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 导航 >

王健华谈收藏:民间收藏的瓷器95%是假的

王健华谈收藏:民间收藏的瓷器95%是假的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古代瓷器收藏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2021-04-13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前不久,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瓷器类专家王健华应邀参加“天基”杯《鉴宝》专家走进许昌活动,她对许昌民间收藏的热情和藏品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她对目前民间兴起的收藏热,谈了自己的看法。由于王健华是我国著名的瓷器类鉴定专家,因此,她首先谈到了瓷器收藏。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瓷器类专家王健华谈收藏

民间收藏的瓷器95%是假的

河南省是文物大省,而且地处中原,从古至今,各阶层爱好收藏的人都很多,尤其是瓷器的收藏,种类多,藏量大。可能我要说的话很多瓷器的藏友不爱听,但事实就是事实,现在民间收藏及流通领域里的瓷器95%都是假的,剩余的5%也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做的仿古瓷。其他瓷种做仿古瓷都比较晚,河南开始得早,当时只是在恢复传统,供应出口,而且工艺水平很高,所以不是单纯的作假。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人看到文物市场需求量大,存在暴利空间,便利欲熏心,铤而走险,开始研制仿古瓷,并大量投入市场。上世纪90年代,文物市场上宋钧、元钧的仿品占交易的八成,现在到了100%,找不到一件真品,甚至早期的高仿品。

研究古瓷,仿古制作我们并不反对,仿古瓷也有很高的工艺要求和收藏价值,但在交易时要说明是高仿瓷,并以高仿瓷的价格出售,这样是可以的。决不能冒充古瓷,欺骗收藏者。

收藏要有知识、有时间、有金钱

从古至今,玩收藏必须有足够的知识、足够的时间、足够的金钱,三者缺一不可。以前,全国只有少数人在真正玩收藏,藏品量大,价值高。现在是全民兴起收藏热,哪里有那么多的真品等你收藏?

玩收藏首先要有知识。这需要你涉猎历史、政治、金融、制造等各门类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你才能对一件文物进行初步的鉴赏。这种鉴赏水平是随着经验的积累而逐步提高的,不是你看几本书就能鉴定文物真假的。

其次,你要有足够的时间。玩收藏是要走南闯北的,而且需要广交朋友,建立深层次的网络。一旦发现自己心仪的藏品,你可能需要长时间跟踪、研究,最终购买到手。如果没有时间,就不要考虑玩收藏。我国著名的收藏家马未都就是在给自己定位后,果断放弃工作,专心搞收藏,后来终于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收藏家。

最后要有足够的钱。这个不多说大家就清楚,玩收藏离不开大量的闲钱。你不能刚买一件藏品,因急需用钱又低价卖了,或者借钱去买藏品,这样的话干脆不要玩收藏。

多请专家掌眼

收藏本来是愉悦身心的一件事,平时遇到心仪的藏品,就可以买回来放在家里。收藏的多了,不如请专家给你鉴定一下,看你的藏品是真是假。首先要找水平高、有职业道德的专家给你掌眼,是真的就放起来,欢欢喜喜;是假的微微一笑,就当交了一次学费。不能再拿赝品去坑骗别人,那样只能恶性循环,不利于收藏界的健康发展。另外要多听专家的建议。

中国有句俗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每个藏家都希望自己的藏品是真的,对自己满怀信心。专家在鉴定时是依据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做鉴定的,不是信口开河。他们的鉴定大多和你的看法相反,但还是请尽量相信他们,他们毕竟是公认的专家。假如你还不放心,那么可以多找几位专家进行鉴定。

这样,你虽然花了小钱,却赔不了大钱,多找专家鉴定没坏处。否则,把一件假古董放在家里,就等于在家里放了一个“骗子”,如果再把“骗子”传给后人,那就贻笑大方了。

收藏要有平常心

你要玩收藏,就首先要给自己定位。有多少钱?想玩什么?玩收藏不怕钱少,你可以从几十元、几百元的藏品玩起。当然,如果你有的是闲钱,那你就按你钱的多少去玩,最好是收藏一件价值高的真品,不要贪多,要少而精,这样的藏品升值空间大,即使不升值你也赔不了。

收藏高仿品也不是一件坏事。现在市场上流通的高仿品之所以有市场,有升值空间,就是因为那些高仿品严格按照古代造型和工艺,一对一复原,工艺水平相当高,接近甚至超过古代的工艺水平。

同时,高仿制作将古代工艺进行了进一步提升。这种高仿古瓷可以收藏,但千万不能将其当古董去骗人。

最后强调一点,收藏要有平常心。玩收藏就要研究文物,遇到喜欢的就买回来放在家里,闲来把玩欣赏,陶冶情操。即使知道那件藏品是假的,因为喜欢,低价买来欣赏也是可以的,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

有的人掏50元买来一件藏品,就期望能卖50000元,这样太天真了,天上不会掉馅儿饼,也不要总想着捡漏。30年前在文物市场偶尔捡漏还有可能,但现在几乎没有可能。在文物市场混迹的人都不傻,不要低估别人,高估自己。玩收藏的境界在于喜欢什么就收藏什么,全凭自己的兴趣,不在乎藏品的真假,有时假的也有假的价值。

