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瓷器鉴别方法 > 导航 >

古陶瓷辨别方法

古陶瓷辨别方法

古瓷器鉴别方法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2021-05-14

古瓷器鉴别方法。

文物鉴别无政治无国界,但它的内涵却饱含人文与承续,振兴与发展。在博大精深的收藏鉴赏系列,高古瓷鉴别相对难度较大。

已往,传统的陶瓷鉴定方法,多是通过眼观、手摸、耳听等感官手段,从陶瓷器的纹饰、器型、釉色、胎体、款识等方面来鉴别、判断,而若对古陶瓷的色釉、胎体成分进行分析,对其烧成温度、烧制氛围进行测试,大都会对古陶瓷器物造成损伤。面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高仿瓷,传统的陶瓷鉴定方法显然已力不从心了。再者,传统鉴定方法,无法确定胎、釉成分;对器形、釉彩,甚至纹饰的叙述均无量化标准。从这几方面看,建立科学的古陶瓷鉴定体系已势在必行。这是与会者的共识。

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现将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如下: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古陶瓷鉴定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能走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之路。必须把单纯凭借专家经验的传统外观复写法与元素鉴定法和老化鉴定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建一个古陶瓷鉴定的科学体系。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土斑可以辨别高古陶瓷


现在高古陶瓷赝品极多,如何辨别呢,制假者无法仿造的“土斑”是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所谓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于是土中而来,自然会留下明显的出土痕迹,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据。

任何土壤中都含有各种矿物质和有机质,矿物质含钠、钾、钙、铁、镁、铅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有机质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有碳、氢、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组成的天然络合剂。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从而形成了“土斑”。

土斑有两种,一种称“蚕卵斑”, 成颗粒状,像桑蚕产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蚕卵斑形成与土壤中矿物质成份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

另一种称“蚯蚓屎斑”,成条形曲线状,形状尤如蚯蚓的屎,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有些器物上既有“蚕卵斑”又有“蚯蚓屎斑”,有这种现象的器物大多数是陪葬物。收藏者对这种土斑不应该人为清除,它不影响器物的外表美观,同时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见证。

现在市场上出现人造土斑,一是选择器物某个部位用硫酸把釉腐蚀,然后涂上胶再撒上泥土。这种人造土斑是块状形,不自然,剥釉处与有釉之间没有过度层次。二是把仿制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蚀釉面,然后埋入泥土中,过一段时间再取出现。这种人造土斑粘贴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一冲就能洗清。人造土斑与自然形成的“蚕卵斑”和“蚯蚓屎斑”相差很大。

鉴定古陶瓷的方法


一是目测。也就是用眼睛看,看古陶瓷的胎、釉、造型、纹饰、款识。比如看胎,汝窑的胎质为香灰色;看釉,明代成化瓷器迎着阳光有肉红色等;看造型,每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造型等。但如何来看,如何看出古陶上任何一个细小的差异,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鉴定?一是要靠学习;二是要靠积累,尤其要多研究真品,把各时期各类真品的基本“数据”储存在自己的脑子里;三是要靠实践,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来。

二是手感。就是手摸,通过触摸的感觉来对古瓷进行鉴定。第一、通过手摸来感觉器物表面的光润程度。新挂彩的会有刷刷的声音;如宣德盘子,都是细砂底手摸感觉柔润,如果出现刮手过于光滑,那就要注意了。第二、用手掂一掂器物的轻重,过轻过重不平衡都要打个问号。第三、手摸器物的厚薄,口边和足边。如永乐的盘边非常薄细,万历的口边出一小边,成化的足边较高,哥窑的足底提不起来,当窑的器底有裸足等。

三是借助仪器。对我们来讲主要是用放大镜。用放大镜来看彩、釉和气泡。如看后挂彩,通过仔细观察,在后挂彩的下面釉层会有划伤;如打磨做旧的釉面会有很细的经线;如气泡用放大镜看有明显不同,如汝窑的气泡比较稀疏,很光亮,哥釉的气泡有成堆的感觉;如青花新旧,其青料有上涂和下沉的区别;再如开片古陶瓷的片纹线是往下凹的,而釉面是鼓出来的,新仿的一般是在一个平面上。

