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发展 > 导航 >

评论:浅析华东陶瓷产区发展走向

评论:浅析华东陶瓷产区发展走向

古代瓷器发展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2021-05-20

古代瓷器发展。

原材料涨价、化工料涨价、燃油涨价、燃煤涨价、电费涨价且电力供应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新劳动法开始实行,这些都给建陶企业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华东陶瓷产区一线品牌近日涨价10%左右。从一些主要卖场的调查情况来看,诺贝尔、斯米克等一线瓷砖品牌价格都有所上调。其中诺贝尔瓷砖的调价幅度在单片十元以内,最高的一款单片价格已经上涨了近40元,涨价幅度之高令人咋舌;而“斯米克”的涨价幅度则基本维持在10%左右。

目前,笔者浅析“华东砖”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随着一线城市建设的饱和,以高端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华东砖”已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压,市场容量的急速下降将迫使其开始思考寻找新的出路;二是各地陶瓷企业掀起的新一轮扩张浪潮也必将改写陶瓷产区旧有版图,尤其是诺贝尔、斯米克选址江西的做法,意味着“华东砖”从此将失去“华东”金字招牌为其所带来的加分作用。而与“广东砖”、“福建砖”在产地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将会是“华东砖”未来品牌经营的不可忍受之痛。其三,广东等地企业以灵活多变的市场推广手段对“华东砖”发起全面挑战,尤其在向二三线市场下沉中积极以“性价比”应对华东品牌的“优质高价”!广东品牌适销对路的“规模化”优势及多品牌效应,也给“华东砖”聚焦竞争对手及市场增添了难度。其四是当广东品牌不断占领高端市场并积极依靠“性价比”向二三级市场下沉时,其实质也是“华东砖”的中间市场被不断压缩的过程。尤其是目前全国高达300多条新线的上马,其惊人的市场爆发力无疑会成为阻止“华东砖”实施“大众化”品牌策略的一道“柏林墙”。五是华东企业中部分品牌的区域性形象越来越明显,尤其与广东砖相比,渠道网络的缺失及在终端展示与推广上的“缩手缩脚”,也已经成为其走向规模化与全国性品牌的致命硬伤。

华东企业近两年来积极实施的异地扩张及资本运营等“高点”动作,其实质是想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应用,保持甚至拉抬“华东品牌”与其他产区品牌竞争的区隔优势。但形势比人强,在“华东陶瓷”的高端形象不断遭受侵蚀,广东等地陶瓷企业也纷纷扩张,在资本市场上“施展拳脚”时,可以想见的是,2008年将是“华东陶瓷”“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沦”的关键一年。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浅析艺术陶瓷的鉴赏与评论


景德镇陶瓷的独特陶瓷文化

陶瓷评论是景德镇陶瓷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作为协会的形式出现,在全国也可能是唯一的。但是由于起步慢,陶瓷谈论是归于文学批判,仍是美术批判,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也没有专门的结论。陶瓷谈论对景德镇陶瓷的开展有着活跃的含义,由于有批判,才不简单出浮躁;由于有批判,才会有行进。

陶瓷评论涵盖范围广,它与艺术陶瓷鉴赏不同,前者主要是针对事或现象,艺术陶瓷鉴赏的对象,不仅是艺术陶瓷作品,还会涉及创作者。陶瓷评论大致涉及到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发展方向、陶瓷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及其体制机制、陶瓷科技创新等等方面。而艺术陶瓷鉴赏,则主要是针对艺术陶瓷作品的风格、布局、装饰和技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当前,做好陶瓷评论或艺术陶瓷鉴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是认识程度还不够,对陶瓷评论的认识有待于提高。陶瓷评论不是可有可无,而且很有必要。8年前几个关心景德镇陶瓷发展的人,想成立一个陶瓷评论社团,经过6年的努力,在2011年得以成立。陶瓷评论家协会成立两年多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个中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陶瓷评论的认识似乎还不能到位。二是环境氛围还不够,尤其是陶瓷评论,说真话难。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尖锐的、实在的,一般人都不喜欢听,媒体也不太会采用,也只好在个人博客或朋友聊天时说说而已。一些人为了花钱宣传自己,写手也好,媒体也好,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愿意,但多少从另一个方面宣传了景德镇陶瓷文化,也没什么可指指点点的。三是重视力度还不够。景德镇也有一批人、包括院校的专家学者,关注景德镇、关注景德镇陶瓷的发展,敢于在不同的角度发表一些评论,但是好像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采纳一些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倒是个别的像《景德镇日报》瓷苑版、《瓷都美术家》等,还给了陶瓷评论的一块阵地。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批评、需要评论、需要有人“说三道四”,但只要是善意的、积极向上的,那就是可取的。艺术陶瓷鉴赏,虽然多说了一些好话、套话,也是受人之托。但如果看不到一片赞扬和喝彩声的背后,会让人的视线模糊,会影响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前进步伐。景德镇着力打好“陶瓷、航空、旅游”三张主牌,成效明显,而其中尤其要握紧拳头打好陶瓷牌。因为,是陶瓷让景德镇千年窑火不断铸就辉煌,是陶瓷让景德镇立镇兴市千年经久不衰。把握了景德镇陶瓷发展的方向,就把握了景德镇发展的方向和命运。

