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海捞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普通瓷器在海里放几个月 摇身一变成了珍稀海捞瓷

普通瓷器在海里放几个月 摇身一变成了珍稀海捞瓷

海捞瓷器的鉴别 清三代海捞瓷器怎么鉴别 普通古代瓷器价格

2021-04-30

海捞瓷器的鉴别。

前段时间,北宋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一事,曾在国内收藏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与沉船一起在海底埋藏多年的各种陶瓷文物,曾一度成为藏家们热捧的对象。然而,最近杭州的收藏品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表面粘着各种水生动植物尸体、看起来酷似埋在海底多年的假冒海捞瓷器,不少有多年经验的老藏家都上了当。

有近十年陶瓷器收藏经验的陆先生是其中之一。两个星期前,他花了近四万元买了花瓶、盆子等四件号称为明代的旧瓷器,"这些瓷器表面上还粘着一些贝类、水生植物的残骸,看起来似乎已经在海里埋了多年。"然而经过多位瓷器专家的鉴定后,陆先生傻了眼:这四件海捞瓷均系仿制品,与普通景德镇瓷器的价值相当。

近段时间,浙江省收藏品协会的相关专家接到了不少海捞瓷的鉴定工作,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假冒的。业界知情人士透露,假冒海捞瓷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只要将一件普通的仿制品扔到海里放置几个月,让普通瓷器的外表上附着水生动植物的残骸,就能做出海捞瓷的效果来。如此炮制出来的海捞瓷,效果逼真,真假不易鉴别。

专家分析,假冒海捞瓷的出现,其实是造假者抓住了部分收藏品投资者希望捡漏的心理。"海捞瓷的概念是今年才开始流行的,不少瓷器玩家都认为初期量大,价格会比较便宜,于是抱着尝头口水的心态加入收藏,结果被制假者捞了个正着"。

对此浙江省收藏协会副秘书长王玉建议,目前瓷器收藏的门槛已经很高,捡漏的可能性很小,即便是真品,价格也存在泡沫。"对喜欢瓷器文化的爱好者来说,收藏该类藏品应慎之又慎,最佳的做法是多看少买。"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海捞瓷回流瓷收藏前景较好


近日,媒体披露位于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在水下博物馆沉睡八百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经过淤泥清理后已进入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

自郑和下西洋打通海上丝绸之路起,中国的瓷器便开始了大规模出口。一艘艘航船,颠簸在浩瀚的海洋,些许水面的灿阳照射在瓷面上美妙绝伦。亦是东方审美向西方的缓缓前进与渗透,在每个碗钵的瓷面上,每个杯盏的盏沿上……遇不测风浪而致翻船,整船的陶瓷坠入海底,沉睡千年,近年打捞出水,重新流入市场——这便是海捞瓷的由来。

资深陶瓷藏家及陶瓷鉴定专家李卫国表示,十几年收藏热至今,国内的高古瓷及明清瓷被收藏殆尽,剩下的有残缺也不被收藏家喜爱。再加上之前南海一号的打捞直播与黑石号沉船的发现,使海捞瓷成为持续焦点及争论热点,藏家们也瞄上了回流瓷及海捞瓷。

海捞瓷,其前身本属于明清两代的外销瓷器,外销中途沉船入海,近年打捞出水的瓷器称作海捞瓷。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拥有中国瓷器是一种荣耀,他们大量收藏中国瓷器,从而带动了中国瓷器的出口量。

李卫国分析,中国向海外出口瓷有三个高潮:一、唐宋时期。这个时期出口量要小一些,当时受船体的限制,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遇上海浪、台风,九死一生。这个时期的瓷器出口主要是湖南的长沙窑。基本以生活用具居多,比如执壶、瓦罐等。二、金元时期。主要是福建德化窑及漳州窑、湖田窑。三、明清时期。主要是出口。郑和下西洋打通了海上丝路,促进了对外贸易,茶叶、陶瓷大量出口,也繁荣了国内市场。这一时期出口量大,瓷器的制作也较为精美。还有一些是国外图样、图徽定制的。

这一时期的瓷器繁复华丽。迎合了外国人的欣赏口味。

目前,在国外的跳蚤市场以及小的拍卖会上,都有中国人的面孔,回流瓷在当地的价格渐渐抬升。国内收藏界也认同这些瓷器的回归,价格节节攀升。今年以来,回流瓷升值了一到两倍。

