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评论:优势陶瓷企业快速低成本扩张适逢其时吗?

评论:优势陶瓷企业快速低成本扩张适逢其时吗?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瓷砖陶瓷

2021-04-28

陶瓷艺术。

箭牌瓷砖卫浴今年逆市快速扩张,新增三个生产基地——江西景德镇、广东南雄、山东德州等,总计10多条生产线,产能总值达10个亿。尤其令人关注的是今年箭牌还进一步加大了新的瓷砖领域的投入,并创造了第一年就上亿元的销售收入。与此同时,一向低调的冠星陶瓷去年底也在清远拿下1000多亩地,首期上五条生产线,产值可达6-7个亿,这几乎是原来总产值的一倍多。确实,经济泡沫破灭,让很多羸弱的身体现身,也让人有机会看到一批身强体壮者。这些人在动荡年代成为了搏击风浪的英雄。但是,他们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怎样才能书写新的弱肉强食的传奇?

由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正在沉重地打击中国的实体经济。作为影响较深的房地产的下游产业,陶瓷行业的很多企业正在经历20多年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虽然行业哀鸿遍野,但那些现在凸显出来的优势企业(以资金充足,负债率低为第一特征)却将这场几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浩劫”视为一场难得的行业洗牌、整合的机遇,理由是:首先,弱势企业在经济的“严冬”退市,一般性企业减产“过冬”会腾出不少市场空间;其次是经济大调整时期各项建设成本低廉,是投资的好时机;再次是经济周期有低谷必有高峰。现在抓住机会扩张为的是迎接下一个高峰。

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当经济发展周期性下滑趋势显现的时候,预测或判断何时“见底”,何时“复苏”便成为经济学家乃至行业、社会的热门话题。企业家成为企业家的重要素质之一就是能够对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般人不具备的洞察力。现在问题是,在经济发展平稳时期对行业未来有较敏锐的判断力的企业家,在当前各种复杂因素作用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还有没有继续洞悉行业未来的智慧和经验?

这30年中,中国经济经历了1983年、1988年、1998年几个调整期,每次调整期的时间少则1年,多则两三年。但这次的经济调整期还会是那么短吗?这一次美国的经济危机是被格林斯潘形容的“万年不遇”的经济危机,其影响的深度、广度、长度要大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箫条”,美国经济衰退有那么快见地吗?如果美国的经济复苏不是两三年,而是五六年,甚至上十年,中国经济会如何?由于经济的一体化,事实上已经将中国经济绑架在世界发达的经济体上。因此,在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中,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当前经济发展比早前预想中的空前困难就是明证。以影响陶瓷行业最深的房地产业为例:到今年为止,全国房地产开发面积24亿平方米,销售面积仅7亿平方米,过去一年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平均减少三分之一以上。从下半年开始,一线城市家装市场成交量锐减一半以上。陶瓷企业过去几年在一线城市热衷于搞大展厅,豪华甚至奢华展厅,而现在经销商交租也出现困难,收缩网点成为明年必然的选择。明年会怎样?专家估计GDP增长率是7.5,中央政府的目标是8,最坏的打算是5。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央政府已经意思到了拯救房地产对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关键性,甚至连续不断采取前所未有的前拯救市措施——如前天推出的减免二手房交易营业税,放松二次房贷等。问题是,在目前市场信心已经极度低迷的时期“猛药”能否起到立竿见影?

因此,优势企业在“双低时期”(市场低迷、低成本)扩张的节奏如何把握,首先要考虑经济周期的长短,否则很容易陷入另一种意义上的扩张陷阱。在中国经济自成一体的上个世纪,经济发展的规律基本是中央一放就热,一收就冷,基本有迹可循,那些聪明的企业家通过反周期操作获得大利的大有人在。现在的情况是美国经济感冒中国经济就得发烧。眼前的这场金融-经济几乎全世界的经济学家们都失去了预知和判断能力,企业家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在大雾弥漫的路上,也许我们唯一能理性判断的就是小心地行走,而不是奔跑,更不是狂奔!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评论:国内陶瓷企业背负了多少不必要的成本


上周,陶瓷周刊推出了《从楼市起伏看陶企应变能力》的专题报道,其中提到:广东空置房5年来出现了首次大幅增长;另据广州市国土管局2008年至2012年十区5年住房建设规划中提到:今年起到2012年,广州十区将最少建设住房4213万平方米,最少将建7.42万套保障型住房。在国际楼市方面,有资料显示:在越南胡志明市,当地市场对住宅和办公室建筑的需求有很大的增长,外资在房地产也的资产流动和方产业贷款的提高,大大刺激了新的建筑业的再次起飞。另外,近几年,俄罗斯的住房建设数量出现了迅猛增长,商业地产市场变得更为诱人。

本周,记者在继续关注房地产的相关信息时了解到,近期广州房地产市场整体正向好的方向发展,消费信心已开始回归。合富辉煌首席分析师黎文江先生分析,广州楼市成交量将放大,刚性需求将在9月大规模释放。另据一项调查显示,只要价格调整到位,被压抑已久的购房需求很可能出现爆发。此外,广州作为南中国对外交流的核心窗口,奥运为房地产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国际高端写字楼再次登上广州写字楼市场的主演舞台。

