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瓷器鉴别 > 导航 >

张公巷古窑遗址引起国内外古陶瓷专家关注

张公巷古窑遗址引起国内外古陶瓷专家关注

古瓷器鉴别 古瓷器鉴别真假 如何鉴别古瓷器

2021-05-24

古瓷器鉴别。

一直倍受关注的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古窑遗址,5月20日吸引了来自全国和英、法、日、韩、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古陶瓷专家和学者,云集汝州。现场上专家们对张公巷古窑遗址的断代和发掘出的稀世珍品标本进行了考察论证。

记者现场主持:这里是河南汝州张公巷,2000年在这里发现了古窑遗址,因为当时发掘面积太小,专家无法对它的年代性质进行论证。今年2月5日,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这里进行了再次发掘,这次发掘面积是124平方米,今天上午,将有全国一些知名的古瓷专家来到现场,对这个古窑遗址进行考察,然后,再对它的性质进行论证。

专家们首先来到了新发掘的3号、4号探坑前进行实地考察。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向专家们介绍当时发掘的情况。

同期声: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这个坑挖的是八乘八,八八六十四平方米,在这个范围内总共八层……

随后专家们又来到汝州市博物馆,这里摆放着大量从张公巷发掘出来极为精美的青瓷器和标本。这些器物和残片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极大兴趣。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汪庆正先生专门拿起一个瓷片来到室外,在阳光下用专用仪器仔细查看。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汪庆正:这个胎和宝丰典型的不一样,那么釉质也不一样,一个厚,带乳质状……

据介绍,在汝洲张公巷古窑遗址发掘出的这一批青瓷器和标本,与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发掘的青瓷器和标本有所不同。专家们认为,巷窑址是继宝丰清凉寺汝窑之后的一处重要的古窑遗址,但由于从探坑中发掘出有宋代、金代、元代等不同时期的实物标本,因此专家们对张公巷古窑址的年代和性质看法不一。1、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汪庆正:我个人的看法,是一个北宋官窑。历史上有两个北宋官窑,但是在那个地方不知道,有人说汝窑就是北宋官窑,长期以来国外也有这个说法,但是,找不到你就把汝窑拉过来这不行。张公巷发现以后,很可能是北宋官窑。

记者:2001年汝州年会您就是这个看法,至今您还是这种看法?

汪庆正:更坚定了(这种看法)。更坚定了。更坚定了。

2、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保昌:是宋代没问题,但是汝窑还是官窑这两个定义上,还需要研究研究再说。

而一些河南的古瓷专家提出了另外的观点。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青云:我认为张公巷窑的时代是金代,它的性质是地方官府办的一处窑场。根据我的判断55号灰坑出土的铜钱和出土的器形,应该是典型金代东西其中有一样最典型的器物叫白釉柱子,这个白釉柱子造型器身修长,施化妆土上半截釉下边是高喇叭状的全足,应该是金代典型的东西。

专家们在现场向记者透露的对张公巷古窑址的断代、性质的不同观点和看法,预示着今后两天的研讨会将更加激烈。

据了解,这次研讨会也将对河南巩义黄冶窑遗址考古发掘的唐三彩的工艺流程以及在此发现的唐清花的生产年代做进一步的研讨。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专家:张公巷印证官瓷发展之路


