御器厂工作则并非正班,窑工们自然可以拒绝,然而“拘集”二字却分明地证实了官府血淋淋的强征事实。

不过,能“有幸”被强征者必是高匠,大约区区三百余名,明《江西省大志》记曰:“御器厂23作,有工匠334名。”但所有的窑工都有被强征到御器厂的概率,这种强迫劳动的手段确实令人不齿,因而至少在明代早期,并没有多少民窑斗胆聚集于御厂墙根下,处在极弱小的状态,湖田的窑火依然鼎盛。

御器厂的产品虽然仅供皇帝专用,绝非商品,但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却显得超强。尤其是在明早期,害怕民窑剽窃已到了神经质的地步,甚至常以杀头令来明令禁止民窑生产某些产品,当然其本质目的是防止贱民们有辱皇家威仪。

明宣德早期,御器厂已库存了数量颇大的洪武、永乐时期的落选御瓷,不得不考虑处理事宜,督陶官丝毫不敢怠慢,打碎以后选择在平地仔细掩埋。此后,从宣德直至明中期,这一处理方式都得到延续,只是越来越显草率,明代中期时已混同于其他窑业垃圾之中,而明代晚期则几乎无迹可循,这表明在明代晚期出现了贪婪而大胆的变卖落选御瓷的行为。

晚明的嘉靖、万历二帝在位时间极长,但头脑显然与明早中期帝王相距甚远,有如此不精明的皇帝,御器厂出现集体侵吞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向御厂墙根聚集的窑工数量也突然猛增,嘉靖时期已是“主客无虑十万众”,并出现了大型手工工场。这种非正常的增长,表明御器厂的督陶官员们及地方官员们已从单纯残暴的压迫和钳制转向官商勾结,甚至直接投资,而其间很可能也涉及到炒作房地产的行为。

晚明景德镇暴富的消息不胫而走,以致“弹丸之地,商人贾舶与不逞之徒皆聚其中。”这似乎是御器厂愿意看到的现象,既可趁乱敲诈勒索,更可将本应是御厂烧造的部分瓷器强迫转嫁到民窑中烧造,从而大发其财。由于晚明景德镇瓷器几乎垄断了国内外市场,民窑工场主们即使被大肆盘剥却依然能够获取丰厚利润,而即使是个体户亦能安然度日。

《醒世恒言》中即说到了这样一个小业主:“就其中单表一人,叫做丘乙大,是个窑户,一个做手,浑家杨氏,善能描画,乙大做就瓷坯,就是浑家描画花草人物,两口俱不吃空,住在一个冷巷里,俱能度日。”虽是虚拟,却极形象地表述了晚明景德镇小民的讨食生活。

官、工、商、民之间似乎已经达到了某种平衡,这种平衡使大家都能够相安,保持一种表面的繁荣,直到更为残暴贪婪的潘相的到来,这一切平衡瞬间被打破。

景德镇老瓷厂记忆:厂


上一辈的老瓷都人,谈起厂(以下简称景陶),都会清晰地记得景陶门前的运煤专用小铁路,每当满载着煤炭的小火车轰隆驶过,那之后的兴奋之情;还有景陶办公大楼的门楼,那是当时全市所有工业企业中最独特、最宏伟、最气派的一栋门楼,让不少瓷都人记忆犹新。

近日,记者来到景陶,那昔日象征着景陶曾经辉煌的大门,如今已经锈迹斑斑;曾经热闹非凡的厂房,已经空无一人……

建厂初期披荆斩棘

1958年9月1日,这一天对于每一个景陶人来说,都是值得铭记的,这一天瓷器十二瓷厂、十五瓷厂、十六瓷厂合并为景德镇市建筑瓷厂。

谈及景陶的前身,现任景陶厂长杨景华滔滔不绝地介绍,景陶的前身是景德镇市第二陶瓷手工生产合作社(简称“二社”),而二社的前身又是余协圣瓷行,老板是人称“三尊大佛”的资本家余炳哲。

