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瓷都景德镇全力抢救后一座古窑

瓷都景德镇全力抢救后一座古窑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4-30

景德镇古代瓷器。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最后一座古窑已出现窑体内壁剥落、部分柱子蛀空等“险情”。陶瓷专家和文物保护官员认为,如不及时保护,这座世界上仅存的一座镇窑将面临倒塌。

镇窑,即景德镇工匠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窑炉,看起来结构简单,却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低温几十种不同瓷类,这是目前任何现代窑炉都做不到的,在世界陶瓷史和窑炉史上也属奇迹。

1984年,景德镇市以这座古窑为中心,创建了集古陶瓷、古建筑、古工艺为一体的古窑瓷厂,将手工作坊和老艺人集中起来,向游客展示明清时期景德镇独特的拉坯、印坯、利坯、剐坯、画坯等手工制瓷的关键工序。2006年5月,景德镇的手工制瓷作为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这座曾为明清皇族烧制出精美瓷器的古窑已经停止烧窑,仅留下一座空荡荡窑房供游人参观。数百年来支撑窑炉的槠木柱子已经表皮剥落。此外,一根柱子已被白蚁蛀空,仅留一层表皮。200平方米的窑体内壁也已出现道道斑驳,露出大片砖块。

古窑瓷厂副厂长刘俊臣说:“按照传统,要维持窑厂正常生产,窑房每5年需要修缮一次。但由于失去瓷器坯源,再加上现代烧瓷工艺的更新,这座官窑1992年以来从未修缮,现已丧失了烧窑功能。”

“如果白蚁威胁、内壁脱落问题不解决,加之烟囱的泥砖结合越来越不稳固,不出几年,这座官窑就会倒塌。”他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学院教授李菊生说,古窑瓷厂是中国陶瓷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后人了解陶瓷制作历史的珍贵文物。尽管它已丧失了烧制功能,但政府部门有责任对这个传统陶瓷文化具体、现实的形象进行修缮保护。

镇窑蕴含的历史、经济、科研价值已得到国家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视。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局长江华说,景德镇市政府正在将镇窑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文物局也将下拨30万元的白蚁防治经费,防治方案已获通过,资金将于今年底到位。修缮后的古窑将恢复烧窑功能,每年烧制两次,向游人展示陶瓷的烧成过程。

除了硬件设施亟需修缮恢复之外,维系传统窑炉运转的制瓷工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刘俊臣认为,手工制瓷的传统传承形式是带子传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实现这种发展模式。

在古窑瓷厂展示手工拉坯的76岁老艺人王炎生,从事这项技艺已60多年。他有一次性做成空心葫芦的绝活。他说,学习拉坯不仅要勤奋,还要有悟性,一般从小学。他现在没有合适的传承人。

负责剐坯的80岁艺人曹开永告诉记者,他们以前学制瓷时,一个人就学一个工种,一个工序要跟师傅学3年。曹开永也没有徒弟,不是他不想教,而是没人愿学。他说,剐坯工序难度高,而且累。和机器相比,手工制瓷效率低,赚不到钱。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在老手艺上花费心思。

为了解决手工制瓷的后备人才问题,景德镇市教育部门兴办特色教育,在大中专院校、职业高中开设了许多与陶瓷相关的专业课程。景德镇古窑瓷厂也克服重重困难,改善老艺人的生活条件,鼓励老艺人带徒传艺。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景德镇 一座兴衰起伏的“陶瓷工厂”


景德镇,这座让人在第一时间想起陶瓷的赣东北小城,在1700多年陶瓷工业历史的深厚底蕴中孕育着新的商业繁荣。时光之中,我们穿行在景德镇悠久的瓷器工业文明和历史深处,追寻着这座千年瓷都的辉煌与荣耀,兴衰和起伏。虽然这些已经成为历史,但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景德镇人,甚至繁衍了无数陶瓷工商业传奇。而且这些历史,还将(甚至永远)影响着景德镇乃至中国的陶瓷工业。

今起,本报推出大型专题策划“景德镇蜕变系列报道”,通过平静梳理、中性叙述来透视景德镇这座陶瓷“工厂”。我们不会对某项技艺过度赞美,也不会对一些人和事进行追问,我们更不会对本身进行过多的描绘。就像看一部纪录片一样,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识地对工业进行客观铺陈。

而将景德镇看成是一个陶瓷工厂,这看起来挺新鲜,挺有意思。但当我们追寻的近代发展历程之后,却发现已经经历1700多年风雨的它仍然历久弥坚……

窑炉数据的变化

从数百座到100座,再到200座和后来的50座,这些窑炉数字的变化曲线让我们看到了所经历的兴衰和跌宕起伏。然而,这只是一个缩影,因为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景德镇还曾经燃烧着数以千计甚至无法统计的家庭作坊梭式窑(注:上述数据系不完全统计)。

