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评论:国内陶瓷企业背负了多少不必要的成本

评论:国内陶瓷企业背负了多少不必要的成本

陶瓷艺术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陶瓷瓷砖

2021-04-25

陶瓷艺术。

上周,陶瓷周刊推出了《从楼市起伏看陶企应变能力》的专题报道,其中提到:广东空置房5年来出现了首次大幅增长;另据广州市国土管局2008年至2012年十区5年住房建设规划中提到:今年起到2012年,广州十区将最少建设住房4213万平方米,最少将建7.42万套保障型住房。在国际楼市方面,有资料显示:在越南胡志明市,当地市场对住宅和办公室建筑的需求有很大的增长,外资在房地产也的资产流动和方产业贷款的提高,大大刺激了新的建筑业的再次起飞。另外,近几年,俄罗斯的住房建设数量出现了迅猛增长,商业地产市场变得更为诱人。

本周,记者在继续关注房地产的相关信息时了解到,近期广州房地产市场整体正向好的方向发展,消费信心已开始回归。合富辉煌首席分析师黎文江先生分析,广州楼市成交量将放大,刚性需求将在9月大规模释放。另据一项调查显示,只要价格调整到位,被压抑已久的购房需求很可能出现爆发。此外,广州作为南中国对外交流的核心窗口,奥运为房地产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国际高端写字楼再次登上广州写字楼市场的主演舞台。

而在近日,深圳万人购房团的事件又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纵观以上情况,虽然不少人还是表示对于目前的楼市依然持币观望,但是,尽管如此,在以上海、成都、北京、广州等为首的全国各大城市,依然有不少建设工程正在大兴土木……面对如此形势,作为陶瓷企业,本是应该抓紧机遇,大力发展与工程之间的良好“姻缘”。据了解,在上海市场,相当一部分的建材企业在工程销售上的比率已达30%以上,这种发展变化预示着工程销售迎来黄金时代……

然而,在这场“得工程者得天下”的博弈中,陶瓷行业为何却“萎靡不振”?对此,记者在聆听部分陶业人士在对整个行业作出的一番自我总结时,忽然明白,其实,在很多时候,之所以造成了陶瓷市场今天的“低迷”,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别人的过错;反而,是陶瓷企业自身酿造的苦果,以致其背负了实在太多不必要的成本。

曲解“广告费”品质品牌都受伤

G先生是一位在陶瓷行业里工作了十几年的资深人士,说起陶瓷行业,他总是能够侃侃而谈,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当说到如今低迷的陶瓷市场现状时,G先生指出,来路不明的“广告费”支出,使得销售成本大增,企业因此很受伤。

问及其中缘由,G先生向记者道明了不少陶瓷企业中“广告费”所包含的玄机。“据我所知,在广东佛山不少陶瓷企业,在企业一年下来的支出费用中,广告费所占的份量举足轻重。然而,在这笔数目不菲的广告费里,并非就是意味着企业真正投放了多少广告。可笑的是,他们对于广告费的理解竟然是:把该企业建设展厅、专卖店建设等费用;甚至是接待宾客、吃饭、住宾馆、买衣服、买雨鞋等各类所谓涉及到‘宣传公司形象’的任何活动的费用都统归“广告费支出”。

“然而,在最能体现公司形象宣传的产品包装箱上,在这个需要‘广告’的时候,有的企业却是不敢公然地写上自己的公司名称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他们闪闪缩缩,有所畏惧,为什么呢?说到底,其实就因为他们的产品是仿冒产品,是伪劣产品。胡乱地编几个数字,写个假地址,其实不就是担心罪行被人发现,害怕指控,担心真李逵找上门来。”G先生说道。

正是这些“广告费”的使用,无形之中加大了陶瓷企业的销售成本。据悉,这样的“广告费”在企业一年的支出中,其所占的比例是非同小可的,往往超过了企业整体开支的半数以上或更多。试问,在如此对“广告费”的曲解下,作为陶瓷企业,能不受伤吗?如此的“广告费”重压,企业所要承担的负担自然是巨大的。

遭遇克隆利润周期加速缩短

也正是陶瓷行业这样不正的风气,同时给陶瓷行业带来了一个极端的怪现象———攀比风严重。曾经在广东某仿古砖企业从事市场部工作的Y女士向记者坦言:追求攀比是陶瓷行业的一个通病。举个例子说,像Y女士所在的A企业,去年年底时,该企业在某家比较有派头的星级酒店召开了一次公司会议,然而,这样的事情被另外的陶瓷企业得知后,那些企业马上就作出行动,纷纷仿效这样的做法,一时之间,这种抢风光摆阔头耍门面的做法仿佛成了仿效者的一项政治任务,而且,誓不超越不甘休。Y女士还补充,其实除了那次到酒店开会的事情有不少企业模仿之外,A企业曾经还组织过公司高层员工到过市政府机关召开了一次年会,结果,别的企业得知后也同样在模仿,在攀比。

不但如此,曾几何时,为了追逐某项荣誉,企业中多少人比红了双眼。从“国家免检产品”到“中国名牌”再到“中国驰名商标”,在这些荣誉的较量前,企业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和“辛酸”!

