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墙面 > 导航 >

源自唐代人的国瓷绝技“宝作瓷”

源自唐代人的国瓷绝技“宝作瓷”

瓷砖墙面 全瓷的瓷砖 全瓷瓷砖

2021-04-13

瓷砖墙面。

“宝作瓷”又称珍宝瓷、宝烧,是将金银珠宝等名贵材料,添加在瓷器的“胎、釉、彩”中,通过其特殊的天然成份在高温中的变化,烧制出质精色异的瓷器,故称“宝作瓷”。此技艺为古代国瓷级的作坊官窑采用。

清代著名陶瓷学专著《南窑笔记》载:“柴窑,周武德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其品之高,历代古瓷莫过于此。

柴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近期有学者研究发现,认为柴窑就是唐代的唐三彩窑,所以宝作瓷这一国瓷技艺应起源于唐代。

宋朝的汝窑,记载中也是在釉中加了天然的宝石,宝石特殊的成份使得汝窑釉色其美如玉,时至今日,宋代汝窑以是价值连城。

据一家涉及玉器珠宝和名贵瓷器业务的公司技术人员透露,目前,宝作瓷分为三类,一是珍宝入釉,二是珍宝入胎,三是金银珠宝入彩,同样可以烧制出五彩斑斓,美轮美奂的精品瓷器。历史上已有贝壳、砗磲等材料入釉的宝贝瓷和珍珠粉入釉的珍珠瓷,因成本昂贵,难得一见。Www.tAoci52.cOM

“宝作瓷”被封为“国瓷”,不仅是因为宝作瓷材料昂贵,所做瓷器气象万千,让其它望尘莫及。使用珍宝为材料制作瓷器,反应了历代瓷人对瓷器的钟爱与探索的精神,以及痴迷的态度,这种制瓷人的精神不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智慧勇敢的华夏民族精神,正式这种精神和态度,中国的瓷器才在后来的千百年里,极尽辉煌,所以宝作瓷无愧“国瓷”这一称谓。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国瓷里的花魁——汝窑


始盛唐兴荣宋

唐朝皇族出自名门陇西李氏,隋朝末年,唐国公李渊感其朝廷横征暴敛,百姓名不聊生,遂举尊隋为旗,进封唐王,于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定都长安,由此展开盛唐璀璨的宏伟画幅。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开创“贞观之治”,盛世长安,华灯不灭。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

盛唐时期,工艺技术飞跃发展,汝州地大物博,是商贾聚集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贞观之治”使得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而此时的汝州瓷器也逐渐的兴盛,造瓷工艺日益成熟,并始烧出惊艳瓷史的“釉如脂、声如馨”的国瓷花魁汝窑。

到了北宋王朝,社会稳定,手工业进步,陶瓷业繁荣昌盛,制瓷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到宋徽宗大观年间,因汝窑有“雨过天晴无去处”之称,便命人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品,即把汝官窑称汝窑,把汝窑称临汝窑。自此划下了汝窑在万象瓷器中动人心魄的一笔浓彩。

汝窑三足洗

“雨过天晴无去处”

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冠,它与钧、官、哥、定窑齐名,有“汝窑为魁”之誉。北宋王朝的建立,拨乱反正,社会稳定,手工业进步。汝官窑独居众瓷之首,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掺玛瑙末,其色有天青、豆青、虾青,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最为名贵,有“雨过天晴无去处”之称,釉汁淳厚,犹如堆脂滴泪,视如碧玉,叩声如磬,汁中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真正的汝官窑烧制时间很短,产品全供宫廷,所以汝官瓷有“近龙难得”的说法。

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窑址附近盛产玛瑙石,是汝窑特殊色泽的釉料。所烧青瓷,色泽莹润,并有美丽的开片。宋哲宗元祜年间,在青岭镇设巡检司,专管坑治。试掘中,出土20多件宫廷御用汝瓷,有鹅颈瓶、折肩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盂、茶盘托、器盖等。这一考古新发现,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窑之魁的汝窑遗址。

汝窑三足洗

历史云烟荒茫缭绕,凝千思万绪笔锋平仄转折,寻深深浅浅痕迹。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宋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汝瓷文化是其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期工艺精湛,釉面温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

此件汝窑三足洗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釉汁莹若堆脂,似玉非玉。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整器造型大方,制作讲究,品相完好,宛若一朵出水青莲,美不胜收。

现代追迹: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是汝瓷的典型特征。自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汝瓷在收藏界也再次引爆市场,盛开如媔,也成了一张沉淀文化的名片。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

汝窑三足洗

据广州百鸿艺术品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市场部王经理介绍,汝窑烧制时间只有20多年,传世真品不足百件,可确知台北故宫博物院有2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馆不到十家。2014年3月在香港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吸引了全世界藏家的目光。此藏品,直径13.5厘米,小巧朴雅,色质绝佳,较为罕见的六瓣葵花造型,最终以1.85亿港元的价格落槌,创出了汝窑拍卖的新纪录。

