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万利瓷砖 > 导航 >

抵价500元所得瓷扇竟值15万

抵价500元所得瓷扇竟值15万

万利瓷砖 瓷砖墙面 性价比高的瓷砖

2021-04-13

万利瓷砖。

多年前因爱好勉强收下的一把瓷扇竟价值15万,这让黄陂经营字画装裱生意的张潼异常兴奋。昨日,在武昌庙会的长春观免费鉴宝现场,一把瓷扇吸引了众多目光。 

记者看到,该瓷扇做工精细,厚度约为2毫米,正面为山水画,背面是未上釉的瓷器胚胎,重量约2斤。 

专家多番鉴定后表示,该瓷扇为民国早期作品,出自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的汪野亭之手。 

“可能是当时流落民间的官窑师傅制作,然后汪野亭进行作画,但目前已无法考证。”文物专家蔡华初表示,此扇价值在15万元以上。 

谈及瓷扇来历,53岁的黄陂人张潼说,1979年的一天,一位80多岁太婆来到装裱店,要求对一幅早期的黄鹤楼画作进行装裱。“当时太婆无法承担500元的装裱费,最后提出用这把瓷扇作为回报。” 

张潼称,由于太婆十分诚恳,自己又特别喜欢这幅瓷扇画,最后只得勉强成交,真没想到值15万。 

据统计,在活动举行的短短两个小时内,参与鉴定的物品达百余件。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明清两朝外销瓷价抵黄金 欧洲皇室贵族竞相收藏


清光绪彩釉雕瓷四季花鸟纹方瓶(被欧洲人改为台灯)

西方历史上,对中国瓷器评价极高,中国瓷器一度价抵黄金,被欧洲皇室贵族视若拱璧、竞相收藏。可是,如果进一步提问,这些闻名世界的中国瓷器,究竟是官窑瓷还是外销瓷,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

官窑瓷器不会大量出口

中国古陶瓷专家胡雁溪表示,认为西方历史上对中国瓷器的崇高评价仅是针对官窑的,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更是中国古陶瓷收藏领域的一个严重的误解”。

事实上,1860年之前,欧洲皇室及上流社会收藏的中国瓷器就是清代(包括明代)的外销瓷,那些被他们所大量仿制的中国瓷器也是明清外销瓷。

胡雁溪说,中国的官窑瓷器过去根本不会大量出口,除了极少量赠给外国皇室或使节的礼品瓷;即使在中国国内,普通臣民也是见不到官窑瓷的。

据了解,中国官窑真正流传到西方去,以及日本人真正见识到中国官窑,都在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烧毁圆明园以后;中国官窑瓷器大量流失到西方则更晚。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掠夺了大量中国皇家文物。民国以后,清室岁入不足,将很多瓷器抵押给银行,最后由银行进行拍卖。此外,内务府也曾进行过古董拍卖。加之内廷种种盗窃行为的发生,才造成了官窑瓷的大量外流。

可以说,20世纪初期之前,西方人甚至没见过多少中国官窑瓷,西方社会对中国陶瓷的所有美誉其实也都是针对通过贸易而来的中国外销瓷。直到1710年之前,欧洲还制造不出真正的瓷器,只能从中国进口。在几个世纪里,包括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许多西方国家都大量仿制过中国瓷器,而他们仿制的样本也都是中国外销瓷。

高档外销瓷画工堪比官窑

“看瓷器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研究瓷器要研究它的文化内涵、文化背景。”胡雁溪特别提到,如果从瓷器上所反映的题材宽泛度、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反映的丰富信息来讲,官窑瓷是无法与外销瓷相比的。

虽然官窑瓷的精湛工艺众口皆碑,但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却很狭窄。官窑仅供皇家御用的特性,造成了它的局限性,养在深宫、基本上并不外传又使得它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极其有限。

清代外销瓷的影响力则是世界性的。这些外销瓷包含巨大的信息量,传达出的历史学术资料远比官窑多。通过它们,甚至能了解到当时人们的一些生活细节。

从工艺上看,清代外销瓷中有一些非常精美的高档瓷器。目前正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清代外销瓷展”中的《清雍正粉彩仕女采桑图盘》即是其中一件。胡雁溪认为,该盘绘图极其精美,众多仕女神形兼备,配景中的房舍器具、树石围栏无不精细入微,“画工的水平比官窑不差,完全就是一个很高明的画家的一幅画。”

