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龙形状 > 导航 >

闽龙陶瓷基地部分商户面临“孤岛”尴尬

闽龙陶瓷基地部分商户面临“孤岛”尴尬

古代瓷器龙形状 古代瓷器龙盘 陶瓷艺术

2021-04-10

古代瓷器龙形状。

以陶瓷、卫浴为主营产品的闽龙陶瓷总部基地如今正在进行拆迁。原来的卫浴厅、地板厅、陶瓷艺术馆等处不少品牌店面已经变成了瓦砾,而余下的少数品牌在左邻右舍都被拆空的情况下,因无法再正常经营陷入了两难境地。

位于十里河家居建材一条街,地处东南三四环之间的闽龙陶瓷总部基地,汇集了国内外众多陶瓷、洁具、木门、橱柜品牌。与京城其他建材卖场的经营形式有所不同,号称“总部基地”的闽龙是以建材品牌的独立旗舰店、体验馆为主,每个店的面积至少都在几百平米,有的则高达几千平米。这一栋栋花费动辄数百万的独立品牌专卖店,原本曾是京城家居卖场中的独特风,如今却变成了一大尴尬。

近两个月以来,闽龙市场的部分区域开始进行拆迁,原本是“小洋楼”、“大别墅”聚集的齐整之地现在则是遍地瓦砾。昨天,记者在闽龙看到,拆迁是从该市场内纵贯东西的高压线以北区域进行的,原来的卫浴厅、地板厅、闽龙陶瓷艺术馆等区域不少品牌店面已经拆除,满眼望去都是砖头、杂物,拆除的吊车、搬运拆废品的货车也穿梭其中,原本是闽龙标志建筑的陶瓷艺术馆也变成了空架子,外立面已经不辨真实面目,窗玻璃也打碎了许多,内部已经全部腾空、拆完。

虽然这个区域大部分已经拆除,但是还有少数的品牌店仍然留在原处,有的是独自屹立在一片狼藉中,有的则是与已被拆成空架的店铺比肩而立,孤孤单单的架势,显得甚为凄凉。这些没有被拆除的品牌店,虽然外观还算“完整”,但是店门大多已经关上,室内也没有灯光,店内只有少数的店员,根本没有消费者入内,基本处于停业的状态。“周围都已经拆成这样了,留下来的也没生意了。但到底拆还是不拆,也没人告诉我们,补偿的问题更是没有谈过。”一位商户告诉记者。记者在现场也的确并没有看到关于拆迁的通知文件。而记者多方询问的结果是,这些遗留的商户目前也不知道何时会被拆迁,不知道未来会被如何安置。

在变成“孤岛”之后,已经无法正常经营的他们,正面临着前路茫茫的尴尬,他们希望有关主管部门尽快给出一个说法。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创新成果遭遇“拿来主义” 佛山陶企面临尴尬


在今年4月份的佛山陶瓷博览会上,一款摸上去可以感受到弹性的陶瓷产品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当时福美推出的“软陶瓷”。软陶瓷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陶瓷“硬梆”的印象,也科技创新运用到传统产业的具体体现。

“软陶瓷之所以能够引起业内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陶瓷业中,同质化的东西太多了,创新更显得难能可贵”,一名企业人士透露。

近两年来,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陶瓷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房产股市低迷、地价物价上升、新劳动法、环保政策的颁布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陶瓷企业"开工生产就能卖出"的风光日子似乎越来越遥远了。

“创新,是广东产业升级面临的难题”,东莞唯美陶瓷营销副总谢悦增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众多企业都抢着一块蛋糕,创新产品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据了解,国家总理温家宝在7月份广东调研时,对企业在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中克服压力、自主创新表示关注和肯定。

佛山作为中国建陶重镇,面临的不仅仅是上述的重压,而且要配合城市产业升级的政策,大部分都要关停或者搬迁,留在本地的最终只有40多个实力较强的品牌。

为了适应新的变化,从政府到企业均对创新抱以前所未有的关注。业内人士表示,在关注创新的同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应纳入发展规划中。

生产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关键

陶瓷生产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对此,资深陶瓷专家张永农有着不同的见解。他介绍说,陶瓷生产过程中,最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其中一道窑炉烧制的程序,其次是在运输的过程,但客观来说,陶瓷生产造成的污染烧煤发电要少得多。

“为什么意大利、西班牙也生产陶瓷产品,但他们却没有喊污染?”,张永农认为,佛山陶瓷之所以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一方面是由于工厂密度太大,另一方面是在环保技术上投入还不够。

实际上,很多陶瓷企业更加重视产品的创新,并在新产品的推广上不遗余力。7月下旬,广东东鹏陶瓷发布博士后工作站科技成果。在发布会上,记者看到了东鹏自主研发的"纳福娜"洞石,从表面上看,这些"洞石"犹如天然的岩石。这是国内首次攻克高端仿石技术难关并顺利投入生产的陶瓷产品。

