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发展 > 导航 >

四因素困扰我国陶瓷产业发展

四因素困扰我国陶瓷产业发展

古代瓷器发展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2021-05-17

古代瓷器发展。

17日,在中国唐山第一届陶瓷文化研讨会上,中外专家认为,我国已是世界陶瓷产量和出口最大国家,但近年陶瓷产业发展总体上与英国、德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的差距仍在加大,只有强化管理、规范秩序、改进工艺,才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让中国成为真正世界陶瓷强国。

专家们认为,目前我国陶瓷产业存在的四个制约因素,一是主要市场无序竞争严重,“一哄而起”问题突出。比如这几年骨质瓷生产,从南到北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问题凸现。很多企业放弃了自己在日用陶瓷上的特色和优势,盲目跟风发展高档陶瓷,最终陷入困境。这几年景德镇艺术陶瓷发展很快,但本身制作日用陶瓷的传统优势丢失了。

二是工艺制作落后,雷同多、创新少,市场竞争处于劣势。许多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少,只注重市场。在制作工艺上善于模仿、不善于创新。同一种产品,国内生产厂家多达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几千个。产品差异性少,有特色的产品少。比如目前在英国、德国得到广泛应用的三维成形工艺,在国内还没有开始应用。工艺陶瓷成形工艺仍以传统方法为主。先进国家一个陶瓷新工艺出来后,通过三维成形、石膏模具到工作模具,很快进入批量生产。而我国一个新工艺出来后还是靠人工制作,效率很低,进入批量生产时间过长。此外,我国陶瓷产品的铅镉溶量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得太好。这就导致我国陶瓷产品出口量大,但换汇少,附加值低。目前我国单件陶瓷产品换汇多年徘徊在0.2元到0.25元之间。

三是陶瓷文化挖掘不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陶瓷的国家,陶瓷文化博大精深,但很多企业不注意建设企业文化,只注意市场营销。

四是陶瓷产业人才匮乏,特别是更缺乏实际应用人才。这些年一些企业陷入恶性竞争,人才流失严重,加上我国陶瓷人才队伍本身就不足,人才需求和市场发展矛盾日益突出。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景德镇发展四大门类陶瓷产业均衡发展


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新地标

日前,环鄱阳湖自行车大型采访报道团来到景德镇,对这个闻名遐迩的瓷都进行了采访,期间,记者专访了全国惟一为陶瓷设立的局办——景德镇瓷局,该局刘子力副局长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说起景德镇,人们自然想到了“陶瓷”,确实,景德镇是一个具有丰厚陶瓷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城市:早在公元1004年,就因瓷得名景德镇;公元1278年,设立了浮梁瓷局;明太祖洪武二年,开设了御窑厂。

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有得天独厚优势条件

刘子力告诉记者,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早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景德镇这个地方就开始烧制瓷器。千百年来,陶瓷技艺、陶瓷文化传承了下来。发展到今天,景德镇已经形成了陶瓷门类齐全、手工技艺精湛、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形式多样的传统格局。在景德镇这样一座城区人口只有53万的城市,直接从事陶瓷行业的就业人员已达到10万人以上。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人才、地理、声誉、历史、文化、资源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发展四大门类陶瓷产业均衡发展

“景德镇在陶瓷产业发展上,与其他产瓷区有所不同。实施的是日用、艺术、建卫、高技术四大门类陶瓷产业均衡发展的模式。”刘子力说,日用陶瓷,传承历史文化传统,注重打造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的跨地区、跨国的大品牌;建卫陶瓷,求精不求量,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品牌陶瓷;艺术陶瓷是景德镇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景德镇将继续传承发挥青花、粉彩、玲珑、红店佬的看家本领,创新思路,与时俱进,创作出更高水平的作品。另一方面,还将与国际接轨,大力发展国际陶艺,双驾马车协调发展;高技术陶瓷,是景德镇未来发展的重点项目,功能陶瓷,结构陶瓷,通过引进一大批生产研发的领头企业,必将为景德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大品牌+产业 景德镇的未来大有可为

说起对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议,刘子力认为,要发展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首先需要有大品牌,景德镇应当整合优势资源、扶持有潜力和实力的陶瓷企业、个人运用祖宗留下的金字招牌,做大做强品牌。其次是要有产业,光有品牌,没有产业是走不远的,只有把品牌变成商标后,为产业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景德镇到处都是活化石,到处都是原生态,这座城市有着10多万手工业劳动者,早已形成了工匠云集、百花齐放的大文化格局。把这些传统工艺与旅游业相结合,将碰撞出希望的火花,景德镇的未来必将大有可为。

