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艺宝瓷砖 > 导航 >

西洋“宝烧”珍珠瓷

西洋“宝烧”珍珠瓷

艺宝瓷砖 古代烧瓷器 瓷砖墙面

2020-07-02

艺宝瓷砖。

在我国古瓷烧造史中,有一种被称作“宝烧”的独特工艺。我国制瓷艺术传入西方后,欧洲在18世纪中叶创烧了一种“骨瓷”。所谓“骨瓷”,就是在瓷土中掺入四至五成动物类或海洋中的珊瑚、贝类骨粉而制成的一类瓷种。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一些国家还不惜工本,以海洋珍珠碾末为料,制成美轮美奂、专为皇家使用的“珍珠瓷”。

这类珍珠瓷,实际上与我国古代以玛瑙入釉的“宝烧”技艺异曲同工,只是成本更高,更为珍稀。这种欧洲骨瓷的顶级制品,由于仅为皇室特制,十分珍罕,一般民间难得一见。

这3件英国皇家珍珠瓷,是两件双面装饰圆盘和一件长方形椭圆形盘。两件圆盘中,口径26厘米,底径14厘米,通盘为釉里蓝彩。盘中主题纹饰为一幅精美的英国贵族庄园风景画。画的背景是一贵族田园风光。画中橡树高耸,鲜花盛开,草地花丛间,有4位身着盛装的绅士和贵妇,其中一男一女正在翩翩起舞。远处树丛花卉掩映处,隐约可见庄园楼影。在盘子的口沿四周,采用六开光图饰对称排列,各有骑士或对舞人物,画风细密精美。

图2盘口径稍大,径28厘米,底径15厘米,亦为釉下蓝彩。画中主题纹饰似为一皇室私人城堡,内有错落有致的恢宏塔楼、繁茂的树木、花卉和水中泛舟等人物场景,整个画面以精到的写实手法勾勒出一幅18世纪欧州上层社会悠闲的生活景致。

一长方椭圆形盘,长32厘米,以花卉为主纹饰,盘通体施釉下红、蓝相间釉彩,鲜艳夺目。这3件装饰盘均采用铜板工艺绘画装饰,盘内外施透明釉。瓷盘胎质薄而细腻,色呈象牙白,釉彩色泽艳丽,釉质莹润均匀,温润如玉,宝光内蕴,盘后有花纹图形章和外文注明产地,并有“pearl china”(珍珠瓷)之标记,可见是极为珍贵的“宝烧”珍珠瓷。笔者收藏的这几件西洋珍珠瓷,虽然没有确切的烧制年代,但从瓷盘的包浆等方面判断,应为18世纪末的产品。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珍珠瓷难得一见的骨瓷极品


欧洲的陶瓷生产在世界陶瓷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其中,它的主流瓷种骨瓷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高档次的瓷种。同时,一些早期的欧洲骨瓷经典制品也成了收藏界的新宠。但是,在这股收藏热中,人们见到的,大多是一些普通的骨瓷制品,而对骨瓷系列中的顶尖品种“珍珠瓷”(PEARL CHINA)却难得一见。笔者有幸藏有两件意大利早期生产的珍珠瓷器具,现不揣冒昧介绍如下,供藏界诸同好共赏。

按照制作工艺划分,“珍珠瓷”可以归于“骨瓷”这个大类。“骨瓷”又称“骨灰瓷”,就是瓷胎中含有骨粉成分的瓷器。它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欧洲,是英国人发明的。我国的制瓷工艺传入西方后,英国人结合西方文明和理念,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良和渗透。“骨瓷”就是在制瓷的高岭土、粘土中掺入了40%至50%的食草动物骨粉(主要是牛骨)而制成的一类瓷种。由于骨粉在烧制过程中能与高岭土中的杂质发生作用,起到消除杂质的效果,使得制成的骨瓷制品质轻,韧性强,胎质纯净,绝少瑕疵,釉面也显得更加温润可亲。与此法相类似,还有将海洋中的贝类、珊瑚成分掺入瓷土,制成的“贝瓷”;将珍珠成分掺入瓷土制成的“珍珠瓷”。早在明代,人们就发现,将金银、珍珠、玛瑙掺入瓷胎,可以烧制出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瓷器。史书记载,明代云南保山制瓷工匠用珍宝入瓷,高温熔制出晶莹剔透、宝石一般的“永子”围棋,引得历代文人骚客心驰神追,趋之若鹜。被誉为“天下第一棋”。而“珍珠瓷”也正因为瓷胎中有相当比例的珍珠成分,才呈现出普通骨瓷所没有的神采而更显珍贵。因此,如果从瓷质成分的角度衡量,本文所要介绍的“珍珠瓷”又可归类于“宝烧”类瓷器范畴。

