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贴花和印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评论:金融危机下高安陶瓷产区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评论:金融危机下高安陶瓷产区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贴花和印花瓷器的鉴别 陶瓷艺术 显微镜下新老瓷器的鉴别

2021-05-01

贴花和印花瓷器的鉴别。

1月12日下午,高安陶瓷协会召开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年会。此前,笔者对当地的太阳、米康、瑞鹏、新景象、新中源、新明珠、新瑞景、新中英等八家陶瓷企业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走访,虽然行色匆匆,但见微知著,对金融危机下的高安产区生产经营状况还是有了初步的了解。

高安企业2008年的总体表现是:74条生产线基本满负荷生产,其中有30条线是当年点火投产的。金融危机基本没有影响到这里的本土企业,只对广东佛山等地企业的转移扩张进程有影响。具体而言,高安产区2008的特征表现如下:一是出口量小,10%不到,很多没有出口;二是10月份前成本较高,尤其是煤的价格疯涨,企业几乎没有什么利润;三是从第四季度开始成本“三降一升”:燃料降20%,化工原料降5%,包装降5%,但劳动力成本升20%。企业赢利能力总体回升,一些企业甚至为赶订单春节不停窑;四是市场主要在“南昌—高安”周边500公里的范围内;五是市场定位基本是三四级的县乡市场;六是广东佛山过去的两家大企业高安生产的产品定位是在佛山和高安本土企业之间,以三四级市场为主;七是原材料基本上能在周边10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解决,只有抛光砖用的泥从广东运来;八是2009普遍继续新增产能,以上调查的八个企业预计新上13条生产线。

尽管眼下金融风暴肆虐,但笔者认为高安产区发展依然碰上了重大的历史机遇。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危机使得东部沿海经济转型升级提速,高安是理想的陶瓷产业承接地;二是广东佛山大企业的引进促进了本土陶瓷产业的升级,包括技术的升级、人才的流动、观念的转变;三是金融危机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从外需拉动转到内需拉动,作为国家战略的新农村建设将使三四级市场未来需求持续旺盛;四是本土企业500公里范围内区域化的针对县乡市场的深度销售模式日益成熟;五是有地方政府的强大推动力;六是本土老板、企业家经历了本世纪初转制的阵痛及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初步完成了原始积累,打下了做大事业的基础。

但通过调研发现,高安陶瓷企业未来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是要面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去年上半年煤涨到每吨1300元,高安企业顿时失去了赢利的能力,这意味着其产品的附加值是严重偏低的。我们不可回避的是,上游的高成本在未来的中国经济生活中基本上是可以预期的现实。上游燃料、能源及运输的高成本主要源于垄断造成的低效益,目前较为悲观的是强大的利益集团左右了改革的进程。其次是劳动力低成本时代已经过去。作为后发展中地区,高安难以再享受到30年来的“人口红利”。目前,随着佛山几个大企业的进入,高安的劳动市场已经激活,劳动力成本与东部沿海地区持平(普通工人1200-1300元/月),如果算上东部沿海地区的软环境的“福利”,高安地区的人力成本实际上还要偏高。因此,基于这样一种现实,高安本土企业唯一的选择可能就是向佛山企业学习,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化运作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精益化管理不断降低综合成本;再次,对佛山企业来说,其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是如何找到转移扩张后的企业生存之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西新中源、新明珠竞争的对手不是本土企业,而是自己,关键是其能否在高安创新经营模式。事实上,这方面四川新中源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经验,在高安的江西新中源目前也基本上是照搬四川新中源的运作模式,包括四个品牌也是一一拿来。江西新中源与四川新中源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要解决的是高成本时代的低价格竞争问题——低价格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的威胁主要来自于陷入穷途的本土弱势企业。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陶瓷“黄金月份”也难逃金融危机的冲击


今年9月以来,佛山陶瓷出口的增速明显放缓,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佛山近100条生产线停产。

据悉,今年佛山检验检疫局辖区建筑卫生陶瓷9月份出口金额约为1.28亿美元,同比仅增长9.3%,这是近年来佛山陶瓷单月出口金额增长率首次低于两位数。进入10月以来,出口情况仍不容乐观。

根据佛山检验检疫局统计,今年1~10月出口陶瓷数量比去年同期降低了8.7个百分点,而出口金额仅为10.8亿美元,略高于去年同期,但考虑到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价格上升的因素,陶瓷行业事实上面临多种困难。

据业内专家介绍,由于金融危机导致欧美等国房地产市场低迷,房屋空置率创新高,靠房地产“过活”的陶瓷产业需求严重萎缩,出口量下降成为必然趋势。

另外,劳动成本提高、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海运费用增加等一系列因素也导致陶瓷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减弱。

同时,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中,2008年大部分企业的内销也呈下降趋势,有的企业甚至下降了50%。

据了解,陶瓷行业生产企业既要大批量购进原材料,同时瓷窑炉一旦开工就不可能随便停产,这就决定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来应付仓储和市场滞销带来的影响。受困于当前的大环境,加之银行融资也比较困难,很多企业私人资金投入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佛山已有近100条生产线停产。

10月15日,广东检验检疫局在佛山召开了广东局辖区出口建筑卫生陶瓷检验监管研讨会,商讨如何提高监管效率、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佛山检验检疫局也正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辖区陶瓷出口。

观点:金融危机“全面体检”陶瓷业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让陶瓷业发烧、感冒甚至危及生命。但反思金融危机,不异于是对陶瓷业的一次“全面体检”,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冲击,陶瓷业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病⊙”所在,或沉疴多年,或新疾初结,对陶瓷业的科学、健康发展形成了隐患,也让陶瓷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之路,不得不思索明天的发展之策。

