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行来景实地考察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行来景实地考察

陶瓷文化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简一瓷砖

2021-04-23

陶瓷文化。

4月24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省文化厅副厅长王晓庆等一行莅临景德镇市督查《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和《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情况。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汪立耕会见了督查组一行。

当日上午,督查组一行考察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古窑瓷厂、佳洋陶瓷有限公司,并参观了邓希平陶瓷艺术馆、陶瓷艺术研究院、御窑厂、龙珠阁、十大瓷厂博物馆、陶瓷馆等地。每到一处督查组成员不仅仔细询问,认真查看,还不断为精彩纷呈、琳琅满目、做工精致的景德镇传统名瓷叫好。

在随后召开的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认真倾听了王炎生、黄云鹏、邓希平等7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代表的发言后指出,中国不仅仅有四大发明,还有瓷器和丝绸。陶瓷的根在景德镇,景德镇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谁也拿不走,这是景德镇祖先的伟大创造,我们要把它流淌在血液里,一代一代好好地传承下去”。

马盛德要求,在今后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要注重传承的原真性;要注重高超技艺的传承;要保持非遗产品的高品质;要注重技艺的特殊性、代表性、典型性的传承保护;要传承发展,进行再创造。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月记窑——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夜访月记窑窑主

认识月记窑,是从这条挂着灯笼的“街道”开始的。

说实话,这个地方早已知道,媒体专题介绍过,但身临其境今夜却是首次。我们称呼为“窑主”即月记窑艺术总监的吴金填先生,思如泉涌,口若悬河。不过,可能新闻和逸闻听多了,以为全是引车卖浆之流,没有多少好的印象,又知道他在国外混过,带着许多外国名家到那旮旯进行所谓创作和宣言,总觉得未免滑稽好玩——或许就全然作秀一派。

坐在他的领地,听着他谈着自己,谈着属于他的月记窑,依旧是思如泉涌,依旧是口若悬河。饮料解渴,烧烤也不错。有物质的保证,红红的灯笼格外有诗意。突然,他说出一切的创意都是“道法自然”。

又是“道法自然”!

我抬头,不料碰到了他那有点忧郁而沉静的眼睛。

“我来这边做月记窑,命中可能跟德化有缘。文化是精神的载体,慢慢老时,让自己一生中有更深的回味——德化的窑,德化的陶瓷,德化的星星。”他缓缓地说着,一如晚上徐徐的微风。

突然,思想越上了眼前的墙根,俯在绿瓦之上,开始静静地喘气。

一把把茶壶,是率意之间捏就,或是天赐灵感?这一切仿佛洞察天宇的精灵,突然那样真切而直抵造化,直睁睁地要把眼前明晃的灯光下陷于千年前的时空隧道,是那痴痴等待着龙窑吗?

有人执着于此,以朗朗清音作为行为的注脚,并放眼于外,有祈祷,有伤感时,而我自己却在他这个痛苦的乐园里去寻找他的功利符号。我汗颜。人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但如果一味地为这种姿态而低调,恐怕400多年的龙窑只能在扼腕与嘶哑的绝唱和高楼大厦林立中成为反讽的力量了。

忽然发现,他很机智。

“这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就要拆掉了,我必须拯救这个窑。而要拯救,就必须要有生存的土壤,生活的落脚点,于是我开始拼命工作。30年后,我把一切都留下,带走的是快乐的记忆。……德化陶瓷要发展,必须借助文化创意,光靠热爱还不行。”

陶瓷文化创意,这是他眼前主打的一张牌,后面,还有很多很多,他那执着的目光与旁边风格各异的艺术品真切地告诉我。

晚上,那绵绵的雨中,小小的幽篁边,两把偌大撑伞之下的嘀哒声与旁边流水互为应和,两个木制的写意男女传递着生命与自然的通达深情。那边,有张你亲昵叫做“靠不住”的椅子,特别有趣,座位很高,靠背极短。人坐在上面,没了四平八稳,倒会莫名警醒,有离弦向前的冲动,或许,他的许多灵感就此生发吧?

