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四川合江古代瓷器 > 导航 >

四川夹江陶瓷产业集群 供应关系链特征

四川夹江陶瓷产业集群 供应关系链特征

四川合江古代瓷器 四川古代邛窑瓷器 夹江瓷砖

2021-04-30

四川合江古代瓷器。

供应关系链。在产业链成熟期,主要表现为“供应关系链”特征,它突破了产业链的具体形态,涵盖的产业范围较广,包括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和零售商等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体现一种基于创造共同利益的分工合作关系。在这里,产业链主要是一种市场形态,可能发生在一个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也可能是包含不同产业成分的结构体,以一定的关联体形态表现出来。经过企业间业务往来和分工协作,一定时期内形成企业间利益共生关系。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的陶瓷产业集群就是此种产业链形态的代表之一。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在陶瓷产业内集聚了若干各类企业,它们根据自己的专长,在生产、管理、物流、营销、人力资源、设计等方面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目前,陶瓷生产型企业和其他关联企业都已经顺利进入依托于市场而形成的供应链体系,各自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实现价值创造。在这种模式中,由于产业链上的利润不能被一个企业所独占,被分摊到了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使得各个企业可以将自己在供应链上的业务做得更精、更强。整个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还可以通过若干个供应链形成的产业链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并保持市场竞争力。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四川夹江陶瓷产区半数以上生产线停产


房地产调控、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攀升、水旱灾害不断,受经济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今年我国陶瓷行业走势低迷,进入六月后又逢淡季来袭,使本来就不景气的市场雪上加霜,近期继淄博产区出现大面积停产现象后,四川夹江也相继停产,今年的产销形势都不容乐观。

从一些夹江陶瓷企业露天堆放大批瓷砖的现象中,可以看得出这些企业现在的日子并不好过。记者也从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处了解到,不少企业仓库已经堆满成品。销售难,再次成为摆在夹江陶瓷行业面前的一道严峻的考题。某夹江大型陶瓷企业营销负责人针对这种情况表示,夹江陶瓷行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洗牌期,肯定有一些企业会在今年严酷的市场环境中被洗牌换血。据夹江产区的业内人士透露:6月16日夹江排名前5位的企业已经决定近期停止生产常规产品(抛光砖、仿古砖、瓷片),某广东一知名品牌在当地的工厂已经停产50%。今年的销量达到近两三年来的新低。

业内人士估计夹江的生产线停产将在本月下旬至下月上旬大面积爆发,常规的瓷片、抛光砖、仿古砖三类产品停产将达到夹江本地产能的50%以上。

在2008年的时候,夹江陶瓷行业就出现了行业洗牌的征兆,一些企业经营已经举步维艰,有好几家企业停止生产。但汶川地震后的重建市场让夹江陶瓷重新火了一把,有一些已经面临关闭的企业重新投入生产。业内人士透露:重建那两年市场需求量大,竞争小,企业生存很容易,导致大量中小企业投入生产,产能迅速扩张。

今年,面对着拉闸限电、房产调控、原料涨价等重重压力,夹江企业已经不堪重负。近两年,各地的陶瓷产区不断地涌现,外产区的产品不断涌入西南市场,不断侵占着原本被夹江陶瓷占领的市场,据业内人士透露:每月都有四五百车皮的外产区陶瓷进入四川市场,以前夹江陶瓷在成都占据着50%—60%的市场份额,但现在,夹江陶瓷在成都已经被边缘化,曾经在川渝中低档市场占据“霸主”地位的夹江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光。究其原因,其一是当地企业缺乏危机意识,这两年在其他产区进行产业升级时,夹江陶瓷因为灾后重建的巨大市场而偏于一隅,居安而没有思危,设备改造、技术工艺逐步落后,产品的质量每况愈下。其二是外产区产品的大量涌入冲击着当地市场,业内人士透露,广东的陶瓷发货到夹江,质量比夹江的好,但价格反而低于夹江陶瓷的出厂价,竞争优势明显,夹江陶瓷自然落后。其三是灾后重建的市场繁荣早已经不复存在,而一些企业在2008、2009年匆忙上线,产能在这两年才完全释放出来。夹江陶瓷企业80%左右的产品都在川渝两地销售,一方面是产能的迅速扩张,另一方面是市场容量有限。据了解,夹江目前没有完全释放的产能大概在20%-30%之间。因此,在“僧多粥少”的形势下,有的企业“饿肚皮”在所难免。

四川泛夹江产区:陶瓷企业停线超五成


近日,记者深入产区调查了解到,目前泛夹江产区(包括丹棱、洪雅、沙湾等地区陶瓷企业)陶瓷企业停线率已超50%。

泛夹江产区面临的严峻形势

今年全国的陶瓷行业发展形势都十分艰难,广东佛山、山东淄博、江西高安等产区也相继出现停线停产现象,部分企业甚至因此倒闭破产。而泛夹江产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陶瓷企业出现倒闭破产的情况,但大面积停线停产现象却远超其他产区。据业内人士反映,今年夹江产区停线率已经超过去年,如四川新中源、新万兴、米兰诺、建辉等产区龙头企业停线率均超过60~70%,而新万兴却在日前的暴雨袭击中全部停产。

