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对市场认识错误 景德镇瓷器在南非遭冷落

对市场认识错误 景德镇瓷器在南非遭冷落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5-21

景德镇古代瓷器。

约翰内斯堡9月22日电中国景德镇瓷器名扬四海,但近一年来在南非展销却遭到冷落。价值600多万元的瓷器卖不出去,32名参展商几乎血本无归,倾家荡产。近日,记者来到约翰内斯堡黄金城北门购物中心穹顶展览馆,采访了在那里卖瓷器的景德镇人。展览馆正门车水马龙,人们争相参观当地的一个展销活动。而位于侧门景德镇瓷器展厅里却没有一名参观者,清一色的都是参展商。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已先后有三批中国厂商经历了这种遭遇。

景德镇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如此名瓷,缘何接二连三在此间落难?其关键原因是商家盲目行事,听信中介,事前不做市场调查。来南非前,中介商说得天花乱坠坠,似乎景德镇瓷来到南非就像“鲤里跳龙门”一样身价百倍,变成了黄金与钻石。谈起来南非参展,商家们一言难尽。“原以为南非是非洲经济中心,购买力一定旺盛,来后才知道,这里的白人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黑人朋友大都贫穷,自然不大愿意购买瓷器。当初对南非华人也了解不够,说是有20万人,有的还说50万人,其实才10万左右,而且大多是新来的,正处于创业阶段,住的是租来的房子,哪会来买瓷器?”

在南非经营瓷器的一名华商说:“我们曾将这里的情况汇报给国内,并建议中国驻南非使领馆不要再批准国内厂商来南非卖瓷器。可国内厂商就是不相信我们。”中国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唐庆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内厂商如不事先对南非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便盲目进入,常常会吃大亏。

前来处理此事的景德镇市有关负责人钟良贵指出,景德镇瓷器出国展销必须同时具备国家贸促会的批文、驻外使领馆的批文和景德镇市陶瓷协会颁发的许可证。而到南非来的国内展商均缺乏有关手续,全是非法展销活动。景德镇瓷在南非遭到冷遇的教训,提醒人们要正确认识南非市场和非洲大陆的商机。非洲仍是目前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大陆,市场经济尚不发达,市场容量比较有限,中国人来非洲做生意,对各国的情况、特别是经济现状和文化背景必须心中有数。

中南两国正式建交后,双边经贸活动日益活跃,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国内不少省市将南非作为投资非洲大陆的“桥头堡”,不断派人前来考察,或听信中间商介绍,掀起一股带有盲目性的“南非热”,使不少企业和个人上当受骗。

景德镇瓷在南非的冷遇就是典型事例之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驻南非商务参赞凌桂如指出,中国企业来南非参展是推动贸易的好办法,但不能一涌而上,必须有序进行,否则当地人无所适从,同时造成国内生产厂家无序竞争,败坏了中国产品在南非的声誉。

他强调,南非市场是有潜力的,但主要表现在轻工日用品、小家电和小型机械等方面,总体而言,市场的容量有限。来南非展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考查,不能走马观花;要考虑到客户对产品的认同程度,比如,南非人到底认不认景德镇瓷器,即使识货并不等于就会购买;与当地华人合作要小心谨慎,不要轻信介绍与许诺,有些人邀请和接待团组就是为了赚取邀请费和接待费,根本不管来访者的生意如何。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景德镇瓷器东莞遭冷遇


看的人多,买的人少,瓷器商一筹莫展。

“眼看半个月的期限到了,绝大部分瓷器都没有卖出去,怎样拿来还要怎样拿回去,这次亏大了。”前日下午,记者在东莞文化广场上看到,前来展销瓷器的四五十家景德镇瓷商,望着大批货品一脸无奈。

最多卖得二三千元

一摊主虞先生告诉记者,他们是和东莞文化广场方面联系好的,集体从景德镇过来,有的是厂家销售,有的是个体户。他们采用这种到全国各地“走摊”销售的形式已经有五六年的光景了,效果相当不错。没想到自己第一次到广东来竟如此出乎意料。到文化广场来来往往、休闲娱乐的人很多,但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以前到其他地方,一周左右货就差不多卖完了,现在半个月了,货基本还是那些。实在卖不了,也只有带回去了。”几位摊主聚集过来算了一笔账,来时的运输费用近万元,广场的场地租金一二千元,半个月在东莞的吃住花销费用上千元,货品卖不出去,运回去还要一笔运输费,再加上折损费,肯定亏本。据说,其中卖得最好的也只有二三千元进账。

艺术观赏品少人问津

记者在现场走了一圈,发现前来游走观看的人不少,真正选货的人确是寥寥无几。几位中年妇女挑拣了一些花瓶、瓷碗、茶壶等家用品。摊主桑小姐说,这些附带的小家用品还好卖一些,纯粹的艺术观赏品少有人问津。他们这次带来的瓷器除个别精品外,价位基本适中,比较贴近老百姓生活。但东莞人似乎不怎么感兴趣。

