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制造 > 导航 >

评论:陶瓷界如何重塑中国制造

评论:陶瓷界如何重塑中国制造

古代瓷器制造 中国古代陶瓷器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

2021-04-19

古代瓷器制造。

过去的2009年,“是做陶瓷以来最好的年份”。在陶瓷业界,几乎所有的人都公认是一个意外的收获。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到来,陶瓷行业所需的原材料与燃料都大幅降价,而由于国内地产界的疯狂,销售流通领域的价格依然能够维稳。

对于未来的发展态势,哪怕最冷静的人,也表示了谨慎之下的乐观,“至少应该维持2009年的发展惯性,市场前景长期应该看好的。”

就在这种状况之下,陶瓷界再起投资热潮。“温州人已经投资了好几条800米的窑线。”一个专门提供窑炉生产线整体解决方案的装备销售商如是说,“他们都是合股投资,而且现在全国各地圈地,动作很大。”

政府几经整顿的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是否会再度于陶瓷业内出现?

我们先来看一组残酷的数字:中国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中国1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3%~10%。中国现在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

而在去年,中国的投资率上升到46.8%,消费率最终降到了48.6%,投资率上升到改革以来的最高水平,消费率下降到改革以来的最低水平。投资和消费的比例跟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相比,却是倒退到历史峰值。

我们姑且不用去探讨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这样宏大的命题,但低效率的巨额能耗,是中国模式之下的中国陶瓷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可以断言,目前所推进的大规模城市化与城镇化的进程,必将为陶瓷产业创造新的增长来源,但中国陶瓷是否就要以此种模式继续增长下去?

尽管有着“世界工厂”的美誉,但世界各地许多消费者都对中国制造持怀疑态度。三鹿奶粉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但中国却成了一个以销售有毒婴儿奶粉闻名的国家,这真的不是一个好的名声。

两会期间,作为中国汽车整车企业中惟一一位女CEO,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凤英提出,中国政府必须帮助克服中国品牌的发展障碍,制定“中国制造”的最低标准,从而洗脱“中国制造”附加的恶名,成为质量过硬的代名词。

长城汽车,以坚持制造品质最好的中国汽车为诉求。其不但创下了去年SUV国产汽车品牌销售量的第一,即将成为中国首家将获准在欧盟(EU)全境销售的汽车公司,不单在业界备受好评,也备受海外竞争对手的尊崇。

王凤英坚持这样的观点:“在销售汽车之前,你必须证明自己的汽车值得购买。”为此,她不惜精力,花费了漫长的时间去为4款长城汽车争取欧盟“整车型式认证”(WVTA)。

回顾陶瓷界,虽然这些年各厂家在出口方面也花了不少功夫,不单积极出国四处参展,而且也在发展外国经销商方面花了诸多心思。但唯独对于欧美的诸项认证,却考虑到其巨额的花费与漫长的程序,一直呈望而却步的状态。

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告诉我们,巨大和强大并没有必然的等同关系。正如笔者所了解到,那几条800米的窑线背后,亦毫无品牌可言。这或许只是温州资本自房地产界、煤炭能源行业之后,又一次进行的资本游猎而已。

但是,如果这样庞大的新增产能,都是单纯靠价格竞争的低端产品,那么未来的陶瓷行业将面临更严峻的竞争态势。价格,是一把双刃剑,在这场可以预见的未来风暴中,谁会是最终的胜利者?

在去年开展的家电下乡中,让众多预言家大跌眼镜的是,农村并没有成为城市淘汰产品的承接地,而是展现了极具消费能力的升级换代的需求,诸如对于高档彩电的要求就大大出乎厂家的预期。而由于家电营销扁平化通路的完善,各大家电品牌更扩大了农村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打压了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

3·15即将到来,我想,“消费者就是上帝”这句话应该还有一种含义:永远不要低估消费者的智慧与品位。随着资讯的越来越发达,消费者正日益变得主动起来。在知情权得以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消费者并不是对于品牌毫无认知,而是会根据经济状况上升的趋势,逐渐把消费兴趣投向全国性的大品牌。因此,我们必须要“在销售陶瓷之前,证明自己的陶瓷产品值得购买”。

由此看来,在产能大增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能够脱颖而出的厂家,必然是对内能够完善自身销售通路建设,提供产品综合服务保障;对外能够为国外顶级标准认证,以自我证明品质监控的可信度。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评论:陶瓷界乱象缘于“大师”泛滥!


