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鸡油黄瓷器鉴别 > 导航 >

晋朝装酒瓷壶做成鸡头状

晋朝装酒瓷壶做成鸡头状

鸡油黄瓷器鉴别 古代龙柄瓷器鸡头壶 古代与鸡有关的瓷器

2021-04-06

鸡油黄瓷器鉴别。

昨天,《扬子鉴宝》举办了一场六朝青瓷专题讲座,主讲人是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专家李杰,他介绍说,六朝青瓷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上承汉代青釉创造的成就,下为隋唐青釉瓷器鼎盛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六朝青瓷的重要造型特征是青蛙、鸡头、卧羊等动物形象,而且与南京有着特殊的渊源。

六朝青瓷日用器多动物造型

李杰介绍说,六朝青瓷泛指三国、两晋、南北朝这300多年历史时期的青瓷。六朝青瓷的产地以南方为主,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其中以浙江的越窑为中心,另外还有均山窑、瓯窑、婺州窑等著名的青瓷窑场。六朝青瓷的器型丰富,常见的有盘口壶、虎子、魂瓶、香薰、水盂、唾壶、鸡首壶、烛台、青瓷羊形器、灯、砚、樽类等。“南京是六朝古都,六朝青瓷与南京有着特殊的渊源,是六朝文化的载体之一,有极为丰富的文化与艺术内涵。”

李杰介绍说,六朝青瓷的造型和装饰艺术都超越了前朝,现存大量日用器。它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大量以动物形象为外轮廓或局部装饰,如蛙形水注、兽形樽、鸡首壶、青瓷卧羊、虎子等。这些栩栩如生的动物瓷塑,已不止是单纯的日用器,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为艺术品。

“六朝青瓷的器形演变,大致是由小变大,由肥矮变瘦高,由半圆形变桥形。”李杰介绍说,鸡头壶是注水或注酒器,创烧于三国末年。西晋鸡头罐,肩部为圆弧形,双系间贴塑鸡头、鸡尾。而东晋鸡头壶盘口,壶颈较长,鸡头有颈,鸡尾演变为壶柄。到南朝,壶身更长,显得修长挺拔。

再比如虎子,是溺器,俗称便壶,承汉代铜虎子而来,东吴时为蚕茧形器身,背部有弧形提梁,西晋时口部堆塑虎头,东晋、南朝时虎子器身渐圆、渐高,更具实用性,造型呆板。

不同时代青瓷花纹不一样

对于六朝青瓷胎和釉的认识,李杰特地带来瓷片标本介绍说,就胎来说,一般分两类:一类胎质含铁量较多,胎色呈浅灰色,火候温度较高(约1200度左右),胎质紧密;另一类胎色浅黄泛灰,火候温度偏低,土质疏松,有明显孔隙,瓷化程度不高。

釉也可以粗略分为两类。一类釉面呈青灰或淡豆青色,釉层较薄,胎釉结合紧密,不开片或少开片,釉面呈现自然的桔皮纹,温润通透;另一类釉色呈青绿或闪黄,积釉处泛绿,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细小冰裂纹片,有流釉现象。

李杰还介绍到,一些六朝青瓷的纹饰和装饰很有特点,包括西晋时的弦纹、网纹、联珠纹,东晋晚期的莲瓣纹等,都可以从李杰带来的标本上窥见一斑。而且,不同时代装饰这些美丽花纹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压印、贴塑等,尤其还有种是西晋晚期出现的叫做褐色点彩的装饰新技法。

玩青瓷“起点”别太高

李杰介绍说,十多年来,六朝青瓷的价值逐渐被人们认知,其收藏价值日益上涨。对于初学者来讲,如何收藏六朝青瓷,他个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入门要对、路子要正。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讲特别重要,一旦路子走错,可能终身都很难纠正。“我见过花费巨资错买了许多赝品,而至今执迷不悟。其实要从瓷片标本入手,不要开始就买完整器,一定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要‘高起点’。”