记者询问了几位顾客,他们均表示看看而已。买了一套茶具的陈女士说,自己对瓷器不懂行,艺术品不会随意买,再说东莞也有一些瓷器店,家里有一两件也就够了。

东莞的老文化人张先生说,这样的瓷器展销东莞每年都有一次。按照习惯,春节前,东莞人都喜欢买花瓶,“瓶”与“平”同音,有买“平安”寓意。现在时间上有一点早,但场地租金应该不贵。东莞还有一种人比较喜欢逛这样的场子,就是有收藏爱好的人,会认真选一些东西,但毕竟是少数。近年来佛山、潮州等地生产大量陶瓷,对景德镇瓷器也有一定冲击。

中华老字号 落难好望角 景德镇瓷在南非哭泣


今年中秋节之夜,当祖国人民合家团圆赏月之际,明月下的南非黄金城约翰内斯堡,32名景德镇的参展商仰望圆月,想起目前落难的处境,不禁潸然泪下,几名女士失声痛哭……

他们是不到一年时间里,来南非参加景德镇瓷器展销的第三批受害者。由于一批比一批瓷器数量多,相隔时间又短,顿使容量有限的南非市场达到极度饱和状态,前批货尚未出手,后批货接踵而止,形成目前在南非两大城市的三个地方同时展销的场景,炒作起一股南非的景德镇瓷器“热”。

本月13日,记者首次前往黄金城北门购物中心穹顶展览馆,采访正在那里参展的景德镇人。展览馆正门车水马龙,人们争相参观当地的一个展销活动,展览馆侧门却平静冷落,惟有几位景德镇的参展商失望地站立在门前。走进展厅一看,没有一名参观者,清一色的参展厂商。(图一、图二)图一图二

中国名瓷落难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富瓷土资源,以产瓷器驰名中外,有“瓷都”之称,是中国的“瓷名商标”。景德镇瓷器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之美誉。如此名瓷缘何接二连三在此间落难?

他们是来南非参展的第三批景德镇厂商。去年12月,应南非谢氏集团之邀,30名厂商赴开普敦参展。经过一番努力,带来的5货柜瓷器也只销售了一半,其余被当地华人收购。四个月后,收购者携瓷器北上,继而在约翰内斯堡展销(见图三、图四)。4月28日,第二批7个货柜的景德镇瓷器抵达约堡,参加南非一年一度的“兰德展”,首批瓷器的展销者遂将剩余的货物运回开普敦。图三图四

9月21日,记者采访了正在约堡“亚洲城”展销瓷器的第二批景德镇厂商。他们16人是应南非有关方面邀请前来参展的,“可整个展览期间,仅出售了4万多兰特(1美元现约合7.5兰特)的货物,仅占瓷器总量的1%,且不说参展费就花销了十几万。”

他们中的10人已回国,留下6人继续促销。“兰德展”后,他们除在约堡的东门举行展销外,还先后去开普敦、德班和新堡等城市展销。“5个月过去了,卖掉了两个多货柜,价格还不如在家里卖得好。现在谈不上赚钱了,只能把损失降到最低。”近来,在南非的几家中文报纸上,常能看到景德镇瓷器“全面大特价”、“不计成本销售”之类的广告。

谈起来南非参展,他们“一言难尽”,其中的三人告诉记者:“原以为南非是非洲的经济中心,购买力一定旺盛,来后才知道,这里的白人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黑人朋友大都贫穷,自然不大愿意投资瓷器这类艺术品。当初对南非华人也了解不够,说是有20万,其实才10万左右,而且大多是新侨,他们处于创业阶段,住的是租来的房子,哪会来买瓷器?”

据南非从事瓷器经营的行家介绍,他们一年只进口两个货柜。面对这样的一个市场,第三批8个货柜的瓷器又于8月28日运到。谈起此事,他们说:“我们第二批人来后,及时将这里的市场情况汇报给国内,并通知中国驻南非使领馆,不要再批准来南非参展瓷器。我们也一再劝阻第三批人不要来,他们当中还有我们的朋友和亲威,可就是不相信我们……他们的处境比我们更糟糕,最好的办法是将货物原封不动运回国内,可老乡们怎能接受呢?”

各家众说纷纭

在北门穹顶展览馆,参展商们向记者述说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我们32家参展商是景德镇市公民,去年12月,我们响应市政府整顿瓷器出国展销的有关规定,将护照交到市公安局。今年上半年,南非谢氏集团驻北京代表马素敏小姐要求我市的黄学凯组团到南非展销瓷器,我们每人向黄学凯交付了6.6万人民币的参展费,黄在市政府办理了有关手续后把我们的护照领出,交给马素敏办理签证。马素敏为了中介费,在未经任何市场调查的情况下,吹嘘南非市场以取得黄学凯的信任,签好证后一直拿着护照,并要求黄赶快发货,直到我们来南非上飞机前、在黄学凯的妻子李跃红交付她30万元的中介费和邀请费后,才把护照交给李跃红。”