凌晨一二点时,我还依旧面对着他。

“我基本上十二点前睡觉。之前就看看书,艺术的,哲学的,美学的,什么都看。”说起这些,他似乎更愿意,“而第二天清晨起床,有时就与几个农民到山里走一走,捡点藤条,树根。我就想办法与我的陶瓷结合起来,呵。”

一切是无为的,如老子;一切又是顺应自然的,如庄子。

“短片里那画出的圆圆一笔,整个过程我知道应该如何表现,是空灵,是圆满。但究竟这笔下去之后如何,我就不管了,就留下给别人去感觉吧。”

哦,这是艺术,其中况味,惟有深处其中方能理解一二吧。如果理解为禅的话,艺术该也是其中之一。突然想着吊脚楼走廊上挂着“和”字与那流水幽篁旁边的“空”字,就明白了许多。

“空,不是没有,是一种境界。既然是空,也就可以容纳很多东西了。”

开始渐渐懂了,从他先前的言语,从他自德国来到德化,从他自繁华的上海而一直痴情于这里的月记窑。

清晨醒来,我又走了一圈他那融入心血的月记窑,拍了点清晨的照片。不经意中,抬头,竟然发现那古老的龙窑与新建的一线长长的吊脚楼构成了一双巨大的飞翔的翅膀。

南昌瓷板画有望崛起 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4月23日,将是江西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的最后期限,舒筱玲手捧着厚达27页的南昌瓷板画申报材料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这位东湖区文化馆副馆长对南昌瓷板画实现南昌国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充满了信心。

“南昌四宝”集体申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去年开始由文化部组织申报的。在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兴国山歌、赣州傩舞、抚州采茶戏等17项江西民间传统文化项目榜上有名,而省会南昌却颗粒无收。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个城市的民间传统文化项目来说,不仅仅是知名度的问题,一系列的严格保护措施也将使这些濒临失传的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痛定思痛之余,被誉为民间工艺“南昌四宝”的进贤文港毛笔制作工艺、李渡烧酒酿造工艺、安义黄洲宗山米粉制作工艺以及南昌瓷板画绘画技艺此次集体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就南昌市区来说,南昌瓷板画是重中之重,也非常有希望实现南昌国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瓷板画曾大放光芒

南昌瓷板画,又称瓷上肖像画,是在中国传统绘画法、陶瓷彩绘和西方摄影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绘画艺术与烧瓷工艺的巧妙结合,具有浓郁的赣文化特点。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王跃林告诉记者,南昌瓷板画发端于瓷都景德镇,由景德镇烧瓷艺术演绎而来,形成于南昌,主要流传分布在南昌市、景德镇、九江等及邻近省市。

瓷板画约创始于清朝1892年,创始人为邓碧珊,由其徒弟梁兑石发扬光大。民国初年,南昌人梁兑石在中山路繁华地段开设丽泽轩瓷庄,聘请艺人按顾客要求绘制肖像和粉彩瓷器,开创瓷板画在南昌发展的先河。在他的带动下,各类瓷像馆陆续出现,同时也诞生了梁燮亭、杨厚兴、吴月山等一批瓷板画家。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重视关怀下,瓷像艺人先后组建成南昌市瓷绘合作小组、南昌瓷像工艺社、南昌工艺美术厂等。上世纪40年代始,南昌瓷板画便走出国门,远走东南亚。改革开放后,香港摄影家仇永平与南昌瓷板画艺人联合创作了一大批瓷板画精品,向世界各国推介南昌瓷板画,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艺人也来昌学习瓷板画艺术,奠定了南昌瓷板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瓷板画面临后继无人

南昌瓷板画权威专家王跃林说,南昌瓷板画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又兼容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它不但可以画出逼真的摄影、古典油画的效果,又能随心所欲地表现各种画、流派的艺术风格,是绘画艺术和陶瓷艺术的结合。

