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凯而瓷砖 > 导航 >

紫砂因书卷气而楚楚动人

紫砂因书卷气而楚楚动人

凯而瓷砖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0-05-25

凯而瓷砖。

《佛手》张正中

《国粹系列·中国民居》蒋新安

《如虎添翼》谢强

《清香》潘岷

《追月》陈建平

《指点江山》王亚平

《萌动壶》李斌

宜兴紫砂壶以其温润朴茂的材质、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精湛唯美的手工工艺赢得了无以数计的收藏家的盛誉。紫砂陶之所以能从生活日用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独树一帜的“瑰宝”,究其原因,除了艺人对紫砂文化内蕴孜孜不倦的追求外,喜爱紫砂的文人墨客也功不可没,因为他们和艺人联手,不断提高紫砂陶文化与艺术品位,让紫砂陶有了浓郁的书卷气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楚楚动人。

本月22日至31日,由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和宜兴市陶瓷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2011无锡工艺学院紫砂陶艺作品展”在广州市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举行,届时将展出中国陶艺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及高级工艺美术师们最新创作的150件紫砂作品。展览期间,主办方还要举行宜兴紫砂鉴赏及收藏讲座、小型专场交流会和紫砂壶现场制作等活动,而大型工具书《中国紫砂陶》也同时在穗首发。那些洋溢着书卷气的作品和系列紫砂鉴赏活动,或许能为紫砂陶爱好者提供一个鉴赏宜兴紫砂陶的良机。

紫砂充盈着文化味和书卷气

宜兴紫砂因其具有文化的独特性、唯一性和系统性,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江苏陶瓷工业志》将紫砂归为特种工艺陶瓷类:紫砂陶是采用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的特种黏土为原料,用1100℃左右的高温半烧结而成的精细炻器。宜兴紫砂尤以紫砂茶壶的独特功能性为世人称誉。归结前人论紫砂,总是“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味,色、香、味皆蕴”,紫砂壶“注茶越宿,暑月不馊”。紫砂壶还具有养壶的把玩功能,使用越久,器身色泽越发光润,玉色晶光,气韵温雅。那么,如何鉴赏紫砂之美呢?安迎旭先生把紫砂壶之美总结为“三美”,颇为合理精辟。

一是材质的天然美:所谓“紫玉金砂”,就是对紫砂原矿材料的古朴自然风骨的一种赞美,这就要求紫砂艺人在处理和加工紫砂时要遵循必要的美学法则。紫砂壶需“光华内敛”,泛黯然之光,其神采在不经意间倏然一亮,而不像陶瓷、玻璃一样耀眼炫目。清乾隆时期,供奉宫廷的紫砂壶装饰繁缛奢靡,虽不乏力作,却失于匠气过重,紫砂的自然机理美感被破坏,艺术魅力大打折扣。如今,人们出于商业需求,追求展示效果,对壶胚刻意抛光打蜡,力求“水色”夺目,其实是一种破坏。此外,壶身上的刻画、书法均需服从主题效果表达,并非每把壶上都可书画,书画的内容也应和壶的神韵一致,如在秦权、仿鼓、秦钟、掇球、石瓢等壶身上刻古代仕女,就显唐突了。

二是体现华夏魂魄的民族文化韵味美:宜兴紫砂壶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它吸纳、交融诗、书、画、铭,充盈着浓郁的文化味和书卷气,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与鉴赏需求。从历史上看,不少著名的文化人、诗人、学者、书画家、名人,都曾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壶艺的创作,并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影响着紫砂壶艺的发展,如董其昌、陈鸿寿、吴昌硕、吴大澂、蔡元培、黄宾虹、吴湖帆、李可染、启功、吴作人等等,不胜枚举。

在紫砂艺术发展历程中,这种艺人与文人的如此紧密结合的现象,是其他工艺美术门类所罕见的。一代代紫砂艺人正是在这种文化艺术的熏陶与传承中,十分注重不断提高自己学养,在结交文人雅士之后,耳濡目染,专题切磋,交流合作,碰撞出文化艺术的创作火花。许多知名艺人久经磨砺,具有相当的文化艺术修养,尤其在书法方面往往功底深厚。还有一批文人学者专门研究紫砂,为宜兴紫砂陶著书立说,为艺人树碑立传,承传了紫砂的历史,使后人研究紫砂有了典籍依据,确立了紫砂陶在中国艺术之林的地位。

三是和谐自然的意境美:“天人合一”是中国人传统的精神追求,而紫砂完全可以被赋予人的性格。这种互为置换的关系和谐地反映出“天人合一”的人性追求。

当代紫砂文化价值回归

新世纪十年,当代紫砂陶瓷艺术在各种危机的冲击、考验下,实现了跨越性的、堪可告慰的转型,更加以文化内涵作为艺术定位,逐渐在当代中国各门类艺术发展中,巩固进而凸现出自己的存在地位和存在价值,乃至成为艺术收藏和艺术市场新的追踪热点。此次展览展出的紫砂作品,就是地处宜兴的无锡工艺学院的教师和陶艺大师们上讲台、进陶坊,勤奋实践,勇于创新,既尊重传统,又蕴涵现代意识所创作的紫砂陶精品力作,其原创性强,风格各异,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学院派陶艺家的创作实力和宜兴当代陶艺风貌。

对于真正的陶艺家来说,艺术是灵魂最好的载体,陶艺家将对生活的体验转化为一个个崭新而独特的艺术生命,陶艺家的思想与情感便得到了很好的寄托。对于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沈奇先生提出了三个观点,正契合此次展出作品的整体风貌与艺术追求。

简约化:东方美学的基质在于简约、自由、合心性。具体而言,就是虚静为本,澄怀观照,空纳万境,静了群动;就是以少胜多,不以多为多;就是天人合一,法自然、师造化,自然为大美。但长期以来,受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宣传、代言、主旋律等影响,以及西方文化潮流的影响,当代中国艺术界一直是在“做加法”,无边界也无中心地探索求变,唯新是问,唯视觉冲击力和展览机制是问,失去了素宁内敛的文化根性。现在不少紫砂陶艺家纷纷回过头来“做减法”,守住“化繁为简”的底线,重新在“简约”的本质特性上下工夫。