从“全面体检”的视角看待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就要痛下决心转变观念。陶瓷业历来有几顶不光彩的帽子: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能耗大、污染重,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等等,另外,低档产品比例过大,影响着世界最大陶瓷生产国的形象;发展方式、管理模式简单粗放,影响着行业形象和发展速度。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亟待增强,品牌建设更是急需强健的软肋,产业结构不合理、思想观念固守陈旧等深层次原因,暴露出发展理念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是陶瓷业发展面临的真正危机。所以,首先要在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上查找问题和原因,把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经营发展理念牢固树立起来。努力实现由粗放型转向精细化,由过度依赖量的增长转向追求质的提升,把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加大管理创新实现向管理要效益;加大产品研发创新和工艺进步提升产业和企业层次,着实提升陶瓷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坚定执行。惟其如此,才能为推进结构调整、发展转型、跻身世界陶瓷强国之林、强企之列,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保证。

从“全面体检”的视角看待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步伐。结构调整、发展转型,既需要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更要有具体的思路和措施。面对市场国际化以及竞争程度不断升级的现实,陶瓷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拐点,一味依赖资源优势已成昨日黄花,甘居产业低端终将是一条穷途末路。唯有大力进行结构调整,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一条正途,也是实现陶瓷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此次金融危机,给陶瓷业开出的详尽“体检单”就是很好的例证。质量好、迎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依旧旺销;管理规范,能够从容应对危机的陶瓷企业依旧滋润;品牌诚信、能与市场紧密相连共御危机的陶瓷企业依旧红火。而那些产品档次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差的企业却是水深火热,企业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不足不言自明。因此,因企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进行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唯有在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上不断迈出新步伐,才会让陶瓷业的发展脚步更稳健、更持续、更科学。

从“全面体检”的视角看待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就要无怨无悔地执著于创新大道。创新是企业持续进步的不竭动力。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瞬息万变的形势下,自主创新不是企业发展的权宜之计,而是企业发展的战略宏策。谁拥有这个认识,谁就拥有未来。陶瓷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尤其暴露出这一羞于启齿的软肋,更身受其累。多年来,陶瓷业一直在喊要加强自主创新,打造享誉世界的自主品牌,但成效有目共睹,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也由此饱受金融危机之苦。面对当前未知穷期的金融危机,面临今后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陶瓷企业要真正把创新思想扎根于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把创新行动落实在企业发展的点点滴滴。

从“全体体检”的视角看待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就要持之以恒强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一直是陶瓷业的顽疾,因此,借金融危机带来的契机,陶瓷企业应进一步转变观念,从加强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营销管理、人员管理、绩效管理等入手。苦练内功挖潜力,节能减排降成本,注重培训提素质,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绩效,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大企业盈利空间,努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面对生产成本的日益提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问题,企业的明智作法是加速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强化企业管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是更直接、更见效的短平快措施。立足当前的应对危机,着眼长远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一定不要放松对管理工作的重视,一定不要放松管理工作,管理出效益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已为无数企业所证实并在持续证实。

从“全面体检”的视角看待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就要积极应对度危机,真抓实干抓落实,化危为机谋发展。危机往往蕴含着契机,经济危机引发的调整期,也往往是企业跨越发展的机遇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表明,市场趋紧、经济低迷时期,是实现结构调整、发展转型的最好时期。谁能在新一轮经济调整期把握机遇,争取主动,谁就能在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中占据优势。所以,陶瓷企业要把握好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难得契机,正视金融危机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保持清醒头脑,坚定发展信心,以积极主动有所作为的态度,和真抓实干、化危为机的行动,把此次危机当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变革创新持续发展的压力和动力。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其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已经发生的、尚未发生的,都无法准确预测和估计。陶瓷企业,唯有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紧紧抓住机遇,绝不放过机遇,充分利用机遇,才会平安度过此次危机,才会抓住危机过后快速发展的机遇。

保护知识产权 德化陶瓷业应对金融危机见成效


德化县是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福建省十大重点出口县(市)之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德化陶瓷出口受到严重冲击,那年广州春交会已显露端倪,下半年订单明显减少。面对突然降临的严重考验,德化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立即采取有力措施,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特别注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努力培育和提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9年广州春交会订单恢复常态。

德化县的主要作法和经验是:

统一认识,坚定信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化县四套班子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分头深入企业调研,举办7期应对金融危机专题讲座,先后召开10次较大规模的企业家座谈会,大家逐步取得共识:金融危机是暂时的,陶瓷日用产品的需求是刚性的,只要采取措施,保住技术骨干,保住客户,就能度过难关,迎接明天。他们响亮地提出:保住技术骨干,就是保住工厂;保住客户,就是保住市场。决心微利生产,保本生产,甚至微亏生产,确保陶瓷企业不关闭,不停厂。

积极扶持,共度难关。德化县成立县应对经济风险、企业应急保障协调领导小组和工业生产总调度室,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政策解读,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县政府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使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的出口退税率由5%提高到13%,减少企业损失。对本县陶瓷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增量的部分,按10%、16%予以奖励。鼓励企业参加进出口保险,有效规避了汇率风险和出口风险,对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费用给予20%补贴。

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德化县帮助企业率先在国内进行窑炉改造,先后成功研发以电、油、液化气、天然气为能源的窑炉技术。目前,全县近90%的陶瓷企业使用电能、天然气等天然清洁能源。抓住印尼天然气入闽的契机,加强沟通协调,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由5.6元降至3.25元,一年为企业减少成本近亿元。成功设计自动控温窑床,节能25%以上,陶瓷产品合格率提高15%,产量提高30%。进行科技攻关,破解了用电烧瓷发热体难耐高温的难题。企业成本降低了,出口竞争力提高了。