佛山陶瓷协会会长戴一民接受记者现场采访时表示,陶瓷产业的升级发展中,生产、销售、服务等关键都不可或缺,但技术上的创新是关键所在。有了技术的创新,产品的生产才可能有本质上的突破。

不过,有企业人士认为,无论使用怎样的技术创新,最终都要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佛山金朝阳陶瓷营销总经理简荣康对记者说,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所在的新明珠集团生产了很多创新品种,绝大部分获得市场认可,但也难免出现一些特例。

“产品的创新要以顾客需求为主,否则再个性化、再有特色也没有市场”,简荣康表示,佛山的陶瓷企业都很善于学习,很多人在外国看到一些流行产品后回到国内生产,殊不知外国人的审美观点往往与国内不一致,全盘照搬不一定能够适用。

政府为企业创新搭建平台

据了解,在佛山众多陶瓷企业中,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它们没有像东鹏那样的条件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也没有能力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

“一个产业的升级不可能单靠几个大企业来完成,它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进步”,佛山市禅城区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局长李钜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作为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一直是政府所鼓励和支持的。

据介绍,佛山陶瓷技术创新和产品检测体系正逐步完善,目前有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佛山)陶瓷研发中心、佛山市陶瓷研究所、佛山市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

近日,华南精细陶瓷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正式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论证落户禅城。该中心是广东省首家精细陶瓷研究开发中心,它依托国家级陶瓷产业基地,采取"产学研合作,多主体参与,模块化建设,集群式发展"的组建思路,首期引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华南精密制造技术研究开发院及有关节能环保科技企业作为共建单位,加速国内外精细陶瓷相关的科技成果到禅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禅城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禅城区计划用5年的时间,将该中心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精细陶瓷制造技术应用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基地。

李钜镇局长表示,佛山各政府部门正通过搭建各种创新平台,引导企业走创新升级的道路,但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才是市场的主体,产业升级离不开各个企业的自主创新。

"拿来主义"何时休?

“我们也知道创新很重要,但在中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很多自主创新的企业都是吃力不讨好,赔了夫人又折兵。因为模仿的企业实在太多,创新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模仿的速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很多企业创新的自主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在于创新的成果并没有得到切实的保护。

“要知道,创新的成本是巨大的”,一名陶企人士向记者透露,当自己的"得意产品"推出市场后,本以为能为公司带来良好的业绩,但不久之后,"雷同"的产品却大量出现。

“那种心痛的感觉非常强烈”,该企业人士称。

据了解,产权问题在家居行业中普遍存在,也是很多企业需要面对的难题。作为传统产业,建陶的生产制作过程并不复杂,称不上是"高新技术",因此模仿也相对容易。就连业内人士也承认,陶瓷行业中的"拿来主义"屡见不鲜。

不过,一些龙头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不得不坚持创新。东鹏陶瓷相关负责人介绍,东鹏新产品不断推出,背后是公司数十年来持之以恒的创新积累。

“一个行业总得有一些企业领头创新,否则无法发展”,该负责人表示,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东鹏会为新产品和技术申请专利。不过,即使这样也无法避免侵权情况的发生。东鹏曾经试图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但最终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切实的保护,我们花费大量财力物力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将会受到极大的打击”,该负责人说。

李钜镇局长认为,中小企业受到资金、人才、技术上等因素影响,客观上限制了创新能力,但这并不代表不用创新。政府希望通过推广一些共性的技术、同时通过产权合作等方式,以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难题。

陶瓷收藏好古 闽龙陶瓷艺术馆馆长独树一帜拒绝古陶瓷


新瓷也堪金玉质

陶瓷收藏好古。宋、元瓷得一完器则身价百倍,明清瓷就稍逊风骚了,而“民国无好瓷”几成圈内口头语。但 北京一位藏家却不碰古瓷,专收现代瓷器,而且把其做成了巨大的产业。这人叫陈进林,福建人, 北京闽龙陶瓷艺术馆馆长。拒绝古陶瓷。

陈进林的创业故事颇负传奇。他早年从福建老家出来,起初做竹器、木材生意,最后转行到陶瓷业。几年前,在 陶瓷业打拼将近20年的陈进林相中了 北京十里河中部的一片杂草丛生、 蚊虫肆虐的三角地。短短几年时间把这块荒地建成了他的陶瓷总部基地,而且成立了一个汇聚现代陶瓷艺术的大型艺术藏馆。 “艺术馆展示、展销的是现代陶瓷艺术,而不是古陶瓷。”陈进林觉得自己做的现代 陶瓷更有意义, “老讲传统的东西,大家都去仿原来的东西,但是因为你本来就是仿别人的,你还能超过别人吗?而且古 陶瓷的水很深,鉴别起来难度大,风险也大,一个瓶子动辄几千万元。对于中国陶瓷来说,如果把现代的东西跟传统的东西结合起来,它可能就会走得更快,产品出得更好,也是更能贴近老百姓的东西。我觉得现代陶瓷艺术更具有收藏和 投资的价值。”