而在近日,深圳万人购房团的事件又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纵观以上情况,虽然不少人还是表示对于目前的楼市依然持币观望,但是,尽管如此,在以上海、成都、北京、广州等为首的全国各大城市,依然有不少建设工程正在大兴土木……面对如此形势,作为陶瓷企业,本是应该抓紧机遇,大力发展与工程之间的良好“姻缘”。据了解,在上海市场,相当一部分的建材企业在工程销售上的比率已达30%以上,这种发展变化预示着工程销售迎来黄金时代……

然而,在这场“得工程者得天下”的博弈中,陶瓷行业为何却“萎靡不振”?对此,记者在聆听部分陶业人士在对整个行业作出的一番自我总结时,忽然明白,其实,在很多时候,之所以造成了陶瓷市场今天的“低迷”,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别人的过错;反而,是陶瓷企业自身酿造的苦果,以致其背负了实在太多不必要的成本。

曲解“广告费”品质品牌都受伤

G先生是一位在陶瓷行业里工作了十几年的资深人士,说起陶瓷行业,他总是能够侃侃而谈,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当说到如今低迷的陶瓷市场现状时,G先生指出,来路不明的“广告费”支出,使得销售成本大增,企业因此很受伤。

问及其中缘由,G先生向记者道明了不少陶瓷企业中“广告费”所包含的玄机。“据我所知,在广东佛山不少陶瓷企业,在企业一年下来的支出费用中,广告费所占的份量举足轻重。然而,在这笔数目不菲的广告费里,并非就是意味着企业真正投放了多少广告。可笑的是,他们对于广告费的理解竟然是:把该企业建设展厅、专卖店建设等费用;甚至是接待宾客、吃饭、住宾馆、买衣服、买雨鞋等各类所谓涉及到‘宣传公司形象’的任何活动的费用都统归“广告费支出”。

“然而,在最能体现公司形象宣传的产品包装箱上,在这个需要‘广告’的时候,有的企业却是不敢公然地写上自己的公司名称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他们闪闪缩缩,有所畏惧,为什么呢?说到底,其实就因为他们的产品是仿冒产品,是伪劣产品。胡乱地编几个数字,写个假地址,其实不就是担心罪行被人发现,害怕指控,担心真李逵找上门来。”G先生说道。

正是这些“广告费”的使用,无形之中加大了陶瓷企业的销售成本。据悉,这样的“广告费”在企业一年的支出中,其所占的比例是非同小可的,往往超过了企业整体开支的半数以上或更多。试问,在如此对“广告费”的曲解下,作为陶瓷企业,能不受伤吗?如此的“广告费”重压,企业所要承担的负担自然是巨大的。

遭遇克隆利润周期加速缩短

也正是陶瓷行业这样不正的风气,同时给陶瓷行业带来了一个极端的怪现象———攀比风严重。曾经在广东某仿古砖企业从事市场部工作的Y女士向记者坦言:追求攀比是陶瓷行业的一个通病。举个例子说,像Y女士所在的A企业,去年年底时,该企业在某家比较有派头的星级酒店召开了一次公司会议,然而,这样的事情被另外的陶瓷企业得知后,那些企业马上就作出行动,纷纷仿效这样的做法,一时之间,这种抢风光摆阔头耍门面的做法仿佛成了仿效者的一项政治任务,而且,誓不超越不甘休。Y女士还补充,其实除了那次到酒店开会的事情有不少企业模仿之外,A企业曾经还组织过公司高层员工到过市政府机关召开了一次年会,结果,别的企业得知后也同样在模仿,在攀比。

不但如此,曾几何时,为了追逐某项荣誉,企业中多少人比红了双眼。从“国家免检产品”到“中国名牌”再到“中国驰名商标”,在这些荣誉的较量前,企业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和“辛酸”!

其实,像诸如此类的东施效颦的做法,不但没有让人感觉到半点的美感,反而是给旁人留下了笑话。

在陶瓷行业,还有一个更致命的仿效就是产品设计上抄袭,从早年的金花米黄到雨花石,从微晶板材到超洁亮,从不透水瓷片到洞石等,仿冒抄袭致使创新变成了创伤,使得产品同质化的速度不断地加快,还严重地威胁到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与进步。

狂吃回扣企业成本变相增加

在陶瓷行业,会有这样一个“怪现象”:一个上好的供应商送去上好的原料给某一个企业,而这个企业的采购或者是技术科或者是某一个技术员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原因何在呢?后来才明白,中间商(经销商)是按每吨给了检验员3000-5000元的好处提成才顺利过关的。当然,并不是所有陶瓷企业都是这样,反正在广东,在佛山,就有那么几家企业不这么做是没办法做生意的。据一家陶瓷企业的采购员透露说,你的产品是2.5万元/吨给我,但你开票就一定要按5万元/吨收款,多出的部分归我。天啊!这毫无疑问是白白给企业增加了成本!

