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浅说一一瓷器品种

陶瓷文化:浅说一一瓷器品种

陶瓷文化 古代瓷器的品种 陶瓷艺术

2021-07-06

陶瓷文化。

不同的工艺生产出不同的瓷器品种。其实所谓工艺不同,可以具体到,胎釉不同,造型不同,釉色不同,工艺不同,烧结温度不同。

举个例子:

釉料不同:有透明釉、乳浊釉、半乳浊釉、亮釉、白亮釉、无光釉、结晶釉、裂纹釉等等。

wWW.TaOcI52.Com

亮釉

《无光釉》

《结晶釉》

《裂纹釉》

釉色不同:釉料组成不同而烧制出白釉、黄釉、蓝釉、孔雀蓝釉、酱釉、紫金釉、铁红釉、铜红釉、铁青釉等等。

白釉《明永乐甜白釉高足碗》

黄釉《康熙黄釉暗刻莲纹碗》

蓝釉《元蓝釉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

烧成温度不同:低温釉(1200℃)。

烧成方式区分:快速烧成釉、传统釉、一次烧成釉(坯与釉同时一次烧成)、二次烧成釉(坯先素烧,二次施釉后再一起烧成)。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浅说粉彩瓷器


粉彩瓷器

去年6月,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瓷器工艺品翡翠钻饰”专场以逾一个亿的成交额圆满收场。在352个把耀眼夺目的“宝物”中,一件清乾隆时期的八仙过海图盘口瓶脱颖而出,遭到藏家们的“穷追猛打”,经过30多轮激烈角逐,最终以5280万元成交。不但高出估价13倍有余,而且占全场成交总额的一半以上,创造了中国内地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这件艳压群芳的瓷器不是青花,不是斗彩,而是有着近300年历史的粉彩瓷器。

粉彩梅花图瓷鼻烟壶(清乾隆)

后来居上

17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怀揣各种新奇的洋玩意纷纷来华,“西洋画珐琅”工艺由此传入我国。这给294年前一位专为中国皇帝烧制瓷器的官窑匠师带来了灵感,他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和珐琅彩多色阶的配制工艺施画于瓷胎上,创烧出了“粉彩”这一釉上彩瓷新品种,为中国瓷器家族平添了重要的一员,这一年正值康熙五十二年。

釉上彩是相对于釉下彩而言的。所谓釉下彩是指瓷器成型后直接在瓷胎上绘画,然后再在上面罩一层透明釉,放入窑内烧制,因为彩绘在透明釉下,故名,如青花瓷器。而釉上彩正相反,它是在釉上施彩,或者山水,或者花鸟,或者人物,然后再入窑烧制。

虽然“粉彩”较其他彩瓷出现较晚,但它一亮相便以笔意隽逸、色彩粉润、格调高雅取代了五彩和其他彩瓷的地位,成为清代彩瓷中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品种,即便是仅三年一朝的清末宣统时期,粉彩瓷器精品仍有涌现。

“粉彩”为康熙晚期初创,因而工艺不成熟,流传下来的实物极其稀少,且绘画内容比较简单,留白较多,给人的感觉疏朗典雅,完全不像后来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宛若浓妆艳抹的贵妇。

粉彩瓷器的黄金时代是雍正和乾隆时期,无论是造型、胎釉,还是彩绘图案,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这与皇帝本人对粉彩瓷器的喜爱密不可分,他们不惜工本,不吝精力,亲自参与到粉彩瓷器的艺术创作中,草以图稿、亲临督导。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常对粉彩器物的用途、型体、花纹有亲自批示,制作前的画样经他审查后才能烧制,而款识及配合纹饰的诗句等都须经过他的御批。对于监工不力的督陶官,他还会让其为一些烧制不合要求的粉彩瓷器“买单”,这在清宫档案中有所记载。

粉彩之美

粉彩瓷器自创烧以来一直兴盛不衰,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不论官窑还是民窑均有大量作品涌现,这与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及所营造的中国传统绘画意境之美是分不开的。

在“粉彩”没有被发明前,我国瓷器都是单线平涂,所作图案缺乏立体感。但自从那种被称作“玻璃白”的有乳浊作用的白色粉料加入之后,中国彩瓷的画貌焕然一新了。

其做法是在烧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然后再施彩,或者直接用“玻璃白”与其他彩料混合,这能使各种色彩“粉化”,一个颜色可以分出多个色阶,红的可变成粉红,绿的可变成淡绿,黄的可变成浅黄,任何颜色在辅以不同量的“玻璃白”后都可获得一系列深浅浓淡的色调。正因为如此,粉彩瓷器才能以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施彩,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粉彩都可将其完美地表现出来。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人物、花鸟、山水等,层次极强,纹饰清晰,明暗深浅有序。