笔者所藏的这两件意大利珍珠瓷,是两面装饰盘。盘子一大一小,大盘直径26.5厘米,盘底径15厘米,高3厘米;小盘直径22.5厘米,盘底径13厘米,高2.5厘米。瓷盘胎质薄而细腻,色呈象牙白,温润如玉。盘身内外均施透明釉。釉上有光,透脱如料(玻璃),釉汁莹泽均匀,明亮而不炫目。清亮中透出一种珠光宝气。盘底无露胎骨,釉下有自然形成的细裂纹。两盘分别为釉里褐彩和釉里黑彩。釉彩色泽艳丽,与我国的传统釉色相比,别有一种妖艳和瑰丽。盘中央为一幅精美的铜版风景画。画的背景是一贵族庄园风光。画中城堡、河流、树木花草清晰可见。花丛掩映处,一座精致的二层小楼坐落其中。草地上一绅士、一贵妇正在亲密交谈。贵妇云鬟高髻,长裙垂地;绅士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一派旧时欧洲上层社会悠闲生活写照。该画面笔触细致,层次分明。远处城堡、河流可圈可点;近处树木、花丛丝丝如缕,细节凸现,尽显18世纪欧洲细密画之风采。其景致之逼真,效果之精美,足以震撼人心。两个盘子的画面虽不尽一致,但对画中树木、塔楼、房屋、花台等景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是完全取景于同一庄园,是对同一景致,从两个不同角度描绘的写实风景画。而且两个盘子四周有着完全相同的开光图饰,精美的缠枝花卉纹饰环绕着8幅开光,大小各4幅,对称排列。大的一幅是庄园正门的全景画,小的从花纹图形看,似乎是古代欧洲王公贵族纹章、城徽一类的标记。盘底绘有款识图案,上方一行文字“PEARL”(珍珠、珍珠做的),下方一行写着“FLORENTINE CHINA”(佛罗伦萨瓷器)。两行文字中间,配以盘面画中楼房前的花台纹饰,以增加器物的尊贵身份和归属感。款识左侧还有一处似为某种标识的花朵图案。

这两件珍珠瓷盘荟萃了当时顶尖的铜版画艺术和制瓷工艺,其制作质量之高,无论是胎釉制作,还是铜版画刻绘、釉彩质感,均显示出精品本色。体现了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笔者曾将此盘与文物商店里的英国青花骨瓷制品放在一起比较,高下优劣十分明显,其品之高,远远超过一般骨瓷制品。

根据盘上款识,这两件珍珠瓷产地应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资料记载:早在1450至1480年,佛罗伦萨就能制造细致而优美的陶瓷器。笔者所藏瓷盘上虽然没有确切的烧制年代,但从它最初是由一位北京城经商的徽商大贾在上世纪初带回徽州经历来看,把它的制作年代定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应该是比较恰当的。

覆烧定窑瓷独具魅力


宋代将瓷器生产技术推向一个高峰,名窑倍出,争奇斗妍。其中定窑以盛产白瓷著称,产品风靡一时,因瓷质细腻洁白,纹饰秀美,被宋代皇家宫廷选为贡品。

为了适应朝廷贡瓷及民间用瓷大量生产的需要,定窑工匠们发明了覆烧工艺。其优点是:一、节省空间,因为一器一匣,匣钵占了很大空间,采用覆烧工艺产量成倍增长,满足贵族及人民日常用瓷。二、能充分利用热效,节约燃料。三、由于覆烧时器口紧贴垫圈,瓷坯支撑范围大,重心稳,焙烧时收缩均匀,故不易变形。四、底心满釉。但覆烧也存在诸多弊端,因烧制时器口紧贴垫圈,口部不能挂釉,而露出一线胎骨成为“芒口”。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瓷匠们发挥聪明才智,巧夺天工,口沿包镶金、银、铜、锡等金属作为装饰,其身价顿显高贵。据《吴越备史》记载,宋太平兴国五年九月十一日,南方吴越王钱氏在崇敬殿向宋太宗敬献“金装定器”两千件作为朝廷贡品。

定州窑以烧白瓷闻名天下,国内一家博物馆藏有金代定窑刻花葵瓣碗,碗心刻荷叶花纹,质细胎薄,釉色莹润洁白,属金代贵族用瓷,有“芒口”,但底足内未见有“官”、“易定”、“尚食局”等字款。定州窑除烧白瓷外,还兼烧黑釉、酱釉等品种。定窑酱釉烧造数量少,因而备受收藏家重视。

宋代诗人陆游对定窑口沿无釉瓷器嗤之以鼻,认为登不了大雅之堂,在《老学庵笔记》中回忆“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宋代《坦斋笔衡》也很不客气地记述了“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窑器”。北宋末年,其他窑系的崛起,宋徽宗率先“弃定”瓷选汝青瓷,一时间对定窑白釉、酱釉、黑釉瓷难定轩轾,遂被打入“冷宫”,售价一落千丈。但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却对“黑定”推崇备至,认为“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