康熙年间,有一位法国传教士曾写过一段描述景德镇的文字,大致为:昌江河两岸,日夜火光冲天,数百座窑炉昼夜不息地在燃烧……

从这段文字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当年已经非常兴盛,而事实上,明清时期的的发展的确是鼎盛时期,就像那位法国传教士所说的那样。据景德镇市瓷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景德镇已经有10万人从事陶瓷及相关工作。解放初期,景德镇的窑炉大约不到100座,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窑炉数量又增加到200座以上。1995年以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之后,景德镇的国营瓷厂纷纷改制和划小承包,窑炉的数量锐减到50条左右。

“当然,这里所说的窑炉是指有一定规模的,并不包括家庭作坊式的梭式窑和小土窑。”该瓷局负责人补充道。

从这些不断变化的窑炉数据看,景德镇的陶瓷行业的确经历了几代兴衰和跌宕起伏。在这些数据变化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庞大的数据我们根本无法统计,那就是家庭作坊生产用的梭式窑。“这些占地面积小、效率低的梭式窑至少也有个三四千座吧,因为在景德镇绝大多数家庭都具备了原料调配、制坯、上釉、烧制甚至手绘的陶瓷整套制作技术,景德镇曾经遍地开花般诞生了数千个家庭瓷器作坊。”曾经是家庭作坊业主的熊师傅告诉记者。

两位老工人的叙述

两位在民间被分别誉为“活字典”和“死档案”的普通老工人,在多数人不愿意接受采访的时候,将记者领进家中,细述了窑炉建设、改造的进程,通过这样的进程向我们勾勒了工业发展、进步的简单曲线。

80岁的余昭玉和75岁的许英年是工业的两位普通老工人。但是他们在民间却被称为工业的“活字典”和“死档案”。因为前者是个记忆力超强的老人,虽然已经80高龄,但讲起他一生所经历过的景德镇生活,几乎不假思索,娓娓道来,而且层次分明。后者许英年老人则因为从1950年开始收集关于的所有文字、数据资料而在民间得名“死档案”,并多次被当地媒体、政府授予保护和传承历史资料的嘉奖。

在许英年位于江家下弄86号的那间破旧的老民房里,珍藏着数百本(件)关于发展的历史资料,小到当年的文件、通知、奖状和笔记本,大到早年的陶瓷年鉴、发展简史,细到当年所有陶瓷厂的年产值、利润率和员工数量等数据,许英年只要一打开用红绸子捆着的各类纸箱,基本都能找到。

生于1929年的余昭玉,10多岁开始在工地做建筑工人,25岁那年,他开始从事陶瓷窑炉工作,直到退休。余昭玉告诉记者:“我开始做窑炉的那一年,很多人都说我运气好,找到了一份技术活,而且可以做一辈子。”显然,一份窑炉工的职业在那个时代是非常有地位的,那时的人们似乎把陶瓷产业看成了是一个非常吃香而且永不停息的大产业。

曾经出差到佛山、淄博等地考察窑炉建设的余昭玉虽然没有在数量上给我们介绍窑炉的变化,但他却在窑炉改造的进程上,给我们勾勒出了发展、进步的曲线:

1956年景德镇就已经开始做煤气发生炉,后来在1958年建设了约200多座圆窑(北方人称包子窑),但这些窑需要很多人工去维护和工作。1965年,景德镇开始大建隧道煤窑,并从此首次实现了节煤50%、人工减少2/3的效率增长。“这些窑炉起初是从日本、捷克引进,1970年以后各厂响应政府号召减少污染,开始在窑炉公司帮助下,将这些隧道窑的其中一段进行改造,从煤窑变成油(重油)窑,虽然污染小,但是成本上升了很多。”余昭玉说。1984年国家对环保要求日趋严格,轻工部开始鼓励产业推行“(煤)气窑生产”,并由此促成了景德镇焦化煤气厂的成立,集中供气给各陶瓷厂使用。

余昭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85年,光明瓷厂从德国引进了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先进煤气窑。余昭玉说:“那条进口窑炉无论从节能、高效和环保上都是国内窑炉所无法比拟的,不过它的价格很贵,大约是130多万美元,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上面要求所有陶瓷厂将出口退税获得的美元集中上交,帮光明瓷厂从德国购买窑炉,然后各个厂效仿该窑炉进行改造生产,这样便节约了很多钱。”

近代景德镇:两兴两衰

的鼎盛时期就是研发青花瓷的明末清初时期。此外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又一次兴盛时期,那时,曾经有人主动放弃在邮电部门的工作,选择到陶瓷厂上班。尽管这只是个案,但的确反映了陶瓷在那个时代对景德镇人就业和生活的影响。很多人说那时候陶瓷厂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了微型汽车大王昌河公司。