10月23日新华社发文披露了千年瓷都市场乱象,可以用“大师”遍地、没有品牌、仿冒成风、地摊唱戏来概括,这则新闻令人感慨唏嘘,中国陶瓷界“圣地”,如何沦落至此?

景德镇有瓷都之名,是因为在宋元以后,此地创造了中华瓷器业生产的辉煌;近代以来,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带动了该地的经济发展,从而使景德镇由“镇”而变成了地厅级的市。不过,市场乱象让“地摊”市场唱了主角,显见该市已倒退到了“镇级”的水平,此一情状,对“瓷都”名声的“杀伤”甚大,惜哉!

据说现今在世界市场,中国的瓷器无论是品种质量、精致度、多用途、产量等方面已不占优势,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瓷器外观精美、款式出新、品种繁多,已对中国的瓷器业构成了挑战。我们呢?这些年除了“大师”产得多之外,其他方面的进步却不及人家快,这样,瓷都的“大师瓷”走向地摊也就是非常必然的事。

景德镇瓷器乱象虽出现在景德镇,但其根源却在某些行业滥行的“大师制度”。本来,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师是代表了学问方面的博大精深、或具有几个专业领域的权威,做人方面诲人不倦、桃李辈出、德高望重,凡达到此两方面最高境界的,方可被尊以“大师”称号。现在,在大多数知识领域,例如科技界、文学界、戏剧界、哲学界、经济学界等,能被敬称为“大师”者少而又少,两院院士有几个人获大师称谓的?戏剧界那么有名的艺术大家尚长荣,至今也坚辞大师称谓。然而,在围棋界、工艺美术界、陶瓷界,却公然盛行着一种“大师制度”,这“大师”头衔不需要学问知识的博大精深,只要在某一领域取得专业成就即可,例如在围棋界,赢了几场围棋、得了大赛冠军,二十多岁的小姑娘,除了围棋、其他文化领域都不涉及的人,居然就被授予“大师”的职称。工艺美术界也是一样,没有更多学问的艺匠,只是在某一方面有获奖作品,也能当上什么“大师”。陶瓷界大概念属于工艺美术领域,自然也就“大师”满天飞,更不要说其中还有未经任何主管权威部门认定的“自定大师”了。景德镇瓷都只是个中等城市,如今却弄得“陶瓷大师满街跑”,据说,仅2012年参加申报第六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人员就达160人,从这些“准大师”人员的自信中,可见工艺美术大师职称的颁授之滥,看来,这个领域的“大师”,比围棋界的“大师”更加下三滥;大约围棋界痛感于“大师”贬值或“大师”头衔不过瘾,故又更进一步引进了“棋圣”制度,要像齐天大圣孙悟空那样“成圣”了,但“棋圣”真是圣人吗?圣人是什么?而“大师”遍地、瓷业走向地摊景德镇,更是绝妙的讽刺。

景德镇之所以兴,一是该处瓷土质量上乘,二是前辈艺匠在工艺上的精心烧制;至于上面画点图案、将瓷器做成怪模独样,那其实也是“普通活”,其技艺难度、艺术创造力不会超过画家、雕塑家。所以景德镇瓷器,关键在于精心选瓷土、精心烧制这两条。而瓷业向现代产业的发展,则应朝多用途、多品种方向拓展,这就需要有现代科技含量,中国当代陶瓷业的与国外陶瓷业的差距就在这里,不客气地说,中国陶瓷业还停留在工艺美术阶段,尚未进入高端科技领域,尤其是应用上,中国基本尚限于生活用陶瓷、收藏用艺术陶瓷,还不是有高科技含量的陶瓷,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的介入,不是靠“大师水军”满街跑。

