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定窑恢复八百年前制瓷工艺定瓷将走进千家万户

定窑恢复八百年前制瓷工艺定瓷将走进千家万户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0-05-15

瓷砖墙面。

“家有家财万贯,不如定瓷一片” ,这句话曾用来形容定瓷的难得和珍贵。日前,被誉为“定窑第一传人”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文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失传了800多年的定窑制瓷工艺已恢复成功,并将向艺术陶瓷和生活用瓷双向发展,定瓷将不再“一片难求”,新产品将走进寻常百姓家。

定窑是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因宋代曲阳隶属定州,故命名为定窑。定窑烧制始于唐代,北宋时期进入鼎盛。后定窑毁于元代战乱,造瓷绝技也随之失传。

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定窑制瓷工艺恢复工作逐渐展开。从那时起陈文增就开始参加定瓷恢复研究。30多年来,陈文增和他的同事不畏艰辛,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掌握了宋代定窑制瓷工艺,使沉寂了800多年的定瓷重现人间。 

陈文增说,目前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定瓷生产厂家仅有曲阳陶瓷有限公司一家,规模小、产品少,使得定窑产品供不应求。为了扩大定窑生产规模,使定瓷走进千家万户,陈文增宣布“定瓷配方可以有条件无偿使用。”此决定一出,众多投资者找他合作。

据介绍,“无偿使用定瓷配方”的三个条件,一是受让单位必须在曲阳县工商部门注册;二是受让单位注册资金必须在100万元以上;三是出让单位负责受让单位的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他说,“定窑历史上就在曲阳,受让单位在曲阳县工商部门注册更利于定窑的发展;而注册资金100万元,是因为购置设备、简易厂房至少需要投资100万元。”

陈文增认为,定瓷向生活用瓷方向发展并走进寻常百姓家,不是说定瓷就贬值了,而是艺术陶瓷和生活用瓷双向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定窑制瓷工艺再创八百年前辉煌的同时,也使定瓷产品再现民间传统工艺的辉煌。”

近年来,擅长诗、书的陈文增根据“定窑以装饰见长”的传统,以瓷为载体,以诗书作咏唱,自制定窑瓷器并自刻诗书,独创了“瓷、诗、书三联艺术”。他的“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等多件作品被定为国家级珍品,并被人民大会堂和一些博物馆永久收藏。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让钧瓷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在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里,李知宴是观众们熟悉的专家。他个头不高,精神矍铄,斑白的头发映衬着一张慈善的面孔,双目炯炯有神。他精辟的见解、中肯的态度、热情的言语,给许昌的藏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许昌的藏品很丰富,给了他不少惊喜。

提到许昌的“收藏热”,李知宴老先生特别兴奋。他说,许昌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文化收藏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比较高,对现实社会的理解比较客观,所以在古董方面搞得非常热烈、认真。通过接触,他觉得许昌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都比较高,文化积淀也比较丰厚,也很虚心,收藏品也不少,没有刻意地追求藏品的经济价值,比较重视宋钧和明清瓷器的收藏。他还说,通过两天来的现场鉴宝,感觉非常愉快。无论持宝人的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都尽量说真话;持宝人也乐意接受,离场时也非常满意。

谈到许昌近几年来的钧瓷“收藏热”,李知宴先生显得尤为激动,语调也不觉中平添了几分激情:“钧瓷无论从器型还是釉色上来说,都非常符合人的审美要求。同时,钧瓷在反映人类情感的包容度上也非常突出。现今,钧瓷的烧成工艺和色彩艺术已非常成熟,但钧瓷的生产如再能做好‘精、细、美、新’这四点,钧瓷将创造出新时代的新高潮。同时,钧瓷艺术应贴近生活,建立民间市场,让普通的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充分地体会钧瓷的美,让钧瓷真正地走进千家万户。”

谈到这次来许昌鉴宝,李知宴先生坦诚地说:“跟北京、上海等地相比,许昌收藏的古陶瓷艺术档次还不够高,品类不够多,赝品比较多;许昌人在对陶瓷的认识、艺术内涵、陶瓷收藏的地位、艺术的认同上还有待提高。”此外,李知宴说,许昌的收藏爱好者比较偏重于清三代瓷器,但作为“中国陶瓷文化之乡”,对精品钧瓷的收藏和重量级的、国宝级的藏品还很少。

访谈:把艺术通过陶瓷的渠道推到千家万户


记者:王总,您好!今天,楼兰·陶瓷与楼兰艺术馆合作举办了一场“旷野太行魂旷小津国画山水展”,作为陶瓷行业里的知名品牌,楼兰为什么要在陶交会期间举办这样一个画展呢?这与楼兰的营销策略是否有关呢?