出国前,他们曾参加过市里举行的培训班,还听说南非的市场看好,第一批参展者的一对大花瓶卖了49万兰特。可是来后人地两生,语言不通,举步维艰。刚来时,说是在展览馆的正门大厅展销,谁知后来又说是侧门,从9月1日开展以来,很少有人问津,多是当地华人来看看,8个货柜的瓷器基本完好如初。原定17日结束的展销延长到21日,仍然没有起色。场地小,不少货只好摆在露天(图五、图六)。他们说,自己基本上是把家当全搬来了,有的还拿了朋友的精品,8货柜的瓷器价值五六百万元,来这里连成本价都销不出去,面临倾家荡产的结局。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到中国驻南非使领馆求助。图五图六

在展览馆门前,南非谢氏集团公司总裁谢俊发否认马素敏是其公司的北京代表,“她是我公司以前的工作人员,她请我发邀请信,对此我公司十分慎重。可万万没有想到,展团在6月份拿到签证后并未如期在一个月内来南非。我曾两次过问,他们讲景德镇展团在其他国家多次出事,此团并不一定来南非进行展销,所以暂时搁浅。”出乎意料的是,马素敏突然来电话说是8月18日到南非,让我订4个人的房间,到后才告诉我要来展销,要求我公司为他们清关和联系展馆,最后我帮他们联系到现在的场地。该展团的清关、场租、旅馆、伙食等费用共欠我公司30余万兰特,展团领队李跃红签字认可。他告诉记者,该展团给谢氏集团造成了负面影响,通过此事他吸取的教训是,不要轻信中介人,不要管闲事,因为他是搞房地产开发的。

谢俊发说,展览期间,马素敏突然失踪,给他留了一封信。信中讲,“您本着愿意为中南两国陶瓷艺术交流作贡献的精神同意我的要求,发出了40人展团的邀请”。该展团之所以未能及时来南非,是因为没有取得国家贸促会的批文,她这次是受李跃红的蒙蔽陪她来南非的,“不知道他们的展品发到没有,也不知道他们的费用的准备情况,总之我什么也不了解,请您给予帮助。”“由于广告投入太少,李不肯付钱,展品销售不畅,展团人员怨声载道,竟到中国驻约堡总领馆告状,他们把矛头直指你我二人,怪我们邀请了他们。”

9月17日,李跃红向记者表示,她丈夫认识马小姐,自己以前不认识她,有关南非的情况都是马素敏提供给他们的。“我们并不认识谢俊发,马小姐一直说自己是谢氏集团的,她强烈要求我们尽快发货,向南非发货的谢氏集团的地址是马小姐提供给我们的,我们的机票也是她帮我们订的,她说自己对这些不知道是讲不通的。”“马小姐事先说好中介费和邀请费各10万元,可上飞机前却多要10万元的中介费,否则不给大家的护照,货已发出,我只好答应。”她说,未想到来南非后,谢俊发不承认马是他公司的北京代表,也未曾想到南非的市场竟是这样,“事到如今,与我们过于依赖和信任他人有关,我们当初应该自己进行市场调查”。

9月19日下午,中国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唐庆恒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总领馆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紧密关注,并帮助化解矛盾,“保护和关心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是我们的职责,他们身处异国,落难他乡,我们中秋节拿着月饼去看望他们,还给他们送饭”。唐总领事表示,对南非的市场不进行调查研究,盲目进入就会吃大亏,给各方面带来许多麻烦。由于情况紧急,我们通过国内有关单位,希望尽快派人前来处理此事,把损失减少到最小。

9月20日,记者在展览厅采访了前来处理此事的景德镇市瓷局副局长钟良贵。他表示,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家把损失降到最低,确保安全,避免其他问题发生。他表示,根据省市有关规定,景德镇瓷器出国展销必须同时具备国家贸促会的批文、驻外使领馆的批文和景德镇市陶瓷协会颁发的许可证。“该展团缺乏有关批文和许可证,属于非法陶瓷展销”。他告诉记者,来南非的三批展销均缺乏有关手续,全是非法展销活动。

如何防止重演

众说纷纭的景德镇瓷展目前存在两大疑点:既然没有相关批文,这几批瓷器为何能走出国门?景德镇瓷器的声誉和参展商的经济损失无疑是此类展销活动的最大受害者,那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

景德镇瓷展有许多方面的教训值得总结,它留下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参展商为何频频上当,如何保护“中华老字号”景德镇瓷在海外的声誉。

