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 导航 >

壶中自有乾坤在,煮茶品茗任江湖

壶中自有乾坤在,煮茶品茗任江湖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古代官字在瓷器上的写法 大理石瓷砖

2020-04-27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在紫砂的“江湖”里,还没有能够形成声势浩大的局面,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紫砂的发源地,宜兴是得天独厚的一个好地方。而壶中江湖老大的地位也是凭借爱壶之人口口相传的。“默默无言。悟透了天上人间。听鹤唳长空,看青山已老。江湖水,尽收进。一壶阳羡月,仁者无敌。”所以,君子不器,壶以载道;所以,壶出于神,智隐于壶。关于紫砂壶的点滴种种,或许我们只能深埋于心而无法溢于言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一样的江南。然而,“烟雨江南烟雨梦,梦入江南望飞鸿。鸿飞万里托锦书,书言大道在壶中。”

明清两代,伴随着瓷器的兴盛,紫砂艺术也迅速发展起来。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壶家三大”、“四名家”,到了清代,砂艺高手辈出。至康熙年间,开始有宜兴制作紫砂壶胎。作为珍贵的御用品,帝王的嗜爱把玩,使得紫砂顿时声名鹊起。

紫砂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它作为茶具的属性,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积累和沉淀,是一种精神国度的构建和延续。持一把精致的紫砂壶,品一杯上好的茗茶,于江南烟雨中品百年风流,悟一世禅机,岂不快哉!关于江南文化的内核,我们或许能从历史留给我们的这样一个版图的各个角落感触一二。关于江南文化对江南人潜移默化的熏陶,我们或许能从贩夫走卒的点滴生活里、从小桥流水的屋檐下窥见一斑。而宜兴紫砂壶,无疑是江南文化一个很好的载体和浓缩。

紫砂虽小,却壶通大道。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需要精神世界的建构。紫砂壶的存在,使人们有了一个养气的媒介。一块紫泥,在点石成金的巧思里,承继着文人风雅,流转着世代交替,同时也将人类的才情融捏握于寸土之间。壶中天地大,这天地是排除一切物质、利益、私欲之外的另一种境界,集儒释道三家之精华,包含了人们对自我、对自然、对人生以及对世界的思索和感悟。于繁杂世事中,觅得一处沉静的心灵空间。自古茗壶似名人,壶的风格与古代文人雅士一样,各有千秋而绝不雷同。

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赋予紫砂壶独特的魅力,而这样的魅力也迎合了江南诸多精细雅致生活人士的审美心理、审美需求和收藏品需求。中国文化,向来注重和谐,有“和成天下”、“壶成天下”之说。宜兴紫砂壶跟“和”文化有着一种无形的默契和相通。不仅仅“壶”跟“和”谐音,紫砂壶自身所体现的一种敦厚、朴质也跟“和”相一致,壶嘴要收敛,嘴把壶体上下要和谐、协调,这样才符合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诉求。你付出多少努力,就会养出什么样的壶来。紫砂壶的外表还是诗书画的载体,刻上一些铭文或诗句,既可以展现紫砂壶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提升个人鉴赏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养壶、玩壶其实也是一种为人的乐趣所在。壶因人的养而有灵性,人则因壶生发感悟。

壶中自有乾坤在,煮茶品茗任江湖。无论是懵懂未开后的醍醐灌顶,还是大智若愚后的风雅气度,再或者是韬光养晦间的从容不迫,紫砂壶给人的都是一种无尽的享受。壶者,虚实分明,而又虚实合一。实者共赏,虚者为用,有无相通,阴阳相生。一壶在手,思接千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样,有壶的地方就有延续千年的江南精神和虚怀若谷的大度情怀,更有对紫砂工艺美术大师的缅怀之情。

壶在手中,功夫在壶外。于笑谈间,也可以赴一场人与壶的精神盛宴。

精选阅读

紫砂壶中悟“方圆”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检察院副检察长。1979年2月调无锡市检察院工作,先后从事刑事检察、反贪污贿赂、法律政策研究和法制宣传工作;2001年3月起任现职。

1971年,我16岁,在远离江苏省无锡市区的宜兴新芳铁矿工作。每个月的休假期,我总有在水路上来回一趟的经历,从我的家乡无锡到宜兴。

三个半小时的水上行程,沿途是湖光山色。我时常在休假途中陶醉,但又感到一阵阵的迷惘。当时处在“文革”后期,前途未卜的我就像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对人生充满了难以排遣的惆怅。每当这时候,我就喜欢徜徉在宜兴的街市小巷。日子久了,就发现随处可见的摊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紫砂壶,便经常随手拿起一只来把玩两下。

