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用什么土做的 > 导航 >

“赏瓷器说流年”之窑白瓷 隋唐做贡品

“赏瓷器说流年”之窑白瓷 隋唐做贡品

古代瓷器用什么土做的 白瓷砖 唐朝形窑白釉瓷器鉴别

2021-05-15

古代瓷器用什么土做的。

在洛阳汉林古代珍藏博物馆里,很多瓷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巩县窑出品,质量有保证——黑瓷龙柄执壶淳朴厚重,兔钮白瓷二系罐釉色鲜艳,洒黄釉人首胡瓶造型别致……

黑瓷龙柄执壶(唐代)

现在人们一提起瓷器,首先想到的大概是景德镇,可在大唐盛世,人们一说起瓷器,首先想到的是河洛大地上的巩县窑。

在洛阳汉林古代珍藏博物馆里,很多瓷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巩县窑出品,质量有保证——黑瓷龙柄执壶淳朴厚重,兔钮白瓷二系罐釉色鲜艳,洒黄釉人首胡瓶造型别致……

兔钮白瓷二系罐(唐代)

巩县窑是唐代重要瓷窑,于1957年被发现,窑址位于今巩义市东约5公里处——一条支流由东向西汇入伊洛河,然后与黄河交汇,瓷窑就分布在这条支流的两岸。

巩县窑始烧于隋,盛于唐,到五代初衰落,烧制的代表瓷器有青瓷、白瓷、三彩瓷器、黑瓷等。

它是我国烧制白瓷的代表窑场之一。考古发掘证明,隋唐时期,巩县窑烧制的精细白瓷曾为朝廷贡品。在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考古人员亦发现了巩县窑烧制的精美白瓷残片。

洒黄釉人首胡瓶(唐代)

除一部分作为贡品外,供民间所用之白瓷茶器是巩县窑的大宗产品。也就是说,在唐代东都洛阳,很多人喝茶用的就是巩县窑烧制的白瓷茶具。

因巩县窑所烧制瓷器品质上乘、风格各异,被邻近地区的瓷窑竞相模仿学习,因此成为名窑。随着时间的流逝,巩县窑渐渐衰落,最终淡出人们的视线,以至于今人只知景德镇而不知巩县窑。好在博物馆里的那些瓷器,以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巩县窑曾经的辉煌。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越窑瓷器之瓷器为什么说“南青北白”


古陶瓷作为东方艺术品中的收藏热点,已经越来越受到收藏投资人士的青睐。然而对陶瓷“真不真,老不老”的问题,却长期困扰着广大古陶瓷收藏爱好者。现在无论从出版的有关鉴定类书籍,还是培训班上老师讲授的均离不开“五看”(俗称五大要素),即看器型、看纹饰、看款识、看釉彩、看工艺。但是这种传统的鉴定方法,早已被现代技艺熟谙的仿古者所掌握,许多仿古作品惟妙惟肖,连专家也经常看走眼。

笔者认为,尽管古陶瓷中隐藏着许多历史的秘码未被破解,令无数掏了高昂“学费”仍旧迷惘的古陶瓷收藏爱好者望而却步,但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近几年来,苦心研究观察了数千件古陶瓷碎片及标本,发现古陶瓷与现代仿品也有五个不一样。

一是古陶瓷上的自然剥釉与现代仿品人工剥釉不一样。古陶瓷脱得掉的釉层碎块呈较硬的大小片状或颗粒,有棱角,像碎玻璃,多发生在釉面开片的交叉处,器物周身可见,在单色釉的瓷器上体现更加明显。而现代仿品的剥釉是人工采用电动刻笔钻下来的,露出的坯体,表面有许多麻坑,而且只表现在瓷器的突出部位。自然风化的剥釉古瓷,釉面通常仍有光泽度,而经酸处理的赝品,表面失光。

二是古陶瓷的使用痕迹与现代仿品不一样。古陶瓷由于世世代代经过人与陶瓷的触摸,再加上经过无数次的迁徙、搬运,免不了要磕磕碰碰,这些都会在古陶瓷上留下使用过的痕迹,这种自然痕迹是不规则的、横七竖八的、杂乱无章的。而现代仿品的使用痕迹,是经过人工用砂纸打磨出来的,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笔者所指的使用痕迹主要是指民间日用的盘、碟、碗及盛装食品、饮品的瓶、罐、壶等,不包含皇室宫廷封存数百年从未动过的“库货”。