事陶瓷化工炒货多年的M先生告诉记者:如今的陶瓷企业,真正有老板直接同供应商或中间商做生意的很少,多数都是通过采购部或技术科,要做通他们的生意并不难。在这个产业链上,关键你搞掂了怎样的关键性人物。只要有付出,你的生意,你的财源就自然步入到胜利的前沿。

其实,如今企业说生意确实难做,难就难在厂家与厂家之间无法沟通,本来作为供应商,有研发优势、有生产优势、有技术服务优势、有成本优势,而作为建陶企业,无非就是需要这一些来作为互补。可他们总是要通过中间商(经销商)来获取,给某些人制造了一个腐败的机会,到最后,无疑又是增加了建陶厂家的成本。然而,老板们成天打着小算盘,却不知道真正的便宜却被手下人捡了。一些建陶老板成天忙这忙那,口口声声喊降成本,但是,这样的成本为什么不去降呢?

建陶企业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一点火,一开机,就跟自己息息相关的供应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能让自己走得更好,建陶企业不得不要同供应商多些沟通,多些了解,多些合作,也许供应商就能为解决在生产这环节上的许多问题。当然,在原材料的成本控制方面,供应商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参谋,还是更应以合作为重,共同携手把中国陶瓷推向新的高潮,那将是做为陶业人共同所期待的结果。

低迷低价谁是魔鬼

在今年的房地产广告中,其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画面:一位妙龄少女,正穿着性感的低胸衣服、超短裙子,而在少女旁边,是这样的广告语———“再低,是不可能的”。可是,在陶瓷行业,产品竞相降价的现象却是非常的严重,用“一天一个价格,一个比一个低”来形容也不为过。某陶瓷企业的销售经理许先生向记者透露,陶瓷产品竞相降价的现象,通常体现在企业的各类促销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销售季节,企业促销让利手法又是变化多样的。

例如在今年的“五一”黄金周,全国各地陶瓷商家之间的口号,可是喊得让人喷血。有“全场空前5.5折800×800mm瓷砖18元/片”;“盛装开业,1元产品大抢购”;有“6元买瓷砖,1角买腰线,名牌瓷砖1折就卖”;也有“XX瓷砖1折,XX、XX部分产品3折起,XX瓷砖4折起,XX陶6折还送礼”……在这些响当当的口号前,都是货真价实的产品,甚至很多是消费者心中的名牌。这些企业在相互降价时,谁也不甘落后,甚至是亏本变卖,一个比一个叫价更低,一个比一个叫得响,一个比一个叫丢了尊严。

“低成本时代”渐行渐远后的陶瓷卫浴业


今年的秋季广交会已经落幕,出口市场仍呈现“淡定”之态,出口订单下滑,对陶卫业的出口造成了更剧烈的压力。国际市场萎缩固然是一个原因,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传统的“中国制造”模式竞争力的衰落。或者说,陶瓷卫浴业曾经赖以高速发展的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

陶卫业的“中国制造”模式,主要以低成本为主要特征,如人力成本,曾经支撑起陶卫业高速发展的半壁江山,却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及工作环境等但都无法得到保障。现在早已今非昔比,劳动力供应充足、人工成本低廉的突出优势,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及社会进步、法制健全而成昨日黄花,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招工难、用工荒。

如资源、能源成本,我国陶瓷卫浴业同样曾以少有的能源、资源优势,凭借土地、劳动力、低廉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迅速占领了世界陶卫产品的低端市场。但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提升,资源型产品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以及国家对节能减排力度持续加大,直接导致陶卫产业的生产制造成本不断上涨。

再如原材料成本,受资源型原材料以及近年的通货膨胀影响,原材料的成本也是“涨声”不断。其他还有运输成本、物流成本、卖场费用等,都在挤压不断缩水的利润空间,让陶瓷卫浴企业的生存面临挑战,发展遭遇瓶颈。

现如今,陶瓷卫浴业的低成本优势已渐行渐远。用工荒、薪酬福利的快速上涨,节能减排的重压,创新不足导致陶卫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底层,以及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发展中国家的加速追赶,让陶卫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之路。据报载,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耐克、阿迪等外资企业出逃东南亚,东南亚凭借更低的劳动力成本(越南非熟练工人工资为广东的1/3到1/2)和税收便利,成为新的成本洼地。麻省理工学院专家不久前对108家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公司的调查显示,有14%的企业明确打算将部分制造业迁回本土,1/3的受访企业表示正在考虑为回流采取措施。而我国佛山的部分陶瓷企业,鉴于国内的市场、成本及反倾销压力,打算到泰国投资兴业。

面对危及生存的成本危机,陶卫企业压力山大的同时,面临着迫切的转型升级重任和考验。一则陶卫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管理简单,但能源消耗大,污染较为严重,节能减排面临严峻挑战;二则陶卫企业大多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且多为贴牌,处于产业链底层,利润空间本就狭小,成本上涨直接影响到生存问题;三则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本就拥挤的国内市场,不断有更多企业转内销,蛋糕没增加,但分食者却不断增多,市场的生存规则乃至游戏规则都已发生了变化;四则陶卫企业改革开放的30年、黄金发展的10年都已到了拐点,劳动力价格上涨且不再无限供给,低附加值产品的贴牌加工外贸模式,原材料及生产经营成本的持续上升,都宣告了陶卫业已经难以长久持续现有发展模式。国内有学者估算,留给中国外贸转型过渡期也就仅仅10年。五则陶卫产业没能在低成本优势基础上修炼出更具竞争力的新竞争优势,重硬件、轻软件,重模仿、轻创新,重量增式的规模发展、轻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导致陶卫业在面对低成本优势远去时,不知所措甚至关门、“跑路”。

