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 > 导航 >

怎样识别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仿品

怎样识别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仿品

古代瓷器 瓷器鉴别 瓷砖

2020-02-03

古代瓷器。

历来元青花、釉里红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倾倒,这主要取决于元代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开创了以钴、铜着色剂为釉下彩绘瓷器的先河。但是,我们在喜好元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同时,要以平常心态去正确认知它,否则会“走火入魔”,误入歧途。最近几年,笔者有幸参与了多次元代彩瓷研讨会和藏品鉴定,看后的确令人担心,有的藏家收藏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用几卡车也难以拉下,并声称:“我的藏品属某某窑口,不是景德镇产品”;有的藏家更称“藏品是家中祖传之物”。

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历史不过20年左右,产量不大,存世不多是不争的事实。况且当时钴料进口有限,非常昂贵(1克黄金换不到1克钴料)。流散民间的元代青花、釉里红传世品不能说没有,但数量不是有些人想像中的那样多,现市场上的这类瓷器99%都是景德镇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仿制品。

仿制品的缘起

70年代末到90年代,国家文物部门对馆藏文物进行了多次调拨、调剂工作,一些研究价值高的珍贵文物由小馆调剂到国家大馆收藏。为了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应被调单位的要求,国家拨出专项经费,指令相关的科研单位进行被调文物的复制,以满足被调单位展览工作的需要。复制工作主要落在千年瓷都景德镇, 70年代末,景德镇一些科研机构就开始复制和仿制。当时仿制一件瓷器,最少也得烧10件,出窑后挑一两件给原调拨单位,余下的被一些精明好古人士高价买得,后来有的复制品在海外拍卖会上以惊人的高价拍出,给仿、复制单位和中间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导致后来景德镇古陶瓷仿、复制业的全面复苏。1984年起,景德镇陶瓷馆在东风瓷厂陶瓷研究所开始仿制元青花。这一时期的复制品由于有专项资金扶持,对产品要求也高,加上已过去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易与真品混淆。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产地

景德镇烧造陶瓷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隋代,宋代陶瓷业渐兴,使后来一个个新品种瓷器不断脱颖而出。全国各地甚至部分海外能工巧匠聚集景德镇,终打造出元代晚期釉下彩瓷——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

有的藏界朋友认定青花、釉里红瓷器不是景德镇窑烧制,属外地偏窑口产品,有的并出具了“权威人士”的鉴定证书。众所周知,一个窑口的确立是要经过严谨的、科学的考古调查、发掘,而鉴定又是建立在科学的考古发掘基础上的。元代只有景德镇才能烧造青花、釉里红瓷器,这一判断得到了考古发掘和文物研究的有力支持,不能想当然地轻易推翻。

民间流传器和出土器物的特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西省丰城市博物馆在收购民间流散文物时,以极低廉的价格先后征集到元青花梅瓶和元代釉里红谷仓各一件。当时,因元代青花、釉里红标准器极少,陶瓷界对此认识也不够深入,被该馆断作明早期器物。英国大卫德基金会藏至正型象耳瓶的公开发表以及江西省高安元代窖藏和河北保定元青花、釉里红瓷器相继被发现后,中外陶瓷考古界才逐渐全面展开了元代釉下彩瓷的研究。元代青花、釉里红民间确有流传,但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么多。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内外3个博物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博物馆40件,伊朗阿特别尔寺32件,江西省高安市博物馆元青花19件。

民间流传元代青花、釉里红器与出土器在包浆上有明显的差别。流传器经过几百年的使用、陈设,其釉面火光已退,刚出窑时的耀眼光亮已荡然无存,釉面柔润自然,有的釉面留有长期使用的划痕。涩胎处由于没有上釉,吸附力很强,只要没有用84消毒液浸泡,与作旧的仿品差异是很大的。即便以84消毒液浸泡拔掉了附着在胎底上的自然包浆,仿品与真品瓷胎仍存在有不同之处,老胎润滑,新胎涩手。

出土器与流传器包浆也有不同的特点,窖藏中的器物由于雨水浸泡,土壤中有机物附着在整个器物上,经保护性清洗后,釉面没有多大影响,露胎处土壤中的有机物杂质附着较为明显。墓葬中出土的器物与窖藏器物的包浆不同之处在于墓中腐尸、衣物、木漆、土壤中的有机物中和后,在器物上形成的包浆有着极强的附着力,使器物釉光不如窖藏器物釉面那么亮丽,有的器物釉面受墓中强酸腐蚀形成了亚光色,在处理过程中一般洗衣用清洗剂无法清除,只有用84消毒液才可拔尽。深埋土壤中的器物包浆没有窖藏和墓葬中器物上的包浆那么明显,因长期与土壤紧密接触,有机物附着力极低,杂质少,土沁较为明显,经简单清洗后,给人的感觉如出窖器物。

