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风格 > 导航 >

瓷器鉴藏看款识 字体风格辨青花

瓷器鉴藏看款识 字体风格辨青花

瓷砖风格 现代风格瓷砖 瓷器鉴别课

2021-04-16

瓷砖风格。

款识是书写在青花瓷器上的文字资料。记载着器物的制作时代、地点、作者姓名或作坊牌号、定制者的姓名、堂名、画押记号等。青花瓷款识因属于釉下彩,一般与器物制作时代相同,很难后加款。中国名瓷网提醒,青花瓷款识的时代风格是鉴定器物真伪的重要依据。

从元代起出现青花瓷器款识,但目前所见者极少,仅有江西丰城县出土的“元后至元戊寅六月”铭青花釉里红四灵盖罐和楼阁式瓷仓;江西馆收藏的“戊子年”青花缠枝灵芝纹罐;英国伦敦大学大维德博物馆收藏的“至正十一年四月”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等屈指可数的几件纪年器物。

明洪武有青花云龙纹“春寿”篆书款瓶,此外还有草书“福”、“寿”等款。明代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上开始出现青花款识,目前也仅见4件完整器物:一是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内府”楷书款带盖梅瓶;另3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永乐年制”篆书款青花压手杯。

从明代宣德起,在官窑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已成为一种固定的形式。宣德青花瓷器年款较多,第一个特点是无固定的书写位置,圆器的口沿、内心、琢器的肩部、腹部都可以书写款识。第二个特点是:以六字楷书款占绝大多数。第三,宣德青花的书法特点是工整、秀丽、大方。从明成化官窑起开始仿宣德款,历朝不断。成化官窑款以六宇楷书为主,字体刚劲,中锋运笔,不易模仿。嘉靖官窑以六字楷款居多,字形呈长方形,笔画生硬、棱角分明,微微向右倾斜。万历官窑款仍以六字楷书为主,并恢复用“××年制”,字体端正,敦厚刚劲,颇似颜体。

清代官窑青花瓷器也多在器底书帝王年号款。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以楷书为主;乾隆至道光时期以篆书为主;咸丰朝以后又以楷书为主。

顺治青花瓷器官款极少,以六字楷书为主,字体刚中带柔,有崇祯款识风格。康熙官窑青花瓷器款识变化较大,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帝王年号款较少,款识字体宽大,笔画粗犷;中期帝王年号款大量出现,以六字双行楷书为主,字体秀丽;晚期款字更加秀丽、瘦长,除六字楷书外,还出现了六字篆书款。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款识最为规矩,字体秀美,仿佛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以六字楷书居多。乾隆官窑青花瓷器以六字篆书为主,书写工整,笔道严谨,横平竖直,颇具功力。

鉴定青花瓷器的真伪,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去实践,多对照、排比、分析,经过漫长的经验积累,才能熟能生巧。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有型有款:从款识特点、字体风格鉴定青花瓷


清康熙青花加彩花鸟纹碗,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明万历青花鱼藻纹蒜头瓶,口部书写“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横款

明隆庆青花团龙纹提梁壶,底书楷体“大明隆庆年造”款

清乾隆青花八宝纹双耳宝月瓶,足底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元“至正十一年四月”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款识是书写在青花瓷器上的文字资料。记载着器物的制作时代、地点、作者姓名或作坊牌号、定制者的姓名、堂名、画押记号等。青花瓷款识因属于釉下彩,一般与器物制作时代相同,很难后加款。所以,青花瓷款识的时代风格是鉴定器物真伪的重要依据。

从元代起出现青花瓷器款识,但目前所见者极少,仅有江西丰城县出土的“元后至元戊寅六月”铭青花釉里红四灵盖罐和楼阁式瓷仓;江西景德镇陶瓷馆收藏的“戊子年”青花缠枝灵芝纹罐;英国伦敦大学大维德博物馆收藏的“至正十一年四月”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等屈指可数的几件纪年器物。

明洪武有青花云龙纹“春寿”篆书款瓶,此外还有草书“福”、“寿”等款。明代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上开始出现青花款识,目前也仅见4件完整器物:一是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内府”楷书款带盖梅瓶;另3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永乐年制”篆书款青花压手杯。

从明代宣德起,在官窑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已成为一种固定的形式。宣德青花瓷器年款较多,第一个特点是无固定的书写位置,圆器的口沿、内心、琢器的肩部、腹部都可以书写款识。第二个特点是:以六字楷书款占绝大多数。第三,宣德青花的书法特点是工整、秀丽、大方。从明成化官窑起开始仿宣德款,历朝不断。成化官窑款以六宇楷书为主,字体刚劲,中锋运笔,不易模仿。嘉靖官窑以六字楷款居多,字形呈长方形,笔画生硬、棱角分明,微微向右倾斜。万历官窑款仍以六字楷书为主,并恢复用“××年制”,字体端正,敦厚刚劲,颇似颜体。

