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大师云集上海 共话中华陶瓷传承与复兴

大师云集上海 共话中华陶瓷传承与复兴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1-04-10

陶瓷艺术。

为传承、保护、弘扬中华陶瓷文化,从1979年开始,中央政府及国家一级行业协会先后开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的选拔评选,共评选出268位国家级陶瓷大师,实现了中华陶瓷从技艺传承至弘扬发展到设计创新的历史性沿革,在国家赋予大师神圣荣誉的背后,也赋予了“大师”承载中华陶瓷文化艺术复兴的崇高责任和历史使命。

然而,由于“大师”作品价值不断攀升、“大师”效应利益的驱动,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十几类不同类型的“大师”称号,例如“古大师”、“雕大师”、“青年大师”、“民间大师”等,还有些人堂而皇之地自封“×××大师”,粗劣、仿冒的作品横行在国际市场,国内酒店文化市场,鱼目混珠,充斥市场,同时也应该看到,有个别被评上的国家大师,拜倒在金钱和石榴裙下,不讲诚信,不守艺道,缺乏创新和思想,请人代作,泛滥于市,贱用“大师”名称,沾污“大师”荣誉,影响“大师”形象,误导消费者。

为了矫正乱象,维护中华陶瓷大师神圣称号,培养大师的艺德和创新能力,提升大师的市场地位,探讨中华陶瓷艺术的发展战略和文化安全,促进中华陶瓷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庆祝“中华文化促进会艺术陶瓷文化中心”成立暨“中华陶瓷大师联盟”成立大会6月3日在上海举行,中国八大名窑陶瓷世家传承人150多位国家三类大师及各产区政府代表参加了成立大会,“中华文化促进会艺术陶瓷文化中心”和“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将以超前的思维方式、饱满的陶瓷激情和无私奉献精神,展现了当代陶瓷艺术家对陶瓷文化的豪迈与自信。

据悉“中心”、“联盟”的成立,将在上海建立“中华当代陶瓷大师作品鉴赏中心”,在南京路步行街建立“中华八大名窑国家大师第一陶瓷文化展示中心”和“中华陶瓷大师传媒中心”,同时将全力支持参与“上海(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并免费为陶瓷爱好者举行“当代陶瓷艺术知识培训”、“投资收藏的专业知识讲座”,组织举办中华国际陶瓷创新大赛和论坛等系列活动,“中心”、“联盟”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将为丰富上海国际文化名城的内涵锦上添花,为广大陶瓷艺术爱好者提供零距离了解中华陶瓷文化、领略当代陶瓷大师的风采搭建平台,也可帮助广大的收藏家爱好者识别真伪大师及作品,提供权威的咨询平台,为承载中华陶瓷文明,颂扬大师艺德,传播陶瓷文化,开启时代文化之窗。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刘振起、全国人大常委龚学平、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龚心瀚、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工委主任田爱习、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汉民、上海市警备区司令员彭水根、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金坚范、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名誉会长丁卫东、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秦锡麟等领导出席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协会、美国陶艺家协会、法国国家文化中心、日本、韩国、意大利及中国台湾陶瓷公会等国家陶瓷艺术商会行业组织及中国8大陶瓷产区政府行业协会,知名大学向成立大会发来贺电贺信,支持并祝贺“中心”、“联盟”的成立,并对“中心”、“联盟”的发展给予厚望。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与大师论瓷问道 看陶艺传承出新


“这个瓷器看起来真是温润如玉”、“制作一件好作品,什么最关键”……29日,来自全国各地晚报的社长、总编、记者共80多人,走进德化陶瓷艺术大师群体,和他们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欣赏大师精品,为德化陶瓷大师的高超技艺所折服。昨日上午,“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全国晚报总编记者走进世界瓷都德化采访团来到蕴玉瓷庄、宏益陶瓷研究所、明玉陶瓷研究所、友滨陶瓷研究所,采访苏献忠、柯宏荣和陈桂玉、陈明良、连紫华等德化陶瓷艺术大师的杰出代表,揣摩欣赏大师精品力作,了解他们在陶瓷艺术创作上经历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