王军:从长远上来说,应该是关系的。因为我们一直在做陶瓷如何跟艺术结合这一块,一直在探讨这个东西,我们也最早提出了“瓷艺双修”这个概念,包括在最近,丁卫东也成立了一个有关陶瓷跟艺术的协会,也在探讨陶瓷与艺术怎样去结合这一问题。陶瓷跟艺术如何去结合?这是我们一直在想的,现在我们可能在做一些简单的画展这些东西。今后如何进入到终端?实际上我们主要做是这个艺术,如何把艺术通过我们陶瓷的一种渠道推到千家万户去,把艺术作为一种平民化的东西去做。

记者:本届是第十一届陶交会,在陶交会上,楼兰有没有推出一些新产品呢?还有,可以介绍一下,楼兰在陶交会上的进展吗?

王军:新的产品,我们是基本上一天就有一款新产品推出来。但是说,市场能不能接受或者说市场能不能容纳这些东西呢?因为推新产品,对于作为生产厂家的我们来说应该是一种长期的概念,不是说因为陶交会我们就去推出新产品,这个我们是有一个长年的计划。所以,我们可能不会专门去为陶交会做这些东西。但是从长远来说,公司下半年还是在“瓷木地板”这一块作推广。

记者:刚刚王总说到了这个”瓷木地板”,可以为我们具体地介绍一下吗?

王军:我们的“瓷木地板”应该说是可以取代很多的东西吧,可能应该说是不同的材料用到不同的场所去吧。我们的“瓷木地板”可能最后并不是跟陶瓷在竞争吧,因为整个陶瓷的木地板这一块,我们的分额应该是占了8%,那如果能够扩大分额的情况下,我们真的会相应地去为用户做更好我事情。可能很多用户,比如用木头地板的、用实木地板的人,很多客户可能不知道原来还有一种陶瓷的地板,实际上就是这种概念。

记者:据我们了解,楼兰最近要在品牌、服务以及客户终端上攻关,请您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情况?

王军:因为对我们来说,可能对销售,包括产销这一块都不是很大的问题。应该说不能把陶瓷上升到很高的地步去吧,作为设计师、作为用户来说,它是一种材料。作为陶瓷这一块,它主要就像很多传统的建材一样。所以,我们下半年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在终端上面作文章吧。

记者:这是针对消费者来做产品吗?

王军:也不是相对消费者来做产品,相对来说,我们是让终端的客户能够找到我们,认识我们楼兰,我认为这是关键。

记者:那就是说要做一个品牌的推广吗?

王军:对,因为很多东西可能是以前做出好的东西来,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一种概念。那你现在要让人家知道,原来还有这些东西,原来还有这么漂亮的瓷砖,是吧?那可能我们会在终端展示这一块会做得更加强一点。因为陶瓷的推广期渠道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老百姓不用、不装修的时候是不关心的,到装修的时候才会关心这些东西。

记者:我们知道,楼兰由于它的高品质以及出色的设计风格,不仅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而且在出口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现在在出口这方面来说,很多国家都进行反倾销,请问这对楼兰有影响吗?

王军:包括现在的汇率上升,包括反倾销这些东西,应该对楼兰都没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我们的出口,不是说一种简单的贴牌。包括现在国外很多专卖店,很多以前经销楼兰产品的都纷纷要求做我们的专卖店。以前在中国买磁砖,主要是便宜的,但我们的瓷砖,有部分产品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所以,应该说所有的定价权都是我们说了算的,不是说客户说了算的。按照陶瓷这个行业,可能是3美金或者多少美金一方卖给别人,那我们可能最贵的产品能卖到十来美金。

记者:我觉得这应该是跟楼兰的设计风格有关吧?因为楼兰与中国画结合,在外国人看来,中国画、山水画应该是一种很神秘的东西,像今天这样的画展对于楼兰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手段吧?