在王跃林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许多栩栩如生而又颇具特色的世界名人,其中有伟人毛泽东等。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现代科技艺术产品的不断丰富,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投影瓷像问世后,瓷板画陷入了严峻的困境。

由于瓷板画学艺时间长、难度大,属于民间绝技,瓷板画传至第六代,目前已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从全国来看,包括瓷板画流行地的景德镇、高安等地,从事瓷板画的艺人不足40人,得到正宗传承的十余位,且平均年龄达66.5岁。据记者了解,目前我省仅有王跃林的师傅冯杰属于瓷板画方面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下一代弟子中除王跃林和李春敏外,尚未出现杰出的后继人。

借申报之机发扬光大

瓷板画有“瓷画百年”的美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据了解,杨厚兴早年作品《历届美国总统肖像》已被世界著名的收藏家潘志良先生收藏,市值价为300万美元。可以说,瓷板画不仅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更有不可忽视的收藏价值。

王跃林告诉记者,每一幅瓷板画需要经过少则十天多则数月的努力才能完成,不仅需要精妙的画工,还要有高水平的烧瓷技术,二者缺一不可。

在上世纪50~70年代,瓷板画一直是南昌的支柱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瓷板画这样一种江西特有的绘画艺术将有望借政府之力再次发扬光大。南昌市东湖区有关部门透露,在最新的五年保护计划中,南昌将成立瓷板画文化研究保护中心,实施五年保护计划,组成以本地及世界各地、各级各类瓷板画人才研究保护中心。

澄城尧头陶瓷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保护挖掘澄城尧头陶瓷这一久负盛名的民间文化艺术,澄城县积极为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日前在澄城县表示,将在申报的技术鉴定、资金落实等方面给予澄城县最大限度支持。

澄城尧头窑是陕西渭北历史上著名民间瓷窑,系耀州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少说也有上千年历史。它始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清末时渐衰。澄城陶瓷以其特有的粗瓷,青花瓷而闻名,产品以碗、碟、壶、罐、盘、瓮等器皿和各种精巧玩具为主,是典型的民间风格传统造型,充满着浓浓的泥土气息,被誉为“纯正的土瓷、地道的黑珍珠”,曾多次获得陕西省优秀民间美术品一等奖,并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盛赞。

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澄城陶瓷传统制作工艺已远不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澄城千年窑火近年来奄奄一息。目前,澄城县民间陶瓷艺人尚不足30人,而且年龄大都已60-70岁,精熟几十道制瓷工艺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澄城陶瓷正面临着灭失危险。

在澄城县文化馆陶瓷展览室,郑欣淼副部长认真听取了尧头黑陶发掘保护工作介绍,饶有兴致地参观了馆藏的上千件尧头黑陶精品,欣赏了已经征集到的碗、碟、壶、盏、盆、罐、盘、瓮等系列散失民间的文化精品。他对澄城县为保护尧头陶瓷这一民间文化艺术,积极为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做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并就抢救、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提出宝贵的指导性意见。他表示将在技术鉴定、资金落实等方面给予澄城县最大限度支持,力争让尧头陶瓷尽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同时将派专家对其历史进行进一步考证。

据了解,目前,我省已批准澄城尧头陶瓷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上报国家文化部。有关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