波斯风格的唐代白瓷


波斯风格的唐代白瓷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清雍正高51厘米

该瓶瓶身烧绘上一条红釉大龙,大龙神态勇猛英明﹐翱翔于云层中。据介绍,瓶的构图灵感来自15世纪初期明朝年间的青花龙纹瓶﹐加上18世纪精湛制瓷的手工技巧,而成为糅合了两个不同时代特色的佳作。

这件天球瓶体积要大于一般所见的同类天球瓶。炉的火候及成色烧得恰到好处的蓝红两彩,把大龙游弋于云间的景致表现得层次分明、生动逼真。青花海石榴纹卧足碗青花海石榴纹卧足碗明成化径13.2厘米

此碗曾在1995年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以242万元的高价成交。此碗敞口,弧壁,卧足。青花装饰,内心书梵文,内口沿卷草纹,外口沿回纹,外壁环饰套勾海石榴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此碗胎薄体轻,色泽淡雅匀净,轻盈秀雅,笔意活泼自然,为明成化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唐代外销瓷远销东非


瓷器鉴赏(八)

从目前国内外发现的传世和出土的长沙瓷器,以及长沙窑窑址地层出土瓷片标本来看,长沙窑青瓷釉下彩绘至迟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开始烧造,并一直延续至晚唐五代时期。长沙窑青瓷釉下彩绘主要着色剂是铁和铜,早期色彩比较单调,只有釉下褐彩,或釉下绿彩,其后出现褐、绿两彩,或褐、绿、红多种色彩并现的情况。这几种色彩的交替或重复运用,使彩色产生多变效果,并利用釉料在高温中与瓷胎相互渗透的原理,形成深浅浓淡的层次。纹饰也由以斑点组成的简单几何图案,发展到描绘花鸟、人物、山水以及诗文的画面。长沙窑釉下彩的图案虽然大多比较简单,但它融绘画与书法艺术于陶瓷装饰之中,为后世瓷器的彩绘装饰,开辟了新的天地。

长沙窑釉下彩绘的图案题材非常丰富,见有人物、花鸟、花草和各种动物等。在各种图案中以花鸟画中鸟的画法最具特色,其所绘鸟的头部一般较大,颈粗、短尾,大部分在草丛中作跳跃状。此外,用长短不一的诗文作为瓷器装饰,也是长沙窑釉下彩绘的一大特色。这些诗句一般多写在壶流的正中处,或书于枕面和碗碟内。每个器物或只题一首诗;或单一句;或一联句,四言、五言不等。其中有古老的民谣、谚语、格言、警句,也有成语或俗语,字体多为行书,也有少量草书。长沙窑瓷器中,还常采用模印、贴花等装饰手法。模印的纹样有人物、狮子、葡萄、椰枣、西域舞女和力士等,贴花的部位多见于壶流、罐系的下方和洗的腹部。

唐代长沙窑的产品,还用作外销,目前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至东非等地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现过传世的唐代长沙窑瓷器或出土标本,其中尤以日本和伊朗出土遗物最丰富。从这些国外发现的长沙窑瓷器精品来看,虽然其输出的时间晚于越窑和邢窑,但由于器物的造型和装饰能适应销往国家的需求,因此长沙窑成为唐代生产外销贸易瓷的主要窑口之一。

巩义窑白瓷:唐代白瓷代表


补充阅读:巩义窑址

唐巩义窑白釉弦纹匜

白瓷的出现和成熟是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工艺成就。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地区早在北朝时期就已出现了白瓷工艺的萌芽,至唐代北方地区的白瓷生产极为繁荣,形成了与南方青瓷并驾齐驱的“南青北白”的古陶瓷生产面貌。迄今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省都发现了隋唐时期烧造白瓷的窑场,其中尤以河北邢窑与河南巩义窑所产的白瓷质量最为精致。

巩义窑又称“巩县窑”,是隋唐时期中原地区著名的烧造白瓷和唐三彩的民间窑场,其窑址主要分布于巩义市白冶河两岸的北山口镇水地河、铁匠炉、汪寨、白河、大小黄冶等几个自然村附近。巩义窑早在北朝晚期即已开始烧制青瓷,隋代巩义窑烧造青瓷、白瓷和黑釉瓷,器物胎重釉厚,胎色深浅不一,制瓷工艺较为简单。盛唐时期巩义窑的制瓷业达到高峰,在主烧白瓷、唐三彩之外,还兼烧黑釉、酱釉、绞胎、白釉绿彩和“唐青花”瓷。巩义窑白瓷不仅是唐代中原地区白瓷制造水平最高的,而且还是文献记载河南府开元年间贡白瓷的产地。