“蕴玉”系清末德化著名瓷雕艺人苏学金的宝号,传到今天已有百年。第四代传人苏献忠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承袭祖传艺风,着力创新,独立创作了许多颠覆性的作品。《杞人忧天》《凝噎》《猪哭人》……在展厅里,苏献忠一系列关于当代社会矛盾和生活方式思考的作品引起了采访团的关注。苏献忠亲自沏茶,与采访团品茶论瓷。

柯宏荣和陈桂玉夫妇的瓷雕创作都已有30多年历史了,他们在继承传统捏、塑、雕、刻、镂、推、接、修“八字技法”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抽象表现手法,创作题材非常广泛,已设计创作出上千个品种的瓷雕作品。面对采访团关于陶瓷的问题,陈桂玉大师娓娓道来,为大伙解释何为“糯米胎”,如何从设计、瓷质、做工、烧成等方面去鉴赏一件陶瓷作品……如同一次陶瓷艺术的鲜活讲座,大师和全国晚报采访团的交流深入浅出,又有佳作在旁供实例讲解。

陈明良既是陶瓷艺术大师,又是瓷器收藏大家。他的作品,致力弘扬“瓷圣”何朝宗的创作艺术,作品洋溢着古风古韵。无论是釉色瓷质还是人物神态、衣袂,陈明良作品都有着无可挑剔的美感。除了传统的观音、弥勒、达摩,一尊老君岩的作品吸引了采访团的注意,有人在媒体上见过清源山老君岩,大呼“真像”!

连紫华专注于传统瓷塑,他对古人造像的理解和突破在于人物比例的整体协调,使得脸部俊朗、眼睛传神、嘴角生动。作品中,衣衫与身体的关系协调,能表现出衣服下的身体动态,十分传神。采访团成员问及瓷雕烧制秘诀,连紫华认真讲述了德化陶瓷烧制的多个关键环节,令大家感叹“原来陶瓷学问这么深”。

除了陶瓷技艺,采访团还对德化陶瓷的新型商业模式进行了了解。恒忆陶瓷拥有“中国龙瓷”和“一家人”两个品牌的企业,一个简单的陶瓷盘,在恒忆陶瓷的创作团队手里拥有了“七十二变”:它可以是企业经营授权牌、奖牌、荣誉牌,也可以是名人、风景名胜、诗词画作,还可以是婚姻纪念盘、小孩童年艺术照集锦……采访团和该企业董事长林鸿福进行了交流,大家了解到恒忆采取了“地域+品牌+大师”新型商业模式,在全国拥有300多家加盟商。他们研发设计不同的日用、工艺和家居陶瓷,这里的陶瓷产品带有五彩斑斓的文化特色,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媒体人,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钟爱的产品。

当天晚上,采访团成员来到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在陶艺师傅的指导下,动手体验手拉坯、陶瓷彩绘等制瓷环节,亲身感受德化陶瓷制作过程。

国际知名艺术大师共话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


景德镇市建国瓷厂作为我国生产传统高温颜色釉瓷的著名企业,在当今的新形势、新环境下计划打造新型陶瓷文化创意园。为征集更多专业人士的建议,15日上午,来自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知名艺术大师受邀来到建国瓷厂,共话打造一流陶瓷文化创意园。

建国瓷厂书记余喜来对记者介绍,建国瓷厂在市政府和陶瓷公司的安排下已开始转型,从之前的生产单位改造成为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单位,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计划将建国瓷厂用于通风、排烟、排气的烟囱打造成我市的标志型建筑,将原有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成型车间改造为一个展示建国瓷厂历史发展的窗口。

