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探索发现中国古代瓷器 > 导航 >

视频:走遍中国之发现者胡光震

视频:走遍中国之发现者胡光震

探索发现中国古代瓷器 釉光鉴别新老瓷器 瓷器消光剂鉴别

2021-05-28

探索发现中国古代瓷器。

胡光震,字德宝,别名方正,尤之,男,1945年7月生,安徽绩溪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1963年毕业于学院美术系,曾任景德镇瓷用化工厂新产品研究所所长、副总设计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评委;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陶瓷釉上装饰,兼写意青花。“连年有余”、“缠枝牡丹”作品获全国陶瓷美术展评二等奖,“孙悟空漫游长城瓷板画”等分别获全国科普展优秀奖和美术评比多项奖,部分作品被馆收藏,《》杂志曾发表其作品和论文,传略载入《中国当代陶瓷美术家辞典》和《中国当代美术家辞典》等书典。

《醉》的作品创作有点神来之笔,也在情理之中——他偶然发现这件烧坏的瓷瓶白胎,本来是要报废的,但他忽生灵感,在它上面绘出了“李白醉酒”的画面,特殊器型与传神画面浑然一体,成为可遇不可求,也不可再复制的半天然半人为的陶瓷艺术绝品。但是,这件作品的诞生也是他潜心陶瓷艺术40多年,有着长期探寻摸索因而也有了深厚的艺术积累,因而,才能把握机遇、心有灵犀一点通,孕育出了《醉》这件佳作。Taoci52.com

胡光震1963年毕业于瓷苑“黄埔军校”学院,曾师从于著名的美术家、教育家胡献雅先生。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高级工艺美术师评委、省美协会员。他擅长陶瓷釉上装饰,兼工写意花鸟。其作品《连年有余》、《缠枝牡丹》、《孙悟空漫游长城》等十余件陶瓷作品,先后在国内各项重大评比中获奖,并有部分作品被各大博物馆收藏。其传略入载《中国当代陶瓷美术家辞典》和《中国当代美术家辞典》等。功成名就的胡光震仍在陶瓷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近年又探索新的瓷绘技法,推出了“釉上清雅粉彩”艺术瓷系列新作品,对传统粉彩技法注入现代美学理念,强调中国画式的笔墨韵味和意境情趣的营造,使古老的粉彩技艺焕发了新的魅力,在市场一路走红。

taoci52.com精选阅读

视频:走遍中国之隐者李小聪


李小聪先生,画名小聪,1958年生,广东潮州人。八五年结业于学院美术系专修班,现为广东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李小聪,擅长山水瓷画,倾心丹青山水、树石、兼作花鸟、人物,对经、石、瓷、赋饶有兴趣,书法、篆刻也颇具研究。曾于潮州家乡山区设“修竹斋”,怡情养性,一面研究古画,一面功参造化。又于景德镇设“萍轩”潜心创作系列山水画。景德镇电视台为其特设专题节目《瓷苑潮州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欣然为该片题字,并在该节目中对作品作了高度评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先生,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学院教授李菊生称其为“昔日翩翩学子,今具大家风范。”其艺术作品具各家之所长,山水画师宋院体系学古而不泥古。

李小聪,出生于书香门第,其艺术修养,个性气质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深深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从事绘画艺术二十多年,作品屡获国家和地区奖项。

对于李小聪粉彩山水上的继承和创新,陶瓷界泰斗王锡良这样评价:“潮人李小聪所作粉彩山水瓷画,深得古法精髓,意境深幽,取法聚各家之长,有宋人山川之浑雄,有清人林木之秀润,色调古雅。观其画作,仿佛步入郁然深秀、山色苍茫之境界,顿觉远离都市之尘嚣。小聪对陶瓷事业精益求精、滴水穿石,其艺必成大器”。

解说:如果说新粉彩山水瓷画是李小聪的根,那么功夫茶一定是他的魂。在中国南方,饮茶最讲究烹法的,当首推潮州的“功夫茶”。可以说,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和许许多多身在异乡的潮州人一样,李小聪的家里始终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他的《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包括鉴茶、选水、取火、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广东的潮汕地区的“功夫茶”正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