清代官窑青花瓷器也多在器底书帝王年号款。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以楷书为主;乾隆至道光时期以篆书为主;咸丰朝以后又以楷书为主。

顺治青花瓷器官款极少,以六字楷书为主,字体刚中带柔,有崇祯款识风格。康熙官窑青花瓷器款识变化较大,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帝王年号款较少,款识字体宽大,笔画粗犷;中期帝王年号款大量出现,以六字双行楷书为主,字体秀丽;晚期款字更加秀丽、瘦长,除六字楷书外,还出现了六字篆书款。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款识最为规矩,字体秀美,仿佛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以六字楷书居多。乾隆官窑青花瓷器以六字篆书为主,书写工整,笔道严谨,横平竖直,颇具功力。

总而言之,鉴定青花瓷器的真伪,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去实践,多对照、排比、分析,经过漫长的经验积累,才能熟能生巧

鉴藏知识:识年款辨宣德


明代开始流行在瓷器上题写帝王年号款识,俗称“年款”。明代年款有楷书题写和篆书题写两种。篆书题写的自永乐开始,以后宣德、弘治、万历等朝代也有。用篆书题写的以刻划暗款为主,一般为“某某年制”四字。并且锥刻款多见于单色釉瓷器上。明宣德起开始出现以青花楷体题写,题于青花框或圈中的年款有 “大明某某年制”、“大明某某年造”、“某某年制”等,成为以后明代历朝乃至清代题写年款的主要形式。除口沿、器肩、器腹等无圈框年款外,宣德官窑瓷器上以青花、红彩在器心、器底位置题写的年款,有单圈、双圈、单框、双框、椭圆、莲瓣等边饰。从文字排列看有直行和横书两种。总之,宣德年号款的款式种类之多,为明代历代款式之最。此种现象正说明宣德是“年款”起初阶段,尚没有固定的规范格式形成,所以才会给后人留下一个“宣德款遍器身”的说法。

宣德款的外边装饰特征

釉显肥润,器底釉色泛青,框圈与字有朦胧感。

宣德年号款的青花框或圈,其青花粗细浓淡约显不一。单圈、双圈均有首尾笔锋搭界,青花笔触有色重线叠痕迹。圈中六字双行若以中心线上下左右分割,大明德年四字相比宣制两字挤在上半部,字迹下留圈内空白比上半部多,显得上紧凑下舒展。“年款”字极少靠框圈书写,并且框圈也不倚器足为靠而画。更不见成化朝才有的那种常见环书于高足杯、碗足内沿的六字或四字年号款的体式。资料记载有一白釉暗花高足把碗,在器内腰部印阳文四篆字暗款,款外围以莲瓣,属稀有之款,但不知该器今藏何处,仅仅作例一说而已。

宣德青花瓷器的施釉方法与清代吹釉方法不一样,故釉显得肥润,在器底部因釉积厚实,釉中含铁量增大,釉色泛青。釉中气泡较多,青花晕散,使得框圈与字有朦胧感。

宣德款的青花呈色特征

笔划粗细适中,颜色多不均,笔法遒劲有力。

青花呈色的主要着色剂是氧化钴。我国古代青花都是用含钴的天然矿石钴土矿作着色剂。钴土矿是一种含钴、锰、铁等较复杂的矿物。明代早期,采取水沉法获取青料的技术,在河中冲去浮土,再反复加以淘洗,用水磨沉淀、磁石去杂的方法获得青料。明代晚期开始向煅烧法选炼获取青料的技术发展改造。将选好的青料放在水中不断淘洗,装钵煅烧,逐粒精选出色泽润、比重大、拨动有金属声响的料,把它研得极细,作为用在瓷坯上画的青花色料,加水调和即可使用。色料的磨细程度不仅影响画工,特别是对青花的显色来说也很重要。色料愈细愈能使颜色均匀调和,且容易绘画。如果色料中有过粗的颗粒,在烧成时有被还原成金属而使瓷器表面形成黑点的可能。因此明清时期的敲青和淘青工艺方法,与现代取青工艺的球磨青料技术,以及化学合成氧化钴青料,是有着时代的明显区别。故在细目筛取青料的颗粒大小均匀度上,必然的留有时代的痕迹。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制作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许多文献记载都说是由南洋进口一种“苏泥勃青”。经过科学分析从成分上来看,其中氧化钴的含量与氧化锰的含量差不多,而氧化铁的含量特别高。由于这一时期所用的青花料成分中氧化铁的含量较高,所以在烧制过程中氧化铁被还原成铁锈斑式的黑色斑点。这些斑点实际上是色料中含有过粗的氧化铁颗粒被还原的缘故。说明了这时期青花料的炼制还不够精细,在工艺上是有很大缺点的。因此,宣德官窑楷书年款的主体特征总的说来,尽管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然青花款的笔划颜色却多不均。有的还泛出铁锈结晶斑。在落笔重的地方,或者积青料多的地方,会有黑色斑点出现。笔划周围在白釉的衬托下,像蒙上一层薄雾,仿品无此效果。这种与清代青花呈色过于淡雅均匀有着明显的区别。

