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德化瓷器鉴别 > 导航 >

德化陶瓷大师欢聚迎佳节 共话技艺传承与发展

德化陶瓷大师欢聚迎佳节 共话技艺传承与发展

德化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发展 陶瓷艺术

2021-04-16

德化瓷器鉴别。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9月26日,德化县举行工艺美术大师“迎中秋、庆国庆”座谈会,大师欢聚一堂,喜迎佳节,共话瓷都陶瓷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方建生希望各位工艺美术大师大力弘扬传统,带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传承创新、创造发展,让德化县陶瓷传统文化艺术之花开遍全国、香飘世界;要大力培养人才,积极参与到“名师带徒”活动中来,以更加开放的思想,更加宽广的胸怀,为德化县培养更多陶瓷艺术青年人才;要大胆借鉴,对于德化县的陶瓷传统技艺,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但不能因循守旧,简单复制,要转变观念,既要虚心学习和积极借鉴别人的优秀成果,也要开阔胸襟让别人学习借鉴。要拓展思路,不断创新,催生出更多更好既有传统特色、又有时代气息、同时符合时代审美情趣的陶瓷艺术新产品、新品种,进一步促进德化县陶瓷工艺事业的持续发展、全面繁荣。

座谈中,与会的大师畅所欲言,就德化县陶瓷技艺传承、加快人才培养、陶瓷业转型升级和陶瓷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意见。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陶艺大师齐聚石湾共议陶塑技艺传承


今天是中国文化遗产日。昨日,刘泽棉、梅文鼎等陶艺大师齐聚石湾探讨推进石湾陶塑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据介绍, 2005年底,“石湾陶塑技艺”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了公示名录。石湾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特别是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公仔” 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它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为了更好地宣传和传承“石湾陶塑技艺”这一独特而无形的血脉文化,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市同庆石湾公仔博物馆结合今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举办了此次座谈会。

石湾陶塑技艺应如何适应新时代?如何应用到其他产业或行业中合作发展?座谈会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梅文鼎等陶艺大师及专家、行业代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为保护、传承石湾陶塑技艺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谋划策。

石湾镇街道宣教办主任杨洪表明了地方政府推动陶文化的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他说,如何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下来,更多考虑应当是如何做出影响力,而不是单纯的追求产值。要将陶文化融入到城市个性和城市品味中,融入到其他产业的提升中。另外,政府要搭建一个平台,将石湾陶艺送到国家级展览馆展出,打造出区域品牌。同时,要设立知识产权专项保护资金和陶艺专家组,推动陶文化的发展。

火与土造就德化陶瓷大师


火与土造就德化陶瓷大师

千年以来,德化陶瓷星星点点,散布戴云山区,其中有很多都是百年难遇的珍品,出自大家名家之手。在德化,一个小小的县城,居然涌现出大批的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这是德化与其它任何县城相区别的地方。在德化,这些大师们倾其一生心血,致力于火与土的事业,将团团泥土,塑成晶莹灵性的作品。

苏清河:40载磨砺出大师

2007年1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获得者表示祝贺,曾培炎副总理为获奖者颁发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证书,德化县的苏清河成为本届评选中福建省艺术陶瓷类惟一获此殊荣者,他是华氏陶瓷公司艺术创作团队的灵魂人物。

出生于1941年的苏清河世代业瓷,在40余载的陶瓷工艺实践生涯中,他掌握了全面的技术技能,其作品造型别致,形神兼备,精雕细刻,优美传神,深具明代雕塑大师何朝宗的艺术之风,每一件都是当代瓷坛难得的艺术珍品。1984年,苏清河的22吋芭蕉花瓶荣获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行业评比优秀创作一等奖;1991年,他的“工艺色瓷”科研成果,荣获全国七五星火计划博览会银质奖;其“莹玉红”系列艺术瓷,分别荣获1992、1993、1994年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银奖、金奖、特别金奖;他的8吋莹玉红坐岩戏珠弥勒瓷塑,2000年参加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荣获金奖……