人物档案:王健华,1955年出生,女,瓷器类专家,研究瓷器30余年。从1984年开始,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和其他文章150篇。出版了数部个人专著,主要有《古瓷辨赏》、《明清官窑青花识真》、《唐三彩的鉴定与收藏》、《宜兴紫砂的鉴定与收藏》等。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培训部讲授专家、北京市文物鉴定中心专家。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收藏的苦与乐——收藏爱好者谈收藏心得


喜欢古玩,尤其是瓷器。购置许多瓷器书籍丰富知识,也长了不少见识,自以为掌握了不少特征,沾沾自喜,决定去古玩市场去淘一件自己喜欢的收藏观赏!谁知一去看到瓷器琳琅满目,什么知识荡然无存,无从下手,感觉发晕,感觉脑子一片空白!心里却不甘心,也许会碰到自己认可的藏品,在一个摊位前忽然发现一个磁州窑玉壶春和一个瓷枕,感觉可以,器型和纹饰都对,决定出手!摊主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觉得很忠厚就问价,谁知摊主一问三不知,说是她老公在挖土时发现的,不知什么东西,家里困难就拿出来卖,下边就不说了,一千五百元买俩现代粗防交了学费!郁闷之极!

古玩收藏,感觉瓷器鉴定难度大,没有好眼力是不行的!书籍里专家的点评模棱两可,什么润光,发色,开门,器型,纹饰发呆,还有底足跳刀痕,旋纹,支烧点,使我感到晕场。

经过几次教训决定对瓷器敬而远之,绕道而行,找些容易的收藏,就首选钱币收藏。经过一些时间努力,也收藏不少古钱币,感觉也是一种娱乐,既满足了收藏的爱好,也学了不少知识,也为收到几个稀少钱币而高兴!好景没几天,就有好友对我的古币感到有疑点,当时我还想不可能会假,经过找人看,所收的古币十有八九赝品,心情无比沮丧,也对自己的能力失望,伤了自尊心,对收藏有点灰心!可内心放不下对收藏的痴迷和浓厚的兴趣,真的好无奈!

王宇斌:文化收藏前端的智者


天山网讯他是中国著名的辞赋家。目前他作的对联和辞赋,刻碑、刻石、刻匾的已经超过百块。

厚重的文化底蕴,让他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一位大收藏家。

字画、奇石、民俗、珍贵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铜器、线装书、名家茶壶、老家具、矿石、奇石、老瓦档及化石标本,都成为了他的陈列品。走进他的家,俨然像走进了汇聚新疆文化的陈列馆,眼睛落在哪里,都能看到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藏品。

他说,收藏是一个财富的积累,更是审美的一个选择。“收藏,我不是顶尖的,但在对文化收藏的理解上,我可能是顶级的。”

9月24日,王宇斌接受了新疆都市报记者的采访,记者不仅走进他家欣赏了他的汇聚各种文化元素的藏品,这位走在文化收藏前端的收藏家,也谈了他对当代收藏的独到见解。

不经意间,成为民间收藏大家

原始时期的石器、老琉璃、菩提子,塔吉克的鹰笛,出自名家的茶壶,古庙的钥匙,老秤砣,老烟锅、民国时期的瓷念珠,西周的古玉,珊瑚、老的火镰,这些就随意地挂在墙上或者放在陈列架上,还有古旧的瓷器、陶器……

各种价值不菲的奇石,散落放在花盆里和书架上;古色古香的红木家具,还有仿古家具镶着明清时期的雕花板……

最让人感叹的是,客厅的正面是用完整的雪鱼化石和北鲵化石镶嵌而成的文化墙,而在饭厅,一面的墙裙是用石镰、石斧、石铧、石祖等许多叫不上名的原始时期的石器做装饰镶嵌而成,迎面墙上挂着天然紫荆花根自己长成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根字……一件件藏品令人咂舌。连过廊顶上的彩绘的都是由出色的年轻画家画的。

对于他的收藏,王宇斌说, “我过去只当做摆设、装饰,没想着是在收藏,不过是无意间踏到了点子上,是对古文化的了解使我选对了物件。”

镜框里有一张明信片,这边是西镇的邮票,而明信片上写有一首诗,上面有北京天安门城楼管理处盖的章,”我的诗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是天安门管理处接我上天安门作的诗,给我盖了章,这个名信片是一种纪念,也可以收藏。“

一些并不被注意的稻草,也有来历,“这些稻草是唐朝的,新疆挖掉了一个唐朝烽火台,这是烽火台下奠基的稻草。日本就有稻草博物馆,说明它也是可收藏的。”

介绍藏品时,他的手中拿了一根木棍,这个也有来头,“这根草是蓍草,只长在伏羲墓的后面,乌鲁木齐文化人手中只有几根,这是新疆著名书法家闵荫南、翁伯祥拿字画换来的,给我一根,古人用它占卜用,现在我当讲解棍。”

“这是用钧瓷烧的达摩,是少林寺武术总教头送给我的,有两位大师签字。这也就是一种文化了,另外他们还送给我了一套少林镇寺之宝‘少林秘籍’,内含《易筋经》、《洗髓经》等,是赠各国元首的少林寺最重的礼品,这些都作为我的一种收藏。”