殊不知小小的紫砂壶在不经意间,竟成了我打开世界的一扇窗口。当时缺少文化读物,也没有人能教授我知识,紫砂壶上刻画的宜兴山水、书写的诗词歌赋,让我产生了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从此,宜兴大街小巷的茶壶摊前,就出现了一个常常痴痴看壶却并不买壶的少年。

1974年,我离开宜兴到无锡机械制造学校读书。20年后的1994年,我已步入中年。那年春天,我在参观无锡博物馆时,看见馆内的商店有紫砂壶出售,并惊异地发现,在紫砂壶的渊薮之地,居然没有一件名家的作品。于是,我与当时的博物馆馆长杨建平先生一起,发起了一个“百位名家赠茶壶”的活动。活动参与之热烈出人意料,共有120多位名家赠送了茶壶。此后,凡有朋友来无锡,我总要带他们去博物馆,看看那批珍贵的“名人壶”。

壶缘

提起收藏茶壶,要从我1979年进入无锡市检察院说起。从事机关工作,与茶的关系密切起来。伏案写作时,正襟开会时,午后闲暇时,都少不了它。喜欢上了饮茶,就对饮茶的器具在意起来。经过饮茶人的一致推介,饮茶的首选用具就是紫砂壶。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对紫砂壶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1985年的一天,我的朋友约我到工艺师蒋彦那里去买壶。听说就像画家徐悲鸿擅长画马一样,蒋彦做“南瓜壶”(类似南瓜状的壶)特别拿手。

直到亲眼见到蒋彦制作的壶,才发现和商场里陈列的那些壶完全是两回事。无论形状、样貌都是截然不同。原来地道的紫砂壶考究的是“方非五式,圆不一相”,名家制作的紫砂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构思与技法,而且一次只做一把壶,自然体现出独有的个性特征。在朋友的怂恿下,我买下了蒋彦制作的“锦囊壶”。这把壶造型奇特,由8个花瓣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瓜状。这是我正式收藏名家作品的第一把壶。

发现了其中的精彩后,我开始系统地进行学习。慢慢地,我懂得了欣赏把玩紫砂壶“泥、形、工、功、款”五字的讲究,也掌握了通过鉴别紫砂壶的形状、壶身的刻字、刻画以及制作人是否知名等等,来判断紫砂壶的优劣。

此后,我对紫砂壶的兴趣就不再只是用来饮茶,而是开始了我的收藏生涯。

壶趣

在我收藏的近300把茶壶中,我最喜爱的是“青狮壶”,这其中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潘持平先生,国家高级工艺师,宜兴紫砂壶协会的秘书长,他所制的壶每把价格都在万元以上。他的作品我十分欣赏,但平时只能隔岸观火,瞧个热闹。

一次,他和几个紫砂壶爱好者到我家来做客。潘先生看到我家的装修花费寥寥,质朴简单,十分喜欢。刚巧他家也要装修,便提出让我来设计。

推托不过,我利用两个月的所有休息日,精心地为他做了家居设计。没想到,事后潘先生居然送我一把由他亲手制作的“青狮壶”。“青狮壶”是他的力作,特点是拎起茶壶盖就能提起整把茶壶,是众多收藏爱好者垂涎已久的壶中经典。

壶经

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紫砂壶之所以受到人们青睐,是因它与其他泡茶器具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得到一致公认的本质特征——“透气不漏水”。用它来冲泡各种茶有着特别的香味,而且时间用得越长效果越佳,其结果不仅反映泡茶的内涵,而且在紫砂壶的外观上也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时光荏苒,我离开宜兴已经30多年了,工作之余却始终对出产五色紫砂土的宜兴有着深深的眷恋。随着对紫砂艺术研究的深入,我逐步领悟到紫砂艺术对人的心理渗透。

比如紫砂壶的壶形,绝大多数是以方和圆两种形式来表达,人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千百个紫砂茶壶,都离不开方与圆的基本形态。我在20多年的检察工作生涯中,一直在琢磨着“方圆”二字,“方”代表着为人正直、品行方正;“圆”代表着圆满周全,为人处事灵活变通,正如古人所云:知欲圆而行欲方。

2001年,我调至无锡市惠山区检察院任副检察长以来,对这“方圆”二字有了更深的体会:做好各项检察工作要做到方,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依法办事,执法公正;而待人处事、人际交往必须做到圆,为人处事圆通圆满。这“方圆”二字始终伴随着我的做人做事,并不断以此来改变着自己的心境。