景德镇瓷展提出两大尖锐问题:如何认识南非市场和非洲的商机,怎样规范对外商务活动中跨国中介商的行为。

怎样认识南非市场和非洲大陆的商机呢?这里先从如何认识非洲谈起。已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认为,非洲“多彩多姿,多灾多难”,这是从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苦难历史和不幸遭遇来谈论非洲的。如果从经济状况和贫富程度来认识非洲,我们应该加上“上贫下富,南北三分”八个字,意即:非洲大陆的地下矿藏十分丰富,地上资源相对贫乏;非洲分为阿拉伯非洲和黑非洲,而黑非洲中的南非又是非洲的首富,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非洲的23%,进出口贸易额占24%,矿产占45%,发电量占65%。为认识方便起见,特将南非从黑非洲中分离出来,将非洲分为阿拉伯非洲、黑非洲和南非,是谓“南北三分”。如果从非洲各国的经济特征与对中国的商机而言,我们应该再加上“各具特点,市场有限”这句话,其意为:非洲国家之间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诸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发展水平、经济现状、投资环境与合作领域也十分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各有其鲜明特点,但总体而言,非洲仍是目前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大陆,市场经济尚不发达,市场容量比较有限,中国人来非洲做生意,对各国的情况、特别是经济现状和文化背景必须心中有数。例如,非洲54个国家的总人口约8亿,南部非洲14个国家的总人数约2亿,作为非洲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南非,其人口不过4600万。这样的人口总量再加上非洲大陆比较落后的经济状况,其市场容量可想而知。就南非的情况而言,南非社会黑白分明,这清楚无误地反映在经济状况和贫富程度上。对中国人来说,到南非做生意,首先要明确市场定位,即是与黑人做买卖,还是与白人打交道。景德镇瓷器之所以落难,就是因为被卡在南非市场的空档之中,有钱的白人不识货,想以日用瓷的价格购买艺术品;无钱的黑人享用不起,即使成本价销售他们也不敢登门问津;识货的华人正处创业阶段,自身还在漂泊不定,哪有位置放艺术品?而那些事业有成的华人老板,一是市场有限,二是有限的市场也被占有了一大半,三是他们可以从国内直接购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南两国正式建交后,中国与南非的经贸活动日益活跃,双方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国内不少省市将南非作为投资非洲大陆的“桥头堡”,不断派人前来考察,或听信中间商的介绍,掀起一股带有盲目性的“南非热”,致使不少企业和个人上当受骗。景德镇瓷在南非的冷遇就是典型事例之一,中介商把南非的瓷器市场描述得“风景这边独好”,似乎景德镇瓷来到富产黄金与钻石的南非,就像“鲤里跳龙门”一样身价百倍,自己变成了黄金与钻石。对此,9月17日,中国驻南非商务参赞凌桂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企业来南非参展是推动贸易的好办法,但不能一涌而上,必须有序进行,否则当地人无所适从,同时造成国内生产厂家无序竞争,败坏了中国产品在南非的声誉。他强调,南非市场是有潜力的,但主要表现在轻工日用品、小家电和小型机械等方面,总体而言,市场的容量有限。来南非展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考查,不能走马观花;要考虑到客户对产品的认同程度,比如,南非人到底认不认景德镇瓷器,即使识货并不等于就会购买;与当地华人合作要小心谨慎,不要轻信介绍与许诺,有些人邀请和接待团组就是为了赚取邀请费和接待费,根本不管来访者的生意如何。

唐总领事表示,介绍国内企业出国展销,中介商恐怕是我们遇到的一个新课题。中介人或单位以收取服务费而生存,外国的中介商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收取服务费是有比例规定的,谁支付中介费也是明确无误的。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形象,国内的中介行业呼唤法律规范。假如大家都按照规则办事,就会避免景德镇瓷器落难南非的悲剧。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像景德镇这样的中国名瓷出国展销,拓展国际市场,应走出小商小贩个体经商、私自联系的传统方式,通过正规渠道,高档次地进入国际市场。比如,南非的大型超级市场实行连锁经营,货物品质较高,销售渠道畅通,如果景德镇瓷器与这些超市建立固定联系,不但能保护国家名牌,确保经营利润,而且能避免多走弯路,防止上当受骗。

名扬四海的景德镇瓷如今在“好望角”哭泣,它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值得有关各方深思与总结,从中吸取这一惨痛教训。但愿今后的异国土地上不再听到这类令同胞们心酸的声音,发生这类让国家名牌的声誉与利益双双受损的事件。(约翰内斯堡9月24日电)

在景德镇瓷器上,画出西藏味道


有人说,景德镇是中国最专一的城市,它因瓷而活色生香了千年;与此同时,它也常常被批评只提供技艺、不输出思想,终是手工艺的面貌。

被视为当下景德镇陶艺家代表的龚循明不甘心,他六进西藏,要在天地大美之间,找寻陶瓷艺术的现代精神。

龚循明,1957年生,陶瓷艺术家,景德镇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美协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寻找

在世界屋脊上,有着低海拔地区永远抵达不了的感动

从小生长在景德镇,从事陶艺30多年,面对瓷器,龚循明的心却时常是痛的。

早在万年前,土陶便以绘画、纹饰等艺术手段记载人类活动;七八千年前的龙山文化、红山文化,5000年前的半坡彩陶,也都是一段段历史的艺术叙述者;在西方尚未开启工业革命的明代,中国陶瓷曾以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垂范世界。

同样的艺术叙述者古画,除了皇宫有条件保存若干,其余大都灰飞烟灭了,最好的宣纸也只能存在数百年,而瓷器,可以经受万年沧桑。

可是,不少人发现,千年景德镇陶瓷正在失去以往引领潮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对传统低水平的重复中,带着满身匠气,于表面的繁荣中,步步走向固化。

