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香港纪录片“瓷魂”勇夺纽约国际银奖

香港纪录片“瓷魂”勇夺纽约国际银奖

瓷砖墙面 瓷器开片鉴别 开片瓷器怎么鉴别

2021-04-07

瓷砖墙面。

讯:“China”是中国的英文名字,也是瓷器的英文名称,足见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瓷器在中国文化中非同凡响的代表地位。香港著名古董瓷器及钟表收藏家黄英飞先生,凭借对中国文化的多年研究与真摰热诚,联同导演麦启聪先生,耗时两年,深入探究,多番寻访,以镜头细致辑录与演绎,精心制作纪录片《瓷魂》,以深入浅出的手法介绍历史悠久的中国瓷器文化,除了推广中国文化艺术之外,更务求“以纪录片的真,透视可观人生”。2013年,《瓷魂》于多个国际电影节脱颖而出,并荣获纽约艺术节国际电视电影奖纪录片类别世界银牌奖,监制黄英飞先生于本年4月9日亲赴美国拉斯韦加斯领取奖项,为华人于国际影坛再次争光。

集独到工艺、非凡匠心、脱俗美感与高贵气息于一身之中国瓷器,为极致艺术之精粹,历史以来,皆为帝皇之家的珍宝、公侯富商之恩物、平民百姓的梦想。工匠为每件艺术品投放的专注与热情,堪称鞠躬尽瘁,而每件匠心独运的珍品,皆为独一无二的大师杰作。《瓷魂》藉着探讨中国的瓷器文化,剖析历史,见证传承,展望未来,更以瓷器制作“置诸死地而后生”的过程比喻人生,带领观众品味文化艺术为生命带来的深层意义。

《瓷魂》导演麦启聪先生,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香港电影业全盛时期曾担任演员、副导演及编剧工作,2002年起,加入本地传媒机构主力拍摄写实及纪录片题材,亦曾制作多个获国际电影电视节殊荣的节目,工作逾20年,对于是次得奖表示荣幸及兴奋:“多年来拍摄过很多题材,这次探讨中国瓷器的艺术、文化及人文价值,在收集数据、四出寻访、编辑、思考、拍摄、制作,甚至剪辑的过程中,自己亦不期然深受感动!当你发觉一个工匠,可以把一生的专注力及热诚投放于做好一件工艺品之上,以完美为目标;又或者,一个在澳门居住的寻常老人家,经年累月在工地中翻寻及发掘陶瓷碎片,从而拼凑出澳门历史,他对瓷器、对历史的认识与执着,媲美任何一位专业的历史学家。作为创作人,无法不被这种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而悸动。电影是活的,是拥有气息、拥有生命的行业,《瓷魂》彷佛真的拥有属于自己的灵魂,引领我们去创造、去演绎、去传承。”《瓷魂》监制黄英飞先生表示:“文化艺术从来都不是曲高和寡,欣赏优雅的美事美物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享受,中国帝皇拥有的珍贵瓷器,今时今日我们都有机会在博物馆一睹真身。拍摄《瓷魂》这出纪录片,是希望透过深入浅出的手法,进一步与世界各地的人分享中国文化艺术之美,不管你是同道中人也好,是中国瓷器的门外汉也好,《瓷魂》都定能为你带来一趟与别不同的艺术之旅。能够在国际电影节获奖,除了是对纪录片制作团队的极大肯定之外,更令人鼓舞的是能够透过国际舞台,弘扬中国的文化与艺术。”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纪录片《瓷路》导演:瓷器本身就写着历史


古代欧洲人眼中:瓷器是奢侈品

谈到中国古代的外销产品,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瓷器、茶叶和丝绸。而据史料记载,这三种产品中,最早被传出去的是丝绸,因为它很轻便,很早就传入了欧洲,甚至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传出。丝绸让欧洲人,有了最好的布料。茶叶让欧洲人有了一种除了咖啡以外的另一种健康饮料。而瓷器更为欧洲人提供了一种更为美观、实用的器皿,而在此之前,他们使用的是稍显笨重的陶器和导热过快的金属器皿。在古代这些产品对于欧洲人来说是一种奢侈品,就像今天的古驰、路易威登……

