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的彩 > 导航 >

邛窯起而天下驚:揭秘中國早的彩繪瓷器(圖)

邛窯起而天下驚:揭秘中國早的彩繪瓷器(圖)

古代瓷器的彩 凯而瓷砖 瓷器中仿古气泡鉴别

2021-04-13

古代瓷器的彩。

邛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間瓷窯之一,是四川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古瓷窯。邛窯歷史悠久,自南朝至兩宋,共經歷八個多世紀,是目前已知的四川古陶瓷窯址中,燒造時間最長、產品最豐富、造型紋飾最美的名窯。邛窯瓷器,集彩繪、雕塑、窯變於一身,造型生動、釉色繁多。四川邛窯遺址出土的聯珠紋釉下彩繪器,比《中國陶瓷史》認定的中國釉下彩生產最早的湖南長沙窯早將近兩百年左右,成為我國已發現的生產釉下彩瓷的最早窯堡。

而邛窯,在百年前還尚未被人們所知。隨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邛窯遺址的發現和發掘,這個擁有著目前為止最大龍窯的遺址群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其中邛窯十方堂遺址出土的瓷器珍品,被國內外多家著名博物館收藏,視為珍寶。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這樣評價邛窯:“唐代邛窯在制作以銅、鐵著色的多色彩瓷器方面有首創之功。”著名古陶瓷鑒定專家耿寶昌也說:“高低溫釉下彩、三彩更是‘邛窯’的代表作品,均較早燒制成功,其工藝傳播於江南諸名窯,而又以湖南長沙"銅官窯"受其影響最深,因之兩窯產品頗為相似,成為姐妹藝術,堪與其周邊各窯媲美。”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大校長朱清時更是一語道破邛窯的珍貴:“沉睡上千年,一醒驚天下!”

彩繪瓷的發源地,地域特色古陶瓷

邛窯古陶瓷博物館館長尚崇偉說:“邛窯,在中國古陶瓷史上做出過奠基性的貢獻,它在高低溫釉上彩釉下彩中的成就,是開創性的。邛窯的銅紅釉,曾被專家和學者們稱為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第一紅。窯的代表作品彩瓷,也是技藝高超、令人驚嘆。據考古研究發現,邛窯,是最早對陶瓷器進行彩繪裝飾的窯址,被認為是我國彩繪瓷的發源地,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

尚崇偉說,邛窯的高溫彩瓷技術,是具有獨創性的。和我們發現的北方唐三彩不同,邛三彩的燒造溫度為一千二百多度,而唐三彩僅為一千度左右,按照現行的陶瓷燒造溫度來看,唐三彩是陶器,而邛三彩則是古陶瓷,邛窯在瓷器的彩繪發展上,起了奠基作用。而且邛三彩的色彩也極為鮮艷種類,邛窯的天下第一紅——銅紅釉,就是和四川的地域屬性下特有的產物。川蜀礦場豐富,四川邛崍的銅紅釉是由本地的銅礦直接提煉描畫燒造而成的,顏色分外鮮紅。川蜀之地山高道難,當時的陶瓷工人為了燒造瓷器,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瓷器特點:粗獷朴實中帶有渾厚細膩

邛三彩

邛窯技藝唯一的傳承人何平揚表示,傳統的邛窯技藝失傳后,他和他的老師研究邛窯技藝多年,四十載的邛窯瓷器研究制作中,他對邛窯瓷器的特點深有體會。邛窯瓷器,作為民用陶瓷,主要是供老百姓們日常使用,就是它的這種用途,讓邛窯瓷器擁有著粗狂朴實渾厚的特色,少了幾分精細和小心。但是川蜀的陶瓷師們,又獨具匠心,在一些瓷器的把手上雕刻了花紋、浮雕等,甚至還把書法融入到陶瓷器紋飾中,將濃厚的川蜀文化用極簡的手法表現在邛窯瓷器上。何平揚說:“當時的邛窯的工匠,不僅是陶瓷技師更是書法家繪畫家,紋飾釉彩上的一撇一捺一點一劃,都散發著書法味,即貼近生活,又有著肆意飛揚的思想。”

銅紅釉

邛窯的釉彩上技藝手法也是粗中有細。何平揚說:“相比較單色釉的陶瓷器來說,邛窯的釉色中還可以見到絲紋,即我們現在說的兔毫釉,邛窯的兔毫釉運用較早,比其他窯口早了幾百年。所以說邛窯的釉色、造型,邛窯對全國其他窯口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邛窯的釉色十分豐富,據何平揚介紹,邛窯的釉色有二十多種,但是釉色的原色至少有七八種。而古代的邛窯陶瓷技師通過熟練的窯變技術,讓邛窯瓷器的釉色更加豐富。

器型豐富,種類繁多,絲綢之路上的奇葩

邛窯因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間瓷窯,所以生產的器物既具有生活特色,如各種盤、碗、壇、罐、茶具、酒具等日用器皿,還有許多生動形象的小瓷俑和兒童和玩具。古時邛窯制作的陶瓷省油燈,就深受文人和百姓喜愛,為文化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條件。陸游在《齋居紀事》中就曾提到到:“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有夾瓷盞,注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據歷史研究表明,這裡的“瓷盞”就是指邛窯的省油燈。

這也符合了邛窯的民窯屬性和川蜀的地域文化,可見,在古代,邛窯的陶瓷技師們就已經關注了百姓生活和市場的需求。而且邛窯瓷器極具地域特色和生活氣息,窯址佔地廣闊,據考古發掘發現,邛窯遺址現存有13個窯堡,有一座長達45.7米的龍窯。所以,古代邛窯瓷器除了供應本地區人民的使用,也進行了對外和出口貿易。據尚崇偉說:“通過絲綢之路,我們國家與其他國家進行了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在出土的邛窯瓷器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波斯、古蘭等地相關的圖案花紋和宗教文化,內容非常豐富。而且,邛窯在唐代處於繁盛時期,許多邛窯的產品沿著古代絲綢路,也傳播出去了。”

現如今,邛窯和它的瓷器在在中國陶瓷史上已是頗負盛名,產生了許多奠基性的作用,邛窯古陶瓷博物館也在建設中,邛窯這個沉睡了上千年的古朴民窯,正在人們的驚艷中散發著它的底蘊和內涵。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见釉而不见胎的脱胎瓷器