相较而言,丹棱陶瓷企业停线停产情况稍好,位于丹棱建筑陶瓷产业园内的新高峰、天际、索菲亚、联发等大规模大产量的生产线一直保持稳定的生产,但是也有部分企业停线比较严重,甚至已经全面停产,如华洋、华盛、华益、亿佛等小型生产企业。然而,在调查中,部分企业老板透露,如果市场销售持续低迷,一旦企业仓库爆满资金不足,会马上停产。而目前据记者调查初步统计,丹棱产区陶瓷企业停线率也已经达到40%左右。

以上两个产区生产线停产的情况,可直接反映当前整个泛夹江产区生产所处的困境。而洪雅、沙湾地区由于陶瓷企业相对较少,停线企业并不十分明显,洪雅产区的美莱雅拥有两条抛光砖生产线,但自今年年初以来只有一条线在生产。

大面积停线停产造成的影响

“停线停产企业都是迫于无奈,市场低迷销售不畅,企业需要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夹江某陶瓷企业老板说道。

停线停产给陶瓷企业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一是生产上的损失,停产期间势必会影响产量减少;二是对设备的损耗,突然性的停产会导致设备的损耗;三是对资源能源的浪费,每一次停产与投产期间窑炉都必须保持一短时间的保温,期间将浪费大量的能源资源。

“我们原料供应与企业生产息息相关,一旦他们出现停线停产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我们。”瑭虹制釉四川办经理何生赞告诉记者。对于原料供应商而言,企业停产的影响不仅是减少供应量,更重要的是收款难问题。企业出现停产大多是因为资金链出现问题所导致的,而供应商想要企业在停产期按时支付供应款并不现实。对此,何生赞表示,“当前的行业不景气,供应商必须有挑选优质客户合作,坚决不能盲目扩张”。

针对当前泛夹江产区的现状,业内人士则认为停线停产不仅仅是陶瓷企业会受影响,原料供应商、机械设备供应,甚至运输行业都会备受牵连。不过该人士认为,虽然目前产区内停线率较高,但熬过艰难的八月,进入金九银十季节市场形势有所好转后,产区停产的情况也将得到改善。

四川夹江陶瓷企业傍佛山名牌无一停产


主产中低档陶瓷,震后建设或带动更多销售商机

经济不景气已让佛山上百条陶瓷生产线被迫停产。但记者近日在四川夹江县采访获悉,虽然受四川大地震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夹江这块佛山陶企首次外迁地仍然没有一家陶瓷企业停产。当地傍佛山名牌现象普遍,佛陶产品无疑成为夹江的时尚标志。

“西部瓷都”多傍名牌

位于四川省西南、乐山北大门的夹江,因为之前也有很多本土陶瓷企业发展,故有“西部瓷都”之称。据夹江陶瓷行业协会会长李学如介绍,目前夹江共有陶瓷企业97家,而在高峰期曾超过110家。

从乐山开往夹江的路上,有很多陶瓷销售小厅,多为一层高小店。各种似曾相识的夹江品牌与佛山陶瓷品牌相似,如“欧鹏陶瓷”、“科达陶瓷”、“皇钻陶瓷”等。“佛山陶瓷在全国地位毋庸置疑,傍佛山陶瓷名牌的现象不只在夹江,其它产区也很普遍。”当地一经商销告诉记者,夹江陶瓷多以中低档为主,很符合西南西北一带的消费水准。

中低档迎合西南市场

李学如说,虽然今年整体销售没有去年好,但目前各方生产维持正常。而在夹江的97家陶企中,来自佛山的新中源陶瓷企业在当地属于最大的陶瓷企业之一。

佛山新中源2000年进驻夹江,目前在夹江生产的产品辐射西部市场。据悉,新中源早期想把佛山模式在夹江“克隆”,即多品牌策略、营销代理制和面向全国市场,但实施得并不理想。“现在我们在这边分成五个品牌,在产品档次上也以中低档为主,这个价位是适合西部市场的。”四川新中源销售总经理杨胜淞告诉记者,目前新中源在夹江有数十条生产线,年产量达6000万平米。“虽然今年销售比去年难做,但任务已完成。西部市场与广东市场不同,估计明年震后建设会带动更多的陶瓷销售。”

佛山陶企的进驻使当地的陶瓷企业发展很迅速。“我们这里原本也是陶瓷产区,但都是小品牌,自从佛山陶企进驻后,带动了当地陶瓷强势品牌崛起,如新万兴。”夹江陶瓷行业协会负责人还表示,佛山陶企关注环保也带动了当地陶企改进环境污染。而佛山陶瓷企业的产品在当地无疑成为时尚标志。