三是古陶瓷胎釉结合处的氧化色线与现代仿品不一样。古陶瓷由于年深月久的氧化,在瓷的表面都会发生化学反应,尤其在胎釉结合部位,往往会出现“一线红”或“一线黄”,这种色线是从瓷胎里往外透出来的,是洗也洗不掉,刮也刮不掉的。而现代仿品是等瓷器烧制完后,再用人工涂抹的颜料,经水一洗就脱色了。

四是古陶瓷物理澎胀系数与现代仿品不一样。对于里外都上釉的古陶瓷,由于长期受空气热胀冷缩的影响,往往在器物的内壁会出现一些不规则的裂纹,俗称“鸡爪纹”。而器物外壁却少有此类现象,这是由于器物内外壁澎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的裂变,而现代仿品基本上看不到“鸡爪纹”,里面是光溜溜的。

五是古陶瓷胎骨的疏密度与现代仿品不一样。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在古陶瓷中,釉是衣,胎是骨,再高明的仿古者,也模仿不了古瓷器的胎骨,原因是古代是人工炼泥,做瓷器的胎泥要放置陈腐若干年,导致陶瓷不够纯净,含金属杂质较多,烧出来的器物胎质疏松,常有细小的气孔从露胎处冒出来。而现代仿古的胎土是通过机器碾磨的,非常缜密,烧造出来如同年糕一般。

笔者无意标新立异,用五个不一样否定或替代“五看”的传统鉴定方法,只是主张对古陶瓷真不真、老不老的鉴定,要以岁月时光的尺度来衡量,不是以形式特征的尺度来衡量。

巩义窑白瓷:唐代白瓷代表


补充阅读:巩义窑址

唐巩义窑白釉弦纹匜

白瓷的出现和成熟是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工艺成就。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地区早在北朝时期就已出现了白瓷工艺的萌芽,至唐代北方地区的白瓷生产极为繁荣,形成了与南方青瓷并驾齐驱的“南青北白”的古陶瓷生产面貌。迄今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省都发现了隋唐时期烧造白瓷的窑场,其中尤以河北邢窑与河南巩义窑所产的白瓷质量最为精致。

巩义窑又称“巩县窑”,是隋唐时期中原地区著名的烧造白瓷和唐三彩的民间窑场,其窑址主要分布于巩义市白冶河两岸的北山口镇水地河、铁匠炉、汪寨、白河、大小黄冶等几个自然村附近。巩义窑早在北朝晚期即已开始烧制青瓷,隋代巩义窑烧造青瓷、白瓷和黑釉瓷,器物胎重釉厚,胎色深浅不一,制瓷工艺较为简单。盛唐时期巩义窑的制瓷业达到高峰,在主烧白瓷、唐三彩之外,还兼烧黑釉、酱釉、绞胎、白釉绿彩和“唐青花”瓷。巩义窑白瓷不仅是唐代中原地区白瓷制造水平最高的,而且还是文献记载河南府开元年间贡白瓷的产地。

唐巩义窑白釉执壶

巩义窑白瓷产品可分为粗、细两类,其制品普遍具有器型规整,原料经过粉碎淘洗,胎体薄而坚致,胎色较白,釉层细腻透明的特点。造型多为日用器皿,有盘、碗、盆、砚、碟、盂、罐、注子、粉盒、枕、瓶等,其中以各式碗、盘烧制最多。各式碗中,隋和唐初的碗、杯多深腹、厚壁,胎施化妆土,外施半截釉,底为饼形底。盛唐、中唐之际多见敞口、唇口、敛口玉璧底碗和四花瓣形花口碗等,与邢窑器相比,巩义窑产品器壁较厚重,唇口更厚润,而玉璧底碗底心不施釉是与邢窑器的明显区别。此外巩义窑白瓷碗采用匣钵叠烧或直接在窑内叠烧,因此碗底里外多留有烧痕。而巩义窑执壶造型为唐代流行式样,圆腹、短流,柄为双条形,柄与壶口有的用兽头相接。双系罐、圆腹钵是巩义窑白瓷中较有特色的器形,系的鼻钮模压成型是其特点。

巩义窑白瓷施釉特点为器里满釉,器外多施半截釉,碗底中心一般无釉,釉面常有细小的开片纹,因釉中含有较高的TiO2,因此釉色多为白中泛黄的色调。巩义窑白瓷亦大多不画纹饰,但也偶见划刻绳纹、莲瓣纹、弦纹和宝相花纹饰的器物。