平顶山晚报讯“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这一结论于5月22日由专家在郑州作出后,5月27日,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专家、学者带着南宋官窑瓷片标本专程抵汝,经与张公巷窑出土瓷片标本对照,宋代官瓷发展链条基本清晰。5月27日下午2点30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张公巷窑址考古发掘队队长郭木森带领南宋官窑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张振常一行6人来到汝州市文化局,他们首先参观了张公巷窑发掘现场1号坑、2号坑、3号坑,并进行拍照。接着,众专家、学者详细观看了张公巷窑出土的瓷片标本。张振常拿出南宋郊台下官窑瓷片标本、老虎洞官窑瓷片标本及北宋越窑瓷片标本与张公巷窑出土瓷片标本对比,发现北宋越窑瓷片标本釉色青中闪黄、器型厚重;南宋郊台下官窑瓷片标本呈茶沫釉,做工较粗糙,器形底部支钉较大;老虎洞官窑瓷片标本釉色天青、胎釉较厚,胎质较疏松并呈偏黑色,做工相对来说较为考究;而张公巷窑出土瓷片标本90%以上属于天青釉,胎薄而釉更薄,造型奇特,这是南宋官窑所不及的。经过仔细观察比较,郭木森、张振常及汝州市文物办主任杨小栓等一致认为,南宋老虎洞官窑瓷片标本同宝丰清凉寺御用汝窑瓷片标本同出一辙,汝州市张公巷窑出土的瓷片标本综合质地较之更精细。这就印证了一个宋代官瓷发展链条:汝窑(宝丰清凉寺)——北宋官窑(张公巷)——南宋官窑(郊台下、老虎洞)。

张公巷窑:开起汝瓷名窑之谜


笔者历经十余年的苦苦寻找,终于在汝州城内找到了文庙汝官窑址和张公巷皇家青瓷窑址,张公巷窑址的发现是一把钥匙,为破解其它名窑的形成与失传提供了依据,汝州城内北宋出现两大名窑有其前因后果。

张公巷窑址的烧造年代

张公巷窑址自笔者2000年4月发现后,历经河南省文物考古所2000年5月8日、2001年6月、2004年2月三次挖掘,出土大量珍稀实物,张公巷窑址紧临北宋时汝州察院,充分证明此处是北宋皇家御窑,笔者已在“汝州城内张公巷窑址”和“汝州城内文庙,张公巷窑址探讨”加以详细论述。自2001年4月,笔者在一个探孔内出土60多片素烧胎片,后经省考古所2001年6月和2004年2月这两次挖掘,出土大量碎素烧胎片说明此窑是宫廷有命则烧,无命则止,平时产品作好素烧后放置,藏于库内等候宫廷下令待烧。在金兵即将占领时,这些待烧产品来不及烧制成瓷,所以全部打碎就地掩埋,此处窑址无疑是由于北宋南迁而停烧。南宋叶置《坦斋笔衡 》:“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说明张公巷窑始于政和,烧造16年,张公巷窑址的发现为汝官瓷的研究带来了柳暗花明。

汝瓷

文庙汝官窑

笔者1987年4月研制成功汝官瓷后,多次到北京请教冯先明先生关于汝窑之事,在一次交谈中,冯先生问我:“会不会除清凉市之外还会有第二处汝窑?”我说:“如果有,只可能在汝州城内,如果汝州城内找不到,就不会有第二处。”从89年开始,笔者一直在汝州城内寻找汝官窑的蛛丝马迹,无论单位和群众盖房挖地基,都要守候现场查找。1992年发现配釉作坊。1998年以后,陆续发现汝官瓷片出土,并总结出论文“汝州汝官瓷片,残器及配釉作坊的发现与研究”。1999年发现了大批保存完好的配釉用的原料;2001年在文庙发现大批配好的独特青釉;2002年发现了瓷片埋藏坑;并探出了汝官瓷片及匣钵片等。在文庙2万平方米范围内,都有汝窑遗址的实物存在,它不如张公巷窑址的集中,不如清凉寺窑址保存的完好。文庙汝官窑址停烧蚀处于和平时期,有意有时间进行彻底毁灭,说明文庙汝官窑的重要。从文庙和清凉寺出土的实物看,虽然是一脉相承, 但有明显的区别:其一,文庙汝官瓷做工都非常精细和张公巷异曲同工;其二,天青色非常纯正,从配制到烧成都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其三,大部分产品蝉翼纹刻片清晰;其四,瓷台色比清凉寺偏白;其五,卷足比清凉寺轻而矮。这充分说明清凉寺天青汝瓷好,受到宫廷赏识,才弃定用汝。为了垄断汝瓷在汝州州衙附近的文庙建立贡窑 专为宫廷烧造,从此清凉寺汝窑停烧,文庙汝官窑由州衙管辖。