每年冬天,李小聪都会回到家乡,到潮州凤凰山海拔最高的茶园采摘上好的茶叶带回景德镇,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

工夫茶最讲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饮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据说茶圣陆羽所造的茶器,共有24种。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

李小聪:还有我对茶具的一种选择,就是自己的一种审美,一定要有潮州传统的一些宝贝不能丢,因为它是里面整个过程是很朴素的,一把扇子,比如说烧水是不能丢。看这些都是古老的,这些东西不能丢的,这些东西丢了太可惜了。

解说:对于李小聪来说,饮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而工夫茶的浓酽和醇厚,还给他带来另外一种精神体验。

李小聪:这个就是茶漏斗,因为潮州茶它的条数很长,你没有这个放不进去,非得要把它捏碎,捏碎茶汤全变了,所以茶这种东西,有时候就是你要进去才知道。因为它本身不是完全是物质的东西,它完全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特别是我画山水,喝到这个茶汤的味道,有可能就回到高山上了。至于这种感觉,别人真是没办法理解的,就是说你这杯茶小小的弄来弄去,弄来弄去,然后说得神乎其神,事实上在我来讲就是,也没太多理论,就是说,闻到这个味道就很亲切,就很舒服,弄到这个茶壶我心里就感觉很安定,我就在这里弄来弄去,等一下画画灵感又来了,因为有时候你画画,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没灵感的时候,你画不下去,画不下去,你要不就走一下散散步,要不肯定就泡一下茶,闻闻茶气,用茶气培养一下灵感,因为茶本身促使你回到山里,真的,别人肯定感受不了。我就是说,一定要有这杯茶。

解说:这杯茶给李小聪带来了心灵的宁静和创作的顿悟,也让他更多的回到真正的山水之间。

李小聪:有时候也很神奇,一泡好茶,你自己在细心品一下的时候,特别在一个好的环境里面,你品一下的时候,这个茶的层次很多,很多层次。

解说:中国茶道讲求“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动则行云流水,静则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咏,举手投足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所以在茶人眼中,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亲切。

李小聪:所以什么叫艺术?艺术是让你不管画在瓷器上,载体怎么变,你就是宣纸,你就是绢本,你就是瓷板,花瓶都可以,关键一个就是你有没有赋予给你精神上那种一种东西,有没有情感的投入。

解说:入情,入品,入诗、入画、入禅、入道,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茶人心中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李小聪的新粉彩山水瓷画创作正体现了一个茶人的精神追求。

李菊生:山水画的话,有气,有的气是热气腾腾的气,有的气是浩然之正气,有的气是小家之气。那么李小聪的这个气给人一种静气。

解说:十年来,李小聪对山川秀色的感情,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大自然的静谧和纯洁的品格已经渗透到他的血脉之中,而他的画作开合起伏,自然天成,达到了物我相融的至高境界。

李小聪:所以山水跟生活,生活跟人生的经历,跟自己的生活的定位,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品位。跟外面的艺术交流,教学生也好,教小孩也好,基本上要给他们这些信息,就是说保持心灵的这一片净土,有污染的时候,有擦干净的时候,时时都要在保持这样的状态。

解说:在李小聪的艺术熏陶和精神感染下,他的弟子和儿子都拥有了与同龄人迥异的难得的沉静。2007年1月,李小聪被评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然而,盛名之下,是喜亦忧,李小聪如何还能保持一份隐者宁静与安然的情怀呢?