1950年10月余炳哲抽走转移大量资金,使生产停顿,瓷行于1951年5月关闭,瓷行93名工人要求资方老板发工资维持生活。当时工人代表与资方老板进行谈判达成协议,老板同意付给工人“共同工资”,但“大佛”不肯“善哉”,未履行协议。于是工人联名上诉到市法院,经过法院裁判之后,将这些固定资产作为股金自动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恢复生产。

恢复生产之后二社逐渐发展,让工人们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征程,他们白天生产、晚上义务劳动,在资金不足以全部建设正规厂房时,他们挑来泥土、运来竹子搞基建,用竹片糊黄泥搭起一栋栋简易厂房。在1958年,这一年二社已有部分工人迁到毛家坡新厂房生产。新厂房的建成,告别了点多面广,迈出了厂房、设备、人员高度集中的关键一步,为今后的景陶奠定了基础。

发展期间充满曲折

只要熟悉景陶的人都知道,景陶主要出产工业陶瓷,其中三角牌釉面砖更是闻名中外。据景陶老职工回忆道,当年厂里生产的面砖,其特点吸水率适中,光洁度好,耐酸、耐碱性能强,使用周期长。

可景陶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冲击着每个角落,由于当时极左思潮干扰,瓷厂生产经营一落千丈,企业也是面目全非,运作十分艰难。

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景陶已经有十多年没有招收新工人,工人年龄面临着青黄不接,就在1973年,这一天下着雨,但是景陶的职工们却觉得这是一场喜雨,因为在这一天,景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迎接了158名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青年工人到来,这些都是各大院校高才生,他们的到来,及时地为景陶补充了新鲜血液。

据景陶书记常水根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是景陶最令人羡慕、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时期。这一时期,景陶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釉面砖生产量和质量节节上升,产量位居全国之冠八年之久。这一时期,釉面砖品种日益增多,全厂上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景象。

“要知道,当年我们生产的三角牌釉面砖,出产上海、北京等地,都是免检产品,畅销到连找厂长批条子都买不到,当时时任厂长为了减少上门客户的纠缠,特意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前剪贴了报纸上的一副“兔开尊口”的漫画,”常水根骄傲地说。

从景陶建厂初期开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后,当时的厂领导班子看准了市场对釉面砖需求不断增长的时机,“咬定青山不放松,”果断决策,让效益不高的日用陶瓷和工业瓷逐渐减产直至全面停产,进而举全厂之力来发展效益较高的釉面砖。

如何扩大釉面砖生产规模,经过商量之后,最好的选择是把工业瓷车间改造成釉面砖车间。但是改造的资金在那里?面临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景陶人利用多种渠道寻求合作伙伴,在1981年至1982年,景陶在难以从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能力,采取这一变通的灵活措施,使景陶的釉面砖产量大增,一跃成为全国釉面砖产量第一的专业厂家。

不仅如此,在1980年至1987年,景陶釉面砖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整整八年,当时景陶头上一直戴着桂冠,光芒四射。“三角牌”产品在整个上世纪的80年代畅销美国、港澳、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是最受欢迎的建陶产品之一。

景陶人的创业精神

余昌铨1955年就进入景陶,直到1997年才退休,作为一名老景陶人,他有着景陶人艰苦朴实的创业精神。正如余昌铨的老伴常说的,“他就是块头木头疙瘩,笨。上班从未迟到过,就连我生孩子的时候也还在上班,从来都不知道请假这个两个字,天天就惦记着生产生产”。

虽然时隔多年,但是余昌铨依然深深地记得,在上世纪50年代时,工人们上下班全靠步行,要走一个多小时,没有一人叫苦,没有一人发出怨言。当时工厂搬到毛家坂时,这里还是比较荒芜的地方,工厂用竹片编成篱笆做围墙,厂里规定没有到上班时间是不开门的,来得早的人都老老实实在门外等候。当时有一个姓黄的工人家里没有闹钟,下半夜3时左右就起床,走到厂里还没有天亮,但他又不敢跨过篱笆进厂,只好在曹家岭灰棚子里休息一下,不小心睡着了,一觉醒来,到厂里已经迟到了,还受到了处罚。由此可见当年的纪律是多么的严格。