现在,步入花甲的苏清河,仍孜孜不倦地探寻、研究,力求创作出更多的“德化名瓷”珍品,投入国际市场,为中国瓷坛、为古瓷都德化争得更大荣誉。

柯宏荣、陈桂玉:瓷坛伉俪“瓷雕艺侣”

在东大街18号“德化瓷魂”展示厅里,一尊名为“神雕侠侣”的瓷雕非常出众:杨过坐在岩石上,右手握剑;小龙女偎依在杨过身边,柔情似水。杨过略带紫色的长袍还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在日光灯下是蓝色,在阳光下则变为粉红。

在德化瓷坛,也有一对伉俪:被誉为“瓷雕艺侣”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柯宏荣、陈桂玉夫妇。他们是德化“宏益”瓷雕研究所的主人,也是华氏陶瓷公司的领军人物,40出头的他们已评上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在全国瓷雕界享有盛誉。自1983年以来,先后获省、国家、国际级大奖30多个,文学大师金庸被其瓷雕作品折服,挥毫泼墨为其书写“瓷雕艺侣”题词。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带往美国作为“中华文化美国行”展品的《三月三》、《九歌—山鬼》等瓷雕即出自二人之手。柯宏荣和陈桂玉的作品以历史人物题材为主,怒发冲冠的岳飞、仰天狂歌的嵇康、笑傲风雪的苏武……一件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柯宏荣戏称:“这些作品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生孩子10个月容易,而10个月做不了一件自己满意的作品太正常了。”

柯宏荣说,德化是一个从宋代至今都没有熄过窑火的地方,瓷雕制作源远流长,工艺水品非常高,但也有自身的弱点,“因为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德化人物瓷雕文化内涵少,品种单一”。“我们夫妇俩都没有上过大学,但喜欢读书,尤其是古典文学,如果没有相当的文化积累,历史人物在瓷雕里就活不起来。”总结20多年来的创作生活,柯宏荣、陈桂玉夫妇共同的感受是一个字:苦。为了完成一件飞马瓷雕,陈桂玉曾经连续10天蹲在马棚里,观察马的神态和一举一动。

徐少东:因“富贵红”而红

摆过地摊,当过工人,徐少东在漫长的创业路上,曾经不止一次尝到苦涩。

2004年正月初五,徐少东终于成功烧制出他人生中第一件红釉艺术瓷。当他捧着梦寐以求的红釉瓷满眼通红地走出房间时,一缕霞光迎面而来。因此,他把这红得像国旗一样的红釉瓷命名为“富贵红”。“富贵红”填补了国际陶瓷史上的空白,把国内外陶瓷专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而他的人生,也开始了新的历程。随后,央视二套《鉴宝》节目首次将现代瓷器搬上荧屏。瓶底镂刻“德化瓷都”和“徐少东”印章的“当代红釉盘口球体瓶———天地方圆”经过选手竞猜,最后国家博物院陶瓷鉴定专家张宁作现场鉴定,开出4.5万元的参考价格,千年瓷都再次用精湛的作品在世人面前展现出往日的风采。

这一成功如同一道曙光照在徐少东创业的道路上———打造一个为世人所认可的品牌,这也是他的理想之路。

德化有句话:有师无市。意即有很好的陶瓷工艺师,却难以走向市场。虽然成功研究出红釉艺术瓷,但徐少东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产品的市场推广。只能靠参加小展会寻找知音。一年多后,他得到一家福州企业支持,开创出自己的产品,并尝试进入市场。

徐少东把红釉瓷定位在高端礼品和收藏艺术品,选择了在全国各地设立连锁专卖店这一传统陶瓷工艺行业从未有过的营销模式。短短几个月,“富贵红”连锁店遍布大江南北,甚至在外交部礼宾司、钓鱼台国宾馆都设有专门的展柜。全国各地设立连锁店,实现产品的连锁经营,这对陶企来说是一项创新,当然创新就存在风险。为了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侵袭,徐少东还设计了一套防伪系统,每件商品都有一个代码,可以直接拨打手机查询验证。