景德镇市经贸委副主任罗军告诉记者,青花瓷器是的骄傲,也是辉煌的一个重要缩影。而研发出青花瓷的时代就是明末清初时期,那时候的景德镇就像本文前面提到的法国传教士所说的那样:“昌江河两岸,日夜火光冲天,数百座窑炉昼夜不息地在燃烧……”后来随着清朝末年政府的衰败,工业的发展开始放缓,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和后来的八年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进入了一个快速衰退周期。直到1949年建国以后,解放初期的工业开始得到了恢复,国家开始计划对工业的整合,像红旗瓷厂、光明瓷厂等十大瓷厂陆续筹建并投入运营,造就了的又一个兴盛时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

景德镇市邮政局广告公司总经理刘敬波给记者讲了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邮电部门应该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单位,但是却有一些职工主动放弃那份工作,要求到国营陶瓷厂上班。“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厂非常红火,福利好,名声大,几乎超过了很多职能部门。”刘敬波说。

12月20日,记者在景德镇市昌江河边的绿地上寻访老工人和老百姓的时候,多数人都表示,那个时代确实很辉煌,景德镇的街道、码头非常拥挤,各地的商人从景德镇批发瓷器,然后通过昌江河水道经鄱阳湖运到全国各地销售。

一位姓张的师傅告诉记者,:“那时候我们在陶瓷厂的工资比多数单位都要强,很多人被分配到政府或职能部门都不太愿意,就连昌河这样的知名大企业都不如我们陶瓷厂的福利好。”说这些话的时候,张师傅一脸兴奋自得的表情。但很快他话锋一转,“不过后来就不行了,到我退休的时候,我已经下岗好几年了。”

张师傅告诉记者他是三年前从一家国营瓷厂退休的,退休前的四、五年时间里,他也是一个下岗工人。但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下岗的时候,张师傅似乎自己也搞不清楚,一脸茫然和惋惜的表情。随后他咕哝了一句:“好像就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事一样,一切都很平静,但又很突然。”

记者后来从景德镇市经贸委了解到,张师傅的经历正好跨越了一个分水岭:国有企业转制。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辉煌的时候,张师傅享受了那一段福利好、荣誉感又强的国营瓷厂工人待遇,但是1995年开始,企业和各地国有企业一样,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对市场反映迟钝,未能融合市场需求,开始进入新一轮衰退时期。随后大规模的转制浪潮开始席卷全国国有企业,也面临着股权、资产和利益的再分配。张师傅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到最后,仍然逃脱不了下岗的命运,而像张师傅这样的工人,在行业更是数不胜数。

兴衰之间: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体制冲突

一个足以令普通工人在多年后仍然引以为豪的时代,一个曾经拥有产销产销两旺的十大瓷厂的,为什么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兴盛走向了后来的衰败?随着记者的采访深入,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体制的冲突给了我们一个强有力的答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战乱中蛰伏了数十年的因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大解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那时候刚刚被设为江西省直辖市的景德镇开始将“振兴陶瓷工业”定为发展方向,在国家、省、部等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开始整合已经支离破碎的民间陶瓷厂,统一规划新一轮的发展方案。从1949年创建建国瓷厂开始的10年内,景德镇先后创建了光明、艺术、红旗、红光、建筑、东风等十大国有瓷厂。景德镇市经贸委副主任罗军告诉记者:“那时候是计划经济,这些瓷厂的先后创建,都是由国家计划好,哪些厂生产什么产品,哪些厂专供出口、哪些厂做内销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而且从产品的样式、生产、价格、销售渠道和用途等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轻易改变。”

老工人余昭玉告诉记者,计划经济时期,新华瓷厂、景兴瓷厂等工厂被国家计划列为民用瓷厂,它们生产的所有瓷器专门供应给国内的需求,而其它的一些工厂则专门负责出口产品的生产,这样一来,每个厂的赢利能力和机会都被“计划”好了,负责出口的瓷厂因为价格高和市场大,都非常红火,由于国内市场有限、国民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导致内销的企业业绩平平甚至亏损。“不过像新华、景兴等一些内销的企业是国家允许亏损的,因为它们的一切都是国家计划好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锅饭’,只要你按照国家计划去生产、按照计划好的供应渠道销售,工资、福利等照样享受,而不是看效益好坏来分配。这些亏损的内销企业将由赢利的出口型企业来填补资金空缺。”余昭玉说。

罗军告诉记者,计划经济中的陶瓷厂只负责生产,销售则是由江西省陶瓷销售总公司和江西省陶瓷进出口公司分别负责内销和外销,生产任务的安排则由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统一下单。“这样一来,也决定了厂只是单一生产性企业的性质特征,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被计划分离到其他国有部门负责。以至于这批企业因为研发和销售能力不强,在后来的市场经济中出现‘水土不服’和衰败的现象。”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计划经济在上世纪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兴盛,并使之得以传承。”罗军补充道。因为当时国家的统购统销、统一生产规避了很多社会矛盾,特别是扩大了就业,在短期内使得到快速发展。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对记者表示,因为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体制较为固化,在社会经济取得重大发展之后,它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消费者对产品的款式、花色甚至大小都有着不同的喜好,而“计划内生产”的模式正好违背了这一市场经济的需求,最终景德镇的陶瓷厂在1995年左右开始失去竞争力,特别是在靠近沿海地区的潮州陶瓷企业及时改制、迎合市场需求作出调整之后,已经深陷固化模式的企业更是受到多重压力和制约,总体规模和经济总量开始急剧下滑。