品茗佳器白覆轮


白覆轮非我国古陶瓷之术语,乃日本陶瓷界对于我国唐宋古陶瓷中一类外施黑釉、内施或白或黑釉、口部外壁必呈一白线的茶盏的特定称谓。自古以来,这类釉色反差强烈的古瓷生产量就很少,品位较高以致曲高和寡,其中之精品更为罕见。

唐代是茶饮普及的时代。在之前的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仅限于南方,《洛阳伽蓝记》中明确记载当时北方饮“酪浆”,南方饮“茗汁”。直到唐王朝统一全国后,南北方各族人民才普遍接受并喜欢上了茶饮。当时在民间,因佛教僧侣的提倡和禅宗思想的盛行,比丘去昏消滞的茶饮已是“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另据史料记载,唐代大内每每以茶汤侍奉,如《杜阳杂编》中便记载:“文宗皇帝尚贤乐善……常延文士于内廷讨论经文,较量文章,令宫女以下侍茶汤饮馔”。可见,茶在唐代的流行程度是多么广泛,上达天子,下至黎民,莫不为之倾倒。

当然,茶具中最主要的物件便是茶盏。唐人因饮用煎茶,故而注意汤花的变化,时人分汤花为“沫”、“氵孛”、“花”三种,尤其认为煎茶到“氵孛”而饮最为有益。如此以往,经年累月中唐人不知不觉地对于茶盏与汤色的关系也开始了探索。

中唐时,竞陵人陆鸿渐在其所著《茶经》中就当时各窑出产的茶盏作了品评,影响至今。此中,以邢窑产品为典型的白瓷茶盏名列第二,仅次于“捩翠融青瑞色新”的越窑秘色青瓷。这大概也与唐代瓷器生产的“南青北白”格局有着莫大关系。

考察彼时白瓷,能与邢窑相媲美而成为唐代皇家用瓷的还有巩县窑的产品。该窑在今河南巩县,有小黄冶、铁匠炉村、白河乡三处窑址。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中有“开元中河南贡白瓷”的记载,大明宫遗址亦出土有巩县窑白瓷。

本文所谈的这只白覆轮茶盏正是此窑所出。这不禁令人想到或许它曾装点过大明宫的某处殿宇,或许还被哪位妃嫔、文士把玩过一番,或许它的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此刻与笔者的偶遇,让人备感因缘际会之神奇。

壶里乾坤大,紫砂文化深


为什么宜兴的紫砂壶好?这可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它是艺术品,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可以“直齐商彝周鼎而毫无愧色”(见张岱《梦忆》)。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用以沏茶,茶味特别清香;“用以盛茶,不失元味”。明人文震亨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许次纾也说:“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在林古度《陶宝肖像歌》里也有“九且色泽生光明”的诗句。这种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特点,使紫砂壶的身价“贵重如珩璜”,甚至于超过珠玉之上。 

如果说一种爱好成为职业、成为痴迷,甚至成为人生追求,会是怎样的情形?紫砂壶是爱好,也是一门艺术。壶不仅可以用来沏茶,而且摆在那里,就是一道风景。

一壶一世界认壶

学习紫砂最好方法,是了解历史传承。紫砂壶起源于明末,距今有600年历史,时大彬、李仲芬和徐友泉并称为明代三大紫砂‘妙手’,其后发展到现代,一代代的大师做出了许多精品。大家要从学会认壶开始。每一件紫砂壶的精品都凝结着制作者的心血,可以说一壶一世界。

方寸圆变化做壶

紫砂壶的原料分紫泥、红泥、绿泥三中,在窑中烧制,紫泥1170度显红色、1180度是褐色、1190度到1195度则是紫红色。壶的工艺也有明确分类,有专门练泥的,有专业做壶的、还有专心烧窑的,每个工艺关注的环节都是不同,而做壶大师考虑是泥料可塑性。每把好壶表现肌理、想法都不一样,要在方寸之间,手掌之内,把圆的变化表现出来,做成多球多汁、圆鼓名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从古至今,紫砂壶制作大师屈指可数,即使到今天,能做壶的工艺美术大师也不过千人,都在宜兴,能称作大名家的寥寥数人而已。