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新地标

据了解,目前,景德镇瓷局正在打造两个项目:一个是“红店街”,另一个是“雕塑瓷厂”。据介绍,“红店”是景德镇解放前画瓷和售瓷场所,画瓷工称之为“红店佬”,画瓷称之为“画红”。“红店”文化是景德镇特有的本土文化,最具代表人物是珠山八友,最有产业贡献的是艺术瓷厂。“红店街”就是要打造一条前店后厂的粉彩瓷“原生态”制瓷一条街,将历史的工业遗存保留下来,将民俗、手工艺术、文化保留下来,做成有文化品味的、活的博物馆。

而雕塑瓷厂是早些年就已经开始发展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已经发展了有近百个陶瓷文化创意实体入驻,近10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这里开设工作室,不少景德镇陶瓷学院、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的毕业生也纷纷来此。

景德镇瓷局将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参与、推动、完善和改造,把它打造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新地标。

老产业面临新生机 我国陶瓷产业发展呈现五大趋势


面对国内外陶瓷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长杨自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何炳钦等专家分析认为,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我国陶瓷产业发展将呈现五大趋势。

一是陶瓷产业发展空间加大,老产业面临新生机。在我国,未来几十年,城乡发展加快,人们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小康目标的实现,人们对陶瓷的需求也自爱不断增加,给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较大的空间。特别是高档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长。

二是个性化产品逐步主导市场,日用陶瓷越来越具有收藏价值。随着人们对生活需求的个性化,对茶具、餐具等陶瓷用品的需求也趋向个性化。婚庆、节日等专用陶瓷需求将有答复增长。目前婚庆陶瓷市场已经趋火,供求两旺。

三是高科技产品引领国际市场,拉动我国陶瓷产业大发展。欧洲等陶瓷产业的高科技化趋势,必将对我国陶瓷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促进我国陶瓷产业走科技兴业的路子,企业生存对科技的依赖度越来越高,高科技产品成为主流,很多高科技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高科技产品走俏大众市场。

四是民族文化品位不断提升。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陶瓷产业发展的基石,陶瓷产品将在不断吸收民族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文化品位。无论是日用陶瓷还是艺术陶瓷,文化品位越来越高,陶瓷产品将不断在吸收民族民俗文化中更新换代。

五是我国必须在与国外的竞争中求发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胜劣汰的步伐加快。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国外陶瓷产品将会大量进入我国,很快我国大中城市的高档商场都会看到外国的高档陶瓷,我国企业面临竞争压力加大。但由于外国产品价格普遍高于我国同类产品,外国企业会依靠科技优势展开和我国企业的竞争,拓展我国市场。在我国企业竞争日趋激烈,淘汰步伐不断加快,企业生存时间缩短。在这种竞争中逐步形成国外以中高档陶瓷为主,我国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国内外企业高档陶瓷产品的竞争更加激烈。

评论:陶瓷产业发展的“四大要素”


深窥陶瓷这个产业,从根基到表现,蕴含着四大要素,我将其归结为16个字。源远流长,陶瓷文化,独特工艺,现代科技。当前,有不少政府文员,以专家自居的陶瓷工作者们在不同的场合谈及陶瓷这个产业的调整、整顿、提升、转移、招商、淘汰、资源、环保、品牌、未来等等相关问题时,存在着偏见的话,我认为就是因为不太懂、不太理解这个产业的四大要素。陶瓷能在中国乃至世界流传千万年也不被湮灭,肯定有其天然存在的合理性,不会以个别短见者的一时意识而消失。试问当今世界千千万万个家庭有哪几家没有陶瓷的?试问,当今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中有哪个国家是没有陶瓷的?这是谈论陶瓷这个产业时的基本出发点,如何将中国少有的几个原发型产业源远流长的存在下去。

陶瓷和中医药文化类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可以从佛山(石湾)陶瓷认识佛山,从宜兴紫砂壶与陶艺认识江苏宜兴,从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所陈列的陶瓷认识中国文化。将冰箱、电视、汽车做得再好,人们只会当作现代科技商品而已,很难读出文化的味道。