李小聪:现在的名称的国家级大师,然后你要思考,你走了以后,人家是不是真正认为你是大师。这个问题是靠你的心的真诚的程度,不是我们现在,我们有嘴巴我们自己说我们是大师,我们现在多牛,我们还活着,我们能讲,你走了以后,你就不能讲了,靠的是作品他们自己了。我现在思考的是,以后的日子,以后的心态,我一辈子管的都是心。

视频:走遍中国之陶艺先锋周国桢


周国桢:男,1932年8月出生,湖南省仁县人。江西学院教授。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江西分会主席、江西雕塑协会会长、景德镇市美协名誉主席、高岭陶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1988年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工业科技先锋“称号,1991年定为景德镇市拔尖人才,1992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是陶艺家、画家又是陶艺教育家。

在“土”与“火”的熔炼中探索40余年,创建了中国现代陶艺的独特语汇和时代精神。《动物世界》是其真诚的奉献,给童心者以灵趣,给思考者一面人情事态的镜子。表现手法的多变和材质的多样是其陶艺创作的另一重大特征,不同的工艺手段不同的材质是其作品的不同主题和鲜明的陶艺个性的需要,以历史整体的浑纯美,显示具有当代意识的东方神秘主义哲学美。曾于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馆、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等地举办个展十余次,于澳门、新加坡等地联展多次。中国工艺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及海内外私人收藏其作品甚多。四川美术出版社、香港文化促进中心等为其出版了专辑。英、美等三家国际名人中心将其列为“世界名人”,1992年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授予“世纪勋章”,个人传略1997年被收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

作品有《弹弓手》、《独立》、《西班牙舞》、《天亮了》、《雪豹》等。出版有《周国桢陶瓷艺术》等。

视频:走遍中国之陶艺奇人邢良坤


邢良坤1955年出生于山东,成长于大连,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了18项发明专利,获得大世界基尼斯科研成果之最,用其专利创作了两万余件令人叹为观止的陶艺精品;他独创的陶艺术教学方法,可在一年内成功地将初中文化的学生培养达到了专业美术学院用四年时间才能达到的水平;他创作的陶艺精品被中国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院、旅顺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日本丸龟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及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社会名流收藏;他著有《古陶起源》、《钢铁起源》等学术论文,并对“恐龙灭迹”、“古文字起源”、“中国陶瓷技术如何流向日本”等多学科问题发表了新的论述;他将收藏的一千余件日本古陶瓷精品无偿捐献给了辽宁省博物馆,填补了中国收藏史上批量收藏外国文物的一大空白。邢良坤先生现为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客座教授。

自1994年10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及2000年在日本、英国相继举办邢良坤陶艺展引起轰动后,邢良坤已成为中国现代陶艺的代表。他取得的“立体开片”、“网釉”、“红天目”、“吊球”、“转心瓶”等十二项国际专利发明以及被列入世界基尼斯之最的迎接香港的回归而创制的双塔回归砚等,陶艺作品栩栩如生,精美绝伦,釉色五彩缤纷、亮丽夺目,特别是他的茶道碗造型有的圆中见方、有的方中寓圆,有的碗壁上还施有或人体、或花叶、或波纹等浮雕,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被海内外有识之士赞誉为“天下第一陶”。

视频:走遍中国 中国青花王陆履峻


陆履峻,号抱一,男,一九四二年生,祖籍上海,后客居扬州。陆先生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全面良好的教育,拜名师学习诗词,书画,兼及中西。中年壮游名山大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九十年代初,陆履峻先生以一流画家的实力,赴中国瓷都景德镇,转而潜心于陶瓷艺术精品的研究和开发。十多年间,陆先生尤醉心于青花瓷艺,因其画艺精湛,学养深厚,情趣清远,灵气飞扬,既师前人之瓷法复用现代科技,故能一扫匠气,超越前人,领先当代,独攀青花之巅而终成大家。

陆履峻先生以瓷作画,以器成艺,其创作的青花瓷器艺术作品具有西方油画和中国国画无法实现的独特表现力。他的作品曾在北京、上海、福州、香港、东京、伦敦等地展出,其中的青花瓷瓶《瑞雪图》获全国首届陶瓷艺术展金奖,被誉为“中国当代青花王”。陆履峻先生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一级会员(教授级),南京博物院特邀研究员,扬州大学艺术院教授。