胎瓷器以见釉而不见胎,薄如蝉翼而闻名,古人以“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来形容这种瓷器。脱胎瓷的制作工艺极高,仅修坯就达一百多次,才能把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薄如蛋壳。非技术精湛的名手很难做到的。烧好的瓷器似乎抽取了胎骨,“脱胎”由此得名。脱胎瓷明永乐时创烧,明成化时期达到成熟,后来清代康雍乾,大量仿制,后以巧夺天工的工艺成为瓷器之中的佼佼者。但是后来还是因为工艺复杂而在清代中后期走向没落。

脱胎瓷是一种轻巧秀丽,薄如蛋壳的细白瓷,薄到几乎没有胎的程度,只看到透明的釉,而几乎看不见胎骨。有人形容为“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古人咏薄胎瓷的诗句“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瓷器。

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开始制作薄胎瓷,成化时期便有了很高的成就;到了龙庆、万历年间,连一些高级民窑也能烧造了,并有了薄胎瓷、卵幕杯、流霞盏、皮蛋盅等专用名称。清三代康雍乾,瓷器发展空前繁荣,作为一种经典瓷器烧造工艺,薄胎技术继续沿续制造,清干隆薄胎瓷烧造水平极高,流传下来一些精品和上乘之作,薄胎色彩也增多,再也不是单一的青花,有粉彩,五彩,斗彩,珐琅彩和粉彩加珐琅,但底釉仍以白釉为主,少有黄釉。

脱胎五彩碗

脱胎五彩碗,清晚期瓷器,碗口呈八角状,外饰青花如意纹带,内饰垂珠纹。碗底内一条青花蟠龙,外壁绘五彩“春耕牧歌图”,图中题有“图中农家乐,桃柳庆芳春”词。

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五彩十二月花卉杯,瓷器,清康熙,一套12件,杯口径6.60、高5.00、底径2.7厘米,该套瓷杯,不仅制作上技术要求高,烧造难度大,而且胎薄如纸,轻巧莹透,色彩淡雅,晶莹光润,已经达到了只见釉而不见胎的程度,古人用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来形容它可谓恰如其分,堪称集制瓷工艺、书画、诗、印于一体的瓷器名品。

五彩十二月花卉杯又称十二月花神杯,之所以称之为十二月花神杯,是因每只杯上的花卉都各指代一个月令花,并与历史上的十二个著名人物相对应,这些人物也就成为了每个月的司花神。该套瓷杯均为:撇口,深腹,圈足;胎体轻薄、细腻,色泽清新淡雅,釉面洁白。

12件杯外壁分别绘五彩水仙花、玉兰、桃花、牡丹、石榴、荷花、兰草、桂花、菊花、芙蓉、月季、梅花图案,并有五言或七言诗为题跋相辉映,每杯一花一诗,并落“赏”字印于诗尾。杯足内青花六字楷款“大清康熙年制”。

永乐脱胎瓷器

瓷器中的绿釉


绿釉是一种绿色粉末陶瓷低温颜料无机颜料,主要用于陶瓷表面上色。绿釉属于单色釉,绿釉早在汉代陶器上就已出现,唐三彩、辽三彩及宋代磁州窑、定窑中也均有绿釉陶瓷制品。明代之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绿釉分为瓜皮绿釉和松石绿釉。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铜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属于铜绿釉。今天立秋,跟夏天说一声再见,绿色象征着夏天,介绍一下瓷之色绿釉。

绿釉的分类

1.按照颜色分为浅绿釉和松石绿釉

松石绿釉又叫秋葵绿,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绿釉新品种。现代配方系用硫酸钡、碳酸钙、硼酸等配制而成。其呈色为淡黄色中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松石绿”。发展到乾隆时期就是十分流行的绿釉瓷器。

浅绿釉,明代以嘉靖时期较有代表性,釉呈瓜皮绿色,以追求莹润的效果。清雍正朝时新创一种低温淡绿釉,黄中偏绿,习称“秋葵绿”或“西湖水”。

2.按照烧造温度不同有高温绿釉和低温绿釉两种

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

清康熙时郎窑烧制的高温绿釉。郎窑绿是用含氧化铜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属于铜绿釉。有的呈色浅翠,有玻璃光泽;有的微绿而泛五色光、满布极细纹片,色泽莹澈,叫“苍蝇翅”。通常挂釉后经1300度左右高温烧制而成,但由于工艺复杂,烧制温度极难控制,要烧出理想翠绿色釉面瓷器,成品率极低,所以存世量非常少,据传当时郎窑绿比郎窑红贵重十倍。

朗窑绿釉瓷鉴别

“苍蝇翅”

在釉下紧贴胎体处布满细纹片,俗称“苍蝇翅”。用10倍放大镜细看,在釉面上可见密集细小的小点点,我想这也许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由釉内小气泡所形成。

“郎不流”

在器底近足处有一圈不过足垂釉,俗称“郎不流”,但垂釉非常自然整齐,似有一种釉流至底足前曳然而止的感觉,厚釉处釉色加深,呈现深绿色。

圈足

圈足呈泥鳅背,内墙为内弓,底足内施白中闪青釉,低款青花双圈足见。

器内

器内施青白釉,釉层较厚,无开片,其釉色与底足内白色闪青釉有较明显区别。口沿处有一圈明显粉白釉俗称“灯边草”。

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

孔雀绿 孔雀绿亦称“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浅二种;深者色葱翠,釉内有细碎片纹,而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颇有宋代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

孔雀绿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宋、元时期的民窑创烧,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明

成化时,景德镇开始在瓷器上摩烧单一的孔雀绿釉。其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陆如釉上彩壶 瓷器中仙葩之作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国的制瓷工艺精良,历史悠久,瓷器是中国手工艺品的代表,曾多次作为国礼送给其他国家。博宝宝珍商城里的陆如釉上彩壶无论是以制作工艺的精巧细致而论,还是以作品的绘画技艺来评判,都是上乘之作。