汝州县窑器

在发现文庙汝官窑遗址的过程中,同时出土一些类似汝窑的瓷片和器物,这些器物制作和汝窑无二,也是卷足支烧,也有卷足垫烧的,其垫烧的一些足部色泽呈黑色,即铁足。其色泽以独特青釉为主,也有天蓝色铁足的,虽然是按照汝窑制作和烧成的;北宋徐兢在《奉使高丽图经 》云:“汝州新窑器,越州古秘色,大抵相类”。虽然徐兢所说的新窑器是指文庙窑址生产的和越窑相类似的独特青釉瓷。徐兢是当时人,对瓷器又精通,绝不会把耀州瓷说城是汝州旧窑器,也不会把高丽青瓷说成是汝州新窑器,从笔者所发现的实物看,汝窑新窑器是文庙所产,在张公巷窑址三次挖掘,均不见此类出土,而在文庙窑址也看不到张公巷窑址的实物,汝州新窑器确实存在。只是流传后世的实物很少。

汝州城两度设贡窑

宋代每一个名窑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不是忽然从天上掉下来。从清凉寺汝窑多次发掘情况看,它的规模之大,出土瓷片之丰富足以说明它是早期汝窑,当时仅供外销和群众使用.流传有“清凉寺至段店,一天进万贯”是可信的。正是清凉寺汝窑产品做工和天青色泽都独树一帜,才受到宫廷重视,才会有宋人叶置在《坦斋笔衡》中记载的:“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轴造青窑器”。受次在文庙设立类:的贡窑,其权利归汝州州衙管辖。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铀),唯供御捡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清凉寺汝窑在“禁烧”时停烧,他的烧造年代应在宋哲宗元佑元年以前的二十年左右。那么文庙汝官窑址为什么会出现汝州新窑器呢?从笔者发现的实物可作如下对比:文庙汝官瓷的制作非常精细,而汝州新窑器则显得粗糙,虽都在同一个区域,虽然不同时期烧造;汝州新窑器比文庙天清色汝瓷晚。这就为汝瓷的失传提供了依据。汝官瓷的失传与宋徽宗即位有关。宋史(二纪)《宋史卷二十(本纪第二十),徽宗二》记载:“(崇宁二年)九月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佑奸党子孙为婚姻......令天下监司长吏厅各立元佑奸党碑”。由于宋徽宗酷爱艺术,继承他兄长宋哲宗的皇位后,重用小人,打击前朝贤臣,另一方面在艺术上想超过宋哲宗刚即位,以前对汝瓷早已不是那么深,所以可能借除佑党之机废弃了汝窑。由于是和平环境,有充分时间毁汝窑,所以文庙汝官窑毁灭的比较彻底。州官调离,工匠可能被杀,汝窑从此失传。汝官窑本毁弃同时,宫廷命禹州州衙管辖。

《宋史卷二十(本纪第二十)徽宗二》记载:"(崇宁)五年春正月戊戍,慧出西方,其长竟天......乙巳,以星变避殿损膳,诏求直言阙政。毁元佑党人碑。......丁未,太白昼见,赦天下,除党人一切之禁。“随着宋徽宗艺术造诣的不断提高及政局变改,又想在汝州恢复汝瓷烧造。大观年间,汝州文庙第二次设贡窑,钧官窑从此废弃。由于汝瓷技艺已失传,生产出的汝瓷从铀色和制作工艺均赶不上宋哲宗时文庙烧制的汝瓷,这从出土的实物可以充分说明,所以史称汝州新窑器。1999年笔者在文窑发现大批粉碎的新窑器配铀原料和2001年在文庙发现大批配好的新窑器铀料可以充分说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存有一件称之为火照的园形器,上面写有:”大观元年岁次丁亥年三月望日将作少监监设汝州瓷窑务必萧视合青初实火照”注[4]。此物记载,也说明天青色汝瓷此前已失传。笔者虽没见实物,初步判定此火照可能是当时的汝州新窑器铀撩的试样。为了赶上和超过宋哲宗时期汝瓷的水平,政和间,宫廷在张公巷自置御窑烧造,虽工艺上已和哲宗时期汝瓷异曲同工,但铀色上确实在新药器基础上有所提高,达不到纯正的天青色,只有:“色好着与汝窑相类”。