品收藏之风华,赏瓷器之华美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制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瓷器如今也成了古玩家把玩的重要物品。收藏市场的日益火爆,很多藏家都只进不出,市场上的惜售让一些寻找宝贝的人犯了难。真是东西越来越少,宝贝越来越难淘,如此下去不少藏家表示玩不下去了。在十年前,在收藏市场上有钱的是“爷”,而如今,市场上到处都是出手阔绰的有钱人,而在这个收藏品缺货的年代,有货傍身的才算“爷”。

老精稀缺货残瓷也成藏品:

古玩市场上的“老精稀”藏品已经被第一批淘宝者淘光捡净,在旧货减少,卖家惜售的情况下,收藏者却越来越多,这导致“捡漏儿”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时至今日,在收藏大军不断扩容的背景下,这种“僧多粥少”的现象显得更加突出。不说别的,就拿瓷器来说,现今在收藏市场上的精品瓷是越来越少了,看拍卖场上明清瓷的受宠程度就知这瓷器的火热行情。

然而,在收藏市场上,对于藏品,特别是瓷器一类,“全品相”要求几乎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有“病”即弃、见“残”即“废”成为一些群体的当然选择。行话也有说:“瓷器起毛,不值分毫”,“瓷器毛了边,不值半分钱”。但是,在如今日益缺货的市场上,宁藏残器,不藏赝品。残器同样具有收藏价值,尤其是那些精品残器——器型基本完整、工艺水平一流、材质精良的藏品,其文物、艺术和经济价值都不可忽视。

白明:收藏之乐在于“赏”


明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鱼藻纹瓷盆残片

表面上看,收藏是件很平淡的事情,然而,每一件珍贵藏品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正是收藏魅力之所在。被人们戏称为“片儿白”的瓷器收藏家白明认为:收藏是一种文化,是考古学的补充,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见证。不久前,记者带着好奇,走进了白明的个人博物馆,听他讲述收藏的经历和故事。

先有片儿,后有白

白明的个人博物馆——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面积仅有428平方米,在这不大的空间里,陈设着唐、宋、元、明、清等各朝各代珍贵的古陶瓷标本1200余件。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你会感到这些静态中的标本是那样鲜活,似乎在向人们倾诉着一段段历史的沧桑。

白明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片儿白”,是因为他收藏了各个朝代的瓷器碎片6万多块,而这些瓷片绝大部分都是白明自己“捡”回来的,他对古瓷片的痴迷到了令人无法想像的程度。他把玩着自己心爱的瓷片动情地说:“瓷片给我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感悟,我上感天,下感地,中间感瓷片。‘片儿白’,说的不好听是个外号,说的好听点是我今天做收藏文化的一个标志,算是我的一个符号。人家为什么不管我叫白片,是因为先有片儿,后有白,没有瓷片标本做依托,我什么都不是,就是一片儿汤。所以说,我感激古人给我留下的碎瓷烂瓦给我带来的感悟和知识,给我带来的所有这一切。”

白明随手拿起一块瓷片:“这一小块瓷片是我花6000元买的,是北宋时期的大宋汝窑标本。大宋汝窑非常少,它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了20年,全世界现存的大宋汝窑不会超过60件。它们没有雕工,没有华丽的造型。都是盘子啊、碗啊的。大宋汝窑非常难做,皇帝对大宋汝窑的要求非常严格。宋朝被金兵逼过长江后,大宋汝窑就成为非常名贵的东西了,汝官窑不是今天才值钱的,在当时就非常昂贵,南宋时的汝窑一点儿也不比今天便宜。有个历史学家曾经这样评价南宋,他说了8个字,南宋时期从文化到社会,从物质到财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这块汝窑标本,别看是一块瓷片,是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情况下出炉的,其价值何止6000元!”