陆如,字淘人,号珠山老民,室名淘乐斋,原籍江西丰城市,1936年1月出生于江西九江,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副教授。擅长釉上釉下花鸟犹以梅兰竹菊享誉艺坛,兼长中国画。1994年被授予“陶瓷世家”称号。2003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10岁时随父陆云山学艺,又潜心于学,于功成名就之时,仍好学不辍。1986年又入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拜师于著名国画家许麟庐、白雪石先生。经悉心指教,技法更加成熟,格调更加高雅,艺术修养更加深邃,他将此融入其陶瓷美术创作中,使作品有着很高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他的创作立意高、意境美,构图奇、装饰新,笔墨精、色彩雅,给人以笔底春风挥不尽,东涂西抹总开花的意匠神韵。作品深受世人喜爱,被国内外馆藏机构和陶瓷爱好者广为收藏。

陆如青花釉里红《好茶胜似酒》壶

博宝宝珍商城里的陆如釉上彩壶是典型的景德镇辞其作品,景德镇制瓷业曾结束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瓷器之特色,把景德镇瓷业推向遥遥领先的地位。

为大家所展示的陆如釉上彩壶,品通体圆润,尽显贵气,瓷面上色更是精致淡雅,清新俊逸,形象展示上更是惟妙惟肖,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得当,入沐春歌中,给人别样的青花收藏体验,可谓意境悠远,难得一见。

博宝宝珍商城里陆如的瓷器作品,代表着中国较高的制瓷工艺,细腻的画工,精湛的技艺,堪称瓷器中的仙葩之作。瓷器作品不仅美观,而且极富收藏价值,有很高的升值潜力,必会引起广大爱好者的热捧。

瓷器仿古做旧大揭秘


一件完整意义上的仿古瓷,即指以假充真的仿古瓷。它是由两个步骤构成的,首先是仿制,然后是做旧,二者缺一不可。仿制主要包括纹饰的仿制、器形的仿制、釉色的仿制、胎土的仿制和重量的仿制;做旧则是指采取各种技术手段以制造器物的“岁月痕迹”

纹饰和器形的仿制

在仿制方面,以纹饰的仿制和器形的仿制相对容易。记者调查中发现,很多店铺老板往往会花数百元或数千元买一件出土的、已经破损的瓷器,目的是为了仿制上面的纹饰。除了直接仿画之外,他们还会采用细毛笔蘸墨汁在原件上勾勒出轮廓,然后用透明白纸印出轮廓,再将该纸贴在新的瓷胎上摹,这样往往仿得比较到位。水平最高的甚至采用电脑三维扫描纹饰,几乎丝毫不差。器形也是如此。今天的古瓷仿制者比较起过去的艺人,最大的不同便是利用各种博物馆图录和图书,并根据上面的图片和数据,模仿纹饰和器形,水平高的甚至可以做到惟妙惟肖。(上述的情况不包含那类出于迎合部分藏家猎奇心理臆造的仿古瓷。)

这里顺便也提醒陶瓷收藏爱好者,在学习瓷器鉴定知识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死记硬背上面的纹饰特征和器形特征,必须在市场中多实践多学习,避免按图索骥造成损失。

胎土和釉色的仿制

对于利用新原料仿制古瓷的人来说,胎土和釉色的仿制是最困难的;如同模仿一幅书法作品,你可以模仿字形,却很难仿出风格。胎土的仿制取决于原料的配方,南宋以前景德镇瓷器的胎土一直以单一的瓷石为原料。当上层瓷石出现能源枯竭时,南宋末年,景德镇瓷工在浮梁瑶里乡麻仓村发现了麻仓土,用这土掺和不子(注:念dunzi,特指砖块状的瓷土块)制成的坯性质硬。后在高岭村发现与麻仓土一样性质的泥土,名高岭土,这是制瓷工艺一大转折。“二元配方”的制胎法也让景德镇瓷器自元代起扬名全国。

今天景德镇的很多陶瓷作坊为了节约成本,直接购买来自外地制泥厂的原料,在景德镇的南山里也有不少这样的制泥厂,用这些原料制作的瓷胎很容易识别真伪。比较难鉴别的是严格按照瓷石加高岭土的配方制作的瓷器,然而终究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同,尤其是明代早中期的瓷胎,由于麻仓土已经消失(消失于明中后期,据说这也是明后期大龙缸屡屡烧制失败的原因),今天已经不可能复制。

而釉色的仿制取决于釉料的产地和配方,不论是青花的钴料,还是釉里红的铜料等,不同时期的产地和配方也有差别。以青花瓷的钴料为例,从元代的苏泥勃青到明初的石子青,再到成化的平等青、嘉靖万里的回青、天启崇祯的珠明料,最后到清中晚期的洋蓝等等,都因产地的不同而呈色效果各异。随着很多原料的消失,今天已经仿不出那一时代真品的效果。当然,釉水的稠稀比例和上釉方式也影响着最终的呈色效果。至于对重量的仿制则更难,毕竟,对于大部分仿制者来说,他们并没有机会亲手接触真品实物,所以这一点也不易仿制。

在今天瓷器的鉴别要素中,掌握胎土和釉色的特征是至关重要的,建议收藏爱好者在刚入门时可以先买一些瓷片标本学习,等琢磨透之后再买完整器,方是正确之道。

老原料结合新工艺仿制

老胎新绘、老釉新胎、旧件新器、复火

景德镇仿制古瓷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地下资源,历代的瓷器遗存(不论完整与否)数不胜数。在当地的古玩市场和跳蚤市场,令人不禁感叹这里出土瓷器之众,尤其大量的瓷片标本,更是初学者的珍贵教材。记者曾在昌江畔即将消失的吊脚楼一个工地上捡瓷片,不到两个时辰,便收获了十余片明清的民窑青花瓷片,由此可见一斑。今天的景德镇艺人们也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在仿制古瓷上费尽心思。

老胎新绘:比较常见的是利用清代中后期及民国的白胎,在上面绘上粉彩等釉上彩,使其价值增倍。这时你鉴别就不能单纯依据胎质状况了,而是要参考颜色釉是否到位、釉光是否温润等因素。

老釉新胎:近几年景德镇也陆陆续续地出土了一些过去的釉料,仿制者会利用老的釉水去装饰新胎,鉴定时应重点观察釉面与胎面的结合紧密程度。

旧件新器:老的足、流、底、口、颈等等残缺的出土物,往往被组装在新的瓷器中;这种作伪迷惑性较强,应仔细对比整器的各个部件是否一致。

复火:复火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指将残缺的旧器(残缺部位较小,如器身的冲或器口的磕口)的残缺部分修补好,再放入窑中复烧,出窑后完整无缺,价格便提升数倍。第二种是指将老的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矿石原料,做坯烧胎。