张公巷是一把钥匙

综上所述, 张公巷窑的发现如一把钥匙,为破解宋时五大名窑的形成与失传提供了依据,文庙汝官窑遗址和张公巷皇家青瓷窑址出土大量实物说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以前以定窑为贡瓷。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建中禹州城靖国(1101年)以汝窑为贡瓷,在汝州城文庙汝官窑烧造,历经十五年。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至崇宁五年(1106年),以钧窑为贡瓷,在禹州城内窑台烧造,历经五年。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至大观四年(1110年)又以汝窑为贡瓷(汝州新药器),由文庙汝窑烧制,历经四年。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宫廷在汝州城内张公巷自置御窑烧造,至靖康二年(1126年)北宋、灭亡,历经十六年。(完)

注释:

1、朱文立:《汝州城内张公巷窑址》,《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九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2、朱文立:《汝州城内文庙,张公巷址探讨》,《’02古陶瓷科学技术 5 2002年国际探讨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

3、朱文立:《汝州汝官窑瓷片,残器及配铀作坊的发现与研究》,《 '99古陶瓷科学技术 4 1999年国际探讨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

4、苏玫瑰(英国):《依据最新的考古学证据对一组汝瓷器的研究》《 '89古陶科学技术 1 国际探讨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

国内外抗菌陶瓷发展新动态


目前国内外科技界对于抗菌陶瓷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发表了许多新成果。

(1)关于抗菌机理的研究成果表明:陶瓷材料抗菌作用机制,可以直接影响到微生物的生存、繁殖与死亡。它们有包括干扰细胞壁合成,损害菌体生存条件;损伤细菌的细胞壁、使之杀灭;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使其停止、变更、致死;干扰细菌核酸的合成,将其扼杀等原理。抗菌材料的机理阐述,越来越清晰。

(2)目前陶瓷抗菌材料呈现出多元化成果。如多功能抗菌材料不仅具有优秀抗菌特性,还携有辐射超强远红外线、活化水等多种有利人体健康的功能;稀土/纳米氧化钛抗菌陶瓷,能够实现室内条件下光催化抗菌和空气净化的作用;稀土复合磷酸盐抗菌陶瓷材料,综合利用了银与稀土元素的抗菌作用,以及稀土元素稳定银离子的作用。它可以在可见光的环境中形成大量的羟基自由基,产生优良的抗菌机能;稀土粘土纳米型复合陶瓷抗菌材料,可避免抗菌离子的团聚,能使抗菌元素均匀分布,充分发挥出对细菌的杀灭,并能保持长期的释放与使用效果。抗菌陶瓷开发研究,成果迭出。

(3)目前的研究热点是抗菌陶瓷技术将由原来的主要用于食品、医疗领域,向建筑材料方向转移。尤其具备抗菌、辐射远红外线、易清洁、多功能健康型陶瓷材料,对于陶瓷产品多功能、健康化及生态化发展趋向有很大助力。此类研发项目已纳入国家有关科技攻关的科目中。

中国古瓷即将拍卖引起世人关注


一位美国商人雇人私自从南中国海海底打捞出价值连城的一万余件中国古陶瓷器,并准备在今年9月由美国纽约一家名叫根西斯(guernseys)的拍卖行举行拍卖。这一消息见诸报端后,马上在国际社会引起关注和争议。一则引人瞩目的新闻