其实,像诸如此类的东施效颦的做法,不但没有让人感觉到半点的美感,反而是给旁人留下了笑话。

在陶瓷行业,还有一个更致命的仿效就是产品设计上抄袭,从早年的金花米黄到雨花石,从微晶板材到超洁亮,从不透水瓷片到洞石等,仿冒抄袭致使创新变成了创伤,使得产品同质化的速度不断地加快,还严重地威胁到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与进步。

狂吃回扣企业成本变相增加

在陶瓷行业,会有这样一个“怪现象”:一个上好的供应商送去上好的原料给某一个企业,而这个企业的采购或者是技术科或者是某一个技术员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原因何在呢?后来才明白,中间商(经销商)是按每吨给了检验员3000-5000元的好处提成才顺利过关的。当然,并不是所有陶瓷企业都是这样,反正在广东,在佛山,就有那么几家企业不这么做是没办法做生意的。据一家陶瓷企业的采购员透露说,你的产品是2.5万元/吨给我,但你开票就一定要按5万元/吨收款,多出的部分归我。天啊!这毫无疑问是白白给企业增加了成本!

事陶瓷化工炒货多年的M先生告诉记者:如今的陶瓷企业,真正有老板直接同供应商或中间商做生意的很少,多数都是通过采购部或技术科,要做通他们的生意并不难。在这个产业链上,关键你搞掂了怎样的关键性人物。只要有付出,你的生意,你的财源就自然步入到胜利的前沿。

其实,如今企业说生意确实难做,难就难在厂家与厂家之间无法沟通,本来作为供应商,有研发优势、有生产优势、有技术服务优势、有成本优势,而作为建陶企业,无非就是需要这一些来作为互补。可他们总是要通过中间商(经销商)来获取,给某些人制造了一个腐败的机会,到最后,无疑又是增加了建陶厂家的成本。然而,老板们成天打着小算盘,却不知道真正的便宜却被手下人捡了。一些建陶老板成天忙这忙那,口口声声喊降成本,但是,这样的成本为什么不去降呢?www.TaOCI52.cOm

建陶企业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一点火,一开机,就跟自己息息相关的供应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能让自己走得更好,建陶企业不得不要同供应商多些沟通,多些了解,多些合作,也许供应商就能为解决在生产这环节上的许多问题。当然,在原材料的成本控制方面,供应商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参谋,还是更应以合作为重,共同携手把中国陶瓷推向新的高潮,那将是做为陶业人共同所期待的结果。

低迷低价谁是魔鬼

在今年的房地产广告中,其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画面:一位妙龄少女,正穿着性感的低胸衣服、超短裙子,而在少女旁边,是这样的广告语———“再低,是不可能的”。可是,在陶瓷行业,产品竞相降价的现象却是非常的严重,用“一天一个价格,一个比一个低”来形容也不为过。某陶瓷企业的销售经理许先生向记者透露,陶瓷产品竞相降价的现象,通常体现在企业的各类促销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销售季节,企业促销让利手法又是变化多样的。

例如在今年的“五一”黄金周,全国各地陶瓷商家之间的口号,可是喊得让人喷血。有“全场空前5.5折800×800mm瓷砖18元/片”;“盛装开业,1元产品大抢购”;有“6元买瓷砖,1角买腰线,名牌瓷砖1折就卖”;也有“XX瓷砖1折,XX、XX部分产品3折起,XX瓷砖4折起,XX陶6折还送礼”……在这些响当当的口号前,都是货真价实的产品,甚至很多是消费者心中的名牌。这些企业在相互降价时,谁也不甘落后,甚至是亏本变卖,一个比一个叫价更低,一个比一个叫得响,一个比一个叫丢了尊严。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紫砂壶收藏如何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紫砂壶收藏如何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随着紫砂壶收藏市场的加热,紫砂壶市场越来越良莠不齐。市场行情好时,好的紫砂壶尤其是一些名家所做的紫砂壶收藏价值很大。那么,紫砂壶收藏如何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呢?

1、紫砂壶收藏与辨别真紫砂泥

真紫砂壶,真紫砂泥。此话怎讲呢,就是说只有紫砂泥做出的紫砂壶才是真正的紫砂壶,市场上一些由紫色泥或配制而出的“紫”沙壶并没有那些由紫砂泥烧制出的壶的双重气孔结构,所以也就没有了透气性。如此一来,没有用真紫砂泥做的壶就是一般的陶瓷器具,并没有做到真紫砂壶泡茶时的不失茶味。紫砂壶收藏自然不应选择这种“紫砂”。

2、紫砂壶收藏与辨别“老”壶需谨慎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紫砂壶的收藏价值体现在艺术价值而不是年代的久远与否。因为年代价值论的紫砂壶收藏观念影响,市场上有很多假的“老”壶。其实老壶是可以假造的。一种是用鞋油或者强酸腐蚀将泥料表面做旧,还可以直接在紫砂壶表面涂匀白水泥,再用水泡去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老”壶的感觉。