源 那么,在这样内外交困的局面下,的出路在哪里?它能否在市场经济中扛起中国陶瓷工业的大旗?现在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带着种种疑问,记者又走访了景德镇市有关部门,本报下期将继续推出“景德镇蜕变系列报道”之《景德镇,重振瓷都雄风》。

陶瓷知识:谁是景德镇第一座煤窑建造者?


一千多年来,景德镇都是用松紫作燃料烧制瓷器,每年要烧掉三十多万立方米的木材。由于长期的狂砍乱伐,燃料短缺,柴价猛涨,制瓷成本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均在设法谋求以其它矿物燃料来代替松柴,早在十九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产业革命,那时的德,法等国制瓷工业,首先以煤烧瓷;稍后,亚州的日本也相继使用煤来烧制瓷器,而在江西用煤试烧瓷器是在1904年以后的事,我国在清光绪年间,曾经选送学生张浩,邹如圭,舒信伟等,先后赴日本,在东京高等工业学堂窑科学习机械制瓷和煤窑烧制技术。

1904年张浩首先学成回国,即与当时景德镇瓷业界知名人士康达所办的江西瓷业公司合作,在饶州创办甲等工业学堂,培养新式陶业人材。这时邹、舒也先后回国,即在工业学堂执教,开始设计一座8m3燃烧室的倒焰式方形煤窑。这座煤窑,虽建在远离景德镇180华里的鄱阳,却为景德镇业利用煤炭烧瓷开辟了新纪元。以后,工业学堂主办者在景德镇御窑厂毕家弄南窑部分厂址设景德镇分校,继波阳建造方形煤窑之后,重新建造新的煤窑。当时人们都把煤窑叫做“洋窑”,但在当时由于当局的百般阻挠,煤窑工程并没有成功,不过“洋窑”的影响却遍及全镇。多少年来,景德镇人一直是把毕家弄乙种工业学堂叫做“洋窑”。

1925年前后,景德镇设立了陶务局,由张浩任局长,不久在莲花塘五龙庵侧,构建了一座方形煤窑,并聘有日本人中原燎之助为技师,教授景德镇瓷业工人烧煤窑技术,这是景德镇工人掌煤窑烧制技术的开始,每逢烧窑之日,张浩必亲临坐镇指挥,甚至三十余小时不休不眠的探索煤窑烧制瓷器方法,了解各种复杂的因素,而决定烧成条件。他一心想把改革窑炉作为增加瓷器生产率的基础。可是由于战事动乱及当局的腐败无能,由张浩主持设计修造的第一座倒焰式煤窑几经周折还是停顿了,所以,到解放时止,长期以来以煤烧制瓷器都未有起色。

景德镇古窑初探


据现有考古资料,景德镇尚未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在已发现的窑址中,属早期的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窑,均为五代时期。宋代窑址已发现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窑,都烧青白瓷。

胜梅亭窑 胜梅亭窑又叫杨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两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入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改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 石虎湾窑是景德镇的又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位于湘湖与湖田之间的石虎湾,离景德镇约十公里。同胜梅亭窑一样,这里也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较厚,偶尔也有很薄的,均呈灰色。青釉带黄,像一般人所称的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的纹片。瓷釉洁白,器型有盘、碗、洗等。盘底宽边,迭烧而成,宽边上有支烧的痕迹;盘心里也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石虎湾窑入宋以后,改烧青白瓷。

柳家湾窑 柳家湾窑是一处青白瓷窑场,窑址在景德镇东南二十公里的寿安乡境内。遗物堆积面积约达一万平方米。烧瓷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元代。柳家湾窑产品以盏,杯,碗为大宗。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均清亮光洁,幽倩雅淡。它的瓷器装烧,均采取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缶本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烧出的瓷器,圈足端光洁而有釉。

湖田窑 古文献中都有关于这个瓷窑的记载。窑址在湖田村。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从调查、试掘的资料看,这处窑场兴烧于五代,到明代隆庆,万历之际才结束,延续烧造了六百年。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

龙江窑 龙江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龙缸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少,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二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青窑 明代御器厂的官窑分六种,即: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大小滥煌窑、匣窑、青窑,这里风火窑是总称,色窑和滥煌窑就是锦窑,匣窑是烧匣钵的,真正烧瓷器的只有龙缸窑和青窑。青窑就是官窑中烧造除大件龙缸以外的各种瓷器的瓷窑。所谓“青”并不是指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以来,景德镇瓷器的成色是“上品为青”,如呼“头青”、“提青”、“三色青”之类。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质量,青窑的窑制都很小。