评论:新兴陶瓷产区 佛山经验应该照搬吗?


江西,高安和景德镇已经成为陶瓷行业最受关注的地方,人们更加关注着2009年,甚至更长远的未来,它们如何成功启动自己的商业引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佛山经验是不是应该照搬呢?

2009年,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然而它是否会成为高安模式或景德镇模式关键的一年吗?这是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人们将新明珠和新中源在高安的投资称为“规模化的广东模式”。人们不禁问:这些东西跟广东那边的有什么差别?生产模式,渠道模式,招商手段,品牌营销有另一种形态出现吗?

不禁思考:高安和景德镇只能成为佛山模式的硬扩张承接地?还是真的像政府所期待的,能同时启动它们的文化和商业引擎,打造出属于自己区域优势的独特模式,进一步成为建陶发展史上的著名段落?

过去,这些陶瓷新兴产区因电力供应不足,造成“常常不顾陶企死活,拉闸限电”的市场寓言。据业内人士透露,也常常出现内地官方的“惯性政策”压力。这些跟“其销售半径可以很好辐射中部地区,并因中部紧邻东部地区、围绕销售、管理半径以及人力资源等而衍生出的软性优势”一样成为2008年陶瓷行业的关键词。

当然,江西还有着国内唯一一所陶瓷学院,高质而丰沛的人力资源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因素。也正是因为这个,笔者认为,如果江西硬是跟着佛山模式的经验走,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难以走得比佛山好,了不起也就是走出一个“小佛山”,而且由于环境变化,这种可能性也非常小,佛山陶瓷当初发展壮大的市场环境已经成为历史。所以,这次危机又恰好成为高安和景德镇探索江西建陶发展模式的重要契机,陶瓷学院能否“供应”此类的人才?

其实,可以毫不留情地说,经过2008年,佛山经验已经不值得借鉴,市场环境的急速变异,这些经验不见得还能起多大作用,这正是佛山陶瓷目前探索的重要命题,是需要变革的时候了。所以,新兴产区硬复制这些已经被市场废弃的经验还有多少用处,我们需要重新判断。

评论:走向消亡,还是绝处逢生?


近年,福建晋江悄然加快了建陶产业节能减排的步伐。3月初,记者获悉,晋江市磁灶镇镇政府响应泉州市委市政府和晋江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召集全镇企业尤其是建陶企业召开了关于节能减排的会议,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环保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从去年底开始,有关泉州服装、鞋业企业倒闭的信息频频传出。今年初,福建纺织业生存告急,一些中小企业很可能被政策调整和环境变化的叠加效果挤压掉。这些作为泉州传统经济支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相互叠加的效应之下,全国范围内的中小企业都已面临着“寒冬”的困境。是走向消亡,还是绝处逢生?晋江中小陶瓷企业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何发展壮大是当前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产业震荡,企业朝两极分化发展

记者日前走访了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和官桥镇的一些陶瓷企业,发现陶瓷企业朝两极分化发展的态势十分严重,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类似的局面在广东也并不鲜见。政府官员、业界人士和学者专家都一致认为,国家环保政策的压力,原材料价格上涨、新劳动法的实施等多重因素,最终使得众多中小企业难以生存。

在当地的一些强势企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春节期间甚至都没有停产,工人工资普遍上涨15%。而另一些弱势企业在08年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据了解,当地一家生产瓷片的企业由去年的两条生产线萎缩为一条生产线,并且春节后直到3月17日才开工,企业员工流失率高达95%。

“众多因素下,晋江陶瓷、福建陶瓷乃至全国陶瓷产业已不约而同进入了一个震荡调整期,洗牌是在所难免的了。”一位深谙晋江建陶产业的资深人士如是说。他甚至认为中国建陶产业进入了集体焦虑期,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因素。