2、多看少动,戒除贪欲。建议多看权威书籍、图册(如1999年12月出版的由林士民先生著述的《青瓷与越窑》等),多学习理论知识,夯实基础。多看实物,经常到博物馆去领悟真品的神、形、釉、胎、纹饰等特点,逐步提高自己的辨识鉴赏能力,眼高才能手高,同时也要多上手瓷片标本。同时还要经常到市场里、地摊上、古玩店中淘淘觅觅,面对真伪难辨的青瓷器,都应上手细观,做到“心静、眼冷、手紧”。不可听信卖者美妙动听的“故事”,不可贪心。很多人认为自己学习了一定的理论、实践知识,就想到市场去捡漏,这样几乎百分之百“中招”。

3、研究揣摩,提高悟性。搞收藏“悟性”很重要,“悟性”从何而来呢?靠研究、靠比较、靠分析、靠揣摩。对瓷片标本要反复研究、仔细琢磨,悟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你的悟性就能提高。

4、拜访名师,广交藏友。积极参加收藏组织,交结品行端正、藏品藏识丰富的挚友,这是一条少走弯路的捷径。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鉴藏:溢满花香的民国瓷壶


文:周燕娟

我有一把民国仿乾隆珐琅黑地满彩百花图案的瓷壶。该壶高15厘米,壶围54厘米,壶把呈“9”字形。整把壶通体绘满了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花卉枝叶,有寓意富贵的牡丹,代表长寿的菊花,清新高雅的百合,秀气婉约的荷花、月季、牵牛等等,花花世界,栩栩如生,姹紫嫣红,百花争艳,仿佛使人置身于大自然的百花园里,隐约闻到了阵阵扑鼻的花香。

此壶胎质细腻,胎体厚重,色泽均雅,采用的是乾隆珐琅瓷盛行的轧道工艺,暗刻纹线清晰,整把壶极具立体感和艺术感。壶盖的设计独具匠心,整个壶盖酷似一顶清代官帽,壶纽被绘制成官帽上的翎子,且施以红釉点缀。壶盖的花案中,最夺人眼球的是一朵盛开的荷花,似乎寓意着做官要清正廉洁、“出淤泥而不染”。而壶身所绘图案中,最为盛开的是一朵国色天香的牡丹,牡丹在清代曾被誉为国花。壶盖与壶身浑然一体、寓意深刻,契合得天衣无缝。

我钟情于这把壶,除了欣赏、把玩极为养眼,还因为“壶”与和牌的“和”同音,能为我讨个吉利的好口彩。说来有趣,退休后有时闲来无聊,就约几好友打牌消遣。泡一壶茉莉花茶,再放上几片佩兰,将壶往桌边这么一搁,呵,它总能助我之威“和”上几副。壶成了我退休生活里的吉祥宝贝,喝茶、打牌、聊天,养了心情也养了身体。最让我欢喜的是它大腹便便、敦厚沉稳、端庄秀丽的外表,与我的体型颇有几分相似。做官无缘,但做人又何尝不是呢?在我小憩时,沏上一壶花茶,花香由内而外满溢,品尝花的芬芳、茶的甘甜,怡然自得,惬意满足。

花开了,人醉了。

唐长沙窑青釉寒食元无火瓷壶赏析


长沙窑青釉寒食元无火瓷壶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这首名为《石渚》的诗词出自晚唐诗人李群玉之手,诗名“石渚”是为今长沙窑所处之石渚湖一带,而整篇诗文则描绘了长沙窑兴盛时期的概况,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首明确记载长沙窑的诗词。根据历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报道可知,长沙窑的产品遍布国内多个城市,并出口至西亚、南亚、东亚等地,而其窑址所在地的长沙更是出土了大量的长沙窑遗物,这其中以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最多,共计4800余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国内收藏最多者。这些瓷器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古人的生活面貌,也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其中一些瓷器更是将诗词装饰与传统节日相融合,本文所介绍的唐长沙窑青釉“寒食元无火”瓷壶(见图)便是见证两者相融合的佳器。

题诗瓷瓶高23.6厘米,腹径16.2厘米,底径12.5厘米。敞口,颈部长且粗,圆肩,瓜棱形腹部,平底假圈足。颈肩处有一半环形系,系的正对面有一多棱柱短流,流下方则以褐彩书写有诗歌一首,诗文内容为“寒食元无火,轻松自有烟。鸟啼新上柳,人拜古坟前。”瓷瓶胎质为灰色,通体施青釉不及底,有流釉现象。此瓶198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古城村。