绘画风格与工艺特征

如今,流入市场的仿制品除单色釉瓷仿制水平达到95%外,其余器物的仿制水平均差之甚远。以元青花为例,如今钴料的提炼科技含量高,较纯,即使用现今仿古柴窑烧制,也达不到真品青花料深沉的效果。仿品青花器烧成后,青料飘浮。仿品在窑温作用下还原快,青翠单一。真品青翠浓郁,美感很强。釉里红瓷也是如此,仿品铜着色剂提炼纯度高,红色较为鲜艳,达不到真品红色古朴、自然、沉稳的效果。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绘画风格,仿品与真品也大相径庭,细微之处主要体现在器物画风、运笔上。仿品在绘画过程中刻意模仿,相形见绌;而真品运笔自如生动,流畅且有神韵。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瓷器二元配方的胎料在烧制过程中,底足较阔的器物有塌底现象,为了防止粘钵,足中有一绿豆般大小的支痕,支点处微凹,支点周边微凸,这是自明以后胎土配方趋于合理而不具备的特征。

仿制品的特点与技巧

据了解,现在出现在市面上的所谓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绝大部分为景德镇作坊仿制。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有的仿制者用复古柴窑烧造,给鉴定带来了一定难度。大多数气窑仿制品的烧造属速成法,柴窑烧造的器物从瓷胎的硬化、色料的氧化、釉面的玻化等原理与元代烧制青花、釉里红瓷器没有区别,仿真度极高。但仿品在胎质、色料、釉配方、工艺上与元代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比如真品胎质较为粗松,仿品由于现代化碾磨技术的提高,胎质如年糕般紧密。

仿制品除在材料、工艺、绘画等方面进行仿制外,并在包浆作旧方面大做文章。有的作旧水平高明者甚至把收藏人士带入已长满青草的所谓窑址进行“现场挖掘”。流传器作旧主要以化工原料为主,首先用氢氟酸把器物釉面火光退去,使器物釉面柔润没有耀眼的光泽,露胎处更为苍老陈旧,再用高锰酸钾调制陈年灰尘涂抹整个器物内外,三天后洗净,一件“流传”器物遂显现在你眼前。像这类作旧器物的包浆,粘附力强,用一般清洗剂是无法除掉的。如用84消毒液浸泡三天拔尽作旧的附着物后,仿品就会原形毕露。没有经验的作旧者用强酸作旧釉面,器物釉面则成亚光。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工艺特征


[摘要]: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青花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钴为着色剂,罩透明釉高温烧成便呈美丽的蓝色。而釉里红也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铜为呈色剂,装饰和烧成工艺和青花一样。这种将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便称为青花釉里红。

元青花釉里红鸳鸯砚滴

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青花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钴为着色剂,罩透明釉高温烧成便呈美丽的蓝色。而釉里红也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铜为呈色剂,装饰和烧成工艺和青花一样。这种将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便称为青花釉里红。

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两者施于一器,而且红、蓝呈色均恰到好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釉里红的呈色因烧成气氛的优劣而异,有的红的鲜艳,有的深沉发暗,成紫红色,有的浅淡发黄,有的发黑,成为釉里黑,只从花纹线条的边沿晕染地方隐隐看到一点红色。由于铜元素活跃,对烧成气氛特别敏感,因此比青花的钴蓝更容易浸漫晕散。有的图案略有浸漫但花纹清晰,浸润的红色起烘托作用,自元代景德镇窑创烧以来,明清皆有烧造。