军窑 有些曾经记载“景瓷”历史方面的书内,提到景德镇有过“军窑”,说是“均”窑之误。其实“军窑”是有的,不但宋朝有,明朝也有。明朝景德镇有几种窑:一为御窑厂,一为民窑。军窑是凡在军籍的,在景德镇的瓷窑,就叫军窑,与民窑性质大致相同。浮梁县志陶政编就有“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诸凡‘军’,‘民’新旧窑座”一语,可为证明。景德镇为什么有“军窑”呢?原来在元代末年。农民纷纷起来革命,有位都昌人于光,带领都昌农民占据了景德镇附近各县,于光把景德镇的珠山作为大本营。后来于光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用调虎离山之计,把于光个人调往西北去负责军事,他的部下仍留在镇。他们在明朝都已入了军籍,不回都昌,就在景德镇营窑业,所以有“军窑”之名。

小南窑 小南窑是以地名窑,窑在景德镇。据《陶录》记载,小南窑的窑室很小,窑包与伏着的青蛙相类,当时称作“虾蟆窑”。文献中说其产品“器粗整,土填黄,体颇薄而坚。惟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只兰朵竹叶二种。其不画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称白饭器。又有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这里所谓的“白饭器”,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常使用的碗类之一。

景德镇的古窑还有“陶窑”、“霍窑”、“臧窑”、“年窑”、“郎窑”、“唐窑”等。

瓷都景德镇镇窑柴窑窑炉大修开工


7月4日上午9时,历史博览区标志性景点——镇窑柴窑窑炉大修正式启动。市委常委、副市长卢正大出席了简短而又热烈的开工仪式。

千年古镇窑是景德镇制瓷历史上体积最大、名声赫赫的柴窑,一次要烧300担窑柴,出窑的瓷器数以千计。古镇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烧炼检修中,为节省窑柴、节约成本将柴窑窑炉缩小了三分之一。古镇窑仅此一座,已被国家、省、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恢复古镇窑原有的规模,让柴窑窑火熊熊燃烧,传统的制瓷技艺传承下去,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市文化局和陶瓷历史博览区管理处大力推动下,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论证,决定修旧如旧,对古镇窑柴窑窑炉进行大修,恢复原来烧300担窑柴的规模。目前我市仅存余云山、余和柱两名66岁的挛窑传人,此次柴窑窑炉大修,对挛窑艺人的传承很有意义。由于挛窑人才缺乏,为保证工程质量,修复进度会缓慢些,但今年10月瓷博会期间重烧300担窑柴的壮观一幕会再现。陶瓷历史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告诉记者,将免费为陶艺家和各个窑口烧瓷。

景德镇有哪些古窑?


据现有考古资料,景德镇尚未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在已发现的窑址中,属早期的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窑,均为五代时期。宋代窑址已发现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窑,都烧青白瓷。

胜梅亭窑

胜梅亭窑又叫杨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其显亮部分,微带绿色。白釉色调纯正,洁白度达70º。器型有壶,盆,水盂,盘,碗等,造型与五代出土的白瓷相同。青瓷、白瓷都用支烧方法,碗的外底及碗心均有支烧痕。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入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改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

石虎湾窑是景德镇的又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位于湘湖与湖田之间的石虎湾,离景德镇约十公里。

同胜梅亭窑一样,这里也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较厚,偶尔也有很薄的,均呈灰色。青釉带黄,象一般人所称的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的纹片。瓷釉洁白,器型有盘、碗、洗等。盘底宽边,迭烧而成,宽边上有支烧的痕迹;盘心里也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石虎湾窑入宋以后,改烧青白瓷。

柳家湾窑

柳家湾窑是一处青白瓷窑场,窑址在景德镇东南二十公里的寿安乡境内。遗物堆积面积约达一万平方米。烧瓷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元代。

柳家湾窑产品以盏,杯,碗为大宗。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均清亮光洁,幽倩雅淡。它的瓷器装烧,均采取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缶本 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烧出的瓷器,圈足端光洁而有釉。

湖田窑

湖田窑是我国古代的一处著名窑场,《陶记》、《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中都有关于这个瓷窑的记载。窑址的景德镇市东南竞成乡湖田村。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

从调查、试掘的资料看,这处窑场兴烧于五代,到明代隆庆,万历之际才结束,延续烧造了六百年。就烧瓷品种而论,五代产品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两类。入宋以后,已无灰胎青瓷的生产,全是青白瓷。到南宋后期,釉色有白、青两种。元后期的主要品种是卵白釉制品,即所谓“抠府器”;还出现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明代只见青花纯白两类。