这是粉彩瓷器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也是“五彩”和“斗彩”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拿“斗彩”来说,它的红就是纯粹的红,没有粉红或其他过渡色,显得十分单一,而粉彩则可深可浅,可明可暗,完全是自然界的真实体现,比如粉彩瓷器上的蝴蝶,不仅翅膀上的色彩和细微光泽变化清晰可见,更营造出齐白石所绘昆虫的水墨之美。

雍正粉彩

纹饰

粉彩花蝶纹瓶(清雍正)

以花卉草虫蝴蝶为多,其次是人物故事、动物、山水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呈色淡雅清丽。

由于御窑厂所在地珠山遍种娇艳的虞美人花,故而促进了立人纹饰的流行。

人物画上,常以刀马人物、西厢记故事为题材,背景多衬以中国古典家具几案、棋桌、绣墩等。

山水画则常以当时流行的“四王”的绘画风格为主。

粉彩雉鸡牡丹纹盘(清雍正)

器型

多为生活用品及陈设品,造型极为丰富,尤以绘画精致的盘、碗、瓶多见。

器物无论大小,形体线条变化委婉,造型秀丽,比例协调,仿佛多一分嫌肥,少一分则瘦的美少女,一改康熙瓷器浑厚之风。

民窑粉彩瓷器器型主要有碗、盘、瓶、笔筒、香炉、塑像等。

粉彩牡丹纹盘口瓶(清雍正)

乾隆粉彩

器型

除瓶、罐、盘、碗等传统器型外,又创新转心瓶、转颈瓶、灯笼瓶等。

此外,鹿头尊也是乾隆时期常见的品种,因器型像倒过来的牛头或鹿头而得名。

民窑粉彩传世数量较多,常见器型除瓶、罐、盘、碗、杯、碟外,文房用具及仿生瓷也有许多。

粉彩勾莲纹天球瓶(清乾隆)

纹饰

乾隆粉彩纹饰精致繁缛,显得过于浮华。大量采用缠枝宝相花或洋花作为主题纹饰,加饰夔龙、夔凤、蝙蝠或缨络、八吉祥等,组成各种祥瑞吉庆、美意延年内容的图案。

此外,还有西洋人物、百鹿、婴戏、仕女、缠枝花、高士图、海屋添筹、进宝图喜庆祥和的纹饰。

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清乾隆)

粉彩开光人物茶壶(清乾隆)

粉彩雕镶荷叶香橼盘(清乾隆)

木纹釉粉彩牡丹纹书式墨床(清乾隆)

黄地粉彩勾莲纹大尊(清乾隆)

嘉庆道光粉彩

黄地粉彩勾莲开光“万寿无疆”碗(清嘉庆)

粉彩“御窑厂图”双耳大瓶(清道光)

器型

嘉庆时期粉彩瓷器造型基本沿袭前朝,富丽堂皇,繁花似锦。新器型有粉彩帽筒,鼻烟壶、盖碗等。但是,造型不及乾隆时期秀美,比例失调,色阶不明显。

道光时期粉彩瓷器瓶类等陈设器普遍造型粗笨,但小件器物制作十分雅致,尤以粉彩蟋蟀罐和鼻烟壶最为出色。

纹饰

嘉庆时期粉彩瓷器纹饰官窑仍以龙凤纹为主,花卉、瓜果入题也很多。民窑纹饰则出现了以“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等以风景,并附有墨彩题诗的瓷板画。

道光粉彩瓷器的纹饰出现了过去少见的斗鸡戏狗、鸽子、鹦鹉、蝈蝈、蟋蟀等图案,民窑中则流行一种称之为“百子龙灯”的戏婴图案

浅说广彩瓷器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以其“绚彩华丽,金碧辉煌”而闻称于世,深受欧美等国喜爱和欣赏。三百多年来,五彩一直是我国外销陶瓷的主要商品之一,堪称中国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枝瑰丽花朵。