这些瓷片单独拿出一片来你也许很难体会到它的分量,但是当我们按着历史的年轮将它们排序起来时,就构成了一段物化的历史,就形成了一条真实的历史长廊。因此,在白明眼里,这些瓷片在传递着一种理念,一种信息。每一块瓷片,都是中华古老文化的一个基因,他收藏的古瓷片目的就是要“拼对文明碎片,链接文化基因”。

一个纯粹的收藏者

与其他收藏者不同的是,白明更注重收藏中蕴含的厚重的历史和文化。30年前,白明走进了收藏,30年来,他痴心不改,顶着巨大的压力前行。现在他已收藏了各类瓷片6万余件。6万余件是个什么概念?1年365天,10年3650天,30年共10950天,白明平均每天至少要收藏6块瓷片。经济条件的限制,亲友们的不理解,甚至一些同事的白眼,他都一笑置之,坚强地走了过来。

当谈到对收藏的理解时,白明说:“每个人走进收藏界的想法和目标是不一样的。有人为了怀旧,有人为了传承,有人为了文化,我觉得90%以上的人还是看重价值。而我应当说是个纯粹的收藏者,我看重的是瓷片中蕴含的厚重文化。收藏里面讲4个字收、藏、鉴、赏。最近这两年,电视中的收藏节目都是在‘鉴’,某人纤细小手一举:请看专家给出的最后价格是多少多少……这样的‘鉴’当然也是一种文化,但它是夹杂着金钱味道的文化。我觉得收藏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赏’。我们中国这么多收藏家,这么多收藏群体,据说有7000万,其中有多少能认识到 ‘赏’字?如果我们能够刻意地把我们的学识、我们的心态,朝‘赏’的天平倾斜一点,收藏的现状会比现在高雅得多。鉴当然也是文化,但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因为赏是一种无欲的境界。我的瓷片至今一片也没卖过,我坚决不卖,一片都不卖。我要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我收集这一类瓷片,让人们了解这一段历史,这才是我想做的事。”

收藏投资是长线

谈到何为成功,白明似乎露出了几分苦涩,他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的体会是三百六十行有三百五十九行是干出来的,只有一行是玩出来的,那就是收藏。但这个玩,有时是惊心动魄的。我要告诉那些正准备或已经进入收藏市场的人们,收藏不是股市,股市可以炒短线,今天买了明天卖,但收藏不行。不要听某人离奇的故事:用20元买了一件康熙年间的瓷器,转眼间赚了几百万啊!这样的事有没有?有,但是几十年难得遇到一次的。全国7000万藏友,几十年才会有这么一次机会,就会叫你赶上?而且随着收藏市场的繁荣,这种偶然性将会越来越少。我不反对将收藏作为一种理财投资的手段,但一定要理智,千万别抱发横财的心理,要知道,真正的藏品现在进入流通的实在太少了,加之行家又这么多,磨盘大的雨点很难落到你头上,搞不好就可能上当受骗。所以,搞收藏也得摸着石头过河,先从小件物件入门,渐渐积累经验,待经验丰富起来后再放开手脚,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搞收藏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把收藏看成是玩,其实也就是一种玩。所以,如果你要在收藏上投资,一定要放长线,而不是短线。”

白明告诫广大藏友,初涉收藏,难免要交些学费,不交学费就想成为收藏家是不现实的。“我曾说过一句话叫‘一惊一咋搞收藏’,有时候,你可能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到了一件不错的藏品,可能当时你还没有认识到它的真正价值,经专家品评后,你会大吃一惊,这一惊是惊喜。有时候你打了眼,花很大的价钱买了个赝品,这就会一咋,这一咋是惊咋,这时候千万要保持冷静。收藏界的水太深,有时还挺浑,搞收藏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即使是名家也有打眼的时候,吃一堑长一智,没打过眼的人是成不了收藏大家的。”

如今,白明已经是收藏界的“腕级”人物。白明的博物馆已经营了近10年,他的两本著作也已出版,近几年来,白明又多次在电视上亮相。现在,白明正在计划将自己的著作《打眼》搬上银幕。

白瓷大师与你分享如何鉴定 德化窑白瓷器的方法


(1)目视表面观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尤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尤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尤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2)迎光透视观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3)釉面光亮度观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4)从制作工艺上观察: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尤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5)从易损的部位上观察: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粒、牙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份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

真品判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三个要领: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二是闻,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一个无任何异味器皿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房间或办公室内确定无风静止的状态下,将器物迅速从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间,立即用鼻子闻断裂口及其它部位之味道。

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印证以下几个问题:Ⅰ、可以判断出断裂缝是用什么粘合剂胶接;Ⅱ、根据气味的强弱,可以判定断裂口胶接的大体时间;Ⅲ也可以断定除使用各种粘合剂外,还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学药剂。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异味后,在物品的无上釉部分轻轻舔一下,接触面尽能大些,看是否有异味,一般情况是,凡舌头感觉有轻微“麻”之现象,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过酸性化学药剂浸泡过。