3、紫砂壶收藏与辨别紫砂原色最可贵

紫砂原色最可贵。紫砂壶收藏应选择那些用原色紫砂泥所做的紫砂壶,而不应为添加化学原料改变颜色的紫砂壶心动。那些为了满足一些消费者的审美而添加化学原料制造出色彩艳美的壶,泡茶会产生异味所以价值往往不高。那么原色的紫砂泥有哪些颜色呢,就宜兴的紫砂泥来说,不同的矿区和矿层所产色泽也不同,甚至多达几十种。一般有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天青泥、调砂泥等,其中数天青泥最为可贵。

4、紫砂壶收藏与辨别注意科学的收藏方式

20把1万的紫砂壶,一年后每把壶升值2000和一把20万的紫砂壶,一年后升值2万。你选哪一种,答案很明显。事实上也是如此,相比于大师昂贵的紫砂壶,价格一般的工艺师所做的壶收益更快,收益比更大。所以,合理的紫砂壶收藏方法也很重要。

评论:陶瓷产业不应背负“原罪”


近两年来,中国建陶产业面临着世界金融危机和低碳经济所带来的双重压力,对于前者,经过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整个产业在虚惊一场之后仍旧一路狂奔,和中国经济一道,呈现出逆势飘红的可喜局面。而后者所带来的压力却是愈来愈大,特别是整个产业目前仍停留于重增长、轻治理的发展阶段,导致社会公众一提起陶瓷企业,就不由自主想到白烟蔽日、尘土飞扬、机器轰鸣的生产场景。在低碳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超短的产业链,致使建陶企业始终需要直面原料、能源、环保等问题,并因此背负了沉重的“原罪”。

在与同行交流时,不少人尤其是“老板级”人士,虽然对今后的发展仍然信心满怀,但隐约之间却对陶瓷产业的未来感到忧虑和迷茫:我们的原料还能用多久?越来越稀缺的能源能支持行业的长久发展吗?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我们的产业每次都能过关吗?这些都是记者们每次必问的问题。联想到意大利、西班牙等建陶强国,当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建陶制造业就会每况愈下,或不同程度的萎缩或外迁转移到东欧等相对落后国家。以此类比,我国陶瓷产业将来也会遭遇压缩、迁移甚至消亡的境地吗?这确实让人感到担忧!而笔者更担忧的是,企业家对产业前景的悲观预期,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甚至会让有些人产生“赚快钱、短钱”的想法,从而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觉得非常有必要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企业的发展是为了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一定的资源和能源是不可避免的。其实陶瓷的制造和钢铁制造是同一个概念,对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由它的生产工艺决定的,就如同人饿了就要吃饭一样,合理的消耗是必须的,也是正常的。而且我们生产所用的大部分材料都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其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小;另外,就目前来看,陶瓷行业对资源的消耗并未影响到其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建陶产品的普遍需要,并折射出建陶产品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鉴于以上几点,行业人士对于所从事的行业应当有充分的信心和定力,而不应该有“原罪”感。

笔者与陶瓷结缘已三十多个春秋,对行业的变迁感触颇深,也一直坚持认为,陶瓷产业是传统产业而非落后淘汰产业。千百年来,陶瓷一直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不仅日用瓷、建筑陶瓷是人类日常生活所需,陈设瓷、艺术瓷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葩珍粹。当众多材质湮没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渺无影踪,陶瓷依旧在岁月流转中华彩依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陶瓷的需求还在不断地巩固提升,陶瓷依然是人类生活、文明发展的基本必需品,陶瓷产业仍将长盛不衰。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以陶瓷中耗能较大的瓷砖与天然石材、木地板、塑胶地板等系列替代品进行对比,预测一下陶瓷的发展前景。天然石材本身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瓷砖本来就是石材的理想替代品;木地板消耗森林资源,树木虽可再生但有一定的生长周期,而瓷砖采用自然界储量丰富的现成泥土、沙石烧制,采料简单直接。塑胶地板属于有机化工产品,与以无机材料为原料的陶瓷相比,有机化工污染的后果将更为不堪。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干脆不使用瓷砖,也不使用石材或木地板,甚至不用塑胶地板,回到水泥铺地、三合土筑地的过去呢?正如人类不可能再回到石器时代一样,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各种材质相比之下,陶瓷产品仍然具有原料丰富、取材简单、材质性能好、使用范围广等难以比拟的优势。纵然科技发展至今,几千年前发明的陶瓷,其地位依然无可撼动,并且还在不断巩固和提升。

那么中国经济强大之后,陶瓷产业会否效法欧洲陶瓷强国将生产转移到周边相对落后的国家吗?笔者认为也不大可能。首先,中国是地域大国,幅员辽阔,原矿资源丰富,产业转移在国内基本可以实现,无需兴师动众跨国生产徒增成本;其次中国是人口大国,陶瓷需求量非常巨大,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有如此雄厚的原矿资源?又能承受如此巨大的产能?再者陶瓷运输量大直接导致成本水涨船高,从市场角度来说也不太现实。