坚持多元战略,拓展市场空间。在欧、美、日传统市场有所萎缩的情况下,德化县采取抓住不放、深度开发的方针;同时着力拓展东盟、中东、俄罗斯、南美洲等新兴市场。鼓励企业直接到国外办展,扩大产品销路;对摊位费政府给予50%补贴,一年共补贴500万元。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德化县组织企业到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三地举办德化白瓷鉴赏展巡回展。在台湾新光三越百货连锁超市设立德化白瓷专卖店,实现德化陶瓷在台湾抢滩登陆。2009年4月到香港举办德化陶瓷展和新闻发布会,效果也很好,参加德化新闻发布会的境外记者比参加当地会展的还多。德化还抓住日用陶瓷属于刚性消费品这一有利因素,鼓励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日用、半日用瓷及工艺日用瓷,使之出现逆势增长。2009年全县出口日用陶瓷6053万美元,增长46.3%。同时大力加强国内销售渠道,引导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陶瓷配售中心和陶瓷品牌连锁店,目前已建立经销网点2万多个。

保护知识产权,争创知名品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德化县政府和企业都深切认识到,只有加紧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才能在市场风云变幻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品牌效应的积聚有个较长过程,要从现在抓起,不等待,不懈怠,日积月累,成效自现。

质量是品牌的基础,创新是产品的灵魂。德化县支持、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年投入资金2亿多元,开发新产品2万多个。已成功开发生态陶瓷,低廉铁钛粘土高档陶瓷、精细红埌陶、夜光陶瓷、自生釉骨瓷、能量陶瓷、中温窑变釉等节能或功能性产品。

德化县政府对创新产品,鼓励进行版权和专利的双重保护。以"中国白艺术宫"著称的工艺美术大师陈仁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把传统瓷艺与高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既精致美观又抗菌养身的"长寿瓷茶杯",被国家领导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的国礼,送给173个当年祝贺我国国庆的外国元首。这种"长寿杯"又号称"元首杯",层次较高,规格不同,一个杯最低卖1200元,还是供不应求。他创新的"茶具"、"酒具"、"餐具"、"咖啡具"和"文具",走的也是日用品工艺化之路,加上高科技的含量,所以市价走俏。陈仁海深有体会地说:“企业运营品牌,品质是基础,文化是灵魂,科技是关键,诚信是保证。有了知名品牌,企业就能走向世界。”他的每件新作品,都进行版权登记和申请专利保护,坚持十年不变,很少有人敢侵犯他的知识产权。

以生产西洋工艺瓷为主的顺美公司,面对金融危机,注重提升产品质量。2008年研制的狗型储钱罐,造型美观,不含有害物质,经过严格检验,2009年销到美国300万个,价值美金600万元,比同类产品高30%。2009年研制的猪型储钱罐,2010年又外销美国300万只。福建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规模的高耐热陶瓷生产基地,“中国·冠福家用”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09年公司纳税突破亿元大关。

德化县加强“版权登记服务中心”的工作,为企业登记作品版权提供方便。版权执法部门严厉查处侵权盗版行为,维持市场良好秩序;2008--2010年处理陶瓷产品版权纠纷30件,还对法院开展版权申诉审判给予有力配合,保护了知识产权。德化县政府发挥陶瓷同业公会的作用,引导陶瓷企业统一行业标准,统一同类陶瓷产品对外销售价格,增强陶瓷业集体竞争力。在国内十个大中城市建立中国瓷都德化陶瓷品牌营销中心,现已建立50个。其条件是专营德化陶瓷,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保证产品质量和信誉,维护市场秩序。

德化县政府成立“争创名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简称品牌办),建立“中国瓷都·德化”陶瓷品牌联盟,统一使用“中国瓷都·德化”标志进行品牌宣传营销。现在全县拥有中国名牌2项,中国驰名商标2项,国家免检产品3项,中国陶瓷行业名牌14个,省著名商标19项,省名牌产品12项。德化白瓷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率先成为拥有国家标准的瓷类产品。目前,陶瓷品牌企业产值已占全县产值60%。

由于抓得及时,措施得力,2009年德化陶瓷产值仍达73.3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5.2%;纳税2.15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量33.7%。陶瓷业及相关产业互相促进,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1.7亿元,增长10.3%;一般预算收入4.297亿元,增长5.05%。2010年1-10月出口回暖,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拓,全县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8.9亿元,环比增15.3%;一般预算收入4.2846亿元,增长16.2%。

谈危机下的陶瓷企业如何突破


2012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实施关键性的一年,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关注,家居建材行业如何应对新形势、抓住机遇实现突破式的发展成热议。

从今年第一季度报告来看,家居建材行业销售并不理想,随着楼市调控政策的变更,陶瓷市场增长空间究竟会在哪里?未来的扩展方向在哪里?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安华瓷砖事业部营销总监程振先生指出的“危中有机”,一语道出行业内外各界人士的心声。

产品是核心动力,品牌信任度是决心

在这个严峻的局势下,最终竞争的结果,还是取决于公司的实力和你的产品。安华瓷砖事业部营销总监程振表示:“产品是驱动陶瓷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动力,品牌信任度是陶瓷企业迎战市场的决心”。越是行业艰难的时候,越会有好的企业和好的品牌凸显出来,越是大家都不知所措的时候,越是加强企业内部修炼的大好时机!