鉴定古陶瓷的釉方法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

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结晶釉、玻璃釉、开片釉、窑变釉等。此外,施釉方法也有多种,如浸釉、蘸釉、浇釉、喷釉、荡釉、滚釉、刷釉等。

釉与器物窑口鉴定

古代陶瓷生产,釉的材料来源,同胎土一样,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由于釉的成分不同,以及烧成温度、窑内气氛、施釉方法、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各个窑口的陶瓷产品在釉方面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特色,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如唐代寿州窑瓷器以生产黄釉为主,另外还有黑釉、茶叶末釉和窑变釉等。黄釉色调深浅不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色,器物积釉较厚处常呈现翠青色窑变釉。采用蘸釉法施釉,一般施釉不及底,多数器物的底和圈足无釉,常有流釉现象,在器物下腹部出现蜡类痕。釉层厚薄不均,釉色浓淡不一,玻璃质感强。胎釉结合有时不紧密,出现剥釉和自然开片现象。

古代瓷窑,有的虽然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但一般都以一种或几种釉色的产品而闻名。如邢窑、定窑的白釉,寿州窑的黄釉,汝窑、南宋官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的青釉,建窑的黑釉,钧窑的天青釉、月白釉、玫瑰紫釉等。一些窑口釉的特征,有时甚至比胎的特征更明显。有经验的古陶瓷鉴定者,有时只需要看一看器物的釉,即能大致断定其窑口。如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定窑的蜡泪痕与竹丝刷痕、宋代耀州窑瓷器底足处的姜黄色釉等特征,这些都是鉴定瓷器窑口、乃至真伪的要点之一(图一、宋代耀州窑碗)。

釉与器物年代鉴定

同一窑口的器物,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釉的成分组成、烧成温度、窑内气氛的变化,或者工艺技术的改进,会使产品的釉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越窑青瓷的釉色,唐代早期多为青黄色或米黄色,少数器物呈青色,施釉不到底;唐代中期使用匣钵装烧,器物均施满釉,釉面光洁度大大提高,釉呈青色者居多;晚唐、五代时

期,普遍使用匣钵装烧,釉面光洁滋润,釉色青翠者居多,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五代北宋时期,大批“贡瓷”色泽以青绿色为主,釉色光润,民用瓷也以青色为主;到了北宋晚期,釉色则变成青灰色。再如,宋代龙泉窑青瓷,在北宋时为石灰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小,易于流釉,釉色多为淡青、青黄或青褐色,釉层较薄,釉面光泽较强,釉层比较透明;在南宋时为石灰碱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大,不易流釉,釉层普遍较厚,釉色以粉青和梅子青为代表。粉青釉面光泽柔和,釉色淡雅,具有青玉般的艺术效果;梅子青釉层比粉青更厚,釉面光泽较强,釉层略带透明,色调可与翡翠媲美。

釉与器物真伪鉴定

新旧陶瓷在釉光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古陶瓷的釉,由于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年限,不管是埋藏于地下,还是暴露在空气中,由于腐蚀、氧化或使用磨损等原因,器物的釉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老化现象,因而釉光显得柔和自然,这种光泽往往是“内敛的”,让人看起来感觉比较舒服(图二、宋代龙泉窑方瓶)。有的古陶瓷鉴定者,把古陶瓷的这种光泽称为“宝光”或“酥光”。此外,有一部分出土或出水的古陶瓷,由于保存环境的原因,其釉光被腐蚀殆尽,看起来基本没有什么光泽,这种现象叫做“失釉”。而新仿的陶瓷器物,由于新鲜出炉,釉面尚未发生老化现象,因而釉光新亮,这种光泽漂浮而散乱称为“浮光”,看着比较刺眼,内行人称其“火气很重”,有的又称之为“贼光”(图三、新仿宋影青壶)。