精致化:比之古典陶瓷艺术来说,当代陶瓷艺术从创作理念到制作工艺、技术手段,都要丰富精良得多,但为什么所成就的作品却没有古陶古瓷耐看?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静气”。今天的艺术家们大都过于急功近利,很少能像古人那样静下心来,别无挂碍地把一件事情尽善尽美地做到极致,习为广大而难成精微。越是粗制滥造鱼龙混杂假冒伪劣成风的时代,真正的陶艺家越需要沉得住气,抱元守雌,精益求精,品质为上,苛求完美,才能脱平庸、超时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认证,免蹈昙花一现或各领风骚三两年的覆辙,这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并逐步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文化化:观赏宜兴紫砂壶,外行看器形、看纹饰;内行品气息、品内涵。紫砂泥的资源固然有限,也有优劣之分,但却不是作品价值评判的关键因素。判断紫砂壶的价值,贵的不是原料,而是其文化含量。作为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精神的器物化,紫砂壶若没有深厚隽永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内涵灌注其中,那就只是一件好看而不耐品味的“形而下”之物件而已,比之“古董”低价,比之“工艺”掉价。经由泥与火的熔融,赋予紫砂壶以诗的灵魂,方是紫砂壶艺术存在的真谛。一方面,今人不能做古人,陶艺家必须进入现代语境,表现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思考;另一方面,面对西方强势话语影响的焦虑,如何表达我们自己的现代感,以及再造我们本源性的艺术精神与审美感受,已成为现代陶瓷艺术深入发展的关键。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思考和探求,仅仅依赖一点点观念的更新和技艺的琢磨,显然是不够的。说到底,生逢其时的当代陶瓷艺术家们,面对机遇与挑战,最终的命题还是那个绕不开的老话题:回到修养——更为全面和更为超迈的文化修养,进而以文养心,以心养陶,“道”和“器”并重而抟土为玉!

紫砂壶鉴藏七忌wWw.TaOCI52.COM

就紫砂壶型创作而言,通常有七病,可做赏析紫砂参考之用,收藏时也当忌此类作品。

一忌臃肿:造型之道,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

二忌繁赘:实则匠心过重,在壶身上做繁杂的雕、塑、刻,破坏应有之简洁。

三忌懈怠:线条处理拖泥带水,壶嘴胥出无力、壶把收放不够精神、身筒没有拍出气势。

四忌纤巧:一是大气洒脱的作品在改制作小容量时未必能小中见大;二是局部比例失调,过于纤细。

五忌驳谬:将极不相干的题材生硬地组合在一起,缺乏内在的联系。比如茄段的身筒配个南瓜的壶把,东坡提梁壶的盖子上坐着两个小狗熊。这类形式上有谬、意境相驳的壶型均属病态。

六忌媚俗:一是纯粹迎合客户和市场需求,盲从市场流行,不考虑壶形应有之意。如流行如意纹装饰,于是不分壶形统统刻上如意纹;又如流行壶身刻竹,就连合欢、西施壶身也刻竹,没有一个正确的艺术定位。二是作品的立意庸俗,高调不高雅。

七忌失位:没有装好流、把的位置,或高或低,刻画构图不均衡。

此外,如果说收藏紫砂壶还有什么要注意的话,那就是要找对圈子。如同艺术有诸多流派一样,收藏也有不同的圈子。圈子是自发性质的,不同于商业行会、行政组织。玩壶的人,都想找到自己的圈子,不然会很寂寞,即便是再耐得住寂寞的藏家,身边也总会有三几知音。艺术本来就需要共享,作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没有什么人可以永远占有,所以,作为爱壶之过客,时间很短,如白驹过隙,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和相熟的知己聊聊壶,谈谈茶,以及茶与壶之外的感受,确实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享受。

扩展阅读

“蓝贵人”因何而贵


菏泽出土了三件元青花,这一爆炸性新闻,随着沉船考古发掘的深入报道已成为世人关注的话题。文博界、收藏界、学术界为之瞩目,菏泽人为之欣喜,就连对元青花一知半解的百姓,也纷纷参与进来,欲探个究竟。于是,元青花的珍贵身价短期内不胫而走。元青花又被称为文物“蓝贵人”。请看——

“蓝贵人”因何而贵

11月23日,在菏泽沉船考古成果鉴定暨新闻发布会上,现场展示了9件出土文物,其中,备受世人瞩目的大件元青花“龙纹梅瓶”首次公开亮相。有人说,它值一个亿,也有人说,值三个亿,甚至更多。还有人说,“龙纹梅瓶”价值不可估量。元青花为何贵不可及?元青花出土的意义何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向国内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证询。

专家解释,关于元青花,元朝有关的记载中并没有提到,之前的朝代,也无人正式提出这一概念。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波普博士在大量研究元青花瓷器的基础上,提出了至正型青花的概念,使国际上产生了研究、收藏元青花瓷器的热潮。元青花存世量极少,比较公认的说法,也就三、四百件。2005年7月,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纹故事罐”,以2.3亿元天价成交,首创近年来拍卖史上的高价先河。随着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民间藏家等趋之若鹜的追捧,元青花的身价连年增高。元青花一器难求,大件尤其难得,已为文博、收藏界、学术界所公认。

元青花是汉族、蒙古族、伊斯兰多元文化的缩影。由于长期无史可稽、无人所识,一经亮相,其珍贵价值立现,成为当今无可争议的国宝级文物。在元青花陶瓷没出现以前,中国瓷器通常是以素面的表现手法为主,而元青花的出现,则打破了以往的一些素面表现手法,以青花为主体的彩瓷成为瓷器的主流品种,以往一贯占主流地位的色釉退居次要地位,陶瓷美学从以素雅为美的中古时代进入了五彩缤纷的近古时代,使艺术观赏和艺术价值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同时也推动了明清陶瓷艺术的快速发展。青花瓷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以器型高大,纹饰精美,发色艳丽,层次繁多,富丽雄浑,成为中国青花瓷史上的顶峰之作,影响着世界古代艺术。元青花瓷器的创制,是陶瓷史、乃至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元青花为何贵不可及?专家做出总结,元青花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开创了釉下彩的先河;其次,元青花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过去更丰富,更具立体感,更有艺术感染力;其三,元青花存量稀少,因此,更凸现了它的价值,即平常说的“物以稀为贵”;其四,它是一个时代文化符号的再现,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其五,对后世瓷器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谈到菏泽“龙纹梅瓶”、“鳜鱼纹高足碗”、“元青花盘”的出土,专家说,元青花窖藏从目前掌握的一些情况看,在国内曾陆续发现过一些,比如说河北省保定市窑藏、北京元大都遗址、浙江省杭州元墓、新疆霍城县窑藏、安徽省安庆市元墓、江苏省南京明初墓葬、高安元青花窖藏等20多处,都有出土。菏泽这三件元青花,因为器形大、画工精美、气魄雄伟、特征明显,弥足珍贵。它们的出土,将会吸引国内外相关学界的关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其价值和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文物层面,它将逐步以外现的文化内涵,彰显菏泽的文化品位。可以说,伴随着人们对元青花的认知,菏泽的知名度也会大大提高。至于三件元青花的价值,不可轻易估量,因为价值也是随时而增高的。