坚持是企业迎战的秘籍

沧海横流,大浪淘沙。急遽革新、充溢诱惑的时代里,企业家是否具备坚守实业的毅力、思路,显然是实实在考验。安华瓷砖从品牌成立至今,长期与各大媒体达成战略合作,注重品质和服务,接受媒体和广大消费者的监督。

只有不断完善的企业,才有更好的明天!

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基

未来几年,随着陶瓷行业市场的继续“膨胀”,以及企业数量的增多,人才不足问题必将成为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点难题。如何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如何留住人才?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将陶瓷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以安华瓷砖为例,他们每年都有关于店长培养会议,从服务到产品,从铺贴到搭配,安华瓷砖对各区店长进行了全程培训,真正做到了从卖瓷砖到卖生活的服务。某地区安华瓷砖店长如是说,“瓷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活,它不像其它产品,只要卖出去就可以完事了,卖出去我们要让客户懂砖,懂铺贴,更懂生活。”负责、用心、放心是安华瓷砖给人最真实的感受,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人才的培养对企业而言的重要性!

2012来了,无论我们成功或是失败,收获或是失去,对前进的道路已然有了更多的认识,打造一个强势品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企业看清市场走向,把握品牌定位,提升产品质量,全面拓展营销渠道,信任、坚持是成功的基石!

看陶瓷业 混战中群雄并起机遇多于挑战


2008年3月7日,第三届居家论坛在杭州召开。在论坛上,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领导、经济学家和业内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家居行业的精英们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家居业面临的挑战和变化,并就有关资本、品牌和新《劳动合同法》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在陶瓷卫浴分论坛上,来自全国的知名陶瓷卫浴企业代表就2008陶瓷行业所面临的新变化和行业发展走势等问题进行了对话,作为大家居概念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陶瓷卫浴行业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虽然相对于上游的房地产行业,家居行业总体结构比较松散,规模和实力都不能跟房地产行业相提并论,作为家居概念中的陶瓷行业,相对关注度更低,一个家电业的美的一年的销售额都有可能超过整个陶瓷行业一年的总销售额,但是,陶瓷行业在整个大家居中的地位在逐渐上升,这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无论是从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是企业经营者的思维方式、管理方式、抑或者操作方式来看,陶瓷行业都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行业,尽管面临着环保的巨大压力,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人民币日趋升值的趋势,陶瓷卫浴行业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管理层素质日益提高

职业经理人的概念对陶瓷行业来说并没有很长的历史,很多从业人员都是做基础的技术出身,是最早的一批掌握现代设备操作技术的技术员,因为他们本身的勤奋好学和对行业的观察,以及对机遇的把握,他们逐渐成为陶瓷行业的一批中坚力量,成为新一代创业者。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批陶瓷企业开始招兵买马扩大生产,因为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旺盛的市场需求带动了整个行业的不断膨胀,这直接导致了一批准职业经理人的诞生。进入21世纪以后,家电行业异军突起,培养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管理人才,很多陶瓷企业老板开始向家电行业借脑,引入家电行业的优秀人才和其他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行业的精英,使整个行业的从业者素质不断提高,例如鹰牌控股总裁张孟友,金意陶陶瓷董事长何乾等都是行业里面为数不多的高学历管理者。

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一个行业总体水平如何,关键还是在人,对很多家族式企业来说,能否吸纳人才、留住人才就更为重要,高素质的人才带来的是高素质的管理和高素质的营销。虽然一些家族式企业开始尝试大量使用职业经理人,但是相互之间还缺乏足够的信任,管理层被老板清洗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整个陶瓷行业家族式企业仍大量存在,任人唯亲的广泛存在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无疑是一大束缚,也许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是家族企业,关键在于能否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去运营企业。

生产已居于世界前列

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可能陶瓷行业更多的是与日用陶瓷产品联系在一起,在水与火的交融中进行着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陶瓷行业已经是标准化的工业生产,而且自动化程度日渐提高,全国各个产区也许因地方特征的差异而保持着不同的管理方式和企业风格,但是在对技术的追求和新产品的生产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也导致了产品风格的雷同,量足够大但是不够精,虽然不够精,但是产量够大而且具有相对明显的价格优势,这使得中国陶瓷产品也国外相当好卖,但是也屡屡遭受反倾销诉讼,而很多出口产品仍是以贴牌为主。地产大佬潘石屹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早在七八年前,SOHO现代城配置家具的时候,从意大利漂洋过海运来的家具,最后发现是中国制造。很多陶瓷产品没有办法打上明显的产地标记,如果可以,很多消费者会发现家里的TOTO马桶也是中国制造,所以,本次居家论坛,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的陶瓷企业缺乏的是市场营销的思维,制造环节已经很优秀,完全可以说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缺乏整体的品牌包装和营销的思维。因为仍然有大量没有品牌的企业存在,甚至在某些地区仍然生存的很好,给一些企业带来一种侥幸心理,粗放式的管理和营销仍然可以生存,为什么要选择另外的操作模式呢?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忧患意识的缺乏使一些企业徘徊不前,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国际化管理和创新的重要性,开始尝试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

虽然有很多优势,但是陶瓷行业也有自己的软肋。

创新意识和设计仍是弱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行业要真正发展起来、受到全世界的尊重,最关键的是要有创新意识。“任何一个行业要发展起来,必须要有创意。而在任何一个行业内要成为领袖,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在跟一个家居企业老总的对话中,地产大佬潘石屹这样表示。