胡振鹏一行来景考察


景德镇日报讯2月25日,副省长胡振鹏率省科技厅厅长李国强等一行7人来我市调研。调研期间,胡振鹏一行到各研究所、院校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便拿出陶瓷资源整合的最佳方案,建立起代表国家水平的陶瓷科技研发基地,使千年瓷都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在景期间,胡振鹏认真听取了关于我市陶瓷科技资源整合工作的汇报。在市委书记姚亚平、副市长谢茹等陪同下,先后来到市特种陶瓷研究所、省陶研所、市陶研所、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考察。在省所海泰窑炉开发中心和新型陶瓷材料工艺研究室,胡振鹏指出,要加快市场化,大胆吸引投资者,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尽快出产品,尽快把成果推向市场。参观考察结束后,在陶院三楼会议室召开了由四所、二院、市科技局领导参加的座谈会。会上,大家畅谈了各自的看法,并结合前段时间在陕西杨凌高新技术开发区考察的思考提出了四所两院整合的模式。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胡振鹏指出,科技部对瓷都科技资源整合,建立陶瓷科技创新开发基地的设想很支持,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此也十分关注,这对瓷都是个很好的机遇。如何利用这个机遇,把陶瓷的优势集中起来,发挥作用,搭建起一个既有利于发挥优势,又符合瓷都特点的创新平台,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任务。下一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搭建班子,要摸清情况,把工作做细,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把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办好。在座谈会上,姚亚平希望搞好陶瓷科技资源的整合,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他说,瓷都科技创新潜力很大,把资源优势发挥出来,盘活存量,激活增量,瓷都振兴大有希望。

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


非遗保护 非常紧迫的使命

在6月9日北京举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上,这位擅长广彩人物、花卉、动物的工笔图案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余培锡,在继承传统花式的基础上,吸收各种中外艺术精华和现代生活题材,不断地设计新花式,迄今已独立创作设计新花式600多件(套),授徒500多人。

我国在非遗保护中,形成国家级的保护项目和传承人少而精,省级的数量较多,而县级的就更多的金字塔结构,使得保护重点放到基层。参加“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的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邱双炯,虽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他继承的德化民间传统瓷雕技艺,成为德化民间传统瓷雕得以传承的关键。

工艺美术大师冯久和在展厅展示技艺

6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

6月7日,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展和成果”发布会上指出,“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

同时,在北京展览馆,由文化部主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上,琢玉、雕镌、编扎、织绣等九个单元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百余位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在现场演示制作技艺的举动,更像是保护非遗的无声呼唤。

精致的漆杯工艺美术作品

非遗保护

仍面临许多困难

我国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指导下,逐步形成了符合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2006年和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命名了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至2009年评定并公布了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了闽南文化、羌族文化、客家文化(梅州)、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初步查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共87万项。

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王文章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展和成果”发布会上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首先,共性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主要依赖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这也是国际性的问题。第二,就我们自身面临的问题而言,主要是一些地方仍然缺乏科学保护意识,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保护措施不落实,甚至出现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背离了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国家将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为核心,最终建立起科学而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机制。

花丝镶嵌作品——百事和合

非遗保护

最重要的方式是立法

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由以往单项的选择性的项目保护,逐步走向全国整体性、系统性的全面保护阶段。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关注度、参与度正在增强。

由于年轻一代参与保护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命运。因此,今年“文化遗产日”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保护,人人参与”,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增进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自觉参与非遗保护的文化自觉。此外,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也正在不断拓展,从原来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民族民间艺术,已拓展到目前包括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门类。

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指导下,国内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也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工作。

在普及宣传的基础上,国家正在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立法工作。发布会上,王文章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很多方式,但是最重要的方式是立法保护,立法保护是最根本的保护方式。

据介绍,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是比较注重推进立法保护的。像2005年3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就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底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现在一些地方制定了一些保护条例,云南、贵州、广西、福建、新疆、甘肃、江苏、浙江这八个省区都制定了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对于促进地方性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非遗保护不是一个文化遗产日能够担当的,而是一项来自民众、融入民众的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来保护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王文章表示,文化部将配合有关部门,在已有的行政法规的基础上,推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工作。现在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有关部门包括文化部在内,都在推动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到目前为止,立法工作已经做了很多调研,草案正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我们期待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能够早日出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嵌瓷将得到美好展示


汕头潮南区大寮村筹资140万建艺术嵌瓷展馆

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大寮村有“嵌瓷之乡”的美誉,其嵌瓷艺术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这项传统民间艺术,大寮村近期筹资140万元建成“大寮嵌瓷”展览馆。