覆烧定窑瓷的魅力


宋代将瓷器生产技术推向一个高峰,名窑倍出,争奇斗妍。其中定窑以盛产白瓷著称,产品风靡一时,因瓷质细腻洁白,纹饰秀美,被宋代皇家宫廷选为贡品。

为了适应朝廷贡瓷及民间用瓷大量生产的需要,定窑工匠们发明了覆烧工艺。其优点是:一、节省空间,因为一器一匣,匣钵占了很大空间,采用覆烧工艺产量成倍增长,满足贵族及人民日常用瓷。二、能充分利用热效,节约燃料。三、由于覆烧时器口紧贴垫圈,瓷坯支撑范围大,重心稳,焙烧时收缩均匀,故不易变形。四、底心满釉。但覆烧也存在诸多弊端, 因烧制时器口紧贴垫圈,口部不能挂釉,而露出一线胎骨成为“芒口”。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瓷匠们发挥聪明才智,巧夺天工,口沿包镶金、银、铜、锡等金属作为装饰,其身价顿显高贵。据《吴越备史》记载,宋太平兴国五年九月十一日,南方吴越王钱氏在崇敬殿向宋太宗敬献“金装定器”两千件作为朝廷贡品。

定州窑以烧白瓷闻名天下,国内一家博物馆藏有金代定窑刻花葵瓣碗,碗心刻荷叶花纹,质细胎薄,釉色莹润洁白,属金代贵族用瓷,有“芒口”,但底足内未见有“官”、“易定”、“尚食局”等字款。定州窑除烧白瓷外,还兼烧黑釉、酱釉等品种。定窑酱釉烧造数量少,因而备受收藏家重视。

宋代诗人陆游对定窑口沿无釉瓷器嗤之以鼻,认为登不了大雅之堂。在《老学庵笔记》中回忆:“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宋代《坦斋笔衡》也很不客气地记述了:“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窑器”。北宋末年,其他窑系的崛起,宋徽宗率先“弃定”瓷选汝青瓷,一时间对定窑白釉、酱釉、黑釉瓷难定轩轾,遂被打入“冷宫”,售价一落千丈。但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却对“黑定”推崇备至,认为“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

鉴宝:成化年制 属于日本瓷


“这个盘子是我爷爷留下来的,家里做菜时一直用它当鱼盘。”18日上午,在济南市文物保护与收藏协会、济南市博物馆、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山东地区分会联合举办的鉴宝活动上,很多市民把家里收藏的宝贝带到了现场。记者发现,藏友们带来的宝贝不少,其中有的藏品背后还有一段历史故事。

专家表示鱼盘是仿“成化年制”

上午8点多,很多市民就大包小包地把家里的宝贝带到了鉴宝现场,让专家“一看究竟”。市民秦女士与母亲一起带来了两个精美的瓷器,其中一个鱼盘做工、画工都很精美,背面印有“成化年制”。经过一番鉴定,瓷器鉴定专家陈玉泉给出了结论:“这个鱼盘是昭和年间制的,但它是仿‘成化年制’,属于日本瓷”。陈玉泉说,这款日本昭和年间的瓷器,相当于光绪时期,虽然是仿制明成化年间瓷器样式,但仍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据秦女士说,这个鱼盘是爷爷那辈留下来的,当年家里做菜时一直用它盛鱼,后来听别人说是“古董”,才收藏了起来,但不了解其中到底有什么价值。据了解,秦女士的爷爷当年做酱园,日本人在济南开饭店赊了很多货,后来日本战败投降后,开饭店的日本人没钱还账就用日本瓷来抵债。秦女士说,家里还有好几个类似的日本瓷,早些年一直在厨房用着,后来还打碎过几个。现在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后,秦女士说要放回家好好保管,也算是对历史的记录。

在鉴宝现场,市民带来了瓷器、玉器、青铜器、杂项等五花八门。记者注意到,有市民带来的藏品被鉴定为赝品后,很是失望。专家也劝诫市民,喜欢收藏不是坏事,但是不能投机,更不能想着靠其一夜暴富。一件古董只有同时具备历史价值、研究价值、考古价值和欣赏价值,最后才能谈经济价值,所以市民要抱有一颗平常心。

鉴宝--青白瓷印花牡丹盒


本报读者方先生与记者联系说,他自市场购得一只瓷盒,看上去很古老,釉色不太正,想请专家鉴定一下。本期我们请来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张书裔副研究员鉴宝。

经张书裔副研究员鉴定,这只瓷盒为子口,弧腹壁,圆饼足。配圆形平顶盖,盖面饰牡丹花纹,盖边饰竖条纹,属宋代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印花牡丹盒。此类造型盒为南宋多见。

