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蔡径古龙窑 一座400多年没断过炉火的古窑[图]

陶瓷文化:蔡径古龙窑 一座400多年没断过炉火的古窑[图]

陶瓷文化 怎样鉴别古瓷器的年代 古瓷器鉴别

2021-07-12

陶瓷文化。

400多年没断过炉火的蔡径龙窑正准备烧制陶瓷

搬运茶壶上山进窑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

给茶壶上釉

近800年前,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把德化瓷器带回意大利,珍藏于威尼斯市的马可宝藏所。历史上,欧洲把德化瓷器称为“马可波罗瓷”。

千百年前熊熊的炉火已渐渐熄灭,但德化的蔡径村却幸运地保存着一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古龙窑——蔡径龙窑,这是全国仅存的最完好、仍在使用的中国瓷器传统工艺活标本。

10多年前,德化县大量的龙窑都被封了,蔡径龙窑也差点被电气化。如今,德化瓷烧制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下来的蔡径龙窑便成了“宝贝”。

相关阅读

陶瓷文化:宜兴第一座隧道窑诞生记


隧道窑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窑炉,具有产量大、质量好,节约燃料,生产效率高等优点。窑炉内设铁轨,陶瓷制品就像一个个小旅客,坐在一部部窑车上,车子首尾相连,形成一串,由油压顶车机的推动,在隧道内行驶,窑的两边设有几对燃烧室,供给窑的热量。制品在窑车上沿隧道运行时,炽热的燃烧气体迎面而来,使制品温度升高,一直升到1300℃~1400℃。

紫砂器在隧道窑内经历了预热、烧成、冷却的全过程。

制品在温度和气氛的作用下,发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及化学变化,终于由泥坯变成了陶瓷器。当这些成品驶出隧道,开窑工人就把它们一个个从窑车上抱下。窑尾一车成品到站,窑头就有一车制品进站,两者是同时进行的,隧道窑就是这样日日夜夜、连续不断地运转着,工作着,烧造出大量的陶瓷制品。

陶瓷文化:宜兴古龙窑文化园开工建设 重现宜兴陶瓷文化


宜兴古龙窑文化园日前在该市丁蜀镇开工建设,经过修葺后的老龙窑将以鲜活的场景再现历史上的窑场风貌。龙窑是中国祖先的智慧创造,以其形状像古人所说的长龙而得名。宜兴制陶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据宜兴县志载,西周时期,宜兴就出现了圆形升焰窑,唐代中叶向龙窑演变,其烧成过程也演绎成了预热、烧窑和冷却等诸阶段。前不久,宜兴古窑址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前墅龙窑和此次列入古龙窑文化园建设项目的原均陶厂古窑是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老龙窑。龙窑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用砖筑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弯状隧道,由窑炉头、窑床、窑尾构成。据当地城建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整个项目建成后,范蠡制陶于台山村的紫砂雕塑也将出现在人们眼前,古龙窑将“烧”给游客看,让游客深刻感受宜兴陶瓷文化。古龙窑文化园所在的位置是丁蜀镇的青龙山和黄龙山,其中,黄龙山是出产紫砂土的名山,紫砂工艺品蜚声海内外,源头就在此地。前不久,由高级工艺师凌锡苟创作的大型紫砂雕塑《紫砂之源》已经完成。

陶瓷文化:2300多年前的古窑成景点


“以陈列馆的形式,来展示战国窑址的地位,项目虽小,但意义大。”昨天,在富盛战国窑址陈列馆方案专家评审会上,来自省考古所的研究员陈元甫,对富盛镇通过文化创新等办法来提升乡村旅游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战国窑址发现于1978年,1997年被列为省文保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文保单位,是我县“国”字号五大文保单位之一。作为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我国最早龙窑,在中国陶瓷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但一直沉睡至今,一般人看到的只有保护区内的“松树+石碑”,不能欣赏越瓷的“千峰翠色”,难以了解深厚的文化内涵。今年,富盛镇在发展乡村旅游中,把战国窑址作为富盛镇“十大景点”之一,并命名为“越瓷溢翠”。目前,他们启动了陈列馆的规划建设工作,今年将投资200多万元,在窑址南侧,建立一座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的外墙古朴的小型博物馆,集中展示古代的原始青瓷、印纹陶器和陶艺的展示交流等,从而生动再现富盛战国窑的魅力和文化。

陶瓷文化鉴赏-龙窑


窑炉形制之一。以粘土或砖坯、砖依、砖依倾斜的山坡建筑而成,因形如龙身而得名、是南方地区流行的烧制陶瓷器的窑炉形制。由窑门、火膛、窑室、排烟孔等部分组成。拱形顶,整体平面很窄的长方形,与地面有一定的夹角、火焰由下部的窑头至上部的窑尾,与窑身平行流动。龙窑出现于商代。浙江上虞李家山发掘的一座保存较好的龙窑遗迹全长5.1米,倾斜度为16°,建筑简陋、结构简单。这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印纹硬陶,又烧原始青瓷,就是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此后,龙窑逐渐增长,倾斜度和结构不断改进,至东汉中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三国时期龙窑长度已超过10米。两晋时期发明了分段烧成技术。南朝时期倾斜度、结构渐趋合理,隋、唐时期完全成熟,长度一般在20~30米左右。宋、元时期长度显著增加,有的整体斜长竟达135.6米。这个时期由于窑炉长,为了达到良好的烧成效果,在结构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有的将窑床砌成阶梯状:有的将窑体砌成弯曲状;有的则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个小室,挡火墙下部设有烟火孔,使室与室相通,即所谓“分室龙窑”。明清时期直至当今,南方有的地区仍在使用龙窑烧制陶瓷器。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其升温快、降温也快,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粘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所以有人说龙窑是青瓷的摇篮。(见图46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