许多新仿古陶瓷为了达到以假乱真以售其奸的目的,常常采用各种方法做旧去浮光。目前常用做旧去浮光方法,一是使用碱、酸等化学物质,如高锰酸钾、氟氢酸等,采用浸泡或涂抹的方式对器物的釉面进行腐蚀。经过腐蚀的器物,一般釉面发雾,光泽不自然,发光较死,釉面容易粘染脏物(图四、新仿宋官窑瓶,图五、新仿西晋青瓷灯)。二是用水碱或茶叶水长期浸泡或高温久煮,这样做旧的器物,釉色不正,釉面残留有白色碱痕,不识者常误认为是水蚀痕迹。河南等地新仿的所谓钧窑、汝窑瓷器常用这种方法做旧。三是用兽皮打磨,磨掉釉面的光泽,使用这种方法做旧的器物,釉面常留下规则而密集的磨损痕迹。四是用带油渍的毛巾,经常擦拭器物的釉面,以使釉光消退。或者将新仿器长期放置在油烟比较重的地方,在烟熏的环境中加快釉面老化。使用这种方法做旧,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器物釉面一般很油腻。

不同的古陶瓷器物,有时由于保存环境、釉的类型、釉的成分等方面的差异,会呈现不同的面貌,有的器物釉光可能比较柔和,而有的器物釉光则可能比较亮。甚至同时代同窑口的、出土于同一地层、窖藏或墓葬的不同器物,其釉光有时都会有一定的区别。在古陶瓷鉴定与收藏中常常会遇到“老瓷如新”的情况,有的古陶瓷由于自身釉的质量很好,在埋藏或传世过程中保存环境又较好,其釉色与釉光往往给人很新的感觉。因而在古陶瓷鉴定过程中,切不可以见到釉光亮的器物便认为是新仿品,或见到釉光较暗的器物便认为是老货,而是需要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有的古陶瓷虽然釉光比较亮,但其光泽却是自然柔和的,与新仿器物的浮光存在区别。有的新仿器物虽然釉光比较柔和,但它却是经过人为做旧的。此外,还有的新仿古陶瓷通过改变釉的配方,使釉面呈现比较柔和的光泽,因而具有更大的迷惑性。

釉的其他相关特征

除器物的釉光外,器物的釉色、施釉方法、气泡、开片以及窑变等与釉相关的方面,也是进行古陶瓷鉴定时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古陶瓷由于施釉不均匀,采用柴窑或煤窑烧成,对窑温和窑内气氛控制不甚严格,因而器物的釉色往往具有一定的层次变化。釉面如有气泡,一般都是大小不一的,具有一定的层次变化。现代新仿器物多数采用气窑或电窑烧成,对窑温和窑内气氛的控制比较严格,加之使用现代施釉技术,釉层均匀,因而新仿器物的釉色一般完美无瑕,过于纯净,缺乏层次变化。釉面如有气泡,则气泡大小较为一致,排列较规则。此外,新仿器物一般不易生成自然开片,如有开片,一般都是成方格或网格状的规则开片。新仿器物的窑变,由于是人为做出来的,其形状一般都较规则,形态生硬,缺乏自然流畅感。比如,带红斑窑变的钧窑瓷器,如果红斑形态生硬,缺乏自然流动感,那么它多半是新仿品。也有的新仿品人为地做出剥釉现象,但这种剥釉一般较规则,通常局限在器物口沿或腹部等处,最常用的方法是用金属工具把釉剔掉。这与古陶瓷由于胎釉结合不紧密,以及在保存环境中遭受酸碱腐蚀而产生的自然剥釉现象完全不同,自然剥釉是完全自然的,找不到人工的痕迹。