余昌铨在景陶一直都是从事匣钵工作,这项工作又苦又累,但是他丝毫都没有怨言,起早摸黑的一干就是40年,他说,“我们那时就把厂里当成了自己家,从来都没有迟到早退,一周就休息一天,休息时还要义务劳动半天;有时半夜刮风下雨,我会习惯性的跑到厂里去看匣钵是否被雨淋湿。”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做匣钵40余年,但是余昌铨坚持下来,对他那个年代来说,只要认定了这门手艺,就会一直干下去。

回想起,以前厂里的辉煌,余昌铨自豪地说:“在80年代,我们厂是全市最好的一个厂,也是全市第一个有公交车接送职工上下班的单位,当年6辆公交车停在厂门口,是多么的气派”。

景陶的蒸蒸日上,与干部和职工艰苦奋斗是离不开的。老职工老占告诉记者,当年他在厂里的时候,不管是干部还是职工,都是一样的在生产线上辛勤的工作。现代剧《窑前战歌》就是以厂里一个职工老董的事迹为原型创作的,1976年的一天,烧练车间窑炉的烟道发生堵塞,烟道不疏通,瓷器要报废,老董得知此事之后,二话不说,钻进了烟道,硬是将堵塞烟道的匣屑。砖块一铲一铲掏出来,高温将老董的脸灼得青紫,在他的影响下许多人加入了抢修行列,终于将烟道疏通了。

别看现在景陶厂生活区破旧不堪,生活区内公园,丝毫看不到绿意,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职工宿舍、子弟学校、保育院、职工医院、食堂、浴室、文化中心等设施应有尽有。生活区内花园不仅绿树成行,花草芬芳,花园内还有喷泉,环境优美。

“可是就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东等地区乡镇企业及其他性质的建陶企业的崛起,‘三角’牌受到猛烈的冲击,经济效益逐步下降,并出现经营亏损,景陶在1997年全面停产,目前景陶主要以出租方式将厂房、设备租给不同性质的企业进行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老占说。

景陶从辉煌鼎盛到退出市场,从部属国家大型二类企业到市属三类企业,它经历了五十余个春夏秋冬,这人生漫长的半个世纪,就好似流星在历史星空划过的一瞬间。在这期间虽没有隆隆的炮声和弥漫的硝烟,但一座座高耸的制粉喷雾干燥塔和一条条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作业线却是见证了景陶昔日的光辉,尽管如今这种辉煌已不再,但景陶精神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陶瓷收藏界盛会: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


全国关注、全市瞩目的景德镇瓷拍会即将开槌

自2004年首届瓷博会以来,瓷博会执委办通过举办各项涉及展示、贸易、文化、研讨等配套活动,打造一个集陶瓷产品展示、文化交流和投资贸易的国际性盛会,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就是其中的一个品牌和亮点,在陶瓷收藏界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再过一个多月,全国关注、全市瞩目的2010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将在景德镇市隆重开幕。

成功落槌

2008年,第五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筹备期间,瓷博会执委办和有关部门通过广泛联系、积极争取,与知名拍卖公司——上海崇源拍卖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在2008年瓷博会期间举办了首届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

“北有嘉德,南有崇源。”在拍卖界颇具知名度的上海崇源拍卖有限公司介入后,使得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一炮打响。期间,国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现场竞拍更是此起彼伏、异常火爆。

2009年瓷博会期间,上海崇源公司再次介入参与承办第二届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专业的策划、市场化的运作,拍卖会再一次取得巨大成功。有业内人士指出,当今世界的著名艺术作品的运营,大多是通过知名画廊、中介代理、拍卖行等方式来操作的。

作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品交易方式,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成功举办,不仅撬动中国艺术陶瓷收藏板块,对引领艺术陶瓷收藏市场和界定艺术陶瓷市场价值起到了风向标作用,促进了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不断推陈出新,快速发展。