青花釉里红始烧于元代中期景德镇。元代青花釉里红在创烧时期烧造水平并不高,呈色也不纯正。后来烧造水平提高,能够成功地烧造出青花釉里红,无论是青花的发色,还是釉里红的呈色均较为纯正。到元代末期,随着社会的动乱,经济衰退,瓷器的烧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又出现像最初的釉里红呈色不鲜艳,甚至发灰、发黑现象,青花呈色也由明丽的靛青变为灰暗的色调。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极为稀少,在国内外传世的所谓的元代青花釉里红也存在着争议。目前比较可靠的是1965年在河北保定出土的一批元代窖藏青花器中,发现了极为精美的青花釉里红开光镂空花卉纹盖罐两件,一件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另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器为直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以下渐收,圈足砂底。此器采用镂空青花和釉里红装饰的方法。开光外用青花绘画纹饰,颈肩为缠枝牡丹纹,肩饰忍冬纹,并有下垂的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饰莲池纹,云头纹之间饰折枝牡丹纹。器腹四面有海棠形开光四个,开光内镂空浮雕牡丹、石榴、菊花、四季花卉纹。在镂空的部分以釉里红点缀花朵,青花饰叶。罐盖极为特别,蹲狮纽纹,盖面以青花饰变形莲瓣纹,下饰回纹。胎体较粗(在这样的大型器物上,胎体较粗是为了减少变形),釉面青亮,极为滋润。此器器型较大,制作精湛,镂雕精湛,无变形。青花和釉里红发色纯正,极为难得。此类工艺如此复杂、烧造技术如此精湛的器物目前世界仅有4件,其中两件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流散在国外,流散的两件均缺盖,故出土的两件元代青花釉里红大罐显得弥足珍贵。

==================================

中华古董古玩交易中心电话:13641916336

微信:203044303

QQ:203044303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定与鉴别技巧


釉里红(underglazered)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它以氧化铜在瓷坯上着彩,然后施透明釉,1300℃还原焰烧成。

但真正色彩鲜艳的极为罕见,这是因为它的制作过程复杂。这一工艺始于元代,明代达到成熟阶段,清代以后,更有所发展。

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白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装饰简单,有缠枝莲、缠枝牡丹、草叶纹等

明洪武年釉里红较为盛行,呈色浅红而带灰色。当时的器物釉面有的有纹片。除了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它均为糙底。装饰以线描为主,纹饰有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缠枝莲等,与元代的人物故事、动物、鱼藻等图案相比,就显得简单了。器型除了瓶、壶外,还有盘、碗、罐等。

清雍正时的釉里红呈色鲜红且有层次,烧造得极为成功,可谓历史高峰。当时器型有盘、碗、瓶等,纹饰以三鱼、五蝠为多见。

那么釉里红该如何鉴定呢?

第一:看其窑口,是官窑、名窑还是民窑;

第二:看其年代,是高古瓷还是宋元瓷还是明清瓷;

第三:看其制造工艺,除了本质上的工艺之外,是否有为了美观而加工的工艺;

第四:看其文化底薪及其传承历史;

第五:目前市场对其的认知程度,以及近期的一些市场走向。

元代青花瓷器仿品特征


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以下列举代仿品中的常见问题,凡具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就必定是现代仿品。

(一)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只是氧化铝含量比后者高出约1.5%,其中含有微量铁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

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过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时使用水碓粉碎外,其余均是手工操作。它与使用球磨机和真空练沿线机加工出来的现代材料相比较,无论是细度和密度都有明显差异。一般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10]

(二)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

大量实验证明,“火石红”现象的出现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坯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游离铁,二是坯体在入窑时含有足够数量的水份。只有这样,在窑炉起火升温的初始阶段,随着坯体之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将游离铁带到坯体表面形成“火石红”。

一般来讲,第一个条件属于内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备的,而第二个条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烧制前的必备条件。有的器物在烧制前已经“干透”,甚至装窑时使用的“垫饼”也已不含水分。尚若如此,所烧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现“火石红”现象。由于低档仿品的坯体内不含游离铁,仿制者就用涂抹或喷洒氧化铁锈的方法来造假,实际上是欲盖弥彰,它与真正的“火石红”和“糊米底”存在明显差异。

(三)内壁光滑无纹者: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

我们仔细观察这类器物内底靠圈足部位还会发现一圈凹下去的“注浆印”。如果是带双耳的器物,其双耳也往往是空心注浆而成,在其下方隐蔽处存在有排气孔。注浆成型工艺是在民国中期以后由欧洲传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普遍用于工艺瓷器的生产。

(四)内壁有修坯刀痕者:凡是了解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

“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

(五)具有均匀细密线状刀痕者: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铁匠煅打成型的基础上,再用磨刀石磨制而成。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钢锉传入我国。

景德镇的陶瓷工匠很快发现用钢锉加工出来的刀具要优于磨制刀具。钢锉加工刀具的刀口呈锯齿状。使用它修坯省工、省力又耐用。于是,这种加工刀具的方法在清代康熙年间迅速普及,并流传至今。与此同时,景德镇的陶瓷工匠还发明了各种形状的条刀。使用这种刀具修整的瓷坯,留有均匀细密的线状刀痕。