美国纽约时报6月6日在头版位置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前来参观的美国海底探险家和摄影师艾莫里·克里斯托夫站在洛杉矶近郊一幢装满中国古代瓷器和陶器的房子里,望着面前密密麻麻排列着的1万余件中国古代陶瓷器,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从南中国海海底挖掘出来的宝物年代从距今500年至2000年不等,有的被多年生成的珊瑚包围着,昭示着他们在海底卧藏时间的久远。

克里斯托夫惊叹到,“真没想到,绝对是令人难以置信,这些古董称得上是珍宝之首”。

 图为打捞出的宋代青花瓷盘南中国海底的珍宝

考古专家们认为,南海即南中国海是古代中国自秦汉以来与东南亚各国通商和人员交流的必经之地。两千多年以来,历史沧桑,星转斗移,南海上曾经演绎着中外之间无数友好交往的动人轶事,展示过古代先民们你来我往的浩瀚历史画卷。但南中国海上也经历过数不清的天灾人祸,遭遇过史书上可能未曾记载过的风暴沉船、不测搁浅和海盗肆虐的悲剧。正是这厚重的历史积淀,使南中国海海底埋藏着属于不同历史时期而又数目众多的沉船以及载于其中的大量物品——今日的珍宝。于是,这一片苍茫的海域就成为许多冒险家和探索者们竞相青睐的宝地。 一位美国老兵萌发“生财之道”

发掘这些中国古代文物的组织者是一位美国商人,名为费尔·格雷克(PhilGreco),家住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郊区,早年从军,曾参加过越战。弃戎后经商,目前在香港的一家公司任职。正是在亚洲地区多年的生活履历使格雷尔增加了对东方文化的了解。

格雷尔自称他之所以能成功发掘沉睡海底数百年乃至两千年的文化宝藏是他本人辛勤努力的结果。格雷尔想发财,但生意做得并不十分红火。可能是在这时他想到了新的生财之道。他在亚洲地区走南闯北,不仅结识了商界同仁,而且还结交了远在边陲地区的菲律宾渔民,并与生活在棉瑙岛、班乃岛和布桑加岛附近的菲律宾渔民建立了亲密的朋友关系。为了让这些渔民同意从事海底文物打捞,格雷尔与他们生活在一起,最终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并在这些渔民的带领下确认了海底沉船所处的位置。

格雷尔称,这些沉船原本分布在南中国海靠近菲律宾岛屿的海底,由于天长日久和大自然的催化作用,它们实际上已被镶嵌在海底的礁石中。在过去的6至7年中,这些主要由渔民组成的发掘队伍选择了16个区域进行重点开发,其中有3处收获甚丰。目前他们的发掘打捞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格雷尔说,这些沉船距离水面大多在90米左右,一般的潜水运动员都难以降至如此深度,因此他的发掘班子在深水下作业时并不使用气囊等常规的呼吸设备,而是用铁制器械将打捞人员坠入水下,然后通过专用管道向在海底作业的人提供氧气,一些在海底作业的渔民主要是依靠穿在脚上的木制桨在水下游走。格雷尔认为,气囊主要是供游客在水下游玩时使用,但要发掘海底文物则派不上用场。

打捞引发争议

据报道,目前已打捞出的大约1万件中国古代瓷器分属于中国不同的历史朝代,历史跨度相当大,从汉唐到宋明,其中许多是宋朝的瓷器,明朝的青花瓷,还有唐朝以前的类似储存粮食用的大型瓮式陶器,看上去精美壮观,保存完好。

格雷尔最近已将大约7000件陶瓷器从其位于洛杉矶的老家运往美国东部的新泽西州,另外3000件正在运送途中,根据安排,这些文物今年9月份将在拍卖行与公众见面。

加利福尼亚州奥奥拉国际美术馆馆长维克多里亚·汉森-坎贝尔女士在参观完上述文物后对瓷器的精美感到震惊,她认为:“这些文物本身将增加人们对中国瓷器的进一步了解,其中有些精品实属罕见,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