“广彩”始于清代康熙晚期,在三彩、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各种彩瓷艺术的影响下脱颖而出,盛于乾隆、嘉庆,流传至今。“广彩”瓷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广东作为对外贸易港口所具有的条件,广彩远销西欧,得到各国皇家、贵族等上层人士的赏识,成为必备的装饰与日常用瓷。产品常见于西欧皇家宫殿与博物馆,造型、纹饰多以西方所需的定式制作,具有浓重的西方文化艺术色彩。但装饰内容极富华夏特色,喜饰花卉锦簇、山水、写实庭院景色,乃至清装人物等。现按时代、纹饰特征、制作程序、与粉彩等的区别对广彩加以介绍。

广东省博物馆历来十分重视对“广彩”的征集和研究,迄今已收藏自雍正以来各时期“广彩”瓷器百余件套,是国内“广彩”瓷收藏最多的博物馆。

1.外销促成的创烧阶段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外国商船随之增多,外国人重华瓷,在广州汀货或来样加工,因而促进了广彩瓷器的生产和发展。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是广彩初创阶段。师傅、颜料、素瓷都来自景德镇彩瓷纹样或来样加工,广彩的特色不太明显,国内流传下来的实物很少,即使见到了也不以为是广彩。雍正广彩山水人物纹盘为该时期精品之—。

2.特色初具的形成阶段

约在乾隆、嘉庆时期,广彩瓷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得到社会上的承认,“广窑仿洋瓷烧者,甚绚彩华丽”的基本特征已有记载,采用西洋红、鹤春色、茄色、粉绿等,使广彩瓷像换新装一样,多姿多彩。在画面上除参考传统绘画外彩,仿造西洋画法或按来样加工已逐渐成为广彩特有的制作风格。如:乾隆广彩花卉六棱扁瓶为该时期精美作品之一。

3.绚彩华丽的成熟阶段

清道光至光绪时期,广彩达到了成熟阶段,它既吸收了传统工艺,亦吸收欧美的艺术精华,形成了自己风格。其特点是绚彩华丽、金碧辉煌、构图丰满、繁而不乱。颜料从初期的几种增加到十几种,花式设计从零碎、分散、独立的纹样组合,逐渐完整起来,如“织金人物羽毛”、“散花花雀”等构图的批量或整套生产。同治广彩锦地开光人物花瓣口瓶为该时期典型器物之一。

4.文人画家广彩

清末至民国初年,广彩瓷器由于知识界和画家的参与,使之创新并出现一批新彩绘组织,如广东博物商会、羊城、芳村、化观瓷画室等铭款。岭南画派的创始人知名画家高剑父、陈树人等创办的广东博物商会,在广州河南宝岗附近的宝贤大街的一间旧式大屋内,开设了绘画和彩瓷艺术室,后又合股建立了“广东博物商会”,他们一面从事彩瓷的研究和生产,一面从事革命活动。如,高奇峰、潘冷残、陈树人合画的“冷月栖篁”盘,据说是,“奇峰画雀,冷残画竹,而陈树人补冰轮”,是件十分难得的辛亥革命时期的纪念物。

广彩工人在20世纪初,还曾在石湾陶器上进行了加彩的尝试,如清末石湾陶胎广彩人物花蝶纹六角花盆,为该时期广彩在石湾陶器上画彩的典型作品。

5.色彩斑斓的现代阶段

解放后,从港、澳同穗参加祖国建设的—批广彩技术人员和内地的技术人员共六十余人组织起来,成立广彩加工厂,后又改为“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产品全部外销。改革开放前期,广彩厂步入欣欣向荣的大好时期,1985年广州彩瓷厂与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举办“广州织金彩瓷三百年名瓷展”,展出广彩历代精品。新时期的广彩,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向多元化发展,出现了多重性装饰,色上色、色上描金、堆彩、堆金、多种色地描花等都是创新的新技法。20世纪90年代新彩瓷工艺得到广泛使用,国营、集体、私营、合资、外资等各种体制的广彩厂建立,彩瓷事业空前繁荣,市场既外销也内销。现代许恩福、张兆棠创作的广彩织金彩绘元宵图瓶,可谓现代较精致的代表作品之一。

6.广彩与五彩、粉彩瓷器的区别

五彩、粉彩和广彩的名称不同,颜料也有区别,文献记载也多不同,现摘录数则于下:《陶雅》云“康窑蓝绿皆浓厚,故曰硬彩,雍窑则浅淡而美观,有粉故也,其无粉者亦羼以他质之淡汁。”《饮流斋说瓷》曰:“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色彩甚浓,釉箔其上,微凸起也。软彩又名粉彩,谓色彩深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逸。”以上两例,不难看出,康熙五彩的红绿彩色甚浓厚,故曰硬彩,雍正粉彩是有粉匀之,浅淡而美观,曰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中国的瓷器》一书把五彩和粉彩的区别说得较为清楚。文曰:“古彩与粉彩,都统称五彩。古彩为我国的传统装饰,在技法上是单线平涂,呈色方面则浓艳而不刺目使用颜料也是就地取材。