记者在菏泽沉船考古成果鉴定暨新闻发布会上、现场展示的出土文物中看到,元青花“龙纹梅瓶”,器形工整,图案精细,层次丰富,据现场目测,瓶高约有40厘米、,宽约20 厘米左右,属元青花中的大件瓷器,着实稀世罕见。“龙纹梅瓶”为纯青色釉描绘,色彩沉稳,图案共有六个层次,其中,一、三、五为短层间隔辅纹,二、四、六属主纹图案,第二层画工十分精细,花样呈现为二方连续。龙纹是整个瓷瓶的主体部分,龙身腾云架雾,昂首挺胸中作回望状,动感十足。其线条优美,画工上乘,应为高手所绘。巧妙的是,第六层图案一反横式走向,改为竖式描划,使底足部分更趋稳重挺拔。据了解,“龙纹梅瓶”出土时基本完整,仅瓶口处有小残,展示时已做修复。即使如此,也属万分难得。难怪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在仔细观看“龙纹梅瓶”后说,这个梅瓶将来是菏泽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要精心保护。

紫砂壶:因壶适茶,因茶选壶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总所周知,紫砂茶具的优势在于茶,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因壶适茶,因茶选壶,用茶养壶养出道理,愈是紫砂古壶、旧壶,愈能养出个名堂;愈是名人名作愈容易养出精神;愈是别人感到难养的壶,愈能养成好壶。如是不是紫砂名壶,或泥质不好的壶,通过养壶还都能把它鉴别出来。爱茶爱壶者应以适用的、实用的、时代的、科学的泡茶方法来泡茶。养好紫砂壶,把握着茶、壶、茶的量、壶的容积、水、水温、火候、时间,形成优选的结构,编成规范的泡茶之法,乃使紫砂壶供真茶,色、香、味皆蕴。养壶天趣,珍如珠玉。以自己的实践探索出紫砂壶确是世间茶具之首的科学道理,肌理之贵可与隋珠赵璧比美,方就能体会其中无穷的乐趣。

用养壶之法,也能养好紫砂盆、紫砂雕塑和整个紫砂艺,充分显示紫砂艺自发暗之光,入手可鉴,久且色泽生光明的真谛,还报人间。制陶(制壶)艺人,对泡茶、养壶能使紫砂艺术显现真、善、美的灵光实相。我们能从茶文化、陶艺术中得到我们要得到的东西,得到应得的成果,从中陶冶我们的性情,达到美的休闲紫砂文化之享受,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地。

移植仿制紫砂茶具:切合着文化传承而制


在陶瓷的天地里拥有自己的浪漫,在茶叶的国度中释放自己的激情,于是,苏东坡就有了“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切宽”的吟唱。在紫砂壶圣地的丁蜀镇,一直让“东坡提梁壶”的故事代代相传。这是宜兴紫砂史上的一个文化驿站,或许是艺术领域的一个阳关。紫砂壶从此根植于人们的思绪,化作了美妙,变化了幽韵,成为修身正行的载体,传统文化的化身,散发着超乎物外的悟性与智慧。而移植仿制是紫砂茶具陶器中一种运用比较广泛的造型方式,就是切合着文化传承而制作。紫砂茶具仿制借鉴青铜器﹑金银器﹑竹木器﹑玻璃器﹑陶瓷器以及其它器皿和塑器的整体或局部,通过陶艺家们对各种形态造型因素的研究,吸取其它传统工艺品或生活用品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提炼﹑组合,并与紫砂材料的良好可塑性和特有的工艺技术相结合,取得形式完整﹑比例协调﹑内容统一的紫砂艺术效果。

这种造型的典型代表主要有集玉壶﹑僧帽壶﹑双龙提梁等。集玉壶:此壶嘴﹑把﹑钮及壶身及装饰都移用玉器的形式组合在一起,没有任何牵强附会。线型的方圆﹑凸凹起伏产生内在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线角﹑线面﹑处理方中有圆,刚中有柔,圆润明澈,简洁明快,细节与整体整体配合相宜得当,形式与功能协调一致。此壶沉静温润,含蓄典雅,仿佛就是一把玉制的茶壶。虽有雕饰却不繁缛,含蓄而不张扬,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僧帽壶:该造型式样就是来自瓷器造型。不过紫砂陶艺家们在拿来的同时并不照搬照抄﹑原封不动,而是从紫砂材料的固有特点出发,赋予形体更多的紫砂特色。由圆变方,把圆僧帽改成方僧帽,强化了点﹑线﹑面的转折和过渡,使整体线面明确归正,增强了形体的装饰美感。

这种造型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拿来有用”,而是通过对姊妹艺术优秀的造型形体和精神内涵的借鉴,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使之适合紫砂特有的材料和工艺特点,变成紫砂陶艺自己的造型因素,创造出属于有特定的紫砂风格和语言的造型式样。

紫砂造型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创作题材无所不包,集中体现了陶艺家们创作智慧。造型式样从古至今,日臻完善,是中国陶瓷及世界陶瓷的一座艺术宝库。

紫砂陶艺虽然可初步分为四种造型方式,但它的归纳和总结却无法穷尽艺术家们创造的丰富性。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交流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情趣,人生态度的转变,会发现更多的造型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工艺的发明,人们观念意识的转化,也会创造更多的造型方法。当然,这几种造型方式也不是机械的,它们之间经常是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紫砂陶的造型设计不是自然模仿和表面修饰,而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按照客观规律把握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而不是盲目的,一成不变的,在学习传统的优秀文化内涵的同时,要和时代相结合,这样才会有工艺品蓬勃的生命力之说。也要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和设计理念,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历史上文人雅士的参与也产生过紫砂陶创作的高峰期。让我们紫砂陶的从业者和喜爱者们都来参与,去学习历史,吸取精华,继承传统,把握现在,畅想未来。