由于红釉瓷精湛的技术,高端的定位,“富贵红”面市一年多来屡获殊荣:其作品在杭州西博会、全国艺术博览会、全国工艺品设计大奖赛上频频获奖,并被外交部选为国礼珍品,甚至走上世界模特小姐大赛的颁奖台……“富贵红”圆了徐少东的品牌梦,把他从一个摆地摊的变成陶瓷界红人,但如何做大做强品牌,他还在思索。

德化陶瓷文化保护与发展之矛盾


在德化采访,可以看到一些相互矛盾的现象,感受到针对陶瓷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不同态度。也许,这正是一个植根于传统的文化产业,在崛起的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困惑,和必须面对的问题。

自信与忧虑之间

德化的陶瓷艺术家们充满了自信。

记者在采访不同艺人时,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面对明代德化瓷塑大师何朝宗所达到的艺术高峰,会不会感到惶恐和卑微?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是乐观自信的。

这种自信,一方面来自于整个陶瓷业正在经历的前所未有的辉煌。以传统瓷雕来说,上世纪50年代在国营厂里师徒只有寥寥几十人,如今有1000多人从事艺术瓷制作,单是民间的陶瓷研究所就有200多家。

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进步,德化陶瓷在材质和技术上的确已经超越了历史。例如,如今在胎土和釉水的纯净细腻程度上已远远超过前代,历史上的瓷器经常会看到杂质和黑点,如今在德化瓷器已经很难找到一个黑点了。

陶瓷再次成为德化的主导产业。今天的德化人成功地走出一条传统工艺美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让古瓷都的薪火越烧越旺。自信的心态,在陶瓷企业家和管理者中也同样存在。

然而,一些陶瓷文化的研究者则认为,目前在德化,由于对市场效益的追求,工业机械取代手工制作,造成传统技艺的退化流失。同时,整个陶瓷业还没有形成重视、保护陶瓷文化的意识和氛围。至于工艺师群体的过于自信,也是文化素养不足,对传统理解不深入的表现。

德化陶瓷烧造技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要保护些什么?这是记者在采访中着重了解的问题,但始终得不到清晰的回答,甚至连许多老艺人也说不清楚。

市场与艺术之间

我们只要留意一下国内其他著名的陶瓷产地,就会发现这些产地要么是官窑所在地,要么曾有大批文化人进入,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而德化在历史上就是依托港口,以外销为主,以量取胜。这既是德化的优势,也是德化的“软肋”。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的再度崛起,实际上走了与历史上同样的路线。

眼下,德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陶瓷学院,这个学院被视为德化陶瓷未来的希望。

在德化陶瓷学院的校园大道一侧,竖立着大型的何朝宗观音、达摩像,而各种西方古典雕塑和现代雕塑则散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这种景观并不让人感觉任何的突兀或不协调,也许,开放性包容性正是德化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今天工业化生产的西洋工艺瓷,虽然流于粗糙速成,却已经成为陶瓷文化新的组成部分,谁知道它会不会给明天的德化瓷雕带来一些灵感?

然而,一种工艺文化的提升,最需要的是能够吸引高水平人才长期投入其中的机制。

苏献忠是德化年轻艺人中的佼佼者,生长于陶瓷世家,毕业于美术院校,又在陶瓷学院任教。他告诉记者,在陶瓷学院可以发现一些潜质不错的学生,很希望能将他们培养成才。但作为学生自身,首先也要解决生存问题。因为做陶瓷的成才周期长,年轻人往往急功近利,坐不住。

谈到自己的创作,“同样存在市场与艺术的矛盾”,德化的陶瓷创作整体上以迎合市场为主,经销商关注的是中低端消费品,高端艺术品的销售渠道不畅,当然,这也跟目前大众的整体欣赏水平有关。“我个人喜欢的作品不一定好卖,不喜欢的作品反而好卖。但是你不可能不做走市场的东西,否则只好喝西北风”。

发展与保护之间

苏清河是德化陶瓷界目前健在的唯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刚参加完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颁证仪式归来。他说,此次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联合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强调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政府意识到一些传统工艺已经走到了消失的边缘,必须及时加以挖掘、整理和抢救。德化陶瓷传统技艺的传承也存在一些严峻的问题,例如,在器型制作上已全面机械化,难度稍高的手工制作,就要请景德镇的技工来。传统的彩绘技艺,整个德化能掌握的不到10个人,而且年龄全部在70岁以上。