每一件藏品都蕴含了很多故事,而这正是王宇斌最看重的收藏价值。“我没觉得东西有多么贵重,我只是想把我知道的文化气息及新疆文人的气息尽量都归纳进来,传播出去。”

门上的牌匾“未了斋”是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写的,门侧面磨沙玻璃上,有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席时珞的书法,有书协副主席陈黎的书法,有一位年轻艺术家的画,旁边还有已故刘萧无先生用书法写就赠予的王宇斌的诗,“众多文化元素汇成独特的收藏,什么是精深、优秀的文化,你能给别人转达的思想信息越多、越深刻、讲的时间越长就底蕴越深。”

字画收藏,融合最优秀的文化元素

王宇斌是中国著名辞赋家,目前是国内百度辞条中全文收藏推介最多的作者。在网上搜《长城赋》、《黄河赋》、《岳江楼序》、《天马赋》……就可以看到他的文学造诣。而他收藏的新疆文人的字画之多更让人惊叹。

一幅谢家道的画,画上有兰亭奖获得者张沧、戴永芳以书法补写的王宇斌的诗,这就形成了新的意境。一幅王均兵的画,上面有著名书法家翁伯祥题写的王宇斌的诗,这又是给后人留下的一个精品。

“这是原书协主席李般木写的一幅对联,李般木是代表新疆文化的一个重要人物,我留了他的字,写的是我的对联,所以在我的家里就更有一种收藏价值。”

一幅长达数米由老书法家席时珞书写的王宇斌的《胡杨赋》,新疆文史馆馆员闵荫南在看了这篇《胡杨赋》后,在题跋中写道:“赋自汉兴起,司马相如杨雄而下,晋之陶靖节,唐之王勃皆有名篇流传千古,然赋之为体铺陈排比,四六对句,押韵合辄欲驾驭之又能抒情言志诚为难事也。故文人学士多视其为畏途,新疆地方史上未见有能赋之人,今有之,王宇斌先生是也,先生尚未到天命之年,已有很多赋作,成就非凡,是勤奋好学极具才情使之然也……”。作品的后面还有新疆青年书法家张沧的题字。

“给我赠书画并进行文化交流的大多是名家,都是成功人士,都有一种成人之事的胸怀,同样我也会是这样的人。”说这番话时,王宇斌很平静,没有丝毫的炫耀之意。“我的字画很多,说收藏了一卡车字画也不为过,其实一卡车也不多。上千幅字画,讲解三天也讲不完。”

“对于字画,刚开始我只是认为是一种装饰,能对我的创作环境有一个改善,对我交友环境有一个改善,在这个过程中,使我慢慢知道了大美、大真,什么是艺术的高峰。谁都喜欢美和真的东西。好的环境有创作欲望,有自信,有成就感,也能提升自己。同时我发现,朋友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就会希望跟一些更高文化层次的人接触,追求最高的,才有可能达到最高的。”

他说:追求成功才有可能成功,我也是在追求一种成功,而不仅仅是追求一种财富。只有内心的博大才能产生一种浑厚、一种力量,一种影响。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

王宇斌的藏品可称得上是“奇珍异宝”,但是,惊叹之余,难免会问:他的工资够买这些宝贝吗?

“我的字画基本全是以文会友朋友互赠的,除字画外许多藏品是我出差时因为喜欢而买的。比如说,带有文字的陶罐,就是一位大书法家赠送的,带字的茶壶是阳光茶坊的老总赠送给我的。许四海的壶,是中国茶道冠军田雨赠送给我的。这其中都有一些故事,在文化交流中必须是互益的。”

王宇斌说,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得到名家认可后,中国美协顾问哈兹·艾买提给他写了一幅维文的书法,就是“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

王宇斌说:“我没有能力专项收藏,只是以文化元素为收藏,文化元素能给我带来愉悦,并且能提升自己,带来很多朋友,甚至增加财富。如果单项收藏,比如瓷瓶,我们的资金力量达不到,以现有的鉴赏水平,也不能准确地对它的价值进行评估,我们能鉴赏的就是它带来的文化气息,这是谁都能感受到的,在这之中,可以感受到古代先贤们的文化,一种精神,感受先贤们的智慧,有这个就值得收藏了。”

对于盛世收藏,王宇斌认为,搞收藏都有目的,首先要知道你收藏是要干什么,对自己是否有提升。“收藏是一个财富的积累,更是一个审美的一个选择和价值的选择。”

“我觉得我的收藏,有的是文化的需要,有时收藏的是一个劳动成果,有时收藏的是一种智慧,我尽量收藏一个时期最美的东西,最美的往往有不可重复性,证明了那个阶段的历史。”

王宇斌认为,市场上古代文化的真品,已经基本被搜刮尽了,好眼力真还不如好运气。不过现在就是以后的古代,现在最精的东西就是以后最精的东西,侧重点可以是当代眼前的艺术上最高的成就,书法、绘画,文学,特别是文学大家的作品,但我们现在的文学有成就的人并不被重视,他们的手迹很重要,文化信息量较大。另外包括以后各个行业的成功人士的文化遗留,他认为都是值得收藏的。

对于收藏的意义,他认为:“仅带有占有财富去收藏,那不是真正好的收藏家。”王宇斌希望自己收藏的字画,能更加全面反映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和高端文人的艺术,更希望在适当的时候能集中展示并回馈社会。