既然我们没有原罪,陶瓷产业也无可替代、难以外迁,更不会走向消亡,是否就意味着陶瓷产业前景一片光明、我们这些陶业人士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绝对不是!我们必须警醒的是,陶瓷的原料构成和生产工艺决定了它必然要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与能源,陶瓷产业也必然无法回避原料、能源、环保这三大问题,而此前三十年建筑陶瓷产业的粗放式发展,更让这三大问题成为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死穴”,使陶瓷产业的未来蒙上了浓重的阴影。鉴于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更要强化危机意识,真正积极行动起来,即便已不能防范于未然,也务必做到亡羊补牢。

首先是在宏观上,陶瓷产业在宏观上要合理规范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从发达地区向欠不发达地区梯度转移发展,形成营造腾挪的空间。其次是具体到各个陶瓷企业,要积极降低能耗、节约能源。陶瓷产业的之所以多年来形成高污染的社会形象,并不是技术上不能治理,而是需要企业认真踏实地对环境污染予以整治。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且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评论:陶瓷企业切莫步入“成本”恶性循环的怪圈


最近,农民工出身的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提出:“陶瓷企业招技术工难,希望政府能拿出一些钱来搞技术培训。”由此话题,联想起企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由于企业面临着,原料不断涨价,同质化产品又在不断在降价的压力,企业不得不费尽一切心机,以降低成本,其中包括了员工的工资,工作时间,福利和培训等等,其实员工被当成了成本,因此低廉的工资(800~1000元的月工资),漫长的工作时间(一星期休息一天,甚至有一个月休一天的),不为大多数员工购买社保,当然更谈不上技能培训,这些都成了理所当然的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

认识上的误区,使企业步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这些“有效”措施,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道理很简单,员工不力,企业如何发力!

其实,员工不是成本,而是资源,世界管理之父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一书中就指出了这个观点。日本的崛起就得益于这个概念,由于员工积极性的开发,令全面质量管理高度成功,使日本制造的产品得以飞跃,享誉海内外。此外,福特汽车公司当年在“利润分享计划中”,将当时普遍为1~2美元的平均日工资,提高到5美元,而且将工作时间缩短为八个小时,其结果是当年劳动生产率翻了一番,福特本人在以后的总结中写道,八小时工作制和5美元的日工资,是我们降低成本“最出色的措施”。

这些成功案例,给我们陶企老板上了生动的一课,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它蕴含着极大的潜力,一旦将其潜力开发出来,不仅能极大地降低成本,摆脱目前的困境,而且将会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利器!

评论:优势陶瓷企业快速低成本扩张适逢其时吗?


箭牌瓷砖卫浴今年逆市快速扩张,新增三个生产基地——江西景德镇、广东南雄、山东德州等,总计10多条生产线,产能总值达10个亿。尤其令人关注的是今年箭牌还进一步加大了新的瓷砖领域的投入,并创造了第一年就上亿元的销售收入。与此同时,一向低调的冠星陶瓷去年底也在清远拿下1000多亩地,首期上五条生产线,产值可达6-7个亿,这几乎是原来总产值的一倍多。确实,经济泡沫破灭,让很多羸弱的身体现身,也让人有机会看到一批身强体壮者。这些人在动荡年代成为了搏击风浪的英雄。但是,他们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怎样才能书写新的弱肉强食的传奇?

由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正在沉重地打击中国的实体经济。作为影响较深的房地产的下游产业,陶瓷行业的很多企业正在经历20多年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虽然行业哀鸿遍野,但那些现在凸显出来的优势企业(以资金充足,负债率低为第一特征)却将这场几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浩劫”视为一场难得的行业洗牌、整合的机遇,理由是:首先,弱势企业在经济的“严冬”退市,一般性企业减产“过冬”会腾出不少市场空间;其次是经济大调整时期各项建设成本低廉,是投资的好时机;再次是经济周期有低谷必有高峰。现在抓住机会扩张为的是迎接下一个高峰。

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当经济发展周期性下滑趋势显现的时候,预测或判断何时“见底”,何时“复苏”便成为经济学家乃至行业、社会的热门话题。企业家成为企业家的重要素质之一就是能够对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般人不具备的洞察力。现在问题是,在经济发展平稳时期对行业未来有较敏锐的判断力的企业家,在当前各种复杂因素作用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还有没有继续洞悉行业未来的智慧和经验?