在这三种产品中,瓷器又有着特别的意义,在那个没照片的时代,文字和绘画是重要的传播载体。瓷器上的各种各样的中国图案,可以让欧洲人看到一个遥远的地方的文化,中国人的形象、中国人的习惯、中国的园林、中国的文字……我们都知道“瓷器”的英文为“china”,和中国的国名是同一个单词,在外国人眼中它与中国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节目总导演认为:瓷器是一本书

新年伊始,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纪录片《瓷路》播出了。在《瓷路》播出之后,讲述这三种外交品的纪录片(另两部为《茶》和《丝路》)就已经全部面向观众。《瓷路》的执行总导演董浩珉认为,“虽然这三部纪录片并不是在立项时就被定为一个系列,却被有意识地整合在一起。”

从前期筹备算起,《瓷路》的团队用了5年的时间去制作这部纪录片。摄制组追寻瓷器的“脚印”,走到了中国18个省,又踏足世界上10个在古代和中国进行瓷器外贸的重要国家,来描绘古代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的画面。董浩珉说,“我们知道古代的中国文明是高于其他文明的,这个落差甚至大于今天的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落差。高的一定会向低的流动,但我们更强调的是交流。在一个足够长的历史里,文化一定是相互影响的。”

作为执行总导演的董浩珉说,“在五年前,瓷器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日用品。但今天让我来判断瓷器是什么样的东西。我认为瓷器就是一本书,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故事和历史,很多人的悲欢离合。它和中国人的生活关系太密切。”

在董浩珉的眼中,瓷器与茶叶、丝绸的不同之处在于,瓷器是历史的产物,瓷器本身写着每个时代的历史,并且不会腐烂也不会变质,每一件瓷器都是永不腐烂的史书。

瓷器本身就是历史

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当时人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我们都可以从瓷器的外形等特点中推断出来。

瓷器和茶、丝绸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外交品。但瓷器似乎又有着它的特别之处,瓷器有着时代的特点。董浩珉说,“瓷器是时代的产物,唐代有唐代的瓷器,宋代有宋代的瓷器,而宋代的瓷器肯定不会在唐代出现。”但是“像茶叶,可能在每一个时代都差不多,丝绸差别也不大,但不同时代的瓷器差别会非常大。”

而这个时代的产物,即使沉入大海、埋在沙子里,成为碎片,它也永久保留着那个时代的烙印,“船携带着大量的瓷器出去,就算船沉了,不管是埋在沙子、还是沉在海底,数百年甚至千年,它是不会腐烂的。”

瓷器本身就写着历史。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当时人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我们都可以从瓷器的外形等特点中推断出来。而直观的是瓷器外部的花纹和图样,人们的样貌、生活状态,都可能被画在瓷器上。董浩珉说,“到了清朝以后,瓷器中覆盖了大量的信息,画了花鸟鱼虫,各种图案,甚至文字,把瓷器拿出来做研究,可以看出历史的画面。”

而另外一方面,“对于文化来说,我们通过元青花,可以看得见当年的绘画水平,和当年一些来自西方的图案、元素”。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是通过哪些方面和西方交流的,“瓷器是中外文明交流的中介,是中外文明交流的镜子。”

探讨古代文化交流

从瓷器的绘画风格以及烧制材料也可以看出中外文明的交流,比如唐代的唐三彩。

作为纪录片《瓷路》的执行总导演,董浩珉告诉记者,此次拍摄最初就确立了选题方向不是瓷器的工艺、装饰、纹样等,而是去探讨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

“我们有一个概念,中国古代是闭关锁国的。但是这似乎是从明代以后才开始的,而这一点仅仅从瓷器上就可以看出。”董浩珉认为,这一点在唐朝著名的陶瓷品“唐三彩”上就得到了非常扎实的印证。

“在唐三彩的器皿上可以看到唐代的缩影。在唐三彩上重要的图案就是人物、骆驼、马。而这里面的人大量的是胡人。”胡人是中国古代汉人对除了汉人以外部族的称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外国人。“我们想象的到,当时一定有很多外国人在长安里生活。”董浩珉认为从瓷器的绘画风格以及烧制材料也可以看出中外文明的交流。中国古文中“三”代表“多”,“三彩”就是“多彩”。中国古代的陶瓷制品都是单色的,一般有黑色、红色、青色,但是像唐三彩这种色彩斑斓的几乎没有,而这种彩色的装饰很显然带着一种浓烈的西亚风格。而唐三彩中蓝色的出现更是印证了这一点。“烧制蓝色需要一种叫钴的矿物质。但当时中国是没有发现这种矿物质的。”而这种矿物质很有可能是从伊斯兰传过来的。