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古代陶瓷生产中,在选料、配釉、烧窑等方面全凭窑工们的经验去把握,同时由于釉对窑温和窑内气氛较敏感,因而烧成的产品,在釉色、釉质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胎釉成份完全相同的器物,因在窑内的位置不同,烧成后有时也会呈现不同的釉色,即所谓“同窑不同器”现象。以陕西黄堡耀州窑为例,其青釉的色调就有几十种之多,如蟹壳青、葡萄青、蛋青、虾青、豆青等。此外,古代瓷窑通常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如宋代耀州窑除生产青瓷外,还生产白瓷、黑瓷、酱色釉瓷等;宋代定窑除生产白瓷外,还生产黑瓷(黑定)、酱色釉瓷(紫定)和绿釉瓷(绿定)等。

虽然器物釉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器物窑口、时代和真伪等信息,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唯一的鉴定依据,同时还需要结合器物的胎、造型、纹饰、款式等其它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保证鉴定结论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古陶瓷的鉴别方法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现将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如下: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


陶瓷的文化性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而且在于它所反映的方式。它是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或者说是一种静止的民族文化舞蹈。这是由古陶瓷的特性决定的。一件件作品,无论题材如何,风格如何,都像一个个音符,在跳动着,在弹奏着,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这些旋律,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热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缤纷,有的本色自然,构成一部无与伦比的摄人心魄的中国古陶瓷文化大型交响乐曲! 既然是文化,就会被研究,为了大家可以更好的了解古陶瓷,以下就有专家为大家介绍下古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有分类法、比较法和甄别法。

分类法: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比较法: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

甄别法: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

古陶瓷鉴定方法杂议


经常听陶瓷专家讲:“该器物胎质、器型、工艺、纹饰、款识……与某某朝完全一致,鉴定为某某朝真品”或“该器物青花发色艳丽、纹饰生动、流畅,但胎质、工艺等与某某朝有较大差异,故鉴定为现代赝品。”听起来很是有理,但细一思量,又有不少疑问。疑问一,如果某一器物是那一时代的另类,或者是特殊地方窑,与该朝标准器有较大区别怎么办?疑问二,如果仿制科学进步到能仿制出与某某朝完全一致的东西怎么办呢?如今,人类都能在太空漫步,何况是重金诱惑下的仿制呢?这并非没有可能。疑问三,极贵重的东西往往数量较少,甚至是孤品,而我们又没有其标准怎么办?这就是标型学的不足。

标型学是以纪年墓葬出土,或已有定论的器物为标准器,利用类比推理得出结论的一种鉴定方法。目前在文物鉴定中普遍使用此方法。鉴定程序是:当被鉴定物出现时,鉴定者马上在头脑中调动库存资料比对,根据比对结果作出判断。(参阅《中国考古学通论》)

首先,从理论上讲,标型学使用的类比推理、结论不具有必然性,即使被鉴定物与标准器特征完全吻合,也不能确定其真伪,这也是高仿品能混进大型知名拍卖会的原因。同时,即使两者在某些特征上不吻合,也不能必然否定其真假,只能说结论是或然的。其次,从当前实际看,标型学主要依赖于鉴定者经验,还停留在眼学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鉴定者主观影响。除经验知识、品德以外,甚至健康原因、情绪等都会影响鉴定结果,所以各位专家意见不一就不足为怪了。再次,许多特定器物的标型难以确定。比如汝窑,事实上现存传承有序的汝窑器以及汝官窑窑址出土的汝器、瓷片,两者之间也不完全一致。又比如争论极多的元青花,在鬼谷子下山大罐拍出2亿多后,人们更是议论纷纷,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标型不一致。最后,标型要大量积累,并存入大脑中,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为的。