青花瓷的动人传说


相传元代时,镇上有个刻花的青年工匠,名叫赵小宝。小宝有个未婚妻、名叫廖青花。一天,青花问小宝:“这瓷坯上的花儿,如果能用笔画上去,不更好吗?”小宝皱了皱眉头,说:“我早就想过。可是找了许多年,找不到一种适合画瓷的颜料啊。”

青花听后,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这种颜料。并央求专门找矿的舅舅,带她进山找矿。开始舅舅不肯,说找矿太辛苦,女孩子吃不消。后来,经青花再三恳求,才勉强答应下来。第二天,天刚拂晓,青花和舅舅便进山找矿去了。

秋去冬来,时间一晃过去了三个月,小宝见青花和舅舅还未归来,放心不下,便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白雪,直奔青石山找青花与舅舅。小宝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来到了山前,发现前面山谷有一缕青烟,顿时心头一热,匆忙朝冒烟的方向奔去。

来到山谷,小宝才看清,青烟是从一座倒塌了的炭窖里冒出来的,便钻进破窖,发现窑的一角堆满各色各样式料石,再一看,窑的另一角还躺着一个衣衫破烂的老人,老人身边堆有几段柴火,柴火上正冒着一缕缕青烟。小宝仔细地朝老人瞧去,这才看清,躺在地上的老人正是青花的舅舅。他急忙抱起舅舅,不停地叫喊:“舅舅!舅舅……”老人渐渐苏醒过来,一看是小宝,急忙对小宝说:“快,快,快上山……去接青花”。

小宝顺着舅舅指的方向,拚命朝山顶找到了青花冻僵的尸体。在她身旁的雪地上,还堆着一堆堆已选好的石料。小宝见状,哭得死去活来。

安葬了青花后,小宝含着泪水,搀扶舅舅回到镇上。从此,潜心研制画料。他将青花采挖的石料研成粉末,配成颜料,用笔蘸饱,画到瓷坯上、经高温焙烧后,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现了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青花瓷便从此诞生。

嬉戏白鹭青花盖杯

青花瓷的出现,突破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框框,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绘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景德镇瓷器之风格。后人为了纪念廖青花,遂把画在瓷器上的这种蓝花称之为“青花”,把描绘这种蓝花的彩料称之为“青花料(廖)”这两种叫法,一直沿至今天。

紫砂壶艺术的真谛:探索而不是做假


诸如摹仿自然界形象性的雕塑制品,兼及装饰在几何形体上的浮雕、贴雕,图案的刻印板,以及釉料彩绘,其它材质的镶嵌,抽象的陶艺构思。任何艺术形式,都应该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样居高临下地来看待品评砂艺和鉴赏砂艺,使作者与热衷砂艺的爱好者,相互感触以便领悟制紫砂壶艺术的真谛。

但近年来随着对砂艺热潮的兴起,传统的茶文化与陶文化的推广,热爱紫砂艺术的人士日益众多。较高档次的佳作生产,究属数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各界人士玩赏上的需求,尤其高雅名作,更是稀少。因此出现社会上极少数缺乏艺术道德的工匠,串通一些肯不讲商业道德的狡商市侩,不择手段地乘机猎取暴利,假冒名家印鉴,各种等级的劣质膺品,充斥市场,蒙蔽众多热衷砂艺爱好者的眼睛。所以有必要讨论一下辨伪问题。识别茶壶的真假,一如鉴定书画,首先从提高理性认识,理性即培养自己的常识素养,以资提高审美观感;第二是多方交流,互相观赏某些名家的杰作,提高感性,探讨和了解某些名作家的风格形制,技巧手法,艺技擅长,使用原料泥色的习惯性,印章的规格,把握关键性的依据,逐渐累积经验。明眼人自然而然地不难识别真假的。在任何一种艺术行当中,一个有所成就的佼佼者,都一定会有他的独到一面的硬工夫,这是指艺术的和技巧的两个方面。这些内在的要领,就是所谓个人的风格和韵致,也就是所谓灵感。作伪者是绝对不易得其要领的。倘若说一个存心作伪的人,如果能够有超越的领悟,那么他自身已是个了不起的大家了,又何必要假冒别人而淹没自己呢?所以敢大胆地说,真的,生来就是真的,假的永远也真不了。只有没出息的作假货者。作假的这种行为是绝对可耻的。

以色动人“没骨彩”


粉彩瓷“没骨彩”技法源于唐代徐熙独创花卉渲染法,至清末胡颜标在瓷胎上以此技法画瓷,他的作品尤以人物花卉为世人追捧!“没骨彩”的特点是在画面上不用线条,以强有力的色彩来体现人物的衣纹,不仅光线显著,且物体丰满,质感极强,色彩光泽细腻。同时,所用色料丰富,不下百余种,有些还用套色。

技法难掌握

“没骨彩”不同于粉彩,它完全不用珠明料画线条,而是用淡墨或淡红勾出大致的轮廓,然后满涂一层玻白;另外从颜色直接彩饰所要表现的花朵层次和衣纹的转折,一件作品的完成费时较久。“没骨彩”技法较难掌握,主要是没有固定线条依据,填色渲染光线辐射度极强,必须随时掌握画意,因此不是一般填彩人员能胜任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陶瓷美术家叶震嘉,以及传人张金定、宗其榜等专家才能全面掌控。“没骨彩”成为“567”新中国陶瓷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各种工艺的产生与传承和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当时景德镇的艺术家每个月都是拿固定报酬,艺术与收入不直接挂钩,且全体一样,于是产生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粉彩没骨画法,不计工本。彩瓷的关键,当时在工艺上称“三分画七分彩”,与玉雕与牙雕工艺中的打磨工艺相似,意思是填彩尤其重要,绘画填色分工合作,各显特色。由于叶震嘉先生辞世,其传人——当时景德镇艺术瓷厂张金定、雷罗汉、宗其榜都是一流填彩高手,专与陶瓷美术家,如赵惠民、余翰青等人合作填色。但随时间推移,他们的名字逐渐被世人遗忘,就像此技艺消亡一样,无人传承。