(六)釉色过白者:俗话说:“衣对骨必对”。这里的“衣”是指瓷器的釉,“骨”是指瓷器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质都白中泛青,特别是早期产品与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样。

这种透明釉的颜色往往与胎质有关,在烧制过程中,胎中的铁元素会在高温的作用下向釉内扩散,加之窑炉内的还原气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现出亮丽地青白色。大部分仿品的胎都含铁量不足,其釉面看上去都青色不足。

(七)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质稀薄者: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

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

(八)青花中的铁元素浮于釉表者:古代使用的“苏勃尼青”是一种天然矿物材料,其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铁与钴相互融合,均匀分布。

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斑点。它们一般不会浮到釉子表面上来,形成所谓的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也不作高温煅烧处理,所以氧化铁不可能均匀地融合在氧化钴中,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九)青花色泽过于灰暗或鲜艳者:国产青料与“苏勃尼青”比较,除铁含量偏低外,锰含量又明显偏高,前者是后者的60~300倍。如果不能有效祛除国产青料中的锰,只是一谓加铁,青花的色泽就会显得灰暗。如果直接将化学工业中的氧化钴用作青料(俗称“洋蓝”),其色泽就会显得过于鲜艳。

(十)所绘纹饰有破绽者:观察纹饰是鉴别的基础。一般来讲,仿品的纹饰与真品都十分接近,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仿”了,往往需要仔细观察才有可能发现破绽。

(十一)器物造型与时代或工艺特征不符者: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造假者追求新奇,好让收藏者摸不着头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万一是最近出白的“绝品”,可就捡了大“漏儿”了。另一种是仿制者的功夫不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觉不自觉地就作走了样。

(十二)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线条生硬或过于规整者:使用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就陶瓷成型工艺而言,现代景德镇流行的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这就是说,器物的形状主要是靠修工用刀修出的。

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有人认为是技术问题,其实不然,主要是由于现代泥料的可塑性已大不如前。由于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十三)器物的体积与重量之比明显超常者:器物过轻或过重都说明有问题,过轻者往往是采用“注浆”成型工艺。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工艺的器壁,是上薄下厚。

而前者是上下一样厚,如果器物口沿部位厚薄合适的话,下半部就显得薄了,一般又不易察觉,只有通过重量来体会。过重者又往往是由于泥料的可塑性差所至。可塑性差的泥料会给拉坯成型带来难度,薄了,器型不准,厚了又重量超标。就是仿品的壁厚与真品类型,它也会显得比真品重,因为仿品胎质的致密度一般都高于真品。

(十四)成型工艺与时代特征不符者:前面所说的“注浆”只是成型工艺中的一种。曾有一件青花条案,是用坯板拼粘而成,景德镇称作“镶活”。收藏者仅根据青花纹饰就说它是元代真品。事实果真如此,就是国宝级珍品。遗憾的是元代根本没有“镶活”这种成型工艺,只是到清代景德镇才采用“镶活”工艺。

(十五)垫烧工艺特征不符者:当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十六)表面有明显人工作旧痕迹者:要想使仿品招摇过市,就离不开“作旧”工艺。人工作旧痕迹与古陶瓷的自然旧貌有着本质区别。

(十七)采用X荧光检测,指标元素超标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釉面的光亮度会逐渐减弱,它是由于釉质本身“脱玻化”所至。为了降低仿品釉面光亮度,向釉内添加锌、锆、钛等氧化物作消光剂,是现代仿制者的常用手段之一。采用X荧光分析可以无损地检测出各种元素在胎和釉中的含量。如果上述某元素超标,既是现代仿品。

(十八)采用波谱分析,釉质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釉质本身随时间推移会产生“脱玻化”现象,又称其为老化。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必定是现代仿品。

以 青花,釉里红闻名于天下元代瓷器鉴定


瓷器工艺在元朝有非常重要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发展的转折点。这个时候传统窑址的生产并没有完全停顿,但产品质量较粗犷。这时候比较重要的是景德镇的崛起。景德镇这时候烧制成功新的品种的瓷器、青花,成为后来明清的主要瓷器品种。因而完全改变了中国瓷器的生产面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个时候由于外销需求的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更加成熟。首先我们来了解传统瓷窑在元代的发展、生产情况