开建于去年底并于日前完工的“大寮嵌瓷”展览馆位于大寮村委会办公楼旁边,占地200多平方米,共两层。楼下作为嵌瓷作品的展览厅,三面墙壁上有《八仙图》、《富贵花开》、《龙凤呈祥》等出自大寮村嵌瓷艺人的作品。展柜上还放着已故知名嵌瓷艺人许梅洲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孔雀迎春》、《松鹤延年》等多幅挂屏,许梅洲的作品色彩缤纷、富丽堂皇、形象生动,他于1977年创作的嵌瓷作品《郑成功》被北京博物馆所收藏。大寮村党支部书记许伟镇告诉记者,展览馆的二楼将作为嵌瓷艺人现场展现手艺的地方,“我们将邀请一些学校带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欢上这门百年艺术,把大寮嵌瓷发扬光大。”

据悉,嵌瓷是潮汕地区的民间建筑装饰工艺,它采用各种釉彩光泽的陶瓷片作为主要原料,经剪取、敲制、镶嵌、粘贴、堆砌而成人物、花鸟、山水等半浮雕或立体圆雕效果的工艺品,通常应用于寺庙、祠堂、民居等建筑。近30年来,大寮嵌瓷艺人足迹走遍潮汕各地,还先后到过香港、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献艺。2008年,嵌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色彩缤纷、形象生动的嵌瓷作品让人流连忘返

在保护中开发利用陶瓷文化遗产


9月17日,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一名制瓷艺人正在画坯,用纯手工技艺再现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

9月17日,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古典装扮的乐师为游客献上了瓷制乐器演奏的瓷乐。景德镇瓷乐器采用优质瓷土按专业乐器技术要求精心制作,演奏起来清晰悦耳,美妙动听。

9月17日,皖赣主流媒体“探访古驿道”活动全媒体采访团沿着古驿道步入景德镇。“这里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考古研究所所长助理、文博副研究员白光华说。

考古资料显示:早在新石器时期,景德镇就开始生产陶器,中晚唐开始生产青瓷,五代创烧白瓷,宋元不断兴盛,明清时期更是成为皇家御瓷和中国制瓷业的典范与代表,对世界制瓷业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路走来,采访团的记者目睹了景德镇大规模、相当完整复杂的历代瓷业体系及文化遗存,历史遗留的原料产地、作坊窑房、交通道路、水运码头、城池衙署、商铺民居、窑砖里弄,还有仍在延续并浸润在景德镇文化中的制瓷传统技艺民俗等。“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可喜成绩。”景德镇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说,该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70处,其中大部分跟陶瓷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全市仅窑址就有52点(151处),初步统计文化大遗址片区规模约20.87平方公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70处。

“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好这些陶瓷文化遗产,不仅能把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而且还将促进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白光华说,该市正在建设45平方公里新城区,给老城区“减负”;保护昌江河系周边从唐至明清古瓷窑遗址。重点推进御窑厂遗址、湖田古瓷窑址和高岭瓷土矿遗址等大遗址保护工程以及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保护沿朝阳路至珠山路为轴线的一条近现代陶瓷工业文脉。

文化遗产日 “零距离”接触河北文化瑰宝


□记者冯楠黄蓥

免费看文物精品展、跟民间艺人学点绝活、参观知名历史文化景点……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为此省市有关部门精心筹划的一系列活动,就是想让大家“零距离”接触河北文化瑰宝。在此晚报记者打造文化遗产日旅游图,为读者提供个参考——

路线一:看展览

如果你喜欢看展览,由石家庄市文化局、市文物局主办,市群艺馆、市博物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筹划的“石家庄市文化遗产宣传周”中,就有几个不容错过的展览,这些展览均免费向市民开放。

6月14日至21日,“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将在石家庄市博物馆举行,市文物局局长刘正军透露,该展览实在不一般,参展的百余件文物中有些是首次公开展示,其中不乏市博的镇馆之宝。“市博的书画藏品享誉海内外,譬如此次展出的清代《儒经大字塔》以儒家四部经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组成七级浮图塔,整个宝塔的轮廓图案由蝇头小楷组成,令人叹为观止。还有郑板桥、林则徐、董其昌、齐白石等人的书画作品也颇值得一看。”同时展出的瓷器、金石铜玉等展品也看点十足,“像唐代的青釉点褐彩贴伎乐人物执壶,清代的粉彩缠枝莲瓜棱形花盆等都很精美。”