随着低成本优势的渐行渐远,陶卫产业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或生或死,选择很单一却很痛苦。如果陶卫企业不能借助创新等措施和手段实现转型升级,推进精细化管理,打造出全新的竞争优势,完成商业模式、发展模式的再造,那结果不言自明。

随着低成本优势的渐行渐远,陶卫企业对待自主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要提升到一个新台阶、新高度。据介绍,全球80%的市场已被20%的著名品牌垄断,我国出口制造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陶卫企业要在转型中把竞争焦点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竞争,努力培育拥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民族自主品牌。

随着低成本优势的渐行渐远,陶卫企业要加速自主创新,注重设计、研发,这是国内陶卫企业的软肋,也是与国际知名品牌和陶瓷强国的差距所在,目前我国在装备、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一些研发成果已经实现了国际领先,但需在推广、应用普及和综合利用等方面向做强迈进。

随着低成本优势的渐行渐远,陶卫企业要练好内功,向国际化经营战略渐进。国内陶卫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既要培育本土市场竞争力,又需采取渐进式策略推进国际化。首先是技术研发环节的国际化,其次是市场销售环节的国际化,最后是生产环节,不能满足于“代加工厂”,而应把目光瞄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随着低成本优势的渐行渐远,陶卫企业要从产品的高附加值、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性价比等细节着手,综合创新、设计、研发、营销、品牌等之力,完成产品的升级换代,以及竞争模式和层次的升级。从低端产品起家,向高端产品积累和创新,是我国陶卫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还要注重制造业向服务化的转型,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谋划全新的产业布局作为转型重要载体,最终推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低成本优势的渐行渐远,陶卫企业还可利用初具规模的品牌优势,在国内市场OEM,实现更低的经营成本和产品成本,寻求全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或是借助创新、设计,实现产品的高档、高质、高价,推进产品升级,把企业、品牌和竞争档次提升,推进产业升级。

总之,面对渐行渐远“逝者如斯夫”的低成本优势,陶卫企业要尽快完成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从依赖低成本优势向打造全新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转变,这是必然选择,也是生存需要。

国内陶瓷企业忙自救 国外企业谋扩张


“楼市调控”、“库存严重”、“原料涨价”、“反倾销”、“限电停产”、“节能减排”......进入2011年,国内陶瓷企业就面临众多不利因素的挑战,一直到2011年年底,不少企业都纷纷制定一系列的过冬招数以自救,希望能够保存实力等待明年行业春天的到来。但与此同时,国外陶瓷大鳄则无视国内陶瓷企业遇到的困境,反而纷纷在这个冬巨额在国内投资生产基地。同样一个市场环境,国内国外陶瓷企业截然不同的做法让不少企业开始深思,明年行业春天到来时,新的仗应该怎么打。

严冬要保命国内陶瓷企业忙自救

2011年,全国建陶产业提前“入冬”,楼市调控对销售的打压,各地对华瓷砖反倾销也加重了市场的压力,生产原料不断涨价,产能过剩等多方面压力,众多龙头企业都不得不停窑减产度日。

据报道,山东淄博、四川夹江、云南易门等陶瓷产区出现停产,大批企业倒闭,就连老牌陶瓷产区佛山也受不住内外压力,据统计目前已有八成企业已经开始关停部分生产线。

面对不容乐观的市场现状,低端企业使出“价格战”作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希望能够减缓销售部景气的现状,但并非降价就可以卖得出去,市场的实际需求量是有限的,产能过大市场根本消化不了。业内人士分析价格战并不能让企业走出困境,相反这一现象一旦持续,将会造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做品牌的企业则不断加快新品的更新速度,据介绍是因为新品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接近年底,不少品牌企业还陆续制定明年的品牌推广计划,希望能通过媒体宣传让品牌和产品价值最大化,好让市场回暖抢占最大的份额。但这一举措也引来不少担忧,若是企业不当或过度投入到宣传中,给企业带来的是巨大的浪费。

还有更多的企业在年底总结市场需求,改善企业产品结构和管理体系。据维可陶卫浴营销总经理陈志源在接受网易家居专访时就介绍,未来维可陶卫浴将生产出更多适用于中低端市场的产品,调整产品结构,以更好地占有市场。

熊市好占市国外陶瓷企业谋扩张

就在这厮国内企业不断想办法“保命”求生存的时候,国外两家大头企业则不约而同地在国内大施拳脚,似乎想用行动证明“熊市占市”的说法,趁市场低迷加紧扩张。

据报道,11月8日美国科勒(Kohler)公司在济南高调宣布,淄博科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淄博科勒)在淄博正式投产。该项目占地面积达700亩,一期投资9600万美元,总投资2.6亿美元,是科勒计划在亚洲打造的最大陶瓷工厂。而日本骊住集团已在法库县建设伊奈新型建材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9亿元,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4月份投产。

