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展鹏瓷砖 > 导航 >

[瓷展]感受古瓷器魅力

[瓷展]感受古瓷器魅力

展鹏瓷砖 瓷砖墙面 古瓷器鉴别

2021-05-24

展鹏瓷砖。

虽然这两天泉城雷雨不断,但济南市博物馆3日开始的“博物馆里的宝——清代彩瓷展”还是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收藏爱好者前来赏宝。4日下午,记者在市博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瓷器所带来的魅力。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收藏热席卷全国,而古代陶瓷是收藏品中最受欢迎的一种,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彩瓷更成为中国古董市场上最受追捧的对象之一,这次展览的就是清代生产的彩瓷,所以很多人对这个展览感兴趣。他还说,中国彩瓷的生产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除继承了传统和釉上五彩、青花五彩、素三彩、斗彩品种外,还发明了釉上蓝彩代替了釉下青花的五彩,创烧了在青花轮廓线内填绘彩料的斗彩和淡雅柔和、绘画精美的五彩,以及婀娜多姿、美轮美奂的珐琅彩等等。

记者转了一圈,看到展出的从清代康熙到光绪以及民初的彩瓷大约有几十件,画面内容有人物、花卉、鸟兽、吉祥图案等,绘画精细、色泽艳丽,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古代陶瓷的迷人魅力。而康熙“五彩龙凤纹小碗”、乾隆“绿地花鸟纹方盘”、道光“青花博古纹盖罐”、光绪“粉彩堆花博古纹帽筒”等展品更是让观者流连,其精湛的画工、精美的画面、高超的工艺都让人着迷,外行看了感觉到好看,内行可以看出其内在价值。

而在一对清末民初“珐琅彩人物纹小瓶”前观看的人最多,这对小瓶高不过15厘米左右,但绘画十分精美:一对西洋青年男女依偎在一株树下,旁边树丛后一个貌似天使的小孩探出半个身子,默默地注视着他们。三个人面貌表情生动,树木、花草自然鲜活,虽然题材是西方的,但绘画方式却明显透露出中国的特点。为什么这两件瓷器特别引人注目呢?据介绍,珐琅彩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唯一由景德镇和京都风务府造办处合作烧制的瓷器,彩料开始从欧洲进口的,因装饰仿铜胎珐琅,故清宫称之为“瓷胎画珐琅”,素瓷由景德镇烧成后解运至京,在宫廷内由画师绘画后再在造办处低温两次烧成。另外,珐琅彩是宫廷御用之品,严禁民间流传使用,所以历来难得一见;而这两年来在各大拍卖会上,此类瓷器价格也是一直居高不下,这可能是比较吸引人的原因。

看来,观看这样的展览不光只凭兴趣,还应掌握一点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珍品的真正价值和魅力。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古陶瓷收藏魅力无穷


拥有一件珍稀罕见的镇宅之宝,是每个收藏家梦寐以求的。古往今来某人独具慧眼以几十元乃至几百元、千余元购置一件稀世珍宝,成为收藏圈里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古代陶瓷真是魅力无穷。

一位鉴赏家说,中国古陶瓷是历代古玩市场的宠儿,品判一个收藏家的身价,不是他的资产和学问,而是他所拥有藏品的价值。民国时期的收藏家仇炎之只是花几百元买了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小杯,时隔半个世纪后的1999年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只鸡缸杯拍出2917万港元的价位,价格翻了4万多倍。2000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清乾隆“粉彩花蝶纹如意耳尊”以3304.5万港元成交;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以4404.475万港元成交,创下了中国官窑瓷器交易的世界纪录。据悉这件创纪录的明朝古董瓷罐是收藏家胡惠春的藏品。

中国收藏网主编金伯宏先生说,上世纪80年代初,花几百元就能买到明代官窑瓷器,现在一件明代官窑瓷动辄几十万元。很多古董商都是靠投资收藏古代陶瓷发家的。

在鉴赏家的眼里,元代以前的瓷器,方可称古瓷。而宋代古瓷的珍稀度、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等诸方面来看显然要超过明清瓷器。但目前明清瓷器由于受国际市场影响等原因,价格普遍高于宋瓷5至10倍。宋代古瓷将随着古玩市场的成熟化会逐步升温陡涨。