运作模式分化,弱势企业在萎缩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晋江及各乡镇的大型户外广告、路标广告中,随处可以见到佛山企业的形象广告,如科达、力泰、升华、萨米特、蒙娜丽莎等,而晋江本土的建陶企业的广告却是屈指可数,整体市场推广力度明显弱于佛山。但是,在当地一些具有实力的企业,如腾达、恒达、华泰、协进、协盛等企业却是极力塑造区域强势品牌,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打造该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此同时,一些弱势企业正濒临萎缩、关闭或停产。

目前,晋江的建陶产业还处于一个粗放型发展的阶段,陶瓷企业凭借传统的低成本、低价格、低效率的发展模式牟取利润。当这些优势不再凸显的时候,产业升级、转型势在必行。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做标准、做品牌,改善成本结构,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构建新的市场运作模式。这些企业把产品和消费者的感情培养并维系之后,附加在产品上的品牌规划、品牌个性、品牌价值等一系列无形资产在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本去培育品牌,只能借助于传统的经销网络,为产品找市场。

专业、联合,中小企业的决胜之道

“狼来了”,危险既在眼前,中小企业该如何摆脱“寒冬”的逆境?又应如何化危机为转机,变阻力为动力?笔者以为应着重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产品要有自己的定位。晋江产区的陶瓷企业普遍存在着零散、不规范、小规模生产的局面,而一些中小企业在现今状况下发展更是步履维艰。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要根据本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只有做精品、做细节,走精品化路线,才能在行业中站稳脚,因为企业最终还是要以产品说话。当周围都是大型的、比较成熟的企业,中小企业及新型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出自己擅长的产品,求精求细,以小批量多品种的方式求得生存并稳步发展。

其次,以联合制胜。“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一把筷子紧紧抱成团”,中小企业只有走行业联合之路,才能壮大力量。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和相互合作,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可以互通有无,在竞争中加强合作,从而实现共赢。晋江拥有外墙砖强势企业,地域品牌影响力却较薄弱,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就更加恶劣。虽然市场竞争是无情的,但也应该是有序的,中小企业应抱团寻求协调与合作,而不是互相压价、拼价格。当这些企业如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这种集团效应也会令众多大企业瞠目结舌。

省领导考察黎川陶瓷产区 发展特色产业


2月16日至17日,江西省省长鹿心社轻车简从先后来到抚州市黎川县等地考察调研。他指出,要坚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加快全省崛起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推进差异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省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谭晓林随同考察调研。

黎川县发展陶瓷产业已有40多年历史,日用耐热陶瓷产业是该县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拥有两个中国驰名商标。耐热陶瓷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被授予“中国日用耐热陶瓷产业基地”。鹿心社先后来到九州陶瓷、环球陶瓷、康舒陶瓷、华星陶瓷等企业和陶瓷城,认真了解黎川陶瓷产业发展情况,并对企业注重科技创新、开拓国内外市场、打响产品品牌、开发高档陶瓷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他指出,陶瓷是江西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我省陶瓷产业虽取得较快发展,但仍存在规模小、企业散、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希望陶瓷企业树立自我加压、永不满足、敢于争先的精神,进一步做大规模、做优产品、做强实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同行业争创一流。

浅析陶瓷行业下半年发展形势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急速衰退,特别是美国遭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我国也在不断出台各种调控政策积极应对。随着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国内经济环境明年是否会趋好?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此,企业要做好经济形势的分析预测,拿出明年企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只有比别人看得远,走得早,才能赢得发展的机遇。

全球经济的低迷,直接影响了外国客商前往中国参加展会的热情。第12届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开幕人气惨淡,主会场多为个性化瓷砖的企业,一些大牌的陶瓷企业只有寥寥几家。

另从第104届广交会上可以看出,面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巨大挑战,那些能够自主创新、竞争力强的外贸企业相对受影响较小。事实上,广交会也是努力促进这些具有高附加值的企业扩大成交。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有不断蔓延的趋势,这将使第104届广交会的参展企业可能会面临欧美客商购买力下降、订单萎缩等问题。在近期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国际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廉价的中国制造优势锐减,单纯的加工贸易已经难以适应形势。

2008年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增速放缓,在过去的9个月中,有8个月的出口增速是低于上年同期的。出口企业利润大幅减少。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进口需求回落,必然会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出口企业困难进一步增加,这会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将从2008年11月1日起,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日用及艺术陶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但建筑陶瓷不在此范围。