收藏现代陶瓷,陈进林说最重要的是要看这件陶瓷作品的作者是谁,“要了解作者的年龄段和他的职称,这个很重要,比如作者是 中国美术大师、艺术大师或者陶艺大师。如果这个人还没成为大师,你要看他的获奖情况,获奖越多,发展空间也就越大。收藏者买了一个年轻人的东西放在家里,也就几千块钱,但是几年之后,如果他被评为大师,那你的东西可能一下子就变成几十万了。”

在艺术馆中青年的展示区里面,有30多个年龄段在40岁上下的艺术家的作品,这些在陈进林眼里更有 投资价值,因为这个年龄段的艺术家是创造最旺盛的时候,其创造力也更强。其实现代 陶瓷艺术品前景是相当好的,这几年市场规模每年增速都在20%到30%。

陈进林有句话说的经典,刚开始收藏,肯定是要交点学费的,但是入行时间久了,就会变成别人给你交学费了。对于现代艺术陶瓷的收藏,陈进林很自信,他说他通过艺术馆给了现代陶瓷一个被更多人认识了解的机会,让这些痴迷现代陶瓷的人有一个平台,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给后人留下让人惊艳的陶瓷艺术品。

树日用品牌

陈进林的心思不全在藏,而是做通产业。艺术馆里陈列着来自全国各地优秀陶瓷艺术家的陶瓷作品,既是展览,也做销售,琳琅满目。

艺术馆2008年12月开馆,但目前人气还不是很旺,负责日常运营的艺术馆副馆长席伯威坦言:“这的确还需要培养一段时间,艺术馆的主要使命就是为了普及 陶瓷知识,告诉人们陶瓷既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很低档、很不值钱的东西,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遗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文化。现在的陶瓷市场比较混乱,我们主要是为了净化、为了规范市场,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也在重视这个事情。”

艺术馆是在陈进林的陶瓷总部基地基础之上建立的,展品主要来自 中国各个产瓷区,像景德镇、德化等。馆内还设立了现代艺术 陶瓷作品展示交流区,设置了“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作品展区”、“景德镇陶瓷学院师生作品展区”、“现代 陶瓷艺术创意、设计发布区”等各类功能的区域,来实现 陶瓷文化的展示和教育的功能,里面主要展出了一些师生的作品,陈进林说,这既是一个展台,也是一个平台,还是一个擂台,同时把几个高校师生的作品放在一起展出的形式,目前 中国还没有先例。

艺术馆里展览着一些国外知名品牌日用陶瓷,陈进林用意在于,目前中国陶瓷本身有品牌,而且多是产地 品牌,比如景德镇、德化,但是日用陶瓷 企业本身却没有品牌。“日用 陶瓷 品牌,就是咱们最常用的锅碗瓢盆,没有几个能说的上来。 品牌意识不强,导致日用 陶瓷的规模一直都上不去。以前,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占20%,内销占80%,但是日用 陶瓷却是出口占80%,甚至是90%,日用 陶瓷依赖出口,不重视 品牌,结果金融 危机来了,各个厂家都受到很大冲击。”陈进林的野心是,通过艺术馆这个精品平台,展示中国日用陶瓷目前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并有朝一日树立日用陶瓷自己的强势 品牌。

闽龙集团斥资百万元举办陶瓷原创设计大奖赛


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和学院主办,闽龙陶瓷总部基地承办的“闽龙杯”全国陶瓷原创设计大奖赛暨作品展即日启动。大赛创下陶瓷设计比赛的奖金纪录,总额达到100万元,仅金奖获得者就可独享50万元。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它不仅反映广泛地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还是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在我国的文化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此次大赛的宗旨就是为了继承灿烂陶瓷文化,弘扬优秀传统精神,提高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的创作水平,着力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也为设计师、院校师生和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发掘新人,推出大师。

大赛现已面向全国从事陶瓷及其他行业设计创作人员、院校师生、企事业单位人员征集作品。作品范围以日用瓷设计(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饰品等)实物和传统陶艺、现代陶艺为主。为了获得优秀作品,大赛给出了丰厚的奖励。据悉,大赛设立金奖1名,奖励500000元+欧洲七国之旅;一等奖2名,奖励30000元+欧洲七国之旅;二等奖6名,奖励10000元;三等奖12名,奖励5000元;优秀奖若干名(获奖面为20%),奖励2000元。

其实,除了巨奖征集设计作品之外,闽龙集团一直在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自己的努力。闽龙集团董事长陈进林介绍说,闽龙集团斥巨资建设的、国内最大的万米陶瓷艺术馆,将于2008年12月20日隆重开业,通过设置十大特色展区,来实现现代陶瓷艺术的展示、交流、创意设计发布、陶瓷文化普及教育的功能。

09“闽龙杯”全国陶瓷原创设计大奖赛即将开评


2009“闽龙杯”全国陶瓷原创设计电视大奖赛评比活动将在青瓷之乡浙江龙泉举行,本网记者今天(30日)特此赶往龙泉对本次活动对筹办工作进行了采访报道。据本次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大赛的主题是“弘扬传统陶瓷文化,引领行业创新发展,激发设计创新理念,提高设计创新水平,提升生活品味和艺术品格。”同时也期望能够通过本次大赛为建国60周年献上一份礼物,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迷人魅力。