古陶瓷器作为收藏热门,历代官窑瓷精品在古玩市场上已经很难寻觅,即使见到,也都是价格不菲之天价。近年来,民窑瓷器(即民间大众为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烧制的瓷器)已经逐步升温,为众多古陶瓷收藏家所青睐。就目前来看,民窑器尚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况且眼下价位偏低,正是收藏的好机会。

“文革瓷”魅力无限


“文革”,作为一个特殊的年代,已经远离我们而去。而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文革”时期的各类遗存,正悄然走进收藏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文革物品”这一大收藏门类中,最具代表性的除了“毛泽东像章”、“文革邮票”和《毛主席语录》之外,就是“文革瓷”了。

“文革瓷”不仅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以其格式化的统一模式和简捷明快的装饰特点在我国两千余年的制瓷史上自成体系,独立成章,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无论是工艺用瓷、装饰用途,还是生活用瓷,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及时地反映“文革”各个时期的政治口号和重大事件,从而成为舆论宣传的重要载体。所以,“文革瓷”的收藏,为“文革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在“文革瓷”中,影响最广泛,艺术成就最高的,莫过于各种造型的毛泽东瓷像,既有全身及半身的立体圆雕,又有头像的侧面浮雕,无一不是由艺术家精心设计制作,可谓“慎之又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瓷质洁白细腻,形象生动逼真,充分表达了人们对领袖的崇敬热爱之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幸运的是:虽然历经30余载,但由于制作数量较大,且备受人们悉心呵护,至今仍不难发现它的踪迹,而且价位不高。当前正是收藏它的大好时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文革物品”收藏的不断升温,“毛泽东像章”和“毛泽东瓷像”的赝品也应运而生。新制作的毛泽东瓷像工艺粗劣,形象失真,尽失“文革瓷”的艺术水准,没有收藏价值。收藏者须仔细鉴别,方可淘得真品。

在英国感受中国瓷


说来惭愧,生在与瓷(china)同名的国度,第一次领会到瓷的美,竟然是在英国。那是大英博物馆的大卫德展厅,一进门,我就被架上流光溢彩的展品迷惑住了。

曾经以为对瓷器再熟悉不过:谁家碗橱里没有一两个带景德镇底印的盘子?谁学英语的时候不知道“china”和“China”必须分清楚?那首《青花瓷》更是在歌厅里、小摊上、在惨绿少年的口中唱得烂了大街……但细细想来,我所熟悉的,不过是些器具,那窄小厨房里被烟火熏得没了美感、甚至有些残缺的碗碟;或者是件古董,遥遥摆在展馆里昏暗的灯下,在细小的文字说明映衬中晦暗得了无生气。

即使这几年来瓷器拍品大热,遍及荧屏网络,我对它们的认识,也不过只限于青花、粉彩和青瓷。青花在“佳士得”的推动下已成了中国神话,但那繁复的蓝白图案却太容易让人走神:面对著名的“鬼谷子下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故事情节、题签因缘,而不是这瓷器本身。精巧细致的粉彩则与简单粗粝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那小小碗碟上的勾勒点染是对现代人耐心程度和视觉体验的挑战。相对而言,青瓷就平和多了:古朴端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倒不是要攀附那“雨过天青色”的皇室品位,只是觉得它敦厚大方、简单安静,不以过多的附加信息给人审美压力。有缘人自会沉入它的美,对无缘人,它则淡淡退居一旁,把观赏者的远近亲疏拿捏得十分到位。

在我不够专业的视野内,瓷器总是憔悴的、孤独的,总是带有裂纹、缺口,仿佛不破旧就不足以证明他们的身世。当然,也见过五彩镏金、镂工繁复、极尽奢华之能事的作品,那份工巧的匠心却摆不脱向权力跪拜的影子。最巧的手艺总在官窑,最美的设计总期待帝王的认可。历史语境太过沉重,艺术在博天子美人一笑中流传,而如今,我等凡人更看重的是那一笑的传说……

大英博物馆,我在这世界闻名的大教室里第一次近距离品味瓷器。真美!它们亭匀、明亮、油润、丰盈,那么姣好地立在展柜中,像一队骄傲的少女顾盼生姿。那半英文半拼音的解说毫无意义,你只是真真切切完完整整地面对瓷器。它们不是解说、不是图片、不是佳士得报价,也不是鉴宝节目;它们既没有唠唠叨叨地倾诉自己多年流转的艰辛,也不曾得意扬扬地宣称自己身价几何;它们生机勃勃地立在那里,令人眼前一亮!