如今,要想在德化找一个熟练的手拉坯工匠,已经很难了。

日本的造窑技术是从德化学过去的,他们的龙窑与德化的几乎一模一样。日本1970年出版的《窑炉》一书曾记载:“阶级窑在福建德化最早出现,同时也最著名。日本的窑,是深受德化的影响而设计的,所以日本把德化的窑估计为串窑的始祖。”

发人深省的是,日本对这一套古老的技术十分珍视,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传承保护。而在德化,电气窑炉已“一统天下”,很少人懂得造窑和烧窑。一位老工艺师说,“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我们要反过来向日本学习烧造技术。”

其实,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从长远看,应该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待文化的意识和态度。丰富瓷都的文化内涵,做到陶瓷经济与文化齐头并进,是德化陶瓷在发展中必须破解的课题。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是保护的完成,而只是保护的开始。

传承与超越 佛山力推陶瓷创意产业发展


从昨天开始,“传承与超越———佛山现代陶艺作品展”在佛山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隆重举行。据悉,该展览是市委书记林元和在上月对佛山陶艺企业进行调研后提议举办的,将持续到12月28日结束。

本次展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展示了近年来在国内外陶艺界崭露头角的我市63位中青年陶艺家的现代陶艺作品96组,共148件,集中体现了佛山现代陶艺创作的整体实力。市委书记林元和,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叶志容,副市长麦洁华等为展览揭幕。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这些现代陶艺通过夸张等造型手法,将艺术家的设计理念和人文思想投射到作品中,非常耐看。对于现代陶艺展的举办,著名陶艺家梅文鼎感触颇深。以前他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遭到了许多人的尖锐批评。许多人不仅称现代陶艺为“洪水猛兽”,还称石湾陶艺就要毁在他们手中。但现在,这种创新理念得到了政府的认同,佛山市的陶艺创作也蔚然成风。但他希望陶艺家们能进一步解放思想,胆子放大一点、风格再张扬一点,争取创作出一批有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好作品。

市委宣传部部长叶志容表示,石湾陶艺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唯有通过创新才能取得更大发展。佛山的陶艺家们不拘泥于过去,积极创新,实现了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的共同发展。目前,佛山陶瓷业已经从手工生产进入到现代化生产的新阶段。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对陶艺发展作出阶段性总结,利用陶艺家们的辛勤和智慧,推动相关产业特别是陶瓷创意产业的新发展。

德化窑的兴起与发展


德化位于福建省东部,地近东南沿海,毗邻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福州、泉州、厦门。德化烧瓷始于宋而终于清。产品丰富多彩,独具风格,自创烧以来,就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是我国南方一处著名的烧瓷窑场。

德化窑之所以能够在宋代创兴,并在以后数百年间盛烧不衰而名扬海外,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制瓷工艺的提高等等。除这些前提之外,笔者认为,德化窑的兴起与发展跟海外贸易及适应瓷器外销的经营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宋代立国以后,由于陆路阻塞,十分重视海外贸易,视此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朝廷曾派内侍到海外招徕贡市贸易。元祐二年(1087年),宋哲宗正式批准在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专门负责管理泉州港的海外通商事务,这样从政治上确立了泉州成为重要贸易港口的地位,从而促进了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发展。宋代是我国瓷业生产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南北各地瓷窑像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所产瓷器不但用于国内需要,而且很多瓷窑的产品大量出口。泉州以其优越的交通条件和政治经济形势,吸引着福建及其邻省地区瓷窑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泉州。伴随着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发达,海外交通开拓到哪里,瓷器就输送到哪里。在对外贸易中,瓷器成为与丝绸并驾齐驱的重要商品。与泉州进行贸易的有东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西亚的伊朗、伊拉克和非洲东海岸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35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中国瓷器。在对外贸易中,瓷器仍然是重要商品。