浅说古代陶瓷灯具


以火为光源的灯具有着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人类所使用的第一堆篝火,也就是先民们发现的第一个照明光源。随着岁月的流逝,先民们发现簧火不能移动,遂逐步发明了火炬。这种火炬严格讲,还不能叫灯,只能说是灯具的的前身。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器》有“瓦豆谓之登”,古代称灯为“镫”,“镫”、“登”通用。最早的镫由豆发展而来,豆是新石器时晚期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陶制餐具,上面敞开浅盘,中有高柄,下面为喇叭口形圈足。我们的祖先在豆的浅钵中置灯芯和油脂来照明,从此,这种“镫”流传数千年,成为人类光明的使者。中国最早的灯具始于战国,大量考古资料证明,战国时期的灯具,结构完善,造型优美,主要是青铜灯具。故“镫”字从金旁,“登”字下部为“豆”、说明最早的灯为豆形。

两汉时期,灯具的制造得到了迅速发展,以青铜为主的灯具无论在造型、装饰、工艺和制作上都已十分成熟,出现了像“长信宫灯”、“错银牛灯”等闻名于世的稀世珍品。这期间,青铜灯具继续盛行,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主流,这时期的陶质灯多出土于汉代中小型墓中,主要流行于中下阶层,尤以豆形陶灯、俑形陶灯最常见。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青铜灯具基本消失,陶瓷灯具主要是瓷灯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整体造型上看,一是多带有承盘形座。二是人物器座减少,动物器座增多。三是用单休碗、盘和钵作为灯盏逐渐增多。四足出现了节能和防风灯具。陆放翁在《斋居记事》中说“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碗最省,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闻名中外的这种代夹层注水降温的省油灯,是宋代的一大发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在门常生活中都注意点点滴滴的节能效果,显示出匠心独具的聪明才智。唐代制造了很多唐三彩灯、白瓷灯。并流行一种具有插置烛把和承托油盏的两用灯具,称之为灯台和烛台。这可从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看出这种蜡烛灯在唐代已广泛流行。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陶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灯具和烛台的种类和质地更加丰富多彩。富丽堂皇的官窑灯具和宫灯的兴起,开辟了我国灯具的新纪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间灯具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灯具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不仅是照明工具,同时也是供人欣赏的工艺品。

各朝代的灯具主要是以植物油脂为燃料的,延续了几千年。19世纪后期,煤油传入我国,20世纪初煤油灯在我园广泛流行。这期间煤油灯和植物油灯在我国并行。然而在广大偏僻的农村,仍以植物油灯发出昏黄的光亮。l882年上海首先安装了电灯,在后来的几十年间,电灯逐步取代了油灯。以火为光源的古老灯具,逐步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领域,走进了博物馆。

清代瓷器的品种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烧炼中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烂绚丽的"窑变"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缸豆红最为著名。

■唐窑和唐英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镇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57种;彩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而且"规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从"古札器尊鼎卤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应有尽有。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3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显著的督陶官。他悉心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还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

■近代的景瓷生产

花有荣枯,月有圆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后,景德镇瓷业生产就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现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雅片战争之后,战乱很多、政局动荡、外资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推残。延续500多年的御器厂也随着清祚的倾圯而寿终正寝。民国时期,社会仍不安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日寇飞机的轰炸,坯坊窑房大面积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33座,处于奄奄一息境地,整个瓷业陷入低谷。一直到解放前夕仍无起色。不过,在这不景气的年代里,瓷业生产操作方面却有所进步,技术上有所革新,出现了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施釉等。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这标志着景德镇陶瓷业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而且有不少创新,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煤代柴烧造等。