四川窑口谷仓罐


四川窑口谷仓罐

四川陶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古代的四川由于其所处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便等独特情况,为了满足当地群众的生活需求,从商代开始就已制陶,这从最著名的三星堆、金沙等遗址所出土的陶器就已得到证实。到了汉代、两晋、南北朝,陶瓷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应用也更加广泛。至唐、五代及两宋,制瓷业就更加成熟,窑址更是星罗棋布。考古资料表明,古时四川境内陶瓷窑址有:成都始于晋至唐宋的青羊宫窑和唐至宋烧制青瓷和三彩的琉璃场窑;邛崃始于南朝至唐宋的十方堂窑和始于南朝至隋烧制青瓷的固驿窑;新津始于南朝至隋烧制青瓷的白云寺窑和隋至唐烧制青瓷的玉皇观窑;金堂南朝至唐烧制青瓷的金锁桥窑;灌县南朝至唐烧制青瓷的金马窑和唐至宋烧制青白瓷的玉堂窑;双流隋唐烧制青瓷的牧马山窑;乐山隋唐烧制青瓷的关庙窑和宋烧制黑釉瓷的西坝窑;郫县唐、五代烧制青瓷的大坟包窑;武胜唐烧制青、黑瓷的礼安窑;广元五代至宋烧制黑釉瓷的瓷窑铺窑;彭县宋代烧制白瓷的瓷峰窑;重庆宋代烧制黑釉瓷的涂山窑等。其中最著名的要属邛窑。

在四川的古陶瓷中,谷仓罐是一种别具特色的与众不同的器物。谷仓罐又称衣禄罐、老人罐、寿罐,是专供陪葬的明器。按四川民间习俗,人死后每个墓葬最少要放两个谷仓罐,放置钱、谷类和一些杂物,供死者在阴间享用。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明清,民国时期渐少。正因为在四川民间从古至今有这样的陪葬习俗,才能为我们保存下来众多的、不同时期的谷仓罐。

由于成都古玩市场这类东西较多,笔者便收藏了一些。这些谷仓罐从南北朝至宋都有一些,各个时期也各有特色,这对我们认识四川窑口各个时期谷仓罐的特点提供了一些信息。

一、南北朝时期四川的谷仓罐

南北朝时四川制瓷业发展较快,不但烧制青瓷,也出现了黑釉瓷。这个时间段的谷仓罐,罐盖一般都比较高,其纹饰有竹根纹、绳纹、节齿纹、泥条纹等。如:

黑釉竹根纹谷仓罐高23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5厘米。由盖及罐体两部分组成,均饰以竹根纹。施酱黑釉近底,单底无釉。这是四川最早的黑釉瓷,十分罕有。

青釉绳纹谷仓罐高31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9厘米。此罐分盖及罐体两部分,盖及斜肩皆由竖绳纹装饰,罐体腹部向下急收,并由四道竖绳纹装饰至腹底。施青釉至腹下部。

青釉塔式谷仓罐(图3)高30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9.8厘米。褐红色胎,大半施青釉,釉色不纯正。塔式盖,直口,短颈,短斜肩,长圆腹,从盖到底饰六道节齿纹,从肩至下腹饰四道竖节齿纹装饰。

青黄釉节齿纹谷仓罐高30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9.7厘米。盖顶圆纽,罐唇口,罐体上细下粗,近底内收,平底。从盖至罐底有四道横节齿纹装饰。施青黄釉至第四节齿纹处,罐形别致。

青釉堆贴条纹谷仓罐高28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8厘米。罐由盖及罐体两部分组成,盖顶圆钮,罐体斜肩,圆鼓腹,平底。盖及罐腹上半部以堆贴条纹作装饰。施青釉至腹下部,釉色纯正,造型奇特。

二、唐、五代时期四川的谷仓罐

唐、五代时期,四川制瓷业空前发展,这一时期的谷仓罐不但形制多样,更强调胎装饰和纹饰装饰,出现了画花、贴花、堆花等工艺。纹饰上有人物、动物、花卉、网纹、钱纹等。如:

唐代青釉画斜方格纹双系罐高19.5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5厘米。卷唇口,短颈,左右设双系耳,长圆腹。罐体画青白色网格纹,平底。底及无纹饰处露胎。

唐青釉节齿纹荷叶盖罐高25.5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9.5厘米。盖呈荷叶形,罐卷口,短颈,缩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延。罐体凸起五道弦纹,罐体在凸弦纹处堆贴竖向节齿纹四组,造型古朴奇特,施青釉,釉色姜黄,施釉不均,釉不到底,罐体内及底部未施釉。

唐青釉堆贴折枝花纹罐高25.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1.5厘米。唇口,短颈,斜肩,鼓腹下部渐收至底外延,腹底呈圆条圈状,单底。肩部设四个相对称的小钮,腹部上下各饰一圈节齿纹,中间堆塑折枝花纹。施青黄釉,大部剥落。

唐褐釉“开”字罐高27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8.5厘米。仓顶式盖,罐卷唇,短颈,丰肩,肩部堆饰条状竖纹,罐腹至底用竖向节齿纹形成开光。一开光中间饰以阳文“开”字;另一开光中间饰以钱纹,寓意开罐有钱。施褐釉近底。单底及罐内未施釉。纹饰独特,十分罕有。