做旧的推陈出新

从氢氟酸到高锰酸钾再到中药

前面说的都是仿制的手段。而“做旧”的手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做旧以仿出土器物的特征为主。常见的手法是用砂纸打磨新的釉面,或者用氢氟酸腐蚀釉面,然后涂刷泥水,泥水渗透到被破坏的釉面内,造成出土的效果。然而这种方式在今天慢慢被淘汰,一方面是容易识别真伪,另一方面是随着生活档次的提高,收藏群体对品相的要求也在提高,旧的做旧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今天是做旧的第二阶段,以仿传世品的特征为主。传世品由于保护得当,一般不会出现出土器物那种较大程度的釉面破损,其釉面具有脱玻化特征,釉光温润,且底胎比较细腻,内壁可见“鸡爪纹”等等特点。中低档次的仿品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往往会采用在釉面上涂抹高锰酸钾来造效果。记者在樊家井一家做旧店里看到一个师傅正在加工一堆从别的店送来的“雍正粉彩碗”,据他介绍,加工一个收5元工钱,一天下来也能赚个百十元,倒也是一桩好生意。高档次仿古瓷则会采用中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掌握这种做旧手段的师傅数量并不多。中药的配方是严格保密的,在他们的店里你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药水瓶,但是标签已被撕掉以免泄露。用中药煮泡做旧也会因对象不同而略有差异,比如,为了造粉彩瓷蛤蜊光效果,会在中药里加少许酒精,而为了消釉下彩瓷的亮光,会滴入少许氢氟酸(据说,一小瓶氢氟酸可以用半年)等等。

其他的表面做旧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用茶水煮、用香火烟熏、涂细煤灰等等;至于器物内壁出现的鸡爪纹,在上釉瓷刚出窑时用小锤敲砸即可仿出。

煤气窑(液化气窑)

为了将老瓷器的瓷画仿得更到位,工人们往往用细笔蘸墨描摹。图为樊家井的一名女孩在摹民国瓷画。

民国胎上绘新画

PP粉(即高锰酸钾)加工过的“雍正官窑”碗

摆满了各种药瓶的架子,水平高的做旧师傅往往有自己的独特配方,为了防止技术外泄,索性揭去外面的商标。

用泥水做旧

众多的宋元明清瓷片标本成了古瓷仿制者参考的“工具书”

第一阶段做旧往往采用泥水造出土效果

很多仿古瓷往往借用这些老底接新胎以蒙蔽初学者

第二阶段的高仿瓷往往采用中药浸泡造传世品的效果

利用高锰酸钾做旧

中药加工过的瓷器内壁效果图

(注:文中部分配图为隐蔽拍摄,效果欠佳,请读者谅解。)

以下则是若干时期的仿古瓷特点:

1.青花釉里红云龙纹瓶

仿古瓷就是后期模仿前朝的名瓷品种而烧造出来的瓷器。仿古之风,早在宋代就很盛行,当时已出现了大量仿制的商周青铜器,同时一些地方瓷窑,也不乏刻意仿古者。但与后来的清代相比,却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瓶自元末明初以来,出现一种有意摹仿前代瓷器的特殊品种,即仿古瓷。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古瓷造型、纹饰、年款等均--模仿,一丝不苟;二是只模仿造型、纹饰等,但不仿写年款;三是造型、纹饰等皆不模仿,但仿写年款,目的无非满足人们崇古的意趣或赚钱牟利。历史上仿古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四个时期:明代、清代康雍乾三朝、清末至民国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代仿古瓷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景德镇官窑仿宋代官、哥、汝、定、钩、龙泉等名窑的釉色为主,不重视仿其造型,其中以宣德、成化时期的仿品为多见,仿品有写本朝年款的,也有不写年款的。一类是后代仿前代官窑瓷器,仿写前代款的和写本代款的都有。据考证,后代官窑瓷器上署前代年号款从成化时开始,以后多见。实证有景德镇珠山成化官窑遗址出土的仿写“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款的青花碗。晚明时期,由于永乐、宣德、成化之瓷器价格不断上涨,有的已与宋瓷价格持平,在繁荣的古董市场推动下,嘉靖、万历时期仿制的永乐、宣德、成化官窑瓷器,数量不少,水平也高。

2.仿宋定窑印花碗

仿宋定窑印花碗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特设“仿古作”,比之明代,瓷器仿古之风更甚,范围包括宋代五大名窑及明代各朝的瓷器。部分仿品因按宫廷旧藏原样仿制,以至真伪难辨。宋代五大名窑仿品,数量较多,且釉色的仿制相当成功。康熙朝仿明代各朝年款几乎无所不至,如“洪武年造”、“永乐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达十多种,尤以仿写成化款、宣德款多见。品种以青花、五彩、斗彩瓷器为多。清末和民国时期仿古瓷大量涌现,品种多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清末光绪、宣统官窑瓷器,大多有仿。部分仿品水平较高,行家高手也难辨真伪。此时生产的“后挂彩”瓷器尤其值得注意,因其胎是旧的,彩是后来添加上去的,更难鉴识真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仿古之风愈演愈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民国瓷器,几乎都有仿制,而且新仿的品种不断增多,真是防不胜防。仿品水平参差,水平低的较易识别;部分按真品实物由仿古高手仿制的“高仿品”,无论造型、纹饰、手感轻重等都与真品极为相似,再加上人为刻意的做旧,几可乱真。

3.清代仿古瓷特征对比分析

1).官仿

清代前期,就热衷仿古窑名瓷。特别是从康熙、雍正开始,御窑厂就不记工本的从事仿制汝、官、哥、钧等名窑产品。康熙时仿宣德,成化瓷,“与真无二”“毫发不爽,诚可谓巧夺天工矣。雍正年间,宫中还出示所藏古瓷,交御器厂仿制。乾隆时仿古更蔚为可观,所仿薄胎暗花和宋代影青最为出色。

民仿

2).清代民窑

清代民窑的仿古风气也很盛行。因为御窑厂的产品只供宫廷需求和帝王赏赐之用,就是皇亲国戚也不能染指。所以官僚贵族所用的优质瓷器,大多来自民窑,这便促进了民窑的仿古。这些民窑的瓷器,“选诸质料,精美细润,翼如厂官器,可充官用”,叫做“官古器”。稍次一些的,还有“假官古器”“上古器”也都是供官僚富豪使用的。