盒,为生活日用品,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组成,盖多微鼓,器身与盖的高度相近。造型多为圆形,还有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瓜形、果形、花形等。按用途分为镜盒、药盒、油盒、香盒等。青白瓷盒在宋代广为流行,元代继之,但瓷质粗劣,造型和纹饰简略。

专家介绍,景德镇为我国重要瓷器产区,目前发现的早期窑址属五代时期。宋代窑址发现有湖田、湘湖、南市街与柳家湾等处,烧造青白釉瓷器。器型有盘、碗、瓶、壶、罐、盒、枕。装饰有刻、划、篦划、篦点、印花等技法。北宋后期景德镇吸取北方定窑的覆烧法,产量大大提高,有“南定”之称。其中湖田窑制品质量较好,釉色纯正,纹饰精美。宋以后景德镇瓷器销往海外,制瓷技术也随贸易文化交往传播国外,对亚非及欧洲瓷器的出现,起了关键性作用。

专家说,方先生购得的瓷盒虽然是真品,惜剥蚀较为严重,有大面积脱釉,对品相影响很大。同时期的一些出土瓷盒,市场估价可达数万至十几万元。

云南烧造元青花瓷概说


云南青花瓷的大量发现,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它以朴实无华的造型,粗犷的青花线条,繁简不一的纹饰布局,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跟踪收集,到20世纪末已达高潮,至今方兴未艾,仿品亦应运而生,使云南青花的研究和断代变得紧迫起来。9AX帝国开发

云南青花瓷为少数民族地区民窑烧造,无纪年标识,延续时间长,数量多,分布广。本文拟在收集云南窑址、墓葬出土青花实物的基础上,借助历史、考古、陶瓷资料,对云南元青花瓷的起源、分布、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云南元青花瓷产生的时代背景

云南元青花瓷的产生,是元王朝对云南实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

1253年忽必烈率军攻陷鹤庆、剑川直逼大理首府,大理王段兴智逃亡,结束云南最后一个地方政权的统治。1259年忽必烈选派赛典赤为“平章政事行云南中书省事”,集军政大权,“下立州县”,鼓励发展经济、文化,手工业方面为加强管理在各路设立“人匠提库司”。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大理《忽必烈平云南碑》所载:“既有典章,被之服章。我吏我民,我工我商,万国一家,熟为要荒”,为云南元青花产生创造了良性历史环境。

二、元青花瓷起源的追溯

云南发现和发掘的窑址,有玉溪窑、建水窑、禄丰县罗川窑、白龙井窑、大理市敬天山窑、易门县上浦背窑等。除建水窑址群中的旧窑、土窑、古窑烧造元青釉为主,其他窑址都发现青釉和青花堆积成混合层,说明云南窑址烧造青花时代有先后,而且不同地区的青花都是经过青釉烧造过程而发展起来后,青釉才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较为典型的是建水窑址群中的洪家窑堆积,经试掘下层为元青釉,中层为青釉印划花、印花青花、青花,上层以洪武青花为主。联系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窑为中心的附近苏家坡、坡头村、泸西县和尚塔、蒙自县瓦渣地火葬墓、红河县牛皮寨、个旧王林寨土坑墓、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黑井、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钟科山、大理市大丰乐火葬墓的清理发掘,以出土明青花居多,元青花少,由此推知元青花的烧造时间不会太早,相当元晚期。

但是从云南元代火葬墓大面积的发掘,出土器物又有不同,是以泥质灰陶、釉陶为主。滇中宜良县孙家山一期火葬墓群发掘,M18出土木牍楷书“岁次丁酉年十二月庚寅朔”,按干支推算为元成宗贞元三年(1277年),相当元初,鉴于一期墓多,延续时间长,出土泥质灰陶、绿釉葫芦塔形盖敛口鼓腹平底和带座罐,以刻划莲瓣纹、三角形实茎蕉叶纹、折枝花、十二生肖图像、附加带状荷叶边纹为代表。曲靖市八塔台二期元代火葬墓的发掘,出土泥质细灰陶、绿釉葫芦塔形盖、平顶珠形钮荷叶形盖、敛口或短颈溜肩鼓腹折胫莲瓣座或镂空座罐,以刻划和彩绘三角形实茎蕉叶纹、莲瓣纹、缠枝牡丹、缠枝覆莲、附加带状荷叶边纹为代表。大理市大丰乐三期元代火葬墓发掘,出土泥质红胎绿釉、黄褐釉高拱盖短颈椭圆腹平底罐,以刻划和彩绘三角形实茎蕉叶纹、印贴茎状宝杵或宝相花和莲瓣纹组成纹饰,十二生肖图像为代表。地理上宜良县和曲靖相邻近,罐的形制虽不相同,却都以葫芦塔形盖和莲瓣座为突出,泥质灰陶、绿釉陶也相似,大理市大丰乐元罐区别大,但它们都以泥质细陶、釉陶为主,以刻划、附加、贴印、彩绘技巧表示相似的题材。综合云南元代窑址和墓葬出土器物分析:由于云南不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够平衡,分别以泥质陶和釉陶及青瓷、青花出现,于是形成云南元代陶瓷并存局面,它们虽质地、烧温、装饰技巧不同,但处在同一时代,在形制或纹样上出现相似的风貌。