据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浙江龙泉市青瓷行业协会会长,徐定昌大师介绍龙泉青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通过这几年来国家和龙泉市政府的支持龙泉青瓷水平已经达到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再前进一步都已经变的很难,虽然如此龙泉人依旧通过各种形式和国内外进行不断的交流学习,创新陶瓷技术,使之更加完美。与此同时为了将龙泉青瓷文化弘扬光大,在龙泉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龙泉在几个学校特此开设了陶瓷专业,其中包括职高班,专科班和本科班。徐定昌大师还说到如今自己手下就有几个得意的陶瓷学院专业毕业的弟子,谈到他们的水平,徐大师连声叫好。

“培养人才的同时我们也要留住人才”这是在采访龙泉市委书记赵建林说到的一句话。赵建林书记介绍到,为了能够不断的提高龙泉青瓷的水平,弘扬龙泉青瓷的文化,龙泉特别为一些高水平的陶艺大师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给予了非常优厚的待遇,这在别的地方是前所未有的。最后赵建林书记表示龙泉市政府将会一如既往的支持龙泉青瓷的发展,并预祝本次大赛能够圆满成功,期待更多的人关注龙泉青瓷,将龙泉青瓷的魅力展现给世界!

佛山陶瓷面临全线亏损


11月7日,刚进入秋天的佛山不久依然有点热,但对于佛山的陶瓷行业来说,似乎提前进入了一个寒冬。因为自从今年5月以来,随着能源成本的增加,佛山不少陶瓷企业开始不堪重负,企业倒闭,许多老板不得不来个人间蒸发,一走了之。

据不完全统计,近半年来,石湾和南庄两镇至少有10多家陶瓷企业倒闭,老板神秘失踪,而还有更多面临倒闭的陶瓷企业的老板,和债主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干脆晚上也不回家,躲在酒店或者夜总会。“今年的全行业亏损已经成为定局。”业内人士梁先生的语气极为肯定。

原材料涨价是致命的一刀

电力供应不足、电费上涨、柴油涨价、原材料涨价……似乎今年所发生的一切不利因素都是冲着陶瓷行业来的。由于多年来的发展积累,目前陶瓷行业在发展成为佛山的一大支柱产业的同时,也迎来了受能源制约的瓶颈。而今年5月以来珠三角地区的电荒和7月份的油价上涨更是直接把陶瓷企业推向了一个绝境。

据统计,目前陶瓷行业成本涨幅为10%~20%不等。除上游燃料和原材料成本增加外,梁先生认为,国家对陶瓷产业的上游———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也对陶瓷行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房地产业被调控的情况下,一些工程款不能及时到帐导致陶瓷企业的资金链周转不灵,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来说还尚能挺过去,但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就不亚于一场浩劫。

此外,佛山陶瓷行业中小企业居多的现状也是造成出现行业全面亏损的原因之一。目前,佛山共有大大小小580多家陶瓷企业,其中绝大多数靠低廉的价格和低附加值产品来占据市场。低成本和高性价比是这些中小企业的主要竞争力,在研发、营销等方面不存在什么优势,产品的跟风和恶性价格竞争等现象时有发生,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因此,在成本上涨的冲击下,它们的“死亡速度”便被加快。

大洗牌后的出路何在?

“佛山现在有580多家陶瓷企业,但是5年后我估计能活下来的就那么50家左右。”作为佛山最大的陶瓷企业之一,广东蒙娜丽莎陶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张旗康对佛山陶瓷企业的未来作出了这样的预测。如果张旗康的预言成为现实,将有90%以上的佛山陶瓷企业将在今后几年中被淘汰出局。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曾一度有佛山陶瓷行业将因为高能耗和高污染等原因集体搬迁的传言,但后来均被当地政府所否定。“现在我们面临的处境是不想走也得走。”石湾某陶瓷企业负责人陈先生说。

出走也并非上策,因为外省许多地区,虽然原材料和燃料成本相对比佛山低很多,但由于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佛山好几个去外省投资建厂的陶瓷企业都没有给家乡的同行带回好消息。

有业内人士认为,佛山的陶瓷行业应该“把大脑留在佛山,手脚伸到外地”,即把佛山作为企业的研发和运营中心,而生产则扩张到外地。对于已经成熟的大陶瓷企业来说,这一方法或许可行,但对于众多中小陶瓷企业来说,在生死尚不能自己决定的情况下,扩张更是无从谈起。

陶瓷行业循环经济的尴尬


今年,佛山多部门联合执法,来自一个正规固废处理企业——禅城区小西湾固体废物处理中心的运营车辆被现场抓住。此事引起佛山陶瓷行业震惊,许多陶瓷企业坦承,陶瓷固废处理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节能减排刻不容缓。不少陶瓷企业也在为节能环保进行努力。