所以,工艺美术界(含陶瓷界)、围棋界等领域,该让“大师制度”歇菜了,这几个领域“大师泛滥”,已经把大师的这个称谓贬得一钱不值了。

印尼陶瓷行业依赖“中国制造”


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亦脚步放缓,但印尼的经济却持续较快增长,多年增长率保持6%以上,与中国不相上下。印尼人口总量占世界第四位,近年中产阶级力量更是迅猛崛起,而高收入阶层为总人口的10%约2500万人。在印尼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印尼建筑行业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带动了建筑陶瓷行业的发展。

据了解,印尼约有五六十家陶瓷生产企业,生产线有300多条,其中最具知名度的企业包括Mulia、Roman、Adwanna、Asiya、Milan、Granito、Essenza等,主要生产瓷砖和卫生陶瓷。2012年印尼全国瓷砖产量为3.3亿平方米,预计今年将增长10%-15%,在全球瓷砖生产大国中占据一席之地。

印尼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体,本土陶瓷机械装备以及原辅料供应较少,其陶瓷工业的发展较大程度地依赖于外国,设备和技术多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中国进口。中国陶瓷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为全球共睹,产品品质和生产技术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领先。新中源、蒙娜丽莎、萨米特、马可波罗等品牌瓷砖在印尼颇受欢迎、销量甚为可观。陶机装备企业的代表科达、恒力泰、摩德娜等在印尼也享有相当名气。

近年来,印尼陶瓷企业的采购重点正在逐渐发生转移,以前印尼企业百分之百选择欧洲技术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有数据表明,中国技术和设备的供应大概占据了印尼市场的20%~30%,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向中国企业预示了巨大的拓展空间。

中国红瓷,陶瓷界的珍品


红瓷小知识

红瓷,是中国特有的瓷器品种,从专业术语上讲,红瓷又称釉里红。顾名思义,红瓷以中国传统的大吉大利大红色为主色,大红的瓶上裹着比黄金还贵重的稀有金属钽烧制而成的精美图案,整件器物洋溢富贵、吉祥。红瓷历史悠久,凝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蕴含高超的艺术功底,是传统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是当代瓷器珍品。

一般人认为,中国瓷器以青蓝白诸色闻名,红色为主色调的瓷器并不多见。事实上,中国红瓷历史源远流长。红瓷的发展历史可分为晚唐的始创期、元明的成熟期、明清的极盛期、当代的复兴期等几个特性明显的阶段。

在清康熙年间,红瓷制造工艺相当突出,红瓷成品色调浓艳鲜亮,有不同的浓淡层次,品种也较为多样,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加彩、釉里三彩等。雍正年间所制红瓷在工艺上达到历史最高峰,其红瓷成品红艳,尤其是青花釉里红在色彩、设计上皆有前期未有的新意,青花色调浓淡不但很鲜亮,且时有晕散。 但仍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红瓷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近50年后,才在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研制出了真正的大红瓷器,因此这种瓷器被成为中国红瓷。

近百年来,德国、法国、日本和中国的陶瓷专家们都在倾尽全力研制能耐高温的大红陶瓷釉料,但都未成功。原因是大红颜料都不耐高温,当温度升至摄氏800度以上,大红色就会全部褪去。以尹彦征为首的长沙华红实业有限公司的陶瓷专家们,耗时10年,经过上千次实验,终于从几千个配方中筛选出能耐摄氏1200~1300度高温的陶瓷大红釉配方,烧出了颜色鲜艳,发色均匀、光泽度高的大红色高温瓷器,并且还成功地将大红色运用到大花瓶上。这一技术成为中外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创造和突破,并再次证明中国红瓷文化具有不可动摇的领先地位。

“ 中国红瓷 ” 色彩绚烂、光亮莹润、造型秀丽、雍容典雅,而且基于高温釉料的独特技术优势,可以在表面进行二次加工,配以名家字画或烤金图案,富于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喜庆色彩,是高雅艺术与现代高科技的颠峰之作,具有无与伦比的高科技含量、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审美价值及收藏价值,为陶瓷工艺品、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崭新境界,是当今世界陶瓷科技与艺术的顶峰。