粉碎、成型、煅烧生产制作陶瓷的工艺是当代世界最有特色的工艺之一。陶瓷人拿到什么原料都是首先将其打碎、粗的以微米计量,细的到达纳米级,用此手段挖掘物质的潜能,又依据需要进行添加、混合。成型就是将颗粒重新进行堆积。煅烧将成型的东西固定下来并实现某种转变。人们常常只看到这个产业怎么污染损害环境,其实这个产业应用的工艺使其最有条件实行与环境保护的互补。也许有一天,人们会发现陶瓷业蕴含着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这些年,陶瓷行业的主流产品由作坊式手艺业向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过渡与转变,就是借助于现代的科技进步而获得的。等静压成型、全自动压砖机成型、辊道窑烧成、魔术师布料、各种自动控制、调节检测手段都引入现代最先进的应用技术成果。当代陶瓷业一个普通工人可创造年产值50万元人民币,说明这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先进的行列。

即便是这个行业的资源,环保、两大课题、也完全可通过科技手段获得合理的解决,只是当前的中国产品销售价格暂时消化不了投入成本的增加而已。

陶瓷专家提四意见提升中国陶瓷产业发展水平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14日举办的“河北省陶瓷玻璃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上,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何天雄针对中国陶瓷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陶瓷行业要在把握市场、发挥人才作用、加大扶植力度、弘扬陶瓷文化等4方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何天雄说,中国已形成广东佛山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广东潮州日用、卫生、艺术陶瓷生产基地,山东淄博日用陶瓷生产基地,江西景德镇艺术陶瓷生产基地,江苏宜兴茶具、园林陶瓷等专业化生产基地。整个行业发展呈现区域化、分工化、同类型产品生产聚集化特点。纵观全国市场,各地陶瓷生产存在很大差异,各产地应按照市场经济取向和要求,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着力生产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产品。

何天雄建议,河北省应巩固日用瓷器、卫生瓷生产优势的同时,发挥自身文化优势,艺术陶瓷可以以磁州窑艺术、唐山新彩技艺、定窑白瓷艺术为依托,走一条艺术陶瓷之路。

陶瓷是传统产业,目前正向现代化制造业升级,在此过程中,人才作用日益凸显。何天雄表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开展“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就是为了让陶瓷人才脱颖而出。在产业发展中,要突破束缚人才发展观念和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带动和传承作用,提供施展平台,让人才发挥才干,让人才持续发展,让人才主动创新,让人才得到合理回报。

何天雄分析认为,中国陶瓷行业中小企业比例持续增长。中小企业受市场准入、资金、技术等制约创业艰难。政府要像重视大企业那样,重视中小陶瓷企业发展,鼓励他们做大做强。

何天雄表示,陶瓷艺术传承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要在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要找到传承也创新的平衡点,借中央出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之际,陶瓷行业要抓住陶瓷文化创意发展良机,将陶瓷文化发扬光大。

我国稀土产业四顶桂冠难掩四大尴尬


进入二季度以来,我国多数稀土产品仍然在跌破成本线的价格低谷中苦熬,大多数稀土企业深陷亏损。令人尴尬的是,我国稀土产业是在拥有世界稀土资源第一、生产规模和生产量第一、出口量第一和消费量第一四项桂冠的情况下,连续第5个年头深陷价格低谷难以自拔。四项第一难掩稀土产业的四大尴尬。

尴尬一:宝贵资源,廉价出售。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专家陈甲斌介绍,为保护稀土这一战略资源,我国政府多年来对稀土产业实施了一系列约束性政策,然而由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企业隶属关系复杂,受利益驱动和地方、部门主义的保护,违规或越权审批稀土项目的现象多年来一直禁而难止,约束性政策取得扩张性效果。

记者调查了解到,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国内采用简单落后工艺开采稀土的大小矿点呼啦啦冒出上千家,自此屡禁不绝,市场好时一哄而上,市场差时停产了事,至今从事稀土原料生产的仍有上百家。而一些稀土资源稀缺国家常常乘国内商家低价竞销之机扩大购买、增加储备,而当中国稀土价格上扬时,外商又开始吃库存,资源在我们手里,价格却控制在别人手中。如此的恶性循环,使有限的市场需求后面孕育着无限需求的陷阱,其结果是我国稀土冶炼与分离加工能力已突破20万吨,大大超过了世界每年9万吨左右的需求量;自1988年以来,我国稀土产业已有4次陷入跌破成本线的价格低谷。有人说,中国稀土企业的最大贡献是,把国际稀土原材料产品的价格,降到了资源开采和原材料生产的成本以下。