元代瓷器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瓷器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创烧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设立枢府专门管理烧造瓷器,枢府烧出的白瓷为甜白釉色,被后世称为“枢府瓷”。并且此时对外贸易、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开始烧造大量外销瓷。元代盛行大量烧造的青花瓷大多数就是提供外销到中东众多伊斯兰国家。在创烧众多新品种时,并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钧窑和龙泉窑,釉色肥厚圆润,器形圆壮。很多地方都有明显吸收汉文化特点。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元代瓷器是被忽视的。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地下、地上的元瓷不断被发现,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实元代制瓷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元代的钧窑、磁州窑、霍窑、龙泉窑、德化窑等主要窑场,仍然继续烧造传统品种。而且因为外销瓷的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首先是制瓷原料的进步,景德镇窑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的变形,因而能烧成颇有气势的大型器。

其次是青花、釉里红的烧成,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所谓的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兰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的优点,一是青花的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窑内气氛对它影响较小,烧成范围较广,呈色稳定。二是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脱。三是青花的原料是含钴的天然矿物,我国云南、浙江、江西都有出产,也可从波斯进口,有充裕的原料可供使用。四是青花瓷的白地蓝花,有明净、素雅之感,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五是具有实用美观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青花瓷的这些优点,是其它瓷窑各类品种的瓷器无法与之匹敌的。它一经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使景德镇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单色釉瓷青白瓷: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主要品种。元代继续烧造,但胎、釉、造型、

装饰方法等和宋代有所不同。元代青白瓷的胎子很白,坚致,细密,胎体较厚;施釉略厚,白中透青,不透明,除了部分光素无纹的以外,也有用刻、划、印、堆塑、点彩、镂雕等方法装饰的。常见刻蚜纹饰有云龙、卷枝、卷草、牡丹、莲瓣等;或在盘和碗内心凸印朵花,堆塑常用于器盖或器身的装饰,元代青白瓷器型较多,除了日常用的盘、碗、高足杯、瓶、罐、炉以外,还有一些新器型如葫芦形的执壶、扁执壶、多穆壶、匜、砚滴、笔山等。体形通常厚重饱满,瓶、罐等器下腹和胫清瘦,盘、碗体大而圈足小,都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元代釉里红瓷器来看,在器型、胎、釉和烧造工艺上与同时期的青花瓷一样,不同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纹饰比较简单,不像青花瓷纹饰那样繁密细致。

(二)纹饰题材相应减少,不及青花瓷题材那样丰富多样。

(三)铜在高温下容易发挥,因此元代釉里红瓷器无淡彩,只有一个比较浓的色阶,并且纹饰线条常见晕散。

(四)铜彩料在烧成过程中十分敏感,窑室气氛稍有变异,便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元代釉里红瓷器呈纯正红色的很少。

最后是颜色釉的成功。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釉和蓝彩,是景德镇的烧瓷工人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的标志,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

元青花瓷器鉴定要素

(一)仓土成胎,可以提高炉温,瓷胎不易变形。

(二)胎色较白,微显青灰色阶。

(三)胎骨里面含有气空较多。鉴于手工制胎的原因,胎骨中孔隙多数是偏狭形。

(四)胎底颗粒状明显,不如明青瓷细腻

元青花的拍卖价格

LOT号拍品名称估价(万)成交价(万)拍卖日期0210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3800-3800万50400万2013-06-230083元青花人物故事罐16000-16000万22200万2014-11-300270元青花凸雕海水龙纹象耳20000-20000万25300万2014-06-080168元青花四季花卉纹八方执9000-9000万11500万2014-06-080404元青花牡丹花卉纹葫芦瓶9000-9000万11270万2013-10-27

中华古董艺术交流中心电话;15900413635

微信15900413635

QQ;2864391233

浅谈雍正青花釉里红与乾隆青花釉里红之别


青花釉里红与釉里红一样,一直是一个十分珍贵的品种。自从元代景德镇窑创烧釉里红以来,不但得到了本国人的钟爱,同时也得到了外国人的青睐。尽管元、明两代的釉里红不算成熟,但其昂贵的价位仍让人咋舌,一只32.5厘米高的明代洪武年间的玉壶春瓶在今年的6月香港佳士得拍卖出7852万港元,拍值人民币近亿元!而清代青花釉里红的价格也同样是动地惊天;就拿雍正的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天球瓶来说,近几年直线上蹿:1998年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以440万元成交,到2000年在上海的拍卖会上就涨蹿到660万元成交!事隔2年后乃又上蹿到960万元成交!现今呢?此物没见参拍,如若参拍,那还不知在收藏市场上涨到了什么价位;如若在香港或他国,恐怕得上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也说不定。