在这个大家都不看好的时机,科勒和伊奈逆势而为的举措引来了不少的关注和争议。“在很多人眼里,觉得外国品牌在国内投资生产线是一种扩张,但我认为他们的投资只来源于他们公司自身的压力,”陈志源认为,法库等地生产出来的产品比佛山的成本最少要少三分之一,若投资成功的话北方市场的物流会大大降低。“所以我认为他们这个举措只是企业减少自身压力的一个做法。”

陈志源直言,在伊奈科勒的立场上,我支持他们在这个时候扩充生产线。“因为有一句话,叫熊市占市,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更应该占领市场。”目前国内陶瓷行业还没有出现能垄断市场的企业,所以科勒和伊奈有能力去做一个行业的统治者和带头人。在暴风雨来临时,企业内部去做调整时期是非常适合的,在这个时候去投资扩充产能,等以后市场回暖,企业硬件设施会比其他企业走得更前面,到时他也能快人一步地做好产品营销了。

市场不怕竞争有压力才能走得更前

纵观几次行业寒冬,国内企业的发展节奏总是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尤其是国内宏观经济调控。国内经济宏观面的变化,决定了绝大部分中国企业生命线的走势,大环境好,企业发展快马加鞭,大环境差企业就跟着“猫冬”。所以,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是投资热以及相伴而生的产能过剩,而在低谷时期则到处是闲置乃至等待并购的产能。

在这一方面,国外品牌受到的影响和冲击要远远小于国内品牌。而科勒和伊奈在国内扩充生产线的做法也许对国内品牌的冲击没有想象中的大。陈志源认为,对国内品牌企业来讲,不应该因为国外品牌到国内建厂而感到有压力,因为目前国内市场空间还非常的大。不管国外品牌还是国内品牌,没有一家能占到销售总量的6%。“所以说企业不应该去怕竞争对手,应该想着怎么去抢市场份额。”陈志源希望目前国内市场能出现强者企业,能带领其他品牌企业发展,让我们在压力里面成长。

陶瓷卫浴企业大举扩张 寻找自救之路


眼见2011年即将结束,2012年即将到来。业内人士预测,2012年房价松动在所难免,楼市刚性需求成交量或能攀升,而下游家居业也将迎来新机遇。近期,不少陶瓷卫浴企业重新装修店面、搞转型、开新店,大肆扩张。此番动作是应房产家居形势而做的相应调整,还是在企业发展压力下的自救策略呢?

企业大手笔投入求产出

11月份,上海不断有陶瓷卫浴新店开业,不少旧店也进行了重新装修,一改往日的面貌。马可波罗瓷砖不久前新开了面积达700多平方米的科拉胜至尊店,并在今年第四季度分别对喜盈门店、汶水路店进行区分风格的精心装修。此外,德国Roy卫浴在青浦区意邦建材城新开了1500平方米的上海旗舰店。杜菲尼卫浴也在同期注入资金,重新打造了上海风尚店。

“新店开业、新品发售都是源于企业对市场扩张的需求。2011年,陶瓷卫浴产业表现欠佳,其原因与市场大背景不无关系,但陶瓷卫浴产业并不会坐等局势好转,而是需应市变革。马可波罗瓷砖的此番动作正是应市变革的最好表现。”马可波罗瓷砖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工程渠道获益的马可波罗瓷砖在年后将逐渐涉入家装领域。目前,正在积极开拓家装渠道。”

跨行业抱团应战

不同行业抱团应战,成为2011年家居业的显著特征。家装公司与建材商面对面碰撞,实现行业间的强强联合。近日,在某陶瓷卫浴企业的开业庆典现场,近九成的来宾是家装公司的工作人员。陶瓷卫浴企业的造势,多是为了与更多的家装公司联合起来,势必将精装修进行到底。

陶瓷卫浴企业引领家居潮流

在建材行业当中,陶瓷卫浴行业是相对较成熟的产业,陶瓷卫浴企业的动向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家居行业的变化。

在2011年的市场大环境下,陶瓷卫浴企业积极寻求自救方式,无论是撤店潮还是精装修,陶瓷卫浴企业的大手笔扩张无疑给家居业应对大环境的影响注入一剂强心剂。大面积装潢一新的新店,犹如家居业里飘扬的旗帜。以此同时,陶瓷卫浴企业发布的新品,引领着行业的潮流。一位设计师表示,这些新品完全可以引领2012年的家装潮流,其领先的工艺和时尚的外观设计都是当前最新的设计元素。

希望陶瓷卫浴企业的这些动作,能够引发家居业中其他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共同提供精装修的多样选择。

河南内黄县陶瓷卫浴企业疯狂扩张


南作为一个陶瓷卫浴行业的后期之秀,虽然没有实力企业诞生,但是这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势头可谓猛劲十足。除了长葛市已经成为河南陶瓷卫浴的重心之外,在县当中,当地的内黄县已经成为了河南省响当当的陶瓷卫浴大县。虽然今年行业普遍状况不佳但是内黄县却进行了疯狂的扩张,从年初到现在一路高歌猛进,仅仅在上半年居然已经建设完毕六条生产线,并且目前已经全部都投入到生产当中,而更令人吃惊的是目前还有十四条生产线正在建设之中。