宣德款的常见笔迹特征

字体写法不一,风格多变

宣德官窑楷书年款中,有一种风格尤其突出,其笔法工整、清秀、刚劲,自然大方,以前人们多认为这是仿晋唐小楷的笔法,近年有人提出宣德官窑年款的蓝本,出自当时功力深厚的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名重一时。“台阁体”结构以方正为主,笔道粗细一致,各部停匀,属于楷体,适合皇家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书写一笔不苟,法度谨严,点画巧妙,转折分明,提按清楚,运笔便捷利落而沉实;线条轻重,粗细有变化,其收笔、落笔、撇捺、转折勾挑处,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牵丝搭笔,显得十分自然。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临摹当时官方常用“台阁体”书写宣德款绝非一人。因此造成宣德官窑瓷器上年款字体的写法不一。

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为例,常见“大”字的撇画,下分割第一笔横划,有右边长的,也有左边长的,也有左、右相等的,且这一横还有长短之分的。但,由横划左侧三分之一处分割为常见,并且上方出头适中,过长者为清代仿笔特征。

“明”字的日部常低与月部,日与月的最下一横笔,其左右高低、倚斜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一个基准线,而月部却绝无长勾现象。

“宣”字第一笔向右点,往往与第三笔横勾连接。第三笔横勾左高右低,带动整体横划有倚斜之势。

篆书“德”字心上有一横,而楷书“德”字心上无一横。“德”字双人旁与左边有支离不合之貌,“德”字“心”中三点在一个基本平直面上,最后一点无拖拉。

“年”字虽然有五种不同的写法,但第四笔用向右平斜点代替短竖,少有右短竖为常见特征。本朝款不见第四笔左斜是宣德款的重要特征。第五笔左高右低,倚斜之势能收得住,笔不下塌。最后一笔直画下端常见顿笔收尾色浓,极少见尖锐之锋。

“制”字下“衣”一点或有或无,有“衣”款将点和第三笔的撇一笔连成。“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无连接,“衣”字提笔与捺笔分笔书写常不在一个对应线上。

寄托宣德款的时代特征

研究宣德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也是对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时代书写款识个性和风格特征的研究。

仿宣德款自明代正德开始,字体不如宣德款遒劲,显得方正宽博。具有正德款写款特征。明正德仿宣德官窑制器,因为“年”字的书体是正德的特色(虽然不是绝对),但“年”字的真款第四笔一小平右点,在正德瓷器上常书写成一小横。万历民窑青花仿款,笔画豪放跌宕,青花双圈紧靠圈足,线条无力松棉。“宣德年造”、“大明宣德年造”青花楷书款多为明正德、天启、崇祯等朝寄托款及后代仿制。“德”字“心”部加一横的,基本可以断定为后代仿制。至于部分仿宣德款较为成功,是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处理,字体的特征、书法,都极忠于原器,所以鉴定时如不注意其制作、造型、纹饰及釉色等项,即易鱼目混珠,被蒙骗过去。而正德以后,至民国大肆仿造。其款识带康熙楷书款风格为最多见。从写法看,字大而工整,字间布白舒展。不象真器款识,字有大小的不同,倚斜之势的六字双行,常显高低错位之分。康熙楷书仿款,双圈青花粗细浓淡一致,首尾无明显的接笔痕迹。“大”字的撇画横笔以上出头过于长;“明”字月部第二笔横、竖、勾转折处,具有宋体的外拓性;“制”字下“衣”竖提后直接写捺,或者“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连接一线;万历或者康熙有的仿款,楷书笔画不同真款横竖粗细大致相同,而显示出横细竖粗特征。在仿宣德青花款的发色上,康熙青花瓷器因施釉方法采用了吹釉工艺,釉面薄,青花发色浓艳明丽,不见了铁锈结晶斑。至于后贴款的鉴别方法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研究宣德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不仅仅是对一个朝代的写款特征作研究。而是因为历代对宣德瓷器的追捧,使的我们对它进行研究的同时,可以兼顾了解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时代书写款识个性和风格的特征。仿品的款识往往带着时代书写风格,不是显得字间结构软弱无力,就是体现不出宣德本朝的那种书法韵味。如果我们牢牢记住各个朝代款识最典型的书写青料(或彩料)的深浅、浮沉的呈色变化,和其习惯性写法以及款识的内容、排列格式、字体结构的演变规律,便可以结合器物本身的年代特征,来考虑是否后朝仿前朝,或正处于朝代交接之际,存在着专人延续写款的情况了。虽然说眼下仿制的风气非常猖獗,制作一件宣德瓷器似乎也并不那么难。但是假的总归是假的,它们总免不了有“过”或“不及”的毛病。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深入研究,年款的书写真伪仍不难发现其间的差距,瓷器的 “真”、“伪”鉴别也不出例外了。