由此可见,雍正年间的青花釉里红的地位和艺术价值,完全可以说在清代的青花釉里红里是名列第一的。那究竟为什么呢?因为青花釉里红到了雍正朝方才成熟,而到了乾隆朝却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倒走了下坡路。那么乾隆年间的青花釉里红究竟与雍正年间的青花釉里红的不同、区别又在哪里呢?我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尽管乾隆年间的釉里红的水平仍极高、鲜艳明丽;但大多却偏淡不明亮甚至还带有灰暗(见图1);总体来说没有雍正时期的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那么鲜明亮丽(见图2),这就是乾隆年间的釉里红与雍正年间的釉里红的区别之一。

第二,就是雍正年间不管是青花釉里红还是纯正的釉里红,其釉里红大多有点点的绿色苔点似的釉点,仿佛点缀着雍正年间釉里红那无穷的美(见图2);而乾隆时期的釉里红、青花釉里红这种现象就基本上没有(见图1)。这就是乾隆年间釉里红、青花釉里红与雍正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的最重要的区别所在。

元代釉里红的鉴藏


元代釉里红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是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截至目前为止拍卖所收录的釉里瓷器拍品的总拍量为5328件,总成交额为172322万元。有关资料介绍,釉里红”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釉里红瓷器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

釉里随着收藏界“元青花热”的持久不衰,元釉里红更成为热中之热。元代时期的釉里红瓷器,一直都是市场上相对比较少见的高古类古陶瓷。而在收藏界一提及元代釉里红,行家们通常想到的都是玉壶春瓶或大碟,而关于方形的釉里红古瓷则相对比较罕见。

在一本收藏协会的会员藏品集刊物中,刊登了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广东文物研究会理事何满光先生所收藏的一件元代釉里红古瓷。该盆为方形,如意云头足,平沙底。盆口为长方形,四壁微向下收。胎土细腻,烧结坚密。器壁用青花绘栀子花、荷花、菊花和梅花,笔法简练洒脱,青花发色温润典雅。“该盆的器形非常独特,查阅相关图录并不多见。”何满光说。“但在1995年的中国嘉德[微博]拍卖公司的秋拍中,就有一件类似造型及纹饰也相同的方盆拍品,其估价为50万~70万元人民币。” 据何伯的仔细对比,两者有着许多的共同特征。他透露:“釉里红线绘,即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的图案花纹,这是釉里红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但由于高温铜红的烧成条件比较严格,往往会产生飞红的现象。”一般真品的古瓷气泡洞都会有相当的钙化程度,显露出时间的痕迹。穿孔气泡通过尘埃的不断累积,通常都是自然均匀地“铺垫”出来。“而新仿的古瓷,气泡往往是填平而又饱满的。”何伯说。

元代釉里红高足杯特征


1980年,江西高安元代瓷器窖藏曾出土一件元代釉里红印花塑贴蟠螭纹高足杯,其杯足亦可转动。由此可知,转把高足杯应是元代高足杯的时代特征之一。

元 釉里红彩斑贴塑蟠螭龙纹高足转杯

尺寸:通高12.6cm,口径10.6cm,足高6cm,足径5cm

造型工艺:杯身印坯成型,将杯身与把柄分为两段制作。撇口,斜壁,深腹,高足呈喇叭形,竹节状,圈足与杯身结合处无釉,涩胎一周,采用湿胎泥接,杯与杯把皆可自由转动,足中空,圈足露胎。杯身底部在成型过程中预留出所需“公卯榫”,粗细约小于把柄上部中空0.2mm,长度约为1.5cm。杯的把柄为“母榫”,上下通透,上部中空内修坯呈倒漏斗状。抖接之前的“公母榫”制作技法就此基本结束。然后在公卯榫处裹上一层草纸或棉布,并将其插入把柄中空的上部预留位置,在坯未干胎之前,用一枝大小适中的木棒从杯把柄中空处自下而上顶住公卯榫部位,用适度均力顶压公卯榫使之与杯把中空形成相等圆椎状,致上小下大而无法脱臼。转杯在窑内高温作用下,瓷胎已高强度硬化,裹夹在公母榫之间草纸或棉布已被1200°C以上的窑温所灭失,而公母榫之间裹夹预留下来的空隙,就是釉里红高足杯所需要的辘轳效果。

绘画装饰:此杯采用釉里红涂绘、模印花纹、贴捏塑相结合的手法。口沿内绘红色带状一道,下覆模印回纹一周,杯内壁依次模印有折枝梅和缠枝菊纹;杯心涂洒红斑数块;外壁贴捏塑蟠螭龙一条。