国外更重视清代外销瓷

明清外销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学术价值,是曾经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功臣”,但直到现在都没有引起国内文博界的足够重视,对此,胡雁溪觉得十分惋惜。他告诉笔者,在国外,很多博物馆都收藏有精美的清代外销瓷。国外对中国外销瓷的重视程度、研究的总体水平都比国内要高。“毕竟历史上,这是他们皇家、贵族使用过的。”

据胡雁溪介绍,国内还没有一家博物馆中的明清外销瓷数量超过千件。收藏中国外销瓷最多的广州博物馆,据2005年的统计,也不过700余件,故宫博物院只有不多的几百件。资料有限、交流有限使得人们不能对清代外销瓷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还有人提出,中国外销瓷存世数量大,有100万件、甚至1000万件。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在收藏界自然就变得不值钱了。胡雁溪说,这种看法不是从学术性、艺术性出发,而是从市场出发,“不懂得它的文化含义,只知道拿钱衡量一个东西的价值。其实价格并不真正等于价值,几百万元、几千万元一件的赝品,价格不可谓不高,又有什么价值?可喜的是清代外销瓷的价值正在不断被人们认知。”

“中西合璧”瓷得到肯定

清代外销瓷内容丰富,有些外销瓷是“中西合璧”,中国外销瓷运到欧洲后再由当地工匠加上各种装饰。一些外销瓷被镶嵌上了贵金属,一些则在原有图案上加彩绘画。

胡雁溪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欧洲人为了使中国瓷器更适合当时欧洲人的欣赏口味,所做的一些改良。中国人比较喜欢淡雅色调,而欧洲人喜欢浓烈色彩。中国人绘画讲究意境,喜用抽象笔墨,欧洲人绘画则追求写实。不同的审美取向,使得欧洲人将运来的部分中国外销瓷进行了“加工”,绘制上他们感兴趣的图案。

比如,中国青花瓷运到欧洲后,有一段时间非常受到欢迎。但随着时尚的变化,欧洲人开始追求强烈的色彩。于是,有些青花瓷上就被当地人增画了许多内容,比如在空白处加画了彩色的菊花,加红、描金,营造金碧辉煌的效果等。

陶瓷币—— 一币抵万金


收藏是种文化,是种喜欢,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喜欢就有收藏价值。收藏对于我们主要的价值表现在以下方面:文物和欣赏价值,潜在的投资价值,货币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同样也是一件小型艺术品。收藏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是艺术与价值的结晶。

 

硬币一般为金属币,从贵金属到普通金属铜、铁、铝以至较为廉价的锡、锌、锑,都可以铸成硬币。但在特殊条件下,却产生了非金属币——陶瓷币。小小一枚货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潜在着人文、历史、地理、民族、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收集钱币,也是对知识的吸取与学习。

 

世界各地的珍奇货币,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至今还在各国流行和珍藏着。陶币是一种制作工艺简单、流通寿命短的钱币。当时资源缺乏,曾短暂发行过陶瓷货币。因其易碎性质,流传至今的为数极少,颜色有褐、白、绿等。陶币背面有近似于圆的八边形图案,图案上下饰有云纹,陶币的原料由高岭石等多种成分组成,具有吸水、可塑、耐火等可烧结成型等特性。此瓷币一组20枚,流传至今实属难得,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瓷币最早见于汉代有过瓷币的纪录,在1959年上海嘉定县战国墓中出土的陶瓷中,就有战国时流通的古代陶瓷币——郢爱。《据旧五代史》记载:五代时,北方缺乏铜料,幽州军阀刘仁恭便用陶泥制作钱币,在内部使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在古代,由于市场上小额通货的不足,官方许可在发行者保证兑付的前提下也可在市场上作为小额通货的补充流通。

随着中国引进近代机制钱币,陶瓷代币逐渐开始流通。陶瓷代币色彩鲜艳、形状各异、品种繁多。除了陶瓷之外,也有部分金属、玻璃等材质的相同性质物品,前人讨论时多并列讨论。大小不同的面值是按照当时的货币体系而设定,大部分的陶瓷笔带有汉字的币文,在文字与形制上也充分体现了与中国钱币文化的联系,可算是东南亚华人相关钱币中独具特色的一朵奇葩。