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

这里发现的青花瓷器都属元代后期,在菲律宾、伊朗、土耳其等国都有这类器物出土。

龙江窑

龙江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

龙缸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少,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二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青窑

明代御器厂的官窑分六种,即: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大小滥煌窑,匣窑,青窑,这里风火窑是总称,色窑和滥煌窑就是锦窑,匣窑是烧匣钵的,真正烧瓷器的只有龙缸窑和青窑。青窑就是官窑中烧造除大件龙缸以外的各种瓷器的瓷窑。所谓“青”并不是指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以来,景德镇瓷器的成色是“上品为青”,如呼“头青”、“提青”、“三色青”之类。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质量,青窑的窑制都很小。

军窑

有些曾经记载“景瓷”历史方面的书内,提到景德镇有过“军窑”,说是“均”窑之误。其实“军窑”是有的,不但宋朝有,明朝也有。明朝景德镇有几种窑:一为御窑厂(又称官窑),一为民窑。军窑是凡在军籍的,在景德镇的瓷窑,就叫军窑,与民窑性质大致相同。浮梁县志陶政编(物产志)就有“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诸凡‘军’,‘民’新旧窑座”一语,可为证明。景德镇为什么有“军窑”呢?原来在元代末年。农民纷纷起来革命,有位都昌人于光,带领都昌农民占据了景德镇附近各县,于光把景德镇的珠山作为大本营。后来于光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用调虎离山之计,把于光个人调往西北去负责军事,他的部下仍留在镇。他们在明朝都已入了军籍,不回都昌,就在景德镇营窑业,所以有“军窑”之名。

小南窑

小南窑是以地名窑,窑在景德镇。据《陶录》记载,小南窑的窑室很小,窑包与伏着的青蛙相类,当时称作“虾蟆窑”。文献中说其产品“器粗整,土填黄,体颇薄而坚。惟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只兰朵竹叶二种。其不画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称白饭器。又有 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这里所谓的“白饭器”,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常使用的碗类之一。

景德镇的古窑还有“陶窑”,“霍窑”,“臧窑”,“年窑”,“郎窑”,“唐窑”等。在《景德镇有哪些名家名匠?》一问中介绍。

一代瓷都景德镇“沦为”宜家作坊?


一代瓷都的没落令人扼腕,而其是否会随全球化之风转型成功,重振雄风,则让很多人期待

每当李静在北京的商店里看到好看的瓷器,总是忍不住翻过来细看,但十有八九,她都会转眼间放下,迅速离开。

那些大部分都是产自广东、福建的瓷器。

而李静虽然不从事任何和陶瓷有关的工作,但她是一个景德镇人,一个曾经以瓷为傲的景德镇人。

尴尬的衰落

景德镇的辉煌,对于大部分当地人来说,恍如隔世。

景德镇曾以自己“千年瓷都”的身份为傲,作为世界上惟一一座依靠一种产业维系生存十个世纪而没有中断的城市,景德镇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人从事着和陶瓷相关的工作。作为历代官窑所在,在解放后曾一度占据全国产量的20%,并且成为好质量的代名词。直到现在,一提到中国陶瓷,不少人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地理名词,仍然是“景德镇”。而在中国,能以一个地方作为整个产业品牌的,并不多。

但是,它开始衰败了,在景德镇人王伦的记忆中,一切始于改革开放初。

计划经济时代,景德镇几大国有陶瓷厂的产品大都由政府采购,包括大量的工艺陶瓷和礼品瓷。因此,这些厂往往把工艺改造放在首位,对于新兴的市场调查、企业管理、成本控制,皆一无所知。

1994年,高中毕业的王伦进入当地十大国有瓷厂中的一家。当时,仍然依靠官方订单生存的这十家企业已经举步维艰,远远不敌新兴的南方企业。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王伦别无选择。次年,景德镇宣布对大型国有瓷厂进行改革。

但是,当时政府选择的是几乎风险最大的“化整为零”的方案,7万名瓷业工人,三分之一下岗,三分之一退休,只留下三分之一在原企业维持。对于靠一个产业起家的地方经济,这几乎是致命的伤害。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国有瓷厂一蹶不振,随之而来的,是销售渠道的分崩离析,多年来勉强支持着业的政府订单,也弃这个城市而去。

艺术地摊化

王伦还记得那个时候,他经常和一群人静静地坐在市政府门口,他们都是下岗工人,而当时在景德镇下岗,一分钱补贴都没有。这些早期的下岗工人并不闹事,他们只是固执地认为政府不可能一个说法都不给,竟可以扔下几万人不管不问。王伦记得,那群人里,经常可以看到自己的朋友、亲戚、同学,这个城市并不够大。