但是目前的市场价位仍远没有体现高古瓷应有的价值。一则,横向类比,一把现代工艺师做的紫砂壶价格动辄数万元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元,一件当代大师瓷卖到数万元也是常事,而同类型的回流壶目前一个才三万元。二则,纵观近年来民窑瓷器的市场价格,呈现的是一个稳健上涨的走势,而海捞瓷作为一种特殊的民窑瓷,比一般的传世民窑瓷包含了更多的文化价值;国外收藏者对海捞瓷的兴趣几十年有增无减,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海捞瓷本身的价值。正因此,也说明回流瓷、海捞瓷有巨大的收藏空间。毫无疑问,收藏家看好海捞瓷的升值潜力,也是众多藏家迅速接受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其价格的涨幅是可以预期的。因此,将来海捞瓷回流瓷还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海捞瓷到底价值几何?


一项有关海捞瓷的发掘和清理工作,再次将海捞瓷这种出水文物带入人们的视野。海捞瓷到底价值几何?

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发掘现场

近日,媒体披露位于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在水下沉睡800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经过淤泥清理后已进入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南海一号”的考古团队透露,自2013年11月“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出土小件器物瓷器标本623件,金器107件,漆木器11件,铜钱5000余枚,残损标本2100多件,另有少量动植物残骸。

“南海一号”运载最多的是瓷器,现出水数千件汇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

那么,海捞瓷到底价值几何?

“海捞瓷”修复需分外小心,由于长期浸泡水中,釉质极易刮伤。

上世纪80年代,英国人麦克•哈彻将发现于南中国海的一条清代沉船上的2万余件中国瓷器在阿姆斯特丹拍卖,直接获利8000余万法郎。此人可说是将“海捞瓷”推向市场的始作俑者。

此后跟随者众,“海捞瓷”的价值和影响与日俱增。“德兴”号近30余万件清代漳州窑瓷器在德国法兰克福被拍卖,继之又有发现于越南、泰国等地的沉船文物被陆续拍卖。

这一现象目前也已蔓延至中国大陆,2005年秋季中国嘉德艺术品拍卖公司秋季拍会上,214件“海捞瓷”拍品,成交197件,成交率达92.05%,总成交额达272.7万元,而拍前的预估价仅为100万元左右。显然拍卖成交结果大大出人意料,而各方对“海捞瓷”及明清外销瓷的热情也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发现于万历沉船上的青花军持,军持是专为阿拉伯人烧制的盥洗用具。

历史上,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铁器等一直是向海外诸国输出的大宗物品。但由于海水环境的因素,丝绸、纸张等有机类物质很难保存。铁器等金属物品亦会严重锈蚀,只有瓷器可以长期不受侵蚀,所以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沉船物品当中,基本是以瓷器为主的。

目前我们看到的出水瓷器大体上可以按照保存状况分为新旧两种。

所谓旧,是指这些器物本身的釉面已经受到严重磨损,器体上(特别是露胎部位)多粘有贝壳、珊瑚等杂质。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沉船所处位置多属沙石质海底,这种地质结构的海底一般比较坚硬致密,遇难船只的船体结构直接接触到海床导致破碎。

由于古代船舶的肋骨、舭骨、隔板等构件大多是由不同形状的铁钉以及粘合物连接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失去作用,今天我们如果从上方俯视的话,看到的是一个以龙骨为中心的正投影平面散落摊开的解体船型。作为船货之一的瓷器,一部分在沉没过程中倾倒到船外,直接散落在海床上面,而遗留在船体内的瓷器随包装材料的分解也会直接暴露在海水当中。这种情况在地中海、阿拉伯海等海域尤为常见,我国的南海西沙、南沙海域等亦属此类情况。

由于潮汐作用,裸露的瓷器每天要受到两次高潮、低潮的海水冲击,器物与海沙不断摩擦,造成釉面完全失去光泽,触摸时手感非常粗糙。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宋代铜镀金带饰。

从海底打捞出的瓷器中还经常会见到一些我们以往不常见的器型,如“南海一号”所出的青白釉叶蔓纹碗、盘以及许多明显仿金银器的折沿盘;西沙华光礁出水的钵形器、仰莲装饰炉等,就目前已知的陆地田野发掘与传世品都未见到类似的品种,这应是为海外市场专门定制的品种。