作为瓷博会主要活动之一的拍卖会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并在中国陶瓷收藏界形成了广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宣传景德镇艺术陶瓷、促进景德镇艺术陶瓷乃至整个陶瓷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少陶瓷艺术家指出,通过拍卖会的举办,不仅提升了景德镇艺术陶瓷的市场价值,在此期间,艺术家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市场需求,把握市场趋势,也让更多的中青年艺术家利用拍卖会的契机,与市场零距离接触,与买家面对面交流。

精彩继续

据了解,在前两届瓷博会期间举办的拍卖会上,共成功拍出作品近300件,总标的额达到7000多万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第二届拍卖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的瓷板画拍出了680万元(不合佣金)的高价,创下当代陶瓷艺术家作品拍卖的最高价。

2010年10月20日,第三届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将在该市举槌。据了解,通过各方努力,本届拍卖会将由知名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全程策划和运营,凭借其强大的客户网络和国际影响,力求达到形式更新、客商更多、影响更大、成效更好的预期效果。

本次拍卖会受到高度关注,经过十多天的拍品征集,共征集拍品700多件。目前,主办方已经从中遴选出200多件兼具稀缺性、代表性和技艺性的经典佳作,有了前两届的成功经验和人脉资源,更有知名专业拍卖公司的操盘和运营,本届拍卖会可望在瓷博会期间留下更多的精彩。

景德镇厂瓷未来上升空间极大


在陶瓷收藏界,“厂瓷”泛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景德镇瓷厂所生产的陶瓷。这些瓷厂的设置沿袭了明清官窑的传统,各有分工。譬如建国瓷厂是在古代官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高温釉和低温颜色釉、仿古瓷为主;艺术瓷厂以釉上粉彩为主;光明瓷厂生产青花和玲珑比较多;宇宙、红星瓷厂主要生产高档日用瓷,而红旗则“主攻”高温釉釉下彩。

这种官窑的分工方法有其优势。“一个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出色,集中力量进行创作和生产,才容易出精品。”李木容认为,能出精品的原因还在于当时的老艺人思想单纯,没有任何商业市场的意识,能够专心致志创作;其次,当时即使是生产日用瓷也是倾多方之力,不惜成本,质量自然高。更重要的是,当时对于瓷器的要求非常严格:“比如100件(件是瓷器的专有计算单位)的瓷器,我们非常严谨,要精确到毫米计算。”

而在上世纪80年代后,瓷器的海外需求量增大,生产要求开始不如之前。“以前别说四级品,三级品也不要,后来三、四级也都用上了。”李木容因此认为,真正好的厂货集中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连普通货、日用瓷的质量都很高,因为那正是老艺人年富力强的时期,“1985年前的东西还算过得去,收藏就要找这个时间前的厂货。后来老艺人、老工人都去生产高档东西了,年轻人跟着老人学艺,东西就稍微嫩了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景德镇国有瓷厂的陆续停产以及改制,“厂瓷”渐渐成为了历史,因其存量有限且颇具时代特色,“厂瓷”也成为了陶瓷收藏领域的新宠。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经济时期,有十个较为出名的国营瓷器生产厂家,它们曾经贡献了景德镇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这些瓷厂是:

景德镇市人民瓷厂,1956年由公私合营的华光、群益、光大三个瓷厂合并而成,称“景德镇第三瓷厂”,1957年更名新平瓷厂,1969年改为现名;

景德镇市建国瓷厂,1950年10月成立,是景德镇解放后第一家国营企业;

景德镇市艺术瓷厂,原名工艺美术瓷厂,建于1960年,1972年改为现名;

景德镇市红星瓷厂,1958年由第十一和第十四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红旗瓷厂,1957年由第六、第七和第九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为民瓷厂,1965年建成投产,原名高级美术瓷厂,1966年改现名;

景德镇市宇宙瓷厂,原为建国瓷厂第一分厂,建于1954年,1958年与第十三陶瓷手工业合作社和第四瓷厂后改现名;

景德镇市东风瓷厂,前身是1951年由瓷商集资成立的裕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公司合营,1956年称第一瓷厂,1958年第八、第十八和第十九瓷厂的一部分并入,改称现名;