评论:陶瓷业是永远的现代传统制造业


上期,我对陶瓷业发表一个观点,传统、资源与环保、现代化列为这个产业的三大核心课题。即陶瓷的事,不管怎么样的生存发展,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离不开这三大课题,反倒是要解决的就是这三大课题。只有补充、发挥、丰富它,而不可能离开它。搞陶瓷离开传统另走新路最少也是几代人的事。搞陶瓷不搞好原料、能源、兼顾到自然环境搞得下去吗?传统业不引入现代科技、不搞现代化能成规模、能有竞争力吗?上文对此说了一个概要,以下的三段短文拟进一步表达想法和观点。如果行业人能有一个基本的认同,这个行业预料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是很有意义的。

本人提及的“传统”,就是辞海说的“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如革命传统、传统节日。”(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新第215页)。中国陶瓷就是依靠着中国历史走过来的,又为历史作证物。考察中国瓷史,很多人是否注意到,陶瓷业在不同时期进什么“庙”、什么“店”、什么业类都没个准没个明白呢!民间手工业、手艺业、轻工业、建材业、艺人、化工行业、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专业等等都出现过,连行业协会也有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工业陶瓷协会等。归结起来,就是还设一个好的定位。俱往矣!当代的中国陶瓷业在国家的定位我坚持的观点就是“现代传统制造业”。冠上现代的理由就是当前陶业的主产品生产用的是现代工业化模式,工艺技术、装备、展示、营销、管理、现代科技的引入等等一套东西都和现代的接轨。冠上传统不光是产业的源远流长,而是强调其工艺性、艺术性、实用性、文化性都和传统割不开。冠上制造业最关键的意义是从手工业脱开而划入国家管理体系并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挂钩,申报科研项目、争取优惠政策等等有路可走。

纵观中国的陶瓷产品,号称上万品种的陶瓷砖,千姿万态各种各类的茶具、杯碟、盘碗,形形式式的卫生洁具,各个流派风格的艺术瓷,它们都只是不同的文化、思想指导下做出来在用途、造型、形状、质量、色彩、功能、风格具有各自的个性,而实际上都是使用天然矿物加工、成形、煅烧出来的产物。陶瓷就是一个大家庭大产业。

评论:发展路上 中国陶瓷缺什么


中国陶瓷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工业,陶瓷产量占世界的1/3强,从数量上可谓是超级大国。但是中国陶瓷大而不强,产能严重过剩,与国外先进陶瓷相比,在许多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出口量少价低,在出口贸易中处于劣势,制约了陶瓷工业的发展。近年来,虽然在在出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丰收,但与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强国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分析制约我国陶瓷工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陶瓷工业在许多方面还存在欠缺。

一、缺乏合作机制。竞争是客观规律,但同时并不排斥合作。合作的基础是理性竞争所形成的诚信。只有在竞争中加强合作,才能形成很强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温州就做得非常好:温州经济被称为“鸟群经济”,即使一只大鸟被击垮,鸟群却还在。温州的企业群对内分工协作,对外形成极强优势。前不久,湖北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到温州去订货,他们自己做不了就将旁边的企业拉过来一起谈,结果这位董事长一下子订了几千套模具。温州人的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令人感慨。国内陶瓷行业由于缺乏这种合作机制,企业之间是一盘散沙,沟通与互动不够,难以形成区域性的竞争力量。有些企业为了赚钱,不惜自相残杀,搞窝里相斗,大家拼得你死我活,形成了恶性竞争,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元气大伤。前段时间在广交会上有些陶瓷厂家把价格压得非常低,偷偷摸摸和人家交易。由于缺乏合作机制,致使外商乘机钻空子进行压价,利用各厂的报价两边反复挤压,致令出口成交价格一再下滑。国内陶瓷企业应认识到:竞争是无情的,但应是有序的。企业竞争要靠品质、靠信誉、靠策略,而不能靠竞相压价。企业之间应加强自律,相互约束,要在参与竞争的同时,加强联合与合作,通过在内外力的合力中发展壮在自己。