总的来说,标型学对鉴定常规器、官窑器是有一定作用的(标型比较统一),而对鉴定非标准器,特殊地方窑就有一定局限了。

为了克服标型学的缺陷,人们尝试用科学仪器测量鉴定法,如:热释光测定、碳14测定、荧光光谱分析等,仪器测量法完全避免了人的主观性,其结论是客观的,定量的。但是,又带来新的问题。首先,一些科学鉴定法仍需要大量标型样品,而只要需要标型样品,就不能完全避免标型学固有的缺陷。其次,科学鉴定法只能对鉴定对象样品的结果负责,但鉴定样品的真伪并不一定就是被鉴定对象整体的真伪,如对胎土样品鉴定为明代,并不能确证该瓷器就是明代。因为可能出现老胎新彩,接底、换头等可能。再次,科学鉴定法结论往往有一定局限性,如在时间上只能定在某时间段内,这对于鉴定清以前器物基本可以,但鉴定近现代器物就有局限了。不管是热释光,还是碳14,对鉴定文革器就无能为力了。最后,对科学仪器鉴定也可以作做假。如用老瓷片磨细作胎土对付碳14法,用人工辐射对付热释光法等。

除了以上鉴定法外,还有“野战派”最爱用的“痕迹学”,笔者自身属于不入流的野战人士,不揣冒昧,将野战常用的痕迹法详述于下,就教于方家。

痕迹大至可以分为两种:历史痕迹和工艺痕迹。

先说历史痕迹,历史痕迹是器物岁月历炼的结果,如果排除了人为伤痕的因素,即可证明器物的历史性。历史痕迹又可分为增加和减少,即岁月使器物增加或减少了某些东西,传世器物和出土器的历史痕迹是不同的。(至于窖藏、库藏笔者没有体会,故存而不述。)

图1

图2

作为传世器物,增加的是包浆,这是器物表面自然氧化的结果。每种器物可以有不同包浆,但关键是要分辨包浆的真伪。老瓷器的包浆就像瓷器罩了一层塑料薄膜,宝光内蕴(图1)。另外,部分器物有特殊的增加物,如粉彩五彩、部分红釉、蓝釉、三彩等含铅釉,由于年代久远就会泛铅或出现蛤蜊光(图2)。当然仿制者也可仿出泛铅和蛤蜊光,但与真的有许多差别,真的晕可以在彩周围,也可以在整个白釉上,而假的目前只能做在彩上。

图3

图4

图5

传世器的减少主要是自然磨损。传世品一般都要使用,不管是实用还是陈设,都必然有痕迹留下,但是每类器物的磨损痕迹是不同的。陈设器用于供奉,只在打扫或整理时移动,那么它主要在足部有磨痕,这种磨痕是天长日久自然形成,没有任何摩擦纹路,手感极光滑(图3)。实用器按其用途视其磨损痕(行话叫软道),如画缸在口沿、碗盘在内底、笔筒在内壁等等(图4)。自然的磨损其划痕方向不一、深浅不一,有熟旧感;人为的或方向一致(使用砂纸),或线条不流畅,有玻璃渣痕(使用凿器)。(图5)总之要综合考虑,如一瓶浑身斑驳,而底足虽脏却无磨损痕,除非它是横着放,否则违反逻辑。

图6

出土器减少的是剥釉、开片等,每一种减少都有自然与人为的区别,自然的剥釉其边缘是直角,而人为的往往呈斜面。自然开片是长期热胀冷缩的结果,开片不规则而细碎(图6),人为的开片往往大而规则。

图7

出土器增加的是各种沁和味。由于埋藏地下,经一定岁月后,环境必然给它增加一些东西,如土沁、水沁等,这相应就产生了味。必须要明确的是沁是一种增加,因此,一般来说沁是略高于釉面或沁入釉内部。(图7)而大片凹下去的土斑只能是人为腐蚀的结果。至于味,与沁相关联,土沁有土香味,水沁有水锈味,但不可以有异味,如酸、臭等。即使墓葬出土,经岁月淘洗,也早已没有异味,异味是人为结果。

图8

工艺痕迹属于时代留下的烙印,每个时代不同的工艺势必会在器物上留下不同痕迹,如“线割底”只有慢轮加工才会产生,其器物应产生于工业社会前。(图8)现在,许多工艺可以人为达到,如覆烧、支钉烧等。但有些工艺痕迹则有一定的鉴定意义,如鸡心底,泥鳅背,波浪釉等。