中国古代的船舶素以体型巨大而著称,这一点在我们工作过的“南海一号”、华光礁、碗礁沉船中都可以得到印证,过往资料显示,即使是一条不满百吨的短途小型航船也可装载万件以上的器物。如果将金额数量均摊,就会发现其实它们的单件市场价值并不高,通常仅在千百元之间,以曾在德国拍卖的“泰兴号”为例,许多器物的单件成交价不过10欧元左右。

因此,实际上“海捞瓷”除了并不高昂的金钱价值外,更重要的还是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沉船与以瓷器为代表的船货进行考古研究,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当时文化贸易等情况,还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更好地复原历史原貌。

考古人员整理出水的瓷器

“海捞瓷”品相分新、旧


目前我们看到的出水瓷器,大体上可以按照保存状况分为新、旧两种。所谓旧,是指这些器物本身的釉面已经受到严重磨损,器体上(特别是露胎部位)多粘有贝壳、珊瑚等杂质。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沉船所处位置多属沙石质海底,这种地质结构的海底一般比较坚硬致密,遇难船只的船体结构直接接触到海床导致破碎。

古代船舶的肋骨、舭骨、隔板等构件大多是由不同形状的铁钉以及粘合物相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失去作用。今天我们从南澳Ⅰ号上方俯视的话,看到的是一个散落摊开的以龙骨为中心的正投影平面解体船型。所以,在沉没过程中,瓷器一部分倾倒到船外,直接散落在海床上面;遗留在船体内的瓷器随包装材料的分解也会直接暴露在海水当中,这种情况在地中海、阿拉伯海等海域尤为常见,我国的南海西沙、南沙海域等处亦属此类情况。由于潮汐作用,裸露的瓷器会受到两次高潮、低潮的海水冲击,器物与海沙不断摩擦造成表面的釉面的打磨,最后完全失去光泽,触摸时手感非常粗糙。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沉船被掩埋在深厚的海泥之下。仔细考察我国的沿海地理,可以发现从北到南依次有辽河、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注入,这些内陆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入海,不仅造成了海水的混浊,同时在大陆架上形成厚厚的泥土层。船只沉没后,海底淤泥会形成向下的吸力,再加上自身重量的作用,船体通常是被掩盖在海底平面以下数米,直到接触到致密的泥沙层才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瓷器运输上船时通常是有木箱、竹筐甚至像缸、瓮等大件陶瓷品作为外包装的,与前者直接散落海床表面不同,瓷器受到了更好的保护。这类器物一般是当时生产后直接上船,没有任何使用过的痕迹,釉面亦无丝毫磨损,给人的感觉如同新制仿品。出水后灿然如新,很难相信已被掩埋了数百年之久。

再论海捞瓷的市场与价值


“海捞瓷”是收藏市场上对于从海底打捞出水的瓷器的一种称谓。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曾经有五艘中国沉船相继被发现打捞,从而将原本深埋在海底的一个个历史碎片重新捡拾起来。特别是近期有媒体报道称,经过7年的保护性发掘,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此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海捞瓷也再一次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话题。近日,古陶瓷鉴赏家、收藏家胡智勇在接受中国文物网采访时就表示,海捞瓷品种多样,有些精美程度堪比官窑瓷器,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近日,媒体披露位于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在水下博物馆沉睡八百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经过淤泥清理后已进入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

自郑和下西洋打通海上丝绸之路起,中国的瓷器便开始了大规模出口。一艘艘航船,颠簸在浩瀚的海洋,些许水面的灿阳照射在瓷面上美妙绝伦。亦是东方审美向西方的缓缓前进与渗透,在每个碗钵的瓷面上,每个杯盏的盏沿上……遇不测风浪而致翻船,整船的陶瓷坠入海底,沉睡千年,近年打捞出水,重新流入市场——这便是海捞瓷的由来。

资深陶瓷藏家及陶瓷鉴定专家李卫国表示,十几年收藏热至今,国内的高古瓷及明清瓷被收藏殆尽,剩下的有残缺也不被收藏家喜爱。再加上之前南海一号的打捞直播与黑石号沉船的发现,使海捞瓷成为持续焦点及争论热点,藏家们也瞄上了回流瓷及海捞瓷。

海捞瓷,其前身本属于明清两代的外销瓷器,外销中途沉船入海,近年打捞出水的瓷器称作海捞瓷。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拥有中国瓷器是一种荣耀,他们大量收藏中国瓷器,从而带动了中国瓷器的出口量。