日军侵占东北时,大量掠夺中国金属矿藏,伪满洲傀儡政权财政困难,到处搜刮金属物制造枪弹武器。伪满洲政权一方面将大量金属矿奉献给日军,另一方面将社会上流通的铜币收回,并到处搜刮民间铜器,就连箱柜上的“铜活”也不放过。伪满当局财政枯竭、经济困窘,只好从日本引进技术,用陶土冲压成货币,投放市场,充当“满洲中央银行”大面值纸币的辅币。

小小一枚钱币展现出宽阔而深远、精美而活泼的时代气息,将时代生活、历史进程浓缩其中,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的状况,集史料性、艺术性、观赏性、知识性融为一体,具有不可低估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观赏这一枚枚货币,让人们对流逝的岁月勾起沉沉的追忆。唤起人们强烈的收藏欲望。

明清两朝外销瓷价抵黄金 欧洲皇室贵族竞相收藏 (2)


清康熙青花欧洲加彩仕女图瓶

西方历史上,对中国瓷器评价极高,中国瓷器一度价抵黄金,被欧洲皇室贵族视若拱璧、竞相收藏。可是,如果进一步提问,这些闻名世界的中国瓷器,究竟是官窑瓷还是外销瓷,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

官窑瓷器不会大量出口

中国古陶瓷专家胡雁溪表示,认为西方历史上对中国瓷器的崇高评价仅是针对官窑的,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更是中国古陶瓷收藏领域的一个严重的误解”。

事实上,1860年之前,欧洲皇室及上流社会收藏的中国瓷器就是清代(包括明代)的外销瓷,那些被他们所大量仿制的中国瓷器也是明清外销瓷。

胡雁溪说,中国的官窑瓷器过去根本不会大量出口,除了极少量赠给外国皇室或使节的礼品瓷;即使在中国国内,普通臣民也是见不到官窑瓷的。

据了解,中国官窑真正流传到西方去,以及日本人真正见识到中国官窑,都在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烧毁圆明园以后;中国官窑瓷器大量流失到西方则更晚。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掠夺了大量中国皇家文物。民国以后,清室岁入不足,将很多瓷器抵押给银行,最后由银行进行拍卖。此外,内务府也曾进行过古董拍卖。加之内廷种种盗窃行为的发生,才造成了官窑瓷的大量外流。

可以说,20世纪初期之前,西方人甚至没见过多少中国官窑瓷,西方社会对中国陶瓷的所有美誉其实也都是针对通过贸易而来的中国外销瓷。直到1710年之前,欧洲还制造不出真正的瓷器,只能从中国进口。在几个世纪里,包括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许多西方国家都大量仿制过中国瓷器,而他们仿制的样本也都是中国外销瓷。

高档外销瓷画工堪比官窑

“看瓷器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研究瓷器要研究它的文化内涵、文化背景。”胡雁溪特别提到,如果从瓷器上所反映的题材宽泛度、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反映的丰富信息来讲,官窑瓷是无法与外销瓷相比的。

虽然官窑瓷的精湛工艺众口皆碑,但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却很狭窄。官窑仅供皇家御用的特性,造成了它的局限性,养在深宫、基本上并不外传又使得它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极其有限。

清代外销瓷的影响力则是世界性的。这些外销瓷包含巨大的信息量,传达出的历史学术资料远比官窑多。通过它们,甚至能了解到当时人们的一些生活细节。

从工艺上看,清代外销瓷中有一些非常精美的高档瓷器。目前正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清代外销瓷展”中的《清雍正粉彩仕女采桑图盘》即是其中一件。胡雁溪认为,该盘绘图极其精美,众多仕女神形兼备,配景中的房舍器具、树石围栏无不精细入微,“画工的水平比官窑不差,完全就是一个很高明的画家的一幅画。”

国外更重视清代外销瓷

明清外销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学术价值,是曾经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功臣”,但直到现在都没有引起国内文博界的足够重视,对此,胡雁溪觉得十分惋惜。他告诉笔者,在国外,很多博物馆都收藏有精美的清代外销瓷。国外对中国外销瓷的重视程度、研究的总体水平都比国内要高。“毕竟历史上,这是他们皇家、贵族使用过的。”