三、元青花的分布和特征

目前发现元青花的地区有:以滇南建水窑为中心的附近地区,滇西以禄丰县黑井火葬墓为中心及周围地区,以大理市为中心的洱海周边地区。尽管滇西尚未发现元青花窑址,但墓葬已有青花出土,并具地区特点,而且烧造青花延续时间长,数量多,是构成云南青花多元体系的主要内容。附近地区火葬墓出土零星元青花,按元代行政区域划分,可归入这三个青花类型或传播地区。

建水、禄丰、大理为云南腹地,是彝族、白族聚居地,也是当地最古老的民族。唐代樊绰《蛮书》载:“蒙舍及诸鸟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其土壤。”“蒙舍及诸鸟蛮”是白族和彝族先民,其住地发现和发掘的火葬墓,主要以陶、釉陶、青瓷、青花罐为葬具。火葬墓不盛行陪葬制度,即使个别墓葬有小件器物或铜钱、铜镜出土,几乎不具断代意义,如铜钱和铜镜铸造时代明确,但一般有较长的流通时间;建水窑虽有元明青花堆积层,但元青花少且为圆器残件。火葬墓出土的青花罐成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之一。

云南民窑青花瓷是就地取材和传统工艺生产方式。不同地区窑址都存在不同时期的青花标本,说明烧造时间长,工艺良莠不一,要从胎、釉、青花粗细、色泽来区别时代,颇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困难。而造型和纹饰随时代的变更而富于变化,赋予不同时代的审美时尚及相应的艺术手法、韵味、情趣。若将云南不同地区窑址、墓葬出土的陶瓷器,结合有地层、墓志、买地券共出的器物,按形制、纹饰题材归类排比分析,对元青花瓷的断代及特征辨识会取得帮助作用。

元晚期是云南青花的创烧阶段,在短短10多年里,其产量有限。瓷胎沿袭青釉瓷原生瓷土“一元配方”,烧成温度1250℃,由于瓷土含铁量高、铝低,呈色灰青,胎厚重粗糙。罐、瓶由不同部位拼接而成,口、底径小,腹径大。因器足小,足墙直,挖底不平,盘多菱口折沿、折腰。采用石炭釉,色青或内黄,裂纹,外壁施釉不及胫或底,罐肩部和内壁有的不施釉。圆器内心外周有支钉凹痕无釉。青花为原生钴土矿,色黑或黑灰为主,黑蓝少,用笔粗放、拙朴、简单。题材以绘缠枝牡丹、缠枝莲花、一束莲、折枝莲花为主,兼有松、竹、梅、鱼藻、双狮戏球等。辅纹为弦纹、卷草纹、蕉叶纹、如意纹、莲瓣纹等。布局繁简不一,地区性比较突出。元末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吸收内地青花形制纹样,使烧造工艺技巧有所提高,无论造型、纹饰布局都趋于成熟。

云南元青花以青釉下钴料彩绘为主,但是在元青花器中出现了钴蓝地刻划白花,贴印花青花、印花青花、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青花,这些器物在造型、纹饰技法吸收同期泥质灰陶、釉陶、青瓷的许多特点,可分为5类:

Ⅰ类:钴蓝地刻划白花瓷器,出于禄丰县黑井。狮纽荷叶形盖短直颈溜肩鼓腹平底罐,或粘接在圆形镂空梯形座上(图1),造型硕大,通高58厘米,肩腹交接处突出,器身上下小,中间大,釉不及底边。盖、肩、腹刻划三层缠枝莲花,缠枝和莲花划纹,线条细劲流畅,叶纹肥大刻凹,腹下莲瓣纹,边纹弦纹或卷草纹相间,纹饰布满全身,气势宏大,蓝白色差衬托出很强的立体感。狮钮荷叶形盖、镂空座在云南元代火葬墓出土的陶、青瓷罐中并不泛见,划缠枝莲花、莲瓣纹,在建水窑元代青釉碗已广泛采用。