■人物介绍

王宇斌,号天山客,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干部、乌鲁木齐市文联委员、新疆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新疆军区军旅书画院艺委会副主任、新疆策划家协会副主席、新疆书法家协会会员。

辞赋作品曾被国内外多家报刊杂志介绍。辞赋、对联等作品在新疆旅游景区及公共场所刻碑刻匾已超逾百块,现为中国辞赋家协会副会长。

■后记

厚德载物 天道佑德

“此地四时之景相合,特异风情无双。下蕴煤海油田,直似宝藏粮仓。大风车新能发电,冰川水送来琼浆。土特产海外流誉,甜瓜果赛过蜜糖。额河远来,花簇经济植物;晶辉耀目,岩露高品矿床……

熏风化雨,洗去一切污浊;和谐共兴,迎来无限辉煌。彰贤迎春,民生是为天意;国威永震,白日岂容魍魉。纯善本质,并存仁义;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坚持改革开放,幸福插以金翅;友好生态环境,精神超越胡杨。故曰:亚洲中心,神奇壮丽。实乃聚宝之金盆,战略之要地也!”

这篇文采飞扬的《乌鲁木齐赋》的作者正是王宇斌,这首辞赋表达了他对这个城市的热爱,襟怀恢宏,文笔晓畅。

王宇斌在推介新疆旅游景点方面作了很多精彩的文章,他是新疆名符其实的大文人,他以天山客的笔名写的的《奇石赋》、《玉石赋》,也是对收藏的积极引导。

问他为什么收藏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说,“中国有一句话:厚德载物,我又在后面加了一句‘天道佑德’,口碑是真正的实力。”

他说:“我个人的成就我成功的基础。没有对等的交流,没有心灵的沟通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让记者想起了刚刚看到的出自《中庸》的一句话: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9月28日,在文庙举行了祭孔大典,王宇斌受邀参加祭礼并成为献爵人。在谈到祭孔大典时他说,“近年来,祭孔主要以民间和孔家家祭为主,现在辖区政府开始参与,文化局领导参加,说明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悄悄的潜移默化的引导。在山东是公祭,虽没有国家领导参加,但山东主要领导是参加的,这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对文化的影响力应该靠政府力量和最优秀的文化人来影响。如果祭孔大典能来个副市长,邀请各协会的顶尖人物参加,然后再进行一个简单的座谈会,这必然会带动行业,传统文化也有可以带动别的文化,自然也可以带动收藏。”

“我们做一切都要问个为什么,做这一切的目的是什么,都说是为了发展,要让文化带动发展,要让先进的文化引领发展、引领和平,但应该怎么做,这才是最需要考虑的事情。”

他认为,只有用激励的机制,才能推动精品文化。

这两年的祭博格达峰活动,也是王宇斌写祝文。“我的祝文和别人写的截然不同,是自己理解而写出的,不是抄的。另外,有人文知识和文化含量的东西,就有价值,就值得收藏,我作为一个文化人,长远看,包括我的手稿和书法可能也是值得收藏的。”

王刚:我收藏的古玩不怕偷


昨日,著名演员王刚现身西安出席某翡翠品牌的活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刚表示,自己目前对收藏的兴趣远远大于演戏。王刚对记者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在西安淘宝,“当时兵马俑被发掘不久,我来西安淘过一些现代仿古工艺品,有意思的是当地一些农民说着陕西口音的英语和老外做生意,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发生的一些现代化的改变,很有意思。”

王刚透露,近些年娱乐圈也开始流行收藏,“以前大家在一起可能是聊谁买了辆车,谁买了栋豪宅,这些年很多人都对收藏有兴趣,大家在一起都开始聊收藏了哪些宝贝。”但王刚也表示大部分明星和他的收藏方向不同,“他们有的收藏字画,有的收藏珠宝,我收藏瓷器比较多,跟他们没说头。”王刚甚至表示,自己现在对收藏的兴趣大于演戏,“收藏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我到了这个年纪,演了这么长时间的戏,演戏对我的挑战意义已经不大,但收藏是永远都会有挑战存在的。”对于如何“保护”这些宝藏,王刚说:“我自然有我的安保方法,但也没人敢偷这个。一方面是这个风险太大,一偷就是大案;另外收藏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偷出去也没办法处理。”

市收藏协会举办 民间陶瓷收藏展


深圳商报讯(记者聂灿)5月19日上午,由深圳市收藏协会主办的“民间陶瓷收藏精品展”在福田区档案大厦首层收藏协会会所展出。展览所展作品均为协会会员收藏精品,向广大藏友展示陶瓷魅力的同时,更向观众介绍古陶瓷的相关知识。

据深圳市收藏协会会长韩昌晟介绍,本次展出的陶瓷艺术品大多数属首次亮相,其中一个“元青花贴塑镂空加彩鹦鹉纹执壶”配“鹦鹉杯”尤显珍贵。此执壶器身为玉壶春形,饰青花缠枝花卉,下部绘莲瓣纹,正、背面饰有桃形镂空鹦鹉纹的加红彩贴塑两块,极显华贵。配套酒杯,园塑有一鹦鹉造型环抱杯体,其鹦鹉尾部自然成柄,十分生动。