现任英国皇家水彩画协会会长的David在会上说:“景德镇世界闻名,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气息。但传统文化氛围太过强烈,要成为一流的陶瓷文化创意园应该对外开放,引进新思想,注入新血液。多形式的现代艺术观念、博物馆的展示模式等将会吸引更多国外的大师、学者。”David的建议得到了在场的专家们的一致肯定。他们认为,景德镇要有更高更快的发展必须依靠传媒及国际国内艺术家的宣传,集中创作室的建立能使得各个国家的艺术大师汇聚一起根据自己对陶瓷崭新视觉感受和个人特色交换艺术构想,创作出更有区别、有创新的作品,一个既能保护自身文化源头,又能展现多元艺术特点的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才是现代的、国际的。

陶瓷大师联盟第一展厅落户上海


讯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小聪《庐山云松图》、张松茂山水瓷板画《白云生处》等作品的“陶瓷大师联盟第一展厅展览”前天在上海福州路431号正式对外展出,这也标志着“中国陶瓷大师联盟第一展厅”正式落户上海。

目前国家有关机构共评出国家级陶瓷大师268位,然而,随着大师艺术作品市场价值的不断攀升,在“大师效应”的利益驱动下,近几年,市场出现了十几类不同类型的“大师”称号,粗劣、仿冒的作品充斥着陶瓷艺术市场,个别已被评上的国家大师,在金钱的诱惑下,缺乏创新,请人代笔,贱用“大师”名称,玷污“大师”荣誉。

在这一背景下,中华陶瓷大师联盟第一展厅(陶华苑)落户上海福州路431号后,将主要展示中华各大名窑的历史经典和百名当代国家级陶瓷大师的代表作品,定期为陶瓷收藏爱好者免费举办一系列陶瓷艺术文化知识、投资与鉴赏、创新作品展示等活动。学院教授周国桢、秦锡麟、冯林华、宁钢、李砚祖等的艺术作品也在展厅亮相。展览同时还举行了《陶瓷研究中华陶艺》杂志、《中华陶瓷大师精品集》及周国桢教授“骏马踏青”艺术品首发式。

艺术大师作品展亮相上海


2015年12月3日,由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晓峰(上海)投资有限公司、中国收藏家俱乐部主办,上海贤堂承办的“匠心臻品•上海闲堂艺术大师作品展”在上海闲堂开幕,景德镇窑火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两千余年,本次展览共展出来自艺术大师近百余件传统与当代艺术精品,其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美艳脱俗”的“结晶斗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伟“空山新雨后”的古意和“人在丹青水墨间”的才情;俞军“色釉窑变”的激情和“婴戏”的活力,更有“7501”毛泽东主席专用瓷,写照国粹“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薄如纸”的御窑风范。展品工艺制作精良,代表工艺最高水准。

展览除了巨制惊鸿的作品之外,赖德全大师还挥毫泼墨,接受了的众多瓷器收藏家和爱好者的现场定制,为藏家、投资者带来了具有高性价比的投资收藏机会,使得上海闲堂,这个充满禅茶一味的灵性空间洋溢着意造清供,修身养性,直追贤达情趣的浓烈氛围。

石湾陶瓷父子艺人的传承与创新


本月22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的2014广东民间工艺精品进京展上,石湾陶艺再次成为亮点展现在全国的视野里,除了让市民看到更丰富的石湾陶艺,也让人感受到广东的工艺品在传承与创新上做出的努力。

说起杨伟东,市民并不了解,说起杨锐华,广东的工艺界就非常熟悉了,他是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伟东是杨锐华的儿子,子承父业,一起制作工艺。

在寂寞中创新石湾釉种

老石湾艺人在表述石湾陶艺的釉时,常有一釉二型三题材的说法,釉色是排在第一位的。“以前石湾陶艺早期以出口为主,为了迎合外国人的需要,它的色彩非常丰富,并以此著称。”杨伟东说,传统的石湾釉色共有几十种,但是在古窑的柴烧成环境复杂,气氛温度很难控制,尽管釉色丰富,但很难达到理想效果。通常会用的早期的灰釉为主,釉色品种多但工艺控制难度大就消失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人们慢慢通过尝试用矿物质与氧化物合成釉料取替代早期灰釉,稳定性好烧成范围广。