小结:此杯施青白釉,釉色泛青,湿润光泽。釉里红呈暗红色。此高足杯设计奇巧,装饰别致,胎薄型美,工艺精湛,不受传统装饰工艺的约束,以涂抹、泼的技法结合器物造型,创造出震撼的艺术效果。被专家誉为元代釉里红瓷绝品、国内外釉里红瓷器之最。当杯身旋转时红色彩斑好像天边的晚霞,映衬着杯身上的堆塑龙,似蛟龙在落霞中翻滚。综合装饰技法的效果表现的淋漓尽致,无比震撼。螭龙,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的第二子,一种无角的龙,形体似兽,可袪灾降福,原形是现实生活中的壁虎。该高足转杯还借鉴了藏族手摇传经筒的造形和结构,杯身上蟠螭龙穿孔纽应属用来穿系彩带以带动杯身转动,是草原民族用来招待最尊贵客人礼仪中的酒器。

釉里红转把杯,元,高10cm,口径7.7cm,足径3.8cm。

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以中空竹节式高足。通体施青白釉。杯身涂抹3块釉里红斑,并置一小圆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衔接,可以自由转动而不脱开。

此杯装饰斑块发色鲜艳,似晚霞般美丽,实属难得之珍品。可以任意转动的杯足更增其玩赏性。

元 釉里红梅菊纹高足转杯

尺寸:高9.6cm,口径8.9cm,足高4.6cm,足径3.9cm

造型工艺:此杯为印坯成型,直口,弧壁,深腹,高足中空呈喇叭形竹节状,足端露胎。圈足与杯底结合处无釉,涩胎一周,采用湿胎泥接,杯与杯把皆可自由转动,造成工艺过程与釉里红彩斑贴塑蟠螭龙纹高足转杯相同。

绘画装饰:该杯内光素无纹,外壁上部一侧贴饰一捏塑卷云,杯身外壁绘釉里红减笔折枝菊二枝,以菊瓣点缀其间。

釉里红是釉下彩品种之一,系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然后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因其在釉下彩绘,故称釉里红。釉里红的白地红花,色彩鲜艳,给人以热烈喜庆的感受,自元代创烧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铜对窑室内的气氛要求严格,高温下易挥发,因此烧成难度大。元与明初的制品有些呈色不稳定。明、清时烧制的釉里红色彩稳定,且更加艳丽,尤其是清雍正朝的釉里红,不仅色泽鲜红,而且成品率高。

越窑瓷器仿品的识别


越窑青瓷不论早期制品和越窑时期制品,在我国享有崇高声誉。在唐代为我国“南青北白”制瓷格局中的“南青”之代表,是唐代六大名窑之冠,晚唐、吴越、宋代早期又是“贡窑”中心地,“秘色瓷”的主要产地,秘色器又是越窑制品中的佼佼者,因此,文物、博物馆和社会上的收藏家,他们历来把越窑器,作为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在国外,也有越器制品拍卖,一件越窑秘色瓷价格之昂贵也是众所周知的。正由于昂贵,收藏者又想得到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仿制的越窑青瓷,不声不响地问世了,这些仿制者依仗物以稀为贵,投人所好来骗取钱财。

1、 越窑仿品流传广

在五十年代,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品中,曾发现一件鸡壶,仿者以五代越窑面貌设计,全器施青中泛灰釉,松子状支烧印痕。这件器物造型逗人所爱。但仔细推敲,造型在越窑制品中,显得不伦不类,泥点支烧是唐式,露胎地方是白色,拉胚成型,在壶身中没有旋纹,光滑如新。这件仿品无疑是解放前制造的。目前,仿造者,不但有早期越窑的西晋人物堆塑罐、东晋鸡头壶,而且还有唐越窑的执壶、玉璧底碗等等,制作后再入土,或作成旧器状。但是仿制者疏忽胎体,无法作成灰白,入土开片泥痕也新鲜可见,支烧泥点特征无法体现,与真货一比原形毕露。