这30年中,中国经济经历了1983年、1988年、1998年几个调整期,每次调整期的时间少则1年,多则两三年。但这次的经济调整期还会是那么短吗?这一次美国的经济危机是被格林斯潘形容的“万年不遇”的经济危机,其影响的深度、广度、长度要大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箫条”,美国经济衰退有那么快见地吗?如果美国的经济复苏不是两三年,而是五六年,甚至上十年,中国经济会如何?由于经济的一体化,事实上已经将中国经济绑架在世界发达的经济体上。因此,在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中,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当前经济发展比早前预想中的空前困难就是明证。以影响陶瓷行业最深的房地产业为例:到今年为止,全国房地产开发面积24亿平方米,销售面积仅7亿平方米,过去一年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平均减少三分之一以上。从下半年开始,一线城市家装市场成交量锐减一半以上。陶瓷企业过去几年在一线城市热衷于搞大展厅,豪华甚至奢华展厅,而现在经销商交租也出现困难,收缩网点成为明年必然的选择。明年会怎样?专家估计GDP增长率是7.5,中央政府的目标是8,最坏的打算是5。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央政府已经意思到了拯救房地产对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关键性,甚至连续不断采取前所未有的前拯救市措施——如前天推出的减免二手房交易营业税,放松二次房贷等。问题是,在目前市场信心已经极度低迷的时期“猛药”能否起到立竿见影?

因此,优势企业在“双低时期”(市场低迷、低成本)扩张的节奏如何把握,首先要考虑经济周期的长短,否则很容易陷入另一种意义上的扩张陷阱。在中国经济自成一体的上个世纪,经济发展的规律基本是中央一放就热,一收就冷,基本有迹可循,那些聪明的企业家通过反周期操作获得大利的大有人在。现在的情况是美国经济感冒中国经济就得发烧。眼前的这场金融-经济几乎全世界的经济学家们都失去了预知和判断能力,企业家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在大雾弥漫的路上,也许我们唯一能理性判断的就是小心地行走,而不是奔跑,更不是狂奔!

陶瓷企业自担成本压力抢订单


“之前,有些欧美消费者一年可能买十个瓷杯,金融危机爆发后,变成只买一两个,而且更注重物美价廉。”湖南华日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柯如此表示,这次他带了新开发的瓷杯图案在第106届广交会上参展,为了争取到订单,新产品价格不但没有上涨反而下调了5%。

徐柯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谈到,该企业80%以上产品出口欧美,因此受到较大冲击,今年来出口下降30%,最近订单才开始慢慢地回升。

本届广交会的境外采购商人数有所增加,但不少处于询价观望中,对产品要求提高,却又紧咬价格不放。陶瓷参展企业不得不向全球掀起物美价廉的消费潮“屈服”,本届广交会上基本保持上届的报价甚至将订价往下微调,而在研发设计、检测、人工等方面所增加的成本则由自身消化,因此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目前,陶瓷行业的质量问题令人担忧。国家质检总局近日对河北、山东、广东等8个省272家企业生产的364种陶瓷砖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抽查中共发现有97种产品不合格,其中广东家美陶瓷有限公司“L&D瓷砖”、广东博华陶瓷有限公司“博华陶瓷”等3种产品放射性核素限量不合格,山东产的东鹏瓷砖吸水率不合格。

大多数陶瓷出口企业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国际市场对陶瓷的检测标准日益提高,虽然目前出口利润很低,但不会在质量上“偷工减料”。纽威(厦门)轻工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余培兰谈到,今年以来该公司出口订单下跌两成,而在新品开发、环保标准等方面投入却没有减少,为了拿到新订单,企业在不涨价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加强管理等练好内功的方法来消化成本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陶瓷生产大国,陶瓷产量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陶瓷年出口额在40亿美元左右,其中日用陶瓷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65%。不过,中国陶瓷产品也是频频遭遇贸易摩擦的产品之一,2001年至今,相继遭遇印度、墨西哥、菲律宾、埃及、韩国、厄瓜多尔等国的贸易壁垒。今年9月18日,阿根廷在对原产于中国的陶瓷餐具及其他家用或卫生用瓷器作出反倾销终裁,采用最低限价措施,这对价廉物美的中国陶瓷出口企业无疑是个打击。此外,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在不断筑高技术壁垒门槛,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安全、环保等技术标准。

斯达高瓷艺发展(深圳)有限公司创意总监詹剑铨表示,该企业暂时没有受到贸易摩擦的影响,但有这方面的忧虑,在做一些预防措施,主要进口原材料生产中高端陶瓷产品,避开低价竞争,而且在设计方面下工夫,这次在广交会上有一半产品是新开发的。

詹剑铨谈到,本届广交会前来洽谈的客户增加了两三成,为稳定客户,这次产品也没有涨价,而生产成本则上涨了一至两成,因此企业的出口利润受到压缩,但该企业50%的产品是以自主品牌出口,相对还可以保持一定的利润。此外,该企业有一些设计图案也被海外采购商花高价买断,这是该企业赚钱的另一种方式。

国内陶瓷企业忙自救 国外企业谋扩张


“楼市调控”、“库存严重”、“原料涨价”、“反倾销”、“限电停产”、“节能减排”......进入2011年,国内陶瓷企业就面临众多不利因素的挑战,一直到2011年年底,不少企业都纷纷制定一系列的过冬招数以自救,希望能够保存实力等待明年行业春天的到来。但与此同时,国外陶瓷大鳄则无视国内陶瓷企业遇到的困境,反而纷纷在这个冬巨额在国内投资生产基地。同样一个市场环境,国内国外陶瓷企业截然不同的做法让不少企业开始深思,明年行业春天到来时,新的仗应该怎么打。