韩昌晟表示,为配合展览,主办方还在当天邀请学院教授曹建文做题为《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天价拍卖谈古陶瓷收藏》讲座。活动结合现在收藏市场的宠儿“斗彩鸡缸杯”深刻分析现在古陶瓷收藏的重点及误区,让市民在保持浓烈的收藏爱好的同时谨慎考虑如何提升收藏水准。

韩昌晟透露,市收藏协会将在年内举办多场“收藏文化进社区及民间收藏文化知识讲座活动”,帮助广大市民树立正确的收藏意识和理念、了解收藏知识,掌握鉴赏技巧,并激发藏友的收藏热情,引导收藏文化健康发展。

瓷器的收藏


瓷器收藏已成收藏者的最爱,大家都看中定窑、汝窑、钧窑等官窑出产的瓷器,这样的品种升值快,升值空间大。同时,上世纪60年代的瓷器像一匹黑马一样,在收藏者的交流中声誉渐起,其价格也是一路上升。

瓷库中国记者在文物一条街上了解到,因为上世纪60年代的瓷器损毁的比较多,所以引起了一些收藏者的兴趣,出售的价格也有所抬高。辽宁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吴老介绍说,在5年前还没有多少人买上世纪60年代瓷器的账,但现在却成了抢手货。

中国收藏家协会的会长阎振堂在瓷库中国电话采访时表示,上世纪60年代的瓷器在制作工艺、图案造型、题款铭文等方面,与历代瓷器存在着较大区别。那个年代瓷的特点是胎瓷厚且较粗糙,具有时代色彩鲜明、品种造型多样、制作工艺精良等特点。

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的瓷分陶瓷和搪瓷,其中多为塑像和像章,还有大量的生活用品,如瓷盘、瓷碗、瓷杯、瓷壶、花瓶、笔筒等,尤以革命圣地图案和毛泽东著作语录器皿最能刻画那个年代的陶瓷艺术品特征。

中国收藏家协会的会员李女士向瓷库中国记者介绍说,二三十年前,上世纪60年代的瓷器遍地都是,人们只把它当作日常用品,现在收藏那个年代瓷器的人越来越多,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书画收藏辨别的真与假


时下收藏之风盛行,而书画收藏又是个中翘楚,拥有众多的收藏爱好者。因此,书画收藏的鉴赏与辨伪就显得尤其重要。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辨别真伪。

一是看时代风格。书画艺术的时代风格,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和物质条件密不可分,这是历史文化的象征,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任何书画家都不会超越它的影响和制约。正如秦汉时期的书法家,决不会书写行草和楷书,因为那是千年以后才出现的书体。这是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果,书画收藏艺术的时代风格即随着这种演变而发生变化。

二是看个人风格。书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由于每个人的思想境界、艺术修养、师承渊源、审美观点,以及创作过程中的笔法、用墨、用色和章法结构各有不同,因而便形成了每个书画家自己的艺术风貌,若能熟知主要书画家的收藏艺术风格及其特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少投资失误。

三是看画纸和画绢。宋代以后的纸主要是棉纸和麻纸,纸的表面不很平匀,颜色呈灰白色,表里如一,作假画经常用颜色、茶水或熟地黄染纸,染出的纸深浅不一,具有水渍,也有的用烟水将纸染旧。真正的古字画天然古色,随着年代的久远,会风化出一种光亮平滑的包浆,古朴光润,古香古色,伪品与之相比,一看便知真假。绢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宋代绢横竖丝都是单丝,丝线较粗,颜色较深。明代绢竖丝仍是单丝,横丝则变为双丝,而且密度均匀整齐。清代绢横竖丝都变成双丝,经纬更加夹密。

掌握以上三个基本要点,平时多用心分析不同时期书画家的特点,定能帮助我们提高收藏方面的鉴赏与辨伪能力,从而避免上当受骗。

大量官窑瓷器是怎样流向民间的


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是皇家专用的,按理说,所有官窑瓷器都要送到皇宫。可是,一直以来,民间确实留存着大量的官窑瓷器,这是为什么?透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的《清宫瓷器档案全集》,或许可以解开这个谜。皇家档案告诉我们,民间的官窑瓷器大约有这样几种

唐英 石像

一是御窑厂次色瓷器的处理。次色瓷器变价是清代御窑厂特有的一种瓷器处理办法。官窑中的次色瓷器,是与正品中的上色对应而言的。变价就是将次色瓷器出卖以换取现银。瓷器作为手工业产品,在烧造过程中必然有正品、次品及破损之分。乾隆时期有个著名的督陶官叫唐英,他在乾隆八年(1743 年)二月二十日的奏折中曾说:“所造之器,出自窑火之中,不能保其件件全美,每岁每窑均有选落之件。”这选落之件就是次色瓷器。官窑中的次色瓷器,在雍正六年(1728年)之前是散贮在御窑厂的库房里,雍正七年(1729 年)至乾隆七年(1742 年)这段时间是解送京城。到了乾隆七年(1742 年)以后,就奉旨将次色瓷器在景德镇就地变价了。道光以前的黄釉瓷和祭祀用瓷,即便是次色,也是不能变价的。道光以后,所有次色瓷器都在景德镇变价处理了。所以,在民间见到的有些瑕疵但却印有清代皇家落款的官窑瓷器,大多应该是景德镇御窑厂变价处理的次色瓷器。