李卫国分析,中国向海外出口瓷有三个高潮:一、唐宋时期。这个时期出口量要小一些,当时受船体的限制,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遇上海浪、台风,九死一生。这个时期的瓷器出口主要是湖南的长沙窑。基本以生活用具居多,比如执壶、瓦罐等。二、金元时期。主要是福建德化窑及漳州窑、湖田窑。三、明清时期。主要是景德镇陶瓷出口。郑和下西洋打通了海上丝路,促进了对外贸易,茶叶、陶瓷大量出口,也繁荣了国内市场。这一时期出口量大,瓷器的制作也较为精美。还有一些是国外图样、图徽定制的。

这一时期的瓷器繁复华丽。迎合了外国人的欣赏口味。

目前,在国外的跳蚤市场以及小的拍卖会上,都有中国人的面孔,回流瓷在当地的价格渐渐抬升。国内收藏界也认同这些瓷器的回归,价格节节攀升。今年以来,回流瓷升值了一到两倍。

海捞瓷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均受到藏家们的青睐,胡智勇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海捞瓷虽然不能与官窑精品瓷器相提并论,但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历史背景,从中能够真实反映出那个时代,尤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古代沉船中以瓷器为代表的船货的考古研究,人们不但可以了解当时的文化贸易等情况,还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二是,与官窑瓷器相比,海捞瓷的数量要庞大得多,价格也更为亲民,非常符合大众收藏的需求,普通老百姓也都可以参与其中。根据过往资料显示,即使是一艘不满百吨的中国古代航船也可装载万件以上的器物。因此,海捞瓷的单件市场价格其实并不算太高。以曾经于2001年11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公开拍卖的35.6万件“泰兴号”沉船上的青花瓷器为例,在这次拍卖中,许多器物的单件成交价仅为10欧元左右。

三是,海捞瓷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认定其真伪的最佳证明。作为直接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瓷器,对于其年代和真伪的鉴定相对容易一些,真品率也会相对更高一些,而这些也正是那些热衷收藏海捞瓷的藏家们最为看重的一点。

但是目前的市场价位仍远没有体现高古瓷应有的价值。一则,横向类比,一把现代工艺师做的紫砂壶价格动辄数万元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元,一件当代大师瓷卖到数万元也是常事,而同类型的回流壶目前一个才三万元。二则,纵观近年来民窑瓷器的市场价格,呈现的是一个稳健上涨的走势,而海捞瓷作为一种特殊的民窑瓷,比一般的传世民窑瓷包含了更多的文化价值;国外收藏者对海捞瓷的兴趣几十年有增无减,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海捞瓷本身的价值。正因此,也说明回流瓷、海捞瓷有巨大的收藏空间。毫无疑问,收藏家看好海捞瓷的升值潜力,也是众多藏家迅速接受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其价格的涨幅是可以预期的。因此,将来海捞瓷回流瓷还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海捞瓷越来越深受臧家青睐


中国明朝末年,瓷器大量出口,而马六甲海峡作为亚、非、欧等地往来的海上枢纽,成为中国商船必经之地,由于自然条件及当时造船技术落后等问题,一些商船因故在此沉没,所载瓷器打捞出水后统称为海捞瓷。

业内人士认为,海捞瓷虽不能与明清官窑瓷器相提并论,但由于来自沉船,具有较明显的历史背景,所反映出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海捞瓷”在拍卖会上的亮相,吸引了越来越多收藏者的关注。2005年年底,一批在海底沉睡了数百年的海捞瓷首次登陆拍场。尽管这些瓶瓶罐罐算不上官窑的名品,但在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上却大显身手。200多件拍品总成交额达2727万元、成交率为92.05%,而拍前的预估价仅为100万元。显然拍卖成交结果情况出人意料,而各方对明清流失海外的外销瓷的热情也出乎人们的想像。 今年5月中旬,在北京的京广中心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把元末明初的青花龙纹大提梁壶和一只明洪武釉里红莲口鱼藻大盘,都是海捞瓷中难得一见的大型器物,前者以671万元人民币落槌,后者以792万元人民币拍出。自去年底以来,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举办的海捞瓷专场拍卖,成交率竟达到了92%,成为当年瓷器拍卖的一大亮点。而在此之前,这几年来瓷器拍卖不温不火,即使在香港佳士得公司的大拍上,成交率也只有58%。“海捞瓷”在海外市场也深得藏家的青睐。像佳士得2004年3月份在澳大利亚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所拍的“海捞瓷”不仅件件成交,而且多数成交价都高出估价,虽大多小器形的瓷器有的甚至都能拍出22万美元的身价。但是,特大器形海捞瓷在国外拍卖市场还是少见。以去年嘉德拍出的海捞瓷为例,国内目前海捞瓷的成交价格仅是国际上行情价的二三十分之一,有些价差甚至更大。