居家行业各地大佬齐聚杭州,也不约而同的对于创新一词感慨良多,提到创新不能不提到到设计。一个中国的木匠到米兰看到一个设计,从他做出模型送回中国,生产加工后送回米兰,可能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且与原作做得是一样一样的。而中国的陶瓷企业看到一个产品后也可以很快就复制出来,这也是一些国外展会不欢迎中国陶瓷企业参观的重要原因,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面对中国企业严防死守。虽然模仿速度惊人,产品可以跟国外做的一模一样,但是鲜有自己的创意和设计,从总体上来看,家居行业仍然是缺乏创意和原创设计的,模仿和抄袭仍大量存在。但是,在陶瓷行业这一点在逐渐改观,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国内的陶瓷企业开始逐步创新,比如蒙娜丽莎和马可波罗,以及冠军瓷砖和诺贝尔等,一些潮州的洁具企业也在努力尝试创新。相对于技术和产品上的革新,本次居家论坛鹰牌控股的总裁张孟友博士特意指出了一点,即营销的创新,要有全面营销的意识,不能局限于只是策划一个活动或者是做一个事件,应该是发动企业全体人员的营销创新,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在某些产品和技术已经领先的前提下,如果能够以创新的营销模式对企业品牌进行包装和提升,无疑将为企业的长足进步插上翅膀。

污染问题受关注生存压力大

相对于地板和家具、照明等其他行业,陶瓷行业的环保压力比较大,面临的争议更多,生存环境日益严峻,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也是此次居家论坛一些陶瓷企业代表关注的话题之一。新的能耗标准出台,各地政府产业政策调整,环保要求提高,都使得陶瓷企业比其他家居行业面临更大的压力。中国的抛光砖技术最为先进,但是生产抛光砖对环境的污染也最为严重。

能否处理好环保问题,关系到陶瓷企业能否与当地环境和资源相协调,同时也是考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准。

集中度不高仍处于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

相对于国外一些做瓷砖或者陶瓷洁具的企业而言,中国的陶瓷卫浴企业缺乏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的品牌,这点符合目前整个家居行业的现状,无论是家具还是木地板、或者是瓷砖、洁具、马赛克企业都仍然处于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但是缺乏真正的领袖和龙头企业,大企业只是在局部地区优势更明显,虽然销售网络已经覆盖全国,但是品牌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有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知名企业或行业大鳄,家居业整体上的实力仍然是有待提升的,因为有上升和整合的空间,这也意味着机遇和充满希望的前景,尤其是对于一些已经尝试打造品牌的家居企业而言,或者是借助资本运作的优势,已经在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的企业,可以在混战中保持一定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但是源于竞争的无序和市场的不够规范,有一些中小企业仍然有生存的空间,洗牌运动犹如暗流涌动,在表面的平静下逐步进行。随着陶瓷产业的转移和调整,区域品牌兴起,无疑将会加剧一些局部地区的市场竞争,虽然很多品牌的定位并不相同,针对的消费群体也有所区别,但是区域品牌的兴起势必会给整个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

数风云人物还看今朝

我们不止一次的听到有人说陶瓷行业是一个传统的朝阳产业,也听到不少业人士对于这个观点的解释,陶瓷行业虽然谈不上是标准的朝阳产业,但是还是有很多机会存在,而且中国的内需非常强劲,在整个国内经济的拉动下和房地产行业的带动下,陶瓷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是前所未有的。站在整个居家行业的角度来看,正如本次第三届居家论坛一位企业老总所强调的,中国的居家消费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整个国家的年龄结构也进入了组合家庭和家居消费的高峰期,再加上家居产品消费的时尚化、潮流化趋势,这些无疑都将给陶瓷行业、给整个居家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因此,站在大家居的角度看陶瓷,我们的陶瓷行业无疑是充满希望的,虽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但正如一位资深陶瓷行业媒体老总所言,每一年我们的陶瓷行业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但是每一年我们都顽强的走过来了,2008年初我们的国家和行业都遭遇了严重的雪灾和冰冻,但是在水与火中不断重生的陶瓷始终美丽,始终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竞争力。

居家影响中国(china),也在影响陶瓷行业的发展,作为家居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正如本次居家论坛陶瓷卫浴分论坛的主题,2008,陶瓷行业因变化而美丽,因为有变化,有很多的不确定,才有了更多的意外和惊喜,相信这也是这个行业的魅力所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们也期待未来的中国居家论坛,未来的陶瓷行业,有更多的风云人物、推力人物、新锐人物出现。

从易经看金融风暴下的陶瓷企业变易与化生之道


经由历史的经验与记录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趋势,如果整体景气或产业景气显示将要趋于成长,则此时就应当事先规划扩张策略,并捷足先登占得先机。反之,如果景气预测即将趋于紧缩,则企业应该事先放弃扩张策略,并逐渐采取转型策略,以因应紧缩时代的来临。例如90年代初期,全球经济发生成长停滞,但当时已经“超欧赶美”的日本在经济长期成长的优越条件下,不相信经济成长会萎缩,并企图以更多的投资来刺激成长,结果不但造成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许多当时知名大企业因而倒闭,连带亚洲也发生第一次金融风暴,而欧美国家却安然度过这次的经济风暴,因为他们采取了转型政策,将经济发展主轴由原来的重工业产品转型成资讯产品,不但又维持了十几年的荣景,甚至创造另一个以“知识经济”为首的IT新经济时代,台湾亦然的由传统产业转型到第三产业及高科技之IC产业。紧接着,二十世纪末期,全球经济成长发生软着陆,亚洲并且在以日本为首的经济体下,发生第二次金融风暴,还好当时在亚洲正是中国大陆传统产业的红火发展之时,也因而化解了这次的金融风暴,但虽如此,生物科技、软体设计、光电通讯却在此时创造出了佳绩。所以,透过循环论的趋势预测,能够让我们知道,何时应该扩张,何时应该转型。而就企业发展与经营规划而言,诸多企业在景气好转时才打算扩张经营,却发现此时已经陷入其他企业的层层包围。四面楚歌无法突围。相反的,在景气即将紧缩衰退时,却大肆扩张,事后才发现被过大的规模压得转不过来,最后不得不弃子投降,应声倒下。当然这里面虽也有景气(风暴)长与短的时间问题,但不管怎样,就像这样的景气循环生态始终牵动着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人的兴衰,所以无怪乎在许多老板们的口中经常会听到一句“有钱难买早知道”的戏言,其实这句话与其说是戏言,倒不如说是警语来得恰当。