瓷壶字迹清楚,诗文内容语出自然,立意精洁。通篇对仗,虽为“宽对”形式,但亦可称之为工整。第三、四句本应为“新柳”对“古坟”,“上”对“前”,最终将“柳”与“上”的次序调换,“上”之词性亦随之改变,使“鸟啼新上柳”为写时间之早而非原来的季令之早,尽管打破了对仗,但通观全篇,不得不承认这一变动确有别出心裁之妙。通过对诗文瓷瓶的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长沙窑之所以能够在唐代晚期扬名世界,成为与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并驾齐驱的原因在于其釉下多彩的创烧和广泛使用。

长沙窑是兴起于中晚唐时期的商业性瓷窑,窑址位于长沙市所辖的望城区石渚湖的彩陶源村一带,今人名为长沙窑,唐时称为石渚窑。长沙窑是安史之乱后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南北制瓷工艺融合的产物,其焙烧技术多继承岳州窑的工艺,而产品的种类及其釉彩、装饰工艺则与中原特别是河南瓷业有着较深的渊源。唐朝空前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为长沙窑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文化基础,而日渐风靡的饮酒饮茶之风更为长沙窑的兴起提供了群众基础,加上当地有着优越的水路条件以及丰富的制瓷瓷土和充足的燃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长沙窑才得以迅速发展。

长沙窑的烧造年代主要是唐代,因此其产品也带有明显的大唐风范,造型多圆润饱满、体态丰盈,圆形是其主要造型元素,并运用大量大角度的弧线。长沙窑的陶瓷产品非常富于变化,常以细节取胜,同样是壶,其口、腹、流、系就有不同的变化,同一造型元素也能以不同的方式应用,给人无限玩味之感,即使是同一尺寸同一造型,其装饰也堪说是“千变万化”。

长沙窑陶瓷产品的烧造以中晚唐时期为鼎盛,五代后逐渐没落,其产品造型也随着时代的风尚变化而变化。唐朝至宋朝的整体造物特征变化就是由丰满大度向精致秀气方向发展。因此,长沙窑“器物造型前期丰满端庄,线条柔和圆润,后期除保持前期那种气势和规范外,形态趋求秀丽,以壶、罐为例,前期腹体圆浑、短颈、多棱短流、单曲柄,显现出丰腴稳实。后期多为瓜棱腹、喇叭口,细长颈,圆管长流,双曲柄,表现出一种线条艺术的韵味和意境。”

长沙窑除了其产品非常富于变化,且造型表现出一种线条艺术的韵味和意境外,其釉彩和装饰题材也是值得后世称赞的。我国瓷器发展到唐代,有人概括为“南青北白”,即南方以制造青瓷著称,北方以生产白瓷盛名。“南青北白”说,大致反映了中唐以前我国瓷器釉彩工艺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态势。然而,这一相对稳定的格局到了长沙窑时期却被彻底颠覆了。长沙窑在秉“青”承“白”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明了褐、绿、蓝、红、黑等多种釉色的艺术表现手段,从而形成了长沙窑彩瓷艺术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多色釉的出现,首先突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促进了我国南北制瓷技艺的交流融合,为釉色的不断丰富找到了新路;其次,对瓷器的观赏性及其审美价值是一次提升,也为釉下彩的出现在呈色上创造了条件;最后,长沙窑多色釉瓷和唐三彩一样,是颇具魅力的大唐文化多彩的反映。

以釉彩绘画则是长沙窑彩瓷艺术的另一个主要特征。长沙窑虽然并非是彩瓷的始祖,但是彩瓷工艺的成熟、普及,当功推长沙窑。长沙窑是第一个以生产彩瓷为主的瓷窑,彩瓷所占比例几乎达到一半,更重要的是长沙窑不仅是一窑多彩,甚至有一器多彩现象,彩有褐彩、绿彩、蓝彩、红彩、黄彩等,这些彩往往两种相间使用,施于器物的面积也很大,往往占据器表的大部分,且它既有北方的釉上彩,也有南方传统的釉下彩。除了这些多姿多彩的釉彩外,长沙窑还将绘画题材和釉彩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进而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上,这可以从国内外不断出土的长沙窑瓷上得到验证。根据统计,长沙窑瓷上的绘画题材包括人物、花鸟、山川、动物、建筑塔庐以及随意画等。长沙窑瓷上的绘画是在文人或准文人的参与下完成的,或者得到了他们的指点,这些绘画既吸取了宗教画、文人画的一些表现手法,同时又更多地表现出民间绘画的特色,突出了自己的个性。