几百年前大单“出口”

元青花有很多大盘子形状的器皿,推断为“西亚订制”的理由就在于它们的形状是不符合中原人使用习惯的。

元青花是今天市场一种极其稀少和昂贵的瓷器。董浩珉认为,当今留下的元青花稀少的原因除了元青花烧制的时间比较短之外,更多的可能是大量元青花器皿被销到国外。

我们都知道元代版图庞大,“理论上来说,元代时,中国和西亚是一个国家,当时的路路是畅通的。这个时候,西亚的需求、订单就不断产生。在中原地区烧制的瓷器就可以不断传入西亚地区。”董浩珉认为,推断这些器皿为“西亚订制”的理由就在于他们器皿形状是不符合中原人使用习惯的。“元青花有很多的大盘子形状的器皿,在古代中原地区是不用这种大盘子的。这种大盘子的器形就是阿拉伯人的习惯。他们是坐在地上,用手吃饭的,所以他们需要大盘子。”而“元青花上层层叠叠的花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神庙上,这种花纹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中国的。”所以,这种带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的瓷器产品,应该很少在中原销售,而是直接销往西亚地区。

董浩珉告诉记者,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文献中,他们找到了这种“出口”订单的凭证。“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早于英国等地的东印度公司,他们的文献记录了很多更早的中国陶瓷外销的历史。在荷兰的海牙,我们找到了东印度公司的文献。荷兰国家档案馆给我们调阅了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档案。那里记录了一个荷兰人在中国广东设置的一个工厂。这个工厂是做中国销往荷兰的陶瓷贸易的。他把荷兰人的订单,用铅笔画画下来带到中国生产。”外国人的瓶子和中国人需要的是不一样的,所以铅笔画可以直观地表达出他们的需求。这就是早期的产品设计图纸。

花絮

《瓷路》走过三条路

为了尽可能给观众交代出瓷器之路。摄制组在过去的两年里,北到内蒙古、西到新疆、东到台湾、南到海南,覆盖了中国历史上主要的瓷器产地和外销路线,在国内18个省,近30个县市以及世界上10个国家进行拍摄。

董浩珉告诉记者,瓷器流向世界的路大概有三条。“一条就是向西的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到了哈巴克斯坦、土耳其;还有一条路就是下南洋的路,这条路从广东那边出发,穿过中国的南海,我们去了新加坡、菲律宾、印尼。从这条路进入印度洋,往北走就是欧洲,在欧洲我们去了荷兰、德国、法国、英国。”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日本。这些国家都是历史上和中国进行瓷器贸易的重要国家。“瓷路不是严格、行走的路,我们通过十来个关键的国家,来描绘出来当时的历史。”

印尼打捞碎瓷片

在中国的海南,“海捞瓷”非常有名。“海捞瓷”顾名思义就是海里捞出的瓷器。在古代瓷器大量用海运的方式出口,而一些船只因为种种原因沉没,船上的瓷器也随之沉入海底。这些瓷器再被今天的人打捞上来。

董浩珉告诉记者,现今有记载的最早的一艘中国沉船在印尼一个偏僻的小岛附近。这艘沉船是唐朝时期的船只,被称作为“黑石号”。在上世纪90年代,这艘船整船被德国人打捞上来,最终被新加坡政府买走。摄制组不仅到新加坡拍摄了被打捞出来的完整器具,也来到了“事件发生地”进行拍摄。董浩珉说,“我们雇佣专业人员到水下打捞,虽然只有两天的时间,我们依然找到了大量的瓷器碎片。因为这条路线,是中国和南洋、欧洲贸易的最重要的路线。比路上肩扛、马背省力很多了。所以虽然危险,但是依然有源源不断的船从这条航线上走过。用考古学家的话说,这条海上的贸易之路,就是用沉船来铺就的。”

欧洲瓷器“走弯路”