同期“石家庄市剪纸精品展”也将在市博揭幕,展出无极剪纸作品100多件。据悉,剪纸在无极已经形成文化产业,无极剪纸艺人近两年走南闯北,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对此石家庄市群艺馆副馆长李小吉介绍说:“他们心灵手巧,剪纸题材很广,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此次展出的就有人物、花草、民俗等几大类,还有反映当前抗震救灾的作品。”届时无极剪纸艺人还将进行现场演示。

路线二:看展演

民间艺人的现场表演堪称今年省会“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一大亮点。6月14日上午,石家庄市博物馆的二楼展厅将热闹非凡,一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将现场表演各自的拿手好戏,据了解,此次展演将体现“新”和“精”两大特色,记者在这里先说三样——

赵州扇鼓流传在赵县,因为表演者用的鼓很像团扇而得名。扇鼓起源于商代,其轻快、优美、诙谐、幽默、抒情的风格,逐渐演变成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深受百姓喜爱。如今赵州扇鼓以集体舞形式为主,每逢喜庆丰收之时,农民们手持扇鼓,在场院里扭起舞步、敲起活泼轻快的鼓点、唱起民间小调,是他们最为惬意的时刻。

正定竹马也叫“跑竹马”。用竹子扎成马状,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有“高腔”戏班到当地演出,戏中有“跑竹马”场面,被东柏棠村人学会,改为街头表演流传下来。如今东柏棠村的竹马挺有名,表演者身穿古装,还分各种角色。

吹糖人不稀奇,但毫不起眼的一团糖面在河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马青旺的手里可谓变化多端,而他利用独特的配料、气法、手法,突破了前人在夏日不能吹糖人、搞糖塑的历史,堪称国内独创,华夏一绝。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与崔永元同台表演后,他陆续被各地电视台邀请,先后七次登上央视舞台表演的故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此次他是摩拳擦掌要为省会百姓献上自己的看家本领。

路线三:去互动

让文化遗产走近大众、走近青少年,是今年文化遗产日诸多活动的一个目标。由省文化厅等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暨河北省首届民俗文化节”就是专门面向大学生的一项活动,6月14日和15日两天将在河北科技大学推出“武强年画展”、“无极剪纸展”、“传统工艺美术展”等展览,对此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省群艺馆馆长马维彬透露:“此次还特别邀请到民俗学家乌丙安到科技大学举行讲座,他现任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还是国际民俗学家协会最高资格会员、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评委。另外,‘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年学子’论坛也将在该校举行,这些活动都有助于青少年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了解到,6月14日在市博、省会文化广场也将举行一系列专家、传承人与大众之间的互动活动。当天上午,市博物馆展厅将设置咨询台,诸多“非遗”保护专家将进行现场答疑,文物专家则将现场为市民义务鉴宝。同时市博还特设了一个互动环节——有奖竞答,市民可参与答题,答对者将获得书画作品;14日上午在省文化广场,省内有关文博专家也将就有关文物法、藏品保管、修复等相关知识接受现场咨询。

路线四:寻历史

记者昨天还从河北省文物局了解到,6月14日当天省内69处文物开放单位将对观众实行减免费开放,在石家庄包括省博、省民俗博物馆、市博、毗卢寺、西柏坡纪念馆、平山县博物馆、井陉县福庆寺、于家石头村、井陉古驿道、赵县永通桥、赵州陀罗尼经幢、柏林禅寺均免费向大众开放;而赵县赵州桥景区,正定县开元寺、天宁寺、正定文庙、广惠寺华塔、正定南城门则实行半价开放。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行来景实地考察》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行来景实地考察》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