二、缺乏创新能力。有限的是脚,无限的是路。只有在技术、产品、市场经营模式和理念等方面保持并具有创新的高度敏感性,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国际上著名的陶瓷企业都非常重视产品、技术等创新工作。往往是先有设计,后有产品。他们的设计理念前卫而专业,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善于把陶瓷产品当作艺术装饰品来处理,善于研究消费者市场当地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教育,将文化融入产品创新之中,并做到对陶瓷产品以及制造工艺技术设备的发展趋势十分了解,创新产品时与创新技术并盘考虑,有的创新甚至打破了了行业界限,突破了空间限制,所以他们的产品极具市场潜力和优势,在行业中总是引导潮流。而国内陶瓷企业往往是“内地跟着广东走,广东跟着台湾走,台湾跟着欧洲跑”,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的本领,习惯于跟风和模仿,老是跟在人家后面跑,甚至有些不良的抄袭之风,很多所谓创新的产品都是从外面引进来的,产品开发管理没有走出经验型、引入型、模仿型之路。不少企业的设备、技术都是老化状态,前瞻性的技术不多。许多企业缺乏较高水平的科研开发环境条件,开发设计力量薄弱,热衷于用老产品低价格去抢市场,产品缺乏独创品位,没有形成独树一帜的个性风格特色,对自己的消费市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认识,尤其是细微到认识市场所在地的文化背景和消费倾向等,使产品竞争力一直得不到提升。因此,国内陶瓷企业从现在起必须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否则,广大陶瓷市场今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外来陶瓷“侵占”,缺乏强势开发设计理念和能力的国内陶瓷将无所作为。

三、缺乏世界品牌。设计优良的著名品牌已成为国外陶瓷企业进军国内市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主要策略。意大利、西班牙在过去几年里都有保持了其总销量60%以上的出口,没有因为国际局势与油价影响太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其国际市场塑造了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在不久的计划中,他们同样会有更多更优质的知名品牌推向国际国内市场。相比之下,中国陶瓷就缺乏响当当的国际知名品牌,虽然许多企业已经实施品牌战略了,但力度还不够,除了鹰牌、新中源、东鹏、蒙娜丽莎等十余家企业和产品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外,许多陶瓷企业只知道做产品而不知道做品牌和培育运作品牌,品牌影响力十分薄弱,普遍存在档次低、品牌少、名气小的问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很难与国际陶瓷品牌抗衡。随着国际知名品牌进一步抢摊登陆中国市场,眼下在品牌竞争中已逊色的国内陶瓷,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还有继续被拉大距离之忧。品牌建设对市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国内陶瓷企业应以此为鉴,加大实施品牌战略力度,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品牌,开拓一片市场,像海尔那样,把品牌轰轰烈烈地做到国际市场上去。

四、缺乏民族个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陶瓷凝聚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文化艺术的结晶。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陶瓷伴随了中国兴衷荣辱的整个历史进程,在中国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演绎着一种艺术风格,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都可以创造出一种系列的产品,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上下五千年,中国创造了多少精美绝伦的陶瓷文化艺术作品,产生了多少陶瓷名家,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因此,展现在世界的中国陶瓷应充分体现5000年陶瓷文化的底蕴。然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以为矫揉造作地给产品取个“洋名”就算走向世界了,不注重挖掘中国的陶瓷文化,产品缺乏民族文化特色,更缺乏表现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整体装饰设计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中国陶瓷要走向世界,不仅要在生产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设计领域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和创新,将陶瓷产品与华夏优秀的艺术传统与时代审美完美地结合起来,将悠久的历史与当今顶尖科学技术以及现代新观点完美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我国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大打文化牌,扎根民族,博采众长,创造出不仅精美的而且文化的,不仅有自已独特的本色而且结合世界潮流的产品,才能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缺乏科学管理。国外先进陶瓷企业管理相当严格规范,管理监控机制、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科学合理。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虽然在经营管理上突破了集约化和市场化经营的特点,但与国际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对接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营观念滞后,经营管理机制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经营决策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许多企业管理无标准、不严格、不规范,管理监控机制不科学、不合理,企业理念无连贯性,管理规章制度不实不细,资金、设备、人才的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