陶瓷企业呼吁为行业“洗白”

今年4月,金意陶在其景德镇工厂投入了一条购自科达机电的仿古砖生产线。这条生产线配套宽2.5米、长213.84米的节能辊道窑,由于提高了窑炉余热利用温度,能耗比金意陶原有的两条仿古砖生产线减少了10%。

宽体窑、辊道窑、连续式球磨机、清洁煤气化技术装备、原料设备节能技术、陶瓷薄板制成技术、球磨机专用变频起动节电器……在陶瓷机械领域,与节能环保相关的技术设备层出不穷。

5月份,佛山科技局召开了一场佛山市陶瓷产业科技创新座谈会,佛山副市长刘炜认为,陶瓷产业要尽快改变“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局面,关键是尽快实现技术转型,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充分发挥陶瓷产业转型巨大潜力。

“在意大利、西班牙,陶瓷和其他产业是平等的,陶瓷产业也可以是绿色环保的。”蒙娜丽莎副总裁刘一军表示,首先应该关注的是行业的定位问题。对此,多位陶企高管深有感触并疾呼政府多作正面宣传,尽快为陶瓷行业“洗白”。

“洗白”的压力来自于国家层面对节能环保计划的快速变化。工信部已经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对工业企业的PM2.5进行检测,未来不符合相关环保标准的企业将全部被关停。陶瓷卫浴行业依旧将以“排头兵”的身份首当其冲成为治理的对象。

根据《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建筑卫生陶瓷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70%。

金意陶董事长兼总经理何乾认为,与很多家居建材行业不同,陶瓷行业目前的平均能耗并不算高。只要前期投入充分,陶瓷企业几乎不会产生太大的污染。但是,仍有龙头陶企在佛山因环保违规而被市民频频投诉和被环保部门处罚,包括金意陶本身。

业内人士认为,陶瓷行业如果不抓紧升级,就是将“佛山陶瓷”改为“意大利陶瓷”,社会公众也不会摘掉套给陶瓷行业的这顶“帽子”。“‘洗白’的根本是每一家陶瓷生产企业应该负起对周边环境负责的使命,携手用行动去改变社会公众的印象。”

循环经济的尴尬:空有技术却没有市场

2008年,禅城陶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成陶瓷行业清洁生产技术产学研创新联盟,并承担起2008年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陶瓷行业清洁生产产业共性技术项目,其中的关键就是陶瓷固废如何回收利用。

“佛山陶瓷整体水平较高,一个工厂的废品率一般维持在5%至7%之间,如果能够用陶瓷废渣替代10%的生产原料,那么废渣的出路就不是问题。”曾参与项目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建青告诉记者。

“废渣利用并不存在技术问题,许多科研院校都可以掌握这个技术,但问题是没有标准去指导这个市场,产品做出来却没有客户愿意接受。”溶洲二厂的罗淑芬说。

据了解,尽管陶瓷废渣循环利用的相关技术已经持续多年,但在市场,并没有相关的标准可以支撑产品销售。缺少质量认证、缺少施工标准等等,陶瓷循环经济叫好不断,却面临着没有市场的尴尬。

热岛效应带来市场空间

废砖回收并不新鲜,事实上,大部分陶瓷企业都能够全部回收废砖进行生产。但与之相比,其他类型的废渣却迟迟无法回收,仍然大量用填埋等粗糙的方式进行处理,由此产生上述陶企违规排放现象。

“废渣利用并不存在技术问题,许多科研院校都可以掌握这个技术。”罗淑芬说。

溶洲二厂去年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研发出利用陶瓷废渣生产的轻质保温砖,废渣参与率达到40%。按照有关专家的估算,如果建筑保温材料市场中能够挪出5%的份额使用这种保温砖,全国陶瓷企业的抛光砖废渣问题就可以全部解决。

对于陶瓷企业来说,掺入废渣也可以节能。鹰牌集团总裁林伟称,鹰牌研发已久的用陶瓷废渣生产瓷砖的技术,将选择合适时机推向市场。他透露,新产品的陶瓷废渣利用率达70%~80%,同时,瓷砖烧制温度也比普通产品低100多摄氏度,非常节能。

解决废渣需政府引导

然而,看起来很美好的陶瓷废料循环利用,发展速度并没有想象中快速。“现在的确已有不少企业开始使用废渣生产瓷砖。”吴建青说,但相对废料总量来说还是太少,剩下的都只能填埋。

罗淑芬说,用陶瓷废渣循环生产的瓷砖,在市场上的位置比较尴尬。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很环保、节能的产品,代表着循环经济,但没有权威的机构可以证明,用陶瓷废渣生产的瓷砖是很安全。同时,国家相关鼓励政策也不够明朗。

“我们几年前就开始用陶瓷废渣生产外墙砖,废砖已经成为我们的主要原料,每天都要从外面收回几百吨陶瓷废渣。但是,现在我们找不到相关政府部门发放资质,没有资质,做很多事情都有阻碍。比如我们去外面收购陶瓷废渣,也必须得去税局开税票,再加上运输费,成本几乎没有优势。”罗淑芬说。