尴尬二:组建集团,总是流产。面对多年难以解决的企业散乱局面,多数接受记者采访的稀土专家及企业负责人认为,中国稀土要走协调一致、联合发展的道路,国家也多次下决心组建稀土集团,但稀土企业的联合之路总是步履蹒跚。

2002年,原国家经贸委会同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外经贸部上报的《关于组建全国性稀土企业集团的请示》,获得了国务院的同意,批准组建南北稀土集团。然而由于部门之间、地方之间、企业之间、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利益、观点的不同,计划于2003年5月挂牌的中国北方稀土集团落了空,打算于较晚完成组建的中国南方稀土集团也渐趋无声无息。资料显示,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稀土主产地包头,分别由国家、自治区、市主管单位牵头组建的稀土集团就有4次之多,但均因不同主体“念不成一部经”,松散的组织难有作为,维持不久便宣告解体。有的人把集团组建的失败归咎为政府行政干预太强,但充分依靠市场竞争的兼并和重组似乎也很难形成气候。有人感叹,11个石油输出国能够组成步调一致的欧佩克,我国目前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过10多家,却难以形成一个“稀土欧佩克”。

尴尬三:自己的资源,自己却没有生产加工权。我国稀土资源超过世界工业储量一半,生产并销售了占全世界80%以上的稀土原材料产品,但是,有很多附加值很高、价格很昂贵的稀土产品,我国的企业却没有生产加工权,因为这种生产权不幸地被外国的专利权垄断了。在稀土高新技术、新材料领域,重大突破性成果几乎没有我国的专利或知识产权,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应用的新材料至今大部分处于仿制阶段,即使已有的材料也尚未完全掌握其规模生产的全部技术,已建成的少数稀土新材料产业因受到国外专利限制而难于发展,出现一些创新成果也难以形成规模生产。

中国稀土开发公司王宗武教授、多年从事稀土信息研究的专家熊家齐、包头稀土研究院副院长赵增祺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稀土应用开发的研究尽管人多却力量分散,5700多科研人员分布在数百家的科研院所、企业或高等院校,有限的科研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就核心技术形成联合攻关,造成我国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薄弱,多数科研机构只能做到跟踪国外的发展动态,仿制多而独创少,不仅限制了我国稀土的开发应用,而且制约了稀土产品的出口。

尴尬四:实验室里真行,生产线上真不行。一些业内人士有时候会惊讶,对于一个产品需求的订单,能够有十几家、二十几家、甚至几十家稀土生产企业能够提供合格的小样、中样甚至大样,但最后才明白,在全国范围内,真正能够稳定地、合格地、大批量地生产这种产品的工厂,只有一两家。原来,很多对性能要求比较高的产品,会有不少的企业可以在实验室里小批量的做出来,但是决不等于能够在生产线上大批量的做出来。

专家介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稀土科研起步并不晚,不少科研成果曾经甚至现在仍属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达不到规模经济,设备落后,自动化水平低,稀土产品回收率和合格率均比国外低3-5个百分点,不少企业是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生产车间不同程度地存在跑冒滴露、异味、粉尘等"脏、乱、差"现象,导致不少技术多年尘封在实验室里,或只能小批量生产,产品稳定性差,错失产业化的良好机遇。1998年,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的阿尔法磁谱仪,在地面实验时使用了我国生产的稀土永磁材料,但最后发射上天时采用的却是德国产品,就是因为我们生产的永磁材料满足小规模的实验尚可,大批量生产时产品性能一致性差。目前,我国稀土产品大部分都是按化学成份和纯度分级,能够按物理性质和用户要求分级的很少。例如氧化钇从99%-99、9999%的都能生产,但按用户制定标准的只有荧光级、陶瓷级,还没有宝石级、激光级,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

我国特种陶瓷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谈到特种陶瓷,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饶平根教授绝对是一个够资格的专业人士。他自1988年参加工作起就一直从事高性能陶瓷及超细粉体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先后参与并完成了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基金及省部级项目共20余项,并主持完成了多个省级科技项目、产学研项目。