唐巩义窑白釉执壶

巩义窑白瓷产品可分为粗、细两类,其制品普遍具有器型规整,原料经过粉碎淘洗,胎体薄而坚致,胎色较白,釉层细腻透明的特点。造型多为日用器皿,有盘、碗、盆、砚、碟、盂、罐、注子、粉盒、枕、瓶等,其中以各式碗、盘烧制最多。各式碗中,隋和唐初的碗、杯多深腹、厚壁,胎施化妆土,外施半截釉,底为饼形底。盛唐、中唐之际多见敞口、唇口、敛口玉璧底碗和四花瓣形花口碗等,与邢窑器相比,巩义窑产品器壁较厚重,唇口更厚润,而玉璧底碗底心不施釉是与邢窑器的明显区别。此外巩义窑白瓷碗采用匣钵叠烧或直接在窑内叠烧,因此碗底里外多留有烧痕。而巩义窑执壶造型为唐代流行式样,圆腹、短流,柄为双条形,柄与壶口有的用兽头相接。双系罐、圆腹钵是巩义窑白瓷中较有特色的器形,系的鼻钮模压成型是其特点。

巩义窑白瓷施釉特点为器里满釉,器外多施半截釉,碗底中心一般无釉,釉面常有细小的开片纹,因釉中含有较高的TiO2,因此釉色多为白中泛黄的色调。巩义窑白瓷亦大多不画纹饰,但也偶见划刻绳纹、莲瓣纹、弦纹和宝相花纹饰的器物。

唐代朝廷贡品邢窑白瓷


邢窑白瓷在唐代非常盛行的瓷器釉色,到了唐代白瓷达到了真正的白度,改变了白中泛青的现象,出现了奶白色的瓷器,跟我们今天用的白瓷釉色差不多。

邢窑白瓷流行大唐

邢窑的中心窑场位于今河北省内丘县、临城县,因这一地域在唐代隶属邢州管辖,故名。唐代邢窑白瓷曾一度被朝廷纳为贡品。邢窑始烧于隋代,唐代为繁荣期。盛产白瓷,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唐代邢窑以烧白瓷最为知名,但是邢窑也有黄釉、黑釉、三彩等釉色品种,只是没有白瓷这么多而已。邢窑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一个系统,可与青瓷分庭抗礼,邢窑白瓷它不以纹饰取胜,而注重造型与釉色的相互衬托,唐代李肇撰《唐国史补》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说明邢窑白瓷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而且非常普及了,而且邢窑白瓷不仅供国内使用,而且远销世界各地。

唐代邢窑白瓷特点

唐代邢窑白瓷釉色特点

唐代邢窑白瓷分为精瓷和粗瓷,胎骨坚实、致密、厚重,胎土白而细洁,瓷化程度较高,扣之作金石声。陆羽在《茶经》中以“类银”、“类雪”赞美其釉色之白。

2.唐代邢窑白瓷底部特征

玉璧形底更为唐代邢窑白釉碗的典型特征。玉璧底碗始出现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中间涂釉,两边不涂抹居多。

3.唐代邢窑白瓷款式

唐代瓷器底部采用刻字方式,均是在器物成型后、烧成前刻划于器物外底部,有翰林、盈字款等字样,其中以盈字款最为出名,盈字款,字体清晰,笔画遒劲。款识辩伪:唐代邢窑白瓷“翰林”二字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竖着刻写;而“盈”款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

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


浙江杭州 涂师平

浙江省宁波博物馆(微博)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具被风吹卷的动感。盏托中心内凹,刚好稳稳地承接茶盏,看上去似一件不可分开的整体,构成了一幅轻风吹卷的荷叶载着一朵怒放的荷花在水中摇曳的画景。整个托盏青翠莹润如玉,青釉亮洁均匀、如冰似玉,胎釉结合紧密,胎为浅灰色,造型设计巧妙,制作精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无疑是越窑上品。

这件越窑秘色瓷荷形托盏,折射出了唐代宁波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兴盛,可谓是“禅茶一味”。

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宝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足见莲花与佛教关系之密切。荷形托盏的莲花、荷叶造型,无疑为其烙上了深深的佛教文化印痕。

茶盏为饮茶用具,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较饭碗小,较酒杯大。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所见实物器型为直口直腹壁,饼状平底足,施青釉。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代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著名。越窑盏多配有盏托,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唐代饮茶方式主要为煎煮法,即将以茶叶制成的茶饼碾成茶末后用开水煎煮,煮浓后盛到茶盏中饮用,饮用时将汤及茶末一起喝下。为防止茶汤烫手且兼顾敬茶礼节的庄重感,唐代流行“茶托子”——盏托。