在明确了指望国有瓷厂复兴重新招工几乎不可能之后,景德镇人开始三三两两地组成了家庭式作坊自产瓷器。毕竟千年以来,他们只有这一门手艺。

王伦和舅舅、姨妈家组成了一个小厂,工人共有10个,都是自家亲戚。一开始,他们熟练地按照千百年来传下的手艺,做出各种花瓶、水壶,作为在景德镇长大的孩子,王伦深知这些“艺术品”才是景德镇千百年来传颂的精华。而日用的瓷器,如碗、碟、盘或者建筑用瓷砖,都不是他们这样的家庭作坊可以批量生产的。

从这一刻起,景德镇彻底放弃了和广东、福建竞争的平台。

而当王伦家产的瓷器开始售卖时,他们才发现,全市有几千个像他们一样的作坊,做出来的东西大同小异,对于经销商来说,这是一个压价的好机会。

几年下来,瓷器价格越来越低,为了取得利润,各家各户做出来的瓷器质量也越来越差。“现在很多人认为景德镇只会做仿古的东西,缺乏创新,但是我们这么几个人,怎么可能创新。这么多人一起竞争,卖一样的价钱,谁有心思好好做。”王伦对于一些媒体对景德镇的说法颇不服气,照他看来,景德镇人如果愿意,自然可以做出质量极高的瓷器:“我从小就是在瓷器堆里长大的,就算没有上过什么陶瓷学院,是不是好瓷我20米外就能看出来,根本用不着什么专家来废话。我们不是不好好做,而是没有好好做的条件。”

为了避开经销商的盘剥,王伦曾经多次和另外一些熟人组成团队,北上南下,到各个大中城市摆摊卖瓷器。每到一地,他们往往选择一个交通便利的居民区,摆出自家烧制的瓷器,然后拉出一条红幅“景德镇瓷器展销会”。

这样的买卖颇不容易,王伦曾经多次受到警察、保安、居委会、工商局的盘问,被罚款是常有的事,还能遇到一些当地的地痞流氓来敲诈勒索,在瓷器已经摆出来时,他们明显处于弱势,瓷器只要打出一条裂缝、一个豁口,片刻就一文不值。

但展销仍然在景德镇流行着,据说一年70%以上的瓷器是通过这种方式销售出去的,各种中介应运而生,景德镇人还经常到国外去售卖瓷器

“沦为”宜家“作坊”

王伦心中有数的是,他们这样的小作坊生产,并不“正规”。

首先,他们的质量太低,在外地,景德镇驻地办事处从来不承认这些是景德镇瓷,他们说这些都是赝品、仿品。其次,他们对于经济、当地形象也贡献不大。景德镇官方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多次表示将从艺术瓷走向生活实用瓷,而且在艺术瓷领域,也要坚持“打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景德镇最大的本土陶艺企业,竟是帮宜家(IKEA)代工的“环球陶瓷”。

这对于一批景德镇老人来说,是一种耻辱,堂堂中国瓷都竟然沦落到替欧洲人代工,这些北欧人懂得什么叫“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吗?他们知道中国那一本厚重的陶瓷历史吗?

然而,一些关心景德镇的行业专家,则从中看到了新的机会。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景德镇与潮州相比,一缺资本,二缺规模生产能力,三缺现代企业和管理人才,所以虽然可以比别人质量好,市场上却样样竞争不过。但是,这些东西都可以从全球化企业中获得,景德镇完全可以借助外来资本和管理,加上本地的工艺和人才,重振瓷都雄风。”

但是,已经落后了接近20年的景德镇,真的能够快速赶上吗?中国传统和西方资本的结合,是否一定能让景德镇起死回生,仍是未解之谜。

陶瓷知识:蔡径古龙窑 一座400多年没断过炉火的古窑


近800年前,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把德化瓷器带回意大利,珍藏于威尼斯市的马可宝藏所。历史上,欧洲把德化瓷器称为“马可波罗瓷”。

千百年前熊熊的炉火已渐渐熄灭,但德化的蔡径村却幸运地保存着一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古龙窑——蔡径龙窑,这是全国仅存的最完好、仍在使用的中国瓷器传统工艺活标本。

10多年前,德化县大量的龙窑都被封了,蔡径龙窑也差点被电气化。如今,德化瓷烧制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下来的蔡径龙窑便成了“宝贝”。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是自宋室南迁以后,随着景德镇瓷业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特别在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瓷区,而且产品质量之高,生产规模之大,制作之精,品种之多,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制作工艺过程中,窑炉结构和烧成技术是影响最大的关键技术。

景德镇窑的发展过程,很可能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先形成元末明初时期的葫芦形窑[44],然后逐渐形成小型蛋形窑[45],清末至今,随着瓷器产量的不断扩大,已由原来小型的蛋形窑改为至今仍继续采用的大型蛋形窑。柴窑的主要部位尺寸如图1所示。

表1 窑砖和泥浆的化学成分(m%)