明清时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时期。明初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交通史上空前未有的盛举,这次大规模的远航贸易开辟了太平洋至印度洋的航线,对后来东西方贸易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海路交通自进一步拓展,瓷器的外销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无论是行销的范围还是数额。都远远超出了宋元时期。虽然泉州港这时期在海外交通的地位趋于衰落,但是泉州地区的陶瓷器仍然通过民间商人或其他途径大量输往海外。明代主要从福州港、漳州月港输出,明末以后改从新兴的厦门港。这一时期德化窑的烧瓷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主要烧制白瓷和青花瓷。特别是明代烧制的白瓷,尤为精美,代表了全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

生产这种优质白瓷是和德化所产的制瓷原料是分不开的。德化产的瓷土,氧化硅和氧化钾含量较高,烧成后玻璃相较多,因而瓷胎致密,洁白如玉,透光度极佳;由于釉料中含铁量特别低,含钾量高,焙烧时又采用中性气氛,所以自瓷釉色更为纯净。从外观上看,釉面柔和莹润,如脂似玉。它的白与景德镇的产品不同。景德镇的白釉是“白里微泛青色”,而德化的白釉是“白里微泛黄色”,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或“象牙白”之称,流传欧洲后,法国人又称“鹅绒白”和“中国白”。其油润滋嫩、半透明的质感,令人赞不绝口,“就是对陶瓷毫无欣赏水平的人,只要一见便可发出赞赏之声。”

佛教自东汉由印度传人我国之后,伴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又传到了日本;南洋群岛的人民很早就信仰佛教。为了适应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宗教信仰这一需要,明代德化窑在继承传统式样的基础上,大量生产各类佛像。其中观音数量最多。观音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佛典描写她法力无边,经常变幻不同的法相,穿戴不同的服饰,作出不同的姿态,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普渡众生,有所谓“三十三观音”之别,白衣观音就是其中之一。德化瓷土优良,很适合烧制圣洁的白衣观音。所烧制的观音,洁白无瑕,温润如玉,充分展示了其超凡脱俗、慈悲为怀的大度气韵,给人以力量、信赖和希望的感受,很容易唤起人们的崇敬和信仰。

当时瓷塑名师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和陈伟等,尤以何朝宗塑像最为著名。他所塑的观音,造型优美,微妙传神,既肃穆大方,又慈祥和蔼。雕工自然细腻,衣纹深秀,飘然若生。有送子观音、渡海观音、施露观音等,或坐或立,姿态各异。除观音外,还有达摩、弥勒、罗汉、如来等佛教塑像,均极精致,各具神韵。这些塑像输到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当时在国外市场上都是热门货,各方高价争购,也有一部分由华侨携带出国,日本及东南亚佛教国家对它格外喜爱。白瓷送子观音;在日本的基督信徒中,当作玛丽娅的圣像而大受欢迎,其需用量之大,几乎达到惊人的程度。观音、达摩、罗汉塑像同样深受东南亚一带教徒、僧侣的欢迎。这类塑像领尽风骚,被称为“东方艺术之精品”,视若拱璧,有“天下共宝之”之誉。

当中国的青花瓷出现于国际市场时,很快征服了伊斯兰世界。这是因为蓝色所象征的崇高、神秘、静肃与伊斯兰教所宣传的教义相适宜,迎合了伊斯兰民族的审美趣味。德化窑在明代后期又大量生产青花瓷器,其产品不但输往东南亚,而且远销非洲,

17世纪以后,为了适应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德化窑又模仿英国、荷兰、德国的陶器和金属器皿的造型,大量生产酒壶、咖啡壶、水罐、啤酒杯和碗,产品畅销欧洲市场。

如上所述,德化窑的工匠们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十分注意吸引外来文化,研究各国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断对产品的釉色、造型、装饰进行设计,使之尽量投合消费者的爱好和要求,因此其产品始终得以在国际市场上销路大开。正是由于赢得了如此广阔的销售市场,从而又推动了德化窑瓷业生产的蓬勃发展。明清时期德化的烧瓷窑址,已由宋元时期的33处猛增到152处,窑址数量之多,居泉州诸县首位。