在中国我们常把“陶瓷”放在一起说,但它们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器皿。陶器非常的笨重,而瓷器小巧轻便。我们无法考证最早发明陶器的是哪个地区,但是瓷器是中国特有的。

董浩珉说,瓷器很早就传入了欧洲,但是在1710年之前,欧洲是没有人能制造真正的瓷器的。而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制作瓷器的原料瓷土,也就是高岭土,而是因为那些来到中国的传教士的误传。

董浩珉告诉记者,一方面欧洲很多国家更多使用的是金银器,对瓷器的依赖不大,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那些来到中国的传教士的误传。瓷器看起来很像玻璃,也很像贝壳,所以他们认为瓷器的原材料可能和这两种东西有关。而这样的误传让他们走了很大的弯路。最后德国人发现了制造瓷器的方法。

工艺纪录片《匠心冶陶》首发捐赠仪式举行


10月22日下午,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掌声如雷,大型工艺纪录片《匠心冶陶》首发(映)式暨捐赠仪式在这里举行,并第一次对外播放了该纪录片的第一集《手工艺之都》。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吴隽出席并致辞,副市长熊皓主持仪式。

致辞中,吴隽对该片的摄影团队以及帮助、配合该片拍摄的单位、公司以及专家学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他说,《匠心冶陶》这部纪录片,既是我市非遗保护的重大成果,为后人学习、研究手工制瓷技艺留下了集大成者的宝贵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传播弘扬文化的经典巨制。这部片子也是陶瓷研究工作者、陶瓷爱好者必备的珍贵参考资料,对研究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科技价值、传播价值和史料价值。他还提出,这部《匠心冶陶》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载体,希望受捐赠的学校,真正利用好这些载体,面向我们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大力普及陶瓷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爱国、爱家乡的情怀。“衷心希望我们有更多这样的精品力作问世,为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添砖加瓦。”

据悉,纪录片《匠心冶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之一,也是陶瓷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的基础工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力量拍摄,前后历经近4年之久,先后有135位制瓷工匠出镜。该片采集素材达4000多分钟,总共18集,总片长300多分钟。

仪式现场,市档案馆、市图书馆等单位接受了纪录片《匠心冶陶》以及相关书籍的捐赠。

景德镇现代传统瓷艺展轰动香港


由香港大学美术馆和景德镇市文化局共同举办、“江窑”创始人江训清承办的“巧故知新——景德镇现代传统瓷艺展”自4月份在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开展以来,参观的香港人和外国人络绎不绝,令参观者耳目一新,为之振奋。正在香港出席2009年江西(香港)活动周的市人大副主任陈长庚、副市长于秀明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览。

共有135件套现代传统陶艺作品参展。这些作品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既像仿古瓷,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仿古瓷,通过传统的宫廷绘画和立体器物的结合,融入现代审美趣味的元素,升华为“巧故知新”的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充分展现了景德镇博大精深、巧夺天工、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陶瓷文化。展览同时还展出了绘画工具及绘画颜料40多种。这些展品曾经赴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巴林国家博物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大连现传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展出,每到一地,均引起木同寻常的反响。在香港本次展览一直展出到今年7月份。

刷新出口纪录


“数”说半年报:今年以来,江西出口已走出低谷步入快车道。1月至6月,出口近两亿美元。其中,陈设艺术陶瓷出口12600多万美元,日用陶瓷出口6100多万美元,建筑陶瓷出口1270万美元,同比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千年窑火铸就了景德镇的历史辉煌,景德镇制造的精美绝伦陶瓷遍布世界各地。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世界各国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方面和日常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景德镇传统的陶瓷生产模式为高资源消耗和高能耗方式,在节能减排的新形势面前面临着重大挑战。景德镇检验检疫局切实按照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实际行动帮扶进出口陶瓷企业实现陶瓷生产方式转型和质量效益的提升。