王军:这个我认为,实际上也就是说这次包括以前,我们都有跟很多人谈到文化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文化如何做到国际化的问题。就中国的话,包括中国的那种为人处事的理念,因为现在来说,世界的距离是越来越小了,如何做到世界性的一种文化,我认为我们在这方面还不是很有发言权,但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产品,日本推广产品的经验,包括他们的汽车、电子器材、音像制品、手提电脑这一类的东西。应该说,它这种文化不是说我有中国的符号就代表我有文化了,我认为文化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这种文化不能够说是本身的哪个烙印或者说是怎么样的。

中国定窑白瓷烧制工艺失传八百年后重现风采


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的定瓷,失传八百年之后如今重放异彩。使这一制作工艺得以恢复的工艺美术家陈文增因此成为国际工艺美术大师。

定窑烧制始于唐代,北宋时期进入鼎盛。江西景德镇、山西平定、四川彭县、辽宁上京、北京龙泉等诸窑皆群起仿效。人们赞美定窑白瓷“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后定窑毁于战乱,造瓷绝技也随之失传。

1972年,经周恩来总理专门批示,国家拨款在河北省曲阳县定窑遗址附近成立了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探求恢复烧制定瓷之路。由于制造定瓷的原料设备、技法工艺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建厂初期即进入该厂工作的陈文增就到定窑遗址捡拾不同时期的碎瓷片,拿到陶瓷厂进行化验,再根据化验结果寻找原料配方……经过多年努力,定窑白瓷的制作工艺得以恢复,失传八百年之久的绝技终于重现人间。

近年来,擅长诗、书的陈文增根据“定窑以装饰见长”的传统,又发明了三把刀具,以瓷为载体,以诗书作咏唱,自制定窑瓷品并自刻诗书,独创了“瓷、诗、书三联艺术”。他的“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等作品被定为国家级珍品,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前不久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将“瓷、诗、书三联艺术”证书颁发给他。

千年瓷都制瓷艺术绝活将惊艳世博会


景德镇特色的陶瓷制作技艺

从市文联获悉,在世博会举办期间的6月,我市将组织几十位陶瓷艺术家前往上海,在中国元素活动区现场展示最具景德镇特色的陶瓷制作技艺。

据市文联主席余志华介绍,景德镇陶瓷制作技艺展示是中国元素活动区的驻场项目之一,从6月1日开始一直延续到6月30日结束。

期间,除了艺术家的现场绘画表演外,还有拉坯、利坯等系列项目,并 安排了现场传习等互动内容。

余志华说,希望通过这样一次活动,让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和感受景德镇陶瓷制作这一最具中国元素的灿烂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及感染力。

“CHINA-瓷器-中国,景德镇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上海世博会这个世界各国争相展示各自特色的大舞台上,最具中国特色的陶瓷制作表演必将成为世博会的一大亮点。”锦宫实业董事长江新跃认为,在中国元素活动区现场展示景德镇制瓷工艺,对于宣传和推广景 德镇陶瓷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他表示,作为扎根于景德镇的锦宫将为此次活动提供全程支持。

据悉,我市广大陶瓷艺术家对前往上海表演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大家纷纷主动请战,以期把瓷都陶瓷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

据记者了解,中国元素活动区以省区市活动周活动为基础,整个活动期历时184天,从2010年5月1日起正式运营,至2010年10月31日结束。它既是各省区市参与上 海世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中国文化丰富性与多样性的舞台。它以活动贯穿始终,用表演诠释中国元素,通过表演、展示和传承人的现场传习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中国元素的现代生命力及感染力。

中国元素活动区的主要场地之一是位于浦东世博园区中心区域内的宝钢大舞台,总面积11200平方米,同时可容纳3500名观众。据有关部门预计,整个世博会期间,中国元素活动区的人流量有望达到800万人次,平均日游客量为25000至35000人左右。

宝钢大舞台规划成四大部分:表演区、展演区、传习区(省区市)、传习区(驻场节目)。

传习区(驻场节目)是展现东方文化魅力的人文项目,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地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民间文化,加强世界对东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站在国家的角度上,以世博会的名义邀请、汇聚大批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为民族文化遗产提供文化宣扬与技艺交流的平台。

教授恢复失传千年技艺:天目瓷


讯:大自然中的真实树叶经过一千多度的高温烧制,能叶脉清晰地出现在黑色陶瓷碗内——这一失传千年的宋代吉州窑“天目木叶”技艺,现身“艺脉相承——鄂湘赣皖当代漆艺、陶艺作品展”上一件名叫《秋声》的陶艺作品中。

此展览正在湖北美术馆展出,这件作品的作者是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李正文。《秋声》由16只黑釉碗排列组成,从外表看,这些黑亮的陶瓷碗并无特别,技巧都在碗内。每只碗的一侧内壁上,均“烙”有一片金黄色的叶子,叶脉上的“虫蛀”也清晰可辨。