唐青釉龙凤纹罐高28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0厘米。塔式盖上立一凤鸟,罐卷唇,短颈,丰肩。肩一侧堆塑独龙抢宝纹,另一侧饰竖泥条纹。腹部下收,足呈螺旋式高足。施青黄釉不到底。盖与罐体釉色不一致,或为后配盖,或烧成所致。、

唐青釉堆塑纹罐高22.5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9.7厘米。碟形盖,罐唇口,宽斜肩,肩部以泥条堆贴分为四区,一区饰人物、动物,一区饰太阳纹,另两区饰花卉纹。肩下渐收,至底饰以一圈节齿纹。底足呈螺旋状。纹饰生动,十分珍罕。

三、两宋时期四川的谷仓罐

两宋,四川黑釉瓷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最著名的有广元瓷窑铺窑,乐山的关庙窑和西坝窑,重庆的涂山窑等。这些窑口所烧制出的黑釉瓷各有特色,并出现窑变釉。宋代四川窑口烧制的黑釉谷仓罐更具特色。如:

宋黑釉龙纹罐高18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9厘米。碟式盖,直口,丰肩,长鼓腹。罐体中部有一凹槽。腹部堆塑一腾飞的龙纹,施黑釉近底,釉面出现蓝及豆青色窑变。圈足无釉。

宋黑釉龙纹罐高20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9厘米。盖圆钮,罐长鼓腹,腹体有四道凹弦纹,罐中上部堆塑一飞龙。通体施黑釉近底,釉面由上至下流淌形成牛毛状纹蓝色窑变。圈足无釉。

宋瑞虎盖黑釉龙纹罐高24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9厘米。瑞兽钮盖,长鼓腹并有四道凹弦纹。罐中上部堆塑一龙纹。通体施黑釉近底,釉面大面积蓝色窑变。圈足无釉露胎。为黑釉谷仓罐之珍品。

宋麒麟盖黑釉龙纹罐高24.5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0厘米。麒麟钮盖。长鼓腹罐体,罐体中上部堆塑一飞龙。通体施黑色釉,下半部呈现如云状蓝色窑变。圈足无釉露胎,十分珍罕。

以上这些黑釉窑变谷仓罐美妙异常,飞龙飘逸、刚劲,深受市场青睐,更是上海、北京、广州等古玩市场的抢手品种,应引起川内陶瓷藏家的充分关注。目前成都古玩市场偶有所见,机会不要放过。

谷仓罐作为一种陶瓷文化,在中国,特别是在四川已经传承了数千年。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丧葬制度的改变,这些作为陪葬品的谷仓罐已经成了历史的一部分,保存好他们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川陶检中心乐山落成 树立四川规范化模式


近日,四川省陶检中心新的办公大楼落成仪式暨陶检中心新年茶话会在四川乐山召开,来自四川陶瓷行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陶检中心施主任介绍了新办公大楼的情况,并就07年四川陶检工作的思路向代表们进行了说明,在检验与监督上将加大力度,对新能源的监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标准的实施上,将继续加强引导,树立了四川建辉贯彻新标准的规范化模式。对四川企业存在的贴牌问题,提出了要人人为四川陶瓷正名的口号,要求从几家大的企业开始,鼓励大家走品牌化建设的道路,再创四川名牌,国家名牌,国家免检。企业家代表也纷纷发言,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问题。

据施主任介绍,四川省陶检中心成立于2001年,经过五年的发展,目前已有5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拥有最新的各类专业检测仪器。新的办公大楼占地上千平米,是目前四川最为专业的陶瓷检测中心,07年中心将转变工作方式,主动到企业办公,为企业提供咨询,帮助企业把好产品质量关,为提高四川企业的整体形象做出自己的努力。

四川宜宾发现“陶瓷原料天堂”