名称

SiO2

Al2O3

Fe2O3

TiO2

CaO

MgO

K2O+Na2O

窑砖

66.28

17.83

6.85

0.76

0.44

1.88

2.96

泥浆

68.33

22.03

3.87

0.97

0.78

1.40

2.64

蛋形窑的结构是窑前部高而宽,后部低而窄,全窑长18~20m,窑前高度约5.4m窑尾约2.3m,窑底倾斜度为3°,全窑容积约150~200m3。紧接窑尾末端设有一与窑长相等的烟囱,高约16~18m,窑墙和窑顶厚度约02.0~0.25m,窑身两侧用窑砖围砌成一护窑墙,与窑身之间留有0.2~0.3m空隙,作为空气隔热层,以减少窑内热的损失。窑的前部有一个窑门,高约3m,宽约0.6m,进门处有一火坑,在火坑上部与窑底水平高度处,全部用烧过的旧匣体和窑砖砌成火床(或炉栅),长约1.2m,宽约0.7~0.8m,炉条之空间设有用窑砖砌的骑子(即斜放窑砖)。高温烧成时,烧窑工常常将斜放的骑子用铁钩钩下,以增加窑内的空气量,提高烧成温度。装窑完毕后,即将窑门用窑砖封闭,上部留一0.3×0.4m的投柴孔,投柴孔上部用两只匣钵砌的窑眼,以作为观察前部火色、估计窑温之用。投柴孔下部留一发火孔(除渣孔),另在窑顶靠近烟囱前设有看火孔,以配合观察窑内的瓷器成熟程度。烟囱的断面似半截蛋形,全部由窑砖砌成,壁厚约0.10~0.12m,上口断面约2m2,烟囱断面高尖处一般都朝向窑身的方向,现就其热工技术特点简述如下:

(1)从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而论,景德镇的蛋形窑采用一般耐火度极低的粘土砖(耐火度1300℃)和砌窑灰缝泥浆作为砌筑材料,造价低廉,施工方便。所使用的窑砖的化学成分和泥浆的化学成分列于表4-2。惊人的是未使用耐火度高的耐火砖和耐火材料。窑砖的物理性能如表2所列。

表2 窑砖的物理性能

耐压强度

105Pa

抗弯强度

105Pa

体积密度

(g/cm3)

空隙率

(%)

真密度

(g/cm3)

透气率

(kg·/cm2/mm)

111.5

23.3

1.95

27.09

2.65

0.021

(2)装窑容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烧成。根据实际记载,窑室面积约200m3,可装瓷器20t,匣体柱约40余柱,随着窑内前后温度的不同,约5排一种配方,全窑共装约24个坯釉配方产品。窑室前部装高温坯釉产品,即精细白瓷(1300℃);中间部位烧中温坯釉瓷器,那普通白瓷,温度为1250℃上下;窑的后部装低温坯釉粗瓷(或称灰可器),温度为1200℃上下。此外,在窑内还装有高、中、低温颜色釉,在烟囱底部装匣钵处温度为950~1000℃,常装低温釉瓷,如法华釉产品。窑内各部位装窑产品的利用率很高,如无高超和熟练的烧成技术是难以办到的。

(3)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烧成周期快,产品质量高,是蛋形窑最大的特点。全窑烧成时间共20~24h,最高温度1300℃,窑前部的CO含量为5~8%,窑中部为4~6%,窑的后部为2~4%,最后部(在烟囱底部)为1~2%,说明在烧成过程中全窑处于弱还原焰与重还原焰变化之中。窑内压力的分布情况为,窑前部自窑成5m处至发(清)火孔的动压维持在1.33×102Pa左右,窑中部自窑底0.1m高至发(清)火孔3.95m处的动压维持在零压左右,窑的底部(约0.1m高)为0~(―4-6)× 133.2Pa。说明窑内大部分处在零压阶段,过量空气极少,这是景德镇陶工们为了用含铁量较高的原料制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泛青白瓷,经历了多少代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才达到了如此高度的筑窑和烧成技术水平。

景德镇蛋形窑的炉栅强度与倒焰窑、阶级窑相比[26]如表3所列。由表中数据表明,景德镇窑的炉栅强度最小,热效率最高,燃料消耗量也最低。景德镇窑烧成时间短,单位耗柴量低,加上在一窑内装入多种瓷器品种同时烧成,确实是代表我国古代瓷器烧成水平的一项伟大创举。

表3 炉栅强度表

窑 别

项 目

炉栅面积(m2)

窑室几何容积(m2)

倒焰窑

4~6

100~120

20~30

阶级窑

4~5.0

160~200

36~40

景德镇窑

0.90~0.95

180~200

190~200

我国陶瓷烧成技术和窑炉发展的过程相当长,随着地区和时代的变化,其改进也是多种多样的,简要的概括起来可以归纳成下述图表作为总结。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都景德镇全力抢救后一座古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都景德镇全力抢救后一座古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