短暂的辉煌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国家在工业现代化方面还无法与世界交流,传统的中国工艺美术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工艺美术家群策群力,以饱满的热情,忘我的创作激情,谱写了一曲工艺美术的壮丽凯歌,为新中国的形象与财富积累,以及出口创汇做出了巨大贡献。有许多“绝技”随之产生,但是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束而逐渐消亡。历史久远的文化消亡似乎人们会特别惋惜,这些短暂灿烂辉煌后又立即消失且未留下过多文字记载的“绝技”失传,更显可惜,因为它还没有来得及总结张扬。

新中国的许多工艺美术种类,如牙雕、各类木雕、脱胎漆器、剔红、玉雕,它们都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结晶。遗憾的是,随着国有瓷厂机构的解体,“没骨彩”这项特殊工艺渐行渐远,人们只能在历史中找到它们的身影。

紫砂文化:范伟群:传承与创新 工精而韵深


师古创新再有斩获

师古创新的实力派陶艺家范伟群日前又获新荣誉——4月22日,由宜兴团市委、宜兴市青联和宜兴市陶协共同主办的青年陶艺家作品展开幕式暨首届“陶都宜兴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颁奖仪式在宜兴举行。范伟群在首届陶都宜兴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佳青年陶艺家”。

据了解,本次评选活动从参评者的艺术创新、个人成就、技艺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参评者选送的作品题材多样、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具有很强的艺术创造力和感染力,全面展示了宜兴市广大青年陶艺家的独特风采。

范伟群此次凭借“祥云追月”和“金葵花提梁”在众多参评者当中脱颖而出。“祥云追月”是一件在造型方面有很大突破的作品,从壶身到壶钮再到壶把,都打破了紫砂壶原有的规矩,无论是位置还是形制都有全新的构思。众所周知,高明的设计师都十分重视壶钮的设计,“祥云追月”的壶钮位置就很特殊,处于视觉的中心,体现了创作者对陶瓷艺术造型独到的理解。壶钮以半月的形态出现,以祥云为陪衬,在设计的寓意上独具匠心。祥云从壶嘴延伸至壶把,把圆月围绕,表达了对生活美好、圆满、吉祥、喜庆的祝愿。另一件作品“金葵花提梁”以葵花为题材,风格大气稳重,构思巧妙,将创作者的巧妙才思体现得淋漓尽致。

世陶之家紫砂新风

能够将对紫砂文化的领悟用独到的艺术形态充分地体现,源于范伟群从小到大孜孜不倦的钻研。范家壶艺在宜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雍正、乾隆年间,当时范章恩开创了代代相传的范家农庄作坊式紫砂生产。此后范家名家辈出,享誉海内外。其中尤以范大生更具盛名,成为范家壶艺集大成者。范伟群可以说是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世陶之家,从小目之所触、耳之所闻都是与紫砂相关的人与事,艺术的熏陶就在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之间。

1990年,作为范大生第三代传人的范伟群为进一步弘扬范家壶艺创办了范家壶庄,秉承着先辈的壶艺衣钵。不过,在继承前辈技艺的同时,范伟群师古而不泥古,努力在创新发展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范伟群的作品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传统经典散发出的魅力。他的“六方竹”壶、“四方竹鼎”壶、“合棱”壶……器型经典、古风俨然,很好地传承了紫砂器型中经典的造型元素。更难得的是,不同壶型中体现的精、气、神,范伟群也都能一一把握,体现得纤毫毕见。

用极大的精力去传承历史的同时,范伟群也总是忍不住借用紫砂的艺术形态实现对当代社会的赞美和讴歌。他创作的“扬帆”壶无论是从造型还是线条表现,都是一件极具现代艺术特征的作品,其壶身、壶钮、壶把都突破了紫砂器的传统器型制约,充满了艺术的浪漫主义情怀。壶身与壶把以海浪为形,实现了流畅而巧妙的过渡,壶把向上伸展,尾部卷曲出一朵浪花,与以帆为形的壶钮形成呼应,并巧妙地点题。整件作品充满了“扬帆起航”的动感,象征着新中国长风破浪的前进气势。

类似的创新作品还有很多,范伟群认为,只有将传承和创新都做好了,紫砂文化才会有好的发展前景。

传承之道亲力亲为

多年来,范伟群广采它山之石,力蜀古紫砂厂任技术辅导,为紫砂业培养了百余名紫砂工艺新人。此外,为了更好地广泛宣传紫砂文化,让紫砂渗透更多的领域,他还先后参与“东盟博览会国礼紫砂”、“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壶”、“广州亚运纪念壶”的设计和监制工作。

为了传播紫砂文化,他先后多次赴港澳地区和内地各大城市,进行紫砂壶艺的展示和推广。特别是2004年、2005年,范伟群两次赴韩国举办紫砂壶艺展、紫砂壶艺演示会及紫砂壶艺爱好交流推广会,得到了韩国壶友的热烈欢迎和喜爱。两次韩国行,使韩国大众更深更广地了解和认识了紫砂,为弘扬紫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现在的范伟群想得更多,他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将紫砂文化弘扬到世界各地,与全人类共享这个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

商报记者原琳米丽珊

本版总工艺师、艺术总监

1970年出生于陶艺世家,清末民初制壶大家范大生嫡孙,1984年进紫砂二厂随吴同芬老师学艺,而后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收入门下,1992年后,先后受聘于紫砂五厂、蜀古紫砂厂任技术辅导,现任范家壶庄创办人、总工艺师、艺术总监。

先后参与“东盟博览会国礼紫砂”、“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壶”、“广州亚运纪念壶”设计和监制工作。

●“天宝”壶荣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创作金奖;

●“僧帽”壶被韩国国家博物馆永久珍藏;

●“传承篇——大生传世精品系列”获得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太极茶具”获得2003年宜兴陶瓷新人新作一等奖;

……

多年来精心制作的多件紫砂作品,造型别致、个性鲜明,被中央领导人选为国家级礼品。

人间瑰宝 青花瓷的动人传说


人间瑰宝青花瓷的动人传说

传说(一)