龚循明看着,痛着。

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甚至可说是中国艺术的母体,陶瓷不应是纸本绘画技法在另一种载体上的实现,更不必从油画这样的西方画种中寻求滋养,因为陶瓷本身的艺术语言已足够丰富,丰富到一个人即便穷尽一生,也勘不透它所有的神奇。

它,只是需要重新燃烧的火种。

2008年,龚循明出发去寻找火种。

寻找,带着骑士的姿态:抛弃成熟的市场,不理会身后追逐的订单,孤身走进西藏。

这种决绝,是他的惯常:上世纪90年代,他辞去江西省陶瓷研究所美术研究室主任的职务,放弃唾手可得的“大师”身份,以真实的自己,自由创作。不要“大师”名分,市场却给了他高于绝大多数“大师”的价格,因为“大师”是靠作品做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

寻找,是为了看见,看见不同于江南灵秀的另一种磅礴大美。“在世界的屋脊上,有着在低海拔地区永远抵达不了的感动。”

一个真实的故事。

天地苍茫中,龚循明遇见一位牧羊藏民,彼此静坐。

龚循明开始唱歌,爱唱京剧的他,声音高亢。

藏民跟着开口,“他一放声,不得了,那就是男人的声音。”

龚循明就是要在瓷板上画出这种男人的声音。

行走

“闭上眼睛,我的心就到了远方”

“早上从泸沽湖出发,穿行于横断山脉中,向木里方向驶去。一路,尘土飞扬。

行至博科,愈加崎岖。前方修路,我开着车跟在一辆大卡车后面,紧贴悬崖,走便道爬坡。

到坡顶,恰逢两车交会—大货车司机看着眼前一处宽一米、长三米的塌方,脸色苍白;小货车司机夹在悬崖和大货车之间,进退不得。朋友下车帮忙指挥,小货车倾斜着‘身子’,擦着大货车,抖索而过。

继续蹒跚前行,不见路牌,天却渐黑。停车问路,说是博科已错过。那就去沙湾吧。

地图显示,我们距沙湾30公里。这次驶得小心,却又被告知错过,需倒走两公里,过一条河。调头,果见有桥通向对岸。我驶过桥,回头,惊见警示牌—危桥!用手电筒照,见桥中间凸起,桥墩已斜。

山湾的藏民说,此处没吃没住。不得已,回头再过危桥,摸索十几公里,到达茶布廊镇。天地间已墨团团。

当我终于松一口气,与朋友共举酒碗时,已是2011年4月26日深夜11点30分。

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这是龚循明进藏日记中的一篇。

六进西藏,龚循明遭遇的惊心动魄岂止一两回:有时,一整天只能开70公里,有时,车轮距悬崖仅20厘米;亲见雪崩瞬间填平深谷,亲闻冰川释放压力的震耳声;曾经从失控的马背上摔下来,却奇迹般地逃生……

“闭上眼睛,我的心就到了远方。”

身为陶艺家的龚循明,在西藏寂寥高远的天空下,诗意流淌。

嬗变

这种改变,犹如一只鸟儿从草地飞向森林

第一次进藏,龚循明没画一幅画:抬头,他看天、看雪峰;低头,他捡起被人扔下的瓶子、罐子。

第二次进藏,他画了一幅画;第三次进藏,他画了两幅画……

而最后一次回来,他一口气创作了近百幅瓷板画—“西藏印象山水”。

从沼泽到草场,到森林,到肃穆的雪峰、圣洁的冰川,再到只有天空才能画出的无际雪线,以及怀抱着青藏高原的蓝宝石般的天空……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以浓烈的方式,呈现在龚循明的瓷板上。激情冲破画的边框,以射线的路径与力量扩散,冲击着观者的视觉,叩问着观者的灵魂。

不是对自然的简单临摹,而是作者在将情感投入自然后的艺术反哺:用生命创作的东西,自带着生命的脉动。

进藏,最大程度解放了龚循明对色彩的理解。从山下到山上,不同纬度的景物界限分明,色彩万千,都悬挂在天空这块大画布上。由于空气的纯净,光可以毫无阻碍地洒向任何景物,任何细微的色彩差异都鲜明地宣告自己的存在。色块与色块之间分明如割,根本没有过渡。完全没有理由可讲,但它们就是那样。

这种改变,犹如一只鸟儿从草地飞向了森林。当巍峨的雪峰在瓷板上突兀地肃立起来的时候,龚循明完成了心灵的嬗变。

本月24日,将在上海龙美术馆浦东馆举行的“溯源—龚循明进藏陶瓷展”上,龚循明会用一种特别的布展方式传递这种嬗变:他将拍摄的西藏照片铺满展厅过道的所有空间,天花、墙壁、地面,当观众满眼所见均是纯净与美丽时,脚却不得不要踩过地面,那一刻,心,会否有刹那的颤抖?