长沙窑也是第一个将诗歌通过书法装饰饰于瓷的瓷窑,根据统计,长沙窑留下的诗歌近百首,其中许多未见于《全唐诗》,此外还有一些教人如何处事做人的警句。这些诗是对生活艺术的提炼,是观照唐代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面极其广泛,有酒诗离别诗等。

长沙窑瓷铭诗,是中国瓷器上最早出现的诗文,也是唐“诗到元和变新体”的见证,还是唐代文学史家公认的唐德宗贞元至穆宗长庆(785-824年)期间,“唐文学的第二个繁荣阶段”所发展的产物。“寒食元无火”这首诗及其它瓷铭诗在长沙窑的大量涌现,是这一特定文学环境与土壤造就而成的。长沙窑瓷器上的题铭诗是根植于民间沃土,并以民间喜好与愉悦为基点的,它形成一种连接民间情感的链条,去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在瓷器装饰上开辟了一条人文关怀的渠道。

这件唐长沙窑“寒食元无火”诗词壶,器形与长沙窑其余的题诗壶一样,以褐彩书写“寒食元无火,青松自有烟。鸟啼新上柳,人拜古坟前。”诗文将重点放在了寒食节之上,可以说既出于缅怀先贤的传统,又表现民间情兴所在,同时将目光盯住民间节假日,一石三投,用以扩大瓷铭诗的民间影响,并将寒食节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传播到各地。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关于它的起源,据研究,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在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长沙窑瓷铭诗具有时代的特色,民间的特性,商业的用意,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加上书写布局有章法,追求笔墨韵律和个人风格,形成为一种有意境、有趣味、雅俗共赏的瓷器装饰艺术,开启了一个瓷铭诗书的新纪元。

长沙窑瓷将传统节日作为其装饰内容的一种,是一种极富有商业化的行为,因为在唐代,无论是从皇亲国戚,还是达官贵人,亦或是平民百姓,都对节日非常看重,每到传统佳节全民就会狂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长沙窑作为一座身处内地的民窑,为了能够在“南青北白”的陶瓷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必须制造出迎合大众口味的商品,而传统节日便被窑工们用来作为装饰题材,这也恰恰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老屋床下陶瓷壶 装着六百多年前的酒?


对扁壶进行测量

眉山一市民自称清理老屋时发现一个酒壶,疑为元代青花四耳扁壶,壶口处封泥酒香扑鼻,用手一摇壶内发出液体的响声,有人猜测壶内有“六百多年前的美酒”。

昨日,眉山市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志刚表示,这个扁壶从其形制、纹饰等特点判断,是一个酒壶,制作工艺精美,疑为元代青花瓷,但真伪还需进一步鉴定。

清理老屋时发现奇特扁壶

昨日,眉山市民李明明(化名)称,在清理老屋时,他发现老屋的床下放着一个腐朽的木箱,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厚厚的稻草,一个陶瓷扁壶静静地躺在里面。扁壶上,两面图案相同,壶下半部分绘二龙戏珠,上半部分两只凤凰傲然飞翔,两边各绘有一朵灵芝,辅以水、云纹等。在壶的两侧,各有三朵牡丹,壶颈处画有两朵牡丹,壶肩四只螭朝上匍匐着。

今年40多岁的李明明从20年前起就在眉山上班,极少回家,前些年,父母相继去世后,老屋就一直没有人住,去年7月,老屋所在地因修路将被拆迁,李明明和妻子回来清点屋内的家具,不想有此发现。

李明明称,父母在世时,从未对他们说过此事。而李明明的妻子杨云芳说,一个朋友来看过这个扁壶,表示可能是元代的青花瓷。

壶里装着六百多年前的酒?