据胡雁溪介绍,国内还没有一家博物馆中的明清外销瓷数量超过千件。收藏中国外销瓷最多的广州博物馆,据2005年的统计,也不过700余件,故宫博物院只有不多的几百件。资料有限、交流有限使得人们不能对清代外销瓷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还有人提出,中国外销瓷存世数量大,有100万件、甚至1000万件。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在收藏界自然就变得不值钱了。胡雁溪说,这种看法不是从学术性、艺术性出发,而是从市场出发,“不懂得它的文化含义,只知道拿钱衡量一个东西的价值。其实价格并不真正等于价值,几百万元、几千万元一件的赝品,价格不可谓不高,又有什么价值?可喜的是清代外销瓷的价值正在不断被人们认知。”

“中西合璧”瓷得到肯定

清代外销瓷内容丰富,有些外销瓷是“中西合璧”,中国外销瓷运到欧洲后再由当地工匠加上各种装饰。一些外销瓷被镶嵌上了贵金属,一些则在原有图案上加彩绘画。

胡雁溪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欧洲人为了使中国瓷器更适合当时欧洲人的欣赏口味,所做的一些改良。中国人比较喜欢淡雅色调,而欧洲人喜欢浓烈色彩。中国人绘画讲究意境,喜用抽象笔墨,欧洲人绘画则追求写实。不同的审美取向,使得欧洲人将运来的部分中国外销瓷进行了“加工”,绘制上他们感兴趣的图案。

比如,中国青花瓷运到欧洲后,有一段时间非常受到欢迎。但随着时尚的变化,欧洲人开始追求强烈的色彩。于是,有些青花瓷上就被当地人增画了许多内容,比如在空白处加画了彩色的菊花,加红、描金,营造金碧辉煌的效果等。

现代臆造品 专家估价:500元


古语说“打眼容易捡漏难”,难就难在古玩的真假难辨。眼力好的,能淘到看似普通却价值千万的宝贝;眼力差的,就算倾家荡产买回的“古董”也一文不值。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藏家、爱好者,本报隆重推出“江南鉴宝”栏目,免费为您的藏品进行鉴定。我们有着最资深、最权威的文物鉴定专家团为您授业解惑,同时帮您的宝物“验明正身”,评说市场价值。

本期鉴宝专家吴念亲: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玉器委员会副主任

藏宝人:山东潍坊 陈先生

藏品名称:现代臆造品

藏品尺寸:高24厘米 口径7.5厘米 底足6厘米 重550克

藏品描述:此件玉觚是本人1984年从古玩市场买的,当时花了500元。现在请专家帮忙鉴定一下它的年代和价值,谢谢。本人认为是汉代的。

藏宝人估价:50000元

专家点评:从读者寄来的照片看,当属现代臆造品,材质为地方玉料。整件器物现代做旧痕迹明显,刀工凌乱、生硬,纹饰粗糙,没有收藏价值。

专家估价:500元

鉴定知识:觚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其基本形制为侈口、束腰、长身,口和足部似喇叭口状。青铜觚初见于商代早期,于商周时期盛行,从商代中期到西周后期,觚身向高耸发展,但在西周后期绝迹。从器型上判断青铜觚的年代有如下规律:①口越侈,年代越晚;②腹膨出有扉棱者,年代越晚;③圈足边越高者,年代越晚;④圈足上有十字形孔,越大者,年代越早。玉觚始见于明代,为明代仿古玉中数量最多的器型,其造型和纹饰均模仿青铜觚的样式,清代更盛,而造型有所创新,除了作为供器陈设,还作为花插使用。清代宫廷或称为花觚。此外,汉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一时期玉种繁多,造型丰富,主要有礼器、陈设艺术品、装饰艺术品和葬玉等几类。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鸟纹、龙纹、 螭虎纹、谷纹、蒲纹等。汉玉常运用“跳刀”勾出细如游丝、若断若继的细线,刚劲有力,是鉴别汉玉的一个重要依据。所以,要对一件藏品下手,起码要先了解该藏品本身的时代背景、材质及工艺特征,否则只会多交学费。

鉴宝热线: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和寄信的方式(南京市管家桥65号10楼大江南收藏)将您的藏品照片发送至本报(请在信封上注明“鉴宝”。备注:请您标明藏品尺寸,同时简述您的收藏经历、藏品介绍。如果是瓷器,要拍底足、款以及口沿的细部特征