知理而明趣选壶

有茶人问到如何选壶,其实喜欢就行。买紫砂壶都是给自己买,可以沏茶,当摆设,更多是收藏品,也是艺术的追求。行家选壶,从形、神、气、态上看,形是面相,神即韵味,气是内涵,态指姿态,这些方面贯通一气,圆润协调,感觉出美来,才是把好壶。壶的适用性也很重要,视觉舒服感,出水流畅否,端拿舒适性都是要考虑。实用是理,爱好是趣,大家赏壶要知理而明趣,有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茶人注意拿壶、递壶、赏壶动作。拿壶时要中指勾、无名指顶、拇指按,递壶要壶盖分离。

真是“壶里乾坤大,紫砂文化深,”一把价值过万的掌中小壶,让人看了又看,百看不厌,越看越喜欢,体验到艺术带来的趣味。茶人感慨,紫砂壶学问之大,让人大为惊叹,收藏紫砂壶非常值得。(

任蓉华:说说公鸡碗


近日,“公鸡碗”成了网络上热论的焦点话题,究其原因是有网友发布了一组香港TVB影视剧照,其中无论是1983年拍摄的《射雕英雄传》,还是去年收视火爆的《大太监》,甚至连周星驰系列电影,几乎都用了同一款碗,即印有公鸡图案的“公鸡碗”。无怪乎,网友们调侃TVB节约到家,戏言其“公鸡恒久远,一碗永流传”。

事实上,“公鸡碗”在早年曾流行于广东和闽南一带,另被称之为“鸡公碗”和“鸡角碗”,几乎家家户户的碗、碟、汤匙等陶瓷餐具上,都印有栩栩如生的公鸡图案。“公鸡碗”图案用红、墨绿、黑等简单色彩,很随意地彩绘着公鸡、芭蕉和花卉,粗犷之中流露出一股古朴之美。“公鸡碗”通常口大底小,体型较阔,是一般饭碗的两到三倍,很适合男丁吃饭,也极富内涵,寓意公鸡啼鸣,早早唤人们起床,催人奋进,象征着起家、富贵、添男丁。

为何碗上画的是公鸡,而不是其他动物呢?在农耕社会,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鸡作为司晨,是人们生活的警钟。并且,在我国传统观念中,雄鸡是辟邪化吉的神物,有“玉衡星散为鸡”的说法。古人还认为鸡有“五德”,所谓“鸡具五德:首顶冠,文也;足傅距,武也;见敌能斗,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时,信也。”如此一来,公鸡便兼备了文、武、勇、仁、信五种品德。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公鸡碗”以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特点和美好寓意,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普遍喜爱。如今,随着造型精美,图案华丽的新式餐具的替代,朴素的“公鸡碗”渐渐淡出了家庭的视野,但却也因此逐渐受到了收藏家们的欢迎。我曾在一位搞瓷器收藏的朋友那里,有幸见到几只民国时期的粉彩“公鸡碗”,碗口菱形,大概是由于人工绘画印模烧制的原因,每个碗上的公鸡、花草均不相同,极具收藏价值。

如今,在某些老字号的粤菜馆,仍然可以一觅“公鸡碗”的踪迹,且不单餐具全是清一色的“公鸡碗”,更有“公鸡杯”和“公鸡碟”等。端坐馆中,以“公鸡碗”就餐,豪迈之气平地而起,怀旧之情油然而生。

紫砂文化:紫砂壶中的文化积淀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喝茶健身是茶道的修身法则,然其文化内涵为养性。德者喜水,上善若水,水有汹涌澎湃之势,气吞山河,水有平静如镜之态,摄人魂魄。所以茶道在泡茶、倒茶、分茶的过程中,有韩信点兵、关公巡城、百鸟朝凤、凤点头等等奇妙的茶语,初始金戈铁马,尾时婉约动人,几道茶下来品味、阅古、引喻,无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洗涤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的紫砂壶在此过程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引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品位。

饮茶习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人雅士平时经常聚集一起,且鼎且缶,以啜以饮,视为可获得无穷的情趣。据汉代《华阳国志》,司马相如《凡将篇》和杨雄的《方言》等书中记录了,武王伐纣时就出现将茶作为贡品,和反映西汉时代买茶、烹茶、饮茶的事,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有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饮之语。可见饮茶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更为普及,茶器并日趋工巧,唐代末年出现了饮茶最理想的茶壶──紫砂壶,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艺人精心制作,其壶颜色紫红、质地细柔,造型古朴,泽地典雅,贵如鼎彝。宋代的紫砂壶已在文人中广为使用,大诗人欧阳修曾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诗中的紫瓯即紫砂壶。宋代后期到明代的宜兴紫砂生产的崛起,很快成为全国的紫砂器生产中心,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宜兴始终是一领中国紫砂壶制作风骚,直至今日。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太湖之滨。古代称阳羡,唐代已是著名的产茶基地,许多名茶年年进贡,供皇府上下享用。唐代茶仙卢寺云:天子须赏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因此,在宜兴很早就出现用丁山和蜀山的泥土,制作饮茶的紫砂壶。明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录》一书中记载,明代嘉靖制紫砂器艺人龚春的出现,把中国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龚春本名供春,少时为吴颐山的伴僮,当吴颐山的金沙寺读书时,他就偷闲出来,私访金沙和尚,精淘细土,勤于折捏制,终成大家。龚春成宜兴紫砂制作的一代宗师后,他的作品被称为供春壶,当时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美称。从此,宜兴紫砂器生产发展迅速,百品竟新,名家辈出。