提起青花瓷,人们都知道它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其瓷白中泛青、其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静的“人间瑰宝”。但问起它的来历,人们不一定知道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元代时,镇上有个刻花的青年工匠,名叫赵小宝。小宝有个未婚妻、名叫廖青花。一天,青花问小宝:“这瓷坯上的花儿,如果能用笔画上去,不更好吗?”小宝皱了皱眉头,说:“我早就想过。可是找了许多年,找不到一种适合画瓷的颜料啊。”

青花听后,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这种颜料。并央求专门找矿的舅舅,带她进山找矿。开始舅舅不肯,说找矿太辛苦,女孩子吃不消。后来,经青花再三恳求,才勉强答应下来。第二天,天刚拂晓,青花和舅舅便进山找矿去了。

秋去冬来,时间一晃过去了三个月,小宝见青花和舅舅还未归来,放心不下,便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白雪,直奔青石山找青花与舅舅。小宝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来到了山前,发现前面山谷有一缕青烟,顿时心头一热,匆忙朝冒烟的方向奔去。

来到山谷,小宝才看清,青烟是从一座倒塌了的炭窖里冒出来的,便钻进破窖,发现窑的一角堆满各色各样式料石,再一看,窑的另一角还躺着一个衣衫破烂的老人,老人身边堆有几段柴火,柴火上正冒着一缕缕青烟。小宝仔细地朝老人瞧去,这才看清,躺在地上的老人正是青花的舅舅。他急忙抱起舅舅,不停地叫喊:“舅舅!舅舅……”老人渐渐苏醒过来,一看是小宝,急忙对小宝说:“快,快,快上山……去接青花”。

小宝顺着舅舅指的方向,拚命朝山顶找到了青花冻僵的尸体。在她身旁的雪地上,还堆着一堆堆已选好的石料。小宝见状,哭得死去活来……

掩埋了青花,小宝含着泪水,搀扶舅舅回到镇上。从此,潜心研制画料。他将青花如娘采挖的石料研成粉末,配成颜料,用笔蘸饱,画到瓷坯上、经高温焙烧后,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现了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青花瓷便从此诞生。

青花瓷的出现,突破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框框,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绘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景德镇瓷器之风格。后人为了纪念廖青花,遂把画在瓷器上的这种蓝花称之为“青花”,把描绘这种蓝花的彩料称之为“青花料(廖)”这两种叫法,一直沿至今天。

人间瑰宝青花瓷的动人传说

传说(二)

【传说】

有一个关于天青花瓷的传说:一个美丽的女子将自己的灵魂和祈祷烧制在瓷器上,等待着能有一天和痴恋着却不幸逝去的心上男子再次相遇。

【天青】

群山深处的有一个镇子,叫做青花镇。这个镇子背后的山格外青翠巍峨,冬天里除了山顶有帽子一般的雪顶,山体别的部分依然都是绿色的。山上的溪流潺潺,多少年来就那么流着,和山一起,呆在这个永远不会动摇的栖息之地。

这里有一种特别的粘土,镇子里的老人们都说,没有这个粘土就没有这个青花镇。只有青花镇挖出来的土烧制的瓷器釉质白里泛青,青料发色青翠,呈色稳定,四方的人都来镇上购买这里的瓷器。这镇上众多的作坊里,又数山脚下、镇子最边上的周家作坊最有名,谁能买到,那就是最好的女儿陪嫁之物,而周家镇窑之宝莫非是那一窑传奇的天青花瓷了。女子要是能得到一件,摆在内闱,据说能长久得到男子的珍爱和呵护,无论丈夫走多远,心里只有她一人。

传说,在这年冬天,周家作坊里,一直在等着制作一窑天青色的上瓷。这种瓷在炉里烧出来,出炉的那一瞬间必须是烟雨天,上在釉上的颜色对炉火的温度要求非常高。这一年很久没有下雨了,可偏偏是这一天突然烟雨朦胧,天低低欲坠。

周家二太太怀胎十月,在傍晚烟雨骤起的时候同时动了胎气,顺利诞下一名女婴。巧的是,在这个女婴降生的一瞬间,这炉窑的炉火很奇妙地冒出了七彩光华,出炉之后,大家都惊呆了——烧出了镇子里百岁老人都没有见过的稀有绝品的天青雨瓷来!已经将近50载的周老先生得此好瓷和女儿,真是眉眼都挂不住喜。细看那女孩,生得如同白瓷一样精致皮肉,眉目竟如瓷花般夺目清晰。

所以,周老爷虽然得的是个女儿,但是也整整张灯结彩了七日;而烧出来的天青瓷,也是全镇人的喜事,大家都对这个给人们带来好运的女孩珍爱不已。最后,周老爷亲自给她取名:天青。

人间瑰宝青花瓷的动人传说

【公子】

天青一天一天长大,越来越美,和那瓷上的仕女是一个样子,甚至更美。但是就是一点,小天青怎么也不肯开口说话,这一点真是急坏了周家上下。好在孩子健康,没有其他毛病,周老爷也只有慢慢想法子了。

到了一年一次外客来访的集市。这一天,会有很多客商从四面八方汇集在青花镇,挑选镇子上这一年最好的货品。这次集市开市的时候,也是天青满十四岁的日子,周老爷在镇头的城墙上贴了告示,谁能治好天青的失语症,就把那窑天青瓷全部赠与,这可是价值连城啊。

城外一名青年公子,摇着靛蓝撒金的一柄扇子,和一名童儿一名脚夫来了。看上去不像是一般的商人,衣裳洁白飘逸,眉宇间都是一股英气。他看了看城墙上的告示,拿扇子挑了告示卷在手上就直奔周家而去。

在周家客堂,这位公子长长一个揖作下去,周老先生欢喜不尽,心想女儿终于可以开口说话了,治病的人还是如此潇洒风流的人物。周老先生扶起公子,问道:公子何处来?姓甚名谁啊?那公子恭敬的微一颔首:晚辈姓周名杰伦,单字一个董,来自遥远的海中流求岛,有海中人鱼歌喉熬制的药丸,定能使小姐莺喉婉转。周老先生说:若公子能治好小女,那窑瓷定是公子所有,绝无戏言。公子笑着摆手:前辈,晚辈并不贪图那稀有之瓷,却只想若能得小姐为妻子,今生别无他求!

周老先生一咬牙,也好!老夫应允你!