六、缺乏合理的结构。中国陶瓷经过近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聚积并暴露出来,成了阻碍进一步以展的羁绊。一是产品结构不优。我国陶瓷行业是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混合体。没有资金的投入,就没有装备的更新,也就没有质量分析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的提高,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近几年,不规范的竞争环境使国内一些陶瓷企业被卷入了低价位竞争的旋涡之中,在“宁可丢利,不可丢地”的思想支配下,出现了高负债和成本倒挂的现象,许多企业出现亏损和半亏损,导致了自我积累能力的减弱,制约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不少企业为了赢得市场,打着低档次旗号。以劣质低价产品参与竞争,生产劣质产品,价廉质次的产品冲击市场,导致规模与效益不能充分体现。正是这种市场格局,使国内陶瓷行业出现了增量不增收,有规模无效益的尴尬局面,竞争能力大打折扣,削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二是组织结构不大。许多企业规模较小,没有一批“旗舰”式的陶瓷企业在国际市场一展高低。三是经营结构不专。许多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不能以特色的专业化打造市场先锋。四是区域结构不平衡。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地陶瓷生产过度集中,而西部地区则比较落后,虽然东陶西进受到推崇,但步伐依旧很慢,不利于陶瓷工业的协调发展。

七、缺乏配套服务。国内陶瓷企业一般把产品卖了就算了,很少注重服务,即使有服务,也一般是售中售后服务的居多。而国外知名陶瓷企业,不仅注重售中售后服务,更注重售前的服务,从产品开发生产就考虑如何为用户服务,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这一条龙的服务都考虑到用户方便和怎么对用户有利,把怎么设计、怎么应用、怎么配套等消费者关心的一系列服务系统的问题都考虑得非常周到细致。

八、缺乏经营方略。随着现代营销观念和信息化、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科技等方面的进步,国外许多知名陶瓷企业在市场开发上已经转变到利用电子商务、代理等现代科技进行现代营销方式上来。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还停留在等顾客上门看样购货等传统的销售方式上,很少利用互联网进行与顾客的互动营销,很少利用三维图像进行产品的整体效果展示,很少利用这些现代技术与手段对高要求、高品位、高消费客户群提供个性化、全方位、从品牌选择到设计辅贴等整体服务的营销。许多企业缺乏国际营销经营经验,营销手段落后,对一些国际贸易的操作方法和规则比较陌生,在体制和运作等方面不适应国际贸易的需求。与国外先进陶瓷企业相比,市场开发能力差,市场渠道少。从产品推广上看,目前国内80%企业的推广手段都是硬性广告模式,广告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多是停留在对企业名称和产品名称的推广上。许多企业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管理与生产经营、提高质量和技术创新上,而是放在了研究所谓的营销艺术技巧上,靠众多的评先、评奖、认证活动,靠领导行为方式进行产品推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效果平平。而国外知名陶瓷企业从市场营销、产品策划和概念炒作等方面都有其奇特过人之处,成为我们的榜样。

九、缺乏高素质人才。从我国陶瓷行业人才素质的现状看,熟悉国际贸易和市场运作有关规则的人才不多,科技、管理、营销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不足,精英级人才奇缺,许多企业的厂长(经理)对国际国内同行业发展水平均一知半解,有的甚至看不懂财务报表,不懂得净资产、增加值、收益权等基本概念,看不明白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企业不重视人才的现象也相当严重。由于不重视人才,不能正确地识人、选人、育人、用人,一方面造成了企业,职工素质低,信息渠道不灵。另一方面,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缺乏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人才流失的现象相当严重,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十、缺乏国际意识。国外先进陶瓷企业的经济全球化意识非常强烈,他们极为注重外向型的发展,把努力开发国际市场当作企业生存的首选条件,始终把产品出口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善于搜集各种陶瓷商业与技术情报,了解世界各国陶瓷生产技术水平状况和产品市场走向,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改进经营与产品,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国际市场需求。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目光短浅、视觉小,外贸国际市场活动不足,没有到国际市场上求发展、创大业的雄心壮志,只会在家门口参与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