但在古柴龙窑烧成的顶尖老作品,到现今也无法复制,即使通过严格化学分析也无法在复杂的柴窑气氛里重现,这种偶然性总让人感受到一窑一宝的珍贵性。

杨伟东毕业后,逐渐对陶釉产生了浓厚兴趣。看到父辈石湾陶艺家们总是被偶然性的釉彩表达局限,困住手脚,他慢慢掌握了釉料的性能,便开始日夜调试颜料,在泥、釉、火诸方面积累经验。

丰富釉料拓展石湾工艺的道路

在创新过程中,老一辈和新一代显出了剧烈的冲突,父亲觉得儿子研发出的釉料太亮,太前卫,“火气大”;而儿子又觉得父亲太保守,不能接受新鲜的事物。两人在争吵中不断融合彼此的观点,最终达融合。现在研发出的一些釉料都是借鉴了其他陶艺产区釉料基础上进行创新,如耀变天目釉、金彩茶叶沫釉、绿银丝金沙釉等。

让杨伟东最得意的一个釉料是铁红金圈釉,这种釉通过高温烧成特殊的曲线,在陶艺上犹如斑斓的梅花,非常漂亮。杨伟东曾在一个有设计感的大琵琶花瓶上施于此釉,将作品送于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评选,荣获金奖。还有一个釉种名为绿银丝釉,这也是杨伟东的首创,通过绿金沙釉改良而成质感犹如刺绣中的乱针绣的立体效果。

杨锐华告诉记者,因为儿子丰富了石湾的釉种,他也根据釉种对石湾工艺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比如最近他做的一个《孔雀》作品,就是专为绿银丝釉而创造,器型采用多种釉色混合配搭,更能表现出孔雀颜色的艳丽釉色传统和创新有种配搭,这也是对固有石湾釉彩新的突破。

陶艺大师齐聚石湾共议陶塑技艺传承


今天是中国文化遗产日。昨日,刘泽棉、梅文鼎等陶艺大师齐聚石湾探讨推进石湾陶塑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据介绍, 2005年底,“石湾陶塑技艺”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了公示名录。石湾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特别是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公仔” 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它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为了更好地宣传和传承“石湾陶塑技艺”这一独特而无形的血脉文化,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市同庆石湾公仔博物馆结合今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举办了此次座谈会。

石湾陶塑技艺应如何适应新时代?如何应用到其他产业或行业中合作发展?座谈会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梅文鼎等陶艺大师及专家、行业代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为保护、传承石湾陶塑技艺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谋划策。

石湾镇街道宣教办主任杨洪表明了地方政府推动陶文化的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他说,如何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下来,更多考虑应当是如何做出影响力,而不是单纯的追求产值。要将陶文化融入到城市个性和城市品味中,融入到其他产业的提升中。另外,政府要搭建一个平台,将石湾陶艺送到国家级展览馆展出,打造出区域品牌。同时,要设立知识产权专项保护资金和陶艺专家组,推动陶文化的发展。

上海世博会——“中国汝瓷大师精品汇展”


55件汝瓷精品惊艳世博园

8月1日,“上海世博会——中华艺术•国家大师珍品系列汇展”之“中国汝瓷大师精品汇展”在上海世博园文化中心举办。

根据上海世博局的安排,中国汝瓷大师精品汇展由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上海新世界(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汝州市政府承办。

为举办好这次活动,汝州市精心筹备。去年9月份,该市召开动员会,发动该市40多家汝瓷企业,发挥各自优势,设计汝瓷新品,同时聘请国家级的陶瓷专家,对汝瓷作品进行评奖,从1万多件大师作品中,挑选出55件汝瓷精品参加此次会展。