盘,仿品流传不少,宁波有一位收藏家,收藏一只龙纹盘。该盘造型、釉色都与宋盘接近,龙爪有五个。五代北宋之际龙纹和辽和统十三年龙纹大盘,均未见五爪。此器五爪,色过于青鲜,支烧不合宋式,仿者虽化了不少心机,但假的总是假的。这类盘在民国时期流通较多,其中一件底下刻“太平戊寅”款,支烧使用了八个泥圆形坨支烧,烧成后,土黄色的泥坨粘在底足上。此类器不仅“太平戊寅”字体不象,支烧泥点也断然不同。其最大的漏洞,是忽略了支烧泥点的形式与排列,这类器物在20世纪30年代仿的数量最多,流传亦广。这里仅仅略举一二,由于目前仿品甚多,收藏者必须认真识别,才不会上当受骗。

2,仿制器物的特点

(1) 效仿造型。仿制品中造型大多按照出版的《文物精华》、《国宝大观》等有关照片制作。因此,外观上初看近似者多,由于仿者,不了解造型装饰的主题思想与寓意,仿制中毛病百出。所以在鉴定中,从局部入手,对制品造型进行总体审核。

(2) 临摹纹样。纹样反映了每个时代,人们的信仰、风俗与时代特点。由于不理解思想内容,仿造的图案线条不可能流畅,构图远不如原作。

(3) 装烧工艺。装烧工艺每一个时代,因使用装烧工具不同,所遗留的印痕特征也不一样,尤其是支烧印痕的形式与排列规律也不同,仿制者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细节。有的印痕作假涂上去,有的粘上去,一洗刮就显原形,因此,是否胎体烧制过程中反映的印痕,是鉴定支烧的一个标尺。

(4) 釉色的鉴别。由于仿者不了解越窑各时期生产制品的配方化学成分。仿者只是凑合釉色,加上窑炉均用液化气与电炉烧制,因此,无法对火候的气氛理解与掌握,所以仿品青色光亮漂浮,有的用开水冲洗就泛色。

(5) 体胎的仿制。胎体所呈的色泽与所用的原料有关。现在仿者大多用高岭土,古代使用的是古代的瓷土,两者所显露胎体呈色就不同,一个灰胎,一个白胎,辨别较容易,实际上也是仿制品的一个特点。

(6) 成型工艺。成型工艺这里指的是拉胚。除动物造型捏塑外,这恰恰为识别真伪越窑的一个关键。仿品成型中只注意了外观,忽视了内壁旋纹,底部的线割痕。仿者多模制,内壁光,这又为识别仿品提供了证据。总之,仿品在造型、纹样、釉色上是十分敏感的,我们要抓主要的,对全器进行细审,才不会失误。

四、越窑制品的鉴赏

越窑是大唐帝国著名的一个瓷种,为唐代六大名窑之首。因此,在唐代越瓷已跻身于金银珠宝、丝绸绫罗之行列,被最高统治者,列为供奉神灵的珍贵品之一。唐代越窑青瓷,不仅是艺术制品,而且是生活的实用器,深受国内外各阶层的喜爱,所以唐代文人学士,对越窑青瓷的咏诗赞赏屡见不鲜。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明确赏评"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为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可见越瓷质佳,成为茶具中的精品。正因为越瓷有如此身价,所以赞颂越瓷的诗人也特别多。现略举一、二。

皮日休《茶瓯》中云:“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不仅赞美越瓷造型规整、圆滑,制作轻巧精美,而且想像丰富,比喻绝妙。孟郊的《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诗中云:“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诗人将蒙茗喻为“玉花”,把越瓯比作柔美多姿的“荷叶”,可见越瓯造型之美。徐夤诗中云:“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水盛绿云”。可见越窑青瓷茶碗形质之秀美。施肩吾的《蜀茗词》中云:“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许浑的《晨起二首》中云:“蕲簟曙香冷,越瓶秋水澄”。《夏日戏题郭别驾东堂》亦云“散香蕲簟滑,沉水越瓶寒”。郑谷《题兴善寺》中云:“藓侵隋画暗,茶助越瓯深”。韩握( )《横塘》中云:“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陆龟蒙《子夜警歌二首》中云:“镂碗传绿酒,雕炉熏紫烟”。这些诗人不仅歌颂越瓷中的制品造型之秀丽,纹饰之优美,而且为收藏者赏瓷、品瓷,提供了诗文记实。

由于越窑所产青瓷,曾经风靡一时,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目前,日本、韩国、朝鲜、阿曼、巴 林、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埃及、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美国、意大利等国家许多博物馆,都收藏有出土的唐宋越窑青瓷器。在国内有45个国家的文博等单位,收藏了越窑青瓷制品。全国广大地区的古玩爱好者、收藏家,收藏了不少的越窑青瓷器。这为鉴赏、研究著名的越窑,为繁荣文化白花园,创造了条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