低碳排放:陶温降为1200℃

在生产传统里,一直把日用陶瓷、陈设艺术瓷、建筑卫生瓷等明确划分为不同使用功能和不同适用范围。随着当今世界发展,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功能化、建筑卫生瓷强调艺术品位化等已成为陶瓷发展的趋势,旅游市场的发展又带动了陶瓷旅游产品的多功能发展,景德镇检验检疫局重点关注陶瓷发展的四个方面:陶瓷产品在旅游市场进一步提高占有率,注重与旅游有关的日用陶瓷、陈设艺术陶瓷新商品的及时开发和器型更新;陶瓷与文化的深入结合,注重文化陶瓷、人文品位的针对性开发;科技陶瓷新发展,注重高新技术与传统陶瓷的相互结合,发掘传统陶瓷新的活力;节能环保在陶瓷生产加工过程的应用,利用检验检疫的行业技术优势,帮助企业在保证质量前提下,节能降耗。景德镇检验检疫局帮助景德镇常青工艺品有限公司多次改进原料配方和烧成工艺,使其出口日用陶瓷烧成温度由原来的1320℃左右降为1200℃,此举为企业节约了近四分之一的烧成成本,实现了低碳排放节能增效。

提出口号:一企一案

以“创业服务年”和“质量提升”活动为契机,景德镇检验检疫局在陶瓷生产企业中开展以“三帮”、“四送”、“五落实”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与此同时,该局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量身打造立体式监管服务模式。近年来,汉索夫陶瓷、台湾正翰远红外陶瓷、元和瓷业、金意陶、法柏陶瓷等一批海内外重点陶瓷客商相继在景德镇市投资陶瓷生产。景德镇检验检疫局提出口号:为重点企业服务,实现一企一案。为企业制定全方位、立体式专项监管服务方案,指定专人负责帮扶企业实现早投产、早出口。

在景德镇检验检疫局大力支持下,2009年金意陶公司全年完成出口瓷砖近600万美元,法柏公司高档日用陶瓷也成功进入法国和新加坡高档酒店,产品附加值是景德镇传统日用陶瓷的几倍之多。此外,在该局的帮助下,黎川江西环球陶瓷有限公司建设的陶瓷检测实验室基本实现运转,完善了企业自检自控能力,为企业产品扩大出口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

源头把关:移动+动态

从源头抓起、全过程进行监管是检验检疫部门的一项常态工作。为了确保出口陶瓷产品质量安全,景德镇检验检疫局认真做好“两个移动、一个动态”。“两个移动”即:实行把关关口前移,开展对出口陶瓷原辅料重点是原料和花纸的投产前专项检测,加强生产全过程质量监控,利用检测中心专项检测能力齐全的优势,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对企业新投产的原料、花纸等进行投产前的铅镉的有害元素专项检测,做到不合格的原辅料不使用;实行监管工作向安全卫生转移,对企业生产加工过程的产品抽样检测,加大对生产过程工艺参数的监测力度,实施对产品安全卫生项目的有效控制,保证出口陶瓷的质量。

“一个动态”即:加强出口商品质量许可证获证企业的动态管理。该局一方面在企业申请许可证资格伊始,深入企业进行指导,按照出口陶瓷质量许可证管理规范和ISO9000体系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提倡质量诚信机制,与企业签订“质量责任协议书”,引导企业从思想上重视产品质量保证,产品生产中保证从原材料到成品的生产加工过程质量得到有效监控;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溯源体系,规范陶瓷生产从源头到客户手头的全过程质量记录,规范标识和批次管理工作,实现质量溯源管理有效。

据了解,目前该局与所有出口陶瓷生产经营单位均签订了“质量责任协议书”,对获得“出口陶瓷质量许可证”的21家出口陶瓷生产企业实现了原料花纸等供应商备案、来料验收、试烧检测,力争从源头把住产品质量关。

为提升检测能力,该局加大检测中心的检测设备技术投入力度,强化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密切关注FDA对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相关条款,开展检测技术前瞻性研究,提升技术支撑能力。通过以上措施,全面实现了对所有获得输美日用陶瓷认证企业的所有原辅料成品的铅镉检控,确保了输美日用陶瓷的铅镉等有害元素指标控制在无害范围内,极大地降低了输美日用陶瓷的质量风险,提高了辖区出口陶瓷成品的品质合格率。

福建省瓷塑高奖《春风报喜》获文博会银奖


5月25日,第三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传来消息,德化泰峰瓷的瓷塑作《春风报喜》荣获本届“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成为本省选送参评的瓷塑作品最高奖。据了解,本届文博会由国家文化部、商务部、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等主办。