正因这份单纯,在那些世人皆知的夺目珍宝之外,能看到更多更新异的瓷:明黄、油黑、玫瑰红、孔雀绿……不同于一般的青白靛蓝,它们明快得甚至有些妖冶。印象里中国艺术品是笑不露齿、行不摆裙的大家闺秀,而这些瓷却与习见的优美周正大为不同。它们婀娜娉婷,那扭转的柄、盘旋的嘴、弯曲的把,简直是波斯国的小妖精,一个个媚眼飞得勾魂摄魄!这是哪里来的异国情调?难道一本正经的匠人们偷偷做了个鬼脸,原本肃立的作品们便跟着笑闹起来?怒目金刚变济颠,一灯大师耍醉拳?飞扬跳脱,好不热闹。细看说明得知,这些都是明末“外贸”产品,颜色、造型、纹饰由客商定制,难怪少见的魅惑洋气,原来是大观园里的宝琴,虽是中国胚子,却被叫作外国美人。

我曾居住在伦敦东南郊的克洛伊登,平静生活之余去镇中心高街(high street)逛逛,这里也有一家博物馆,竟也陈列着中国瓷器。有汉代端坐听琴的陶俑、有明代的青花观音、有清初的西王母彩绘盘,还有一群彩釉公鸡虎视眈眈地争地盘!这些陶瓷粗略地按年代摆放,鲜少皇家的奢华器具,也不见祭祀的肃穆摆设,多是人偶、动物、色彩缤纷的小摆件,顽皮恣肆、憨态十足。与其用一本正经的“艺术品”来称呼,我倒更愿意把它们看作玩具。作为一名农夫,收藏者的趣味很鲜明:他喜欢具象生动、小巧活泼的摆件。它们难以进入艺术史册,但确实展示了殿堂雅兴之外更加多样化的、洋溢着生活情趣的烧瓷技艺和审美。

馆中的第一件藏品是三彩马。它高大俊朗,昂首挺立,辔头披挂富丽堂皇,活脱脱一匹迫不及待驰骋天下的绝世神驹!然而,这尊气宇轩昂的唐三彩,却长着一根毛发蓬松的马尾巴!马屁股上长马尾巴不奇怪,但唐三彩上长出鬃毛就太少见了!一旁的说明把我带到了近百年前的一个傍晚—那天,农夫RIESCO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进了门。灯光下,孩子们挤挤嚷嚷地期待着,他们听说爸爸得到了一个东方宝贝。大家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一重重拆开包装……啊!是一匹骏马!栗色的肌肤、淡绿的缰绳、乳白鞍辔上的金铃让暗夜佛叮当作响。看它的傲岸身姿!看它的君王气质!看它的异国神采!连壁炉里的火苗都为它熊熊跳跃。小小农舍一下子亮了起来。“太美了!”大人孩子围着它欢呼了起来。可是,等等,这马的尾巴怎么缺了一块?农场的孩子最熟悉马,没有尾巴……还能算什么呢?大一点儿的撇撇嘴、假装无所谓地转过身,小的竟咧嘴哭了起来;农妇赶紧端上甜品,而那匹三彩马,一下子就黯淡了。“嘿,这算什么事儿!”农夫搓搓手,提起刀去了马厩……从此,唐三彩马和把尾巴借给它的那匹健壮牡马一样,成了全家的骄傲。

这次在伦敦郊区邂逅中国瓷,宛若一次架空历史与文化的穿越。那些瓷器,原本是养在古老东方宅门深院里调脂弄粉、顾影自怜的美人儿,每日只嫌这日子太过乏味,谁知一觉昏昏睡去,再睁眼竟已物是人非。幸运的是,异乡人尽管言语不通,却知道捧着供着,未曾唐突佳人。英国农夫给唐三彩安上马尾巴,中国老太太为维纳斯缝件小棉袄,虽是笑料,却含着怜香惜玉的心。这一个个乱世中的东方美人,就此带着一腔的离情别绪,在异域安顿下来。

人在海外,对与中国相关的东西特别敏感。远涉重洋来到海外面对中国瓷,才知道有关瓷器,我们缺乏的不仅是资源,更是兴趣和求知欲。行家里手的目光胶着在定、汝、官、哥、钧,而平凡如我却围着不着边际的边边角角大惊小怪,空长了一幅中国面孔,却没有识货的眼睛。不过也好,我所关注的那些看似新鲜有趣的瓷器,正是商贸融通、文化交流的产物,正如此行我的目的。