200万元请来德国“鉴宝王”15分钟辨出真假瓷器


真品?赝品?一尊北宋汝窑三牺樽让云南收藏界争论了2年都没有结果。日前,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检测实验室花费200万元巨资,从德国引进了高精度的EDX-3600L古陶瓷检测分析仪。经过该仪器的科学检测,这尊颇有争议的北宋汝窑三牺樽最终被鉴定为真品。

北宋珍瓷云南再现

在云南省收藏家协会,记者见到了这尊珍贵的北宋汝窑三牺樽。此樽高23.5厘米,口径14.3厘米,色彩为天蓝色。樽上有三只羊,寓意“三羊开泰”。三只羊共用六条腿,显示了古人巧妙的构思。

云南省收藏家协会会长李德昆介绍,汝瓷是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一,为北宋宫廷专用瓷。因是御用品,又以玛瑙为釉,在特定的光线下七彩纷呈,被认为阳刚之气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却将它视为吉祥之物,镇宫之宝。

据了解,三牺樽在古代用于祭祀。这尊北宋三牺樽的珍贵之处在于保存完整,而此前云南发现的三牺樽虽体型更大,但已有釉面剥落。

由于目前的古瓷器鉴定专家都是通过肉眼鉴定,凭借的是经验,难免会产生误差。过去2年中这尊三牺樽的真假一直没有定论,有专家认为这只是个赝品。直到最近古陶瓷检测分析仪引进云南,经过成分检测,才发现这尊三牺樽完全不含现代元素,可确定为珍贵的北宋汝窑三牺樽,身价不可估量。

15分钟辨出真假瓷器

昨天下午,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检测实验室内,实验室主任沈华友用这台刚从德国原装引进的宝贝——“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现场进行了一次演示。

这台仪器大约有半人高。工作人员首先为待检的瓷器用酒精进行消毒,之后放入仪器真空舱内,用橡胶泥把瓷器固定住,把大约1平方厘米大小的受检测面对准探测器。之后,工作人员关上舱门用电脑操作起来。真空舱开始抽气,接着是150秒的探测时间,如此进行两次以求精确。接下来,电脑把所得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15分钟后得出结论,所有元素符合标准。除少量污染外,不含任何现代元素——这是一尊真正的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瓷器。

沈华友介绍,仪器还可以检测青铜器和贵金属。前两天,这台仪器鉴定出一个原本被认为是永乐时期的青花瓷碗含有现代元素,且成分与当时的大相径庭,判定为赝品。这个碗如果是真品,价值将在2000万元以上,赝品则毫无价值。

维护费用达30万元

据悉,这个古陶瓷检测分析仪中国只有为数不多的3台,此前只有故宫博物院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拥有。而目前云南的这台是3台中真空舱最大的,被检测样品高可达60厘米,宽可达55厘米。这种仪器每年的维护费用高达30万元。

检测仪的工作原理为:通过高精度的探头分析瓷器所含有的元素,经过数据库比对,可得出该瓷器所出的窑口、年代和真假,对瓷器本身没有损害。此仪器的数据库由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长期研究所得,包含了中国1万多个窑口的数据库,其中中国5大名窑、元明清官窑数据最全面。

沈华友介绍,由于烧制瓷器的原料和环境是无法复制的,因此赝品中大多添加了现代成分或一些添加剂,把瓷器做旧,光靠专家的肉眼很难分辨。通过科学的仪器分析,很快就可得出瓷器有没有添加现代元素,及瓷器的硅铝比例、钙钾比例是否在该窑口的区间内。如遇上大件的瓷器,在征得送检人的同意下,可以通过刮取一定样本进行检测。

据介绍,这项技术在国际上已广泛使用,填补了西南地区古陶瓷收藏品的检测空白。目前,已经有成都、贵州的收藏家要求送检藏品。

纵有家财万贯 不抵汝瓷一件


汝瓷残片

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

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其珍贵与稀有使得世界各大博物馆及顶级私人藏家都以拥有五大名窑瓷器来论英雄。而由于其传世精品主要保存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尤以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为主。专家指出,能够流通于收藏市场上的五大名窑瓷器便是凤毛麟角。每每出现,必会惊起顶级藏家的一番“厮杀”。