这个扁壶壶口用泥封死,用手一摇,还能听见壶内有液体的响声,在壶口处,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

“圆唇短颈、溜肩鼓腹,肩饰贴塑双兽首,腹下收,浅宽足平底,这是元青花兽耳罐的典型特征。”眉山资深藏家杨云认为,从壶口的封泥的完整程度来看,封泥封好后未被打开过,壶内应该是600多年前的酒。

在凑近壶口闻了香气后,酿酒多年的林平表示,这酒香来自壶内,壶内的酒应该是蒸馏酒。“这壶能装10多斤白酒,现在估计还剩下一两斤,10多斤酒挥发成一两斤,至少需要几百年的时间。

听到这些说法,李明明猜测:“这壶可能是祖上传下来的,那张床以前是爷爷的,爷爷很喜欢喝酒。”

文物专家:疑为元代青花瓷

“封泥上能闻到酒香,是因为壶内的酒渗进了瓷器和封泥,就好像用紫砂壶泡茶,时间久了,即便是往紫砂壶里倒白开水,也有茶香。”眉山市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志刚说,这个扁壶从其胎、釉、造型、纹饰等特点判断,应该是一个酒壶,制作工艺精美,疑为元代青花瓷,但真伪还需进一步鉴定。“即便是真的元代青花瓷,酒何时装进去的也需要打开化验后才能得知酒的年份,用瓷器装的酒,几百年后一样可以畅饮,青铜等器皿装的酒几百年后就不能喝了。倘若这真的是装有六百多年前美酒的元青花扁壶,这在眉山将是首次发现,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不言而喻。”

乌鲁木齐市市民收藏青花瓷壶 真假需专家鉴定


“我家里有一件青花瓷,是个茶壶,但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5月22日,本报热线接到市民马秀玲打来的电话。

当天下午,在首府南昌路马秀玲的饭馆里,记者见到了用报纸包裹着的她所说的青花瓷。这个看似茶壶的白色瓷器,壶身上绘有一老一少两位栩栩如生的人物,且两组呈对称分布的蓝色图案,壶身高约10厘米、直径约13厘米,壶嘴残缺只剩下侧身的一个小口,小口上方和对称的另一侧相同高度留有把柄的残缺,壶口和壶的底座都为圆形,壶口一周留有陈旧的茶垢。

现年41岁的马秀玲告诉记者,这是她19年前回老家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乡王家山村探亲时,从她大姐家找出后带回来的。

她指出壶身的两组人物图案乍一看似乎是完全相同的图案,并且呈对称分布,但仔细对比,就会发现两组图案中少年的右手手指一个为5只,另一个是6只。

“当时我大姐家还住在窑洞里,这个瓷壶就扔在她家另一个堆放杂物的破窑洞里,黑乎乎的,都是油污,看起来脏脏的。”马秀玲说,当时她问是什么东西,她大姐说,“是个烂茶壶”。

马秀玲觉得很可能是个宝贝,就用洗衣粉洗了一下,这才看清原来是个壶嘴和把手都坏了的白底蓝色图案的瓷壶。此后,她带着瓷壶回到了新疆。在以后的日子里,她虽然和父母从奎屯搬家到了乌鲁木齐,并且又搬了几次家,但她把这个破瓷壶一直保存着。

后来,她用洗衣粉和清洁球把瓷壶差不多完全洗干净了,她才看清壶身上的蓝色图案原来是一老一少两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在用清洁球擦洗的过程中,她虽然把壶身表面打磨得不再光亮,但蓝色的图案就像是渗透的一样,并没有被磨去。她认为瓷壶的上色技术不一般。

前些日子,马秀玲在电视上看到,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青花瓷展览,通过与电视上看到的青花瓷对比,她发现自己的瓷壶和青花瓷很相像。

“我认为我的(瓷壶)也是青花瓷,是个值钱的宝贝,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马秀玲说,当她两天前看到本报报道《霍城农民邂逅元代青花凤首扁壶》的报道后,她决定给自己的瓷壶验明一下真假。

马秀玲告诉记者,她奶奶的弟弟曾经是国民党期间平凉县的县长,她的父母50年代来到新疆,当时留下她的大姐在老家。在她的老家,很多村民都从地里挖出过瓷器、铜钱等文物。至于她的青花瓷壶,从当年被扔在大姐家的窑洞,以及从壶口的茶垢来看,应该是早些年家里的老人喝茶用的茶壶,因为当地的回族老人历来都有用小茶壶喝茶的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