李正文教授说,碗内的叶子是采自大自然的真实树叶。

烧制陶瓷需要上千度高温,按常理,这些叶子早烧成灰了,何以还能如此真实地呈现在碗中?“这种工艺不是我的发明,它是已经失传千年的宋代吉州窑‘天目木叶’绝技。”李正文介绍,江西吉州窑是宋代著名窑场,金兵犯境时,大批北方工匠南迁至此,创造了这种烧瓷工艺,即将真实的树叶烧制于碗内。当地人称之为“木叶碗”。吉州窑在元初消亡,“木叶碗”传入日本后,备受珍视,被称为“天目”。时至今日,日本人仍将此物视为“国宝”珍藏。

年届七旬的李正文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曾任湖北美术学院陶艺研究所所长。他告诉记者,关于“天目木叶”仅在史料上有记载,技艺早已失传。2000年,他带学生到吉州窑遗址考察时,有学生从当地人手中买到木叶碗的残片。残片上纹脉清晰的、临风飞舞的树叶让他震撼,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实物。李正文由此决意重现“天目木叶”技艺。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成百上千次的反复试制,李正文找到了“窍门”。从树上采摘的叶子,经过特殊处理后,将之粘在瓷胎上,喷上釉,然后采取1264度的高温烧制。“说起来简单,其实烧制过程极为艰难。”李正文说,不是所有的树叶都能烧制成功,试过上百种叶子,成功的仅有桑树、枫树、桂花树、菩提树等十余种树叶,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叶酸含量多。

展览上,李正文教授的另一件作品《幻—叶如花》则是将此技艺用于陶艺造型的尝试。据悉,这是“天目木叶”技艺试制成功后,首次在省内公开展出。

“铜雕”真人秀再现瓷都千年制瓷工艺


10月19日上午,在新都陶瓷园中华陶艺村内,摩肩接踵的参观人群被一组组摆着各种poss的“铜雕”所吸引。这些“铜雕”人物完整地展示了制瓷工艺中的踩泥、吹釉、挑坯、满窑、彩绘、拉坯等环节。

细心的人们发现,这些“铜雕”太“逼真”了。他们漆黑的外衣已经脱落,露出斑驳的黄铜本色,同时还泛着蓝绿色铜锈。这些铜雕人物的发丝根根可见,鼻孔不时翕动,眼皮也一眨眨的。原来,这里上演的是“铜雕”真人秀。

“铜雕”表演者在展示瓷器制作过程中的踩泥环节。踩泥俗称练泥:将瓷胎的原料——高岭土、瓷石经过磨洗、除杂揉匀后调和成为用于制作瓷器的瓷泥。(江西网记者何淳勇摄)

“铜雕”表演者在展示瓷器制作过程中的制坯环节。将调质的瓷泥经过模具等制成所需要的瓷器的外形,将坯胎凉至半干后至于车盘,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的光洁。(江西网记者 何淳勇 摄)

“铜雕”表演者在展示陶工在挑坯。做好的陶瓷坯模需要转移风干。(江西网记者 何淳勇 摄)

“铜雕”表演者在展示瓷器制作过程中的吹釉环节。瓷器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种不同的种类。大一些的瓷器或者形状不规则的瓷器,采用吹釉的方式上釉,也叫釉上彩。(江西网记者 何淳勇 摄)

“铜雕”表演者在展示瓷器制作过程中的吹釉环节。瓷器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种不同的种类。大一些的瓷器或者形状不规则的瓷器,采用吹釉的方式上釉,也叫釉上彩。(江西网记者 何淳勇 摄)

“铜雕”表演者在展示瓷器制作过程中的上釉环节。将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由于颜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这种方式叫釉下彩。(江西网记者 何淳勇 摄)

“铜雕”表演者在展示瓷器制作过程中的上釉环节。将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由于颜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这种方式叫釉下彩。

四件定瓷精品将亮相世博


世博会上展出四件定瓷精品

日前,保定市曲阳县宣传部门透露,该县曲阳定瓷有限公司作为展示我省定瓷艺术的唯一代表,将有4件定瓷精品参加世博会。届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携入室弟子庞永辉,还将分别在世博会现场表演手工刻花和拉坯定瓷制作技艺。

据了解,将在世博会上展出的4件定瓷精品分别是“定窑三联艺术贵妃瓶”、 “定窑莲纹清风峻节瓶”、 “‘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和“定窑梅花口刻花瓶”,均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陈文增创作。其造型刚健俊逸、简洁舒宕;釉色灵动、柔润媲玉;装饰以刻花抑或雕花,寓意深远;均是历经10余道工序的纯手工制作,是代表当代定窑最高艺术水准的作品。