自6月份以来,众多陶企受累于多重因素,市场销售大幅下滑,不少企业库存爆满,甚至出现了停窑调节的现象,而在一些新型产区,新建的车间和生产线也明显放缓了步伐。进入7月份后,绝大多数陶企的销量同比都下降了20~30%,有的甚至下降幅度接近80%,即使降低价格也难以有效地增加销量。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初至今已有近20家无钱自救的小型陶瓷企业纷纷倒闭。营销中心设在佛山南庄华夏陶瓷博览城的多家中小陶企关闭1、2条生产线,而所占的比重却不低于其生产能力的50%。在四川夹江、福建晋江及新兴陶瓷产区的江西都有不少陶企关闭部分生产线,有的甚至完全停产,而山东则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关停陶瓷生产线。

以新中源、新明珠、欧美等为代表,一些规模型企业纷纷藉迁移扩张之势在当地推出自己的区域品牌,期望利用区域品牌在本地的成本、物流和服务优势,在细分市场中赢得高份额。然而,由于品牌影响力与物流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区域性品牌的有效销售半径通常不会超过500公里。区域性消费市场尽管容量有限,但市场需求却同样是多样化的,抛光砖、瓷片、仿古砖“一个都不能少”,这也加剧了产品的频繁转换,与大规模生产形成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大规模连续式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最先投产的几个企业首先感受到了压力,所期望的成本优势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是全国大规模的转运遭遇了产区的物流瓶颈。目前这些企业都已减缓扩张的速度,并用“停窑调节”方式为生产线扩张后压力过大的库存产品买单。

建陶行业已从微利时代转入高成本时代。土地、税收、能源、劳动力等成本因素的上涨成为必然。加上来自政府环境保护、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国外同行的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很多企业在过去5年所积累的利润,将成为未来3年的成本。在经济寒冬中,抗寒能力差、最容易倒闭的企业具有5个特征:无品牌、无规模、无独特竞争力、无人才、无网络。随着竞争加剧,客户资源的掠夺和巩固在建陶行业显得非常重要。企业家在寒冬中要保持冷静、潜心学习,同时进一步提高道德修养和管理素质、明确整个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因此,当房地产甚至股市等大环境、大趋势还没有明朗之前,家居建材行业不太可能会有大的改变和突破。我们能做的,可能还是放平心态,踏实做事,静观后续发展。房市的惨淡,精装政策的来临,让卖场及建材商们开始在思考,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光走零售路线已经难以生存,与开发商,装饰公司的合作成了他们目前走出困境的另一根稻草。到底谁能抓住这根稻草还得靠实力说话。

科技创新是佛山陶瓷产业从以往的成本创新转变为价值创新、从大规模低成本增长向集约化高附加值发展的有利武器。在当前佛山陶瓷产业整治的关键时刻,许多企业徘徊在“关、停、转”的边缘,而无心科技创新。但是,无论是转移扩张还是本土升级,企业都应该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摆脱“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形象,使“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评论:发展路上 中国陶瓷缺什么


中国陶瓷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工业,陶瓷产量占世界的1/3强,从数量上可谓是超级大国。但是中国陶瓷大而不强,产能严重过剩,与国外先进陶瓷相比,在许多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出口量少价低,在出口贸易中处于劣势,制约了陶瓷工业的发展。近年来,虽然在在出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丰收,但与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强国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分析制约我国陶瓷工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陶瓷工业在许多方面还存在欠缺。

一、缺乏合作机制。竞争是客观规律,但同时并不排斥合作。合作的基础是理性竞争所形成的诚信。只有在竞争中加强合作,才能形成很强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温州就做得非常好:温州经济被称为“鸟群经济”,即使一只大鸟被击垮,鸟群却还在。温州的企业群对内分工协作,对外形成极强优势。前不久,湖北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到温州去订货,他们自己做不了就将旁边的企业拉过来一起谈,结果这位董事长一下子订了几千套模具。温州人的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令人感慨。国内陶瓷行业由于缺乏这种合作机制,企业之间是一盘散沙,沟通与互动不够,难以形成区域性的竞争力量。有些企业为了赚钱,不惜自相残杀,搞窝里相斗,大家拼得你死我活,形成了恶性竞争,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元气大伤。前段时间在广交会上有些陶瓷厂家把价格压得非常低,偷偷摸摸和人家交易。由于缺乏合作机制,致使外商乘机钻空子进行压价,利用各厂的报价两边反复挤压,致令出口成交价格一再下滑。国内陶瓷企业应认识到:竞争是无情的,但应是有序的。企业竞争要靠品质、靠信誉、靠策略,而不能靠竞相压价。企业之间应加强自律,相互约束,要在参与竞争的同时,加强联合与合作,通过在内外力的合力中发展壮在自己。