严冬要保命国内陶瓷企业忙自救

2011年,全国建陶产业提前“入冬”,楼市调控对销售的打压,各地对华瓷砖反倾销也加重了市场的压力,生产原料不断涨价,产能过剩等多方面压力,众多龙头企业都不得不停窑减产度日。

据报道,山东淄博、四川夹江、云南易门等陶瓷产区出现停产,大批企业倒闭,就连老牌陶瓷产区佛山也受不住内外压力,据统计目前已有八成企业已经开始关停部分生产线。

面对不容乐观的市场现状,低端企业使出“价格战”作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希望能够减缓销售部景气的现状,但并非降价就可以卖得出去,市场的实际需求量是有限的,产能过大市场根本消化不了。业内人士分析价格战并不能让企业走出困境,相反这一现象一旦持续,将会造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做品牌的企业则不断加快新品的更新速度,据介绍是因为新品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接近年底,不少品牌企业还陆续制定明年的品牌推广计划,希望能通过媒体宣传让品牌和产品价值最大化,好让市场回暖抢占最大的份额。但这一举措也引来不少担忧,若是企业不当或过度投入到宣传中,给企业带来的是巨大的浪费。

还有更多的企业在年底总结市场需求,改善企业产品结构和管理体系。据维可陶卫浴营销总经理陈志源在接受网易家居专访时就介绍,未来维可陶卫浴将生产出更多适用于中低端市场的产品,调整产品结构,以更好地占有市场。

熊市好占市国外陶瓷企业谋扩张

就在这厮国内企业不断想办法“保命”求生存的时候,国外两家大头企业则不约而同地在国内大施拳脚,似乎想用行动证明“熊市占市”的说法,趁市场低迷加紧扩张。

据报道,11月8日美国科勒(Kohler)公司在济南高调宣布,淄博科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淄博科勒)在淄博正式投产。该项目占地面积达700亩,一期投资9600万美元,总投资2.6亿美元,是科勒计划在亚洲打造的最大陶瓷工厂。而日本骊住集团已在法库县建设伊奈新型建材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9亿元,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4月份投产。

在这个大家都不看好的时机,科勒和伊奈逆势而为的举措引来了不少的关注和争议。“在很多人眼里,觉得外国品牌在国内投资生产线是一种扩张,但我认为他们的投资只来源于他们公司自身的压力,”陈志源认为,法库等地生产出来的产品比佛山的成本最少要少三分之一,若投资成功的话北方市场的物流会大大降低。“所以我认为他们这个举措只是企业减少自身压力的一个做法。”

陈志源直言,在伊奈科勒的立场上,我支持他们在这个时候扩充生产线。“因为有一句话,叫熊市占市,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更应该占领市场。”目前国内陶瓷行业还没有出现能垄断市场的企业,所以科勒和伊奈有能力去做一个行业的统治者和带头人。在暴风雨来临时,企业内部去做调整时期是非常适合的,在这个时候去投资扩充产能,等以后市场回暖,企业硬件设施会比其他企业走得更前面,到时他也能快人一步地做好产品营销了。

市场不怕竞争有压力才能走得更前

纵观几次行业寒冬,国内企业的发展节奏总是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尤其是国内宏观经济调控。国内经济宏观面的变化,决定了绝大部分中国企业生命线的走势,大环境好,企业发展快马加鞭,大环境差企业就跟着“猫冬”。所以,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是投资热以及相伴而生的产能过剩,而在低谷时期则到处是闲置乃至等待并购的产能。

在这一方面,国外品牌受到的影响和冲击要远远小于国内品牌。而科勒和伊奈在国内扩充生产线的做法也许对国内品牌的冲击没有想象中的大。陈志源认为,对国内品牌企业来讲,不应该因为国外品牌到国内建厂而感到有压力,因为目前国内市场空间还非常的大。不管国外品牌还是国内品牌,没有一家能占到销售总量的6%。“所以说企业不应该去怕竞争对手,应该想着怎么去抢市场份额。”陈志源希望目前国内市场能出现强者企业,能带领其他品牌企业发展,让我们在压力里面成长。