瓷塑作品《春风报喜》高40厘米,宽23厘米;瓷质洁白细腻,线条流畅;表现出天女手提花篮,飘逸而行,来到尘世间寰低头下望,随即将满篮鲜花散去,为人间带来良好祝愿。该作品是“中华红”高温红釉瓷研制者、省美术工艺大师许瑞峰的作品。据作者介绍,该作品是花了三个月时间才创作完成,以泰峰瓷作胎体,通体洁白透明,动感十足。

另据了解,德化泰峰瓷为德化首位国家级大师许兴泰独创,其从艺50多年,泰峰瓷艺作品先后被中南海紫光阁、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及海外许多国家级博物馆珍藏。

许瑞峰师从父亲许兴泰,从艺20年来,首个研制出高温红釉瓷和宝石釉,在第三届深圳文博会上,其高温红釉瓶以6万元成交,再次刷新德化高温红釉瓷单个种类的最高价格。

珍品亮相 纽约拍卖市场刮起“中国风”


毋庸置疑,本周中国文物艺术品将会频频亮相纽约,并会爆出一个个让人咋舌的高价。作为国际拍卖的两大巨头——苏富比、佳士得都将在这里拉开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大幕。而于9月21日、22日两天举办的纽约苏富比拍卖,相继推出的中国瓷器、中国书画及工艺品等,定会让此届纽约亚洲周一路高歌。

万历漆柜百万身价

此次推出的中国瓷器、书画及工艺品拍前总估价约为1200万美元。而该场拍卖中,一对明晚期万历款的描金四件柜最为引人注目。据介绍,这对充满了十足皇家韵味的四件柜,1918年被一个家族从北京购得。大柜至少有11英尺高。尽管历经400年的风雨,但四件柜及其铜活等部件都是那么完美无瑕,如此品相实属难得。更令人称赞的是,这对宫廷家具描金绘制了山水、亭阁、树木,好一幅香格里拉的美景,让欣赏者情不自禁地把视线牢牢锁定在这件家具身上。

据有关专家介绍,像这样的四件柜如今在北京故宫里仍可看到,而美国的纽约、费城、堪萨斯州等地的一些文博机构中,也有相似特征的漆柜。作为此次苏富比的重要拍品之一,其身价也自然不菲,估价为100万至150万美元。

明代青花耀眼瓷场

在瓷器专场中,三件明代的青花瓶也格外引人注目。用专家们的话说:“每一件都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极品,极好地反映了15世纪中国艺术发展时期的风貌。”

其中的一件为明永乐时期的青花花果纹梅瓶,此瓶曾被洛克菲勒家族收藏。让人吃惊的是,梅瓶在他家被当作台灯使用,一直摆放在位于纽约北部的寓所里。此次是首次在拍场上亮相。此瓶高35.5厘米,堪为此器型中的大器。据了解,瓶身所绘纹饰布局错落有致,乳白色的瓷面仿佛一卷展开的手卷。该瓶气质典雅,画工精美,就青花钴蓝釉色而言,烧制工艺一流,百年难见。苏富比的专家们给了它30万至50万美元的估价。

另一件印有五爪穿云龙的青花大罐也是不可多得的瓷中精品。其烧制于15世纪40年代,正值宣德和正统时期。罐上绘有一只腾云驾雾的龙,十分威武。此罐估价为10万至15万美元。而另一件估价为15万至20万美元的梅瓶,则是上海藏家J.M.Hu的收藏。梅瓶上绘制着一位骑马官员和一位侧身呈防卫姿态的剑士,佣人手中拿着盛满食物的篮子,周围的树随风瑟瑟。此图展现了历史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情景。

除了上述的3件明青花瓷珍外,一件宋缠枝莲花豆青釉的梅瓶也是拍场上的一大亮点。虽然此类梅瓶在日本和西方的博物馆里尚存有少数几件,但在拍卖会上还是头一次亮相。此外,还有一批极其精彩的唐三彩也将亮相拍场,供收藏家收藏。

巨幅郡王像走拍场

在此次拍卖中,还有几件作品颇值得关注。其中一件是一幅巨大的宫廷画(尺幅为340.5厘米×200厘米),描绘的是正襟危坐的多罗恭郡王。据了解,多罗恭郡王是雍正的第六子,名弘瞻,也是乾隆的兄弟。这幅宫廷画在人物塑造和表情方面的技法都有所创新,其创意应该来自18世纪早期西方传教士画师传入宫廷的绘画技巧。根据对该作的墨迹等方面的研究,可看出笔触应出自于清宫著名画家郎士宁之手。据了解,另外两幅关于多罗恭郡王的画像都收藏在华盛顿ArthurMSackler画廊,近年来拍场上没有出现过这样巨幅的画作。该作品估价为30万至50万美元。