景德镇“申报大师须缴税5万”遭质疑


10月18日至22日,一年一度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举行,陶瓷商贾云集瓷都。汇聚众多中青年陶瓷艺术家的陶瓷大世界,这几天亦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然而,在这个培育了大量陶瓷人才的我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心,一些陶瓷艺术家却为参评“第六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而烦心。景德镇市政府网站今年5月发布的一份通知要求,申报“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者,除了应具备相应的品德、工龄、声誉等,还需具备“良好的市场影响力”——在2011年5月20日至2012年5月20日的年纳税额要在5万元以上。

记者查阅了赣州市、九江市等江西其他一些市县的相关通知,其中并无纳税要求。对此,景德镇市税务部门表示,此举除了增加本地税收,还有利于陶瓷艺人提高纳税意识,主动纳税。

申报须纳税5万元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头衔具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景德镇市8月18日召开第六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申报推荐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向江西省有关部门推荐的65人名单,中青年陶瓷艺人喻明福就位列其中。他的一件瓷板画作品,去年的价格为3.6万元,如今已经涨到了6万元。

青年陶艺人曾建中(化名)和喻明福一起参加了今年的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但没能进入“65人名单”,他同规格的陶瓷作品,价格不及喻明福作品的一半。

曾建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要求匿名。“我如果实名,那我在景德镇的陶瓷之路肯定就要结束了,这个圈子里的人,谁还敢接近我?‘大师’之名,恐怕只有在梦里实现了。”

没有入选的曾建中说,除了在心理上有些失落,这一次他还“损失”了5万元的税金。他提到的“损失5万元税”,是指景德镇市在制定“第六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规则时,要求每位参评者须提供一年内纳税5万元的凭证。

在陶瓷大世界里,曾建中开了一个店面,每个月交的税都是几百元,税单零散流失较多。为了参加这次评选,他特意专门跑到税务部门交了5万元税。他说,像他这样操作的人不在少数。

“不是我们缴不起5万元税,而是感觉被挟持缴税一样”。曾建中说,平均下来,他的这个工作室每年能给他带来将近100万元的营业收入。

另一位陶瓷艺术家喻惠庭也表示,“‘大师’是一个荣誉,给评选设置纳税5万元的门槛,感觉就像是用钱买一样。”

艺术陶瓷税的真空地带

“按照新的营业税法规定,文化产业的营业税为3%。5万元税意味着年营业收入要达到约170万元。在我认识的同行中,有不少人根本无法到达这样的数额。”曾建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喻惠庭虽然没有参加这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但他同样认为,当地将年度纳税5万元作为报名的必要条件,有点不妥。

江西华昌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加清表示,由于这是一种行政行为,很难从法律的角度判断是非,“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规定并不妥当,工艺美术大师更多应着眼于技能水平,而非经济利益的创造。”

一位来自景德镇税务部门的工作小组成员告诉记者,景德镇以艺术陶瓷闻名于世,并且商业发达,但是来自于此项的税收总量偏小,此次将税收贡献作为申报2012年第六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硬性条件,除了可以增加本地税收之外,还有利于陶瓷艺人提高纳税意识,主动纳税。

新华社的一则消息显示,景德镇2011年艺术陶瓷税收入库仅824.41万元。而此次150余人报名参评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就一共缴纳了超过800万元税收。

陈也君在景德镇从事艺术陶瓷经纪人的工作已经有几十年,在她看来,景德镇艺术陶瓷税收低,主要是隐性交易太多,偷逃税收现象较多。陈也君以自己位于景德镇莲社北路的店面为例,一间6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月租基本上在15000元左右,“一年要是没有百万元以上的营收,怎么可能经营得下去?莲社北路是名瓷一条街,能在这条街上呆下去的,都非等闲之辈。”

评审“中介人”隐现

尽管景德镇设置了纳税5万元的门槛,但还是拦不住参评者的热情。据大江网6月6日报道,报名参评“第六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人数达到了150余人。

经纪人陈也君透露,江西九成以上的陶瓷艺人在景德镇,当地竞争太过激烈,因此有一部分人到江西其他地市曲线报名,竞争相对小,并且还可以省下一笔税金,“如果包括这些人,景德镇人报名的数量应该在180多个”。

“江西省给景德镇的参评名额是50个,后来经过追加也只有65个名额。”陈也君说,这远少于报名人数。到了最终的评审阶段,难度就更大了。

这个时候,市场就出现了一批评审中介人。曾建中告诉记者,他刚报名的时候,就有中介人通过朋友找到他,希望全权代理他的评审,对方要求他必须先期提供100万元或等值的陶瓷作品,如果成功跻身“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之列,这100万元或陶瓷作品则作为酬劳不予退还,若是失败,钱物如数退还。但记者并未接触到这些评审中介人,也未获得评奖相关机构的证实。

据陶艺经纪人陈也君介绍,现在不少陶瓷艺人“变聪明了”,他们在决定找中介人的时候,要跟对方签合同,如果成功,陶瓷艺人支付给中介人100万元或等价陶瓷艺术品,若是不成功,则要求中介人除退还钱物外,还要赔偿20万元,“江西工艺美术大师数年才评一届,短则三年,长则五年,因此很多陶瓷艺人希望得到一个保障,避免浪费数年的机会,而这个自然无人敢去应承,所以这个市场并不好。”