吴震+谢曼伦:砂艺合璧如意杰出者


“合璧如意”壶2006年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他大度包容,尤喜光器的简约大方,他设计的紫砂线条流畅,意蕴深远;她性格爽直,偏爱竹子的高洁气质;她做的竹器形态逼真,气度挺拔。他们是50多年共同走过的两口子,在宜兴,他们的紫砂陶艺每每被人称道,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称他们“既是当代紫砂继承与发展中的见证人,也是砂艺中坚的杰出者”。

壶艺大家的龙马精神

吴震大谢曼伦两岁,刚入厂的时学艺吴云根,后来因为表现特别优秀,被厂里选派到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工艺美术专修科学习3年,回厂后被分配到紫砂厂研究所工作,在当代紫砂壶艺泰斗顾景舟门下学艺。在这一时期,顾景舟的壶艺风格对吴震的学院派设计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曼伦是紫砂花塑器泰斗朱可心的得意弟子。她进入宜兴紫砂厂的时候刚17岁,朱可心在做人方面、艺德方面的严谨态度从一开始就影响着她,而且顾景舟和蒋蓉也经常会对谢曼伦进行专门的辅导,她的艺术功底因此扎实而广博。在同一批入厂的学员当中,谢曼伦属于肯钻研,而且心灵手巧的一类,她总是跳级,当别人还在做二年级的活儿时,她已“翻手”去做三年级的活儿了。在朱可心身边待了23个月后,表现优异的谢曼伦到紫砂9厂做了小辅导。

1961年,中国辛丑年,牛年,经人介绍,吴震与谢曼伦认识并开始交往。谢曼伦生肖为马,大谢曼伦两岁的吴震属相是龙,当地俗语有“龙和马一朵花”之说。其实,用成语“龙马精神”来形容他们的最终结合也非常贴切,正是他们的结合,使二人在紫砂艺术道路上能够互相探讨,更进一步;也为紫砂艺术史上留下了独特风格的艺术语言。

谢曼伦 吴震

紫砂艺术来自生活

谢曼伦与师傅朱可心一样,主要作品是花塑器,在花塑器当中,她又尤其喜欢以竹为题材的作品创作和制作。这与她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被人称为有男儿气魄的谢曼伦坦言自己喜欢刚劲、挺拔的竹子,不喜欢缠绵的个性。

花塑器与光素器最大的不同在于,花塑器有着与生俱来的“仿生”特性。肖形状物、形态逼真,是每一件花塑器最基本的要求。而谢曼伦却认为,要做好一件花塑器,不光是要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比如竹、松、梅就不光是把功力体现在花瓣、梅桩的形态逼真上,还要把那种高洁的气质体现出来。

为了把作品做得活灵活现,谢曼伦经常去观察竹子一年四季的不同形态,等到下手做壶的时候,英姿飒爽的竹姿自然而然地就反映到了作品当中。古人用“胸有成竹”来形容文同画竹,谢曼伦做竹器也一样做到了“胸有成竹”。

因为花塑器象形自然生态,许多题材都提炼自生活,所以谢曼伦对于生活总保持着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她的代表作“大桑宝”壶就是原汁原味生活的再现。桑叶的筋纹线条、蚕宝宝的每个动态都似“活”的一样,这就是她认真细致地观察、日积月累地积淀收获的成果。

源于自然,来于生活,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是谢曼伦作品的最大风格。她集大家之精髓,又具鲜明的个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主题。

艺术争鸣的和谐统一

与谢曼伦的作品来自生活略有不同的是,吴震的设计风格是非常典型的学院派,而且,吴震喜欢光素器更多一些。因此,在这两口子中间经常会发生关于艺术的“争鸣”。当“艺术的争鸣”出现后怎么办?谢曼伦表示“谁有道理就听谁的”。与此同时,两口子也发现,在一次又一次的争论与统一的过程当中,他们的作品风格也越来越成熟。