作为一个县,却有着如此令人不可思议的发展速度,但是这种发展状况却是处于一种无序性的格局当中,这不免让人但到一丝担忧。就说说长葛市,虽然陶瓷卫浴企业数量非常多,但是根本没有一个品牌企业,全都是一些低端生产企业,靠着低价在市场当中生存。所以内黄县也不过是复制长葛市的发展模式,如此又会多了一个廉价竞争的地区。其实价格也不是我们最担忧的问题,主要是企业发展扩张速度过快能够保证环境的健康吗?就这些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来看,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建立环保性能高的生产线。

目前内黄县今年已建和在建的生产线总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二十条,这些生产线的环保标准能够达标吗?照着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内黄县的自然生态安全可以得到保障吗?虽然说目前内黄县自有的工程项目也非常多,这些企业生产的卫浴产品和企业的需求大概处于一种较为合适的比例范围当中,但是一旦卫浴陶瓷产品发生了大幅度的数量提升,必定导致产品严重过剩,难道说目前如此多的生产线只是造出来给人看的吗?

当地卫浴陶瓷企业的生产技术虽然有所提升,产品定位方面也比较新颖,基本上瞄准的都是市场的新宠儿产品,例如微晶和喷墨等卫浴产品,但是也必须控制好扩张的速度。因为产品再新颖,只要在数量上超过了合适的范围那么就会失去其魅力也会导致其价格大幅下跌,从而在各个方面都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因而这种无序性的扩张很可能会在明年造成一种剧烈而无序的竞争。

陶瓷企业自担成本压力抢订单


“之前,有些欧美消费者一年可能买十个瓷杯,金融危机爆发后,变成只买一两个,而且更注重物美价廉。”湖南华日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柯如此表示,这次他带了新开发的瓷杯图案在第106届广交会上参展,为了争取到订单,新产品价格不但没有上涨反而下调了5%。

徐柯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谈到,该企业80%以上产品出口欧美,因此受到较大冲击,今年来出口下降30%,最近订单才开始慢慢地回升。

本届广交会的境外采购商人数有所增加,但不少处于询价观望中,对产品要求提高,却又紧咬价格不放。陶瓷参展企业不得不向全球掀起物美价廉的消费潮“屈服”,本届广交会上基本保持上届的报价甚至将订价往下微调,而在研发设计、检测、人工等方面所增加的成本则由自身消化,因此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目前,陶瓷行业的质量问题令人担忧。国家质检总局近日对河北、山东、广东等8个省272家企业生产的364种陶瓷砖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抽查中共发现有97种产品不合格,其中广东家美陶瓷有限公司“L&D瓷砖”、广东博华陶瓷有限公司“博华陶瓷”等3种产品放射性核素限量不合格,山东产的东鹏瓷砖吸水率不合格。

大多数陶瓷出口企业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国际市场对陶瓷的检测标准日益提高,虽然目前出口利润很低,但不会在质量上“偷工减料”。纽威(厦门)轻工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余培兰谈到,今年以来该公司出口订单下跌两成,而在新品开发、环保标准等方面投入却没有减少,为了拿到新订单,企业在不涨价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加强管理等练好内功的方法来消化成本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陶瓷生产大国,陶瓷产量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陶瓷年出口额在40亿美元左右,其中日用陶瓷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65%。不过,中国陶瓷产品也是频频遭遇贸易摩擦的产品之一,2001年至今,相继遭遇印度、墨西哥、菲律宾、埃及、韩国、厄瓜多尔等国的贸易壁垒。今年9月18日,阿根廷在对原产于中国的陶瓷餐具及其他家用或卫生用瓷器作出反倾销终裁,采用最低限价措施,这对价廉物美的中国陶瓷出口企业无疑是个打击。此外,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在不断筑高技术壁垒门槛,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安全、环保等技术标准。

斯达高瓷艺发展(深圳)有限公司创意总监詹剑铨表示,该企业暂时没有受到贸易摩擦的影响,但有这方面的忧虑,在做一些预防措施,主要进口原材料生产中高端陶瓷产品,避开低价竞争,而且在设计方面下工夫,这次在广交会上有一半产品是新开发的。

詹剑铨谈到,本届广交会前来洽谈的客户增加了两三成,为稳定客户,这次产品也没有涨价,而生产成本则上涨了一至两成,因此企业的出口利润受到压缩,但该企业50%的产品是以自主品牌出口,相对还可以保持一定的利润。此外,该企业有一些设计图案也被海外采购商花高价买断,这是该企业赚钱的另一种方式。