另外,由罗伯特·埃尔斯沃思收藏的中国近现代书画也有不少名家大作,如齐白石于1922年创作的《风景》,上世纪70年代林风眠创作的《风景》,以及潘天寿的书法和张大千的绘画作品,都值得藏家给予特别关注。

与这些中国文物艺术品同时现身纽约亚洲周的还有日本、韩国等地的艺术品,有兴趣的藏家也不妨到时一睹它们的风采。

均窑瓷器的市场价值及拍卖纪录


●宋代 均窑八棱瓶

均窑烧造的瓷器品种较多,以钧瓷最为有名。均瓷胎质细腻坚硬,较为沉重,主要色为红色和蓝色,其釉为乳浊釉,乳浊釉的好处是可以遮蔽胎色。

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象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台甫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技能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共同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特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拙的外型、精深的技能、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奇特窑变, 山清水秀、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不断的图形颜色和美妙神韵,被誉为中国“五台甫瓷”之首

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在钧州境内今河南禹州市故名。为宋代五台甫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创烧于唐代昌盛于北宋阅历宋金至元代。往后历代都有复制。境内有窑地近一百处 以小白峪前史最早。

钧窑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钧窑创始于唐,昌盛于北宋。以钧窑出产的钧瓷则是宋代大五大名瓷之一,以“雨后初霁云破处,落日紫翠忽成岚”的窑变作用,一改自汉至唐以来“南青北白”的单色釉开展脉络,自此我国瓷器开端进入出五彩斑斓的时代。源于唐代的钧瓷艺术,于宋代成果了第一个瓷器烧造的艺术顶峰。宋代钧官窑瓷器高雅、温润的艺术作用,变成了钧瓷审美的最高规范。

0299 钧窑瓶 成交价:8625万 2012-12-28

0369 钧窑窑变釉大花盆 成交价:5800万 2009-12-06

0300 钧窑瓶 成交价:4600万 2012-12-28

2508 钧窑天青 成交价:3952.75万 2008-04-11

0405 钧窑虎头益寿和荷口古玉春 成交价:3680万 2013-10-27

0099 钧窑虎头益寿古玉春瓶 成交价:2875万 2014-06-08

0211 钧窑八方弦纹瓶 成交价:2737万 2010-12-30

0136 钧窑瓶 成交价:2300万 2013-06-23

3046 钧窑天蓝玫 成交价:1684万 2013-04-08

淮南寿州窑陶瓷艺人斩获全国银奖


淮南寿州窑陶瓷艺人许怀喜在刚刚结束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第十届陶瓷艺术创新评比中获银奖。这也是安徽省在中国陶瓷艺术大展获得的最高奖。

“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陶瓷艺术奖与电影界的金鸡奖、戏曲界的梅花奖、书法界的兰亭奖齐名。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于3月26日至4月6日在湖南省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举行。来自全国的4000件参赛作品在此次评比中一决高低。评比项目分为陶瓷艺术、陶瓷产品设计两大类,又细分为传统艺术陶瓷、现代陶艺、日用陶瓷产品、工艺陶瓷产品、建筑及卫浴产品六小项。寿州窑陶瓷艺人许怀喜的陶瓷作品《寿州窑跳刀纹大盘系列》经过层层筛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评比中获银奖。《寿州窑跳刀纹大盘系列》是其采用传统技法,现代的审美理念创作而出的,作品清新细腻、淳朴中透着雅致,层色分明,让人过目难忘。

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每四年一届,是中国陶瓷界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评比活动,也是全国从事陶瓷艺术和陶瓷设计的专业工作者、全国艺术设计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是全国性的陶瓷文化活动。不同地域、不同的陶瓷材质、不同的创作理念的优秀作品在这里集中展示。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香港纪录片“瓷魂”勇夺纽约国际银奖》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香港纪录片“瓷魂”勇夺纽约国际银奖》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