陶瓷鉴藏知识:宋加洛瓷器的磁州窑风格


宋加洛与素可泰、西萨查那莱地理位置图

北京王建保

提及磁州窑,总会联想到泰国的宋加洛瓷器;看见宋加洛瓷器,一定会和中国瓷器联系在一起,包括著名的磁州窑。这就是磁州窑、宋加洛对古陶瓷热爱者的心结牵动。怀着这个心结,笔者近期三次造访泰国,在泰国国家博物馆、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

宋加洛博物馆、清迈博物馆以及山林、河畔的古瓷窑遗址上寻觅中泰两国间陶瓷文化相互牵系的蛛丝马迹。

并由此撰写了《磁州窑与泰国古陶瓷的“历史公案”初解》和《潮州窑与泰国古陶瓷的关联性探讨》。

现笔者不揣冒昧,就宋加洛瓷器之磁州窑风格的观察与欣赏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宋加洛博物馆藏品

宋加洛博物馆藏品

宋加洛瓷器的基本情况

宋加洛位于泰国中部地区,是素可泰府(泰族最初建国的素可泰王朝的首都所在地)下辖的行政区划,南偏东方向距曼谷约400公里,西北距西萨查那莱约37公里,南偏西距素可泰约30公里(图1)。

宋加洛地处泰国素可泰王朝的都城素可泰和副都西萨查那莱之间。13世纪前期取代凋敝的高棉王朝,以泰国中部之素可泰(Sukhothai)为中心,出现了泰族最初的国家——素可泰王朝。这个政治变动在陶瓷领域也带来了重大变革。素可泰的首都Sukhothai与副都SiSatchanalai周边各自出现古窑址群,持续进行活泼的生产活动。Sukhothai窑除了一般的盘、大碗之外,也生产神兽类造型的建筑装饰。由于胎质粗糙,因此有施釉前以白土做化妆土的特征,并用铁绘以粗放的笔触绘制鱼、花草纹等图案(即磁州窑风格的白釉黑彩器物)。另一方面,SiSatchanalai地区中,古都(即副都)北侧有两个主要窑场,南侧的PaYan窑主要制作建筑装饰用的神兽像与装饰物,而北侧的KoNoi窑生产的是盘、大碗、瓶、壶、盒子、水注等日用陶瓷器。釉药则用绿色釉或青瓷釉、白浊釉、褐釉,胎土与Sukhothai窑相比较为致密,不施化妆土就直接烧造。铁釉制品(即磁州窑风格的白釉黑彩器物)多施鱼纹、花草纹,白浊釉褐彩(即笔者后文提及的线刻填彩)制品则以刻花、线刻、表现卷草纹为多。而当地生产青瓷(龙泉窑风格)这点也相当重要,许多作品都施加巧妙的刻花技法,于器表上装饰卷草纹、莲瓣纹。此地是生产泰国最高品质陶瓷制品的窑。由于素可泰与西萨查那莱的窑业产品时代相同、面貌接近、地缘相连,以笔者拙见,将宋加洛南北周边的窑址群统称为宋加洛窑,既符合约定俗成的概念,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宋加洛瓷器线刻填彩及堆附纹饰

宋加洛瓷器柔和、内敛的造型

泰国(意为“自由之地”),人口6740万,94%以上的居民信仰佛教,形成了宽容、温和、谦恭的民族性格。反映在物质文化上,特别是器物造型上显得柔和、内敛。典型宋加洛瓷器的盘、碗、瓶等日常用器的造型多见圆弧面,饱满、丰腴而不肥硕,口沿、边线的处理恰到好处,自然、含蓄而少见锐角。即便如神兽的造型,也使人感觉线条柔和、饱满,其张力迫人心魂,令人产生本能的敬畏而又不失亲和的感觉(图2)。它们与磁州窑粗犷、奔放的风格有一定的差异。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今天也难以确认最初的磁州窑风格作品,并探讨其造型的演化过程。

宋加洛瓷器同心圆和带纹装饰的妙用

在宋加洛瓷器上,同心圆和带纹的装饰最为常见(图3)。如碗、盘的内外壁,以底部为圆心,常见数道线纹从口沿到底部,从内壁到外壁,反复勾勒使用,却不显烦琐,运用得恰到好处。不论是简单的构图,还是繁复的图案,同心圆都存在其间。在繁复的图案中,同心圆的线纹之间构成了带纹,而带纹又由二方、四方连续的图案构成,繁而不乱。同心圆及其延伸装饰妙趣连连。温和、内敛的造型与同心圆线纹的妙用,不仅是宋加洛陶瓷匠师高超技艺的体现,也是与佛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分不开的。其中比较简略的同心圆装饰风格以及二方、四方连续的图案构成与磁州窑的元代作品颇有几分近似。