博物馆常常展示一国或一地的历史,而大英博物馆最大的特色却在于它收藏了世界。相比其中的东方瑰宝、非洲珍奇来说,英国本土的东西少得可怜。说它是世界文明的展厅也好,说它是英国殖民掠夺史也罢,它毕竟集中了人类文化里最精华的部分,以最虔诚珍爱的态度和最适当科学的方式保存,让研究者去发现、去品鉴。首次造访大英博物馆,会被扑面而来过于密集的文明遗迹撞击得筋疲力尽,第二次、第三次,我一次次去,一次次沉溺其中。这里真是文化交流碰撞的所在,每一次、每个人、每一道目光的停留,或许都有不同的收获。

而在伦敦随处可见的小型博物馆里,也时时能邂逅惊喜。不少殷实的英国家庭都以部分闲钱投入文化收藏。虽然仅从满足个人爱好出发,没有宏大的目标,但诸多这样的民间收藏者却使英国的博物馆从局限于一地一屋发展成为全民的爱好,提升了民众对文化的尊重和艺术的鉴赏能力。

英国的博物馆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肤色不同、信仰各异,他们在博物馆里汲取世界文明的滋养。这是中国的瓷器,这是非洲的木乃伊,波特兰花瓶是古罗马作品,绿松石双头蛇来自墨西哥……它们集中在英国,它们属于世界。这里不仅仅陈列着珍宝,更启发着求知欲,它引导来自不同国度的人,回望自己的历史,珍惜自己的文化。这些美丽的艺术品,等待知趣味、懂品鉴的人。有了善于欣赏的眼睛,它陈列在哪里的展柜又有什么关系?与其任由珍宝在时光中凋落,还不如呈现给世人品赏;与其常年相守却不理睬,不如任它海阔天空恣肆舞蹈。

中国瓷立在英国的橱窗,但谁也改不掉它们中国的血脉。既然它们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就在世界级的博物馆里担当世界文化交流的大使吧!看英人将这些珍宝小心翼翼供起来,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归属地,但也不能说它们就归了英国。观赏的人越多,展品就越是世界的,越不能为某处褊狭地占有。在大英博物馆里,哪个国家没有一段被收藏的过往呢?英人不惮于自嘲劫掠的历史,他们将博物馆免费开放,就是意识到其珍贵并非国家的狭隘疆域可以囊括。而对这些展品本身来说,远隔重洋的旅行究竟是祸是福,其实还真难以说清。

高档骨瓷 魅力无穷


陶瓷起源于中国,但骨瓷始创于英国,曾长期是英国皇室的专用瓷器,独尊着华美。就在如今,骨瓷也是主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别致、华丽、高档、优雅……对于骨瓷而言,充满魅力的评价数不胜数。

骨瓷餐具制品柔和、透明、强度高、韧性好,由于加入了骨粉,增加了烧制的难度,所以更加珍贵。骨瓷餐具不仅仅是一件生活用品,更是艺术品和奢侈品的集成。

汇嘉时代购物中心负一层的隆达骨瓷专卖店建议消费者,选购骨瓷餐具时可通过看摸弹三招来仔细区别:1、可将骨瓷拿在手里观察,通常好的骨瓷色泽呈天然骨粉独有的自然奶白色,对着亮光还可观察其通透性,并能看出骨瓷成分的细致与否,一般好的骨瓷透光较佳且均匀无杂质;2、可用手触摸直接感觉瓷的细腻和坚硬,好的骨瓷重量往往比其它瓷种略轻、瓷体也更为轻薄;3、用手指轻弹,质地较好的骨瓷一般会发出“叮叮”的金属脆响,如用手沾水在碗口摩擦还会发出像飞机飞过的轰鸣声。如此,消费者便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与骨瓷实现近距离交流,并最终选购到自己称心如意的骨瓷产品。

德化瓷章魅力无穷


199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德化“文革”瓷章是个宝,加入了收藏或经营队伍。他们走街串巷,发掘德化“文革”瓷章中的精品、珍品、罕品。这些高级瓷章在“第二市场”即被收藏家高价购存,偶尔流入“第一市场”,一露面便被有见识的收藏家高价买下收藏了。前不久,笔者接到一友人电话称其从三明购得一枚小五角星浮雕章,我如有意购存,他愿送至家中。该章直径5.3厘米,其形其韵皆与红五星高浮雕大章一致。该章虽小,却是大章之母,应出自同一设计人员之手,弥足珍贵,遂以高价买下。