就拿这一次的金融风暴为例,我们回想自上一次的金融危机以后距今多久了,而这几年的房产业、IT业及金融业的快速火爆成长,尤其房产业价格的暴涨及股市的红火几乎已经把所有刚性需求的目标客户无形中抛弃在市场游戏之外,而剩下的只是资金剩余者之投机性购买而已,试想投机者追求的是投资报酬,而如果这个投资标的物没有了流通能力的话,那么哪来投资报酬的实现可言呢?如此一来发生今天这种停滞性成长是早在预料中之事,再加上08年奥运以后一切行政性的公共建设可能停止,那更是早在预期之中,再加上建陶产业为了追求高附加价值之高利润无所不用其极投入广告促销费用,也因此垫高了产品在广大消费者中所能吸引的能力,也无怪乎市场产品会形成M型化的走势了。当然这种道理我想很多老板稍稍用一点心是可以预测到,关键是在于“时点”的掌握,而这个“时点”也就是“时机”的意思,而时机如何计算呢?当然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的话是可以计算得八九不离十的。只可惜现代企业经营者又有谁能掌握到这么精细的数据资讯呢?于是乎老板们(很多人)不得不求助于一些诸如神明、占卜与乞卦了,可惜的是现在这些术数都已失去了可靠的数据而令为遗憾。也正因如此,促使个人寻求中国最古老的卜卦之述“易经”,试图从“易经”里面找出一些可供判断与预测的依据,或作为企业经营的指导原则,及期待能达到学思知见,元亨利真,学究天人,笔参天机的境界,以为在这变易化生的一年中(2009年)找出经营与管理的指导道路。

易经是整个中华文化整合后的智慧,虽然“易经”本经只有六十四个卦辞与三百八十六条爻文,全经不到七千字,每个爻文都言简意赅、深藏大义、且非国学、历史功底深厚者所能一探其究的;然就总体而言,从第一卦的乾卦到最后一卦的未济卦来看紧紧围绕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循环理论”精神,原则是“不变为体,变为用”,因“动”而产生“变易”与“化生”的观念。而这种思想如果与现代管理学上所强调企业应该随时处于“变革”状态与透过拓展领域以维持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来对照的话,其实是一致的。值此,我们愿以“易经”之智慧提出建陶企业在这样激烈的“变易与化生”的一年中应该掌握的几个经营心法,以供诸位之参考及反思。

变革为企业延续生命的不二法门:天地因动而化生,它绝不会因某一个个体的好坏而停止的,环境仍始终保持着它的进化与变易状态,尽管个别有景气的盛衰之说。所以企业也应该随时处于接受外在刺激的状态,并将这些刺激资讯连结到内部各处,进而做出适应环境改变的决策与行为。根据美国“财星”杂志统计,美国五百大企业,五十年后仍列于榜上的不到百分之十。许多企业的兴起是时势造英雄,破败也是时势所致。亦即,在景气或产业好时,不明就理的投资成功,在景气或产业转坏时,也不明就理的断羽而归,成败完全不明所以。但很多老企业家的名言都是:“以前就是这样干起来的,为什么现在不可以!”这话已经注定企业要最终失败的命运。因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某些企业家没有“易经”的思想,完全以过去“成功经验”为经营理则,更何况现代世代交替,景气兴衰的循环间距却因科学与技术的突飞猛进而在急剧缩小,就以08年为例,从兴旺(过热)到紧缩再到现在需要去刺激,短短一年就经历了三次交替的变化,所以“处变不惊”的企业最终的结局必然是与旧时代一起走入历史,最后不知应变革新的企业家还要发生“时不我与”或“天欲亡我”或“政府的政策错误”……等等罪归于人的怨天尤人之慨,亦徒枉然矣!

要知道任何产业都有它在不同地区的盛衰期,譬如传真机大量取代了邮递,e-mail又大量取代了传真机,手机简讯又大量取代了e-mail;又如平版印刷完全取代铅字印刷,电脑打印又完全取代平版印刷,电子出版又大量取代印刷出版。又譬如数据摄影机兴盛后,其实也宣示底片冲印的业务正面临严重的挑战,但基于一般民众旅游娱乐活动的大增,其业绩冲击在一时之间不但没有显著下降,反而有增无减,所以令业者不察觉危机已在发生;但有警觉心的业者,则早就在增加列印数位相片的业务。所以当景气不好,旅游活动大幅降低,传统业者感受业绩突然递降,而苦思如何因应时,却已经无法与早就数位化并争取到固定客户的业者竞争了。又譬如在这一波石油危机及金融风暴之下脚踏车业务逆势红火,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脚踏车业者皆是如此,而是只有那占有品质优势的企业在扩充生产罢了。因此,从以上三种现象来看,我们总结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只会固守本业及现状的企业,其实正是处在随时被新的技术与产业,竞争业者逐出场外的状态。企业长青之道,唯有仿照太极与八卦不断化生的原理,不断随着变化的局势拓展新的产业领域、新的产品领域、新的市场领域、新的经营理念、新的管理技术、新的人才……不断的新陈代谢,才能长久维持企业的生命,而其实这些代谢警讯都是事先就发生征兆,危机也不是骤然而至,只是企业家在企业到了一定规模后就产生自满、守成的心态;或到了一定规模后,反被过度的繁复行政流程所钳制;或因为过去变革的失败与无效而产生那种一朝被蛇咬终生怕草绳的失败经验的否定,也正因为这三个因素造成企业走入生命循环的衰退期而不自知,因而最终造成对事物反应迟钝,丧失当初的创新生命力与挑战勇气。所以企业面对09年这种变局时,我们坚信也只有投资于变革的行列,不断化生,才能保持企业生命巅峰。