宋加洛瓷器对磁州窑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据上所引,一般认为宋加洛开始生产磁州窑风格瓷器的时间不会早于14世纪,首先出现的应该是白釉黑彩器物,而后在此基础上于15~16世纪出现了线刻填彩及堆附纹饰的工艺。如图4所见,马小青先生就认为线刻填彩及堆附纹饰的工艺是“仿宋代磁州窑的剔花器物”。国内外不少学者都持泰国从中国招募陶瓷匠师到宋加洛开窑授艺的观点,此亦可在宋加洛生产的磁州窑风格瓷器上得以印证。但线刻填彩与剔花工艺还是有区别的,似可认为宋加洛的陶瓷工匠在白釉黑彩的基础上发展和延伸了磁州窑风格的装饰工艺。堆附纹饰工艺也是同理。这种在白釉黑彩工艺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应该说是泰国工匠的智慧结晶。

综上所述,泰国宋加洛瓷器深受中国窑业技术的影响,在融合其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将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表现在物质文化的载体上,并在继承中国窑业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获得了成功。

古代仿生瓷器鉴藏


素烧石榴

三国两晋时期的牛头罐首

三彩柠檬

从四川邛窑的植物果实类仿生陶瓷说起

有说法认为,古代仿生瓷器起源于越窑,浙江上虞的牛头罐等就曾令世人惊叹。如果说,大量的以动物为对象的仿生瓷器最早出现在两晋的青瓷系窑口,那么,大量的以植物果实为对象的仿生瓷器则最早出现在唐代四川的彩釉瓷器上。邛窑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唐、五代时期,釉色计有深浅不同的色彩三十几种,加之模制、雕刻、镂空、捏塑等技术成熟,催生了大量的“荔枝、核桃、石榴和橘子”。

古代仿生瓷器起源于越窑 三国两晋的虎头罐牛头罐“前所未见”

仿生瓷也叫象生瓷,是指仿制生物形态的瓷器,或是貌似某种生物形态的瓷器。

这类的瓷器究竟起源于何时?

2006年11月,考古人员对位于浙江上虞东山边的尼姑婆山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三国两晋时期的虎头罐、鸡头罐、牛头罐、马头罐、鹿头罐等仿生瓷器,瓷罐上的各种动物头首的形态逼真,活灵活现,“前所未见”。这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最多的一批仿生瓷。浙江上虞作为越窑青瓷发源地和主要产地之一,制瓷历史从东汉至宋代长达1000余年,在东汉及唐以前的越窑发展早期,上虞占据了制瓷业的统领地位。在三国西晋时,曹娥江两旁有160多处窑址,尼姑婆山窑址也是其中之一。因此,认定古代仿生瓷器起源于越窑是有一定道理的。

事实上,至少在东晋时期,东南沿海的江、浙、闽,长江中下游的川、鄂、湘、赣,都相继设立瓷窑,著名的越窑、固驿窑、青羊宫窑、德清窑、洪州窑、瓯窑等先后出现,均生产了以鸡首壶为典型代表的仿生瓷器。

制作以铜铁着色的多色彩釉 四川邛窑有首创之功

如果说,大量的以动物为对象的仿生瓷器最早出现在两晋的青瓷系窑口的话,那么,大量的以植物果实为对象的仿生瓷器则最早出现在唐代四川的彩釉瓷器上。

在2001年4月召开的中国邛窑古陶瓷科技考古研讨会上,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说:“唐代邛窑在制作以铜、铁着色的多色彩瓷器方面有首创之功”;对邛窑遗址考察研究长达数十年的陈丽琼教授说:“邛窑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彩绘瓷的故乡”,是中国陶瓷制作史上的“一朵奇葩”;南京博物馆研究员张浦生先生说:“邛窑在着色用料上品种俱全,除常见的酱色、绿色外,还有铜红、钴蓝”;故宫博物院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认为:“高低温釉下彩、三彩是邛窑的代表作品,均较早烧制成功。”

大量实物证据表明:邛窑最早烧制成功以铜、铁着色的多色彩釉,到唐、五代时期,釉色计有青绿、青黄、青灰、绿、深绿、浅绿、油绿灰白、乳白、蓝色、酱褐、黑、黄、米黄、茶黄、茶子黄等,深浅不同的色彩三十几种。据史料记载:“黄者如金,黑者如漆,绿者如玉,青绿苍翠可爱最为贵重,棕釉而有花纹,或釉彩如窑变者最难得,其釉水无美不备。”

在中国陶瓷史上,用铜着色的高温釉彩品种中,最少见的是乳浊绿釉。中国古代掌握乳浊绿釉生产技术的只有邛窑和长沙窑,但乳浊绿釉是邛窑在南朝时首先烧制成功的。此外,邛窑还烧制出了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

“高温铜红釉”也是四川邛窑和湖南长沙窑最早创烧的,至今在古陶瓷研究界对此还没有不同意见。

素胎类仿生水果或供百姓祭祀 彩釉类则多供上层人士享用

四川邛峡窑是古代著名瓷窑,因邛峡在唐代属于邛州,故而也成为邛窑。邛窑在唐宋时期就烧制出了颜色种类各异的单一颜色瓷器和多彩瓷器,加之制瓷的模制、雕刻、镂空、捏塑、堆贴、刻划等工艺技术相当成熟,于是大量以植物果实为对象的仿生瓷应运而生。