与大师论瓷问道 看陶艺传承出新


“这个瓷器看起来真是温润如玉”、“制作一件好作品,什么最关键”……29日,来自全国各地晚报的社长、总编、记者共80多人,走进德化陶瓷艺术大师群体,和他们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欣赏大师精品,为德化陶瓷大师的高超技艺所折服。昨日上午,“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全国晚报总编记者走进世界瓷都德化采访团来到蕴玉瓷庄、宏益陶瓷研究所、明玉陶瓷研究所、友滨陶瓷研究所,采访苏献忠、柯宏荣和陈桂玉、陈明良、连紫华等德化陶瓷艺术大师的杰出代表,揣摩欣赏大师精品力作,了解他们在陶瓷艺术创作上经历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

“蕴玉”系清末德化著名瓷雕艺人苏学金的宝号,传到今天已有百年。第四代传人苏献忠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承袭祖传艺风,着力创新,独立创作了许多颠覆性的作品。《杞人忧天》《凝噎》《猪哭人》……在展厅里,苏献忠一系列关于当代社会矛盾和生活方式思考的作品引起了采访团的关注。苏献忠亲自沏茶,与采访团品茶论瓷。

柯宏荣和陈桂玉夫妇的瓷雕创作都已有30多年历史了,他们在继承传统捏、塑、雕、刻、镂、推、接、修“八字技法”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抽象表现手法,创作题材非常广泛,已设计创作出上千个品种的瓷雕作品。面对采访团关于陶瓷的问题,陈桂玉大师娓娓道来,为大伙解释何为“糯米胎”,如何从设计、瓷质、做工、烧成等方面去鉴赏一件陶瓷作品……如同一次陶瓷艺术的鲜活讲座,大师和全国晚报采访团的交流深入浅出,又有佳作在旁供实例讲解。

陈明良既是陶瓷艺术大师,又是瓷器收藏大家。他的作品,致力弘扬“瓷圣”何朝宗的创作艺术,作品洋溢着古风古韵。无论是釉色瓷质还是人物神态、衣袂,陈明良作品都有着无可挑剔的美感。除了传统的观音、弥勒、达摩,一尊老君岩的作品吸引了采访团的注意,有人在媒体上见过清源山老君岩,大呼“真像”!

连紫华专注于传统瓷塑,他对古人造像的理解和突破在于人物比例的整体协调,使得脸部俊朗、眼睛传神、嘴角生动。作品中,衣衫与身体的关系协调,能表现出衣服下的身体动态,十分传神。采访团成员问及瓷雕烧制秘诀,连紫华认真讲述了德化陶瓷烧制的多个关键环节,令大家感叹“原来陶瓷学问这么深”。

除了陶瓷技艺,采访团还对德化陶瓷的新型商业模式进行了了解。恒忆陶瓷拥有“中国龙瓷”和“一家人”两个品牌的企业,一个简单的陶瓷盘,在恒忆陶瓷的创作团队手里拥有了“七十二变”:它可以是企业经营授权牌、奖牌、荣誉牌,也可以是名人、风景名胜、诗词画作,还可以是婚姻纪念盘、小孩童年艺术照集锦……采访团和该企业董事长林鸿福进行了交流,大家了解到恒忆采取了“地域+品牌+大师”新型商业模式,在全国拥有300多家加盟商。他们研发设计不同的日用、工艺和家居陶瓷,这里的陶瓷产品带有五彩斑斓的文化特色,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媒体人,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钟爱的产品。

当天晚上,采访团成员来到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在陶艺师傅的指导下,动手体验手拉坯、陶瓷彩绘等制瓷环节,亲身感受德化陶瓷制作过程。