部分参展作品

定窑三联艺术贵妃瓶:造型取杨玉环体态

该作品高327毫米,直径150毫米。取唐杨玉环丰满而修长之体态为基本造型,唇口、溜肩,腹部丰满而柔顺至底部渐收,整个造型妩媚婀娜。上刻自作诗:“时光掩过几番秋,玉韵何曾失自柔。史笔情怀达万种,芳馨一段记风流。”是谓“瓷、诗、书”三位一体,故称三联艺术。原作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定窑莲纹清风峻节瓶:寓意“出污泥而不染”

作品高253毫米,直径195毫米。经传统拉坯工艺,手工制作。瓶身取高状,长圆腹,颈有双节,盘口。壁饰莲纹,寓有“出污泥而不染”之意,故名清风峻节瓶。因有七绝一首:“罗裳借得白云裁,逸韵悠悠入九陔。一自尘封千载后,玉莲此向好风开。”原作中国美术馆收藏。

“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现藏人民大会堂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的创新作品,高320毫米,直径213毫米。造型取灯笼状,瓶体圆润饱满,雕花装饰,其神龙遨游、腾挪于云际,更水浪叠涌、连绵不断。令人顿生包容、广阔、咸宁、祥和之感。作品为建国50周年而制,现藏人民大会堂。

定瓷简介

定窑名列中国宋代五大名窑

定窑是继邢窑而起的白瓷窑场,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产地在今河北曲阳县境内,古属定州。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同当时的汝、钧、官、哥窑号称中国宋代五大名窑。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印花以花卉为主,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讲究对称,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历来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历史上的金宋之战,使兴旺发达的定瓷业惨遭劫祸,定瓷工匠随时局南流,故史有“北定南迁”之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失传近千年的定瓷开始恢复。曲阳定瓷有限公司通过千百次研究试验,终于在定瓷生产及工艺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成为国内唯一定瓷研制生产厂家。该公司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蔺占献、和焕及其学生多件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及中南海紫光阁收藏。2008年6月定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千年瓷路 再现辉煌——景德镇72道制瓷工艺青铜群雕


市委书记刘昌林(前中)亲临72道制瓷工艺青铜群雕制作现场

今年5月,我市正式启动了72道制瓷工艺青铜群雕工程,工程完成后,瓷都母亲河上的珠山大桥,将出现72位古代陶瓷“工人”,向人们述说景德镇的千年瓷路和传统制瓷的72道工艺。

景德镇72道制瓷工艺,是景德镇瓷工千百年来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这套青铜群雕包含了采矿加工、坯釉料制备、手工成型、雕镶、施釉、青花、满窑、烧窑、釉上彩绘、选瓷包装等九组共72道制瓷工艺。此次,以青铜群雕形式,呈现景德镇传承千年的72道制瓷工艺流程,在景德镇尚属首次。这将成为景德镇的一道亮丽的新风景。

目前,72道制瓷工艺青铜群雕泥塑部分已过半,现在正陆续制成蜡模再进行青铜浇注,今年8月份,将摆放在景德镇珠山大桥护栏墩上。

曹春生接受采访

开始:用青铜雕塑点缀城市

6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景德镇市工业管理办公室创建的陶瓷0798小微企业创业园,走进工作室,可以看到水泥地面上摆放着十几张长桌子,而每个桌子上都布满着创作过后留下的泥灰。在炎炎夏日,让人感觉有一丝闷热。或老或少几名艺术家正在凝神创作。记者采访了景德镇市雕塑协会的一些班子成员。

随着景德镇市珠山中路的全面整修,珠山大桥也焕然一新,但桥上的护栏墩上如何装饰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2014年9月中旬,景德镇市市委书记刘昌林和景德镇市雕塑界的一些代表人物,如周国桢、姚永康、刘远长、张育贤等20多人,在雕塑瓷厂内进行了座谈。

“那次座谈会,我们和刘书记在充分探讨的基础上,确定创作一些雕塑作品放在珠山大桥的桥墩上,或摆在新建的陶瓷博物馆里,以美化环境,传承陶瓷文化。对景德镇的雕塑有一个很好的推动。”景德镇市雕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景辉教授告诉记者。

景德镇市雕塑协会副会长龚保家教授表示:“陶瓷雕塑作品放在桥墩上,或许不是很合适,容易破损。后来经过商讨,一致决定做青铜雕塑,一是时间保存性长久,风吹雨打也没有很大的关系,二是艺术性也很强,既适合摆在室外,又适合摆在室内,两全其美。”

张景辉正在进行艺术创作

讨论:72道制瓷工艺制作方案

材质决定好了,众人开始讨论制作题材。这时,孟福伟提出了“制作72道制瓷工艺群雕”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样,既向人们介绍了陶瓷生产传统工艺,又弘扬了陶瓷文化,还提升了城市品位,这一想法也得到刘昌林书记的肯定。