3).作伪与仿古

历代仿古之风,固然是为了满足上层社会的好古赏旧的需要,但也起了保持和发扬传统产品特色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官窑、民窑都有不少仿古精品。当然,这也包括了盈利的目的。到了清末和民国时期,古代名瓷成为鉴藏家和古董商们在市场上角逐的目标,于是古瓷仿作大量涌现;而趋时谋利者,也就应运而生了。他们往往在原有瓷器上进行部分或者重新加工,采取后加釉彩、后加年款,作旧处理等方法,冒充古瓷,待价而沽。这已经是作伪,而不是仿古了。

4.景德镇仿古瓷揭密背景

景德镇仿古瓷

景德镇自五代至今,历代产瓷不断,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制瓷史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灿烂与辉煌,为中外古今的陶瓷爱好者所折服、倾倒。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的制瓷来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不少大中型的国营瓷厂由产品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技术设备落后,成本高;体制问题不顺,管理不善;人才外流,负债累累……,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一人个厂子不得不相继改组,分割承包,甚至倒闭,其处境十分苦涩。而制瓷的乡镇企业和私人作坊却渐渐地多了起来,并替代了大厂的销路,填补了市场的缺口,他们由于是手工作坊,“船小好调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社会需求什么他们很快就生产什么,当社会上兴起玩古与收藏风时,景德镇的大街小巷手工作坊就兴起了制作仿古瓷,不胫而走地摆到了全国各地文物旧货市场的货架上,摆进了爱好者或收藏者的家中,使不少人为之高兴,为之懊悔……

追溯景德镇现在制作仿古瓷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是正常有序规规矩矩的,属景德镇瓷业产生的开发项目,其产品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景德镇艺术瓷厂生产的260多件仿清代同治皇帝婚礼瓷,为黄地粉彩绘嶂琊海水五爪龙凤纹,料好工细,制作精良,为同治期的官窑器。当时厂方很是重视,曾派技术人员赴故宫描样、绘图、打色稿,回景德镇试烧,攻破道道难关,终于烧制成功。其产品在广交会和外贸出口中,销路很好,供不应求。这不能不说是当时艺术瓷厂制作仿古瓷的成功之举。他们在制作技术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销售上以新仿品售人,开门见山,没有做旧,没有欺诈,卖者坦然,买者称心,虽然价格不菲,但订货者仍源源不断。当时除艺术瓷厂外,景德镇其他几个瓷厂都生产出不少精良的仿古瓷精品,在国内外陶瓷界都有一定影响,这种生产、销售和影响是其他陶瓷产地所无法替代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的国营瓷厂由于种种原因举步维艰,个体瓷业蓬勃兴起,不少私营者以家庭为主体,业主一般开始时不太懂制瓷专业,更不懂古瓷鉴赏,他们没有什么制作仿古瓷的标准,但凭低价雇来的成型和彩绘的师傅制作,做成什么样就认可什么样,所以一时间,景德镇瓷器市场到处都有“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嘉靖年制”、“万历年制”、“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甚至“至正某某年制”等款识的各种瓷器,怪诞不已。更有甚者,有的用泥土调胶糊于仿古瓷的器表器里,将它扮装成出土器物;有的用氢氟酸、草酸、高锰酸钾、机油、沥青等调和对瓷器作表面轻度腐蚀,以除去新瓷的光泽,达到懵人或者“促销”的目的。今天景德镇生产的仿古瓷以这类大路货占大多数,粗制滥造,所仿无据,乔装丑扮,令人望而生厌。这类“仿古瓷”由于相对售价不高,还有一批人靠肩扛手提将这类瓷器贩卖到全国各地,摆摊设点,对顾客有的连哄带骗,有的钱赚就脱手。他们经常往返于景德镇,成为推销这类仿古类的“常规军”。所以,这类瓷器虽然制作无度,不伦不类,但销路却一直不衰。

5.手段

比生产上述大路货仿古瓷业主高出一两个档次的是另类业主,他们有一定的资金和实力,还有一定的制瓷知识和古瓷鉴赏能力,他们会注意到仿古瓷的大致时代特征,其产品比较细路和规整,而且会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制瓷的水准。但为了”节约“成本,他们亦会做出不少使购买者意想不到的事情来。比如仿一支民国粉彩“居仁堂”的人物瓶,他们用高价请高级画师绘主要人物的头像,而衣纹和背景则雇一般价位的画工绘制,烧出来的产品使人幌一看好像高师绘制,如再做旧,在外面就充是”民国“货了。但懂美术的行家细细一看便能分出经纬来了,而对一般未入门的爱好者来说就难免会上当受骗。再一类就是有的文物商店,由于货源枯竭,他们会在库房里挑出一些晚清和民国民窑精品的有损瓷器到景德镇瓷厂或作坊去照样定烧定做,并在专业行家的指导下,限额专利生产(一般一件仿制10件或20件),作坊不得自行外销。这类仿古瓷尽量做到从胎、釉、彩料、纹饰、外型等处处到位,不得马虎。在销售时亦说明是新仿,不搞所谓的作旧,不搞假冒欺骗,明买明卖,不高抬价位,这类仿古瓷质量较好,销路也不错,不少收藏者愿意购买。

6.技术

景德镇仿古瓷最为“尖端”的是有的私营或合伙坊和私厂,他们瓷金雄厚,高薪聘用专业人材,秘密专仿明、清官窑瓷器,从陶土、胎釉、成型、彩绘、原料、窑火等都一一进行研究,甚至用景德镇珠山龙珠阁出土的明、清官窑各式破残瓷片实物作对比试验,再行生产,直至满意为止,真正做到“假冒不伪劣”。烧成的产品亦进行严格的挑选,以十选一或几十选一的作法,落选者亦决不示人和入市。选中者再进行人工的、化学的、机械的作旧处理,其手法当然比前所述的作旧法要“先进”、“科学”得多,也保密得多,有的还会在其口部、底部做出“旧的”伤口来,以示该器的岁月沧桑。待所有手脚做完后,始出“闺门”密而售人。由于成本高,其售价就可想而知。更为逗人的是将这类打扮好的瓷器由外地人秘密带出,几经辗转就成为某某的藏品,再转入一些拍卖行成为拍品,并屡屡拍出天价。对这种不惜工本由“系统工程”制作的仿古瓷,其鉴别的难度的就非同一般的了。应该说景德镇所生产的各类陶瓷,不论是日用瓷,还是陈设瓷、现代瓷还是仿古瓷,从广义上讲都是一种艺术品,一种陶瓷文化,当然也包括陶瓷的传统文化在内,它们在生产无论是大是小,是粗是精都应有它的特性,有它的品味,有它的文化内涵,有它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应该有制作者的匠心、才华及水准,正因为这样景德镇的瓷器(包括仿古瓷)才会人见人爱,流传久远。制造艺术品要是掺杂着不良的商业抄作,不讲商业道德,伪劣假冒,弄虚作假,坑人害人,那将是对艺术的亵渎,这样在人们心目中一直看得很重的便会失去它的份量。