二、缺乏创新能力。有限的是脚,无限的是路。只有在技术、产品、市场经营模式和理念等方面保持并具有创新的高度敏感性,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国际上著名的陶瓷企业都非常重视产品、技术等创新工作。往往是先有设计,后有产品。他们的设计理念前卫而专业,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善于把陶瓷产品当作艺术装饰品来处理,善于研究消费者市场当地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教育,将文化融入产品创新之中,并做到对陶瓷产品以及制造工艺技术设备的发展趋势十分了解,创新产品时与创新技术并盘考虑,有的创新甚至打破了了行业界限,突破了空间限制,所以他们的产品极具市场潜力和优势,在行业中总是引导潮流。而国内陶瓷企业往往是“内地跟着广东走,广东跟着台湾走,台湾跟着欧洲跑”,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的本领,习惯于跟风和模仿,老是跟在人家后面跑,甚至有些不良的抄袭之风,很多所谓创新的产品都是从外面引进来的,产品开发管理没有走出经验型、引入型、模仿型之路。不少企业的设备、技术都是老化状态,前瞻性的技术不多。许多企业缺乏较高水平的科研开发环境条件,开发设计力量薄弱,热衷于用老产品低价格去抢市场,产品缺乏独创品位,没有形成独树一帜的个性风格特色,对自己的消费市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认识,尤其是细微到认识市场所在地的文化背景和消费倾向等,使产品竞争力一直得不到提升。因此,国内陶瓷企业从现在起必须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否则,广大陶瓷市场今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外来陶瓷“侵占”,缺乏强势开发设计理念和能力的国内陶瓷将无所作为。

三、缺乏世界品牌。设计优良的著名品牌已成为国外陶瓷企业进军国内市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主要策略。意大利、西班牙在过去几年里都有保持了其总销量60%以上的出口,没有因为国际局势与油价影响太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其国际市场塑造了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在不久的计划中,他们同样会有更多更优质的知名品牌推向国际国内市场。相比之下,中国陶瓷就缺乏响当当的国际知名品牌,虽然许多企业已经实施品牌战略了,但力度还不够,除了鹰牌、新中源、东鹏、蒙娜丽莎等十余家企业和产品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外,许多陶瓷企业只知道做产品而不知道做品牌和培育运作品牌,品牌影响力十分薄弱,普遍存在档次低、品牌少、名气小的问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很难与国际陶瓷品牌抗衡。随着国际知名品牌进一步抢摊登陆中国市场,眼下在品牌竞争中已逊色的国内陶瓷,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还有继续被拉大距离之忧。品牌建设对市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国内陶瓷企业应以此为鉴,加大实施品牌战略力度,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品牌,开拓一片市场,像海尔那样,把品牌轰轰烈烈地做到国际市场上去。

四、缺乏民族个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陶瓷凝聚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文化艺术的结晶。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陶瓷伴随了中国兴衷荣辱的整个历史进程,在中国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演绎着一种艺术风格,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都可以创造出一种系列的产品,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上下五千年,中国创造了多少精美绝伦的陶瓷文化艺术作品,产生了多少陶瓷名家,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因此,展现在世界的中国陶瓷应充分体现5000年陶瓷文化的底蕴。然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以为矫揉造作地给产品取个“洋名”就算走向世界了,不注重挖掘中国的陶瓷文化,产品缺乏民族文化特色,更缺乏表现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整体装饰设计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中国陶瓷要走向世界,不仅要在生产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设计领域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和创新,将陶瓷产品与华夏优秀的艺术传统与时代审美完美地结合起来,将悠久的历史与当今顶尖科学技术以及现代新观点完美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我国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大打文化牌,扎根民族,博采众长,创造出不仅精美的而且文化的,不仅有自已独特的本色而且结合世界潮流的产品,才能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缺乏科学管理。国外先进陶瓷企业管理相当严格规范,管理监控机制、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科学合理。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虽然在经营管理上突破了集约化和市场化经营的特点,但与国际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对接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营观念滞后,经营管理机制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经营决策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许多企业管理无标准、不严格、不规范,管理监控机制不科学、不合理,企业理念无连贯性,管理规章制度不实不细,资金、设备、人才的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