评论:原料上涨 加剧成本攀升陶瓷行业之痛


中国有句俗话:三十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话放在当今的陶瓷行业,再贴切不过。改革开放30年,4次大的投资发展热潮,使中国的陶瓷业迅速跃升世界前列,并确立了其世界陶瓷大国的地位。曾几何时,压机就是印钞机的惊喜;提货的汽车排成长龙的壮观;以及昔日的菜农洗脚上田,穿着笔直的西装领带在礼仪小姐的搀扶下,不停地剪彩投产的辉煌,使陶瓷产业跳跃式发展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然而,这种粗放式的发展和对资源、能源的过度依赖,在资源日竭,能源紧张的今天,随着能源价格的一再直线飚升,原辅料全面上涨,以及世界经济危机及国内通胀日益加剧导致的运输、人力成本也全面攀升的今天,30年的辉煌已暂告一段落。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新政的出台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力实施,传统的制造企业如海啸般大片大片地倒闭。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从制鞋、家电到陶瓷行业,虽然时令正值三伏,然而业内铅云密布,寒流滚滚。自今年初,一场大雪灾使煤炭供应局部紧张,至汶川大地震及目前的奥运会,进一步加剧了燃煤的供应紧张局势,与此同时,作为陶瓷生产的主要原材料高岭土、瓷砂、白泥、黑泥及色釉料的原料也日日见涨,更令陶瓷企业雪上加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四川地震灾区时曾坦言:08年是最困难的一年。而业内不少有识之士也总结为“陶瓷行业陷于困局”。虽然有少数大品牌企业说现在只是感到有点寒意,还不是最冷的时候,但放眼行业,从佛山到福建、从江西到山东、从华北到四川,各产区企业收缩战线,囤积煤炭、原材料,都在做蛰伏过冬的准备。在7月16日的高安论坛上,业内巨头黄建平曾引用地震时的一句话:活着就是最好的。这应该是现今陶业状况的最真实写照。

“冬天”来了,这个“冬天”可能会很漫长,也许是一年,也许是两年。到底如何,现在还不得而知。

煤价上涨主导成本压力

目前陶瓷企业特别是建陶企业的生产主要还是使用煤气发生炉产生的煤制气作为燃料。虽然佛山有段时间因事故而叫停水煤气,但不久都恢复使用,而其它主要产区如山东、华东、江西、福建等地都是使用水煤气,这样,煤炭就成了陶瓷生产的主要能源。据资深陶瓷生产技术人士介绍,燃料在整个生产成本中占到1/3。

自年初雪灾开始,到四川汶川大地震,由于受运输影响及国家确保火电供应用煤,煤价开始持续飚升。到7月底,煤价已由年初的每吨700元左右上涨到1330元左右,创历史新高。据最近国内权威媒体报道,国际油价将继续走高,受此影响,燃煤价格还将上涨,涨幅受地域影响,或将有所差别,但整体攀升已不可避免。

记者日前走访了佛山罗村的某燃煤公司,偌大的堆场“僧多粥少”,在不多的煤炭堆放处,等候运输的大货车排成了长龙。据该公司一员工介绍,现在煤炭不仅价格上涨,而且很难买到,即使现金预付也不一定能订到货,运输也非常紧张。记者还采访了部分企业生产负责人。据强辉陶瓷生产负责人黄先生介绍,今年年初,煤气站燃料用煤每吨价格在680元至730元之间,目前已暴涨至1300元/吨,而且供货非常困难,库存不足。以前佛山陶企主要使用山西及贵州煤炭,现在大部分陶企已转向广西及越南采购,以保障用煤库存。

江西高安陶企也不例外。据江西瑞福祥陶瓷负责人张先生介绍,自5月12日以来,该公司煤炭供应商没有给他们发过一个车皮,铁路运输完全“中断”,主要靠公路运输。高安大部分陶瓷生产企业库存煤炭不足1000吨,而且价格在1280元/吨左右,而山西大同的煤炭到厂则高达1300多元/吨。

江西景德镇欧神诺生产基地腰线厂的曾先生也表示,目前该公司燃煤库存紧张,仅5000吨左右,而且价格高,发货困难。

据张先生分析,目前运输紧张主要是确保四川地震灾区救灾运输造成的。而国家重点确保大型火电厂用煤运输也是原因之一。记者从山西省煤炭局公开披露的情况综合了解到,河北、安徽、湖南等省煤炭库存都低于1个星期。从湖南国光、群力陶瓷企业反馈的信息表明:岳阳、醴陵两地陶瓷企业煤炭库存也纷纷告急。

相对比较好的是福建陶瓷产区,腾达、华泰、国星、鹏程、奥辉、彩菱等提前斥巨资囤积煤炭,腾达陶瓷更是斥资6000万元现金购入煤炭5万吨,这些企业约可维持3个月左右。

山东的煤价可以用“暴涨”来形容,年初时每吨在600元左右,“五一”时价格至700元/吨,7月份却迅速飚升至1100元/吨,涨幅达80%以上。据有关人士分析,山东煤价如此走高,与山西各地政府加大对煤炭企业的整顿导致煤炭供应大幅下降有很大关系。

在记者综合了解的相关信息中,一些从事煤炭行业研究的人员表示,近期煤炭期货成交率在不断下降,而同时国际煤价大大高于国内,这种因素,大大刺激了煤炭出口,将最终导致下半年煤价持续上升,给陶瓷生产成本带来更大的压力。