邛窑生产的以植物果实为对象的仿生陶瓷有以单一果实为创作对象的,也有以多个果实的集合体为对象的,主要分为两大类:素胎类和彩釉类。如荔枝、干核桃和石榴果就是以灰胎、深灰胎和红胎为基本色烧制的素胎类仿生瓷。这类瓷器制作工艺简约,造型朴实无华,成本低,想来是适应普通百姓供奉祭祀所用。另一类是供社会统治阶级和上层人士享用的彩釉仿生瓷,工艺比较讲究,除了素胎类仿生瓷必需的工艺过程外。还必须根据果实颜色、质感的不同,运用素胎类仿生瓷所没有的配釉、施釉、加彩等工艺技术。毫无疑问,彩釉类仿生瓷的烧制体现了邛窑高超的彩瓷烧制水平,如带叶桃子和集束状带叶橘子就是明证。

邛窑两类仿生瓷器共同的特点是灵活运用模制、雕刻、镂空、捏塑、堆贴、刻划和彩绘等工艺加工制作,形态逼真,造型生动。这里笔者将多年来收集的邛窑仿生瓷器公之于众,以助藏友鉴赏、研究。

延伸阅读

浙江上虞仿生瓷衰败之谜

北方望族迁至上虞 封山占水使窑址荒芜

2006年,浙江上虞尼姑婆山窑址曾发现一批三国两晋时期的虎头罐、鸡头罐、牛头罐、马头罐、鹿头罐等仿生瓷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队郑嘉励就此曾对媒体说,考古人员从该窑址中发现了刻有隶书“朱君”两字的器物,估计这是姓朱的一个地方豪族的产业,可见当时制瓷盛极一时。后来到东晋南朝时,曹娥江两岸却只有14处。这些窑址为何急剧减少?据郑嘉励解释,东晋初,大批北方士族,如王羲之、谢安等望族都迁到上虞、绍兴一带,这些士族在政治上有特权,每到一地,便封山占水。“谢安东山再起的东山,就在不远处。”这些士族没有制瓷的传统。很多窑址处于这些贵族的领地上,当地地方豪族没有发展瓷器的空间,也就从此荒芜了。

【编后】

这批四川民间收藏的素烧和彩釉果实类雕塑较为难得,从胎质看,有些为红陶胎,釉质与宋代四川釉陶俑比较近似,或属釉陶类,年代是否均属唐宋,仍需进一步探讨。

■本版图文来自《收藏》、《钱江晚报》、新华社

浅谈宣统瓷器的鉴藏


宣统粉彩九桃福寿纹纹碗·北京荣宝2013年6月23日春拍

清代晚期宣统一朝短短三年,却仍有烧制官窑瓷器。已故陶瓷鉴定泰斗庚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提到《清档》对宣统时期的记载为:可惜品种有限,数量较少,故传世品不多,甚为珍稀。笔者喜好鉴藏陶瓷多年,但所见宣统官窑瓷器并不多。据界内前辈所言,宣统官窑瓷器过去未见到有仿品。

而随之陶瓷鉴藏热,近年已引起赝贩子所注意。宣统本朝瓷器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较为突出的特点是,真品款识书写较为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而有劲。其青花发色,鲜亮浓艳而不晕散。提及此时的器形,《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亦有对宣统时期的造型作以评析。庚宝昌先生总结为:造型与前朝规格一致,仍为传统的形制。只是胎体比以前轻薄,器形亦大比前朝规整。典型的器物有盖罐,赏瓶,玉壶春瓶等。

以笔者的鉴藏经验,其纹饰多为团鹅纹、团龙纹、双喜云龙纹等宣统时期的瓷器,在收藏界较为常见的代表器有,盖杯、盖罐及碗盘等。当然,此时的图案纹饰依然有承袭光绪以前的图案,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有、海水姜牙纹、万寿纹、喜字纹等。而此时的绘画并非所有的陶瓷画技都完全受到清政府的腐败所影响,也是有不少的器皿纹饰被绘画的十分精致,甚至可与前朝相媲美。而庚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亦有提及宣统瓷器的纹饰画意较光绪时的细腻。

这是一件宣统时期的粉彩九桃福寿纹纹碗,为北京荣宝拍卖今春的拍品。该碗的外壁绘桃树一株,衬以矾红灵芝,寓意长寿。娇艳的饰彩渲染出桃果香浓欲滴的神韵,形成叶有阴阳向背、树有老枝新芽的精彩效果。据陶瓷鉴藏资料记载,此式粉彩九桃纹饰为雍正时期创烧,其后便成为官窑瓷器的经典纹样。其估价为20-30万人民币,来源于2012年的及时的春拍。而笔者身边往来的一位藏家大腕师友前辈就是荣宝的常客,据其介绍荣宝的业界口碑同样如同大牌国际拍卖行佳士得一样响亮。但即便是大拍卖行的瓷器专场对于宣统瓷亦是为之甚少,由此可预计届时此瓷的碗落锤价不俗。