我曾于1996年9月发表《德化毛泽东瓷像章图谱》和《德化毛泽东像章概说》。时过境迁,如今德化章不论是内涵或外延皆丰富得多,德化章的收藏和研究渐入佳境,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比如毛主席各个历史时期头像系列(5.5厘米),当年只见到12种,现在已发现有20种,我集到14种,历经5年增加4种,收集难度可见一斑。再如心形异型章,当年只见到两种,属礼品章,极罕。如今已发现有10种,应属一套。不论是谁,能把这套章集齐,对德化瓷章的收藏史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又如烤漆章,我在《概说》一文中,只说到十几种,现在综合几位藏家的藏品看,5.5厘米的约有70种,6.5厘米的大约有50种,而且,此类章可划分为若干独立的系列,在系列中又可出现大套套小套的情况,小套能集齐已属不易,大套能集全就属难上难了。此外,在“诗词章”、“名画章”、“套章”等也都有新发现。

1997年至2000年,全国各地的像章,不论是金、银、铜、铝或竹、瓷质的都有赝品出现。至今,外省某地生产的新瓷章、新瓷版画仍然呈铺天盖地之势。前二年,泉州市面上也发现有少量德化章赝品,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为了防止它的蔓延以及提高鉴别水平,由我执笔写成了《德化像章及其辨伪》一文。当初,我们确定的原则是:从学术角度出发,探索辨伪问题。文章在内部交流后,有一定积极意义。最明显的是市面上的德化章新品销声匿迹了。

德化瓷章,魅力无穷。不仅仅因为她的洁白无瑕和精湛工艺,还因为她蕴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等待我们去开发、去探索。当我了解得越多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对德化像章知之甚少,任重而道远。

“人体展”遇冷“连累”瓷器展


昨晚,几位从江西景德镇来宁参加瓷器展的摊主向本报新闻110反映,他们摆了一个星期的摊,却没见到几个顾客,组织方承诺的“人体世界科普展览每天会带来数万观众”盛况根本不存在,他们与组织者交涉却无人理会。偌大瓷器展,因为顾客寥寥,显得冷冷清清。

记者昨夜9时许赶到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占地2000平方米的北广场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陶瓷制品,阵势颇为浩大,但顾客却寥寥无几。见到新闻110采访车,摊主们纷纷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叹起了“苦经”。他们说,景德镇有个“会头”,曾走南闯北成功办过多次瓷器展销。不久前,他们在景德镇对瓷器经销商游说道,“人体世界科普展览”将在南京国展中心开展,南京是继北京以后展览的第二站,北京的展览极为成功,南京的展览也将引起轰动,每天将会有数万人来参观。此外,还会有车展等展览,广场入口处的瓷器展,必将很有赚头。于是,60多位瓷器销售商相聚来宁淘金,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人体展”的观众本就不多,顺带到瓷器展逛一逛的人就更少了。雷雨惹祸,精品瓷器成垃圾。

在展览现场,30岁的江国华告诉记者,这两年他一直在外参加瓷器展,此次展览,是效果最差的一次,一周过去了,他一件瓷器也没卖出。48岁的张义定对记者说,他是景德镇颇有名气的民间画家,他卖的瓷器,有很多是自己画出来再烧的,均是高档瓷器,但一周中,来看一看的人也没几个。今天一天,他只卖出了一个茶杯,是5元钱成交的。他拿起一个方便面的纸箱说,他已吃了一周的方便面,由于卖不出瓷器,这些天他只能睡在马路上。做了4年瓷器生意的摊主江顺鸿告诉记者,他这次来南京有一个星期了,可每天只有不到10个顾客,问的人不多买的人更少,昨天他仅卖出一把小茶壶,赚了一包烟钱。经销商们说,此次展销是景德镇近年来“外展”规模最大的一次,每家都带了3到10万的家当,卖得不多不说,14、15日两晚的雷雨大风又让不少瓷器“破相”。

对于众多瓷器商的心理落差,国展中心展览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说,“人体展”开展前,景德镇民胜瓷行主动联系组委会,希望举办瓷器展销会作为“人体展”的配套展览。国展中心展览公司对此极为谨慎,双方磋商后,签订了“瓷展协议书”。在协议书上,记者看到第6条明确规定,民胜瓷行对外招商时,不得承诺销售额等,如有过度承诺,明胜瓷行将承担一切后果。