最终决定下来,用人物塑像的形式,将制瓷72道工艺表现出来,摆放在护栏墩上。景德镇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刘昌林书记也将这个“重任”交给了由高峰、曹春生、张景辉、龚保家、陈丽萍、黄胜等牵头的景德镇市雕塑协会,后续方案由协会统一协调。

为了拿出一份完美的方案,雕塑协会进行了大量的民间走访,和文史资料遴选,还拜访许多相关的专家。从筹备到整个方案出来,雕塑协会花了将近半年多的时间。雕塑是三维空间,从动态把握到表情的体现,都要考虑至周。特别是这种大型的群雕,不去仔细考虑和斟酌,势必会有很多遗憾。雕塑艺术是一种永恒的艺术。青铜雕塑先要创作出小稿,然后制作成大样,接着制成蜡模,再用铜浇注,工艺十分复杂,要求十分严格。

为了制作小稿,景德镇雕塑协会邀请了老、中、青行家里最优秀的雕塑艺术家来做小稿,参与创作。雕塑创作团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老一代的是资深教授和国大师,他们是协会和创作团队的顾问,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中年一代的就是主导这个方案,具有实力的雕塑协会组织成员;青年一代的就是一些很优秀的青年雕塑家。总共积聚了30多个‘老中青’雕塑精英来完成这项任务,一起为景德镇传统制瓷民俗雕塑做奉献。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右)欣赏群雕泥塑

制作:个性压一压共性抬一抬

方案制定好了,在市政府的协调下,投资方也确定为瓷立方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此次的群雕作品,限量制作3套,一套放在珠山大桥的桥墩上,一套放在博物馆,一套投资方存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15年5月初,30多名老中青艺术家们开始了青铜群雕的创作。

72道陶瓷制作工序的72个人物,制成60组雕塑作品,其中有12组里面有两个人物。在作品的青铜底座上,会标明制瓷序号,工序名称和作者的名字。30余名雕塑家门分别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来做。

记者了解到。所有的作品单件是有限度的,从55cm到70cm之间,不能小于55cm,站着要有70cm高。艺术家做雕塑,个人的行为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因为是属于集体创作,所以各个艺术家的艺术个性需要退一步,尽量往整体规范上靠,以团队精神为主。当然,个性的东西也不能全部没有,只是要收一收。

这次团队创作以写实为主,为了创造出好的作品,艺术家们都会把个性压一压,把共性抬一抬,这也是所有艺术家所形成的一个共识。为了把这组雕塑做得更加协调,景德镇雕塑协会还成立了以常务副会长高峰为组长的协调小组,成员是曹春生、张景辉、陈丽萍、龚保家、黄胜,保证雕塑的整体效果。

意义:弘扬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

陶瓷雕塑是制陶技术、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融合的艺术,雕塑的价值在于反映现实、表现生活。而城市雕塑关乎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既可以讲述地域特色的动人传说,又可以赞颂城市人的精神和气质。

雕塑,是手工劳动的集中体现,我们景德镇是手工业的城市,一千多年从来没有断过。雕塑协会会长曹春生告诉记者:“72道制瓷工艺用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意义非常大!雕塑最能体现景德镇千百年来,制瓷一线的劳作者的风貌,可以弘扬历史文化,再现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形态,这个就是这组雕塑一个重要的意义所在。从另外一个层面讲,作为一个陶瓷文化之都,能够有这么全的工序通过雕塑的形态再现出来,让参观和研究的人来传播这些陶瓷文化,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瓷器是怎么做成的,这组雕像可以起到陶瓷科学知识普及的作用。通过雕刻的手段,把景德镇传统制瓷陶瓷文化工艺,通过实物形态保存下来,为后人研究、以及文化的展现,也是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形态。

据悉,景德镇市像这样以塑像的形式,全面宣传制瓷72道工艺和陶瓷生产一线劳动者,从来没有,众多的老中青雕塑家为了一个主题共同努力也是头一次。

目前72道制瓷工艺青铜群雕泥塑部分已过半,现在陆续制成蜡模再进行青铜浇注。今年8月份,将摆放在珠山大桥护栏墩上,另外两套会在今年瓷博会之前创作出来。

72道制瓷工艺青铜群雕泥塑

【深入:72道工艺青铜群雕的背后】

六月的天气让人焦躁无比,此时刚过3点,阳光将地面晒得发白,令人头晕目眩。

走进陶瓷0798小微企业创业园,这栋最近才开始热闹起来的徽派小楼里,整日聚集着周国桢、张育贤、刘远长、陆军等一批国家级艺术大师以及陶院的多位教授和学生,他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场将再现史的大型艺术创作——“千年瓷路——景德镇72道制瓷工艺青铜群雕”。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曾在《天工开物.陶埏》中记载,“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寥寥几句将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描绘得言简意赅。