宣统瓷虽数量有限,但依然具有宫廷制瓷的风格特征,所以这一时期的陶瓷称为清代封建统治者奢靡生活用品的尾声,是颇具说服力的说法。

2013年6月21日 傍晚

于【岳宝轩】

博文地址:?tj=1

乾隆青花古瓷的鉴藏


讯清代乾隆一朝共有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此时,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庞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烧造各种瓷器都在数十万以上,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业界资深人士周国光先生表示,乾隆官窑青花瓷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民窑青花种类丰富,色彩亮丽,画面多样,造型新奇。

早在不久之前,资深古董收藏家周国光先生前往拍卖行去鉴赏藏品。其中一件乾隆时期的青花云龙纹案缸被周先生拿在手中品鉴的时候,他感觉其手感非常适中。他评论道,那是一件非常开门的真品无疑。当时的起拍估价为120-180万元人民币,但周国光先生认为这样的价格并不算是天价。由于乾隆时期的官窑级别古董陶瓷已经是可遇不可求了,周先生表示即便是在拍卖行研究也是需要十分认真。

此外,周国光还解释道:“乾隆青花既有继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样,也有仿制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式样,仿古铜器式样,外销式样,还有创新式样,造型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周先生对于乾隆时期的青花之创意追求精、奇、巧的特征进行解说。他表示,乾隆时期的浑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艺技巧上远远超过了康、雍青花。(华夏收藏新闻部文字记者:朱妙婵、摄影记者:陈雪雯)

明成化杂彩瓷器鉴藏浅说


经过近三十年的空白期,彩瓷在明成化时期于景德镇御窑厂再度烧制。此时的彩瓷一改永乐、宣德以来的雄健豪放风貌,器型上表现出了玲珑秀气的特色,胎体细腻晶莹,彩料的选用格外纯正,色调搭配柔和,绘画淡雅优美。孙瀛洲先生对于成化瓷器做出过这样的评价:“成化瓷器,胎质细腻纯白,白釉莹润如脂,彩色柔和,笔法流利,造型轻灵秀美,表里精致如一。”

成化彩瓷除青花、斗彩、青花加彩和珐华彩等品种外,根据考古发掘,目前发现的成化杂彩瓷尚有如下品种:

孔雀绿釉青花:此品种始于元代。成化时的孔雀绿釉晶莹艳丽,青花于绿彩之下往往显黑,如绿釉黑花一样。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鱼莲纹盘,盘外壁绿釉下绘青花荷莲四鱼纹,里心为素白釉,器底心书“大明成化年制”青花官窑款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近年发掘中发现有同此品种的盘、碗,工艺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青花绘画覆孔雀绿釉、孔雀绿地凸白花划花填孔雀绿彩及青花地孔雀绿花(即蓝地孔雀绿花)等派生品种。

口径23.5厘米

敞口,圈足。盘里及圈足内均施白釉,外绘青花莲鱼图案。莲鱼四组,每组皆以荷花、莲蓬及水草组成,四鱼游弋其间,神态生动活泼。外釉色翠绿,与孔雀羽毛相似,成化青花青靛淡雅,青花外罩以孔雀绿釉烧制的器物则为少见。

黄釉青花:仅宣德以来的传统品种,青花挂黄釉回炉溶烧后往往变为黑蓝色。成化黄釉青花三叶大盘与宣德同类器,除个别者外,从器型大小到纹饰图案均相同,然而此时的黄釉色调较浅淡。

口径16 厘米

蓝釉白花:此品种最早见于元代,至明代成化时工艺更精,多在宝石蓝般的釉地上,用加有粉质的浓厚的白釉堆成纹饰,颇有立体感。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现有成化款蓝釉凸白花云龙、云凤大盘残器,其蓝釉鲜艳泛紫,凸起的白龙体躯肥大,花纹清晰,并且底足有凸起的白色双圈和六字双行成化官窑款识,类此工艺的还有红釉白花器。虽均未见完整器物,但这些残器却补充了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由此,对过去的某些传统观点,有必要加以商讨,重新研究。

白釉酱花:与宣德白釉酱花三叶盘器型、纹饰相同,唯釉面干净光润,所填酱釉花纹光泽强烈,底面署成化官窑款识。

白釉黄彩:为此时的创新品种,景德镇御窑厂出土有署成化官窑款的白釉地黄彩云龙撇口大碗残器,胎体较厚,圈足高深,内书蓝色梵文,外壁绘以云龙,色彩透明淡雅,运笔粗犷而潇洒。传世品中仅见署嘉靖官窑款的撇口盘类。

口径14厘米

碗敞口,弧腹,圈足。碗内底心与外壁以绿彩绘龙纹,底内有青花“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方框楷书款。碗色彩清新淡雅,釉面清亮,白釉泛青,胎体规整,为成化时期典型器。