六、缺乏合理的结构。中国陶瓷经过近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聚积并暴露出来,成了阻碍进一步以展的羁绊。一是产品结构不优。我国陶瓷行业是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混合体。没有资金的投入,就没有装备的更新,也就没有质量分析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的提高,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近几年,不规范的竞争环境使国内一些陶瓷企业被卷入了低价位竞争的旋涡之中,在“宁可丢利,不可丢地”的思想支配下,出现了高负债和成本倒挂的现象,许多企业出现亏损和半亏损,导致了自我积累能力的减弱,制约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不少企业为了赢得市场,打着低档次旗号。以劣质低价产品参与竞争,生产劣质产品,价廉质次的产品冲击市场,导致规模与效益不能充分体现。正是这种市场格局,使国内陶瓷行业出现了增量不增收,有规模无效益的尴尬局面,竞争能力大打折扣,削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二是组织结构不大。许多企业规模较小,没有一批“旗舰”式的陶瓷企业在国际市场一展高低。三是经营结构不专。许多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不能以特色的专业化打造市场先锋。四是区域结构不平衡。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地陶瓷生产过度集中,而西部地区则比较落后,虽然东陶西进受到推崇,但步伐依旧很慢,不利于陶瓷工业的协调发展。

七、缺乏配套服务。国内陶瓷企业一般把产品卖了就算了,很少注重服务,即使有服务,也一般是售中售后服务的居多。而国外知名陶瓷企业,不仅注重售中售后服务,更注重售前的服务,从产品开发生产就考虑如何为用户服务,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这一条龙的服务都考虑到用户方便和怎么对用户有利,把怎么设计、怎么应用、怎么配套等消费者关心的一系列服务系统的问题都考虑得非常周到细致。

八、缺乏经营方略。随着现代营销观念和信息化、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科技等方面的进步,国外许多知名陶瓷企业在市场开发上已经转变到利用电子商务、代理等现代科技进行现代营销方式上来。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还停留在等顾客上门看样购货等传统的销售方式上,很少利用互联网进行与顾客的互动营销,很少利用三维图像进行产品的整体效果展示,很少利用这些现代技术与手段对高要求、高品位、高消费客户群提供个性化、全方位、从品牌选择到设计辅贴等整体服务的营销。许多企业缺乏国际营销经营经验,营销手段落后,对一些国际贸易的操作方法和规则比较陌生,在体制和运作等方面不适应国际贸易的需求。与国外先进陶瓷企业相比,市场开发能力差,市场渠道少。从产品推广上看,目前国内80%企业的推广手段都是硬性广告模式,广告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多是停留在对企业名称和产品名称的推广上。许多企业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管理与生产经营、提高质量和技术创新上,而是放在了研究所谓的营销艺术技巧上,靠众多的评先、评奖、认证活动,靠领导行为方式进行产品推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效果平平。而国外知名陶瓷企业从市场营销、产品策划和概念炒作等方面都有其奇特过人之处,成为我们的榜样。

九、缺乏高素质人才。从我国陶瓷行业人才素质的现状看,熟悉国际贸易和市场运作有关规则的人才不多,科技、管理、营销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不足,精英级人才奇缺,许多企业的厂长(经理)对国际国内同行业发展水平均一知半解,有的甚至看不懂财务报表,不懂得净资产、增加值、收益权等基本概念,看不明白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企业不重视人才的现象也相当严重。由于不重视人才,不能正确地识人、选人、育人、用人,一方面造成了企业,职工素质低,信息渠道不灵。另一方面,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缺乏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人才流失的现象相当严重,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十、缺乏国际意识。国外先进陶瓷企业的经济全球化意识非常强烈,他们极为注重外向型的发展,把努力开发国际市场当作企业生存的首选条件,始终把产品出口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善于搜集各种陶瓷商业与技术情报,了解世界各国陶瓷生产技术水平状况和产品市场走向,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改进经营与产品,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国际市场需求。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目光短浅、视觉小,外贸国际市场活动不足,没有到国际市场上求发展、创大业的雄心壮志,只会在家门口参与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