痕迹学,主要是历史痕迹,优点在于有助于断新老,缺点在于不能断代,难点在于辨别痕迹真伪,局限在于它对窖藏、库藏,特别是官窑器住往无效。

综上所述,各种鉴定方法各有长短。从逻辑学角度看,标型学运用类比推理;痕迹学使用归纳推理;科学仪器法虽然使用演绎推理,但大前提理论不够成熟,小前提鉴定范围不够全面,结论也是或然的,所以一票肯定或者一票否定都是不可取的。有的专家很赞赏一票否决,这其实是对假货横行的一种情绪反映,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这有可能出现一个真品被不识货的作假者作了旧。所以要综合运用各种鉴定方法以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其理想状态是:痕迹学初鉴定新老,标型学复鉴定年代,科学仪器确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做到这样,也无必要达到。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对大多数藏品而言,应该尽量使用所掌握的鉴定方法,得出开门真,新和存疑三种初级结论,以决定是收、是弃及其价格。“存疑”是收藏活动中的正常状态。说明理论上我们还达不到认识它的程度,实践中我们还没有它的标准参照物,并且它游离在痕迹学之外。当然,存疑品有存疑品的价格,要打一个风险折扣,并且在赝品横行的时代,风险折扣应很高。

藏品乃身外之物,学习和鉴赏过程就是收藏的乐越所在。

高古瓷该怎么辨别真伪?


高古瓷种类很多,人们习惯上将明清以前的瓷器列为高古瓷,中国各朝各代出产瓷器都带各自的特点。如今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仿制技术也在不断上升,仿制品的仿真程度不断提高,在收藏高古瓷的过程中,该如何判断一款瓷器是否为高古瓷呢?

高古瓷距今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传世至今的数量非常少,大多为埋藏地下然后发掘出土,那么在鉴别高古瓷的时候就有据可循了,瓷器上千年埋藏地下大多表面会形成土斑,根据土斑就能辨别瓷器的真假了。

据专家研究总结,高古瓷的土斑分为两种:蚯蚓屎斑和蚕卵斑,这些斑点的形成是因为泥土中的化学物质对瓷器形成侵蚀及地温影响形成,瓷胎釉面被腐蚀或开裂 ,露出的胎体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物质,随着时间逐渐粘连在胎体上。

蚯蚓屎斑成条形曲线状,粘连在瓷器釉面开裂的缝隙处和露胎处,和细细的、弯弯曲曲的、表面光滑的蚯蚓屎很像,这种斑点需要用手指用力才能清除。如今很多藏家在收藏高古瓷的时候看到瓷器表面的蚯蚓屎斑,一般都作保留,因为这是证明瓷器经历年代为真品的依据。

蚕卵斑为颗粒状斑,在瓷器的剥釉露胎处及其他露胎处大面积存在,因形似桑蚕的卵--一粒粒的聚集在一起而得名,这种土斑粘连胎体非常牢固,用手指是很难清除的。

如果一件出土瓷器上同时有两种斑点,说明这件瓷器极有可能是陪葬品。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人造仿制土斑有两种:一种为块状,是将瓷器的某个部位用硫酸把釉面腐蚀,然后在腐蚀部位涂上胶水黏上泥土形成,看上起非常不自然,剥釉处和有釉之间没有过渡层次。还有一种是将瓷器釉面用硫酸腐蚀后,然后再埋入泥土,过段时间取出形成斑点,这种斑点上面粘的泥土非常容易去除,甚至用水一冲腐蚀面就干净了。

中国古陶瓷彩陶鉴定方法


自从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发现以后,中国彩陶以其特有的魅力征服了世界,亦成为收藏市场上的宠儿。由于彩陶的造假比较多,其总量已经大于真品,如无本而仿、有本而仿、真器伪纹、拼接作伪等作伪手段都有见,收藏时应注意分辨。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上便出现了图案逼真的彩绘。而瓷上作品相对纸本更具张力,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中国彩陶发现较晚(1912年),而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