收藏:汝窑瓷器存世量最少

“汝、官、哥、钧、定”,从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的传世器极为稀少。五大名窑传世珍品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国外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集美博物馆等也有所收藏。其中,汝窑瓷器存世量最少。

记者了解到,尽管世界上的博物院数以千计,但能藏有宋汝瓷者不足10家,这几家博物馆的馆藏汝窑传世物总计为67件,也有说法认为不足百件。台北故宫是汝窑瓷器最集中的地方,现有21件,其余则存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

除了汝窑瓷器外,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所存的官窑瓷器加起来有几百件,哥窑瓷器也有几百件,定窑瓷器的数量则稍多一些。

事实上,各大博物馆都以收藏五大名窑瓷器为荣。五大名窑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业内有说法认为,博物馆的等级高低也以收藏五大名窑的数量和品质论英雄。

拍卖:每件至少200万美元

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即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时至今日,汝窑瓷器价格更是扶摇直上。不过,尽管价格不菲,在拍卖市场上能够流通的汝窑瓷器,甚至包括其他五大名窑瓷器都是凤毛麟角。

由于五大名窑瓷器传世品大都已经归入世界各大博物馆或者顶级藏家手中,能够流通的五大名窑瓷器便极为稀少,且主要在欧美市场出现。

大陆拍卖市场上几乎没有出现过五大名窑的身影,乾隆很喜欢五大名窑瓷器,但从乾隆朝起,五大名窑瓷器便极为少见。为此,乾隆是到处收集。

正因凤毛麟角,五大名窑瓷器也是拍场宠儿。198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了一只官窑洗,成交价为2200万港元。该官窑洗此前为日本藏家收藏,流传有序,被香港知名收藏家徐展堂斥重金收入囊中,而目前在欧美流通的五大名窑瓷器拍卖价每件应不低于200万美元。

事实上,近两年中国大陆艺术品市场风生水起,中国瓷器也在国际拍卖市场上频频爆出天价,尤以雍正、乾隆时期的彩瓷最为突出,突破亿元大关的大都为乾隆彩瓷。相比之下,五大名窑瓷器的拍卖价格并不是天价。

这种拍卖价格的不同受到目前收藏风尚的影响。尽管五大名窑瓷器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但国内藏家的收藏品味偏向于明清官窑,尤以雍正和乾隆官窑为主,国内藏家喜欢色彩艳丽的审美。

与此同时,国内高古瓷器市场有很多法律限制。为了避免盗墓猖獗,高古瓷拍卖是受限的,由此国际上对五大名窑瓷器的投放量也有限。

《免费古董评估鉴定咨询》微信;deng164391447电话;18217682770

藏家冷对“300万元”瓷花瓶


“我家有宝”现进行征集藏品鉴定,从上周金版公布藏宝热线后,收到许多市民的来电,甚至远至湖北、北京,也有读者看到网上转载的报道后,请求鉴定。对此,“我家有宝”的记者感谢读者的热心支持,也再次感谢我们的专家舒翔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广大市民进行免费鉴宝的义务工作。

另外,“我家有宝”再次进行声明,本栏目只免费帮市民进行藏品年代、真伪、品相等方面的鉴定,但不会对藏品的价格进行评价,更加不会联系任何拍卖行进行藏品的出让事宜。

“我家有宝”店门长开,而且一直信奉“免费鉴宝”的宗旨,家中有宝的市民,可在周一至周五下午2时半至5时之间,拨打本报记者电话13450807983,由记者安排时间让舒翔先生免费鉴宝;或者将宝贝详细资料和图片,电邮至[email protected]

我家有宝

这是一个曾被某“权威”拍卖行定价为3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景德镇瓷花瓶,为三阳开泰红黑釉相间款。不过他的主人、来自大良的罗先生,昨日上午则只用寻常的报纸包住,然后塞进一个旧式的饼干铁盒,手随便拧着,慢慢悠悠地坐上公交车,来到顺德博物馆请舒翔副馆长进行鉴定。

在鉴定前,罗先生已告诉记者,这件瓷器他曾给多位专家鉴定过,也曾上报过多个拍卖行和拍卖网站,“都评价很高,低的开价50万元人民币的,最高的开价300万元人民币,都希望我抓紧时机进行拍卖。”

不过,对于这个传世宝,罗先生的心情却没有因天价数字而变得高涨,始终进行冷静地分析,“我认为这个瓷器疑点很多,至少有三四个方面的问题。”那么,我们金版“我家有宝”的鉴宝专家舒翔,对这个瓷器的鉴定到底是什么?