吟龙泉谣 赏龙泉窑古瓷


中国的古瓷,星光灿烂,泛若银河。河水滔滔,浮出天瓢。然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耳;弱水一瓢,吾只取龙泉耳。龙泉在浙江西南,东晋时为龙渊乡,唐乾元二年始置龙泉县,是瓯江上游的一片山水林溪之地。既称龙泉,当有泉与龙有典,以龙为名。只是我翻检书籍,并未找到龙泉之泉,只知有龙泉之窑,名龙泉窑,龙泉窑又尽以龙窑为窑。在紧水滩大白岸,居然发现五条北宋至明代的龙窑交错叠压在一起,构成一道世界古窑奇观。其实,龙泉窑必有龙之泉的来历,因为,龙泉窑的窑口大都与泉水为邻,如溪口、松溪、武溪等,“所谓伊人,在水之俟”,盖此地之泉皆为龙泉也!那里真是一片火的世界,水的天地,龙的故乡。于是,这龙泉之水便赋予窑火以灵妙之性,赋予窑风以清丽之气,赋予窑神以仙逸之魂,赋予窑珍以翠玉之质。史上许多有名的窑口都是各类瓷釉兼烧,如钧台窑主烧钧瓷,也兼烧黑瓷、白地黑花釉下彩绘和印花青瓷;巩县窑主烧白瓷,也兼烧绿、蓝、黄等单色釉及三彩。而一定是由于龙泉之龙乃青龙的缘故,龙泉窑千余年来却专烧青瓷。青釉中本含有铁分子,再添入神秘的紫金土,便可调制出上等的龙泉釉料,再加上当地特有的瓷土和松柴,金木水火土五行便一应俱全,烧出的龙泉青瓷自然独具青龙之魅。中国瓷器的历史始自东汉,最早的成熟瓷器便是越窑青瓷。经年不久,魏晋之际,龙泉窑便出现了。那时,还没有白瓷,其他各种瓷釉自然更是无从谈起。所以,龙泉窑一定是位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龙脉之泉。沿龙脉上溯,龙首当是隐于越窑遍布的上虞曹娥江和慈溪上林湖流域。龙泉窑问世之时,越窑已是一枝独秀,独步天下,龙泉窑却只能亦步亦趋,奉为圭臬,以至其仿烧越窑的青瓷,竟难以分辨彼此。只是,史书上记有一种秘色瓷,至于何为秘色,却语焉不详。近年考古发现,秘色瓷其实就是越窑青瓷。或可妙想,越窑青瓷之所以古称秘色瓷,是因为此等青色即青龙之色,而青龙之色当为秘色也。我便藏有数件越窑精品,而浙江绍兴的越窑故里,竟有藏数千件越窑青瓷的民间博物馆,令人心神系之,艳羡不已。北宋以降,越窑之龙泽日渐枯竭,而龙泉窑之龙脉却是泉流喷涌,恣意汪洋,一泄千里,奔腾不息。自魏晋始,至清中期,龙泉窑前后烧造了一千六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经世最长的窑系,可谓无限风光,无与伦比。我藏有一只北宋龙泉八棱梅瓶,器型朴拙,胎体厚重,土脉细润,釉面莹丽,典型的宋器风华,苍雄奇崛,全然已是超越之作。宋室南渡后,南宋朝廷曾把龙泉窑选作供器,仿照南宋官窑,烧出史上最好的龙泉青瓷,其釉色之美已臻极致,其风姿极尽宫廷奢华浮靡之尚。当时龙泉窑最名贵的品种是粉青和梅子青,粉青若青玉,温润雅淡,迷人心窍;梅子青如翡翠,浓丽幽菁,夺人魂魄。这两种名品已是龙泉窑的登峰造极之作,可谓永垂青瓷之青史。我还藏有一件南宋龙泉窑梅子青八方棒槌瓶,幽玄苍古,令人沉醉。那碧绿青翠、沉郁莹澈的釉面,如入化境,直可抒怀:泄一潭碧透的春水,浇不尽翠绿的春园;沏一杯浓酽的春茶,调不开凝结的春愁。龙泉窑在供应朝廷和民用的同时,还经瓯江出海,大量出口到亚、非、欧的许多国家,惊炫世界。骄傲而浪漫的法国人就沉迷于龙泉青瓷那如翠似玉的釉色,他们动情地称之为“雪拉洞”——那是法国歌剧中一个青衣美男的名字!拥有一件龙泉青瓷,已成为法国上流社会的标准时尚。入元之后,粗砺的北国之风吹临江南,龙泉窑开始流行露胎工艺,并烧造大件青瓷,曾制有高约一米的大型佛像,成为那个王朝独有的遗珍。龙泉窑系进一步扩散于南北各地,出口规模与日俱增。前些年在临近韩国海域的一艘元代沉船上,就曾打捞出近万件龙泉青瓷,令世人惊叹。明代龙泉窑延续了元代的大器风范,将厚实雄浑的审美理念推到极致,并再现了北宋盛极一时的刻花工艺,其刻花之精美绝伦与釉色之美轮美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说,龙泉青瓷的釉面竟如丝光锦缎般亮泽的话,那么,其刻花工艺恰是锦上添花。我藏有一件明龙泉缠枝莲纹瓶,莲花枝蔓缠卷而柔婉,流转而悠远。白晰的花线凸起在翠绿的釉面上,显得格外清丽。碧水玉荷,洁雅优致,风声过后,不染尘埃。人生得一宝瓶足矣,斯世当以珍怀视之!从北宋到南宋,从大元到大明,从江南到江北,从瓯江到欧陆,龙泉青瓷与星月同辉,共水天一色。问渠哪得青如许,为有龙泉活水来。那是深浅浓淡、层重叠合的绿色之美——葱茏之绿,春华之绿,青翠之绿,碧玉之绿。熊熊的红焰,烧出的竟是浓浓的绿颜,这就是乾坤的流转,自然的极变,龙之泉的神幻。龙之泉,泉之窑,窑之火,火之烟,看那青龙于烟云之中翻腾跃动,展露真容,只身化作青瓷亿万,假以千年。只是,入清之后,燃烧了一干六百余年的龙泉窑火却渐渐脉息衰微,最终归于沉落。无数蒸腾的龙窑,已变成一座座死寂的龙窟,像睁着一只只不瞑而干涩的泪眼。此景此情,令世人无限伤怀;此生此缘,引天地不尽悲歌。勿相忘,风雨中,红尘外,似有一青衣龙女,倩影灵幽,迷蒙素丽,暗香袭人,芳菲飘逸,却在这朦朦的雾夜,悄然隐去,空余那一潭泪泉,一团梦絮。芳草凄凄,杨柳泣泣,泉水无言,经天流地。青龙已归隐深潭,不见首尾;水面上阵风吹过,未起涟漪。晨钟暮鼓,谁知今夕是何夕;不觉又逝数百年,刚逾花期,又到雨季。弱水三千,吾尽取,龙泉矣;龙泉三千,吾尽取,一瓢复一瓢,一滴又一滴——装满我的心房,装满我的龙泉记忆;装满我的梦床,装满我的龙泉诗句;装满我的世界,装满我的龙泉思语;装满我的酒器,装满我的龙泉砚滴……