吴建青认为,零散的企业行为很难改变现状,必须由政府进行主导,从一个区域、一个行业去整体推动陶瓷废渣的再利用,通过区域内提高生产规模,才能大幅度消化废渣。

陶瓷商业修复中的尴尬境地


古陶瓷修复可分为考古研究修复、博物馆展览修复和商业交流修复。商业交流修复,顾名思义,就是把破损残缺的古陶瓷修复的完好如初,恢复其原始完整风貌,使其能够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这种修复要求技术水平极高,它要把损坏的器物恢复成原来的形状和颜色,还要使其色彩、纹饰和质感呈现出完好的视觉效果。

在现今艺术品收藏中,书画破损了有装裱师,青铜器锈蚀了有青铜修复师;唯独作为收藏中大项的陶瓷,在社会上却很少见到有陶瓷破碎了找修复专家的情况。随着近年来收藏热的形成与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古陶瓷修复的重要性。作为古玩收藏的一个大项,古陶瓷正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追捧,其价格只涨不跌,许多明清之物更是日涨千金,被称为收益最高的项目投资,大有超越房地产和股票之势。然而,古陶瓷本身易碎,且随岁月的流逝,难免会磕磕碰碰,造成器形的破损或残缺。如果破碎后不及时修复又保存不善,那么时间一长就有可能会丢失其残缺部位或因互相磨损而缺失边角。瓷面有了冲口,长年不修补也会自行扩大。这样一来,藏品不但不会升值,反而是越捂越贬值。古语说:“瓷器破半边,不值半毛钱”,而在现今收藏中,古瓷器一旦有了破损,其价值还不到整器的十分之一。思量其价值,就需要假借修复专家的妙手回春,才能使破损的古瓷重新恢复原来面目。

然而,由于陶瓷商业修复刚刚受到世人的重视,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

问题一:修复人员极少

目前中国的文物修复状况不容乐观,全国现有2000余万件亟待修复的文物,其中陶瓷占一半以上,这还不包括收藏者手中的文物。而目前国内真正接触古陶瓷修复的人不足200人,大多技术粗糙,难以还原古瓷之本来神韵,且多在博物馆工作,真正技术精湛能够达到商业修复的古陶瓷修复师也就几十人。目前仅知的只有上海博物馆的蒋道银、南京博物院的王勉,古陶精舍的于爱萍,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的邓廷毅,北京的毛晓沪,首都博物馆的吕淑玲等老专家能达到这个水平,这是远远不能满足收藏家的需求。

问题二:修复时间长

商业修复要求修复后的文物不论在器型、色泽、甚至纹饰上都必须在直观上完整无损。因此,严格意义上的陶瓷修复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仅一厘米左右的裂缝或缺口,如仅用手工的话,就断断续续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来精心复原;如果再大一些的缺口甚至残破器物,就需要1至2个月的时间修复。南京博物院王勉老师曾为首都博物馆修复过一件元青花龙纹碗,断断续续修复了一年之久。这样,陶瓷修复时间过长,便不利于陶瓷的大宗修复。

问题三:陶瓷商业修复无标准

陶瓷商业修复的过程与博物馆展览修复一样,都要经过清洗、拼对、粘接、配补、加固、打底子、作色、仿釉、作旧等过程,但是这里面隐藏了一个打磨的过程。考古修复和博物馆展览修复都要求在修复过程中是无损伤修复,达到修旧如旧的标准。而陶瓷商业修复则没一个固定的标准。在陶瓷商业修复中,如修复水平不到,则不利于展览交易,如修过了,则很容易修旧如新,破坏文物。目前社会上的修复还是以博物馆展览修复的为多。虽够不上商业修复的标准,但还基本上还原了陶瓷的本来面目,也不会对陶瓷有太大的损伤。所以,如果不是为了交易,陶瓷商业修复还是可以用高水平的博物馆展览修复来代替的。就如2005年首都博物馆修复的上百件文物,修复水平之高,可以说件件都够得上真正的商业修复。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热修复”,他们凭借高超的制瓷技术,对陶瓷进行再造修复。他们大多对原器物进行大面积的损伤,通过接胎、接底,补胎、补釉、重新做彩和作旧来进行修复。这样的修复可以达到商业交易的目的,但要求对陶瓷进行回炉重烧,进行火的洗炼,已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原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已不复存在,这就等于重新烧制了一件陶瓷。如果修复后的陶瓷进入拍卖场或市场交易,我们将很难对其进行鉴定,这样不仅助长了作假的风气,同时也使原本就混乱的艺术品市场雪上加霜。因此,作为收藏者应坚决反对这种高仿式修复。

问题四:修复材料的时间限制

目前的修复材料一般都是化工材料,有一定的应用期限,超过这个期限就会分解、变色。一般情况下,客户希望修复具有永久性,而运用目前的材料只可以维持10年左右。其中运用不用加热的修复材料,最佳的状态只有两年,运用加热的修复材料也只有5年左右,这远远达不到客户的要求。因此,在新材料上的开发上是目前陶瓷修复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问题五:修复过程的不透明性