“300万元”瓷花瓶是民国作品

罗先生的祖上原是顺德的名门望族,这个花瓶其实是家传之物。“我判断不了它的历史,但它至少有70年。因为在我小时候,我就一直看着它。”花瓶高大约20厘米,瓶嘴较长,釉色主要为红黑相间,罗先生还自带了放大镜,从放大镜中可以清晰看到,黑色的釉彩泛有一点一点的金色光芒,舒翔首先对这个釉彩进行了鉴定,“钧红釉与乌金釉相映成趣,色彩雅致夺目。”

罗先生一直认为此花瓶有疑点之处不少,舒翔也非常仔细地进行鉴别,并初步给出判断,“为民国时期作品,具体哪一年不好说。但可以确定是景德镇出品。”长颈瓶的表现形式为“三羊开泰”,“三羊开泰”和“三阳开泰”都是吉祥之意,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是岁首人们互相祝福的吉利话。既然都是中华文化的内容,约定俗成,满大街都使用“三羊开泰”,就不必斤斤计较“三羊”还是“三阳”了。

舒翔的最大鉴定依据,就是此花瓶的“肩部”,“撇得比较急,也就是弧线下坠的很厉害,没有那种圆润感。从长颈瓶的款式看,这种弧线不是晚清时代的特点,再往前推的乾隆年代,就更不靠谱。判断这种弧线,一般看是不是显得轻灵、轻巧,这件作品明显不是,我们还可以打一个比喻,‘飞得起’就是乾隆时期的,‘飞不起’就明显不是了。”

第二鉴定依据就是瓶底,从瓶底的圈束看,“是向外斜,并呈三角形,这也是民国瓷器的一个特点。”舒翔还向记者解释了瓶底为什么没有刻字,“这虽然是景德镇的作品,但因为是大众化的商品,不是个人艺术风格的创作,所有没有必要进行刻字,就是打个品牌。”

最后,从釉彩看,红黑自然相间,特别是黑釉彩将红釉彩隔成三个自然圆润的部分,是非常漂亮的三阳开泰釉色,“现在烧窑有用电、用煤、用气,但以前主要是用柴。用柴火气温上升得不会那么快,是一个慢烧的过程,釉彩的分布也显得均匀、自然和圆润,民国时期景德镇也是用柴火烧窑的。”结合以上特点,判定此瓷花瓶为民国作品,收藏价值一般。

开天价原为手续费

舒翔的鉴定,罗先生基本认同,但他认为作品的年代可能是在清朝,不过对于“收藏价值一般”的鉴定结果,却没有大的异议,“我自己一直就对这个花瓶的真实价值有看法,尽管花瓶的造型、质地都很特别,而且还有多家拍卖行开出了天价,但我自己从来没有认为这是一个多么贵重的宝贝。”

在获悉瓷花瓶为“天价”后,罗先生自己做了很多功课,包括自学了不少鉴宝知识,并上网留意相关的拍卖新闻与信息,这更加坚定了他冷静面对天价的态度,“实际上,我认为拍卖行开出天价是他们想赚取高额的手续费。比如开出300万元价格的某拍卖行,让我签协议,他们帮我拍卖,拍卖成功我当然是发达了;但如果拍卖失败,就给拍卖定价2%的手续费,300万元的手续费可是6万元啊!”

“这样的花瓶能以300万元的价格拍卖出去?”罗先生拿起自己的家传品再看了看,摇头道:“我认为绝对不可能!”

