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玻璃当瓷砖 > 导航 >

当茶恋上盖碗

当茶恋上盖碗

玻璃当瓷砖 瓷砖上打孔 瓷砖上墙

2020-04-27

玻璃当瓷砖。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用来冲泡茶叶的盖碗,过去多用来冲泡花茶和铁观音,现在已经没有限制。使用时既可以用来泡茶后分饮,也可一人一套,当作茶杯直接饮茶用。制作盖碗的材质有瓷、紫砂、玻璃等,以各种花色的瓷盖碗为多。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其中,自有道理。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以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杯形茶具呈直桶状,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何来品茗之雅趣,只可作“牛饮”;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茶温易冷却,香气易散失,不耐喝且失趣味。此外,茶泡久了,品质也会下降。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用杯、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

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使用法宝:

1、用盖碗品茶,杯盖、杯身、杯托三者不应分开使用,否则既不礼貌也不美观。

2、品饮时,揭开碗盖,先嗅其盖香,再闻茶香。

3、饮用时,手拿碗盖撩拨漂浮在茶汤中的茶叶,再饮用。

4、在闽南一些地区常以盖碗泡茶后再分茶,在北方地区通常用盖碗泡茶后就直接饮用。

延伸阅读

当瓷器开出了花


当洁白的釉面上留下亮丽的色彩

会交织出怎样震撼人心的激扬乐章

五彩花

CarPintos

一个热爱手绘的妹子

在她手下诞生的作品仿佛是一个童话故事

细腻的笔触

充满童真的图案和背景

让人一眼就爱上这美妙的作品

如果可以

我也想拿起画笔

在瓷器中绘下自己的故事

青花

CarolineSlotte

盘子上的图案就算再美

叠起来后其实就看不到了

用裁切方式让每层盘子最精华的样式都能被看到

虽然再也不能装东西

但是经过破坏后带来的高度艺术感

竟完全不会想再把它们分开!

当你看到作品的特写

你会发现层次分明、细腻惊奇的景象

解剖的花

BeccyRidsdel

制作了一些怪异的瓷器经过“外科手术”

盘子与杯子被破开“表皮”露出了内部的细节

剥开外层有些过时的古典花朵样式,露出里头更符合现代潮流的复古小碎花,彷佛随着时代衍进、下午茶器们也换上漂亮新衣服,颇有过年时除旧布新的欢乐感呢

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驰名海内外。在潮汕地区,家家户户都备有功夫茶具,无论到哪一家做客,主人首先招待你的,便是功夫茶。

功夫茶对茶具、水、茶叶、冲法都极为讲究,特别是冲法,要求很严格。

茶具有冲罐、茶盅和茶池。冲罐是陶土制的。有壶盖、茶嘴和把手。盅是瓷的,有半个鸡蛋壳大小和厚薄,看起来小巧玲珑,晶莹如玉。茶池的外形像个小鼓。

冲茶的全过程则有活火、虾蓄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低筛、盖沫、淋顶等十道程序。其中较为重要的是“高冲”和“低筛”。高冲即冲水时锅嘴离罐口要约一拳高,使开水能直灌罐底。茶从罐里筛下盅时,罐嘴要靠近盅口,防止茶水起泡、变凉,这就是低筛。筛茶时要均匀地筛进每个盅里,务必使各个盅的茶水保持一个成色。每筛一轮茶时,罐里的茶水要尽量筛出,点滴不漏,但却不能筛得太满,如还有茶水,要筛在茶池里。这是因为茶水留在罐里太久了,会变苦,影响下一轮茶的质量。而不能筛得太满是为了方便客人饮茶,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潮汕人请客人喝功夫茶时,也有许多俗礼。“茶三酒四”。他们认为喝酒还是四个人好,而喝功夫茶,3个人最为合适。所以,一套茶具,一般只配3个茶盅。请人喝茶时茶要浓,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如果淡了或者又有尊贵的客人来了,就要重新换上茶叶。

潮汕人不单在喝茶上下功夫,对茶具的爱护也是很下功夫的。相传从前有个过门不久的媳妇,收拾客厅时,见茶罐里四壁都是软绵绵、黑乎乎的东西,误以为是公公平时只顾冲茶,忘记茶罐的清洁,用手指两三下就把它抠了出来,里里外外洗刷一新,自以为会得到欣赏。谁料,公公一见火冒三丈。原来那些是茶碱。茶碱越厚,冲出来的茶色就越浓,香气也越浓。所以,茶罐是越老越好,即使不慎打破,也要请师傅用锡镶嵌起来。

紫砂壶:因壶适茶,因茶选壶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总所周知,紫砂茶具的优势在于茶,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因壶适茶,因茶选壶,用茶养壶养出道理,愈是紫砂古壶、旧壶,愈能养出个名堂;愈是名人名作愈容易养出精神;愈是别人感到难养的壶,愈能养成好壶。如是不是紫砂名壶,或泥质不好的壶,通过养壶还都能把它鉴别出来。爱茶爱壶者应以适用的、实用的、时代的、科学的泡茶方法来泡茶。养好紫砂壶,把握着茶、壶、茶的量、壶的容积、水、水温、火候、时间,形成优选的结构,编成规范的泡茶之法,乃使紫砂壶供真茶,色、香、味皆蕴。养壶天趣,珍如珠玉。以自己的实践探索出紫砂壶确是世间茶具之首的科学道理,肌理之贵可与隋珠赵璧比美,方就能体会其中无穷的乐趣。