二是皇宫库储瓷器的变卖。宫中的瓷器为什么会变卖?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缘由。据档案记载,在乾隆早期,曾将库储康、雍、乾三朝有款瓷器中破损的或釉水不全的 14 万余件变卖。乾隆中期,又将康、雍、乾三朝无款瓷器 8000 余件变卖。乾隆还将存量过多并无用项,或釉水浅薄,或花纹不全,或式样平常的 11 万余件瓷器也拿出皇宫变卖了。嘉庆皇帝倡行节俭,将皇宫六库存贮的物件全面清理,除了必须留用的,其余久贮库内并无用项以及用少存多者全部变卖。在嘉庆时期,共变卖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的瓷器多达 44 万余件。按理说,官窑瓷器只有破损或久存不用,才作变价处理,但是到溥仪退位后的小朝廷时代,由于经费不敷,竟然也打起了变价的主意,只不过与老祖宗不同的是,这时变价的不是什么破损和平常之器,而是专门挑皇宫值钱的物件变卖,不但变卖清代御窑的瓷器,还有明代的官窑瓷器,甚至还变卖了元代青花白地瓷葫芦瓶。让人惊愕的是,在当时还采用了投书竞买的方式。

三是皇帝赏赐出去的瓷器。官窑瓷器是皇帝常常用来赏赐的物件,赏赐的对象既有王公大臣、封疆大吏,也有皇子公主、贵族命妇和身边的侍卫,此外还有蒙古王公和西藏喇嘛等。每次赏赐瓷器的数量多寡不一,少则一两件,多达数千件。清宫档案反映,皇帝赏赐瓷器的品种有很多,如雍正时期既赏瓶、盘、碗,也赏珐琅彩等瓷器。乾隆时期赏赐的瓷器,除了瓶、尊、盘、碗外,还有小件的如鼻烟壶、瓷扳指、瓷带钩、瓷翎管等。晚清时期赏赐的瓶、罐等大件瓷器,也就是通常说的琢器,其品种较为固定,主要有哥釉四方杏元双管瓶、钧釉四方杏元双管瓶、哥釉四方八卦瓶、霁红玉壶春瓶、青花起线玉堂春瓶、青花芭蕉栏杆玉壶春瓶、花厂官釉太极纸槌瓶、天青釉四方太平有象瓶。光绪朝还增加了五彩百蝶玉堂春瓶、五彩红百蝠玉堂春瓶、天青釉描金皮球花玉堂春瓶、红云蝠太极纸槌瓶等。清代晚期赏赐用的碗、盘、盅、碟等小件瓷器,也就是通常说的圆器都有哪些?举个例子,在光绪八年(1882 年)赏赐用的圆器共有 14 种,分别为白地红云龙尺六大盘、五彩八吉祥串花尺二大盘、青双龙尺四大盘、五彩白地里外红百蝠尺六大盘、里外霁红七寸盘、里外霁青七寸盘、里外霁红五寸碟、里外霁青五寸碟、里外霁红大碗、里外霁青大碗、五彩八吉祥中碗、青云鹤八卦中碗、里外霁青墩式中碗、红龙酒盅等。可见,清朝皇帝赏赐出去的瓷器是花样繁多的。

四是洋人抢掠走的皇家瓷器。晚清时期,清王朝国势衰败,西方列强先后两次攻入北京,第一次是 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是 1900 年八国联军的入侵。列强两次进京大肆抢掠,皇家瓷器自然也是在劫难逃。然而,遗憾的是历史文献中少有这方面的专门记载。以圆明园为例,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和野蛮的焚烧,历朝精心制作的陶瓷器皿更不能幸免。对于圆明园在这场浩劫中究竟损毁了多少瓷器,100 多年来始终是个谜。现在,根据景德镇官窑的进贡清单,对划拨到圆明园的御用瓷器数量作了个统计:乾隆时期督陶官进贡陈设在圆明园的瓷器有 1746 件,嘉庆时期进贡瓷器陈设在圆明园的有 2015 件,道光时期进贡瓷器陈设在圆明园的有 2452 件,咸丰时期进贡瓷器陈设在圆明园的有 152 件。所有这些瓷器,都随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并遭劫,或被砸碎再也见不到了,或被劫掠而流散到世界各地。

五是从皇宫盗出的瓷器。皇家大院表面来看戒备森严,但是家贼难防。尤其是清朝晚期,宫里偷盗之事屡有发生,作为存放瓷器的广储司瓷库也不安全。宫中太监杂役等家贼里外勾结,作案手段不一,或挖墙行窃,或揭瓦偷盗,或顺手牵羊。清宫档案留下这样的记录:光绪三年(1877年),紫禁城内广储司瓷库的西墙被挖了一个窟窿,发现丢失瓷器 101 件;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广储司瓷库的西墙又被挖一大洞,盗走盘、碗、盅、碟及小瓶多达 1000 余件;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八国联军入京时,宫中瓷库又被盗,丢失了雍正年间制作的瓷器 40 多件,甚至连被人们称为库神的馗瓶也一起被盗;到光绪三十年(1904 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以至宣统朝,瓷库被盗事件更是屡屡发生。