清代中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加入紫砂壶设计制作过程,使集书法、绘画、工艺为一体的紫砂壶刚问世,就赢得社会肯定,称赞曼生壶是中国紫砂壶制作历史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此后,许多书画家参与紫砂壶的绘画和书法,诸如海上画派盟主任伯年和吴昌硕,为热恋紫砂艺术,曾几乎荒废本业。这一习俗至今沿袭。

紫砂文化:壶里乾坤大 紫砂学问深


如果说一种爱好成为职业、成为痴迷,甚至成为人生追求,会是怎样的情形?见到“畅茗苑”简斋李老师时,他告诉记者,“紫砂壶是爱好,也是一门艺术。壶不仅可以用来沏茶,而且摆在那里,就是一道风景。”上周六,“我是茶人”海选培训第四课紫砂壶专题开讲,记者作为茶人一员,领略到“博大精深”的壶中乾坤。

一壶一世界认壶

“学习紫砂最好方法,是了解历史传承”,老师介绍,“紫砂壶起源于明末,距今有600年历史,时大彬、李仲芬和徐友泉并称为明代三大紫砂‘妙手’,其后发展到现代,一代代的大师做出的精品,大家要从学会认壶开始。每一件紫砂壶的精品都凝结着制作者的匠心独到,可以说一壶一世界。”记者一听,才知道紫砂壶学问蛮深,再看周围同学,也是似懂非懂。接着老师拿出一个壶来,从钮、盖、腹、把、流嘴、足、气孔等结构讲起,指明底线、深桶、把手、口线、盖板专业名称,让大家有了基本认识后,开始说壶的制作。

方寸圆变化做壶

李老师介绍,紫砂壶的原料分紫泥、红泥、绿泥三中,在窑中烧制,紫泥1170度显红色、1180度是褐色、1190度到1195度则是紫红色。壶的工艺也有明确分类,有专门练泥的,有专业做壶的、还有专心烧窑的,每个工艺关注的环节都是不同,而做壶大师考虑是泥料可塑性。“每把好壶表现肌理、想法都不一样,要在方寸之间,手掌之内,把园的变化表现出来,做成多球多汁、圆鼓名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从古至今,紫砂壶制作大师屈指可数,即使到今天,能做壶的工艺师也不过千人,都在宜兴,能称作大名家的寥寥数人而已。”老师如是说。

知理而明趣选壶

有茶人问到如何选壶,老师直言“喜欢就行”。买紫砂壶都是给自己买,可以沏茶,当摆设,更多是收藏,也是艺术的追求。行家选壶,从形、神、气、态上看,形是面相,神即韵味,气是内涵,态指姿态,这些方面贯通一气,圆润协调,感觉出美来,才是把好壶。壶的适用性也很重要,视觉舒服感,出水流畅否,端拿舒适性都是要考虑。实用是理,爱好是趣,大家赏壶要知理而明趣,有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老师纠正了诸如“拿着壶盖敲听声”的不良习惯,提醒茶人注意拿壶、递壶、赏壶动作。拿壶时要中指勾、无名指顶、拇指按,递壶要壶盖分离。最后老师随后拿出珍品让大家欣赏,现场发出一片赞叹声。茶人们小心翼翼传看着,对紫砂文化有了初步认识。

真是“壶里乾坤大,紫砂学问深”,一把价值过万的掌中小壶,让人看了又看,百看不厌,越看越喜欢,体验到艺术带来的趣味。茶人陈先生感慨,“今天紫砂壶专题讲座大开眼界,来的非常值得。”本报联合西大街古道茶城推出的“我是茶人”海选活动,报名的茶友将根据爱好,分组分批分期进行茶艺免费培训,近期将选择资深茶人进行一场冲泡技艺比赛,最后由评审小组专家从中评选出优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