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中西亚文化交融的结晶

中西亚文化交融的结晶

陶瓷文化 加西亚瓷砖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2020-05-25

陶瓷文化。

八棱葫芦瓶

云肩海马纹缠枝牡丹大罐

鳜鱼水藻纹大盘

中国自古有“瓷国”之称,江西景德镇则是中国的“瓷都”。由于其优越的原料和精美的工艺,在宋代它虽为“民窑”,但已表现出高超的烧瓷技艺。元、明、清三代,朝廷征调国内最杰出的工匠、画师,不惜工本,烧造出供皇室玩赏享用的官窑瓷器,民窑瓷器的生产也得到充分的发展。景德镇瓷器生产臻于极盛,不仅荟萃了唐、宋以来全国各大瓷窑的工艺精华,而且不断蕴育、创造出一系列美轮美奂、风靡海内外的新品种、新工艺,青花瓷就是最重要的一种。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绘瓷器,它涉及到烧制技术与青花原料两个方面。就青花原料而言,早在唐代“三彩”陶器的生产中已广泛运用氧化钴金属作为呈色原料;就生产技术而言,是景德镇窑工们综合历代烧瓷技艺、吸收当时南北瓷窑经验而取得的一项重大的成果。元朝帝国统治横跨欧亚两洲,中西交通往来十分繁荣,海外贸易发达。景德镇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不但国内有广阔的市场,而且大量销往海外。

中国“瓷”融合波斯“蓝”

元青花瓷的创新与发展,除了国内外需要这一主要原因以外,元朝各种艺术形式与多样性的文化来源,也影响与造就了青花瓷器以新异的面貌独树一帜。随着元代的强盛,大批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穆斯林迁居中国,伊斯兰文化随之涌入,西域的音乐、医学、文化习俗、手工艺品也传入中国,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生产也受到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钴蓝作为瓷器的装饰,首先为景德镇窑工们所创造。钴蓝与传统的伊斯兰文化的喜色相一致。虽然把钴蓝运用于陶器的装饰由来已久,但把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成青花瓷器,是景德镇窑工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改用波斯蓝绘制的结果。

元王朝为了发展对外贸易,适应销往国家和地区的需要,鼓励来料加工,使用进口青料,采用与吸收异国的造型、装饰进行生产。因此,作为外销商品特殊需要的青花瓷器,就更多地吸取了伊斯兰文化因素,呈现出风格的多样性。元青花瓷器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又是中西亚文化直接交流融合的结晶。

外销元青花瓷的主要特征

我国青花瓷器到14世纪以后,就通过贸易渠道输往西亚。南亚、南非、欧洲等地。现在能见到的这些青花瓷器包括当时出口而保存到今的传世品以及古代遗址和墓葬发掘出土的发掘品两类。其中传世品主要集中在西亚的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与伊朗德黑兰的国家博物馆。

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皇宫改建而成。该馆里保存着世界各地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珍贵文物,数以万计的中国瓷器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青花瓷器就有40件,不仅数量多,质量精,而且来源可靠,科学价值极高,是中土两国人民交流与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青花瓷器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土耳其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与连接东西方的枢纽,也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会点。元青花瓷器便是中、西文化直接交流、融合的产物,受到了中西亚王公贵族的普遍喜爱并成为他们追求时尚、彰显奢华的标志。该馆的青花瓷器主要是元代景德镇烧制出口的。

这些外销青花瓷器主要特征有:

第一,器形硕大。器物有盘、碗、壶、瓶、罐5种。盘均为板沿、深形,有花口与圆口两种,最大口径48厘米。碗分撇口、直口、敛口3种,口大足小为其特征,最大口径为40.5厘米。壶长方扁形,肩部有四系,口残镶金,高39.5厘米。瓶分葫芦瓶、梅瓶、玉壶春瓶、盘口瓶4种。其中葫芦瓶又有圆形与八棱形之别,最高70厘米。梅瓶亦有圆形与八棱形两种,最高为43.5厘米。大罐分直口与盘口两种,直口者无颈,口径大于底径。盘口罐,有颈,肩山贴双兽耳。这些大型青花瓷器,都是当时景德镇按照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生活习俗而烧制的。尤其是大盘、大碗,因他们举行宴会时,都用来盛满可供4人或8人共餐的食品,围盘屈膝而坐,以手撮入口中而食。所以在这些青花瓷器中就以大盘数量为最多。葫芦瓶、梅瓶、玉壶春瓶等均为中国的传统器形,但根据他们的需要加大了尺寸。盘口瓶是一大创造,它是以大罐的口与梅瓶相结合而成的新品种,极为罕见。

第二,纹饰密集。多层次不留地的装饰方法是该馆收藏青花瓷器的另一特色。纹饰题材十分丰富,有牡丹、荷莲、葡萄、松竹梅、竹石荷叶、如意云头、云龙、云凤、鱼藻、草虫、麒麟、孔雀、鸳鸯、海水、波浪、莲瓣、菱形纹、回纹、水草纹、卷草纹等20余种。