德化窑象牙白,猪油白瓷器鉴赏


德化窑在古代中国是流行于沿海一代的的民窑瓷器,主要是出口,以白瓷著称,德化窑白瓷曾大量远销到日本、印度、伊朗、埃及及欧洲等国家,法国人称之为“中国白”、“鹅绒白”。德化窑的瓷质优异,胎、釉浑然一体,色泽光润明亮,如脂似玉,洁白之中又闪牙黄,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为当时中国白瓷之代表。虽然德化窑还烧制青花和五彩器。但是已经被历史所遗忘。今天分享几件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其中不乏象牙白和猪油白精品瓷器。

明代德化窑白釉觚

明代德化窑白釉觚口径12厘米,高 22厘米,底径6.5厘米敞口,直腹,中间有凸起的带状缩圈,圈上下各饰1道凸起的弦纹,足外撇,平底,胎釉洁白莹润,釉色光亮。

明德化窑白釉双兽耳象腿瓶

明德化窑白釉双兽耳象腿瓶口径10厘米,高35厘米,底径11厘米釉面白腻,有光泽,釉下刻划缠枝花纹。

撇口、圆唇,口沿有冲口,束颈,肩部最宽,肩部堆贴对称的双兽耳,器体由肩往下逐渐内敛,底部外撇,整体细长而稳重,看似大象的腿形。

德化窑白釉兽耳瓶

德化白瓷底足

德化窑白釉兽耳瓶,清,高33.5cm,口径8.1cm,足径8.9cm。瓶身呈筒状,撇口,束颈,细长腹,圈足。腹部两侧置兽耳。通体施白釉。瓶的釉色莹润,乳白如凝脂,因而人们常称德化窑白釉为“猪油白”。