7.收藏价值

古玩陶瓷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艺术品种。收藏真品历史悠久,无可非议,而对于仿品我认为在有条件、有选择的情况下也可收藏。那么什么条件、何种选择就成了议论的话题了。目前市场上晚清、民国初的仿古瓷,尤其是洪宪瓷的价格飞涨。其大、中件的精品价格都在十万以上,而一般仿古器皿亦在数万元之间。另外清代康、雍、乾三朝官窑仿宋代五大名窑的价格则更高,每件平均都达数十万元。究其原因,就当时来说它们亦可称是仿古艺术精品,若干年后便成为古玩了。其次质精量少,亦是重要的因素。从上述的例子和观点出发,在市场上有条件有选择地收藏一些当代仿古陶瓷,应该也是很有意义的。图中仿清乾隆官窑珐琅彩开框西洋人物双耳带环盖罐,其胎土洁白细腻,全部用手工制坯,结构紧密而有韧性。罐的器底和器里的白釉,白中泛青,带有肥的脂肪感。其画鲜艳夺目,金碧辉煌,色彩缤纷,工艺精美绝伦。它完全按故宫博物院所藏原品之造型,图案,色彩,工艺,手工绘制,具有铜胎画珐琅和西洋油画的风味。料真货实,选用纯金和珐琅质料。造型图案中西合璧,豪华而又大气。诸如此类的当代仿古瓷,可谓“高仿”,即高水平的仿古产品,它用料之昂贵,耗工之巨大,工艺之精湛,说明它本身已经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了,并且有的还可以乱真。据说现在国内外的屈指可数的几个大规模艺术品拍卖公司中偶尔也有此类高仿品的出现,让古玩鉴定家们伤透脑筋云云……同时该类仿古瓷也是现代家居装饰装潢和馈赠亲友的绝佳礼品和选择。格调高雅,富有传统。明清官窑等景德镇古玩瓷器存世量少,价格高昂。一般的古玩痴迷者、爱好者望尘莫及,而对于上述的当代高仿品种,倒也可以望梅止渴一番。

8.鉴别方法

真正的古瓷是国家的文物,是“无价之宝“,而仿古瓷却是作伪处理的假古董,如果作伪手法高超,几可乱真。那么怎样区别它们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别:1.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如玉;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但仿古瓷往往作去浮光的处理,主要方法有:①用酸涂或浸,但釉面苍白,在放大镜下见伤痕。②用兽皮打磨,但在放大镜下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状纹。③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或烟久薰,但釉色不正。④入土久埋。2.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伪造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浸洗即去之。3.瓷器纹饰,真者用笔(刀)流利自然,伪者则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4.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易变色,或只留下痕迹;新瓷金色鲜艳,光泽耀眼。5.古瓷中的低温铅釉,釉面可见一层银色,瓜皮绿釉较明显,新瓷则无。6.釉上彩瓷(五彩、粉彩、古彩)一般达一百年之久的,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围有“彩虹“般的光晕,有的仅隔60年的釉上彩瓷也会出现此现象,但年岁愈久则愈明显。7.旧胎后挂彩自光绪以来多见,解放后很少见。是否属后挂彩,着重看如下几方面:①釉上彩色是否有当时彩色特征;②纹样的布局,形象,用笔等是否有当时的风格。后加彩多画得拘谨,呆板,纤细,缺乏当时的风格;③纹样是否压着了釉面伤痕,有这种现象的必然是后加彩;④后挂彩的彩色一般光泽度强。此外,后加款,换底,换款,换口,补彩,修补器物残缺等现象也在鉴定中常遇见,都必须认真区别。

瓷器中的动物形烛台


我国用烛照明的历史十分悠久。《楚辞》:“室中之观多珍怪,兰膏明烛华容备。”战国秦汉时已有各式精致的铜烛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制瓷业的发展,开始用瓷烛台。瓷烛台中,借用动物的造型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手法。从考古发掘出土器物来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狮形烛台、羊型烛台和骑兽俑烛台等。唐代烛台仍以陶瓷材质为主流。

1973年镇江丹徒县华墅公社西晋墓出土的越窑青釉狮形烛台(图1),高9.3厘米,长12.5厘米。张口,露齿,垂须,四肢伏地,长尾,背部有管状插孔。背部刻划鬃毛,腹两侧刻划卷毛纹。胎浅灰色,全器施釉,釉层均匀,釉色滋润,透明度高。狮形烛台过去定为“水注”,认为是盛水的文具。1993年南京上湖孙吴墓出土一件狮形烛台,在插管内尚存一截白蜡;1975年绍兴县上游公社长红大队黄公山出土一件南朝时期的狮形烛台,狮首向左上方回顾,尾巴上竖,四肢伏地,背部负方座,座上挑长方形横梁,梁面置并列的三个圆筒形管,管径上大下小,平底,与器腹不通,是用以插烛的烛台,说明这类器物不是水注,而是照明用的烛台。

镇江市演军巷工地唐代地层中出土一件长沙窑青釉褐斑狮形烛台(图2),残高17.5厘米、残长18.4厘米。狮子回首仰视,作蹬伏状,颈系铃,背部为翻唇水盂,尾紧贴于盂腹,内中空。狮身绘条形褐彩。胎灰白色,全器施釉。