人间瑰宝青花瓷的动人传说

【诺言】

是夜,周公子吩咐所有人不得进小姐房,只能他一人进房疗疾。周老爷虽然心中不快,觉得不妥,但是心想若治好了,小女便是他的妻子,这个人看上也是个君子,万般无奈但也只有答应。

长夜漫漫,在鸡叫洪亮的时候,天边终于出现了鱼肚白,周老爷一家没有一个人合眼,眼睁睁看着天青的房门。当第一束阳光射进院子的时候,房门“咦哑”一声开了,周公子略有些疲惫但是精神神采奕奕先出门来,向着门里伸出一条手臂来,门内缓缓走出美若天仙含羞答答的天青,把玉手往周公子臂上一搭,款款走了出来。

周老爷和周妇人连忙上前,却见那天青姑娘一声娇唤:爹爹、母亲~!便哭倒在二老怀中。这是天青第一声唤爹娘,全家上下都鼓舞欢欣。周公子在傍扶起天青,也拜倒:岳父岳母在上,请受小婿一拜~!

这下,周老爷却舍不得了。他才舍不得掌上明珠远渡重洋,去那叫做流求的小岛。于是他心中想拖延这婚事,对公子说:杰伦啊,我家小女已经许于你,但是按照规矩,你必须在明年小女年满十五岁的时候,带着你父母的聘书以及聘礼才能将她迎娶。

周公子凝视着天青,天青也看着公子。两人无言,心中默念佳期明年,心中诺言暗传。

人间瑰宝青花瓷的动人传说

【诀别】

这青花镇山中有个老道,是周老爷的朋友,在周公子准备走的这一日正好上门拜访。那老道与出门的公子撞个满怀,定眼看时,心中一惊。他把周老爷拉在暗处窃窃道:周老先生这可是要接门妖亲啊~!原来,那公子本是流求岛上千年修炼的一只蓝丝青鸟,化作人形,难怪他能给天青疗疾,起码用了他五百年的功力。周老先生急了:仙人救我小女!那道人说:这青鸟精说来也不害人,在鸟精中也是有名的痴情种……周老先生斩钉截铁的说:断然不可!人妖殊途,况且小女远去重洋,怎能放心!道人说:老先生,这也不难,你看见周公子那柄那柄靛蓝撒金折扇了么?那就是这青鸟的翅膀,你若暗中留下这柄扇子,这鸟已经耗尽五百年的功力,是飞不过这海峡便会葬身海底的。

周老先生暗中想办法把公子的那柄扇子丢进了瓷窑里烧得一干二净,公子只顾得和天青私语,恋恋不舍,走时浑然不觉,随行小童不断唤到:公子,该走了,公子,该走了。

周公子一走,天青是天天痴等,目光从来没有从远方收回来过。但是,数月之后,却从海边有消息传来,说是公子返家的船在海浪中覆没。

那也正是一个烟雨欲来的傍晚,天青姑娘脏腹如同有火在烧,她裹胁着一阵烟火之风,纵身跳入了一炉正在燃烧的瓷窑!七彩的火苗腾起,烟火中幻化出一股鸟儿般的青烟向海边的方向飘去。空中陡然响起许多婉转的鸟鸣,那鸟鸣细听来似乎是一首凄婉的曲子,和那青烟缠绕不尽,久久不散。这炉窑出来的瓷,每一个上面都有一只青鸟深深嵌在天青色的瓷胎上,若隐若现。

人间瑰宝青花瓷的动人传说

【后记】

只有周公子那随同的小童没有葬身海底,他虽然是一只幼小的青鸟,但好在翅膀并没有被偷走,千辛万苦中飞回了流求。他在心中默默感念着周公子和那天青这一场奇恋。在他修炼千年圆满那天,正好是公元2007年,他化作一个人,入得尘世,做了一个歌唱艺人,他把这一段千年前目睹的爱情,写了一首传唱甚广的歌谣:《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品味十八酒坊,陶而不醉


“又是一年中秋到,十八酒坊飘香来。”神州大地的华人,合家团聚邀朋会友,举杯赏月其乐融融,十八酒坊陶藏年份酒带着醇柔情意与美好祝福款款而来,品陶藏美酒,感受团圆滋味十八酒坊,让您陶醉在中秋。

低醉酒度,小分子结构为健康之源。十八酒坊酒符合低醉酒度的标准,酒体微量成分只有100多种,酒体形成与众不同,全部为小分子结构,消费者品尝小分子结构的白酒,最容易与人体消化器官产生更大面积的接触,使其代谢加快,所以醒酒最快,陶醉而不醉。

会呼吸的酒,吐纳之间成就醇柔。十八酒坊采用地缸发酵、陶坛窖藏、陶瓶封装,生产全程隔绝泥土,不受杂菌干扰,不产生有害物质。陶质容器,使酒在生产全程都与外界保持物质交换,就像人呼吸一样,代谢新陈。十八酒坊就这样伴随光阴流逝,渐渐成长,慢慢老熟,宛若青涩孩童,出落成温婉动人的女子,时间愈长,愈有韵味。

地缸发酵,隔绝邪杂孕育健康。十八酒坊特选的陶缸,缸壁内外的釉质涂层,确保酒醅水分、酒精不向外散发,保持缸内温湿环境;密度适宜的缸体,阻挡大分子物质的进入,让酒醅邪杂不侵。

陶坛窖藏,时光历练的醇香。十八酒坊在精心酿制之后,封坛入窖。特别定制的巨型陶坛,质密坚硬。在陶藏陈酿过程中,陶坛多微孔网状结构和极大的表面积特性,能够有效保存高沸点香味物质,排除低沸点物质;祛新酒之青涩,减新酒之辛辣。酒更陈,香更醇。隔着陶坛静静地呼吸吐纳,在呼吸之间,时光流逝,酒色更清冽,酒味更柔美。

陶瓷瓶封装,期待启封的精彩。陶坛储酒,酒体与酒性都在这特制的陶坛里完成老熟。此后十八酒坊用陶瓷瓶封装,借助于陶瓷瓶的特性,继续保持着生命活力。十八酒坊继续在陶瓶里沉静岁月,等待启封时惊艳于世。

陶瓷艺术中的重要元素“气”