十一、缺乏战略管理。陶瓷企业要发展,实现做大做强,不能没有长远目标和发展战略。所谓战略管理,是指进行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以便组织通过跨功能决策而达到其目标的一种艺术与科学。由于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要求不断地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趋势分析和预测,形成一个动态和连续的战略管理过程,可使企业更主动地对未来作出反应。因此,企业战略及其管理(操作)水平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目前,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大,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问题变得非常重要。而且,企业能否灵活有效地综合利用内部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预测行业前景也变得更加必要,战略重要性也显得十分突出。国外许多知名企业都把战略管理放到突出位置,而国内陶瓷企业缺乏对战略管理的认识和把握,企业发展缺乏远见,呈现过分的近视,从而使核心竞争力大大减弱。

陶瓷遭遇高关税处罚 为何总是中国制造


欧盟反倾销案初定裁决,在1400多家陶瓷企业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出口关税遭遇了从5%左右上调到36.6%甚至高达73%的临时性关税处罚,中国陶瓷行业遭遇史上最大规模反倾销。

“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用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经典开场白描述中国制造在国际的境遇是如此贴切。

每一天,中国制造的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向世界各地,大到钢铁、建材,小到钮扣、吸管,全世界500多种产品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拥有“世界第一”的头衔。2009年,我国货物出口额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2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同时,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出口的产品。1995年至2009年,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遭受“两反”调查最多的经济体,涉案金额不断增加。仅自2008年11月以来,中国就遭受超过100项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占同期世界各国各地区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三分之一强,名列世界第一。

这些反倾销案例中,不仅来自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欧盟等,也来自于以印度、土耳其和阿根廷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数据显示,世界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l起涉及我国。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中国制造?

很显然,这与中国日益成为崛起的贸易大国地位有关。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外贸总量的扩大和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平均增速。新兴经济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国际分工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巨大变化,从而引发新兴大国同现有大国在经贸领域的冲突和博弈,我国也不可能例外。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继续施压,利用“两反”和技术壁垒等措施限制我国产品进入其市场。

同时,“中国制造”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更是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压力。因为中国的出口贸易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产业两大类型,所以在产品结构上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产生了很大的趋同和竞争,因此贸易摩擦也在所难免。

国内不少外向型企业也存在为了拉客户、抢订单,采取恶性低价竞争,尤其在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出现供应急剧增加、价格急剧变动的情况,很容易被一些进口国抓住“把柄”,即出现所谓的“羊群效应”。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外贸易摩擦开始从低附加值产品,如纺织品、轻工产品等,迅速扩大到机电、医疗保健品、化工产品、微电子产品、食品土畜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从产品层面向产业政策层面蔓延,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反倾销的态势将呈现常态化、复杂化和多样化。

尽管包括反倾销在内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使中国出口企业深受其害,但是反倾销对中国的贸易不会产生实质性、灾害性的打击。2009年1月份,当整个中国外贸出口大幅度下降20%以上的时候,纺织、鞋、袜、箱包依然处在上升的势头,因为全球对于中国传统产业的需求是刚性的,世界需要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

反倾销并不用怕,打铁还是要自己硬。只要我们中国的各个行业能够规范运作,提高产品质量,打响品牌,坚持走国际化的道路,中国的出口产品遭受国际反倾销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胜算就会越来越大。

破解高额反倾销税的枷锁,出口企业除了抱团起诉,从被动接受变为积极应对,积极建立和组织熟悉情况、反应敏捷、办事效率高的反倾销应诉小组,更要从低价竞争战略转到技术和品牌等深层次资源的竞争,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制造”要想在国际竞争中“不受伤”,逐步建立优势地位,不仅要有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同时也需要有一大批极具活力的“小巨人”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惟有如此,才不会处处受制于人。