1980年镇江市谏壁砖瓦厂东晋墓出土越窑青釉点彩羊形烛台(图3),高14.7厘米,长17厘米。羊作跪伏状,昂首张口,双耳长伸,卷角后弯,下颚贴塑胡须,臀部上端贴印短尾,头顶有一圆孔,中空,用以插烛。胎灰白色,釉色莹润,眼睛、耳朵、肌肉突出部点有褐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羊形烛台曾被认为是插物的插座,它的造型与河北省满城中山国王刘胜墓出土的铜羊灯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铜羊灯的羊背可以翻转搁在羊头上作灯盏,瓷羊的额部镂一孔,用以插烛,两者的照明点都在羊头上。

从出土的动物形烛台看,被取象的动物往往都是具有一定的象征寓意的。如狮子的形象来源于佛教,代表着神秘、威猛和勇敢。狮子纹是佛教艺术中常用的题材,其设计的源头,与印度的阿育王石柱有关。孔雀帝国阿育王时期,作为佛教标志的独立石柱之一狮子柱柱头,上刻有覆莲、轮回、狮子、马、牛、象等佛教常用的形象,并以四头狮结顶。同时狮子的形象在古代人们的观念之中是正义的象征,有着避邪的作用。

瓷器中的精品文物鉴赏


到故宫瓷器馆参观过的人,无不叹服珐琅彩瓷器的精美,人们不能不想起那个关于珐琅彩瓷器的传说。

相传历史上在我国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户胡姓人家,世代烧瓷为生。他家的瓷制品因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也就惊动了官府。乾隆南巡时他的臣子将胡姓制瓷献给皇上,得到皇上大大赞美。大臣想让胡姓人进宫专为皇上和皇宫制瓷。因为种种原因姓胡的不愿意进宫,于是大臣们在宫里特设一个窑,按照胡姓人的烧制方法烧制出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为了表示宫里与民间的不同,也为了显示这种瓷器的出处,有人就将“胡”字拆开,将专为宫中烧的这种珐琅彩瓷器叫做“古月轩”。

一、传说很有味道,但珐琅彩瓷器的出

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前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品。后来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珐琅彩瓷器烧制成功于康熙年间。

珐琅彩的彩料还有“洋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学成分“硼”珐琅彩中有;珐琅彩中含“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黄色为氧化铁,而珐琅彩中黄色的成分是氧化锑;珐琅彩还有用康熙前没见过的胶体金着色的金红。上述化学成分分析说明了珐琅彩是国外引入的,文字上也有记载,宫中原名《瓷胎画珐琅》的档案于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由此可见珐琅彩确是欧洲进口,由此更可见康熙帝国时中外文化与贸易交往的盛况。

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珐琅彩瓷器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乾隆款紫地轧道珐琅彩婴戏纹双联盖瓶康熙款红地珐琅彩开光豆绿地牡丹纹杯

二、珐琅彩瓷器的研究重点是珐琅彩

瓷器彩的绘画、质地和颜色珐琅彩瓷器的绘画是精华的所在,也是鉴定真伪的关键一环。珐琅彩瓷器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器的影子,而绘画却有他独特的一面。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据记载,从康熙到乾隆画供奉纸画的名画家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王原祁、蒋廷锡、郎世宁(意大利西洋画家)、冷梅、唐岱、高其佩、邹一桂、袁江、董邦达、金廷标、李世倬、沈睴、袁瑛、王敬铭、钱维城等等。这些名画家的画稿被画工精心地描绘于珐琅彩瓷器上,形神兼备,各具不同的风采。

珐琅彩绘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

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内容多为缠枝牡丹、缠枝西蕃莲、缠枝秋葵,也有写生花卉。构图上是讲究对称的规矩图案,花大叶大,内容简单,缺乏生气。这时彩色质地的衬托就显得非常有用,质地有红、黄、蓝、白等各种颜色,但所有色彩和绘画都在器物外面,内壁洁白。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

雍正初年时珐琅彩绘变化不大,构图仍是呆板的对称,但写生画开始多了起来,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红、黄、蓝、白等色。到了雍正中期,“院画”的工笔画在整个社会流行开来,很得雍正皇帝的赏识。珐琅彩瓷器的画工们迎合皇帝的好恶,在珐琅彩瓷器上以“院画”为底稿,开始“勾、画、皱、染”,这也是珐琅彩瓷器独有的。绘画题材多为寓意深刻的芙蓉鸳鸯、灵芝水仙、锦鸡牡丹、梅兰竹菊、翠竹麻雀、秋树八哥等,更有各种山水楼阁画面。因为雍正本人喜欢水墨及设色山水,所以这些画中就有用赫、墨、蓝单色或两种颜色画的,极为淡雅清丽。“团蝶图”则是集所有颜色于一身,据说有36种颜色之多。终究是纸绢画做底稿,这些画有直接在洁白如雪的瓷器上画的,有在设色上画的,但设计都很精巧。此时的器物身上仍多数是里不画,有少许里画的则外面就被敷上彩色。此时也偶见“锦灰堆”画法。

到了乾隆时期,珐琅彩绘画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一,前面已经提到的郎世宁这个意大利画师曾是乾隆的御用画工。画式画法中的阴阳向背与凹凸感就不仅出现在纸绢画上,也出现在珐琅彩瓷器的绘画上。珐琅彩绘上有用矾红勾画面部的,用不同浓淡、深浅、颜色表现人物衣衫,配景极为传神,乾隆款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纹瓶乾隆款蓝锦地珐琅彩折技花卉纹灯龙尊这是中西结合的人物画法。其二,“锦灰堆”画法的大量运用。“锦灰堆”就是在一种彩色质地中用各种颜色绘制各式各样的织锦纹、丝绸纹和其他花纹,花纹中又添绘各式各样的缠枝花和其他图案,所以也叫“锦上添花”。“锦灰堆”这种繁密的华丽是乾隆在位时的流行时尚,而且愈演愈烈。乾隆后期,“锦灰堆”内还要根据画意的主题描绘大开光,再有多个小开光的也不新奇。开光内绘画山水、人物、诗句种种,极尽奢华之事。

现在谈到珐琅彩的质地。珐琅彩是用珐琅质与樟脑油调和而成的,因其彩料的质地像料,所以称作料彩。

珐琅彩料的彩,品种非常丰富,这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主要品种有白、绿、黄、蓝、紫、矾红、胭脂红、赭、墨等,且有浓淡之别,更有中和色出现,如倭瓜黄、杏黄、蛋黄、葵绿、孔雀蓝、孔雀绿等等难以计数。