“合璧如意”壶就是融合了谢曼伦和吴震艺术精华的作品。这款作品由吴震设计,谢曼伦手制。这是一款脱离了一般器型范畴的作品,线条凝练简洁,张力很足,纹饰庄重有力,韵味无穷。这款作品被收入《谢曼伦吴震陶艺作品集》,作品集首发时,邀苏州市文化局并率苏州书画界一批大家前来助兴。苏州市文化局原局长周文祥为此壶题词“珠联璧合 比翼齐飞”,故作品以合璧如意为名。

50多年来,像这样两人合作的作品不胜枚举,二人的作品风格也以构思新颖、优雅完美、稳重纯朴、严谨周正而著称。他们正是在不断的争论与统一当中,逐渐地进入了“你中有我”的艺术境界。

五头竹根茶具

岁寒三友,竹居其一,古人爱竹,以竹之空比君子坦荡,以竹之直比君子刚直,以竹之节比君子节操。

“双竹提梁”、“竹福”、“五头竹根茶具”、“四方圆竹鼎”、“可心竹段茶具”、“双色竹根茶具”……几十件以竹为题材、造型各式的陶艺制品,把我带进那一望无际的竹的海洋。

在这组作品中,不规则的整体,示意着历经磨难、顽强不屈的生命。老根新枝则象征着新生命、新生活的开启。——谢曼伦

吴震

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1940年11月生于江苏南通,祖籍宜兴。

1958年4月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紫砂艺术教育家吴云根。1958年9月,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工艺美术专修科学习3年。1961年7月,学校毕业后分配紫砂厂研究所工作,师从当代紫砂壶艺泰斗顾景舟门下学艺。在紫砂工艺厂工作期间,曾当过工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艺美术师、技术科副科长。1983年调任宜兴工艺美术陶瓷厂厂长,后兼任书记。1992年底,调任宜兴陶瓷公司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

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在工艺美术领域具有卓越成就的刘汝礼、孙文林、吴山、李直、朱士杰、陈子佛等成为其导师。

谢曼伦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1982年 “艳竹”壶、“柱础”壶获轻工业部全国11省市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会二等奖;

●1988年 “桑宝”壶获江苏省轻工新产品金牛奖;

●1990年 “碧玉如意”壶获江苏省陶瓷艺术展评会一等奖;

●2009年 “仙鹤献寿”壶获第11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特别金奖;

●2009年 “五头竹根茶具”获第11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

唐代胡瓶


唐代胡瓶见于金银器和陶瓷器,侈口,槽状流,细颈,溜肩,鼓腹,最大弧度在腹下部,喇叭形高足,口沿与肩安柄。胡瓶在波斯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在使用,十六国时期传入中国。《前凉录》曰:“张轨时西胡致金胡瓶,皆佛菻作,奇状。”胡瓶是盛酒器。《通鉴释文辩误》卷九:“唐太宗赐李大高胡瓶。瓶,盖酒器也,非汲水器也。今北人酌酒以相劝酬者,以曰胡瓶,未识其规制与太宗之胡瓶合乎否也。”胡瓶在唐代的史书中多有提及,而且多为皇室贵族使用。如唐太宗把自用的胡瓶赏赐给大臣,《旧唐书》:“(大亮上表谏)太宗下之书曰:”……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中宗皇帝赐突厥胡瓶。玄宗赐安禄山大银胡瓶、安禄山献金窑细胡瓶等。银质胡瓶在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内蒙古敖汉旗、河北宽城都有出土。唐代陶瓷器中也有大量的类似器物,见于世界较大博物馆藏品及出土物,1974年山西长治出土唐白瓷人头胡瓶,河南洛阳塔湾唐墓出土三彩凤首壶。1977年陕西富平县唐李凤墓出土白瓷胡瓶。1980年秋季,在河南新安县磁涧乡柴湾村唐墓出土1件凤首壶。1982年9月,在河北蔚县黄梅乡榆涧村唐墓发现了1件凤首壶。