青瓷大师制瓷技艺


青瓷大师世博会秀绝活

随着双手的微妙变化,陶瓷碗形也在不停地变化,手引泥走,泥随手变,在制瓷大师的手下,一只轻薄的泥碗胚胎成型,虽但在游客的眼中,俨然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这是世博会中国元素活动区瓷坊里德精彩一幕。世博会期间,徐朝兴、毛正聪、徐定昌、陈爱明、张曦等制瓷高手先后在瓷坊现场表演拉坯、刻花、跳刀等传统制瓷技艺,向海内外游客展示全球陶瓷界首张“人类非遗”名片的独特魅力。大师现场表演活动为期一个月,每天安排一位大师,三天一换,目前已是第七位大师在表演。为吸引人气,瓷坊还安排了青瓷大师与游客的互动节目,中外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制瓷技艺,自己动手制作陶瓷。

20天的时间里,热爱青瓷技艺的游客一天比一天多,大师们常被中外游客围得水泄不通。既要为游客做解说,又要知道制瓷技艺,大师们忙的不亦乐乎,但是他们都心情愉快。大师们纷纷表示,能有机会代表龙泉青瓷的制瓷者到世博会现场展示技艺感到很自豪,他们将尽全力,想游客展示出自己最高的制瓷技艺。

瓷为国粹。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质量最高的名窑——龙泉窑,如今在世博会上正通过大师们的现场表演,让千年瓷韵成为一段可以触摸到的历史。

阅读延伸: 龙泉青瓷产品成功走进世博会

国际陶协主席望中国龙泉青瓷接轨国际现代陶艺

中国第一套大型龙泉青瓷乐器研制成功

福建德化陶瓷企业越“寒”迎“春”


企业订单充足,进入满负荷生产状态;许多企业逐步提高员工待遇,改善用工环境,破解“用工荒”;……连日来,记者在“中国瓷都”福建德化采访中,听到的均是企业家口中令人欢心鼓舞的话语。

据了解,今年1-2月,德化县共检验出口日用陶瓷741批、1291.6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2.04%和142.37%;该县陶瓷业申报销售额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6579.95万元,比增11.26%;这是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正增长。

种种迹象表明,德化县陶瓷业已度过“寒冬”,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德化将重焕生机,迎来“早春”。

订单足生产忙

在中外合资企业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公司生产运行有条不紊,车间内各条全自动日用瓷生产线正进行最大极限生产,一批来自新加坡的客户正流连展厅,饶有兴趣地参观高档日用瓷产品。据公司总经理许庆水介绍,该公司自去年9月份以来,订单一直保持饱和状态,上半年生产任务已排满,并接到部分下半年的订单。

在佳美集团公司、顺美集团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也表示,订单充足,开工生产井然有序。记者从该县经贸局了解到,目前该县天然气日用量达到12.9万立方米,接近正常供应水平,这说明全县企业已全部开工,产能达到90%以上……开春以来,德化处处无不折射出陶瓷业正迎来“春暖花开”的喜人景象。

政企联手破解“用工荒”

随着陶瓷业的回暖,生产马力加大。开春以来,德化县企业缺工现象普遍,“用工荒”成了企业发展的难题。目前,各级党政领导正分头下企业调研,引导企业通过以工引工、网上招工、进村招工及车站招工、墟日招工等形式招贤纳士。同时不少企业开始谋划职工公寓建设事宜,改善用工条件,让本地员工留得下来,外地员工引得进来。

佳美集团公司为了稳定员工队伍,采取增资30%,并建立奖励制度,对长期留下来的员工设立“奖中奖”,将员工所做产值的10%作为年终奖励,留下来的员工再加奖金额的20%,有效激励员工的劳动积极性,稳住工人队伍。

厚积薄发信心倍增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后,迎来的是更加难得的发展机遇。”德化陶瓷企业家都充满信心。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部分企业被淘汰,而在最艰难时期经受住考验的企业,呈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顺美公司目前大量产品销往欧洲各国,预计年产值能提高20%左右,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状态并略有增长。

记者从德化县检验检疫局获悉,今年以来,德化县日用陶瓷呈现出口“开门红”的良好态势。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德化县已形成了杯、盘、碗、罐、碟、瓶等多品种日用陶瓷热销世界各地的格局,预计全年出口量将达到8000万美元。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德化陶瓷大师欢聚迎佳节 共话技艺传承与发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德化陶瓷大师欢聚迎佳节 共话技艺传承与发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德化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