初步探明陶瓷(原料)富矿储量达3亿吨,珙县政府着力打造“蜀南陶瓷基地”正当优质陶瓷原料资源日渐枯竭成为世界性难题时,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发现超大型陶瓷原料富矿。经中国建材集团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和四川省宜宾蜀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检测鉴定,宜宾珙县陶瓷(原料)富矿储量达3亿吨优质高岭土4000万吨以上、优质石英4000万吨以上。专家分析:珙县陶瓷原料具备兴建年产2亿平方米中、高档墙地砖的蜀南陶瓷生产基地,且可实现数十年持续发展。宜宾位于金沙江与岷江交汇处的长江上游,北距成都300公里,东距重庆280公里,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城”。在产业配置上,水力、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区位竞争优势。“掌握资源就是掌握财富,四川宜宾发现以珙县为中心连绵几百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带有国内罕见的高品位、品种齐全的优质陶瓷原料可喜可贺。”4月17日,在珙县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及项目负责人等联合召开的蜀南陶瓷基地开发座谈会上,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院长兼国家建筑卫生陶瓷质量检测中心主任刘爱平、总工程师马小鹏等资深专家向珙县各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了研究开发化验陶瓷原料的情况。会上,素有“实干家”之称的蜀山实业公司董事长杨小平介绍了与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签订《技术协作框架协议》的情况,该公司从去年底成立蜀山陶瓷研究小组,邀请该院院长刘爱平以及刘西民、鲁雅文等专家到珙县现场进行资源考察、鉴定,合作研制工艺配方的试验原料全部采用珙县泥(高岭土)、石英岩、绿豆岩、绿页岩、黄砂岩、滑石及邻县的铝钒土。经过几个月数千次的试验,摸索了上万个数据,终于解决了从原料选用到技术配方,从生产工艺技术到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的问题,形成了技术上独特可行的墙地砖生产技术,被众多试用厂家确认珙县陶瓷原料品质好。珙县泥由于含氧化硅SiO2高达46%,氧化铝Al2O3高达34%,氧化钾8%,氧化铁0.49%,再加入石英、铝钒土、滑石等,烧失率6.38%;不加任何化学原料,可与目前国内高档抛光砖坯媲美,而且不加放射性原料硅酸锆,白度可达70度以上难能可贵。特别是可以适应低温快烧,吸水率控制在0.1以内完全瓷化,耐磨抗折强度高,以完美的质感、色泽满足人们追求高档、环保的消费目标,使蜀南陶瓷基地原料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珙县县委书记范崇宁接受记者采访时充满信心地说,珙县政府要把硬环境建好,正在致力搞好城镇总体规划和工业布局,加紧进行陶瓷生产基地的“三通一平”工作;在软环境方面四套班子开明开放,给足优惠政策,服务到位,与宜宾蜀山实业公司一起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欢迎各地陶瓷企业家到珙县投资,让陶瓷产业在珙县发展壮大。

四川古陶瓷中的贡瓷初探


据文献记载唐宋时期烧制贡瓷的瓷窑有浙江越窑、龙泉窑、河北邢窑、定窑、河南巩县窑、邓窑(内乡大窑店窑)、陕西耀州窑、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建窑等。唐宋时期,四川地区的瓷业发达,窑场众多,从现已发现的实物来看,邛窑、磁峰窑、广元窑、西坝窑、涂山窑、清溪窑等瓷窑都取得了很高的制瓷成就,产品制作精良,并具有显著的特色。那么,它们是否曾为当时的官府和朝廷烧制贡瓷呢?

四川古代瓷窑是否曾烧制贡瓷,在古代文献中无相关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唐衡铨著《唐氏肆考》言:“蜀王建报朱梁信物,有金棱碗。致语云:‘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清代朱琰《陶说﹒古窑考》云:“按王蜀报朱梁信物有金棱碗,致语云:‘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则秘色是当时瓷器之名,不然吴越专以此烧进,而王蜀亦取以报梁耶。”有学者据此认为四川邛窑在五代时曾烧制镶金棱边的“秘色瓷”贡献给中原王朝(参见陈丽琼:《试谈重庆、四川的古外销贸易瓷》,《古代陶瓷研究》第35页,重庆出版社,2001年)。又言“在重庆博物馆中有一件秘色瓷碗,从工艺特点来上看属于成都青羊宫窑产品”(见陈丽琼:《四川古代陶瓷》第48页,重庆出版社,1987年)。有民间古陶瓷研究者也持类似观点,“在多次亲眼见过四川出土的玉质感特强的‘艾色’瓷片之后,我深信,四川当时确实能烧制出“秘色瓷”(张天琚:《古代四川青瓷及其收藏》,《收藏界》2005年第3期)。

据《全唐文》卷一二九前蜀皇帝王建《答梁主书》原文为:“右件鞍马,及腰带、甲胄、枪剑、麝脐、琥珀、玳瑁、金棱碗、越瓷器,并诸色药物等,皆大梁皇帝降使赐贶。雕鞍撼玉,坚甲烁金,十围希世之珍,六辔绝尘之用,枪森蛇杆,剑耀龙锋,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上药非蜀都所纪,名香从外国称奇。远有珍华,并由惠好,顾酬谢而增愧,仰渥泽以难胜,捧阅品名,实惭祗受”(见董诰等编:《全唐文》第2册第777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由此可知,金棱秘色瓷等物是梁国皇帝朱温“赐贶”给前蜀皇帝王建,而非王建报朱梁的信物。唐衡铨所著《唐氏肆考》、朱琰所著《陶说》,在征引文献时,将谢物信书误为报信物书,以致宾主关系颠倒。这一错误,董其祥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所撰的《秘色瓷考辨兼论蜀窑秘色瓷》一文中已经指出(参见《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7年晋江年会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来的研究者在热爱家乡情节的主导下,将清代唐、朱二人的错误进一步加以引申、附会,进而得出了四川邛窑曾经烧制秘色瓷的观点。