十一、缺乏战略管理。陶瓷企业要发展,实现做大做强,不能没有长远目标和发展战略。所谓战略管理,是指进行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以便组织通过跨功能决策而达到其目标的一种艺术与科学。由于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要求不断地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趋势分析和预测,形成一个动态和连续的战略管理过程,可使企业更主动地对未来作出反应。因此,企业战略及其管理(操作)水平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目前,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大,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问题变得非常重要。而且,企业能否灵活有效地综合利用内部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预测行业前景也变得更加必要,战略重要性也显得十分突出。国外许多知名企业都把战略管理放到突出位置,而国内陶瓷企业缺乏对战略管理的认识和把握,企业发展缺乏远见,呈现过分的近视,从而使核心竞争力大大减弱。

评论:金融危机下高安陶瓷产区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1月12日下午,高安陶瓷协会召开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年会。此前,笔者对当地的太阳、米康、瑞鹏、新景象、新中源、新明珠、新瑞景、新中英等八家陶瓷企业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走访,虽然行色匆匆,但见微知著,对金融危机下的高安产区生产经营状况还是有了初步的了解。

高安企业2008年的总体表现是:74条生产线基本满负荷生产,其中有30条线是当年点火投产的。金融危机基本没有影响到这里的本土企业,只对广东佛山等地企业的转移扩张进程有影响。具体而言,高安产区2008的特征表现如下:一是出口量小,10%不到,很多没有出口;二是10月份前成本较高,尤其是煤的价格疯涨,企业几乎没有什么利润;三是从第四季度开始成本“三降一升”:燃料降20%,化工原料降5%,包装降5%,但劳动力成本升20%。企业赢利能力总体回升,一些企业甚至为赶订单春节不停窑;四是市场主要在“南昌—高安”周边500公里的范围内;五是市场定位基本是三四级的县乡市场;六是广东佛山过去的两家大企业高安生产的产品定位是在佛山和高安本土企业之间,以三四级市场为主;七是原材料基本上能在周边10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解决,只有抛光砖用的泥从广东运来;八是2009普遍继续新增产能,以上调查的八个企业预计新上13条生产线。

尽管眼下金融风暴肆虐,但笔者认为高安产区发展依然碰上了重大的历史机遇。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危机使得东部沿海经济转型升级提速,高安是理想的陶瓷产业承接地;二是广东佛山大企业的引进促进了本土陶瓷产业的升级,包括技术的升级、人才的流动、观念的转变;三是金融危机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从外需拉动转到内需拉动,作为国家战略的新农村建设将使三四级市场未来需求持续旺盛;四是本土企业500公里范围内区域化的针对县乡市场的深度销售模式日益成熟;五是有地方政府的强大推动力;六是本土老板、企业家经历了本世纪初转制的阵痛及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初步完成了原始积累,打下了做大事业的基础。

但通过调研发现,高安陶瓷企业未来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是要面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去年上半年煤涨到每吨1300元,高安企业顿时失去了赢利的能力,这意味着其产品的附加值是严重偏低的。我们不可回避的是,上游的高成本在未来的中国经济生活中基本上是可以预期的现实。上游燃料、能源及运输的高成本主要源于垄断造成的低效益,目前较为悲观的是强大的利益集团左右了改革的进程。其次是劳动力低成本时代已经过去。作为后发展中地区,高安难以再享受到30年来的“人口红利”。目前,随着佛山几个大企业的进入,高安的劳动市场已经激活,劳动力成本与东部沿海地区持平(普通工人1200-1300元/月),如果算上东部沿海地区的软环境的“福利”,高安地区的人力成本实际上还要偏高。因此,基于这样一种现实,高安本土企业唯一的选择可能就是向佛山企业学习,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化运作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精益化管理不断降低综合成本;再次,对佛山企业来说,其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是如何找到转移扩张后的企业生存之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西新中源、新明珠竞争的对手不是本土企业,而是自己,关键是其能否在高安创新经营模式。事实上,这方面四川新中源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经验,在高安的江西新中源目前也基本上是照搬四川新中源的运作模式,包括四个品牌也是一一拿来。江西新中源与四川新中源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要解决的是高成本时代的低价格竞争问题——低价格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的威胁主要来自于陷入穷途的本土弱势企业。

评论:理性对接当阳陶瓷产业发展思考


去年11月2日,被誉为中国建筑陶瓷业“航空母舰”的新中源集团项目签约落户当阳,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此前不久,温州老板胡光敏注册成立的湖北帝旺实业投资公司在当阳投资2亿元,开始建设6条中高档陶瓷生产线。近两年,大地、华夏、天冠3家陶瓷企业已先期落户当阳。陶瓷产业集群在当阳已雏形初现。

“梦醒”后问:发展空间在哪里?