在陶瓷长达几个月的修复中,收藏者不可能天天看着修复师怎么修,修复师也不可能让你看。因此,在修复师的独立修复中,易出现以下问题:第一、运用不可逆修复材料,给下次修复带来困难;第二、粘接不牢或不平影响后期制作;第三、配补是相对较易的一步,但曾出现过有的修复师为了便于修复,而丢弃原件碎片,而进行大面积配补。第四、修复的好坏就在于打磨上面。目前的打磨一般是用砂纸或打磨机进行打磨,尽可能面积小的进行打磨。但也有一些水平低下的修复师,因粘接不平而用钢锉锉去多余部分。第五、陶瓷的底色、釉色仿得不到位造成变色改变原器风格,直接影响视觉效果。

问题六:修复的价格

目前古陶瓷修复的价格没有统一的标准,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这主要是根据古陶瓷自身的价值和修复难度来定。像冲线、崩口、炸肚等收费相对较低,而一些破损得相当厉害或工艺相对复杂的,收费就要贵不少。首都博物馆曾将镇馆之物元青花凤首扁壶以3.8万元的修复价格委托上海博物馆蒋道银处修复。若是私人修复,此修复费用要在十万元左右。

虽说这些修复师的修复价格较高,但对于收藏者来说,只要自己觉得值,有必要修,有价值修,就可以修。况且修复后陶瓷的价格在残片价格的数倍以上,也就是说,在这数倍价值的增长过程中是由陶瓷修复师来完成的。

问题七:相关法律问题

由于关于陶瓷商业修复相关法律的不完备,因此关于修复的官司也是不断的。曾出现过在修复过程中对陶瓷的残片偷梁换柱,大面积的损坏器物,修复达不到客户标准,修复后重损等问题,一时间修复市场乌烟瘴气。因此为了避免法律上的纠纷,许多水平较高的修复专家已不再为私人修复陶瓷,特别是博物馆的一些陶瓷修复专家。即使要修,也只为那些陶瓷来路清的私人客户修,而且要在修复之前签订协议。

其实每位修复专家都有自己的习惯,南京博物院的王勉老师在为私人修复时为自己定下了以下标准:客户手中的陶瓷来路要清;决不为不可修复和不可修的陶瓷进行修复(不可修复是指此陶瓷修复完整后也没有多大价值,不值钱的和假的文物;不可修是指器物已残损的很厉害或者缺损的较多,已无法修复或不值得修复。);只要是别的修复师修复过的器物自己坚决不修;必要时还要签订陶瓷修复协议。

现如今,在修复人材良莠不齐之时,如果要修复陶瓷还是要找那些技术好、信誉好、原则性强、有经验的陶瓷修复师,必要时要和修复师签订陶瓷修复协议。虽然这些专家的修复价格偏高,但对于一件真正好的艺术品来说,这远远比不上其修复好后的价值,如果贪图便宜,等陶瓷修坏了,再想挽回,那就会因小失大,使瓷器身价大跌。

总之,陶瓷修复也可以说是一种投资,关键在于选对陶瓷修复专家。但由于目前陶瓷修复的专家较少,因此,从长远来看,陶瓷修复的队伍应该加强,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的保护先人的文化遗产,使其代代相传。

专家聚首京城解读“闽龙现象” 陶瓷业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从COPY别人,到自主研发,陶瓷的设计已经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从名不见经传,到品牌的成功运作,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内陶瓷行业正迅速成长。在近日举办的“中国陶瓷行业发展前景暨‘闽龙现象’高峰论坛”上,各路行业精英共同探寻陶瓷行业的发展之路,揭示出陶瓷行业发展的四大趋势。

趋势一:交易形成整合场所

北京闽龙陶瓷集散地集聚了100多个著名品牌,几乎囊括中国市面上所有陶瓷品牌。陶瓷品牌为什么会扎堆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表示,从“闽龙现象”不难看出,商品交易正呈现出集中化趋势,闽龙市场只不过是一个具体的表现形式。

任兴洲认为,商品交易当前出现两大趋势,一是交易向大型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的专业市场群集中。而另一趋势,以闽龙为例,市场上会出现一些经营大户,向贸易公司转型的趋势也已经初露端倪,实际上现在的总代理、总经销正在市场里面孵化,从而形成共享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多赢局面。“闽龙现象”不是偶然的,它正在像居然之家、百安居一样实现着自己的优势,重新整合北京家居建材界的陶瓷市场。

趋势二:厂商一体化加快

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陶瓷市场的销售格局也发生着不断变化。新明珠集团总裁叶德林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供不应求,到90年代的生产过剩,再到2000年以后的一次次洗牌,市场销售模式也在随竞争而改变。从代理制市场零售、到专卖店直销、再到仓储式销售、超市销售、家装渠道、设计师终端等等,市场营销格局每一次变化,都会使一批企业迅速崛起,也会使一批企业在竞争中倒下。