这样说来,不论是官窑中次色瓷器的处理,还是皇家库房所存瓷器的变卖,也不管是皇帝赏赐出去的瓷器,还是洋人抢掠、宫中偷盗的,这成千上万的清朝皇家瓷器终究是流落民间乃至世界各地了。

鉴定名家张浦生谈瓷器收藏


瓷器,是中国国粹。对于瓷器,中国人有特别的情感。古人捡窑择上,“窑火既歇,商争取售。”今人得获至宝,畅美难言。更有奇货如青花《鬼谷子下山》,在伦敦佳士得拍出2.3亿元人民币高价,热动全球,还美其名曰:盛世收藏。才走了鉴宝大师张浦生、周南泉,7月2日,又来了马未都。文博大家江城鉴宝,所到之处,总是围满怀揣宝贝的藏家,武汉俨然一座收藏之城。古瓷器鉴定泰斗张浦生最是幸运,看到了一件完整的元青花

张浦生给人印象深刻。他在武汉文物监管品市场鉴宝开讲,遇到两鬓斑白的老者抱来个仿品,一句口头禅“没有你年纪大”,话不点破,已尽在话中。一件好瓷器,传承好多故事。但迈入收藏的大门,“听不得故事”;一件传世精品,夺人心魄,收藏瓷器,却“冲动不得”。敞开了心和藏友品宝,也把鉴宝知识分享。

张浦生告诉网记者,离开了“瓷”,人就像掉了魂。他曾经遭遇车祸,全身包扎个严实,躺在病床上,还在给西安的藏友鉴宝。学生送来一块瓷片,顿时兴奋地坐起来,比药还管用。“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人瓷同魂,听先生侃谈,如品文震亨对柴窑的一段判词: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人物介绍

张浦生,1934年生于上海,1957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复旦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客座教授。出版有《青花瓷画鉴赏》、《青花瓷器鉴定》、《宜兴紫砂》等。

收藏首关辨真假

问:您对湖北藏友印象如何?

张:湖北人很爽快,你说他的宝贝是假的,也不生气,这样的心态蛮好。收藏的文化很深奥,光看书不行,还要看实物,多比较。一件宝贝拿到手里,首先不是问价钱,是辨真伪,辨别新伪还是旧伪。

问:正是这个“伪”字让人犯难呢。

张:瓷器作假不是今天才有,古代就有。仿品,有后代仿前代,也有当代仿当代,有官仿有民仿。

南宋时,大家都喜欢官窑,可是官窑地方小,没多少,龙泉就仿官窑。明成化的时候,官窑仿宣德;到了嘉靖以后,中国市场经济发达了,民窑也仿宣德。我们今天看许多瓷器上写大明宣德,好多都是民窑仿的。到了清代,康熙官窑专门写嘉靖款。因为嘉靖用的回青料,和康熙用的珠明料两个成分差不多,颜色差不多,蓝中带紫。雍正朝,大量写成化款,到了乾隆,又仿永乐宣德……到外国去,买瓷器,外国人都知道,“康熙年制”肯定是康熙仿的,因为,康熙写款都是六个字“大清康熙年制”。

辨真假、断时代、说源头,最后才是评价值。过去讲,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瓷器作假,我有句笑话说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景德镇佬。湖北人不差钱,差眼力,眼力是买卖锻炼出来的。比如,明代的碗要比清代的厚,明代的碗,撇口的比较多,清代则窄口的多。多看,多比较,便积攒了经验。如果是花大价钱藏宝,一定请个好专家看一看,避免上当受骗。

问:藏家讲故事,常常听到捡漏一词,您怎么看?

张:现在捡漏,绝对困难。全国收藏瓷器的至少70万人,好东西买一件少一件,哪有那么多漏捡呀。

我们鉴定元青花有两个法门,一个是看料(看青),一个是看画。现在的人画的画可能比古代的更好,因为都是美术学院毕业的,但毕竟离开了当年的生活条件,还是会留破绽的。以元青花来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要快,因为元青花料里面含铁多,慢了就掉下来了;第二,元青花代表元代的文化,要粗狂要有力。另外,元青花基本上不带彩,因为古人追求清雅。元青花没有旧仿,因为上世纪50年代我们中国人才知道历史上有一个元青花。

问:收藏本是一种乐趣,可弄不好就变成了一个负担。

张:成负担,是因为贪。所谓贪古不富。一次到广州,3个老先生在我住的宾馆门口等我3天,3个人把退休工资拼起来,买了件元青花,我不敢看。最后问他们有没有高血压、有没有心脏病后,才敢说“是青花,但年纪没他们大。”退休工资赏宝很可怜,不要冒这个风险。

问:对新入行者,您有怎样的提醒?

张:仿古瓷目前有三种,一种是臆造型(造型古怪的)、第二种叫模拟性(专门骗看书的人)。样子是一样的,但因为书上没底部,看不出来,所以买东西要看底部。第三就是旧东西上做的。

仿古瓷我有几句话分享给大家,造型古里古怪的不要。古代的东西,有一定的规范,圆就是圆,方就是方。但是古里古怪的东西容易让人上当。“王老板,我今天收到一件元青花,国家博物馆没有的,我就怕你看不懂。”你凭什么说我看不懂,我做房地产,几个亿、几十个亿都看得懂,一冲动,上当受骗。老东西的分量有规范的。宝贝拿到手里,先掂量掂量,分量太重的,也是不买为好。

瓷痴瓷片一满屋

问:收藏是一个积累财富、积累知识的一个过程。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建议初入行的人“最好要请一个老师”,学习鉴别真伪。领您入行的师傅是谁?