记者跟着雕塑协会会长曹春生教授进入到徽派小楼的一侧。灰地白墙,拼接而成的长条桌,以及随处可见的是大大小小的泥塑——他们或立或坐,姿态百种,神情万千,零碎的各式人等穿插其中,神情肃穆地摆弄着眼前的活儿,额颈间尽是细密的汗。

这里就是“72道制瓷工艺青铜群雕”的创作现场。在只有两间教室大的创作室里,每一个参与人员的身份都不尽相同,有国大师,教授、雕塑协会会员,也有陶院的学生,但是他们拥有同一种技术,那就是雕塑。湿润的泥土在指尖逐渐变换出栩栩如生的造型,在不经意间串连出一幅历史的长卷。

冯都通:“我有一个梦想”

冯都通老师说,我想做一套72道工序的雕塑很久了。

摆放在他面前的泥塑是一个剃(利)坯的老者,发髻耸立,赤裸上身,宽大的裤脚层层卷起,露出坚硬有力的肌肤,古韵悠然,可亲可近。据说,这尊雕塑已经花费冯都通一个多星期的时间。

“目前还只是初样,具体的修补和调整最少还要一星期。”冯老师嘴里不停地嘀咕着,手上却没停歇,捏着一块泥,不断填补修改着这件在大家看来即将完工的作品。一旁的助手时不时会过来喷点水,补点泥。

其实,直到近日受到媒体争相关注的“千年瓷路——景德镇72道制瓷工艺青铜群雕”的项目,早在去年就已经着手创作,初见雏形了。冯老师说,自从雕塑瓷厂的“《水浒》108将”问世之后,景德镇就鲜少再有系列雕塑作品出现。72道制瓷工艺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工艺上都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雕塑主题。珠山大桥的翻新修整,人流充沛的交通环境,数目繁多的桥墩,奔腾而过的瓷都母亲河——昌江,以及孕育了无数艺匠画师的珠山,恰好成为了“72道工序雕塑群”展览和宣传的绝佳宝地。

陶瓷学院雕塑研究所副所长冯都通也是众多发起人和实干者之一。

传统历史中“72道制瓷工艺”共包含了采矿加工、坯釉料制备、手工成型、雕镶、施釉、满窑、烧窑、釉上彩绘、选瓷包装等一共9组。为了完整逼真地再现历史,雕塑协会专门成立了一个协调小组,派遣专人负责调查每一道工艺的具体材料,走访了许多民间老艺人并考证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将每道工序逐一细化,深入理解工艺的历史特征,重点还原当时的服装、工具、生活场景等,并整合了所有的工序拼接成长卷。然后再将所有的材料和构思统一起来进行反复商讨研究,转变了最初只突显雕塑工艺的想法,最终确定以明朝为时代背景和底层劳动人们贫苦节俭的生活状态为取材模型的创作构架。

进入实体创作阶段时,雕塑协会又果断地将人员以工序类别分成采矿加工、坯釉料制备、手工成型、选瓷包装等多组,分别由曹春生、高峰、张景辉、冯都通等人负责。然而工作远没有想象和计划中那样顺利。由于参与人员中不仅有像周国桢、刘远长等国家级大师,也包含了部分陶院雕塑系的学生,后辈们在很多方面都不足以与前辈们相提并论,所以提携指导后辈也成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因此,冯都通除了自己承接一个创作组,有时还要兼顾其他组的创作,在完成自己所属作品的同时,还要指导和调整其他创作组的创作。顶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冯都通依然精力充沛,始终保持着严谨和挑剔的创作态度,不容半点闪失。“不仅仅是我,所有的参与人员都是这样,为了合力完成这个系列,大家都亮出了看家本领。像刘远长老师,在这样的天气下连续20多天不辞辛苦地来回奔波,这样的精神实在可敬。”冯都通如是说。

对于8月即将亮相的青铜群雕,冯都通毫不隐晦地表达出自己的得意:“72道制瓷工艺青铜雕系列一旦完成,对景德镇乃至全国陶瓷界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仅是作为公众艺术,更是作为展现于世界的历史艺术。青铜群雕的问世,歌颂了景德镇千百年来最底层的制瓷工人,同时还承接了现代和古代的文化链接,是历史的活化石。”