Ⅱ类:印贴花青花,出于江川(图2)。斗笠形盖敛口圆肩鼓腹平底罐,高25厘米,口、底径小,11.5~12厘米。烧造粗率,胎厚重。螺丝钮由泥条盘成,似简化的多檐形塔,盖上青釉,无饰,肩、胫无釉。肩上朱书十二甲子,下对应印贴十二生肖图像,腹部先印牡丹花纹,后又印贴4个圆形花朵,分成4组,以钴蓝料满涂十二生肖图像、花朵,枝干叶纹钴料粗画,形成折枝花,钴料凝聚呈铁褐色。印贴花在南诏兴起,大理国釉陶、青瓷延续并易为印贴人物。元代陶罐上流行朱书十二甲子刻划图像,十二生肖和图像象征佛教十二辰神,以证明死者为佛教使,灵魂能升入佛界。青釉罐上采用印纹、印贴、青花三种装饰技法组成纹饰于一件器物上,尚属罕见。

Ⅲ类:印花青花瓷器,出于建水窑址群中的洪家窑。在二层青釉印、划花、青花堆积中发现。形制、印花是延续下层青釉印莲花折沿盘,印莲留白,青花彩绘枝干叶纹,组成一束莲花纹,开启上层洪武菱口折沿钴蓝地白莲瓣内心绘青花一束莲盘的烧造。从地层上印花青花一束莲残盘(图10)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过渡期装饰特点。

Ⅳ类: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青花瓷器,出于禄丰县黑井。敛口或短颈溜肩鼓腹平底罐,(图3、4)高35~44厘米,口、底径小,10~12厘米,肩下部都有一周附加带状荷叶边纹。敛口罐肩上无釉,腹部分上下两层彩绘:上层缠枝花卉,用笔用色不均;下层缠枝牡丹,单个花瓣只勾不填,枝短细,两侧开叉大叶、小叶、嫩芽作仰覆、转折、穿插变化。肩无釉,腹部草绘缠枝牡丹、花心旋纹、花瓣点纹,淡色细枝上以浓色绘葫芦形叶和花叶,胫部作独立形莲瓣。另一种为短颈留白,施满釉。肩上青花三角形实茎蕉叶纹,腹上勾填缠枝莲花,花心鸡心形,叶纹实色向两侧延伸,胫部旋纹变形莲瓣。这类罐的肩下附加带状荷叶边纹,是延袭大理国灰陶罐上的装饰纹样,到元代时,陶、青釉罐相对减少层次,不像前期从盖到身密布多道附加带状荷叶边纹,罐的形制保持元之风尚,以青釉饼足荷叶形盘、平底弧形碗为盖,内有子口。

Ⅴ类:青釉青花是元末以后的主流,延续时间长,数量增多,分布昆明、建水、禄丰、元江、大理等地。以罐为多,少数瓶、盘、高足杯。烧造工艺进入成熟期,造型规整,内外施釉,罐、瓶内壁釉不够平整,底无釉,釉有深浅,青花黑灰和黑蓝,用笔奔放流畅,层次清晰。

青花罐缺盖居多,个别为狮狃荷叶形盖,绘缠枝莲花或菊花、蕉叶纹或如意纹(图5、6、7),罐的口、底径增大,腹部突出,器身矮胖,也有腹部不突出,一般高在40厘米左右,短直颈或口唇微外卷,无纹饰。肩部题材多样,缠枝莲花、缠枝蕃莲,花心圆形和喇叭花状,实色彩绘或勾填花瓣微露白边,细枝上大葫芦形叶,或大云肩内画松、竹、梅,或双勾大小莲瓣相间,大莲瓣上细笔双勾如意纹,或鱼藻纹,或双狮绣球等。腹部主绘缠枝牡丹和缠枝覆莲,花心石榴花蕊状或勾填鸡心形,花瓣写意,花瓣之间微露一线白地,淡色细枝流畅婉转,浓色大叶用笔奔放,丰满开叉略显白茎,叶尖伸入卷草纹之上。肩腹之间配上一周卷草纹。胫部靥形莲瓣,层次清晰。禄丰黑井双狮戏球罐与“大元宣光九年”圆形墓志同出。

历史纪年宣光年号只有8年,由于战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多用了一年。另还收集“至正二十六年”、“大元宣光七年”圆形墓志,但葬具已散失。宣光后改元天元(1378-1388年),为云南元果王统治。天元三年正值洪武十四年(1382年),朱元璋派傅友德统军三十万讨平北元果王。可以说云南在天元年间处于元明交错期,青花已受到明初影响,时代相当元末明初。

梅瓶和玉壶春瓶出于大理和建水(图8)。景泰《云南通志》载:“人死后,以瓷瓶盛骨而葬”。“”与“白”相通,瓶也是葬具。梅瓶呈小口短颈,宽肩往下内收,小平底,身修长,青花简朴,肩上三角形实茎蕉叶纹。玉壶春瓶呈撇口细长颈,圆腹,小圈足,瓶身线条柔和匀称。内口沿青花如意纹,外壁由实茎蕉叶纹、莲瓣或开光折枝花、水纹或卷草纹、一束莲或折枝莲花、双勾覆朵莲,组成多层次纹样布满全器。