陶瓷行业已进入了大流通、大整合的品牌时代。随便开一个门市、摆几片砖就可赚钱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的竞争,是厂商一体化的联合竞争,这样将会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陶瓷企业市场渠道的好坏,取决于拥有多少优质的经销商的总和。只有把企业和经销商捆绑在一起,有利同享,有难同当,经销商才会全力推广你的产品,才会把市场通路建立成一个健康的渠道。

趋势三:市场竞争全球化

北京建筑装饰协会会长朱希斌认为,陶瓷业的市场竞争已经形成国际化趋势。他说,北京建筑陶瓷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现在不管是北京的陶瓷业还是兄弟省市的陶瓷业,也不管是欧洲的、美洲的、亚洲的,不管世界哪儿的,凡是生产陶瓷的,凡是卖陶瓷的,都要到北京来,这就决定了北京这个市场是世界建筑陶瓷市场的荟萃,是世界建筑陶瓷市场的激烈竞争之地。

北京建筑陶瓷市场档次多种多样,从低级、中级到高级,上到奥运工程,下到百姓家庭装修,有一平方米一千块、两千块的,也有一百块两百块的,但无论哪个档次的,都必须是环保的、节水节能的。因此企业必须提高产品的“含金量”,才能有竞争的能力。

趋势四:与装修公司捆绑

作为家庭装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产品,陶瓷开始与品牌家装公司进行捆绑营销。亚光亚装饰公司董事长彭桂华表示,亚光亚与闽龙陶瓷市场之间就有着非常愉快和成功的合作,市场建立好和家装公司的服务流程至关重要。

阔达装饰公司董事长曹安闽则认为,尽管现在强调集成家装,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瓷砖不到位,到位以后跟人员合作很困难,出了问题纠纷的界定不准确。这需要闽龙这样的品牌专业市场和装修公司进行密切合作。

业之峰装饰公司董事长张钧则提出了陶瓷销售的“第五渠道”,即区别于房产商采购、公务装修采购、建材超市销售和传统经销商运营之外的渠道,即装修公司和陶瓷市场的经销商合作,与经销商一道做终端服务。

相关说法:解读“闽龙现象”

2002年初,一个名叫陈进林的福建商人来到十里河建材一条街,在其东头划出一块地,开始了创办北京第一个规范陶瓷市场的梦想。这个曾经在七里庄和小武基做过“陶瓷游击队”的中年人通过整改小武基原有自发市场,吸纳七里庄的散户,渐渐做出了声势,打出了“闽龙陶瓷集散地”的招牌。

三年后的今年,闽龙市场发展成为北京最大的专业经营陶瓷的集散地,吸引了几乎中国市场上所有著名陶瓷品牌在这里开展示厅和旗舰店。闽龙的“一夜成名”被专家们称为中国家居建材界的“闽龙现象”。

作为闽龙陶瓷集散地的创建者,陈进林认为“闽龙现象”形成的内因是扎堆儿,如同北京的服装一条街、小吃一条街、茶叶一条街一样,闽龙选址已形成建材一条街的十里河,正是看好了这里建材的扎堆儿,再把瓷砖厂家聚集在一起,形成瓷砖扎堆儿的专业市场,从而获得了市场新的竞争优势。其次是闽龙的经营模式顺应了陶瓷发展的潮流——实景展示。目前,闽龙内上千平方米的展示厅有十几个,由于展示空间大,产品能够得以充分的展示,因此很多展厅都以居家生活的场所为蓝本,将展厅设计成生活的秀场,布上锅、碗、盆、勺、浴巾、洗涤用品等生活道具,从而上演了一幕幕真实的生活秀。这让消费者有一个“所见即所出”的直观感觉。第三,前展厅后仓储的模式给消费者以充分选择余地。受空间所限,很多市场只摆样品,库存量很少,往往需要一定的送货时间,而对于讲求效益的消费者来说,等,无疑是最痛苦的一件事,在闽龙,消费者可以看完货就拉走,丝毫不会影响进驻新家的进程。对于商家来说,前展厅后仓储,既做了批发生意又不丢零售的散单,不仅为工程看样提供了良好的展示效果,确保大单的顺利成交,同时,零散的小宗生意又可维持正常运营的费用支出。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会长丁卫东分析认为,“闽龙现象”的出现,首先得益于房地产改革的大环境,其次是这个市场集聚了国内十大名牌陶瓷,服务非常好。贝尔陶瓷有限公司华北公司总经理沈建法表示,闽龙的成功是因为定位准确。闽龙30多万平方米的规模正好给一些厂家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很多厂家在这里形成总部的一个基地,办公、中层销售、品牌形象都在这里得到展示,吸引了大批家装公司、工程单位前来采购,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闽龙陶瓷基地部分商户面临“孤岛”尴尬》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闽龙陶瓷基地部分商户面临“孤岛”尴尬》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龙形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