评论:原料上涨 加剧成本攀升陶瓷行业之痛


中国有句俗话:三十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话放在当今的陶瓷行业,再贴切不过。改革开放30年,4次大的投资发展热潮,使中国的陶瓷业迅速跃升世界前列,并确立了其世界陶瓷大国的地位。曾几何时,压机就是印钞机的惊喜;提货的汽车排成长龙的壮观;以及昔日的菜农洗脚上田,穿着笔直的西装领带在礼仪小姐的搀扶下,不停地剪彩投产的辉煌,使陶瓷产业跳跃式发展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然而,这种粗放式的发展和对资源、能源的过度依赖,在资源日竭,能源紧张的今天,随着能源价格的一再直线飚升,原辅料全面上涨,以及世界经济危机及国内通胀日益加剧导致的运输、人力成本也全面攀升的今天,30年的辉煌已暂告一段落。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新政的出台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力实施,传统的制造企业如海啸般大片大片地倒闭。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从制鞋、家电到陶瓷行业,虽然时令正值三伏,然而业内铅云密布,寒流滚滚。自今年初,一场大雪灾使煤炭供应局部紧张,至汶川大地震及目前的奥运会,进一步加剧了燃煤的供应紧张局势,与此同时,作为陶瓷生产的主要原材料高岭土、瓷砂、白泥、黑泥及色釉料的原料也日日见涨,更令陶瓷企业雪上加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四川地震灾区时曾坦言:08年是最困难的一年。而业内不少有识之士也总结为“陶瓷行业陷于困局”。虽然有少数大品牌企业说现在只是感到有点寒意,还不是最冷的时候,但放眼行业,从佛山到福建、从江西到山东、从华北到四川,各产区企业收缩战线,囤积煤炭、原材料,都在做蛰伏过冬的准备。在7月16日的高安论坛上,业内巨头黄建平曾引用地震时的一句话:活着就是最好的。这应该是现今陶业状况的最真实写照。

“冬天”来了,这个“冬天”可能会很漫长,也许是一年,也许是两年。到底如何,现在还不得而知。

煤价上涨主导成本压力

目前陶瓷企业特别是建陶企业的生产主要还是使用煤气发生炉产生的煤制气作为燃料。虽然佛山有段时间因事故而叫停水煤气,但不久都恢复使用,而其它主要产区如山东、华东、江西、福建等地都是使用水煤气,这样,煤炭就成了陶瓷生产的主要能源。据资深陶瓷生产技术人士介绍,燃料在整个生产成本中占到1/3。

自年初雪灾开始,到四川汶川大地震,由于受运输影响及国家确保火电供应用煤,煤价开始持续飚升。到7月底,煤价已由年初的每吨700元左右上涨到1330元左右,创历史新高。据最近国内权威媒体报道,国际油价将继续走高,受此影响,燃煤价格还将上涨,涨幅受地域影响,或将有所差别,但整体攀升已不可避免。

记者日前走访了佛山罗村的某燃煤公司,偌大的堆场“僧多粥少”,在不多的煤炭堆放处,等候运输的大货车排成了长龙。据该公司一员工介绍,现在煤炭不仅价格上涨,而且很难买到,即使现金预付也不一定能订到货,运输也非常紧张。记者还采访了部分企业生产负责人。据强辉陶瓷生产负责人黄先生介绍,今年年初,煤气站燃料用煤每吨价格在680元至730元之间,目前已暴涨至1300元/吨,而且供货非常困难,库存不足。以前佛山陶企主要使用山西及贵州煤炭,现在大部分陶企已转向广西及越南采购,以保障用煤库存。

江西高安陶企也不例外。据江西瑞福祥陶瓷负责人张先生介绍,自5月12日以来,该公司煤炭供应商没有给他们发过一个车皮,铁路运输完全“中断”,主要靠公路运输。高安大部分陶瓷生产企业库存煤炭不足1000吨,而且价格在1280元/吨左右,而山西大同的煤炭到厂则高达1300多元/吨。

江西景德镇欧神诺生产基地腰线厂的曾先生也表示,目前该公司燃煤库存紧张,仅5000吨左右,而且价格高,发货困难。

据张先生分析,目前运输紧张主要是确保四川地震灾区救灾运输造成的。而国家重点确保大型火电厂用煤运输也是原因之一。记者从山西省煤炭局公开披露的情况综合了解到,河北、安徽、湖南等省煤炭库存都低于1个星期。从湖南国光、群力陶瓷企业反馈的信息表明:岳阳、醴陵两地陶瓷企业煤炭库存也纷纷告急。

相对比较好的是福建陶瓷产区,腾达、华泰、国星、鹏程、奥辉、彩菱等提前斥巨资囤积煤炭,腾达陶瓷更是斥资6000万元现金购入煤炭5万吨,这些企业约可维持3个月左右。

山东的煤价可以用“暴涨”来形容,年初时每吨在600元左右,“五一”时价格至700元/吨,7月份却迅速飚升至1100元/吨,涨幅达80%以上。据有关人士分析,山东煤价如此走高,与山西各地政府加大对煤炭企业的整顿导致煤炭供应大幅下降有很大关系。

在记者综合了解的相关信息中,一些从事煤炭行业研究的人员表示,近期煤炭期货成交率在不断下降,而同时国际煤价大大高于国内,这种因素,大大刺激了煤炭出口,将最终导致下半年煤价持续上升,给陶瓷生产成本带来更大的压力。