景德镇市光明瓷厂,1961年由红旗瓷厂一部分划出成立;

景德镇市景兴瓷厂,1961年由华电瓷厂的几个分厂和国光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新华瓷厂,原属新平瓷厂(今人民瓷厂)一部分,1965年成立;

到了80年代景德镇又建一大形陶瓷工厂 华风瓷厂。 {景德镇市华风瓷厂,1978年筹建,1985年投产}。

自90年代开始十大瓷厂和华风瓷厂因经营不善陆续停产。

在众人竞相追逐古董瓷、大师瓷的今天,“厂瓷”的脱颖而出堪称陶瓷收藏界的一匹黑马。一般来说,收藏古董瓷,瓷器的年代是左右其价值的主要因素,收藏大师瓷,作者的名气和职称是需要考虑的重点。而与收藏这些瓷器不同,人们在收藏“厂瓷”时,品相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除此之外,刘明升指出,收藏“厂瓷”还要从四个方面去考量:

一、年代。对于“厂瓷”来说,价值比较高的集中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因为那正是老艺人年富力强的时期,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制作工艺精湛,而且那个时代的艺人也没有过多的商业化意识,全力投身创作,瓷器的品质非常好。

二、瓷胎。“厂瓷”所用的胎和当代艺术陶瓷所用的胎有很大的不同。在瓷胎的烧制上,“厂瓷”是以煤窑、柴窑为主,而当代艺术陶瓷则大多以气窑、电窑替代。另外,二者在瓷土产地、烧制温度上也均有所不同。

三、釉料。“厂瓷”是以天然矿物作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进行提取制作的。而当代艺术陶瓷则大多是采用化学颜料合成的,当时艳丽多姿,时间一长其颜色也会逐渐淡化。

四、画工。早年国营瓷厂、研究所内汇聚了众多高人,有些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家级、省级陶瓷大师,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陶瓷绘画领域的顶尖水平,他们分工明确,各尽其才。而如今的艺术陶瓷创作则由个人独立完成,更加追求个性创新与经济效益。此外,在艺术风格上,“厂瓷”也是独树一帜,通过将传统的以古彩技艺为代表的陶瓷技艺进行恢复和发展,既保持了明代嘉靖、万历五彩瓷纯真质朴、笔墨简明的风格,又吸收了康熙五彩瓷大红大绿,古香古色、画面沉静飘逸的特点。

近年来,伴随着全民收藏热以及大众收藏意识的逐渐提高,“厂瓷”也被越来越多的收藏者所重视与喜爱。景德镇“厂瓷”也必会成为陶瓷界的一匹黑马。

尽管很少人炒作厂货,但是市场上可以寻找到的厂货也买少见少。据了解,近两年,早年出口海外的厂货逐渐回流,很快被市场消化。目前在景德镇可找到的存货并不多,完整器物价格很高,甚至比外地市场更贵。有景德镇收藏者告诉记者,他自己还经常跑到深圳和广东找货:“当然新仿也很多,收藏都要靠眼力。”他认为,如果不熟悉厂货,不熟悉那段历史的收藏者还是不要随意入市,否则可能吃亏。

不过,相对于现代名家瓷器来说,厂货的价格还是很低。近现代瓷器并非都好,只是1945年后的东西品质较高。不过,近年近现代瓷器整体价格因为“珠山八友”受关注而出现上涨,而现代名家瓷价格更是不停翻番。近日有市场观点认为,行情大涨的所谓近现代名家瓷资金参与炒作现象明显,宣传、包装手法越来越高明、多样,值得警惕。有行家认为,忽略近现代瓷器的时间概念而过分强调近现代名家的作用,会因为突出名家而使真伪鉴别的关键性问题变得模糊。这也意味着,市场很可能转而关注其他尚未崛起的板块。

厂货的价格终有一天会涨上去的,毕竟这些老厂都已经不存在了。只要收藏的是好东西,总有一天会变成珍品,厂货出现的那个时期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未来市场价格将体现其重要性。