得克萨斯州大学海洋考古研究所所长哈密尔顿博士是美国研究沉船文物的著名专家,他在网上观看了这些稀世之宝后对私自打捞这些古代文物的做法深感不安,“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他们打捞的一部分,但我们并不知道究竟有多少文物在打捞过程中遭损坏。”他认为这种只顾自身经济利益的打捞影响了人们对沉船上其它有价值文物的了解和研究,“你仅仅知道了瓷器和陶器,但却无法了解沉船上的人吃什么,穿什么,他们当时在玩什么游戏,他们的所用物品也都是极其珍贵的。”

上文提到的那位摄影师克里斯托夫先生已在全美著名的国家地理杂志工作了30多年,他认为像国家地理杂志这样的专业刊物是不会报道格雷尔们的打捞行为的,否则将给人支持这种做法的错误印象。

自我辩护

格雷尔对来自多方面的批评置之不理。他辩称,考古学家和考古工作者们即使有从深海底打捞这些文物的意愿,但他们却没有相应的财力和技术手段,无法打捞出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遗产。

格雷尔称,如果按照常规的考古方法去做,这些文物将永无复出之日。因为打捞工作太繁琐艰难,更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格雷尔说,他对打捞中国文物一事一直保持低调,他从未向外界透露过自己的计划。

格雷尔也禁不住惊叹打捞成果的丰盛。他说,文物太丰富了,它们代表了中国2000年的文化。格雷尔始终没有提到中国有关部门对此的反应,反而多次声称,拍卖一旦成功,他将使那些菲律宾打捞渔民成为菲律宾比索的“百万富翁”。

国内外名瓷荟萃唐山“大比拚”


打破国际市场技术壁垒的无铅骨质瓷、烧制技巧失传700多年的“天目瓷”等一批国内外名瓷,16日在河北省唐山市举办的第八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上纷纷登场,引起国内外专家和宾客的啧啧称赞。

有“北方瓷都”之称的河北省唐山市已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陶瓷博览会。据了解,完全由市场运作的本届博览会吸引了28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加,其中,国(境)外厂商包括美国、英国、意大利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广东潮州和佛山、福建德化、江苏宜兴、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河南禹州、山东淄博等国内9个陶瓷主要产区都有企业参展,800多个展位早就预订一空,名厂名瓷比例达到40%以上。据介绍,本届博览会共有6000多名国内外宾客参加,其中外宾700多人,涉及52个国家和地区。

此次博览会上国内陶瓷产品出现两大亮点,一是由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无铅骨质瓷”。骨质瓷起源于英国,是世界公认的高档瓷种,核心技术一直被西方国家垄断。含铅釉料带来的铅溶出问题,成为内地骨质瓷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从上世纪90年代起,内地一些科研院所和陶瓷产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无铅骨质瓷。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采用多组元复合熔剂替代含铅氧化物,历经4年时间终于攻克这一“世纪难题”。生产的骨质瓷无铅、镉溶出,符合环保要求。这项成果打破国际市场技术壁垒,为中国内地生产的骨质瓷走向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

另一个亮点是“天目瓷”系列。天目瓷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其中以曜变、油滴、兔毫最为名贵,曜变又居于宋代名瓷之首。天目瓷上的图案绝非人工手绘而成,而是在烧制温度的细微变化下天然产生,图案绝无重样,每件都是“孤品”。有关资料记载,天目瓷早已失传,现在仅在日本存有4只宋代天目瓷茶碗。出生于陶瓷世家的唐山陶瓷艺人刘文坦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摸索出失传700多年的天目瓷烧制技巧。目前,刘文坦已开发出的天目瓷系列产品有铁系黑釉瓷、金圈釉瓷、银圈釉瓷、宝石釉瓷、彩云釉瓷、绒球釉瓷等30多个品种,不仅生产出艺术观赏瓷,而且将此技术成功应用于日用瓷上,使天目瓷重放光彩。