青花盘主要出于建水窑及其附近火葬墓(图9),为敞口或菱口、折沿、浅腹、折腰、圈足。绘画粗简,仅在折沿上涂染青花料,或在盘心绘一束莲。盘心青花楷书“元”字,外圈青料宽带。内壁绘梅花数朵,内心大朵梅花。禄丰县出竹节形高足小杯,外壁以梅花装点,高足上绘莲瓣纹,内口沿回纹,杯心水纹涟漪,侧立松后。这些青花瓶、盘、高足杯的时代与青花罐相当。

云南元青花是在元代陶、青瓷的造型、纹饰的基础上,以钴蓝为地或略加涂染、彩绘为特征。印花和青花两种装饰技法组成一束莲,印贴花和青花组成折枝花到明初已不复见。而印花和青花到明代已发生了变化,即印花和青花分别表现在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位,或者在印花上彩绘。钴蓝地刻划白花,附加带状荷叶边纹和青花,则延续到明早期,但随时代的变更,形制和纹样也不相同,如罐上荷叶形盖和腹径缩小,盖边起伏度小,有的呈圆口盖,颈增高卷唇划回纹,缠枝莲花简率,镂空座演变成圆形阶梯座。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锐化为齿纹,青花布局不一。青釉青花到元末已居主导地位,景德镇青花造型、纹样融入其中,显现时代共性,但原料、加工程序、烧造工艺、绘画技巧有别于景德镇民窑青花,具有地方特征。云南元青花产生于不同地区,烧造时间有早晚,早的可到至正晚期,晚到元末明初。

四、元青花的工艺价值

云南元青花尽管烧造的时间不长,毕竟它开创了云南青花延续烧制三百余年的历史,功不可没。它在短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从粗到细,由简而繁的艺术发展过程,为明青花的浮现奠定了基础。

云南元青花是实用和技艺的结合体,也是一种古老、传统、大众的艺术。在烧造工艺上虽显得土气、笨拙、简单,但它拥有少数民族的本色:纯真、自然、原始、深沉的品质。它记录着云南各民族历史,传播着民族文化,是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陶瓷造型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敬瓷为宝 妙壶传芳


“敬瓷为宝”,这是一个朋友送给颜宝敬的字,既巧妙嵌入了他的名字,也是他酷爱陶瓷茶具的生动写照。泉州德化人颜宝敬爱茶具、做茶具、藏茶具,讲起陶瓷茶具文化来头头是道,还收藏了许多陶瓷老物件,其中有上百个老茶壶和不少老茶杯,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对茶具的讲究。

痴迷于研究茶具文化

颜宝敬痴迷茶具。

比如一个普通的盖碗,他就能讲出一系列的标准。盖碗的大小,决定了茶与水的比例。盖子盖住碗的比例以八分碗为宜。盖碗的底部形状、盖子上的盖粒大小也会影响泡茶的体验。盖子的弧度、碗边沿外翻的程度以及碗的整体造型,对茶叶与水的交融影响很大。碗的边沿要经过打磨处理,以免割手……如此之多的设计细节,让听的人纷纷感叹一个普通盖碗的学问之深。

讲这么多,似乎和收藏没有什么关系。但正是这种对于制造茶具的近乎苛刻的追求,驱动着颜宝敬去传统茶具文化中寻找更多的灵感。10多年前,他开始收藏老茶壶,希望从中更直观了解茶具发展的历史文化,汲取古代制瓷人的设计理念精华,为现代爱茶之人奉上更好的茶具。

“把传统的书画、书法、诗歌与陶瓷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文化陶瓷,集品位和艺术于一体,这是我一直追求的。”颜宝敬说,传统老茶壶及茶杯等的设计理念,在这方面十分值得借鉴。

烧瓷的温暖烙印于心

颜宝敬出生于德化县一个陶瓷世家,唐末时期中国第一部陶瓷专著《陶业法》就是出自其祖上第三代祖宗颜化綵之手,颜氏第十六代祖宗颜俊高是明朝中外闻名的陶艺大师,其流传下来的作品至今被奉为精品。到颜宝敬这一代,颜氏制陶的窑火已传承了三十一代。

颜宝敬从小听着祖辈传奇般色彩的故事,受周围成片瓷厂氛围的熏陶,内心对于制陶祖业一直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那时候娱乐设施很少,放学了没地方玩,就跑到瓷厂看烧瓷。”想起旧日时光,颜宝敬脸上还会有着幸福的光泽,“冬天时候冷,烧窑时,窑炉附近都很暖和,感觉很舒服”。

虽然打小沉浸在陶瓷文化中,但是成年后的颜宝敬并没有如愿以偿地踏入陶瓷世界,1982年,家境贫寒的他高中毕业后就成了当地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安稳的工作并没有消磨颜宝敬“学祖辈做一个制瓷名家”的念头,他大量阅读有关陶瓷知识的各类书籍,丰富自己的陶瓷知识,特别是对德化白瓷的研究几乎达到忘我的境地。