据陆羽《茶经》载,至中唐时,全国种茶已遍及42个州和一个郡,其中包括明州(即今宁波)。2009年,《宁波日报》曾报道:在日本金泽大学举行的宁波余姚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综合研究日方成果报告会上,专家宣布田螺山遗址出土了6000年前人工种植的古茶树,为世界最早种茶之发现!可见宁波种茶的历史悠久。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很快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众多高僧对茶的推崇,使茶成了养生正心之物。到唐代,“饮后三碗茶”成了“和尚家风”,饮茶成了寺院制度之一,逐渐把茶与佛教清规、养心悟性、人生哲学融为一体,“吃茶去”成了禅林法语,使茶与禅在精神上达到互通而“禅茶一味”。

宁波是“海天佛国”,唐僧鉴真由明州东渡日本,日僧最澄来天台山研究佛学,并带回茶籽传播到日本。可以说,是唐代的禅文化、茶文化,再加上冠绝当时的越窑青瓷工艺,催生了这精巧绝伦的“越窑秘色瓷荷形托盏”。

唐代越窑秘色瓷长颈瓶


越窑秘色瓷长颈瓶器形完整,造型优美,且式样与西安咸通十二年出土瓷器一般无二,由此可断定这件秘色瓷是唐代器物。长颈,颈上窄下宽,圆鼓的腹部,大而浅的圈足,具有唐代瓷器圆润丰腴的特色,然而,腹上部直立的细管状长颈却是唐瓷造型中少见的,使瓶体增添了挺劲之美,别具一格。

秘色瓷是唐、五代之际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作,用以进贡宫廷的。唐代越窑秘色瓷长颈瓶高22.4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7.3厘米。瓷器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细腻,发色纯正。

唐代越窑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称于世,为当时全国青瓷之冠。唐代越窑青瓷釉质细腻,透明度好,釉色极为优美,青绿色调,浑厚滋润,其胎体灰白色,浅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丽幽美,釉面犹如一湖清水。当时许多文人纷纷吟诗作赋予以赞美。唐人陆羽《茶经》中,形容越窑青瓷“类玉”、“似冰”。

“红色官窑-醴陵国瓷”成投资收藏新主流


醴陵窑被人们誉为“红色官窑”。特别是解放后具有浓烈政治色彩的辉煌经历和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更增添了其神秘感和神圣感。上个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醴陵瓷因为毛泽东及其缔造的红色政权而为社会瞩目。2003年9月,李铁映更为醴陵亲题“红官窑”。

醴陵陶瓷成为当之无愧的“国瓷”。“红官窑国瓷”对选料、制作、技艺等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产瓷器只求精品,不计成本,极为名贵,世人将“红官窑国瓷”视为稀世珍宝。偶有面世,即往往耸动市场,迭创天价。醴陵艺术瓷价格平均每年都在以20%的幅度上涨,大师亲绘原作更达数万元。

1998年,香港嘉德拍卖行以178万的天价拍出一对“毛瓷”茶具对杯;崔国强单件釉下五彩书法陶瓷作品拍出388万元高价;2009年,中国嘉德公司在长沙举行冬拍新闻发布会,一代宗师吴康在1967年创作的釉下五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五伟人”肖像瓷板画全套的底价则达到了380万元;2009年12月13日,首届中国?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精品北京专场拍卖会,总拍卖成交额达500余万元。据不完全统计,醴陵瓷整体价格5年翻十倍,创造了中国陶瓷收藏的新纪录。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十大名窑(汝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宜兴窑、耀州窑、石湾窑、定窑、磁洲窑、醴陵窑)精品征集活动中,醴陵窑釉下五彩陶瓷精品入选了十多件。在十大名窑中,醴陵窑的入选数量最多,标志着近代陶瓷市场中醴陵瓷的主导地位及市场占有额。大批投资资金涌入推动了醴陵瓷价值空间的扩大,醴陵国瓷被预测为未来瓷器市场的主流。

为了展示新中国红色官窑的艺术成就与醴陵釉下五彩的国瓷魅力,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将于2013年5月25日在北京华夏珍宝博物馆举办“红色官窑?醴陵国瓷精品展”暨“2013年红色官窑?醴陵国瓷最具影响力大师陶瓷艺术作品评选活动”获奖作品揭晓仪式,据了解,本次醴陵国瓷展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成就展。届时,历时半年甄选出的40余位醴陵国瓷大师的共200余件手绘原作将在现场隆重展出。

据悉,这些作品代表了醴陵近十年的巨大成就,作品从多个方面反映了醴陵国瓷工艺水平及艺术水平的一个高度。为了实现和谐盛世,国瓷艺术之美全民共享,本次参展全部作品将低于市场价格接受藏友的预定收藏,让广大收藏爱好者能够收藏到真正意义上的“红官窑国瓷”,推动醴陵陶瓷名家名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对收藏市场的健康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