罗先生的态度,得到了舒翔的首肯,“确实现在的收藏和拍卖市场有待规范,藏家千万不要被百万元美梦冲昏了头脑。”

天启瓷一鸣惊人 拍出1232万元


以斗彩为代表的成化瓷,以青花为表率的永宣瓷,以戗金为特色的嘉靖五彩是明代瓷器的三甲,然而,除了这三甲,在不问朝政、埋头于做木匠活、自愿出租权力给宦官魏忠贤、加速了明朝灭亡的天启皇帝时代,景德镇的瓷器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富商及文人成为新庇护人开辟景德镇瓷器诗画装饰先河

天启时期官窑的突然停烧,让这个经历了200余年以官窑为中心的窑场失去了指路人,面临着资源枯竭和失去了最大的皇家客户———创造瓷器辉煌的庇护人和赞助人的问题。

而还有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式样的来源。200多年来,景德镇官窑瓷器往往是由皇家提供式样,民窑瓷器多是跟风,或是对皇家样式稍作修改而已,从来没有担心过现代人所说的工业设计。到了天启朝,民窑自身不得不担负起从设计到制作的全过程了。

景德镇在没有官窑的情况下开始寻找自己的纹饰,恰好在万历年间,民间开始流行画册,而距景德镇不远的新安就是刊行画册的重要地点。天启年间比较著名的画册包括了各种花草鸟禽等等,这些画册的内容就是景德镇瓷器装饰新的来源。这些适合不同口味的瓷器装饰情趣,带来了新瓷器的曙光。

2010年,一件天启朝米万钟制青花洞石花卉出戟觚在拍卖会上以1232万元的成交价创造了明朝民窑瓷器之最。难以想象,名不见经传的天启瓷器一鸣惊人。

官窑停了,富庶的江南商家和游手好闲的风骚文人挺身而出,取代画家成为了景德镇新的庇护人,他们开始大量订制瓷器。

文人必有文人的喜好和怪癖。没有诗的画只能作为装饰用,画意好却无诗情,而天启瓷则开辟了景德镇诗画装饰的先河。

器型变化无常,出现了四方、六方、八方面体

天启之前的瓷器除了一些文房用瓷之外,一般都是以圆形为主,而且基本都是对称的。这当然与瓷器使用轱辘车成型有关,而更主要的是与大家的审美取向紧紧相连。到了天启朝,可能与外来影响有关,一大批日用瓷器出现了四方、六方、八方面体的形状,还有扇形、马形、兔形、山形、琵琶形、桃形、菱形等各种形状的瓷盘。更为出奇的是,有些甚至把盘子弯曲成半平半竖的形状。林林总总,有时候甚至让人感觉,这些瓷器并不是国内生产的。

立件来说则有水桶、提篮盘。这些瓷器制造复杂,一般都要借助手工捏塑成型。这些器型怪异的瓷器在日本及东南亚地区保存有不少,而且都有其相关的用途。在餐桌上,形状不一的盘碟用来盛放各种不同的食物。一般来说,这些器型怪异的瓷器瓷胎都比较粗,有一定的分量,与之前那些追求薄而细的瓷器来说有些趣味不同。凹凸不平的釉面、笨拙而又变化无常的形状,如果与佳肴相配,这种粗大明反而会给人一种拍手叫绝的感受。

原料枯竭,新的瓷土质量不太好,出现脱胎暴釉

根据刊行于崇祯十年的《天工开物》记载,万历之后,麻仓土枯竭,景德镇不得不在邻近地区寻找新的瓷土原料,比如用高岭的瓷土加上开化(祁门)的糯米团。但是由于质量不太好,胎和釉的收缩率不同,在器物的边沿常出现脱胎暴釉的现象。还有可能就是釉的流动性比较大,瓷器普遍粘沙。出窑就暴釉、粘沙,现在看来是次品,可是在当时的景德镇盛名之下,奢侈品的瑕疵或许都成了一种风情。时过几百年至今,仍然有人爱得深切,模仿之人从未中断过。而这个模仿又是难上加难,谁都没有仿制成功,让这个风情更显得难以捉摸。

粗大明,有人诋毁,有人却爱得难舍难分。细细品味,追其原因,原来这与茶道的审美观紧密相连。茶道起源于我国宋朝,深得东瀛人的爱好,绵延千年至今依然是修行养生之道。茶道推崇“冷、冻、枯、寂”,继水吉的建窑天目盏之后,天启瓷器的瑕疵竟然与茶道不谋而合。闭上眼睛设想一下,席地正坐在暗暗的小茶室里,高砂瓶(天启瓷里最为著名的仿龙泉花插)里插上一枝野花,天启的火种罐、水罐、手巾罐有序地摆在面前,手捧一个盛有浓绿粉末茶水的黑色天目盏,的确会使你远离尘世的喧噪,感受到那种心无杂念的枯与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