虽然古代文献中没有四川瓷窑烧制贡瓷的记载,但现已发现的带铭文的印模和实物,以及一些官样造型的陈设器,却可以证明四川古代瓷窑曾经烧制过贡瓷。

一、邛窑贡瓷

据目前已发表的考古资料,邛窑遗址曾先后出土过2件刻有“官样”铭文的印模。

图1、乾德六年官样印模

1.1986年在邛崃十方堂窑址发掘中,出土一件盒盖模(外模)。半圆形,外拱内凹。直径8.8厘米,高3.5厘米。凹面的主体图案为莲瓣、葵瓣、菊瓣纹,以联珠、草叶纹相衬。拱面刻“乾德六年二月上旬官样,杨全记用”十四字铭文(见陈显双:《邛窑古陶瓷简论——考古发掘简报》,耿宝昌主编:《邛窑古陶瓷研究》第198~199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图3之8)。

2.1993年在邛崃市邛窑唐代民居建筑遗址出土一件莲花纹盘印模(内模)。印模直径13厘米,厚3.3厘米。印模背面有深浅不一的不规则圆形气孔,应是烧制时的防裂气孔。印模正面的壁为五瓣花口,模面中心雕刻排列规整的莲子(共40粒),莲子外刻一圈凹弦纹,弦纹外刻一周花蕊(图1)。印模背面阴刻“乾德六年二月上旬造官样,杨全记用”十五字环读铭文(图2)(参见李子军:《邛崃市发现纪年铭文印模》,《成都文物》1996年第1期)。

图2、印模铭文拓片

图3邛窑窑址出土的印模(据《邛窑古陶瓷简论——考古发掘简报》整理)

据考,历史上曾有两个“乾德”年号,一为五代前蜀时期王建之子王衍即位时所用的第一个年号,连用六年(919~924年);一为北宋赵匡胤称帝后用的第二个年号,共用四年(963~968年)。因此,这两件印模的年代应是五代前蜀王衍时期的乾德六年。

这两件印模的发现,说明邛窑在五代时曾为皇室烧造贡瓷。以这两件印模为标准,可以判定邛窑窑址中出土的同类模具也应是烧制官样贡瓷时使用的模具,进而可以识别出一大批邛窑官样贡瓷(图3)。邛窑贡瓷有碗、盘、粉盒、香炉、俑(包括佛像、胡人、武士)、盏托、杯等,其中碗、盘、盏托、杯、粉盒等器物均为仿金银器的造型,与同时期的浙江越窑在造型上有相似之处(图4~图8)。釉色有青釉、三彩两大类。器物上多有印花、刻划花或贴塑装饰。印花题材丰富,动物纹有龙、凤、鸟、鹦鹉、鱼、虎、蝴蝶、人物、飞天、佛像、兽面;植物纹有莲花、芙蓉、牡丹、卷草等。

此外,邛窑产品有部分器物,如省油灯、瓜楞水盂、瓜楞小罐、执壶、水注、水洗、砚台、净瓶、刻花彩绘大盆、梅瓶、葫芦瓶、海棠杯、葵口碗、雕塑狮子等,制作精美,釉质肥润,釉色有乳浊绿釉、青釉和三彩(有的为三彩中的单色绿釉、黄釉),器物上多有釉斑、彩绘、刻划或贴塑、雕塑等装饰(图9~图11)。这些器物虽然无相应的印模或铭文可以直接证明它们是贡瓷,但从制作质量来看,其中应有一部分是邛窑贡瓷。

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出土的随葬瓷器,有大盆1件、四系罐2件、六系罐1件,碗2件,绿釉灯台2件,依发掘报告所述,四耳罐、六耳罐、碗是成都琉璃厂产品,绿釉灯台为邛窑产品(图12)(参见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第63~65页,文物出版社,1964年)。五代后蜀重臣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张虔钊墓出土的瓷器,有四系罐4件、碗2件,从考古发掘报告的描述及附图看,全部应是邛窑产品(参见成都市文物管理处:《成都市东郊后蜀张虔钊墓》,《文物》1982年第3期)。尽管这两座墓中出土的瓷器,与以上依据印模识别出来的官样贡瓷,在器类和制作质量上存在差别,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并非邛窑中的精品,但它们出土于当时的皇帝和王公大臣这样高级别的墓葬中,并且全部都是邛窑产品,说明邛窑在五代时期是前蜀和后蜀皇宫和官府用瓷的主要烧造者。

二、广元窑贡瓷

广元窑在古代文献中不见记载,直至1930年出版的《重修广元县志稿﹒陶瓷业》中才提到县北磁陶堡有陶瓷遗存,推测其年代为明代。苏轼曾写过一首题名为《送南屏谦师》的诗:“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有观点认为:“东坡这首诗,历来都认为是咏建窑的。但广元窑与建窑有同样的兔毫和鹧鸪斑两点特征,而鹅儿黄酒又是四川特产,所以就完全有可能是咏的广元窑,则广元窑为世所珍,当自宋就开始了。”(见雷喻义主编:《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第22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此说显然很牵强的,缺乏事实的依据。