评论:中国陶瓷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办


这个今天看似很浅白的事对于很多行业的过来人却有很多的感慨,是付出很大代价换来的一个觉醒性认识,是未来的中国陶瓷发展要坚定地坚持的方向。

曾经有过美国的、日本的、德国的等等世界上经济与科技较发达国家的陶瓷厂家来中国办厂,曾引发一阵国内业界的恐慌与担心。但这些年过去了,外国的在中国占不了多大的份额,国人投资企业发展势头远远大于外国的,外资企业曾经握有的一张所谓高端产品牌子也慢慢暗淡下来。陶瓷产业所包括的美术瓷、日用瓷、建筑卫生陶瓷、装备、色釉料、工艺技术等等全部由中国人主导。

曾经有过一些台资陶瓷企业独选华东一带圈地建厂,还讥讽是不愿与大陆陶企为伍,放了不少不敬之言,却忘记这些企业是本土支持了他们资金、人力、市场资源而生存发展起来的。过不了多少时日的今天,那些放过的大话几乎全都成为泡影。个别人说国内对他们不平等竞争,而恰恰当对他们照顾的变为平等对待之时,他们反而不习惯了。华东陶瓷产区正在走下坡路,真正有实力的还是中资陶瓷企业。

曾经有过,国门刚刚打开之时,意大利装备商拿一条年产30万平方米的地砖生产线以207万美金卖给中国,随后的十多年,少数无良的商人更以天价将几家外国陶瓷机械产品卖给中国陶瓷厂。当年有不少的陶瓷企业原本还是好好的,就因为“引进”将之带进破产的边缘。进入21世纪的中国传统陶瓷有本质的提高与发展,其缘由之一就是摆脱对国外的过多依赖。先对压机、辊道窑、冷加工机等“硬”件攻关国产化;随后在装饰、磨边、布料器等“硬”件(附属、配套件)进行突破;再后,当对环保、新工艺技术等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中国陶瓷将走进生态、环保、高效、新型制造业的领域,将集文化、传统、科技、现代、材料于一身,成为世界上最有特色的产业。

最近有机会走进大西北、大西南,加上原来的较熟悉的东部地区,几乎每个省份都有陶瓷厂,只是大小高低之差异。陶瓷这个资源密集型、物流量很大的产业,又出现一个新课题,产区应怎么布局?集群化生产要不要打破?生产销售市场半径多大最合适?因为过去讨论这个问题条件不成熟,办不到,现在有条件了。这一点,也是因为中国人自己办了陶瓷所取得的成果。

评论:中国陶瓷产业发展动力是什么?


即使是按现有的考证,从粗陶出现算起,已有上万年历史,从原始瓷算起,也有二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不管陶与瓷是同源还是不同源,中国人做陶瓷的窑火从没有中止过。当代,中国更是世界陶瓷生产基地、制造中心、最发达的国家。这样一个从农耕时代靠手工和天然资源为起端的产业能延续这么长久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有广阔前景,其发展动力是什么?我认为其根本答案可以用“前拉后推”四个字来概括。

拉就靠是消费市场拉动。陶瓷的实用性与中国人喜欢欣赏、寄望和使用陶瓷器皿所形成的长久不衰的大市场使这个产业自古至今延续下来。中国有几个家庭没有陶瓷的?

推,就是有人、有资源、有天时地利的条件来支持这个产业。水、火、土毕竟是大自然随处可见可取的,考察中国的古产地,无一不是处于有山有水有泥巴矿石的地方。即便是当代生产基地的选择,也离不开要么靠近市场,要么靠近资源二大原则。

这因果关系的拉与推条件,是其它产业很难具备或找到的,也是陶瓷业的优势,陶瓷业肯定是世界上生命力最顽强的产业,尽管其经济总量不会很大,有些毛病给人说三道四,但连说这种话的人也离不开陶瓷。更何况,随着科技进步,毛病是可以解决的。

对陶瓷产业的发展动力的平淡评论,可以提供一个有用的结论与启迪:当代的中国陶瓷业要做得更好,大到一个产业,具体到一个企业,还是二件大事:抓好市场的开拓和建设,抓好科技进步与人才建设。有市场有生产能力的产业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陶瓷界如何重塑中国制造》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陶瓷界如何重塑中国制造》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制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