白釉绿彩:常见的多为弘治、正德器,成化器少见,后已发现的绿彩云龙盘、碗之类来看,此品种应始烧于宣德时期,成化时期的龙填彩色浅淡,微闪黄色,透明度强,所绘龙纹线条纤细,舒展自然,有些器物还暗刻海水或龙纹。此外,还有绘缠枝灵芝的双耳三足炉与印盒等琢器。

白釉红彩:此时见有玲珑秀巧的撇口杯、盘,多绘云龙纹,色彩光润鲜亮。康熙时所仿此类,除署成化款外也有署本朝年款的,但胎釉、色彩均具有本朝特征。

黄地紫彩:为成化时出现的新品种。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有署成化官窑款的黄地紫云龙撇口盘、碗残器,外壁饰云龙纹,下腹为仰莲瓣,暗刻纹上填以紫彩,色泽浅淡。

红地绿彩:仅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所发现的一个新品种,为白釉上覆红彩釉,并加绘绿彩纹饰。其红彩凝重,泛紫红色,干涩无光,比宣德时稍差。见有双耳三足炉与印盒残器,为红地上饰以浅淡纤细的绿彩缠枝灵芝纹,底部有青花款。

高16厘米;口径13.3厘米

釉面有伤残,底款为双圈双行楷体“大明成化年制”。此香炉造型仿鼎,红色为地,绿色花纹。口部为条带状香草纹,腹部为缠枝灵芝纹,三足上绘柿蒂纹。胎体洁白细腻。这件作品造型流畅,配色大胆,制作精致。

孔雀蓝地绿花:此品种见有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成化官窑款圆盒,腹径为25.7厘米,以孔雀蓝彩为地,饰以孔雀绿彩的穿花龙纹,彩色雅洁艳丽,无与伦比,尽管只有两种颜色,但基本与景德镇珐华器的施彩暗合相通。其后,嘉靖御窑厂有与此造型、纹饰色泽及尺寸大小完全一样的仿品,唯署本朝官窑年款;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均有此藏品。

直径34厘米

口微敛,弧形浅壁,盘心微凸,圈足宽大。器壁装饰颇为别致。其制作工艺是在成型的胎体上用青花绘出莲池鱼藻纹,然在盘壁上施透明釉高温烧成,再在盘外施孔雀绿釉中温二次烧成。画面上莲花盛开,荷叶亭亭,荇藻交错,形态各异的鱼儿在其间游弋。孔雀绿是明代始创的新品种,传世珍贵。

青金蓝釉孔雀绿彩:以泛紫色的低温蓝釉铺地,釉面起伏不平,所留白待刻出鱼及荷莲后或留白或填以孔雀绿淡彩,器型有高足碗与盘类。

青花缠枝莲纹花觚鉴藏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一对)

西藏博物馆作为综合性一级博物馆,林林总总馆藏有近6万件套藏品;其中史前文物数量众多,展示了西藏地区远古历史文化;历史文物精彩纷呈,展示了藏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以及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民族文物特色鲜明,展示了藏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

博物馆担负着引领风尚、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促进稳定的重要职责。随着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公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如何将博物馆职能外延,究竟博物馆镇馆之宝当属何物的问题困扰着我们。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入手,众多藏品均可称之为镇馆之宝。鬼斧神工的竹、角、牙雕制品,美轮美奂的瓷器精品,惟妙惟肖的玉雕制品,雍容华贵的服饰,珠光宝气的饰品,端庄秀丽的造像,精美绝伦的绘画唐卡等等,皆可鉴选出镇馆之宝。这里向大家推出的是五供之一的一对青花花觚。不仅因其级别高、品相佳,而且因其背后深藏的故事之神秘。

乾隆时期,由于政治局势稳定,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文化空前繁荣,瓷器制作水平也处于历史上的巅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瓷器生产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与这三朝皇帝对瓷器生产的关心和对 瓷器的喜好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督陶官制度的建立,更是有效地确保了该时期大量精美旷世之作层出不穷。其中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督造的“郎窑”、雍正时期 内务府总管年希尧督造的“年窑”和乾隆时期内务府员外郎唐英督造的“唐窑”广为人们所熟知。这一对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根据其腹部开光中的题款可以得 知,它就是由唐英所监造的“唐窑”产品,系乾隆五年唐英为北京东直门外坝北长店村二道街东口观音大士殿所特制的五供之一(五供即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觚或花瓶)。据史料记载,唐英在雍正、乾隆时期前后20多年的时间里监督管理景德镇御窑厂,毕生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所督造的瓷器也因此被称为“唐窑”。这对花觚形体高大精美,青花纹饰秀丽流畅,表现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是“唐窑”中的珍品。故宫藏有一件,成对珍藏实属难得少有。这对精品之作是为北京一寺院观音大士殿特制,现因何缘由藏于西藏博物馆?五供中其余如今又藏于何处?花觚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