陶瓷品种知识——白陶


用白粘土作胎烧成的陶器,因其胎中氧化铁含量低,仅约1.6%左右,所以烧成后胎呈白色。白陶最早见于湖北大溪文化汤家岗遗址,至仰韶文化晚期、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比较流行。商代中晚期白陶得到较大的发展,不仅黄河流城的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商代墓中常有出土,而且在长江流域的湖北盘龙城、江西清江筑卫城也都有发现。西周以后各地几乎均不见白陶。大汶口文化的白陶以坩子土为原料,胎土有的较粗,烧成后呈白色或粉色,也有的呈黄色。此时白陶基本采用轮制成型,器形复杂者采用分部位制坯,然后用泥浆粘接成型。如筒形柄豆,豆盘与柄先分制,然后粘接,修坯,经修饰后不见接痕。此时主要器形有袋足鬶、三足盉 、宽肩壶、筒形豆。这个时期的白陶以素面为主,个别鬶 、盉腹部贴有附加堆纹,既起加固作用,又有一定的装饰效果。商代晚期白陶得到较大的发展,胎土选料精,胎质细腻。个别白陶以高岭土为原料。器物成型均为轮制,器壁薄厚均匀。大、中、小墓中常有白陶随葬。据考古发掘出土的白陶器分析,商代白陶大体分粗细两种。粗者为小型墓葬中的鬶、盉、斝、爵、罐等生活用具,其工艺粗糙,器形不甚规整。细者多见于安阳殷墟大中型墓葬,有鬶 、盉、斝、爵、罍 、壶、卣、觯等。这些白陶不仅造型好,而且制作工艺要求极精。如安阳殷墟出土牺首雷纹白陶罍,制作得几乎与当时贵重的青铜器一样庄重精美。商代晚期白陶纹饰除常见的附加堆纹,还有拍印的绳纹、刻划的人字纹,有些细白陶壶等器身出现仿青铜礼器的纹饰,如饕餮纹、夔龙纹、蝉纹、云纹、变形云雷纹等。安阳殷墟出土、现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牺首虺龙雷纹白陶罍,即刻有3层纹饰,双鼻及双耳为贴塑兽首,其肩宽而圆,刻有4条夔龙,腹部刻有雷纹,雷纹中剔出虺纹。精美的造型、繁缛的图案,代表了商代白陶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白陶虽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昙花一现,但它确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为瓷器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无愧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

陶瓷品种知识——瓦当


陶质建筑构件,是古代建筑物檐头筒瓦前端的片状瓦头,有遮挡风雨侵蚀、保护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瓦当源于中国,日本、朝鲜的古建筑物上也普遍使用。始见于西周中晚期,陕西扶风西周中晚期召陈建筑遗址发现的大量瓦当,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瓦当。瓦当直至明清时代仍被沿用。瓦当一般用黄土烧成,因胎厚、烧制时间较长,火候较高,故胎质坚硬呈铁灰色,色泽表里如一。瓦当初为半圆形,战国晚期出现圆形,秦汉时圆形逐步代替半圆形。半圆瓦当的制法是先用泥条制成圆片形瓦头,然后在瓦头边缘盘筑成筒,再用细绳或竹、木刀将圆筒剖成两半。战国至秦时的圆形瓦当,最初是先制出瓦当心,然后用泥条粘压在筒瓦上;后期采取瓦当心与边轮一次范制成,接于筒瓦上。这个时期的瓦当边栏窄,当面小。汉代瓦当采取整体结构一次成型,瓦当边栏宽,当面最大。由于时代与地域不同,瓦当在式样与纹饰上也存在着明显差别。陕西省扶风县召陈衬出土的西周中晚期半瓦当大部分为素面,也有些刻划粗绳纹、细绳纹及重环纹。战国时期瓦当各地出土不少,多数带花纹或文字,燕国以饕餮纹为主,齐国以树形纹最多,周也以饕餮纹为主,但以简化,仅突出其双目。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咸阳、临潼、西安出土的大量瓦当正是极好的例证。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灵、双獾、夔凤、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画面写实与写意相融,图案构思设计巧妙,有将画而一分为二,也有一分为四的,在对称中求变化,均衡自然,富于生气。汉代瓦当艺术达到顶峰。纹饰题材有四灵、翼虎、鸟兽、昆虫、植物、云纹、文字及云与字、云与动物等。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带字瓦当有一字至十二字不等,内容有吉祥语如“长乐未央”、“与天无极”等,也有标明建筑物宫毁、署、陵寝等名称与用途的。图案大都表达某种理想和意愿。魏晋南北朝瓦当的当面较小,纹饰以简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瓦当纹饰出现忍冬与莲花。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宋代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陶瓷品种知识—白陶