汝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宋代被列为五大名瓷(汝、官、哥、钧、定)之首,有“汝窑为魁”的美誉,被钦定为宫廷用瓷。近年来,汝州市加大科技投入,创新汝瓷产品,发掘汝瓷魅力,弘扬汝瓷文化,使汝瓷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汝瓷以其温润古朴的造型、美观典雅的釉色,受到世人的追捧和收藏爱好者的青睐,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汇展开幕当天,大批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咨询,对汝瓷精品的神韵魅力赞叹不已。

据了解,汝瓷汇展8月1日开始,8月31日结束,为期一个月。除汇展外,还将举办由30多家媒体参加的新闻发布会和对话大师等一系列活动。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汇聚东鹏探讨中国陶瓷文化传承


最近,梅文鼎、刘炳、潘柏林、廖洪标、霍家荣等5位佛山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杨望成、安文江、龙建刚、杨洪、陈月华等著名学者欣然相聚东鹏陶瓷生活体验馆,参加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文化(东鹏)研讨会,就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入探讨,为当代建陶产业与传统陶文化有机结合建言献策。大师们认为,对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最重要的是精神内涵,只有产品与这种精神融为一体,才能做大做强其产业,推动民族品牌与民族文化腾飞世界。

安文江:“东鹏魅力,唯我独有”

“参观东鹏生活体验馆让人觉得很受感染,美的享受,美的感觉,我用八个字来形容:‘东鹏魅力,唯我独有’。”著名学者安文江在品鉴完东鹏陶瓷生活体验馆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率先拉开研讨会的序幕,他说:“文学、艺术、文化都是用它独特的魅力来吸引人。东鹏产品独特的个性、东鹏的文化,东鹏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起形成了东鹏独有的东西,这就是东鹏的魅力。”

安文江认为,东鹏文化可以和岭南、佛山、石湾文化更紧密地接合起来,东鹏生活体验馆可以向更高的品质升华。石湾陶瓷大师的代表作或复制品如果在东鹏展厅摆设,人们将联想到东鹏产品背后深厚的文化背景。如果有必要的话,佛山年画、剪纸同样可以代表岭南文化,成为东鹏魅力独特的一部分。

梅文鼎:中国瓷砖就要用中国名称

穿着朴素的梅文鼎大师,浑身充满艺术气质,在发言中非常注重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他说:“我很欣赏东鹏提出‘传承’这个口号。很多人都会认为我们现在用的马彩克、釉面砖、墙地砖、卫生洁具都是引自意大利、西班牙的。的确,这种技术、工艺、流程是引自欧洲,但是,意大利西班牙的陶瓷是从我们中国引进的。所以,‘传承’,是让五千年中华陶瓷文化得以延伸,传承既是文化的延伸也是精神的延伸。东鹏与南风古灶‘一脉相承’,潘柏林大师点燃的圣火从南风古灶传到东鹏这里,把龙脉完整地连接起来。”

他进一步强调指出,陶瓷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窗口,古代欧洲的许多缸、罐、碗,就有从佛山东平河运去的,欧洲展出过佛山石湾制造的陶器。他建议中国的陶企研制新产品打自主文化品牌,用中国特色的靓丽名称,这远远胜过那些“怪异”的洋名。中国陶企应更多地吸收中国陶瓷文化的精神特点,利用传统陶文元素来改造产品,满足群众的追求。佛山是历史悠久的陶瓷产地,可以讲述的历史特别多。若将千年“一脉相承”的理念传播开去,在“传承”上做文章,可以延伸佛山陶瓷的生命力。但推广中国陶瓷文化不能乱来,一定要有一个无形渗透的过程。