易经之名为“易”,历来多认为是因为“变易”之故,如“系辞”说天地因为阴阳的关系相推而产生变化;后代的孔颖达“周易正义”则说,“易”就是变化的总名,改换的殊称;“周易乾凿度”认为“易”有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五层意思;变易在中国原是重要的宇宙观与民族性,没有变易无以生天地万物,没有变易无以继往开来,与“易经”有密切关系的“太极”理论便说明,天地之生成,是因为“无极”静极思动,所以产生。值此,就企业的经营管理应用而言,最简单的就是我们前文所述的“变革”观念,本篇幅就以延续前文所提建陶企业可以采行的方向及项目来做个详实介绍:

以往的经济与管理学家都主张企业的成长是企业生存的不二法门,似乎说企业一定要不断持续扩充规模,但从“易经”的精神来看,“乾”卦的“亢龙有悔”说明位于高处进退不得时的窘迫,因为这种只能进不能退的扩张,只会造成愈来愈沉重的负担,终有压垮巨龙的一天,所以企业不必要以“大”为发展策略;一般而言,就现在经济与管理学家的研究企业发展的途径有两种:一为后向一体化及前向一体化的垂直整合,二为水准一体化的水平整合,而从策略的形态来看其途径又可区分为第一,内部管理发展型策略,第二,外部门交易扩张型策略。

走过风风雨雨,尤其经历了2008年的跌宕起伏后,我们总结出建陶企业可以选择的方向内容如下:

一是全心全意坚持不懈的持续发展培育自身的创新的核心竞争能力,以维持竞争力及对抗任何风险的能力:

譬如台湾的IC业,能减少能源使用率、降低产品不良率、生产自动化率、流程短缩率、产能提升率、产品研发(如从八寸晶圆到现在六十四寸晶圆),所以始终能保持世界第一;又譬如台塑集团凭借着它的核心竞争力从石化业到木业到电子业到生化业又到金融业再到机械业及汽车业,如此横跨八大产业的发展,所以能让它永远保持不堕的地位更使得它经历70年的风雨而丝毫不会被历次的风暴所打击,而今建陶企业家们都还只是在多少条线上追逐,停留在产品与行销上的努力,不免让我们看到这种只有一味在成长期中的“争大”是一种潜在的危机与风险。值此09年的建陶企业家们,应该彻底改变了,必须把焦点集中在能够让管理创新的核心竞争能力上,尤其是内部管理发展策略内之各项“转型”变革工作。

二是发展虚拟组织,为了避免本产业的萎缩,带来企业的衰败,适当增加公司业务项目是需要的,如为了迎接数位化时代的来临,数位家庭的建材产品是现在最好的选择,但如果一定得采取扩增产业时,则应该以不增加公司实体负担的方法,那便是发展虚拟组织。亦即公司虽然拓展业务,但只掌握核心能力的部分,如具有相同通路的产品,如具有相同目标客户群的产品……等,对于非核心能力的部分,则可以委外或外包等OEM及ODM的做法。譬如,许多国际型企业,将产品制造委托下游公司,将配送委托给物流运输公司,透过“全球运筹管理”,直接在生产的国家将货物运送到市场的国家,总公司只负责最有价值的供应链管理、市场开发、产品设计、品牌建设及客户关系管理之工作上,确实掌握市场与核心能力,却不增加实体的沉重负担,随着景气盛、衰可收可放。

三是授权“策略事业单位”来直接经营自身的单位,当某一体系庞大以后,势必造成行政的僵化与反应的迟钝而漏洞百出,这时唯有授权职责单位在第一线的第一时间来处理问题;方能有效解决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动所带来的冲击,而总公司则负责更高级的督导与策略性事宜,但记得人才先行才是本项变革成功的前提。

四是发展控股公司,公司可以以拥有股权的方式,逐渐进入其他产业,并逐渐取得该产业特殊的经营方式与专业技术,最后再视时机决定涉入的深浅,同时这也是分散建陶企业单一产业风险的好方法,所以企业现在也非常流行相互持股,变成彼此的控股公司。此外,现在流行的金控公司,便是透过整合,将原先旗下公司的股票转换成共同的金控股票,因而结合为一体,但底下公司又各自拥有独立经营权,除了能够有效的整合集团资源,减少重复的浪费外,更能收到互补有无、整合行销、壮大规模经济的效益,此正是易经所谓因变易而化生,极大与极小并存的循环与生生不息的原理。

以上举其可行之项目,希望09年建陶企业真的能跟上黄华华与汪洋的“转型”脚步,而不是只一味的逃避,不负社会责任的把祸留给子孙或四处扩散污染呀!