用白粘土作胎烧成的陶器,因其胎中氧化铁含量低,仅约1.6%左右,所以烧成后胎呈白色。白陶最早见于湖北大溪文化汤家岗遗址,至仰韶文化晚期、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比较流行。商代中晚期白陶得到较大的发展,不仅黄河流城的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商代墓中常有出土,而且在长江流域的湖北盘龙城、江西清江筑卫城也都有发现。西周以后各地几乎均不见白陶。大汶口文化的白陶以坩子土为原料,胎土有的较粗,烧成后呈白色或粉色,也有的呈黄色。此时白陶基本采用轮制成型,器形复杂者采用分部位制坯,然后用泥浆粘接成型。如筒形柄豆,豆盘与柄先分制,然后粘接,修坯,经修饰后不见接痕。此时主要器形有袋足鬶、三足盉、宽肩壶、筒形豆。这个时期的白陶以素面为主,个别鬶、盉腹部贴有附加堆纹,既起加固作用,又有一定的装饰效果。商代晚期白陶得到较大的发展,胎土选料精,胎质细腻。个别白陶以高岭土为原料。器物成型均为轮制,器壁薄厚均匀。大、中、小墓中常有白陶随葬。据考古发掘出土的白陶器分析,商代白陶大体分粗细两种。粗者为小型墓葬中的鬶、盉、斝、爵、罐等生活用具,其工艺粗糙,器形不甚规整。细者多见于安阳殷墟大中型墓葬,有鬶、盉、斝、爵、罍、壶、卣、觯等。这些白陶不仅造型好,而且制作工艺要求极精。如安阳殷墟出土牺首雷纹白陶罍,制作得几乎与当时贵重的青铜器一样庄重精美。商代晚期白陶纹饰除常见的附加堆纹,还有拍印的绳纹、刻划的人字纹,有些细白陶壶等器身出现仿青铜礼器的纹饰,如饕餮纹、夔龙纹、蝉纹、云纹、变形云雷纹等。安阳殷墟出土、现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牺首虺龙雷纹白陶罍,即刻有3层纹饰,双鼻及双耳为贴塑兽首,其肩宽而圆,刻有4条夔龙,腹部刻有雷纹,雷纹中剔出虺纹。精美的造型、繁缛的图案,代表了商代白陶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白陶虽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昙花一现,但它确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为瓷器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无愧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

陶瓷品种知识——彩陶


装饰着彩绘图案的陶器,是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一种精美的陶器。主要特征是在陶胎上描画红、黑、赭、白等色的彩绘,经过压磨,然后用火烧结,作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们的日常用具。中国北方生产彩陶最早的是距今约7000年的河北磁山文化,南方最早的是浙江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彩陶生产遍布各地,比较着名的,中原地区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长江上游地区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黄河中上游地区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黄河下游地区有大汶口文化等等。常见的彩陶器物有饮食器、盛储器、汲水器等,如钵、碗、盆、盘、杯、罐、瓶等。一些文化遗存中有少数炊器如夹砂陶罐也有简单的彩绘纹饰。彩陶不仅是实用品,而且是有很高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彩陶上的彩绘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图案和写实绘画两大类。图案主要包括植物花纹和几何形线条。人们在长期的采集与农业劳动中熟悉了许多植物,创造了变化多端的植物花纹,不但枝叶、花瓣、籽实等配置得体,匀称相宜,而且以各种形状表现出来,构成种种图案。几何线条的形状也很多,如水波纹、垂幛纹、平行条纹、弧线三角纹、圆圈纹、方格纹、葫芦形纹、锯齿纹、人字形纹等。图案结构优美,富有韵律感。许多纹样如水波纹、绳纹、网格纹,是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片断,反映出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彩绘中的写实形象虽少,但艺术价值很高,已经发现的有奔驰的野鹿,独立的云鹤,飞翔的野鸟,同窝对嘴相戏的雏鸟,长嘴啄鱼的猛禽,张口露齿吞噬食物的大鱼等;还有人面与成群鱼纹的组合,有伸肢爬伏的蛙类,屈肢爬伏的大龟,游划行进的小虫,这些艺术形象反映了当时渔猎经济和种植经济的情景。只有在长期生产实践的活动中,仔细入微地观察生活,才能创造出如此优美而写实的作品。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彩陶器上的人像,滚圆的头形,戴尖顶饰物,细长的弯眉,双眼眯成一条线,倒丁字形鼻子,嘴作上下对顶的三角形,紧连耳部还各有一条小鱼,生活趣味浓郁而有神秘感。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彩陶上也有人物、动物形象。彩陶显示出中华民族祖先无穷的创造力,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史和美术史极为重要的资料。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文化:浅说一一瓷器品种》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文化:浅说一一瓷器品种》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