这种质朴的情感,一直延续到颜宝敬投身陶瓷茶具事业。在一个时机到来之时,他毅然辞职,投入制瓷事业中。他对陶瓷的全部热爱在收藏、制作陶瓷茶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老茶壶古朴却经典耐看

颜宝敬平时爱好收藏,他收藏各类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产品上千件,创立了“卓越博物馆”,其中就有不少陶类和瓷类产品。“别人收藏是为了升值,我收藏是为了从中学习到一些传统的工艺和一些创新灵感”。颜宝敬的收藏理念,使得他的收藏范围更广,包容性更大。除了自己下乡去“淘宝”,他身边的朋友、员工也会把自己看到的老茶具带回来给他。每得一件老茶壶,颜宝敬总要查书找资料,一坐就到深夜。这一习惯不仅让他学习到不少专业知识,也给他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在我国,使用陶瓷的历史十分悠久。我国古代曾经历过数次陶瓷辉煌时期,很可惜的是,许多优良的传统工艺如今已经失传。所有的工艺秘密都只留在那为数不多的珍品中。研究它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颜宝敬常一边把玩一边感叹,中国古代在陶瓷研究方面的成就: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茶具既让人享受了泡茶的快乐,也让人感受到“美”的魅力。

在颜宝敬看来,老茶壶值得称道的地方有很多,包括制瓷工艺、设计理念、颜色搭配等。研究古人制作茶具的特点,对他及其研发团队设计现代茶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还沿用了一些古代器型,设计了一批复古型的茶具,也有不少朋友喜欢”。

与老茶壶多年的近距离接触,让颜宝敬对这些老物件有了更深入的感受。古人崇尚古朴,虽然没有很多装饰,但茶壶器型耐看。在他看来,“当时的生活节奏慢,由此引发的审美观念也不一样”。经过长期使用过程的不断总结改进,古代茶壶的器型也臻于完善,成为经典之作。“现代的东西求新求变,反而不能流传很久,这也是收藏老茶壶给我的一个重要启迪。”颜宝敬如是说。

古朴却经典耐看,其制瓷工艺、设计理念、颜色搭配多有独到之处。

什么是珍珠岩保温砖?珍珠岩保温砖好不好?


什么是珍珠岩保温砖?珍珠岩保温砖好不好?在选择珍珠岩保温砖小编建议大家先了解了解,珍珠岩保温砖是一种新出来的装修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那么感兴趣的朋友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具体了解一下吧。

一、什么是珍珠岩保温砖?

珍珠岩保温砖好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珍珠岩保温砖。

珍珠岩保温砖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它有很多特点,例如无毒、无味、防火、性能稳定等优秀特性。这种保温砖的应用领域也是十分的广泛,不仅可以当做保温隔热的材料,锅炉内衬、热风炉内衬、烘道烘房等;也可以用在一些高档的场所当做填充材料,例如写字楼、宾馆、别墅、民宅等。总的来说,这种珍珠岩保温砖是一种性价比特别高的装修建材。

二、珍珠岩保温砖好不好?

上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珍珠岩保温砖,那么这种珍珠岩保温砖好吗?通过上面的内容阅读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这种这种珍珠岩保温砖有着很广泛的应用领域,其实除此之外,这种珍珠岩保温砖还有很多其他的优点:

1、这种珍珠岩保温砖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着很好的防火性能。之所以具备这样的性能主要是使用的材料特殊,制成珍珠岩保温砖的材料是无机不燃材料,是经过了科学的配方和先进的工艺加工形成的,符合国家的安全标准,耐火的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以上,是装修行业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防火材料。

2、除了防火性能之外,这种珍珠岩保温砖还有着很好的保温性能。这种珍珠岩保温砖的导热系数可达0.0519,我们国家规定的技术指标是0.07,很明显,珍珠岩保温砖的导热系数是大大优于这个国家指标的。因此,珍珠岩保温砖是国内家居装修行业首选的隔热保温材料。

3、珍珠岩保温砖这种新型的装修材料还非常的环保,因为珍珠岩保温砖的选材配方都是十分科学的,在施工和使用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毒素挥发,完全符合国家对于防火建材的监督要求。珍珠岩保温砖是家居装修中比较理想的一种健康保温材料。

4、除了上面介绍的这几种特点之外,珍珠岩保温砖还有着很好的防潮功能,并且这种装饰材料有着很多其他传统砖块无法相比的优越性能,整体的性价比特别高,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家装建材,深的业内人士的喜欢。

那么什么是珍珠岩保温砖?珍珠岩保温砖好不好?的相关知识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啦,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借鉴,小编祝大家生活愉快。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西洋“宝烧”珍珠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西洋“宝烧”珍珠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艺宝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