彩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新石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特别是在文字没有产生的原始社会,彩陶就相当于一部浩瀚的史书,忠实地记录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所发生的一切。新石器时代彩陶在考古、人类学、博物馆学、民族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于是博物馆、大学以及全球的众多研究机构便成为重要的收藏群体。正是因为彩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彩陶才具有了相当意义上的经济价值,产生了价格。

菱格纹彩陶双耳壶(半山)

水波纹彩陶盆(马家窑)

弧带纹双耳壶

四大圈纹双耳壶

变形蛙纹壶双耳壶

横直线纹单耳罐

菱格回纹小耳罐

新石器时代彩陶在市场上表现活跃,主要存量于大型古玩市场,如北京的潘家园、北京古玩城、琉璃厂等大型的古玩市场上就常见到彩陶的身影,而且从数量上看不在少数;专卖店倒是很少,只有几家,零散地夹杂在一些小摊位之中。

从文化类型上看,在大型古玩市场上新石器时代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的彩陶基本都能见到,如大地湾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后岗类型、姜寨类型、大河村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沙井文化类型等都有见。

各个文化类型的彩陶数量则与新石器时代彩陶的鼎盛和衰落有关:初始期的大地湾文化类型彩陶很少见;鼎盛期的半坡和庙底沟类型彩陶则经常可以看到,而且数量比较多;后岗类型、姜寨类型、大河村等类型彩陶多数只是偶见;马家窑文化中的马家窑、半山和马厂类型彩陶则最为常见;而在马家窑之后的齐家文化彩陶则是急剧减少,衰落期的四坝、沙井等文化类型彩陶出现的概率也比较小。

中国民间收藏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小古玩市场星罗棋布,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如省会城市、地区级城市和县级市里都有一到两家古玩市场,甚至更多,不过并不是每一个古玩市场都有很多彩陶,而是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如甘肃多数以马家窑彩陶为主,西安就是以半坡彩陶为多,河南的一些城市多是以庙底沟类型彩陶为多,等等,而在南方的一些小的县级市古玩市场找不到彩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古玩市场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不仅仅是只限于街市的形式。在中国,民间交易也是一种普遍方式,就是在藏友和熟人之间私下的交易,这种交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另外在农村可能会碰到很多上门收购的贩子,这应该说也是一种交易;文物部门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艺术品的需求,近年来也增加了文物商店文物的数量;还有就是拍卖行里也有很多彩陶供交易,总之中国彩陶收藏古玩市场多而复杂。

从真伪情况看,无论是大型古玩市场还是小型古玩市场或是拍卖行等都有许多彩陶珍品,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伪器在里面。真伪鉴别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伪器充斥着市场的每一个角落,收藏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先辨明真伪,另外还要调整好心态:是作为艺术品欣赏而购买,还是作为文物真品来购买。

从收藏人群来看,彩陶的收藏人群很庞大,这源于彩陶自身的价值所在。彩陶开中国绘画之先河,在造型艺术、审美艺术、绘画艺术以及色彩艺术上都有着极高的价值,对现代艺术更是有着借鉴的作用,是每一个画家和艺术工作者所追求的。

虽然彩陶产生的历史很长,但彩陶在收藏市场上的历史却不是很长,应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每一件彩陶能够保存到今天都是历经了岁月长河的考验,是相当珍贵的艺术品,鼎盛期彩陶的数量更是稀少,那么根据“物以稀为贵”的价格原则,彩陶一旦在收藏市场上以价格的形式出现,那么必然会是一浪高过一浪,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

彩陶的收藏渠道有很多,如拍卖行、文物商店、群众自发艺术品市场等都有见,都是有效的收藏渠道。而在这些渠道当中最可靠的无疑应属文物局系统中的文物商店,一是开店时间比较长,有一些老底子;二是货物真品比较多;三是自发性的艺术品市场,三五户成群,出售的彩陶真伪参半,难以辨认,全凭自己的眼力,难免有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