一、分类

第一类,分三式。Ⅰ式:凤头顶为盘口,凤眼炯炯有神,威武挺拔,细颈,垂腹,高圈足外撇。柄弯曲,两端为喇叭状花口,紧贴于壶体。Ⅱ式:凤头扁长,细长颈,中间有两周弦纹,壶腹较丰满,圈足扁矮。Ⅲ式:凤头做盖,凤嘴做流,细颈,垂腹,扁圈足,曲柄。著名的青釉龙柄凤头壶,以凤头为盖,龙为柄,细颈,长圆腹,高圈足,壶腹装饰豪华,用弦纹分割成四个装饰带,自上而下分别为:莲瓣、忍冬纹、胡人乐舞、菩提叶等,颈与圈足分别饰串株和倒垂莲瓣纹。

第二类,壶,壶口叶形,有三彩、白釉、黑釉;颈细,长短不一;柄有绞绳形、龙头形、带状形等;圈足,有外撇,窄边、喇叭形等。

第三类,腹为梨形,有白釉,绿釉等;流为叶形,壶腹呈梨形,矮圈足,曲柄,柄的顶部有人头、猴头、龙首形装饰。

第四类,口为洗形,带状流,细长颈,溜肩,圆腹,浅圈足,曲形柄连于口肩之间,见于白瓷制品。

二、背景

为什么唐代出现了如此繁多的胡瓶呢?夏鼐先生称其有“萨珊式银执壶的特征。”唐代前期,同外部世界的联系极为密切,唐代的首都长安,广州和福建泉州为当时国际贸易中心。阿拉伯、波斯和中亚西亚的商人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来到这里,他们带来了很多金玉宝物,使异域的物产、文明源源进入中国。唐朝受波斯文化影响非常突出,波斯处在东西文化交汇处,由于当时的东亚处于中国文化圈之内,能与华夏抗衡且自具风貌的文明主要在西方(指西亚中东),故西方文明最受唐人关注。其中波斯的经济、文化、工艺的水平在中世纪非常高,波斯文化辉煌灿烂,波斯早在汉代就和中国有联系,萨珊王朝时期,波斯和北魏关系密切。到了唐朝,波斯和中国的往来更为密切,他们将中国的丝绸、药材、陶瓷等运往西亚,把西亚的物品织棉、金银器、玉石器、玻璃器等贵重的手工艺品大量运到中国。当时唐代称中国之外人,往往不辨其国籍,统称为“胡人”,商人曰“胡商”,所用之物一概冠以“胡”字。根据史籍所记,这些商人多数为波斯大食国人。人们慕胡俗、施胡妆、着胡服、用胡器、进胡食、好胡乐、喜胡舞、迷胡戏。胡风流行朝野,弥漫天下。唐代工艺美术创作中,像织绵、金银器、瓷器等深深地染上了波斯的色彩。唐代陶瓷器中有很多与西方文明联系颇多的造型,如中亚种的双峰驼、胡人俑、胡人双狮、西域风格的双耳扁壶、把杯、角杯、六叶形盘、立环形高足盘及胡瓶等。唐代陶工们广泛地吸收了波斯工艺品的造型和装饰特点,并把它们与中国传统陶瓷工艺术结合,唐代的凤头壶就是在波斯胡瓶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工匠们把胡瓶的口沿、流、盖作成凤首,柄上安龙首等中国人喜爱的纹样。

唐朝胡瓶独具特色,盛极一时,与当时社会盛行的饮酒风气密切相关,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唐代各阶层普遍饮酒,唐太宗、穆宗喜欢葡萄酒;皇帝对亲近的供奉官特别是早期的门下省和后期的翰林学士,都是要给酒或经常赐酒。有关文人、武人阶层嗜酒饮酒的确记载就更多了,有关将士们的饮酒记载主要是各种劳军、犒军、享军宴会。平民百姓饮酒应该也不少。这时期饮酒的场所除在公堂、家中或郊野外,还有许多在酒肆和酒店里,都城长安市上酒肆旗亭为数甚多,全城许多里坊中都有酒肆,规模大小不等,而东、西两市则最为集中有名,胡人在市内除做珠宝杂货生意外,经营酒肆也是其主要行业,“胡姬当垆”、“胡姬劝酒”已成为极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景观。以下出土的考古资料就是证明:唐永泰公主墓前室壁画北侧的《宫女图》上,出现了手持胡瓶的侍女;唐代墓里出土的胡商俑,也手持胡瓶;三彩骆驼的背上亦挂着胡瓶,在西安和洛阳的唐代墓葬里出土了三彩、白瓷胡瓶。作为酒器的胡瓶在唐代饮酒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结论