杨望成:打造多元素的新东方文化

佛山科技学院杨望成教授认为:“东鹏以打造国际品牌为目标,这一宏伟目标与远景是通过陶瓷产品来实现的。产品是一种载体,一种形式,真正打动消费者的是产品满足了他在生活品位、精神价值上的一种追求。所以,产品要从文化这方面入手,通过产品来表达体现一种文化。用文化打造世界级国际化企业,这是东鹏的一种战略,这个战略又一次走在了陶瓷行业的前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东鹏的文化战略抓住了一个明确的主题:新东方主义。安老师和梅大师都提到,要把我们佛山的元素、石湾的元素、岭南的元素融到其中,这有一个问题:在市场里会不会得到广泛的认可?这些元素能不能够卖一百亿的这样一个目标?我认为,仅靠几点元素是不够的,我们依靠的不仅仅是东方主义,它重在‘新’和‘东方’的结合,新东方主义一定是带有全球性、国际性的背景的东方主义。当然,中国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的相融,也可以体现在我们的企业文化、产品文化当中。”

龙建刚:提升文化高度

“我今天是第二次来东鹏生活体验馆,经过两次认真细看,我感觉到东鹏体验馆是一个感性的世界,空间感很到位,很具有它的个性,可以说是中国最独特的陶瓷产品展示馆。这里的产品、组合、展览到观赏方式,都是唯一的,别人想不到的,东鹏都敢想敢做。”龙建刚不但欣赏东鹏的生活体验馆,而且很赞成企业挖掘东方文化、佛山文化的做法。他希望东鹏能更好地与大师们充分合作,更好地宏扬石湾的陶文化,只有文化高度才能提升价值。

廖洪标:用文化融入生活

看完东鹏生活体验馆后,廖洪标表示,中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石湾陶艺大师级人物众多,利用好现代陶瓷销售体系,促进陶艺发展,从文化元素来讨论、推广陶瓷文化,使石湾陶瓷渗透到世界各地———东鹏提出传承陶文化,传承创新中华历史发展,是一个高远之见。艺术品是生活的点缀,中华文化与现代建筑配合好,把艺术品和生活必须品运用到一起,用文化融入生活去,满足群众的需求,那是个完美的组合。东鹏陶瓷如果产品和文化都是中国的、石湾的、东鹏的,将石湾文化、岭南文化展示给外国人看,品牌含金量将大大增高。

潘柏林:文化传承在于神韵

工业化生产线上的建陶产品,如何从陶瓷历史文化中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认为,陶瓷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它不同的历史和感觉,一定要把石湾文化融入到建筑陶瓷中才能长远发展,现代瓷砖的设计可以考虑融入石湾陶艺的味道和神韵。

他说:“我对文化的看法就是首先从视觉到感觉,将陶瓷文化与建筑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感觉,石湾文化融入到建筑陶瓷中是长远发展之计。东鹏陶瓷生活体验馆目前在全国开了好几百家,设计都具有独特的新东方文化韵味,产品和文化融汇得很好。”

潘柏林指出:“东鹏产品可以更好地运用石湾的陶瓷艺术,充分运用好大师的无形资产,吸收石湾陶瓷艺术的精神文化,根据地方特点加入中国文化元素,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引领世界的潮流。”

霍家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研制出一些具有中国文化而又适应现代建筑需求的产品,通过产品中体现的中国历史文化来吸引外国人,让更多的外国人也接受我们的产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霍家荣指出,东鹏的产品展示具有很高的水平,软、硬装饰品的搭配把产品衬托得很高档,当前东鹏倡导的新东方主义适应世界潮流,今后应考虑把文化范围扩大一些,因为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历史和特色,中国不同的朝代、不同地方的文化元素都可以融入到产品中,体现中国源远流长的陶文化。

杨洪:陶瓷公仔最具特色

对于陶瓷文化的传承,杨洪认为发展陶艺是切入点,他说:“通过这次参观,感觉让人耳目一新,跟以往看过的展厅大不相同。如果展厅放多一些最具特色的陶瓷公仔,融入多一些中国各朝代的文化线条和图案,会更能突出东鹏的文化品位,对石湾文化的推广也有很大的作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大师云集上海 共话中华陶瓷传承与复兴》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大师云集上海 共话中华陶瓷传承与复兴》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