穷于应付原材料涨价和变相涨价

自5月以来,虽然陶瓷产品价格平均上涨在8%左右,但由此而来的各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陶瓷企业穷于应付。据佛山某知名陶企生产负责人刘先生介绍,该公司今年上半年成本增加6700多万元,而且因环保的整治,环保成本投入2000多万,这些都是非盈利性投入,这些投入最终转化为综合成本。而强辉陶瓷某技术人员介绍,陶瓷生产的泥砂石已从年初的180元/吨涨至220~250元之间,钠砂由300~380元涨至450~550元/吨。高岭土、黑泥等从95~120元/吨涨至150元/吨,Cr2O3从10000元/吨涨至30000元/吨,氧化锌从7000多元/吨涨至30000元/吨,透明釉从3000元/吨涨至4500元/吨,总之是全线“飘红”。这位负责人还表示,下半年一些企业停产,可能对积压的产品要低价倾销,这样两头紧会更加大行业的冲击。

广东欧文莱陶瓷的生产负责人唐总表示,今年以来,高岭土、白泥、黑泥价格已总体上涨5~10%,不仅如此,电价也上涨每0.1元/kwh,而陶瓷包装的纸箱价格也上涨60%。广东某陶瓷原料企业负责人吴先生更是坦言:“现在各种东西价格都在上涨,各原料生产企业出于维护客户关系,表面上标准原料价格没涨,实际上,今‘泥’已非彼‘泥’,有效成分都下降了,实际上是变相涨价,这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这种变相涨价,涨幅在10~20%之间。不同的原料,涨幅各不相同。

吴先生还透露,现在广东在查封整顿矿产资源,很多无证无规划企业将停产,产量的不足,将导致陶瓷原料价格还要继续上升,涨幅可能会高于上半年。

原材料在整个陶瓷生产成本中约占10%,但品种多样,门类繁多,原材料集体涨价,而且涨幅不一,往往使企业对行情的把握费尽心机,穷于应付,同时也更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成本压力。

运输和人力成本节节攀升

随着油价的大幅飙升,汽车运输及海运费用也日见日涨。不仅如此,近期受奥运影响,对进出港及道路管制非常严格,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运输紧张、发货困难。而根据最新的《铁路货物运价率表》,整车货物运价及集装箱运输价格都已上调。人力工资方面,受国内物价大幅上扬及高通胀影响,陶瓷企业平均人力成本亦上涨10%,并且受行业总体经济大环境低迷影响,人才流动加速,招工也比较困难。这些因素进一步加深了陶瓷行业的困局。

评论:专家称未来几年国内陶瓷行业将冬眠


8月8日,全球的目光聚焦古老而又年轻的北京,当李宁以“夸父追日”般的果敢点燃08奥运圣火时,世界为之欢腾,掌声雷动,鸟巢里的气氛趋于白热化。奥运成功召开,昭示着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已经平安度过了成人礼,未来的30年才是中国能否腾飞的关键时刻。

奥运会比赛项目一天天上演,中国健儿的金牌数目一天天上升,应该说在自己家门口打比赛,压力大,但动力更大,绝大部分运动员发挥出了极佳的技战术水平,笔者希望场场比赛都不要漏看,最大的感受是要夺取一面奥运金牌实在太艰难了,竞争非常激烈,每一面金牌都是运动员泪水与血水浇铸而成。

一方面奥运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群情激奋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悄然步入“寒冬”,股市跌到了最高峰时的三分之一,楼市销量也直线下降。碧桂园(企业专区,旗下楼盘)集团07年上半年业绩公布,仅完成了年度销售计划的三分之一,楼市压力可见一斑。事实上,今年各行各业都受到宏观经济大势转坏的影响,利好的行业甚少,也许只有律师与讨债公司的生意兴旺,目前不少律师行专替陶瓷企业处理法律诉讼忙得不亦乐乎。

海内外的经济专家都在预测奥运后的中国经济走势,有的反应乐观,有的反应悲观。依笔者之见,中国经济经过此次深度调整后,估计有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重新踏上快车道,因为经济一旦跌下来,绝非短时间内可以恢复,何况随着股市、楼市泡沫的渐渐破灭,建陶产能过剩的泡沫也即将幻灭。了解佛山陶瓷了解陶瓷行业上佛山陶瓷网。试想想近几年来,中国瓷砖的产能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膨胀,令世界侧目,以前全国产能只有十几亿平方米,目前已上扬到50亿平方米,如此大的产能增长,市场能完全消化吗?是否早已超出市场的承载能力?随着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消费需求放缓,过剩的产能问题必然导致大批的陶企减产、停产或倒闭。

对于那些早已习惯年年递增、年年扩张的企业,市场环境的急剧恶化,无异于当头棒喝,以前谈论行情变坏其实只是由于成本不断上涨,利润减薄,但产品总还是能销出去,误以为市场需求量深不可测,圈地运动风起云涌,但今天已经面临市场需求真正的转坏,这是最致命的信号。

因此,未来几年内,整个陶瓷行业的日子都不会好过,有多少企业能安然挺过难关,就要看企业的内在体质是否健康,平时有没有做好危机应对的准备,蓄好粮草,强身健体、从容“过冬”。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国内陶瓷企业背负了多少不必要的成本》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国内陶瓷企业背负了多少不必要的成本》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