虽然广元窑是否烧制贡瓷,缺乏相应的文献记载,但现已发现的广元窑瓷器却为我们提供了肯定的实物证据。

1.广元窑黑釉口盏。口径10.9厘米,高6.7厘米,底径3.6厘米。斜腹、敛口,饼足中心微下凹,形成浅圈足。盏内壁及外壁上半部施黑釉,底足及外壁下半部近底处无釉,露出黑色化妆土。从底足可见胎质较粗含有细砂粒。圈足内刻楷书“供”字款,字体笔画流畅,应是在胎体未完全干透时所刻(图13、图14)。

据目前的资料,在瓷器上刻写“供”字款的瓷窑还有越窑。据林士民著《青瓷与越窑》一书,越窑北宋时期的铭文“贡(瓷)窑类有贡、内等”,并附有一件刻划双蝴蝶纹“供”字款盘标本的图片(图15)。(林士民:《青瓷与越窑》第233、2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又据林士民《越窑青瓷铭文器的研究》一文,在上林湖后施岙窑址曾出土刻有“供”字款的圈足碗底(见《浙东文化》1998年第1期)。据童兆良《上林越器单字款》一文统计,越窑出土刻“供”字款器物的窑址有马家滩、燕子窠、后施岙等多处(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五辑)——2002越窑国际学术讨论会专辑》)。此外在民间收藏的实物标本中,也见有外底圈足中心刻“供”字款的盘标本(图16)。

广元窑和越窑瓷器上的“供”字款,与建窑黑釉盏上刻写的“供御”或“進琖”铭文具有相同的意义,其目的都是为了标明此类器物是专门供给皇帝和宫廷使用的贡瓷。据蔡京的《太清楼特燕记》载,宋徽宗曾用建窑兔毫盏款待群臣,在宴会上“执事者以宝器进,上量满酌以赐,命皇子宣劝,军臣惶恐饮釂。又以惠山泉,建溪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斗茶饮之”。建溪毫盏,即建窑兔毫盏。

2.广元窑瓷器中的玉壶春瓶(汝窑、官窑中的类似造型有学者称为“鹅颈瓶”)、觯式瓶、细颈胆瓶、鼎式炉、橄榄式贯耳瓶等器物,在形制上与同时期的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等著名瓷窑的同类器物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与龙泉窑的器形尤为相似(图17,说明:1.南宋龙泉窑三足鼎式炉2.南宋龙泉窑贯耳瓶3.南宋龙泉窑觯式瓶4.南宋官窑胆式瓶5.南宋官窑鹅颈瓶6.南宋官窑直颈瓶7.宋代汝窑细颈瓶8.宋代汝窑鹅颈瓶9.宋代哥窑胆式瓶10.宋代哥窑三足鼎式炉11.宋代哥窑贯耳瓶12.金代钧窑胆式瓶)。这个几个瓷窑在宋代都具有贡窑或官窑的性质,广元窑与它们的某些产品在造型上的相似性,除却时代共性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在于它们都是在按宫廷的要求烧制贡瓷,所以产品的形制必须要符合皇帝和上层贵族的审美标准。广元窑这些造型的器物,除有黑釉外,还有独具特色的绿釉和黄釉产品,器物造型优美,产品质量很高,属于广元窑中的高档产品(图18~图23)。广元窑黑瓷中有兔毫、玳瑁等装饰品种,其中黑釉兔毫盏在形制、底足和釉色等方面几乎与建窑黑釉兔毫盏完全一致,并且制作质量毫不逊色(图24)。因此,广元窑的这些器物,作为贡瓷进献给宋代宫廷使用是完全可能的。

三、四川磁峰窑、重庆清溪窑有烧制贡瓷的可能性

除广元窑外,宋代四川地区烧制高质量瓷器的瓷窑还有磁峰窑、金风窑、西坝窑、涂山窑、清溪窑等,它们的产品中也有鼓腹长颈瓶、觯式瓶、细颈胆瓶、鼎式炉、花口瓶、梅瓶等符合宋代贡瓷造型特征的器物。就产品质量而言,以磁峰窑白瓷、清溪乳浊釉瓷最为精良,最有可能烧制贡瓷。

磁峰窑白瓷中的觯式瓶和刻花香炉,釉色洁白,修胎精细,可与北方定窑媲美(图25)。清溪窑中的乳浊釉觯式瓶、胆瓶、花口瓶、梅瓶、碗等精品,造型优美,釉色与制作质量丝毫不输北方钧窑瓷器(图26~图28)。虽然目前尚无相关文献资料或可靠的器物铭文证明这两个瓷窑曾经烧制过贡瓷,但从其形制特征和产品质量分析,它们完全符合宋代贡瓷的标准。因而,四川磁峰窑、重庆清溪窑有曾经为朝廷烧制贡瓷的可能性。当然,这一观点,目前只是一种假说,有赖将来发现可靠的刻写有相关铭文的实物予以证实。