唐代文化,不论是对内、对外,都能兼收并蓄,其方式是把内在的和外来的都融会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的体系下,并使之发扬光大。唐陶瓷胡瓶的发展同样遵循着这一原则。

瓷·中国瓷·汉光瓷


好几次逛商店,每回走近卖进口瓷器的柜台,大家总会立即掉头走开,一边嘀咕:“咱们中国的瓷器不是世界第一的吗?还看这个干嘛!”其实,如果你静心看看那些来自德国、英国、日本……的洋瓷器,你会感觉到:中国瓷已经不能说是世界第一的了。

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早就知道,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一个词,同为CHINA;这次采访李游宇,又听说了有关CHINA“辞源”的一种说法---据说明代有一段时期,正处鼎盛年代的瓷器之都景德镇曾名“昌南”,精美绝伦的“昌南瓷器”出口到海外,洋人赞赏不已,竞相购买收藏……结果,昌南(CHINA)不仅成了瓷器、也成了中国的洋名。

李游宇说,中国瓷器有着极为辉煌的历史;迄今为止,世界各大拍卖行瓷器拍卖创下天价纪录的,都是中国的瓷器。最著名的,当数宋代的“五大名窑”(即官窑、钧窑、哥窑、汝窑、定窑)。如今,凡是这5个窑口出产的瓷器,件件价值连城。许多宋代的瓷器都是不可仿制的,比如现存日本的“耀变天目”,产于吉州窑,那只碗初一看并不起眼,乌漆漆的,但细细观赏,会看到碗内闪烁着一圈圈幽幽的光。到目前为止,这一圈圈的光因何而生,还是个未曾破解的谜。难怪日本奉“耀变天目”为国宝,每年只公开展出几天,保护措施严密得不得了。

李游宇每到国外讲学,讲起唐、宋、明以及清代前期的瓷器,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但从晚清到现在的100多年间,瓷器在中国开始走下坡路。现在,世界级的名牌瓷器,产在德国、英国、日本,而咱们中国的瓷器只能在国内外的普通商场、超市,甚至地摊上廉价出售;出口数量非常大,创汇却很少。

1989年,李游宇到日本讲学,正大谈唐、宋瓷器的辉煌,讲台下忽然有人发问:中国当代的瓷器发展得怎么样?他一时语塞。情急之下,只好搬出建国以来瓷器制作的一大高峰“7501”(毛泽东主席用瓷)权作回答,但心底里的那份失落和黯然却久久挥之不去。也就是在那时,李游宇萌发了研制中国自己的高档艺术瓷器的念头。

李游宇在日本拿来“救急”的“7501”(主席用瓷),是建国以来最好的瓷器。它在民间被称为当代“官窑”,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李游宇说,那时,为了制作质量上乘的生活用瓷,湖南、江西两地的专家分别埋头研制,终于在1975年获得成功。这套瓷器以白色为主调,绘制了老人家喜爱的梅花等浅红色的淡雅图案。因为是两地身怀绝技的技师分头研制,时隔多年之后,如今竟已无法再次制作出同样的作品。1975年湖南制成的成品,全部送北京了;一些次品,则送给了参加研制和制作的技师们,后来渐渐散落到民间。再后来,这些次品被拍卖行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收购,经一番策划宣传,身价大增。单一个盖水杯,就卖出60万元,比乾隆官瓷还贵。