“当下的年轻人几乎已经忘却了中国最原始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景德镇。”冯都通面露遗憾地说道:“72道工序是景德镇的瑰宝,是中国陶瓷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做72道工艺雕塑是我的梦想,在这个传统不被人重视,古艺术文化逐渐消融在历史长河的时代里,唤醒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是我们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曾亚林:“我愿意为景德镇贡献一份力”

创作室的一角,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曾亚林正在对手中的作品进行最后的调整收尾。

很多景德镇人都知道,曾亚林出生于陶瓷世家,继承家学访遍名师,精通釉上釉下,工笔精细,色泽浓丽。却鲜有人知,他一度专攻雕塑,并乐此不疲。

“说一句心里话,我对雕塑是有一种情结的。”曾亚林一边说,一边用手臂蹭去额间的汗。天气炎热,整个创作室门户大开仍无法减轻暑意,即便如此,曾亚林依旧没有停止手上的工作。

“当初高峰他们找我来做72道工序的时候,我就挺兴奋的。很久没有花费这么多精力去研究一个雕塑,对我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促进。”自从加入到创作组,曾亚林很快意识到创作环境的天差地别,没有大师、教授头衔的界定,他只能是一个做雕塑的匠人。“以前我们都是单独在家里搞个人创作,在这里群雕已经不是72个个体而是一个整体,必须具有团队精神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既要发挥自身的雕塑才能,又要保持着团队的密切合作,这瞬间就拉高了创作的难度系数,颇具挑战力。“压力还是蛮大的。不过压力越大动力就越足,所以我还是很有信心的。”曾亚林笑着说。

驰骋瓷坛多年,曾亚林逐渐发现了陶瓷界近年的变化。世人对于陶瓷工艺以偏概全的错误认知,和雕塑地位的逐步弱化等情况越发显得严重。只知瓷艺之精美,不知制瓷之艰难,几乎成了文化市场的主流,72道制瓷工序青铜群雕的项目实施,恰好成为了景德镇传统文化有力的代表。

“能够参与到创作主题雕塑这项工程中,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荣幸。最近几年,景德镇的行业氛围不太好,时代发展得快,但是传统文化却在慢慢失落,老祖宗的正统传承越来越少,这是很危险的。”曾亚林说道,“古代人将景德镇的陶瓷艺术送到了世界,把景德镇变成了一块金字招牌。但是看一看现在,如果我们却守不住前人留下的文化,那是可悲的,也是可惜的。做72道工序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它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重新熟悉景德镇的陶瓷传统,不仅仅是外地人,本地人也需要反思。现在的人大多不清楚陶瓷是怎么做出来的,以为拉个坯,送进窑里烧一下就完事了,根本不了解陶瓷是要经过多么细致繁杂的工序才可以面世。”他指了指手边的一尊泥塑,“这叫选碗,也就是选瓷工序。在所有成品出窑之后,就必须有专门的人按品相分等级进行筛选,这项工作看似轻松,实则没有三五年的功力是根本无法胜任的。”

曾亚林坦言,虽说很早之前就流传组图式的72道工序,在他看来效果远不如雕塑来得具体生动。平面的图画配上文字,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达到了部分宣传效果,也容易流通传播,但是其呈现出的疏离与片面,往往不能让观者完全理解,而这些不足恰好就能被雕塑突显。

“青铜雕塑很亲民,接地气,作为室外展品非常合适。我们把群雕放到珠山大桥上,为的就是增加曝光率,扩大宣传力,让人们在往来之中还能了解到完整系统的陶瓷知识,达到科普的目的,这一点是图像所不能企及的。”

随着截止时间的临近,曾亚林依然不疾不徐,慢工出细活。好的作品一定要更加仔细谨慎,心态也不能毛躁,一步出错就会影响到整个雕塑的美感,这是在对自己负责,同样也是对雕塑负责。“到了8月份,群雕就会屹立在珠山大桥的每一个桥墩上,到了那个时候,所有的目光都会被吸引到这里,那将会非常瞩目。”曾亚林自信地表示,这一批72道制瓷工艺青铜雕塑会在所有人的见证下,倾诉着景德镇古老的文化,会成为景德镇的骄傲,中国的骄傲,世界的骄傲。为了这一天,他愿意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心力。(文章来源:景德镇广播电视周报,图片由0798小微企业创业园提供)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定窑恢复八百年前制瓷工艺定瓷将走进千家万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定窑恢复八百年前制瓷工艺定瓷将走进千家万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