“气”是贯穿于中国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至于它的重要性,历代的名家名著中多有论述。其实“气”是一种什么呢?就像包裹着万物的空气一般,它是无形无色的,仿佛虚无的,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

《易传·彖》日:“大哉乾元,万物姿始,乃统天。”“至哉乾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些话的意思是说,世间万物皆取自盛大无际的乾阳原始之气而开始;它乃是天的本源;万物生长成形皆取自至极无限的乾阴元始之气所致,而它又总是顺从和承受天的乾阳之气而运动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其被赋予了万物产生之源头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气”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精华之一。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国艺术更是受“气”之统辖。

书法与绘画是中国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书法与绘画几乎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正如前面所讲,“气”是中国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理论来源,同样也是中国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思想基础。书法与绘画的品评都注重“气韵生动”。正所谓艺术家取天地之灵气,孕育心中,创作实践则变为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而作品自然有生气,有生机。“气”代表着宇宙间万物所具有的理,是哲人们对生命、规律、真理以及情感的高度体悟。作为绘画,强调画面中的生命力,而更重要的是作者于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自己在画外所追求的对天地万象之意、理、态、势、性、情的关心,是取自然万象之“气”,然后假借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类物而表达。例如,云林笔下之山水,八大笔下之孤鸟丑石,我们无不为之感动,明显地感受到这哪里是山水花鸟,分明是艺术家无言的倾诉与哀乐。通过我们的视觉,心灵已透过画面与艺术家本身产生沟通,进而又触及世间的情、理、态等,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气”的流动与升华,只有通透了,才能产生气,产生气息,形成气氛,而并不是有了空间就一定能生“气”。

“气”之于书法,亦是如此。蔡邕在《笔谈>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所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可以理解的到,他所列举的一系列形象,并非“为书之体”的点划之中一定要真的像那些物象,更强调的是要取其“意”,或者说要取其“气”。取其之气息。历代的一些文人雅士在品评书画之时,无须言尽,只须假借自然界之形象以论之,言语婉转而且形象生动。用的一些词语如“书卷气”、“庙堂气”、“气息颇佳”等等,都是在强调“气”的重要性。

陶瓷艺术大体包括陶瓷绘画与陶瓷器型两个部分。其中,陶瓷绘画与中国书法绘画艺术是密不可分的,虽然通常我们谈及书法与绘画时,讲的是纸面上的(平面的),而假如把纸面这种媒介换为陶瓷之上的话,那么就很好理解了。事实证明亦是如此,各个时期的陶瓷绘画与书法绘画艺术之间的联系也是密切相连的。那么,对于书法绘画艺术的的一些准则,例如题材、风格、表现手法、构图等因素也是同样于陶瓷绘画中体现出来。清代沈宗骞在《山水·取势》中所说,“天下之物本气之所积而成。即如山水自重岗复岭以至一木一石,无不有生气贯乎其间,是以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统相联属,分之又各自成形。万物不一状,万物不一相,总之统乎气以呈其活动之趣着,是即所谓势也。论六法者,首日气韵生动,盖即指此。”他虽以山水为例,但强调的是“气”在自然界的重要性,即而延伸至绘画的六法,同样作为绘画一部分的陶瓷绘画同样也是适用的。陶瓷绘画虽然侧重于强调本身的装饰性,与纸面绘画有所不同,但是两者在本质上还是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因为在很大的程度上,陶瓷绘画直接借鉴了书法绘画的一些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陶瓷绘画艺术并不是只针对现当代而言,虽然当代的陶瓷绘画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自由与开放,陶瓷更多的是一种介质,艺术家可以在此上面任意的去表现,而不必限于具体的框框之中,这也是艺术之于当代的一个显著的特征。陶瓷艺术的审美特性,既包括陶瓷绘画作为装饰主体的美感,同时也包括陶瓷器型本身所具有的美感,而这种美感的最本质来源当为对自然之“气”、之精神的把握与理解,及其成熟的运用。这是先民们的一种最淳朴的理解与运用,以及对自己所处的世界的发自内心的崇仰与敬慕之情。最美的艺术莫过于此。因为这种运用的本身,并不是简单的制作,是基于对“气”的背后所涵盖的自然哲理、思想、规律等的认识。

正如著名画家刘海粟语:“所谓气,即神气、大气、骨气、气魄。我们的一笔一点,都有它的气魄、情趣,这是画家自己的心灵、感情。所谓韵,就是生命的节奏及其精神的凝蓄。生动就是生命的活跃。实际上,宇宙间所有的活动,无处不孕藏着气韵。”

对于陶瓷的器型而言,则更为直接、明显。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出现的很多器型,比如三足壶、高脚杯、觚、瓶等种类。这些器皿的成型与设计较之先前更为成熟与合理。人们不仅考虑到实用时的合理性,而且主观上很明显地加入一些自然元素,这体现出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如良渚文化中的三足鼎,它的容积显然是被加大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这种加大并不是简单的空间增大,而是被制成圆润的,浑厚的椭圆体。这使得我们很容易将这种形体联想到母乳,或是禽蛋一样,但是值得强调的是,这种类似并不是简单的复制或模仿,而是正如书法绘画艺术中所讲的“取其质、取其气”那样,将对母乳、禽蛋,乃至于对孕育、生命、母爱的崇拜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器物的制作之中。先民们已经懂得了情感的重要性,这乃是一种感受于自然、发自内心的真挚之情,他们在无意中诠释了艺术的真谛,证明了美不是做作出来的,而是从自然界中汲取与提炼的。这也是当代人们越来越多的去关注陶器美和陶器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陶瓷的器型方面大凡是成为经典的型制,都体现出哲理的运用与包含。这些器型,不管它是什么样式的,但是绝不会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出处,有来源的,并且每一样式都由口、腹、足三部分组成,就像一个人一样从头至脚的完整,形整而聚气息,然后才有生命、生命力。正如陶器时代一样,人们制造一个器皿它体现着人类劳动的成果,社会文化的进步,以及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是时代发展的标志,也是劳动人民取自然气息之精华于物的重要体现,历久弥坚,永远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陶瓷艺术作为中国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她使中国走向了世界,更使得世界认识了解了中国文化。中国陶瓷文化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影响自古有之且非常深远,虽然当前中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西方陶瓷艺术的审美理念日益被我们接受,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仍然是我们创作灵感最好的源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