三、由于珐琅彩瓷器不同于其他瓷器的绘画,于是就出现珐琅彩独特的题句和印章珐琅彩瓷器根据画面的不同需要,常常绘有题句。珐琅彩绘画的底稿是纸绢画,一幅完整的纸绢画常常有题款,这在瓷器上就演变为题句。纸绢画是画师们在宫廷中画给皇上欣赏的,题材多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献媚之作,题款也就有了固定的言辞,如“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连树穿绿树,长日啭黄鹂。”“枝生无限日,花海自然秋。”不胜枚举。这些题款被珐琅彩瓷器的画工们精心地临摹于瓷器之上,贴画切意,使用的是墨色的珐琅彩料,柔润适当,使得珐琅彩绘更见神采。

珐琅彩绘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是印章,也就是绘于题句前或后的印章。印章的内容也多是固定的,是根据绘画的内容和题句内容而定的,像“先春、香逸、山高、水长、霞映、君子”等,用于印章的临摹技术高超,材料有用胭脂水的,有用矾红的。

莲花在瓷器中的妙用


莲花,又称荷花、君子花、六月春、水芝等,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文人雅士更是对其喜爱有加。爱国诗人屈原有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仙李白也有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且还以莲花为号,称“青莲居士”。宋代著名学者周敦颐更是以一篇《爱莲说》写出了莲花不染纤尘的高洁品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在古瓷上,莲花更是有不同一般的寓意,让人爱不释手。

春季萌芽百草香,夏季莲花满池塘。夏日池塘,莲花盛开,争奇斗艳,圆盘似的莲叶,挨挨挤挤,密不透风,一朵朵粉嫩的莲花,亭亭玉立,有的绽放出笑容,有的羞涩地打着朵儿,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使人陶醉。如图1所示这件民国粉彩莲花纹大瓶,高44厘米,腹部绘的就是莲花莲叶图。画面中,新莲尖尖,淡绿新颖;老莲舒展,碧绿婀娜。莲叶当中夹杂三两朵莲花,粉红柔嫩,娇艳欲滴。水草飘在水面袅娜拂动,一股清新自然之趣油然而生。把玩品赏间,犹如徜徉在碧波起伏的莲塘旁,看莲花在风中翩翩起舞的楚楚风姿,让人心旷神怡。

莲花在佛教中的地位是圣洁而崇高的,在佛教艺术中被广泛运用。它代表“净土”,无量清净尘经云:“无量清净佛,七宝地中生莲花上;夫莲花者,出尘离染,清净无瑕。”莲花在佛教中被视为佛的象征,代表了吉祥、平安、纯净,是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也是不同流合污的清静世界。如图3所示这件清代粉彩莲花笔洗,高12.3、口径15厘米,下小上大,莲花纹口,由多个粉红色莲花瓣构成,极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又像观世音菩萨的莲花座,鲜艳、漂亮,让人美不胜收,浮想联翩。此器色彩清雅,画工细腻,釉面润泽,造型规整,寓意美好。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的写照。科举考中,定然少不了亲戚朋友的祝福。在亲戚朋友的祝福中,有一种由莲、芦苇和鹭组成的图案,谓之“一路连科”。鹭,水鸟名,活动于江湖边或水田沼泽,常见有白鹭、苍鹭等。“鹭”与“路”同音,“莲”与“连”同音,芦苇之“芦”与“路”谐音。芦苇生长,常是棵棵连成一片,故谐音“连科”取意。旧时科举考试,连续考中谓之“连科”,“一路连科”寓意应试求连捷,仕途顺遂,是科举时代对赶考学生的祝福。如图4所示这件清代青花一路连科圆盘,盘口径28.5厘米,由莲、芦苇和鹭组成。画面中,似有微风拂过,几张宽大的莲叶和一丛细细的芦苇在风中摇曳,莲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绽放斗艳,掩映在莲叶中显得分外娇妍。一只白鹭站在莲花旁边,伸着长长的鸟嘴,似在吮吸莲花的淡淡的馨香,三只活泼的蜻蜓闻香而环绕在莲花的周围。整个画面在古色古香中给人以生动鲜活的感觉。

瓷器收藏要避免博而不深


在文房用品追捧成风的今天,清康熙笔筒是其中深受宠爱的极品,近年来却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价格升幅惊人。在15年前北京瀚海首场拍卖会上曾推出一件清康熙青花“圣主得贤臣颂”笔筒,估价为60000~80000元,结果以30.8万元成交,在当年尚未全面起步的拍卖市场掀起巨大的涟漪。

此后市场中陆续出现青花或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其中一件出现在2008年北京瀚海春季拍卖会上,并最终以100.8万元高价成交。十余年时间中,同类器物升值70万元!

记者从市场中了解到,青花笔筒的快速升值主要发生在近5年间,原因是北京某大收藏家动用大笔资金大肆收藏坊间的清康熙青花笔筒,几乎形成“垄断”之势。在基本“控盘”后,经过深入研究,出版著录,以此而掀起清康熙青花笔筒之热。

市场细分程度提高

要避免“博而不深”

在瓷器收藏市场上,不少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收藏家也以这种手法大量收集某个小品种器物,因此形成大的收藏效应。如江浙某藏家就大量收藏民国“珠山八友”的瓷版画,令其名声大振,近年升幅可达数倍到十余倍。

曾有行家扬言,如果有大企业家愿意每年拿出1亿元的资金,就可以“称霸”瓷器市场,垄断多个品种。这种理论上的假设建立在瓷器市场存量不大的基础上;另外,随着收藏市场的逐步完善,各种品种的细分越来越明显,每个领域越来越窄。以文房用品为例,其中单是笔筒就包括了陶、瓷、竹、木、牙、石等品种。

市场细分程度提高,更要求收藏者达到“精而专”的标准。经济实力强的收藏者,自然可循上述“庄家”之法,独专一门;普通的收藏者不要把收藏战线拉得太长,既不能脱离社会的收藏主流,也要兼顾自己情有独钟的小门类,宁可专而不要博而不深。

笔筒是康熙时期较常见的一个文房用具品种,器壁多较厚。除了口底直径相同的圆筒形外,还有撇口形、竹节式、束腰式等。

官窑笔筒上多写长篇诗文,诗尾常用釉里红篆书“康熙传古”方章;民窑釉面泛青,多画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鸟图,个别带有纪年如“康熙二十年山水人物笔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笔筒”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