特种陶瓷作为一种新材料,近十几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迫切要求研制与发展高温、高强、高韧、耐磨并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使得特种陶瓷在高技术、新技术领域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日前,记者一行人怀揣着关于特种陶瓷发展状况的一些问题,来到华南理工大学拜访饶教授。拜访之时,饶教授刚忙完一个关于清洁生产项目的鉴定验收,为了接待记者一行,饶教授匆匆赶回办公室,稍稍喘了口气,就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目前特种陶瓷的发展情况。

现状:三大瓶颈制约特种陶瓷发展

饶教授介绍,目前在中国,生产特种陶瓷的企业比较多,分布散,不像建陶企业集中度那么高,特陶没有形成一个个生产基地。虽然如此,我国对特种陶瓷的需求仍然比较大,其主要应用于现代冶金、机械工程、信息技术、航天航空、动力工程、核能技术、生物医学、环境保护、军事工程等技术领域,这就要求材料有更长的工作寿命,更高的使用温度,更能承受各种残酷的环境。

然而,当前国内特种陶瓷遇到了一些发展上的瓶颈,一是原料,饶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各种高端原料都在日本,特种陶瓷的原料不像建筑陶瓷那样,在周边地区就可以采集,特种陶瓷对于原料的纯度和烧结活性要求高,因为这会影响特陶质量的稳定性;另一个发展瓶颈是技术,原料可以依靠国外进口,但最主要的还是技术,我国的特陶生产技术水平及总体实力与美国、日本相比,差距比较大,特别在实际应用、生产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上仍然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还有一个发展瓶颈是设备问题,氧化物陶瓷对烧结设备的要求不是很高,但非氧化物如碳化物、硼化物、硅化物等材料对烧结设备要求很高,使用的设备大都依靠国外进口,而且烧结设备非常昂贵。饶教授补充道,国产设备一直都在发展之中,但是高端设备只能从国外进口。

“我给你看样东西,你就知道我们和国外的技术水平相差有多少。”说完,饶教授便从书柜里拿出一个“宝盒”,里面装着各类特陶样板,他在其中挑出一块氧化铝小圆板向记者介绍,“不要小看这块氧化铝,这是我1998年刚到日本的时候,我的日本老板告诉我,现在日本有家公司生产的氧化铝粉的纯度可高达99.99%,但烧结温度只需1300℃。当时我感到十分惊讶!随后几天就用该氧化铝粉压制和烧结了几个小圆板,烧结性能果然如此。一般来说,氧化铝纯度越高,烧结温度就越高,而我国生产的氧化铝纯度仅为99.5%,但烧结温度还需要1600~1700℃。与此同时,该日本氧化铝,其抗弯强度、断裂韧性、维氏硬度、冲蚀磨损率均比国产氧化铝的要好得多。目前世界上能生产出这样的氧化铝粉的企业,就只有日本这一家公司。”

目前,由于国家陆续出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一些财力雄厚的建陶企业也产生向特种陶瓷这些新材料转型的想法,饶教授表示:“这些企业并不缺钱,但如果要将特种陶瓷产业化,我们的技术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特种陶瓷不像建筑陶瓷一样,买了设备也就有了技术,特种陶瓷对技术要求比较高,像金刚的辊棒,从80年代开始,经过这么多年的研发,才做到如今的‘世界老大’。”这也说明,特种陶瓷与建筑陶瓷、日用陶瓷不同的是,其进入门槛高,体现在技术要求高、资金需求多,与此同时,它的附加值也会比较高。

前景:克服陶瓷脆性,扩大特陶应用范围

虽然特种陶瓷有高弹性模量、高硬度、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等优点,但其断裂韧性低,属于脆性材料,所以特种陶瓷在应用上的主要障碍是脆性、可靠性和加工成本。

饶教授解释,脆性是陶瓷的特征,也是陶瓷的致命弱点,它间接地反映在陶瓷较低的抗机械冲击强度和较差的抗温度骤变性,直观地表现在一旦受到临界的外加负荷,陶瓷的断裂则具有爆发性的特征和灾难性的后果。而断裂韧性是衡量材料脆性的指标,是材料固有的性能,是材料阻止宏观裂纹失稳扩展能力的度量。

“作为最常用的工程材料之一的氧化铝陶瓷,其断裂韧性只有一般的铸铁材料的1/6左右,抗弯强度也仅仅为350MPa左右,因此,克服陶瓷材料的脆性,提高陶瓷材料的强度,达到材料的强化和韧化是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的关键。”