首届景德镇御窑陶瓷国际论坛在景德镇举行


10月21日下午,首届御窑陶瓷国际论坛在我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圆形会议厅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包括御窑整体保护,文博学术研究,御窑工艺开发,御窑品牌运作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汪立耕,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史文斌,市政协副主席王祖庆、潘义忠,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市文博权威专家刘新园出席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我市文博界代表150余人参加论坛。史文斌讲话。

史文斌指出,景德镇御窑是皇冠上的明珠,在景德镇一千七百年的陶瓷制造生产历史进程中,御窑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其严格的手工技术和周密细致的生产管理制度,不但烧造了美轮美奂的传世极品,更是对景德镇民间陶瓷的生产起到了引领和促进作用。他强调,市委、市政府对于我市陶瓷发展非常重视,提出陶瓷是景德镇的命脉,加强古陶瓷的研究与利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围绕御窑所进行的御窑整体保护,文博学术研究,御窑工艺开发,御窑品牌运作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御窑陶瓷论坛是我市文博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市陶瓷发展的一件大事。

论坛上,与会国内外专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陶瓷考古专家、文化学者和艺术家发表了许多具有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真知灼见,专题对景德镇御窑进行研究、探讨景德镇御窑陶瓷文化精髓。通过研讨和交流,为御窑的开发利用出谋划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陶瓷文化,提升御窑和景德镇的国际影响力。

主办方告诉记者,本次大会形成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将把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汇集成册,编撰成书,并形成瓷博会固定的活动项目,为提升景德镇御窑的研究水平,扩大景德镇的国际影响力,发展贡献力量。

陶艺城雕在景德镇建成


由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黄焕义设计、黄焕义教授和青年陶艺家詹伟、彭赞宾等人制作的陶艺城雕《昂》、《升腾》,日前在景德镇金岭大道建造完成。

这两组陶艺城雕,是为纪念景德镇建镇千年设计制作的标志性建筑。高达12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由不同形状的四座瓷柱构成一组,大道南北的两组作品遥相呼应,各具特色。

象征“陶”的《昂》,采用H形框架结构设计,吸收印纹陶的表现手法,以雕刻、模压技艺制作。深浅、凸凹的线条,呈现出多层次的肌理效果。运用抽象艺术语言,用高温颜色釉瓷面砖的暖色调,拼贴在建筑物表层。深红色的釉色与几何形体的造型相衬托,体现出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

《升腾》则以青花瓷的器型、纹样为装饰图案,突出“瓷”的特色。造型简洁明快,刚劲挺拔的瓷柱,把陶瓷器皿的碗、盘、瓶、罐、杯、壶和青花缠枝莲等花卉图案装饰绘制在瓷面砖上,拼贴成具有浓厚陶瓷文化气息的画面。传统陶瓷纹饰和现代陶艺风格的城雕设计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同时代的艺术形式相呼应。

金岭大道陶艺城雕突破了传统城雕的设计模式、制作材料,两组城雕的建筑设计,形态不同,相映成趣。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和现代审美观念融为一体,意蕴深沉、耐人寻味。既表现了瓷都人民勇于开拓创新的气概,又含有对重振雄风的辉煌前景的祝愿。新颖的陶艺城雕造型与蓝天、高山、青草地和谐地相融汇,成为瓷都的亮丽新景。

景德镇市陶瓷市场微调查 在观望中前行


市场一直是中国陶瓷市场的风向标之一,特别是艺术瓷。以往异常火爆的艺术陶瓷市场,目前呈现出一种销量下跌的“新趋势”。据业务人士分析,这种“新趋势”一时难以逆转,许多经营陶瓷人士目前都处于“以资待市”的观望阶段。随着经济形式的好转,他们对未来陶瓷市场还是充满着信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间,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推动了艺术品投资和收藏的高潮出现,当代艺术陶瓷行情稳步上涨,这种情形一直持续至2012年左右,景德镇艺术陶瓷价格陡然攀升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参与群体不断增多,不少大师作品“一物难求”。

“我是2011年刚来店里的,当时生意非常好。看货的、拿货的,来来往往,想歇下来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国贸瓷街20号周华兰女士告诉记者,这几年生意一年不如一年,特别是到了今年4月份,由于金融大环境不太好,店里生意非常冷清。记者环顾店内,是以经营名人作品、青花瓷、粉彩瓷为主。“日用瓷生意怎么样?”周女士称,日用瓷生意要比艺术瓷略好一些,但目前景德镇日用瓷市场一直较为混乱。“一些陶瓷店经营为了以低价赢得销路,以德化、潮洲瓷日用瓷贴景德镇底款进行销售,一个土生土长的景德镇市民看见这种情况简直伤心透顶,外地偶尔来旅游的还不知道,我们陶瓷行业的都清楚,所以瓷器生意越来越难做。”