评论:陶瓷产区更应突显生态文明


曾有媒体这样报道广东某陶瓷产区的情况:昔日纯农的乡村,都已建起了无数的陶瓷厂。烈日下,载着瓷土的东风牌货车穿梭不息,路上尘土扑面而来。村路边、工厂前密密麻麻地堆积着缺头短尾的陶瓷花瓶、四分五裂的杯碗盘碟、碎片遍地的卫生洁具。个别村道边,成千个废弃的坐便器连绵数十米,颇为壮观。村民说:“路边、田里的陶瓷碎片都不少,现在下田都得非常小心,要不然就会被扎得皮破血流。”

陶瓷产业作为一种资源型产业,其发展确实有一定的制约和极限。首先,瓷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瓷土资源储存再丰富,也有枯竭的一天。但在当前瓷土资源价格仍相对较为低廉的情况下,环保、节能的观念被不少陶瓷生产者抛之脑后,“用一把就少一把”的瓷土资源没有受到倍加珍惜。其次,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只要有陶瓷产品,废瓷的产生就不可避免。陶瓷垃圾本可以粉碎再用于生产卫生陶瓷、环保砖、水泥原料等,但由于废瓷回收利用的成本目前还高于原瓷土价格,而且相关的环保机制也没实施到位,因此除了少数大型企业自觉进行废瓷回收利用外,大多数中小陶瓷企业只是权宜地将其一埋了之,造成了环境压力和资源浪费。这种发展的局势,不得不让人感叹:陶瓷产业,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生态文明作为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它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当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潮中,陶瓷产区尤应进一步解放思想,革除陋习,将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

不容置疑,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提高陶瓷产品的成品率,进一步节约资源、能源等举措,都是陶瓷产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同时,如何更好地科学回收利用废瓷也应是一重难点环节。比如,可以考虑在各大陶瓷产区扶持、建立较大规模的废瓷回收企业,从而在根本上减少乃至彻底杜绝陶瓷垃圾。在这一点上,作为中国陶瓷的潮州市就先行了一步。近年来投入巨资建成的专门用于废瓷回收生产的潮州绿环公司,就是将陶瓷废渣进行大规模回收、粉碎,然后再按一定配比加入到瓷泥中,制成崭新的陶瓷产品。经一再技术攻关,该公司目前实际废瓷回收利用率已达30%以上,也就是说,在100吨瓷泥中,其中有30吨属于人们原先弃置在路旁的“陶瓷垃圾”。这种新的循环经济模式已经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但这种模式目前最大的缺点,就是成本偏高,即每实现一吨废瓷回收利用的成本比市面普通瓷泥价格还高,这造成该公司的生产线目前处于“吃不饱”状态。真是可惜!

生态已然成为一种文明。陶瓷产业要谋求发展模式“漂亮转身”,笔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比如,在目前废瓷回收利用这个环节上,最为关键的是,政府要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公平合理地向陶瓷企业收取废瓷回收费用,用于扶持废瓷回收产业的发展。假如凡事只是提倡而已,那么生态文明也将是废话一句了。

评论:浅析华东陶瓷产区发展走向


原材料涨价、化工料涨价、燃油涨价、燃煤涨价、电费涨价且电力供应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新劳动法开始实行,这些都给建陶企业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华东陶瓷产区一线品牌近日涨价10%左右。从一些主要卖场的调查情况来看,诺贝尔、斯米克等一线瓷砖品牌价格都有所上调。其中诺贝尔瓷砖的调价幅度在单片十元以内,最高的一款单片价格已经上涨了近40元,涨价幅度之高令人咋舌;而“斯米克”的涨价幅度则基本维持在10%左右。

目前,笔者浅析“华东砖”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随着一线城市建设的饱和,以高端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华东砖”已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压,市场容量的急速下降将迫使其开始思考寻找新的出路;二是各地陶瓷企业掀起的新一轮扩张浪潮也必将改写陶瓷产区旧有版图,尤其是诺贝尔、斯米克选址江西的做法,意味着“华东砖”从此将失去“华东”金字招牌为其所带来的加分作用。而与“广东砖”、“福建砖”在产地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将会是“华东砖”未来品牌经营的不可忍受之痛。其三,广东等地企业以灵活多变的市场推广手段对“华东砖”发起全面挑战,尤其在向二三线市场下沉中积极以“性价比”应对华东品牌的“优质高价”!广东品牌适销对路的“规模化”优势及多品牌效应,也给“华东砖”聚焦竞争对手及市场增添了难度。其四是当广东品牌不断占领高端市场并积极依靠“性价比”向二三级市场下沉时,其实质也是“华东砖”的中间市场被不断压缩的过程。尤其是目前全国高达300多条新线的上马,其惊人的市场爆发力无疑会成为阻止“华东砖”实施“大众化”品牌策略的一道“柏林墙”。五是华东企业中部分品牌的区域性形象越来越明显,尤其与广东砖相比,渠道网络的缺失及在终端展示与推广上的“缩手缩脚”,也已经成为其走向规模化与全国性品牌的致命硬伤。

华东企业近两年来积极实施的异地扩张及资本运营等“高点”动作,其实质是想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应用,保持甚至拉抬“华东品牌”与其他产区品牌竞争的区隔优势。但形势比人强,在“华东陶瓷”的高端形象不断遭受侵蚀,广东等地陶瓷企业也纷纷扩张,在资本市场上“施展拳脚”时,可以想见的是,2008年将是“华东陶瓷”“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沦”的关键一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金融危机下高安陶瓷产区企业的机遇和挑战》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金融危机下高安陶瓷产区企业的机遇和挑战》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贴花和印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