那么如何克服陶瓷材料断裂韧性低这一固有的性能呢?饶教授介绍:“目前可以通过氧化锆相变增韧、纤维(或晶须)增强增韧、第二相颗粒弥散强化等途径来增韧和强化陶瓷,像日本Tosho公司的氧化锆复合氧化铝陶瓷,其抗弯强度可达2500MPa。”与此同时,饶教授还向我们展示了一块集金属、高分子、陶瓷三大材料于一身的多层复合材料,“多层复合材料汲取了各种材料的优点,即陶瓷的耐磨、耐高温、高分子较好的弹塑性和金属良好的韧性,这也使得该材料在更高、更严酷的环境下仍可保持优良的综合性能。然而,这块多层复合材料并没有根本解决陶瓷的脆性,只可以说,这块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和断裂功比较高。”

饶教授认为,现在不管是建筑陶瓷还是日用陶瓷,都已经达到一种饱和的状态,一些建陶企业想要加快转型升级,考虑进军特种陶瓷领域,但由于国内特种陶瓷的技术仍有待加强,这类企业如果想成功转型,可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来实现。“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特陶研究水平差距并不大,而且很多产学研项目都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尤其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比较大。”

每当谈到我国特种陶瓷与国外水平上的差距,饶教授总有一股紧迫感,他认为,特种陶瓷目前还存在成本高的现状,力学性能、可靠性和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等问题,这也是制约特种陶瓷大规模产业化的重要瓶颈,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性陶瓷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任重道远。

高安陶瓷产业催生配套产业快速发展


高安陶瓷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与陶瓷相关的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围绕陶瓷产业而兴起的销售、配送、仓储、会展、技术交流等配套产业渐趋完善。

记者了解到,依托江西省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的强大物流,南昌铁路局投资12亿元在八景建设江西省最大的铁路专用货场,货场包括集装箱、原料堆放区、煤炭专区以及普通货场4个功能区。同时,改造张家山至八景的铁路线,增设复线并实现全程电气化。还将建设联检大楼和货物出口口岸作业区。物流项目建成后,可为企业提供货物运输、分拣包装、储存保管、集疏中转、通关保税等多项服务,年发货量可达4000万吨,将有效解决物流瓶颈问题,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新明珠集团联手福建汇城建材,用3.8亿元打造中国萨索罗现代化物流中心。高安是全国最大的汽车运输县级市,高安建陶产业的集群发展,激活了现代物流业的顺势跟进,实现了工业经济与现代物流的互动双赢。

面对基地陶瓷企业的用电问题,基地请来了赣西电力设计院对基地的用电进行了科学设计和规划,加快瑞州220千伏电站建设,分流金子山电站压力,使金子山电站专供基地,正建基地1号、基地2号变电站,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用电需求。面对陶瓷企业大量用工的问题,基地主动与学院以及宜春学院高安校区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争取省人事劳动厅的支持,加快建设中国建陶实训中心。该中心建成后,可同时容纳400人,年实训能力可达3000人以上,以满足基地企业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面对高安陶瓷出口这一新的课题,基地主动与南昌专业出口运输部门对接,收集有关资料,随时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

针对产业配套问题,基地的目标是5公里半径内应有尽有。为实现这一目标,基地有意识地引进了陶瓷模具,机械、包装、配料、物流等相关企业20家。基地建设以来,一直致力于产业系统的全面提升,产业配套的精心培育,使基地长久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了基地品位。

陶瓷产业的发展思路


如何有权威的评价中国传统陶瓷产业现状并按科学发展观具体些清晰些提出产业发展思路,对于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使中国成为世界陶瓷生产制造中心,是当代中国陶瓷业的一个重要视点并值得许多业内业外人士探索的大课题。几经探求,深信有二处可作为思路的源泉。一是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会长张人为先生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年会上的特邀报告“循环经济与中国建材产业发展”,从大建材着眼,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废弃“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线性物质流动经济旧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闭环反馈式经济循环过程,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保护生态和促进经济发展。二是最近国家发改委宣布将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快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说法: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发展环保产业,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我坚信在中国陶瓷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产业发展的思路,并具有最现实意义:①中国陶瓷产业发展到今天正面临解决节能降耗、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立法问题;②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③为各级行业协会工作提供具体内容;④为行业科研自主式创新提供方向性课题;⑤为人才培训提供选择准则。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四因素困扰我国陶瓷产业发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四因素困扰我国陶瓷产业发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