记者在广场周边的陶瓷店采访时发现,对于周女士所称的贴底款销售情况,很多陶瓷经营者都表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除了像红叶、玉风等景德镇知名品牌外,剩下的许多茶具是福建德化的,餐具河北唐山的骨质瓷、广东潮州的白瓷等,经营户从外地调白胎到景德镇贴花贴景德镇底款进行销售。据称这不是个别现象,而且是普遍情况。“我为行业现在这种乱象感到耻辱,这是自己砸自己的品牌啊!”一位刘姓经营者感叹道。

7月11日下午2时,莲社北路许多经营大师名家瓷的家铺大门紧锁。记者走访景德镇艺术瓷市场了解到近期艺术瓷市场很淡,多位当地的艺术家和收藏者告诉记者,淡季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在莲社北路中段一位李先生正准备午休,得知记者来意后,他表示,目前都还在观望的状态,整个陶瓷市场销售的情况都不太乐观,昔日一些大师的作品价格全面急速上涨的局面已成为历史。我们也开始调整方向,将目光瞄准了一些有潜质的中青年艺术家,作品价格也会慢慢调整。

一位陶瓷收藏专业人士表示:首先,许多收藏者认为只要是名家的作品就值得收藏,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其次,在收藏艺术陶瓷方面,应多关注它的器型、装饰、构图;再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不能只按作者的职称和荣誉来确定其价格。最后,陶瓷艺术品市场也有一些不遵守市场规律和职业道德的行为存在,找人代笔,仿名人作品,也极大地扰乱了正常的陶瓷市场秩序。

景德镇瓷器在沈阳太原街开砸


因血本无归,又不愿掏运回的费用———江西瓷器在太原街开砸

景德镇瓷器自古以来就享誉世界各地,昨日,瓷器商人们却拿着景德镇瓷器在沈阳的街头叫板:“沈阳人不懂瓷器。不如一砸了之。”说完,一个个彩釉瓷器掷地而碎……这一摔让我们气愤,即使不心疼那精美的瓷器,我们还心疼我们的市容环境呢!这一摔也让我们深思:瓷器商人在沈当街摔瓷器的事年年都有发生,为什么这一幕总会重复上演呢?

一地精美瓷片引来众人惊叹

“啪、啪……”,随着一连串的清脆的声音,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变成了一地碎片,人群中同时也传出了唏嘘之声:“砸了干什么啊!多可惜啊……”这不是电影画面,昨日下午1点左右,这样的场景就真实地出现在太原街最繁华的地段上。

当记者赶到现场时,干净的街道已经布满了破碎的瓷片,而摔瓷器的举动还在进行着,而这种摔的举动都是在瓷器摊位上进行的,记者看到数十家露天经营陶瓷的商贩,纷纷拿出自家的瓷器开砸,清脆之声不绝于耳。记者钻进了一个人群,只见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男子不顾家人的阻拦,举起一个一人多高的大花瓶,用力地摔在地面上,嘴里大声地对围观的人说:“拉回去是赔钱,放着也赔钱,5元钱要不?不要?砸!”

记者综合目击群众和自己所目睹的情况看,砸瓷器的行动整整持续了45分钟,砸毁了大大小小近百件瓷器,这期间繁华的太原街被围得水泄不通。

血本无归就拿瓷器“泄气”

在现场,一个瓷器商贩对记者说:“我们是江西的瓷器商,年初的时候,听一个行业协会的人说,沈阳是一个购买力很强的市场,而且沈阳人认江西的瓷器,很好赚钱,于是我们40多个瓷器商人都动了心,就来了。可当我们拿着所有的积蓄,有的甚至还带着借来的钱来到沈阳后,却发现事实和听说的有天壤之别,算上每天的租用费、搬运费、一家人的吃住,我们每家到下星期都要赔个几万元……我们现在很后悔没做市场调研就听信别人的话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

另一位姓陈的商贩还有点悲愤地告诉记者:“我们来时就没打算把瓷器再运回去,都是容易破损的东西,再说运回江西还要花上1万元费用,不如就摔了!”他还对记者说:“沈阳人不识货。”

摔瓷之举惹市民争议

对瓷器商们当街摔瓷器之举,一些目睹的市民都有很大的意见。一位上太原街购物的退休老教师气愤地对记者说:“我不想议论他们赔不赔,我只想说他们不顾惜沈阳市容环境的行为太令人憎恶了,再说,太原街也算得上沈阳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了,他们这么大庭广众之下说摔就一通摔,这会对我们沈阳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呀,有关部门该管管这事了!”

一位路过的稍微懂行的市民中肯地分析说:“不是沈阳人不识货,这次的大部分展品在工艺、造型上应该算得上是很一般的瓷器,虽然一些日常用品质地也不错的,而且作为工艺装饰品,也有一定的价值,但这么多瓷器摆在街头,像似地摊货,谁能当艺术品来买呀!”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对市场认识错误 景德镇瓷器在南非遭冷落》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对市场认识错误 景德镇瓷器在南非遭冷落》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