用养壶之法,也能养好紫砂盆、紫砂雕塑和整个紫砂艺,充分显示紫砂艺自发暗之光,入手可鉴,久且色泽生光明的真谛,还报人间。制陶(制壶)艺人,对泡茶、养壶能使紫砂艺术显现真、善、美的灵光实相。我们能从茶文化、陶艺术中得到我们要得到的东西,得到应得的成果,从中陶冶我们的性情,达到美的休闲紫砂文化之享受,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地。

茶与紫砂 天作之合


从饮茶衍生而来的茶具,是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同样是一门独立、精深的学问。在所有的茶具尤其是茶壶中,紫砂壶以风流之姿坐稳当今第一把交椅,成了人们争相购买、收藏的器皿。

然而近来,关于使用劣质、仿制紫砂壶喝茶危害健康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让人们对紫砂壶的茶用价值产生了怀疑。近日,记者走访了本市一些紫砂壶研究、收藏者,他们表示,纯正的紫砂壶,仍是饮茶的最佳器具。

裕后堂纯正紫砂博究馆的王祖淦先生认为,“茶事以紫砂为上”的说法是准确的。据他介绍,紫砂壶适于茶事,首先就有科学依据。多项研究表明,常见的茶壶中,瓷壶偏酸性,玻璃壶偏碱性,而紫砂壶恰为中性,最适于保持茶质、提取茶香,可令茶与水有效融合。并且,和普通的陶瓷相比,紫砂壶透气而不渗水,可最大限度发挥茶香。用紫砂壶冲泡的茶,香气馥郁,口感上佳,紫砂壶几乎就是为茶量身定做的“衣服”。

自明代以来,紫砂壶的茶用价值逐渐广为人知。不过在早期,金银、瓷器茶具盛行的时候,紫砂壶还只能做陪衬。后来,伴随着紫砂壶的广泛传播与文人们舞文弄墨的追捧,紫砂壶后来居上,成为了饮茶时的必备器皿。紫砂的“加冕”与其说是创造,不如说是发现。只有紫砂最合茶性,能完美地诠释出茶的价值,可谓天作之合。

本市知名紫砂壶研究者罗文华先生说,紫砂壶不但善保茶香,其自身的性质也决定了适于泡茶。紫砂壶耐热好,导热慢,不但沏茶、煮茶时不烫手,饮茶时不烫嘴,且寒冬季节遇热水不开裂,较适于保养。此外,紫砂久经茶事后,色泽愈加温润古雅,还可保有茶香。紫砂壶本身造型大气简约,结合书画后更加形神兼备,其独特意蕴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度与风致。

当广彩遇上岭南画风


大师们正在瓷盘上创作。信息时报记者巢晓摄

信息时报讯(记者张建林通讯员海宣)在瓷器上绘画并不新鲜,但是当把岭南画派的国画与广彩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也算是一种大胆尝试。昨日,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海珠区文联和海珠区湿地维护中心等单位在海珠湖举办了墨织岭南—岭南画派与广彩传承交流活动。

活动邀请了市美协花鸟画艺委会的周国城、周国良、万小宁等15位岭南画派画家及许恩福、瞿慧玲、赵艺明、冯瑞华等多位广彩工艺大师。他们以广彩特殊颜料为绘画颜料,通过工写兼备的手法,以画入瓷,创作了一批具有岭南画派风格的广彩作品。

国家一级美术师、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周国城一口气在两个瓷盘上进行了创作。他表示,在瓷器上作画的颜料和水分控制与用宣纸完全不一样,“宣纸可以现场看到效果,而瓷器还需要窑制加温,出来的效果可能就与想象中的不一样”。

据悉,这批作品将于9月18日展出,并将陈列在海珠湖东驿站供游人参观。

当饮茶遇到了紫砂壶


中国人对茶的认识,传说起源于神农,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则发端于汉代,司马相如、扬雄等文人开始倡导饮茶。到了两晋时期,茶文化开始登堂入室,魏晋时期,正逢天下混乱,群雄纷起,文人学子无以匡世,遂产生避世思想,大兴清谈之风,高谈阔论,多兴饮宴。当然,真正可以终日豪酒不醉的毕竟是少数人,更多的人选择了饮茶。同时,一些有见识的政治家不满当时的奢侈之风,最早提出了「以茶养廉」的口号。自此之后,茶已经渗透到每一种文化思想领域之中了。政治家饮茶,以塑造自身的形象,文人饮茶,以引发艺术创作的思维。佛家把茶当作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道家将饮茶作为身心与大自然交溶的手段,饮茶又与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一拍就合,结下永世之好。

历朝历代,似乎没有一个政治家,一个统治者对「茶」存有微词,而总是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不断扶植、推广。唐代开始出现了贡茶,说明了宫廷在大力推广饮茶,也正因为这样,产生了茶圣陆羽,也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理论。宋代更是大力提倡饮茶,当时朝野之间盛行的斗茶之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道风景线。几乎在文化史上知名的文人和政治家,都与茶结下不解之缘,饮茶的普及已经上及天子,下至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了。明洪武24年,朱元璋为了减轻茶农的负担,下诏废止团茶,改贡叶茶,于是延续至今的饮茶方式出现了。

饮茶法从煮茶、点茶到泡茶、茶叶也经历了粉茶、饼茶、团茶、叶茶等过程,一千多年来,茶文化的不断深入,改革、更新,每一次饮茶方式的改变,都是对新茶具的一次呼唤,唐代出土于长沙窑的各种水注,宋代建阳窑的黑釉盏,都与同时期的饮茶方式相适应,明代流行叶茶冲泡法,不久以后,紫砂壶也就出现了。

饮茶方式和茶制品用了几个朝代的时间共同追求最佳的形式,茶具也花费了几个朝代的时间,三方面的互动,终于找到了紫砂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