记者了解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体展”开展后,没能很快热起来,每日观众不多,这是瓷器展人气不旺的重要原因。记者在采访时,有几位问过价的顾客则反映说,参展摊主喊价离谱,质价不符,让人咋舌却步:如一件“天目群星”釉上瓷一开始标18万的天价,没过几天就跌价到4.8万,昨晚记者问时,摊主竟奇迹般地报价1.8万!同样工艺的花瓶有的开价1800元,有的却要价5800元。看来,摊主们也应该找一找自身的原因。

海峡两岸媒体采访团走进醴陵 感受陶瓷艺术魅力


8月14日-20日,“第十届海峡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在湖南省举行。16日上午,联合采访团走进醴陵,感受醴陵陶瓷艺术的无限魅力。

此次应邀出席活动的有来自TVBS电视台、东森电视台、中天电视台、《旺报》、《中国时报》、《联合报》等岛内媒体记者,及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台、中国台湾网等大陆媒体。

在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内,采访团记者无不被眼前五彩斑斓、典雅别致的瓷器所折服,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摄影机,对准这些精美的陶瓷艺术品,并向工作人员询问“毛瓷”的来历,了解“宝石级陶瓷邮票”的制作工艺。在湖南新世纪陶瓷有限公司的陶瓷制作体验中心,陶瓷手工彩绘技师的精湛技艺,让在场的记者称奇。“从没有看过直接在陶瓷瓶上绘画、上色的工艺,太让我惊讶了!”来自台湾TVBS电视台的记者陈相如感慨。

在台湾,陶瓷艺术同样出名,特别是有“台湾景德镇”美称的莺歌,可以说是台湾陶瓷艺术的代名词。“醴陵陶瓷造型比较遵循传统,做工和上色都很细腻。而莺歌陶瓷则侧重于文化创意,常常有意想不到的造型出现。”《台湾时报周刊》副总编王圣文说:“这次来到湖南、来到醴陵,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文字和镜头,将这些美好的事物呈现给读者和观众,吸引更多的人来湖南,也为9月将举行的湘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周预热。”

覆烧定窑瓷独具魅力


宋代将瓷器生产技术推向一个高峰,名窑倍出,争奇斗妍。其中定窑以盛产白瓷著称,产品风靡一时,因瓷质细腻洁白,纹饰秀美,被宋代皇家宫廷选为贡品。

为了适应朝廷贡瓷及民间用瓷大量生产的需要,定窑工匠们发明了覆烧工艺。其优点是:一、节省空间,因为一器一匣,匣钵占了很大空间,采用覆烧工艺产量成倍增长,满足贵族及人民日常用瓷。二、能充分利用热效,节约燃料。三、由于覆烧时器口紧贴垫圈,瓷坯支撑范围大,重心稳,焙烧时收缩均匀,故不易变形。四、底心满釉。但覆烧也存在诸多弊端,因烧制时器口紧贴垫圈,口部不能挂釉,而露出一线胎骨成为“芒口”。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瓷匠们发挥聪明才智,巧夺天工,口沿包镶金、银、铜、锡等金属作为装饰,其身价顿显高贵。据《吴越备史》记载,宋太平兴国五年九月十一日,南方吴越王钱氏在崇敬殿向宋太宗敬献“金装定器”两千件作为朝廷贡品。

定州窑以烧白瓷闻名天下,国内一家博物馆藏有金代定窑刻花葵瓣碗,碗心刻荷叶花纹,质细胎薄,釉色莹润洁白,属金代贵族用瓷,有“芒口”,但底足内未见有“官”、“易定”、“尚食局”等字款。定州窑除烧白瓷外,还兼烧黑釉、酱釉等品种。定窑酱釉烧造数量少,因而备受收藏家重视。

宋代诗人陆游对定窑口沿无釉瓷器嗤之以鼻,认为登不了大雅之堂,在《老学庵笔记》中回忆“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宋代《坦斋笔衡》也很不客气地记述了“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窑器”。北宋末年,其他窑系的崛起,宋徽宗率先“弃定”瓷选汝青瓷,一时间对定窑白釉、酱釉、黑釉瓷难定轩轾,遂被打入“冷宫”,售价一落千丈。但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却对“黑定”推崇备至,认为“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展]感受古瓷器魅力》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展]感受古瓷器魅力》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展鹏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