德化窑白釉堆梅长腹瓶

德化窑白釉堆梅长腹瓶口径9厘米,高36厘米,底径9.5厘米。瓷器撇口、圆唇,短直颈,双兽耳,滑肩,肩部堆贴一圈如意纹,瓶身堆贴一枝盛开的梅花;胎质细腻,通体施白釉光亮,呈象牙白。器形由肩部向底部逐渐收缩,看上去十分清秀、隽美。

堆塑的德化白瓷瓶很少见,值得收藏和鉴赏。

真假邢窑白瓷鉴定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烧造年代距今较远,其工艺特点并不像明清瓷器那样为人们所熟悉。近日,邢窑爱好者,资深藏友“邢窑翰林斋”在盛世收藏论坛发表帖子总结了邢窑的部分鉴别要点,文章简短精炼,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邢窑遗址考古发现至今已有三十年,三十年来真假邢窑白瓷共生。怎样进行邢窑真伪鉴别:

第一,目前在市场见到赝品邢窑白瓷,工艺粗糙,不具备邢窑工匠高超的技艺,技术低劣,修坯不精,造型也没有真品的十分之一;真品邢窑做得端庄规矩、精美,棱角分明,刀切斧断,干净利索。

第二,现在一些小作坊用现代手段加工制作,烧制瓷器燃料是煤、煤气,或是用电烧制,也有用柴烧制的,但白瓷白度过高,胎质极为精细,总有一种新的感觉,缺乏真品所具备的韵味。

唐代邢窑白瓷质地再优良,工艺再先进,也是有时代的局限性。而邢窑白瓷一般都是用柴烧制,窑炉不是很大,很多白瓷中泛青,在积釉处闪有水绿色,这也是辨别新、老邢窑白瓷的手段之一。

第三,仿制邢窑白瓷由于加工时间短,密度不够,手感不好,有发飘之感、也有的极为沉重,有坠手之感。坯体和釉的结合掌握不好,造成坯体和釉收缩不一致,产生裂釉现象;而真品邢窑白瓷轻盈精致,手感适中,轻重适宜,舒服顺眼。

第四,赝品釉层稀薄,白度高,洁白光亮。白中不泛青,而是白中泛灰。上个周日外地人拿假邢窑白瓷碗在市场出售,该碗釉色极为光亮,玉璧底,胎、釉白里泛灰色;唐代邢窑白瓷釉质细,釉光莹润,色调偏冷。正如唐人陆羽所说的那样:“邢瓷类银”。的确如此,邢窑白瓷是如银似雪。

第五,唐代邢窑白瓷款识:邢窑白瓷款识常见的有“翰林”、“盈”字款等。阴刻款识较多。目前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最初资料表明“翰林”款一般都刻在罐底部,俗称翰林罐。而“盈”字款一般都刻在碗底。但在这三十年里,通过挖掘和出土发现,“盈”字款刻在罐子、执壶及其它器物上的也不少。因此,目前也称呼“盈”字罐、“盈”字执壶等。而“翰林”款刻在碗上也有两例,一例是在网上看到刻写有“翰林”款邢窑白瓷碗;另一例就是笔者也收藏到一件邢窑白瓷玉璧底碗,“翰林”二字刻写在玉璧底中部。

第六,款识辩伪:唐代邢窑白瓷翰林、盈字款,均是在器物成型后、烧成前刻划于器物外底部,字体清晰,笔画遒劲,当由具备有一定文化修养的陶工所刻划。“翰林”二字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竖着刻写;而“盈”款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赝品邢窑白瓷刻款,字体呆板拘谨。

目前在邢台有几家在生产邢窑白瓷产品,那只是工艺品。这些工艺品使用的原材料基本都是景德镇瓷土,制作的白瓷,胎极为细腻,釉色发青,不是纯白的那种白,而是白里透青,青中透白,是十足的影青瓷。外地仿制邢窑白瓷的比比皆是,只是胎釉比本地仿制的要白,但工艺不及本地制作的工艺品质量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