穷于应付原材料涨价和变相涨价

自5月以来,虽然陶瓷产品价格平均上涨在8%左右,但由此而来的各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陶瓷企业穷于应付。据佛山某知名陶企生产负责人刘先生介绍,该公司今年上半年成本增加6700多万元,而且因环保的整治,环保成本投入2000多万,这些都是非盈利性投入,这些投入最终转化为综合成本。而强辉陶瓷某技术人员介绍,陶瓷生产的泥砂石已从年初的180元/吨涨至220~250元之间,钠砂由300~380元涨至450~550元/吨。高岭土、黑泥等从95~120元/吨涨至150元/吨,Cr2O3从10000元/吨涨至30000元/吨,氧化锌从7000多元/吨涨至30000元/吨,透明釉从3000元/吨涨至4500元/吨,总之是全线“飘红”。这位负责人还表示,下半年一些企业停产,可能对积压的产品要低价倾销,这样两头紧会更加大行业的冲击。

广东欧文莱陶瓷的生产负责人唐总表示,今年以来,高岭土、白泥、黑泥价格已总体上涨5~10%,不仅如此,电价也上涨每0.1元/kwh,而陶瓷包装的纸箱价格也上涨60%。广东某陶瓷原料企业负责人吴先生更是坦言:“现在各种东西价格都在上涨,各原料生产企业出于维护客户关系,表面上标准原料价格没涨,实际上,今‘泥’已非彼‘泥’,有效成分都下降了,实际上是变相涨价,这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这种变相涨价,涨幅在10~20%之间。不同的原料,涨幅各不相同。

吴先生还透露,现在广东在查封整顿矿产资源,很多无证无规划企业将停产,产量的不足,将导致陶瓷原料价格还要继续上升,涨幅可能会高于上半年。

原材料在整个陶瓷生产成本中约占10%,但品种多样,门类繁多,原材料集体涨价,而且涨幅不一,往往使企业对行情的把握费尽心机,穷于应付,同时也更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成本压力。

运输和人力成本节节攀升

随着油价的大幅飙升,汽车运输及海运费用也日见日涨。不仅如此,近期受奥运影响,对进出港及道路管制非常严格,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运输紧张、发货困难。而根据最新的《铁路货物运价率表》,整车货物运价及集装箱运输价格都已上调。人力工资方面,受国内物价大幅上扬及高通胀影响,陶瓷企业平均人力成本亦上涨10%,并且受行业总体经济大环境低迷影响,人才流动加速,招工也比较困难。这些因素进一步加深了陶瓷行业的困局。

评论:引佛山陶瓷企业 勿忘“佛山经验”


广东佛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在国家七大产瓷区中排名倒数第一。其当时的产品结构主要为日用陶、电陶、化工陶。陶瓷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在陶瓷行业中的知名度也很小。

近二三十年来,佛山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锐意进取、敢想敢干的闯劲,神话般的快速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方圆150公里的陶瓷经济圈。现在的佛山已经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建陶及建筑卫生陶瓷装备的生产基地之一。

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与过度开发,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佛山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传统陶瓷产业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的特征使其资源逐渐匮乏,燃料日益紧张,交通时常拥堵,污染严重超标……因此无论从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整治和迁移高能耗高污染的低端陶瓷产业都已成为了该市谋求长久持续发展,恢复创造友好清洁环境的需要和必然。

正是基于提升佛山陶瓷产业竞争力,基于对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有了比较成熟和深刻的认识,佛山市人民政府才忍着GDP会严重受挫的阵痛,顶着陶企搬迁及关闭带来的负面影响,坚决地毅然地提出了迁移(关闭)低端陶瓷产业,建设陶瓷产业研究中心、设计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信息中心等“总部经济”的宏伟蓝图,试图从产业链的源头上提升佛山陶瓷产业的竞争力,立志从产业结构上提升佛山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于是该市统一思想、全盘布局,在政府政策的宣传、引导、影响和驱动下,佛山的中低端陶瓷企业已经或正在完成迁移和关闭;上海硅酸盐陶瓷研究所也已经进驻佛山,南庄华夏陶瓷城正在扩建;瓷海国际市场也正在发展扩大;佛山陶瓷产业创意园也应运而生!佛山发展“总部经济”的蓝图正在逐步描绘和展开……

笔者认为,佛山关停外迁污染大、成本高、附加值低的低端陶瓷产业,保留并大力发展集研发、营销、物流、信息、会展等元素于一体的高附加值、高平台的“总部经济”是明智也是无奈之举!是疯狂过后的理性回归,也是数十年实践的教训总结!

从单纯的生产基地到配套批发市场,从批发市场升级到专业陶瓷市场,再发展到陶瓷展销中心、陶瓷精品展销中心最后剥离生产基地集研究中心、设计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信息中心于一体,这不单单是文字表述和产业结构上的调整和更新,更是思想和观念上的质变和飞跃!

现在东部陶瓷行业正在进行产业调整和集体转移,这对处于中部地区的该市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但在努力引进承接这些东部陶瓷产业力求快速做大陶瓷总量的同时,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应充分吸取佛山陶瓷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应在做好长远产业规划与设计的前提下,从本土市情出发,未雨绸缪,综合考虑环保、资源、能源等因素,适度适量地高要求高标准地引进相关企业,力争在不久的将来也实现由“景德镇制造”到“景德镇设计”的质的跨越!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优势陶瓷企业快速低成本扩张适逢其时吗?》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优势陶瓷企业快速低成本扩张适逢其时吗?》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