此套瓷器乃南海岛渔民于西沙群岛浪花礁附近捕鱼作业时潜水发现。发现时是成套在一起,能保存到现在这么完整实属罕见,表面纹理清晰,属于海捞瓷类品相非常好的。表面雕刻松鼠,其含寓意非常深刻。另一套青花花卉纹茶盏雕饰的纹饰非常精美,有理有条,器型也非常不错。此两套藏品品相精美,保存完整,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具有很高的收藏意义。

7万多“海捞瓷”讲述清代外贸故事


1月底的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对全球收藏界来说无疑是一大热点———约7.6万件在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中国清代青花瓷器于今明两天在这里拍卖,而在拍卖之前举行的3天预展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瓷器爱好者。

这批“海捞瓷”是从一艘沉睡在南海海底近300年的中国商船上打捞上来的,通过苏富比拍卖行进行拍卖。在这次拍卖前举行的预展会上,苏富比拍卖行中国艺术品专家卡若莱·舒尔顿说,国际收藏界对此次拍卖十分关注。据称已有不少来自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新加坡的藏家表示将参加竞拍。在这批瓷器中,大部分产自瓷器重镇景德镇。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清朝政府并不鼓励对外贸易,但从1999年在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这一陶瓷商船看,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已经相当惊人。”舒尔顿一面把笔者引入陈列着数千件中国瓷器的大厅,一面认真地说。

她指出,谈到中国和欧洲在历史上的经贸往来,人们提到更多的是中国丝绸,但至少从这整船的货品不难看出,中国瓷器当年在欧洲已经颇有名气。

据说,17、18世纪时,欧洲的王官贵族、商贾名士很崇尚中国瓷器。当时多数人不可能到达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度,但在家里摆几件中国瓷器,喝茶、吃饭用上来自中国的瓷器似乎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次从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瓷器中,不但有专门针对东南亚市场的茶具,亦有瞄准欧洲市场的杯盘碗碟。

舒尔顿说,那些外表涂有咖啡色釉料的茶盅是东南亚市场很受欢迎的瓷器,而描绘有欧洲风景的盘子,似乎是当年“来样加工”的产品。在这艘23米长、8米宽的木船上,人们还发现了一些“康熙通宝”字样的铜钱、虎面吉祥物和一枚有“潘廷采印”字样的私人印章等物品。虽然没有发现公司章印,但专家推测,出自中国广州著名外贸中心“十三行”的潘廷采应该是这艘商船隶属的贸易公司的合伙人之一,而且他当时可能亲自携带印章押船出海。

海外热捧海捞中国清代青花瓷


1月底,苏富比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拍卖了从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约7.6万件中国清代青花瓷器,引起了全球收藏界的关注。为期3天的5场拍卖会取得了300万欧元的总成交额。

这批“海捞瓷”是从一艘沉睡在南海海底近300年的中国商船上打捞上来的,包括青花茶具、瓷盒和彩釉人像等,品种繁多。从形状和图案可看出,这批瓷器专为欧洲市场特制,部分瓷器上还有雍正年制的落款且大部分瓷器都产自中国赫赫有名的瓷器重镇景德镇。

据苏富比拍卖公司中国艺术品专家卡若莱·舒尔顿女士介绍,17至18世纪时,欧洲的皇王公族、商贾名士很崇尚中国瓷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清朝政府并不鼓励对外贸易,但从1999年在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这个陶瓷商船看,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已经相当惊人。她指出,谈到中国和欧洲在历史上的经贸往来,人们提到更多的是中国丝绸,但至少从这整船的货品不难看出,中国瓷器当年在欧洲已经颇有名气。

据悉,此次拍卖会吸引了200名收藏者,其中以欧美人士居多。苏富比荷兰分公司总经理马克·格罗说:“我们对拍卖的结果相当满意,它表明收藏界非常看好中国清代瓷器。”