四川乐山西坝窑瓷器浅谈


从乐山市区出发沿岷江东岸逆流而行18公里左右,便可到达西坝镇。

西坝镇与五通桥隔江相望,是一个景色优美的充满人文色彩的古镇。离镇不远有著名的桫椤峡谷,这里,空气清新,气候凉爽,岩崖峥嵘,溪水淙淙,特别是遍布峡谷中的古老生物——桫椤树,更是令人心旷神怡。桫椤树与恐龙同代,已有两亿多年的生长历史,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称为“植物界的熊猫”、“远古生物的活化石”。5万多株桫椤树密布在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的山谷之中,犹如孔雀开屏般的桫椤树叶在微风中摇曳,常常使人看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桫椤大峡谷位于庙沱山中,山下的沫溪河,流水清清,波平如镜,有小漓江之称。在沫溪河转向之处,有庙宇为海法寺,寺中的摩崖石刻有晋王羲之和王举的石刻文字。

从海法寺出发,沿小路朝瓦片山山头前行,虽然全是梯田、耕地、庄稼、竹丛小道,但所到之处皆可看到碎瓷片、碎垫圈、碎窑具之类的东西。据当地人说,这里是当年窑州府的所在地。虽无城址,但绵延近5公里的陶窑遗址可以作证,从曾伍山下的东汉崖墓群中的陶棺可推之,此地在东汉时是特大陶器生产基地,规模和技法都相当宏大和成熟。

有资料说,西坝窑兴起于五代,鼎盛于两宋时期,元代后逐渐衰败,最终毁于明代。古陶瓷专家陈丽琼先生将此窑归于邛窑系,无论是从地理学上看,还是从陶瓷工艺学、陶瓷器型学上看,都是成立的。但与邛窑系其他瓷窑相比较,依然有着独特的风格——豪放、大气、粗犷!

笔者曾前往考察,在一个竹林丛中收集到不少瓷片,结合在收藏实践中所看到的实物,感觉到西坝窑生产的器物有罐、鼎、瓶、炉、壶、钵、盘、碗、盏、杯等,而以明器——魂罐、谷仓罐、钱罐为最大宗。

魂罐是盛骨灰用的,呈椭圆形,多堆塑单龙或双龙,龙的形态亦有繁简、优劣之分;谷仓罐是盛粮食的,呈圆塔状或长椭圆形,罐身塑一圈或多圈三角形锥体;钱罐是放钱币的,与一般同时代矮圆形罐相差无几。出现这种情况显然跟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这两个时期四川因战乱死人实在太多有直接关系,也反映了当时四川民间的丧葬习俗。

西坝窑的各种瓷器产品胎色多样,计有黑灰、砖红、灰黄、灰白、深灰、浅灰等,胎体粗糙厚重,带颗粒状杂质,胎表面施白色化妆土。釉色以黑色釉和酱色釉(包括酱黄釉、酱黑釉、酱红釉、柿色釉或紫金釉等)为基本色釉,也有褐色釉和少许灰白釉,多数器物同时呈现形态繁多的蓝、白、灰、黄、红色的花斑条纹——这是由于釉料不纯,含有铁、钛、铜等多种金属元素以及器物在窑炉中受热不均所造成的。

西坝窑瓷器多数修坯草率,因而,胎体厚而不均匀,修坯痕迹和接胎痕迹都很明显;施釉也不精细,普遍施釉不到底,釉层厚薄不匀,常见流釉现象和漏釉现象。器足多为饼形足、宽圈足、环形足、玉璧底足,以及底部外沿留宽圈足而中间保留一小圆饼的特型圈足,有的宽圈足内沿还向内斜削一刀。所有底部挖足粗糙,刀痕明显,粘砂多,缝隙多。

根据器型学结合年代对比,西坝窑宋代至元初的产品比元末明初时期的产品精细得多,相对而言,前一段时期的实用器和陈设器多一些,后一段时期明器多一些。

西坝窑在四川长期处于战乱、逃难人口很多、死人很多的时代背景下生产,难免为追求产量而粗放制作,但并不意味着当时西坝窑的制瓷工艺差。事实上西坝窑也生产了少量的精细产品,其中以用料讲究、修坯均匀、施釉精细、全身满釉、色调全黑或全紫的器物和具有各色花斑条纹(如蓝兔毫纹、白兔毫纹、玳瑁斑、油滴斑、虎皮斑、酱红色斑、酱黄色斑、不规则花斑等)者最具观赏价值,质量上乘者甚至可以被一些人误认为是建窑、吉州窑和广元窑的产品。

据笔者所知,四川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尚有不少古代陶瓷窑址,没有得到科学发掘,乐山西坝窑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四川特别是乐山地区的民间收藏家除将在古玩、文物市场上零星出现的西坝窑瓷器产品收藏起来以外,还积极地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研究,这无疑填补了我国古陶瓷研究的空白。希望笔者的这篇文章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四川夹江陶瓷产业集群 供应关系链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四川夹江陶瓷产业集群 供应关系链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四川合江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