张: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南京博物院,领导派我跟一个老专家王志敏学习。“把文科当理科学”,就是得他的传承。王先生是学数学的,他姐夫、岳父过去是经营古玩的,所以他也喜欢。学生物的需要做标本,采矿的需要采样本,学瓷的需要捡瓷片。当年在扬州、杭州、苏州古城,到处都是瓷片,给我们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随后,文化部举办全国首届鉴定训练班,南京博物院姚迁院长安排我参加,有幸得到大师耿宝昌的教诲。

问:您捡了多少瓷片?

张:我捡的瓷片起码有上万片。我的书房叫片瓷山房,瓷片一满屋。

问:明末清初有个画家叫石涛,叫片石山房。

张:我的片瓷山房就是受石涛启发的。我们搞陶瓷考古,相比书画有一个优越条件。书画,烧了就没了,一洗也没有了。瓷器和人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用坏了扔掉,但瓷片不烂,这给我们研究陶瓷的人有接触实物的可能。

1964年初春,南京明故宫,玉带河清淤,我和老师王志敏到河边,从已经装车的淤泥里淘回大量瓷片,其中有红彩龙纹残盘,后来被评为一级资料藏品。在南京明故宫右掖门、明故宫社稷坛遗址,我们淘出的釉上红彩品种、釉里红风纹瓦当和龙纹滴水,都改写了南博院瓷器部馆藏历史。

问:我曾采访过故宫博物院瓷器鉴定专家叶佩兰,她把故宫几十万件瓷器藏品翻完了,于是炼就“火眼金睛”。您翻看了多少珍品?

张:我们南京博物院是蔡元培先生1933年建的。解放前是国民党的中央院,收藏的东西都是国宝。1948年国民党撤到台湾,把第一流的东西带走六千多件,留下的光官窑瓷器还有近20万件。我当年在南京博物院做瓷器保管员,这是个有利的条件,保管员天天接触瓷器。就像和人处久了,就是好朋友。我从1962年开始学瓷器,到1964年别的事都不干,专门研究瓷器,到今天以瓷为魂。

问:瓷器是您的好朋友。

张:我叫自己是“瓷痴”。我是1957年复旦大学毕业的,1967年被下放到了农村。当时去农村,特地向工宣队申请了一只大木箱,装的就是千辛万苦收集的瓷片。下去的时候,农民老哥帮我扛箱子,瓷片太重,一用力,绳子断了。当时就传说这个下放干部有财产呀,箱子都搬不动了。我一想坏了,有麻烦了。于是,我就打开箱子请农民朋友们看。他们说不都是“瓦渣滓”,这有什么用呀,乡下多得很……那些瓷片,陪伴我度过了艰苦时期,也让我把专业坚持了下来。我吃穿不讲究,也不在乎住的是不是大房子,只要看到好的瓷片,就满心欢喜。

武汉惊现元青花

问:盛世收藏。央视今年3·15晚会,曝光所谓的专家出鉴定证书的全过程,给钱就办,清末写成康熙,假文物骗人没商量。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您来到武汉做鉴宝知识讲座,是藏友们期待的。

张浦生 (以下称“张”):证书不可信。目前市场很乱,与人的素养有关系。有的人是专家,但不一定是鉴定专家;有的人爱钱爱红包,不爱自己的面子,只要出钱,什么可做。市场上假的比真的多,仿古手段太厉害了,太容易上当受骗,我乐意给大家分享点知识。

问:您给人看宝,开证书吗?

张:我看东西,实话实说,不开证书。我不哄人,哄人就是害人。

瓷器在我们收藏界是个大项目,《鬼谷子下山》拍出天价后,瓷器收藏全球大热。今年4月份,苏富比拍卖一件乾隆珐琅彩,起价就是一亿八千万。当前,最流行的就是明清官窑瓷,另一个就是元青花。物以稀为贵,真正的元青花瓷少之又少,有人物故事画的元青花更是极品,全球目前只有不到30件。内蒙一个老总,花费上亿,买的元青花都是假的。拍卖行里也有假,元青花害惨不少人。

问:您过去来过武汉鉴宝吗?有什么宝贝给您留下过印象?

张:我在湖北看过不少东西,工艺品、仿品居多。这次看到一件元青花,一个把杯,杯里画的是八仙人物,外面画的是龙,三个爪。龙身子很细,像条蛇,头也很小……元青花的图案最好的是画人物,再就是画龙。看到这样的宝贝,真是不虚此行。

问:何以断定武汉这件是真的?

张:元青花画人物,都只画一个人。我自己随身带了件损毁了的,画的宋代文人周敦颐,手里拿支莲花。武汉朋友收藏的这件东西,画的是一个八仙人物。元代画八仙,也只画一个人。两件宝贝比一下,你就明白了(给记者示看,如图)。你看这两个写意人物的画风,是不是同出一辙?把柄和杯身,是用瓷泥接起来,这是元代的东西。找钱找得到,找东西找不到。这件作品品相完好,饱了眼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