陶瓷文化:海捞瓷:留在海底深处的秘密


摘要:海上航行所具有的高风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许多不幸的事件,无数中国生产的陶瓷器被遗留在了茫茫大海的深处。时隔几百年甚或上千年,得益于其不易受侵蚀的物理特性,我们得以通过考古的方式看到其真面目。

推荐关键字海捞瓷瓷器出水瓷

历史上,丝绸、纸张、瓷器、铁器等生产生活物品一直是中国向海外诸国输出的大宗物品。由于海水环境的因素,丝绸、纸张等有机类物质很难长期保存,铁器等金属物品亦会严重锈蚀,只有瓷器可以长期不受侵蚀。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由水下沉船出土的文物,基本是以瓷器为主,水下考古许多研究课题也是围绕其开展的。

瓷器本身坚硬细密,釉料润泽透明,吸水率极低,耐酸、耐碱、耐高温,与食物直接接触不会有任何化学反应,器表光滑不利于滋生细菌且易于擦洗,作为日常的生活器具,具有其他许多材质无法比拟的优越品质。更为重要的是,瓷器为人类日常生活提供了一种价格低廉且容易获取的必需容器。因此,我国自汉代开始,已少量地向海外输出陶瓷器。从海底已经发现的汉代四系原始青瓷瓿、晋代四系青瓷罐等实物可明显看出,它们是属于浙江越窑系的青瓷产品,不过受资料稀少的限制,尚不能断定这些器物到底是属于长途贩运的商品还是船上一般的生活用品。

海上航行所具有的高风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许多不幸的事件,无数中国生产的陶瓷器被遗留在了茫茫大海的深处。时隔几百年甚或上千年,得益于其不易受侵蚀的物理特性,我们得以通过考古的方式看到其真面目。

新、旧两种“海捞瓷”

目前我们看到的出水瓷器,大体上可以按照保存状况分为新、旧两种。所谓旧,是指这些器物本身的釉面已经受到严重磨损,器体上(特别是露胎部位)多粘有贝壳、珊瑚等杂质。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沉船所处位置多属沙石质海底,这种地质结构的海底一般比较坚硬致密,遇难船只的船体结构直接接触到海床导致破碎。

古代船舶的肋骨、舭骨、隔板等构件大多是由不同形状的铁钉以及粘合物相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失去作用。今天我们从南澳Ⅰ号上方俯视的话,看到的是一个散落摊开的以龙骨为中心的正投影平面解体船型。

所以,在沉没过程中,瓷器一部分倾倒到船外,直接散落在海床上面;遗留在船体内的瓷器随包装材料的分解也会直接暴露在海水当中,这种情况在地中海、阿拉伯海等海域尤为常见,我国的南海西沙、南沙海域等处亦属此类情况。由于潮汐作用,裸露的瓷器会受到两次高潮、低潮的海水冲击,器物与海沙不断摩擦造成表面的釉面的打磨,最后完全失去光泽,触摸时手感非常粗糙。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沉船被掩埋在深厚的海泥之下。仔细考察我国的沿海地理,可以发现从北到南依次有辽河、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注入,这些内陆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入海,不仅造成了海水的混浊,同时在大陆架上形成厚厚的泥土层。船只沉没后,海底淤泥会形成向下的吸力,再加上自身重量的作用,船体通常是被掩盖在海底平面以下数米,直到接触到致密的泥沙层才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瓷器运输上船时通常是有木箱、竹筐甚至象缸、瓮等大件陶瓷品作为外包装的,与前者直接散落海床表面不同,瓷器受到了更好的保护。

除南澳Ⅰ号外,在我国沿海已经发现的古代沉船中,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福建平潭碗礁清代沉船都是这种类型,上世纪80年代韩国发现的木浦新安宋代沉船也与之类似。这些沉船当中的瓷器受到包装物和海泥保护,实际上处于一种隔绝封闭的环境。

这类器物一般是当时生产后直接上船,没有任何使用过的痕迹,釉面亦无丝毫磨损,给人的感觉如同新制仿品。出水后灿然如新,很难相信已被掩埋了数百年之久。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普通瓷器在海里放几个月 摇身一变成了珍稀海捞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普通瓷器在海里放几个月 摇身一变成了珍稀海捞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海捞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