国内外高岭土状况及市场分析


“高岭土(Kaolin)”一词来源于中国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产的一种可以制瓷的白色粘土而得名。高岭土矿是高岭石亚族粘土矿物达到可利用含量的粘土或粘土岩。高岭土因具有许多优良的工艺性能,广泛用于造纸、陶瓷、涂料、橡胶、塑料、耐火材料、化工、农药、医药、纺织、石油、建材及国防等部门。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陶瓷制品的种类愈来愈多,它不仅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在国防尖端技术方面的应用也很广泛,如电气、原子能、喷气式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半导体、微波技术、集成电路、广播、电视及雷达等方面几乎都需要陶瓷制品。可见高岭土矿产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资源状况:

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岭土资源,美国、英国、巴西、乌克兰、中国是世界最主要的高岭土生产国,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8%。2002年全世界高岭土的探明储量大约在320亿t左右,其中美国以86亿t居第一位,主要是佐治亚州的一条绵延800km矿带,其含矿量超过70%—90%,资源非常丰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高岭土生产国,2002年生产高岭土1080万t,占全球总产量的25.60%;其中煅烧高岭土240万t,占全球总产量的68%。

近几年来,巴西高岭土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其储量据报道为23亿t。储量虽然不是很大,但因矿山集中,含矿量高,矿物天然品质好,享有“21世纪的佐治亚州”之称,在国际市场上渐有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号强国之势。

世界高岭土储量不小,但大多只适合于制造陶瓷或填料,真正适合用于纸和纸板涂布颜料的天然单片状高岭土资源并不多见。有资料表明,全世界目前造纸涂料用高岭土资源十分紧缺,原最著名的英国ECC公司在英国本土康沃尔郡已基本无矿可采。

中国是世界上高岭土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截止2001年底,保有高岭土矿产地212处,保有矿石储量143169万t,其中B+C级34497万t。矿石储量大于100万t的大、中型矿区有97处,保有储量为134410.2万t(B+C级30230.7万t),占总储量的94%,小型矿区111处,保有储量为8759万t(B+C级4266.3万t),占总储量的6%。

目前我国高岭土矿点有700多处,对200处矿点探明储量为30亿t,矿点较为分散。其中煤系高岭土16.7亿t,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的石炭一二叠纪煤系中,以煤层中夹矸、顶底板或单独矿层形式存在。

另据近期煤炭部门报道,对中国北方石炭纪–侏罗纪、第三纪煤系地层中沉积型高岭土的预测其远景资源可达180亿t,由此可见,中国高岭土的资源总量有可能超过190亿t,仅次于美国、原苏联、英国,居世界第4位。

我国高岭土分布广泛,遍布全国六大区21个省、市、区,但又相对集中,广东省是探明高岭土储量最多的省,2001年底保有矿石储量为44215万t(B+C级11791万t),占全国总量30.9%。其次为陕西、福建、江西、广西和湖南等省,保有储量分别占总储量的26.75%、11%、7.7%、7.64%和3.73%。

1996年,我国高岭土的总产量突破200万t,2000年突破300万t,2002年突破350万t。其中水洗、精选和煅烧高岭土的产量只有70万t左右。

[考古]余干发现晚唐青瓷古窑遗址


有关专家称:将进一步证明江西也是青瓷的发源地

记者昨日获悉,在余干县黄金埠镇刘家山,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古代窑址,窑址内出土的青瓷文物证明,我省也是青瓷的发源地。

昨日,记者赶赴现场采访了解到,这座古窑遗址是在景鹰高速公路余干县出口互通施工现场发现的,位于余干县黄金埠镇上行村委会的刘家山。连日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干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对窑址500平方米范围进行抢救性发掘。

从发掘情况看,目前发现龙窑一座,出土了大量青瓷器,有碗、盘、碟、钵、罐、壶、砚台及各类烧具。这次出土的器物,其造型有的雄浑,有的精巧,釉色呈现铀青绿和青黄,色泽精美,为同时期江西窑址所罕见。