当阳曾经是全省经济发展十强县市之一。近几年,该市也颇有建树,均瑶、蒙牛、英博等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落户,促进了当阳经济发展。然而,相比周边县市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当阳人开始明显感觉到发展的脚步沉重了。

在宜昌市提出“沿江突破”新战略后,当阳一度在宜昌发展的大格局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在分析自己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落后的原因时猛然惊醒:没有建成自己的优势产业,没有围绕优势产业形成项目群,发展空间捉襟见肘!

其实,当阳在开发本地资源中也不乏得意之笔:三峡新材公司的前身当阳玻璃厂原先只有一条日产400吨玻璃的生产线,规模、效益一般。当阳市依托境内石英砂资源,支持该厂先后扩建了日产500吨、600吨的浮法玻璃生产线,使该厂从县级小厂一跃成为上市公司;当阳葛洲坝水泥公司、华强化工、马店能源等当阳目前为数不多的几家上规模的企业都是依托资源发展而来的。“发展的空间到底在哪里?”当阳通过梳理重新定位:发展空间在资源,优势在资源。而当阳最大最优质的资源就是高岭土。现已探明储量为3500万吨,远景储量高达2亿吨以上。3年前,当阳只有一家倒闭的国有陶瓷企业,这些资源几乎完好无损。依托强势资源,做大产业集群!当阳人突然发现,发展空间海阔天空!

定睛佛山后问:后发优势有几许?

定位一明确,招商引资的方向也就明确了。春节刚过,当阳招商局的专班便驻扎到国内瓷都广东佛山。其实,全国比当阳更有资源优势的地方不少。佛山陶瓷协会秘书长尹虹对当阳招商人员说:像你们这样的招商专班,我们每年都要接待50批次以上,其中不乏市委书记带队的!尹虹同时告知:佛山刚刚召开了制造产业转移工作会议,陶瓷是其转移的重要产业。

经过招商专班不懈努力,全球最大规模的现代建筑陶瓷生产企业、中国建筑陶瓷“航空母舰”佛山新中源集团向当阳伸出橄榄枝。此时,质疑声不绝于耳:“沿海是在把垃圾产业向内地转移。”当阳的决策者慎之又慎。“当阳蕴藏着这么大储量的高岭土,不能捧着金碗讨饭吃,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不要灰色GDP。”当阳市委书记袁卫东说。

去年8月8日,袁卫东来到佛山新中源集团考察。其目的只有一个:引进新中源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成功的经验来开发当阳的高岭土资源。一句话,向新中源要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管理、要就业岗位和税收,不要污染。他此行的目的与新中源集团不谋而合。新中源集团总裁霍镰泉说:我们不是搞搬迁式转移,要在转移中实现产业结构的提档升级。据悉:新中源集团在当阳的投资项目,将全部引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最先进的环保设施。固定资产投资7个亿,没有一颗螺丝钉是从佛山的旧工厂拆下来的。“其实,后发优势也很明显。佛山陶瓷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我们可以引进来;佛山陶瓷企业发展中环境污染等教训我们也能更好汲取,避免走弯路。”当阳市市长范晓岚说。

“亲密接触”后问:着力支点在哪里?

新中源决定落户当阳的信息传开,陶瓷企业纷至沓来。锦悦贸易公司等两家企业表示,要随着新中源一同落户当阳。去年10月19日,湖北帝旺实业投资公司与当阳市签订了投资2亿元建设6条中高档陶瓷生产线的项目协议。当阳引资的关键是什么呢?新中源集团总裁霍镰泉一语破的:“关键在企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和软环境。”

近几年来,当阳先后新建了1个220KVA和2个110KVA的变电站;依托劳动部门培训了数千名陶瓷工艺熟练工人;先期引进华夏、大地、天冠等陶瓷企业,形成了陶瓷产业聚集效应;打造了较好的陶瓷产业物流环境。抛开资源优势不说,这些生产要素重新开始培育,没有3年至5年是不行的。“硬环境好建设,软环境难形成。”当阳吸引投资者的优势是其软环境。前几年,当阳干部玩风和办事的拖拉作风影响环境。今年,当阳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提出优先发展工业理念,狠抓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及效能建设,处分了21名干部。在解决“不能为而为之”问题的同时下力解决“应该为而不为”的问题。新中源集团在投资当阳前多次微服私访后,才慎重决定把7亿元的项目投到当阳。

目前,当阳在省直相关部门支持下,正全力打造湖北建筑陶瓷产业基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浅析华东陶瓷产区发展走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浅析华东陶瓷产区发展走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