无论是宋瓷还是“7501”,都是从前的事了。1999年3月,李游宇历时3年亲手创制的汉光瓷终于问世。李游宇说,汉光瓷可说是如今中国堪与世界级名瓷媲美的瓷器,尽管大家对它还很陌生;又说以后再到国外讲学,讲到中国当代瓷器,他不会语塞了。

在汉光陶瓷艺术馆,我见到了晶莹剔透的汉光瓷:淡红色的枫叶斗笠碗、枫叶贡碗,淡蓝连枝纹的大直身瓶和正德碗、白瓷旋纹金彩直口瓶……忍不住拿起一只白瓷镶金边的小杯子,分量很轻很轻。再看价格,天呐,800元!我有些不信,问李游宇,他点头。还说,因为我们才刚刚开始起步,还没有成为世界品牌,因此价格只能暂时放低。什么,这还是低价?李游宇拿出德国“罗森泰尔”牌的一件造型完全相同的杯子让我看,标价竟然是2300元。他告诉我,“罗森泰尔”是当今瓷器中的“王牌”,但汉光瓷的质量毫不逊色。

文莱河岸发现两公里中国瓷器道


“在文莱考察期间,处处能见到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曾应邀多次出访文莱的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向记者描述说,在文莱河一支流两岸边的哥达巴都,发现长达两公里长的中国瓷器道,有大量的瓷片、陶片、器具,不少瓷片上有画花装饰,器底有中文墨书,器具有执壶、罐、碗、酒杯等,还出土了为数众多的开元通宝、圣宋元宝、大观通宝、宣和通宝等中国铜钱等。此外,在文莱附近海域还打捞出了大量明代沉船上的青花瓷器等物。该瓷器道的面积相当大,其规模让人叹为观止。

据杨新华介绍,中国瓷器道遗址属于文莱旧首都的范围之内,宽度一百米左右,一直沿伸到河里,深度约一米,每走一步都能踩到瓷器。该瓷器道是二00四年初文莱在拓宽文莱河支流桑底河时发现的,文莱考古人员将该遗址初步确定为由中国移民留下的宋代文化遗址。

南京考古专家闻讯后赶到现场,发现这些瓷器碎片大部分都是中国宋代瓷器,几乎囊括了瓷器所有种类和器形,有些残片上还刻有“××记”这样的汉字落款。专家在现场还发现了许多明代青花瓷的残片,证明明代时曾有人源源不断地补充新王朝的瓷器,而明代时文莱的一位国王曾搭乘郑和宝船访问中国。 

分布这么密集又这么绵长的瓷器遗迹在中国都没有发现过。文莱苏丹国当时还处于部落时代,没有统一的国家,且到如今还不会烧制瓷器,当时为何需要如此大规模的瓷器?这些瓷器会是郑和带去的吗?碎片为何在河两岸均匀分布长达两公里?这些都是待解之谜。

杨新华分析说,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这条瓷器遗址道路的创造者是中国人,这个发现对研究中文两国友好交往史具有重要意义。文莱曾有一个华人村,但被大火烧毁了,如今在原来的华人村旁边兴建了一个“水村”,当地的华人都到里面做生意。

杨新华在文莱了解到,一家法国石油公司还在文莱以北六十公里的海底发现过沉船,经考证可能是前往文莱的中国商船遇海难沉没在此。目前,已发掘出的文物有一万多件保存完好,其中主要是民窑出产的青花瓷、陶罐、铜手镯、琉璃彩珠,至于这艘船是否与郑和船队有关还是个谜团。

致力于研究中国与文莱交往史的杨新华称,文莱与中国的文化交往渊远流长,到郑和下西洋时交往达到高潮。明永乐六年(一四0八)当时的浡泥国王麻那惹加乃曾访问中国,后病故葬于南京南郊乌龟山麓。地处南洋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文莱国发现中国瓷器道,共有文物五万余件,现陈列在文莱的国家博物,这将是郑和下西洋时期与文莱友好往来的有力佐证。(完)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视频:走遍中国之发现者胡光震》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视频:走遍中国之发现者胡光震》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探索发现中国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