从外形看,釉色与浙江越窑有密切联系,胎上施褐彩的碗类器,又与长沙窑工艺如出一辙。另外还发现了大量的玉璧底器,对研究我国古代瓷器文化有较高价值。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余家栋告诉记者,这个窑的时代为中唐到晚唐,说明余干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烧制地之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称,我们原来一直认为青瓷的发源地在浙江,这个古窑的发现,填补了江西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空白,进一步证明了江西也是青瓷的发源地之一。

目前,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

海内外陶瓷学术专家聚焦同安窑


“通过今天的仔细考察和在千境窑里看到的珠光青瓷藏品、残品,我认为同安的珠光青瓷可能源自龙泉窑的早期。”重庆三峡博物馆研究员陈丽琼说。

10日上午,参加中国第二届海内外名窑名瓷学术研讨会的海内外陶瓷界专家学者走进同安区,除了实地考察褒美村匣钵古厝群、武举人叶高昇府、汀溪窑古窑址外,还到成功复制出珠光青瓷的千境窑现场考察,鉴定千境窑所收藏的同安窑藏品,并对保护传承同安古文化建言献策。

见证:百栋匣钵古厝重现同安陶瓷业辉煌

大小齐整、错落有致的鹅卵石做建筑基石,排列整齐的匣钵砌成的外墙装饰,古厝一栋连着一栋……昨日上午,褒美村一百多栋匣钵古厝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海内外陶瓷界专家团,被人遗忘多年的匣钵古厝群顿时热闹起来了。

“匣钵古厝在褒美西坑有上百栋以上,这些匣钵古厝群多数建成于清代,与清代禁止采石头矿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地百姓由于缺乏建房的石材,就地取材从西源溪里采集鹅卵石,从附近的汀溪窑址里运来废弃不用的匣钵进行装饰,建成了一栋又一栋的古厝,这样的古厝在闽南地区相当少见。匣钵大量用于建房,从一个侧面证实当地陶瓷业的发达程度,可见直到清代同安窑业还十分发达。”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告诉记者。

论证:陶瓷界专家团认为同安窑或源自龙泉窑

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说:“同安汀溪窑的历史很悠久,到现在将近上千年的历史,跟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烧造的产品,都是从泉州港外销到日本、东亚、东南亚各国。在历史上,为海上丝绸之路做出很大贡献,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扮演者与参与者。”

“通过今天考察和在千境窑里看到他们搜集的珠光青瓷的藏品、残品,仔细思考后,我认为,同安的珠光青瓷可能源自龙泉窑的早期。龙泉窑和珠光青瓷的纹饰以及刻画的内容都很相似,或许在北宋到南宋的初期,同安窑和龙泉窑是有交流的。而且在同安汀溪窑的残品中,看到了龙泉窑址大量存在的粉青,这就更让我们联想起二者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龙泉窑始于魏晋,止于清代,同安窑始于北宋末,或许当时龙泉窑工匠南下成就了同安窑系的辉煌。”重庆三峡博物馆研究员陈丽琼说。

建言:开发建设好陶瓷产业打造汀溪海丝文化带

同安窑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忙,也见证了古代瓷器文化的繁华,说明了古代同安不仅有优秀的工匠,更有丰富而底蕴深厚的文化。为期半天的研讨会上,专家们各抒己见,纷纷建议要保护好同安古窑址,传承好同安古文化,加大研讨研究力度,开发建设好陶瓷产业,打造汀溪海丝文化带,把同安窑文化发扬光大。

近年来,汀溪镇立足发展乡村旅游,以珠光青瓷为代表的瓷文化主题游,对提升汀溪镇乡村游的品味、品质、特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汀溪镇在经过认真调研后,目前正计划建设陶瓷文创园,以此打造属于汀溪的海丝文化带。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张公巷古窑遗址引起国内外古陶瓷专家关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张公巷古窑遗址引起国内外古陶瓷专家关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