国际陶瓷界名流商贾10月云集景德镇


10月瓷都,名流荟萃,商贾云集,首届国际陶瓷博览会将于10月12日在此拉开帷幕。记者从首届瓷博会组委会获悉,届时,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知名企业代表、160余名中外著名陶艺家、200余名陶瓷参展商、200余名陶瓷经销商和600余名海外有关人士将莅临这座以陶瓷闻名世界的江南名镇,并亲历该市精心筹办的10多项精彩活动。

首届瓷博会是景德镇市为庆祝置镇千年而经国务院批准举办的一次集陶瓷精品展示、陶瓷文化交流、陶瓷产品交易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性陶瓷盛会,也是建国以来我国产瓷区第一次举办的国际陶瓷博览会。10月12日上午,博览会将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城博览中心隆重开幕,此后一周,各项活动将有序展开。据了解,由国家科技部与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建设国家陶瓷科技城暨陶瓷材料与工程国际研讨会”,将有欧洲高科技陶瓷协会和美国、日本、韩国高科技陶瓷界专家,我国高技术陶瓷院士、教授、专家等100余人参加,是一次建设国内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高规格世界性学术交流会议;10月12日下午举行的“国际知名陶瓷产瓷区市长(景德镇)峰会”将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国际性论坛会议,有来自7个国家14个行政单位的市长、议长共计70余位政要出席。会上,市长们将进行精彩演讲,并共同讨论和签署《景德镇宣言》。

此次国际陶瓷博览会的召开,无疑给国内外陶瓷客商提供了一次极好的展示和交易机会,日本、法国、德国、美国、英国、韩国、泰国等100多家知名陶瓷企业以及国内八大产瓷区已纷纷携带自己的产品前来竞展芬芳,景德镇市将遴选200多件陶瓷精品参展,包括景德镇历代官窑珍品、高档青花日用瓷(中南海用瓷)、国家级陶瓷美术大师和已故陶瓷名家代表作、景德镇特色工艺瓷、高新技术陶瓷等。

据悉,此次博览会共有摊位691个,交易分别在陶瓷精品馆、交易馆、名人名作馆进行,目前摊位预订已超过90%。

景德镇瓷收藏防被“烧”


景德镇陶瓷一直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收藏保值潜力。然而,一些不法商贩却将假冒伪劣的景德镇瓷和正品景德镇瓷器混杂销售,让普通消费者难辨真假。这里提个醒:购买景德镇陶瓷制品要防“三大陷阱”。

陷阱一:外地制瓷假冒景德镇制瓷。各地陶瓷市场的不法经营者,往往抓住消费者喜爱景德镇制瓷的心理,用一些低劣的外地瓷与景德镇陶瓷混杂在一起销售,时有人擅自雕刻“中国景德镇”、“中国瓷都”、“南国瓷都”、“景德镇监制”等字样的图章,作为一些外地瓷的底款。



陷阱二:利用假证书将低档次陶瓷冒充高档次陶瓷销售。目前艺术陶瓷市场各种证书五花八门,如“景德镇艺术陶瓷名人名作证书”、“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名作证书”、“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品证书”等等。证书的版本各不相同,有软皮精装本,有超薄压膜本;有贴着照片、盖着钢印的,有景德镇陶瓷协会颁发的,也有各制瓷公司印制的,甚至有作者自己印制的。这些证书鱼龙混杂。在市场内的一些门店,任何一件瓷器,几乎都能随意配上任何陶艺大师的证书,而证书和陶瓷作品却完全脱节。



陷阱三:对作者的身份任意拔高,以抬高陶瓷作品身价。一些民间艺人在证书上摇身一变成了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一些市级工艺师变成了省级高工,有的在作品证书上还编造作者获得所谓“国家一级画师”称号,有的则臆造作品获得各级别的奖项等等。据一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商贩在作品证书上记载的职称和荣誉根本不是作者本人的,而是作者师傅的,甚至是师傅的师傅的。不法商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凭空抬高瓷器的价值,牟取暴利。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厂瓷 陶瓷收藏界的一匹黑马》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厂瓷 陶瓷收藏界的一匹黑马》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