盘一般分口沿、盘壁、盘心三个装饰部位,以盘心为主题。这些青花瓷器上的纹饰题材有许多传统的中国纹样与图案,在宋代定窑白瓷印花纹样中都能找到,与同时代刺绣品的图案几乎完全相同。但在某些纹饰的构图形式上的变化与多层次、空间非常狭窄的装饰方法却明显吸取了伊斯兰文化技法。可以明显看出,中国陶工在和西洋文化交往的过程中,也向人家学习并用来丰富自己的绘瓷技法。

第三,呈色艳丽。托普卡比博物馆收藏的青花瓷器是属于来料加工性质,青花以呈色艳丽,画工精细为其主要特征。国内出土的大件元青花瓷器尽管也是用进口的高铁低锰的青料——“苏麻离青”绘制的,但与之相比却大为逊色,不仅青花的呈色不能相提并论,而且在画工上也显得较为粗略。该馆的这批青花以呈色浓翠、用料均匀、色浓而薄、线条精细稳定、不晕散为其主要特征。画工们用颜色的深浅不同进行渲染,以表现光线的强弱,所绘纹饰具有立体效果。画法上,一般先用细笔勾线后,再用粗笔填色。尽管青花浓翠之中也有时呈现出黑色斑点,但因线条稳定不晕散,并没有影响到它的多层次空间狭窄的花纹装饰效果,绘海水的波浪、动物的毛发均非常清晰。青花的呈色与画工的精细,不仅直接与青料的好坏有关,而且也与窑内的气氛、温度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温度过低,釉中气泡细密,会影响青花的呈色;温度过高,青料则易出现流淌与晕散现象。可以看出,这种外销的青花瓷器是用最好的原料制作,筛选最精的青料绘制,由最好的窑工烧制出来的,代表了我国青花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

延伸阅读

土与火的结晶——陶器


陶器的出现,离不开人类对火的认识和使用,它承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面貌,可谓脱胎于烈火的精灵

陶器,是用泥土制作成型,然后经火烧成的一种器具,是人类首次把一种天然物质加工而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发明创造。自它出现起,满足了人类对于烹饪、盛放和储藏食物的需要,大大改善了生活条件,并由此陪伴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直至今日。在考古人的眼中,陶器的考察范围包括原料、烧制工艺、器型、纹饰等方面的传承或变化,承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面貌,可谓脱胎于烈火的精灵。

陶器的出现,离不开人类对火的认识和使用。一般认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经学会使用火,考古资料证明,我国山西西侯渡旧石器文化遗址,以及云南元谋人化石地点,都发现过原始先民的用火遗迹。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我国原始先民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本领,从此告别茹毛饮血的生食时代,开始了熟食生涯。

食用熟食和定居生活使人类产生了对烹饪、储藏等食物器皿的需要,土与火的结合便成为陶器产生的契机。原始先民或许偶然从经过火烧的泥土变的坚硬而受到启发,由无意的发现到有意的试验,逐渐懂得用水和泥转制成型,经火烧烤变成陶器。

所谓最早的陶器,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迄今尚难对此有明确的时间界定,也难以有具体的描述。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陶器遗存,有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甑皮岩、江西潥水神仙洞以及河北徐水南庄头等多处,其中最早的已经超过一万年,证明我国也是陶器起源的故乡之一。

夹砂红陶罐,1962年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为我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可基本拼凑成型的陶器。

新时期时代的陶器,从陶色来分,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等品种,另有一些过渡性的间色,如红褐陶、灰褐陶、灰黄陶、灰黑陶等。陶色的差异,通常与制陶原料和烧成气氛等有关。

原料。制陶原料是黏土,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到黏土的可塑性,从旧石器时代起,原始先民就已经用黏土塑造某些形象,如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中,曾经发现野牛和熊等黏土塑像。

黏土中多伴有不同杂质,如果制陶的黏土含铁量较高,在氧化气氛中就烧成红陶;在还原气氛中则烧成灰陶;倘若火焰控制不佳,灰陶发色就不纯,成灰黑色或灰褐色,质地也较为疏松。

根据陶质可区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大类。夹砂陶是在陶土中掺入砂粒等羼和料,目的是为了提高陶土的耐热和耐急变性能。除砂粒外,其他羼和料还有蚌壳末、云母片末、炭粒屑、草壳、谷壳以及碎陶片等等。

火焰。如果用陶土抟制成型而不经火烧,只能称为土器,遇水则化泥。最初人们在地上点火直接烧器,燃烧时火焰充分接触空气中的氧气,这就是所谓的氧化气氛。毋庸置疑的是烧制温度越高,陶的质地就越好。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烧成温度普遍较低,同时存在地域的差异:黄河流域一般为900℃—1050℃;长江中下游一般为800℃—950℃;华南地区早期陶器为680℃,晚期则达到900℃—1100℃。

窑炉。随着烧陶经验的不断累积,先民修建陶窑以求获得更高的火焰温度。考古所见较早的陶窑以仰韶文化中地下穴窑为代表,陶窑的发展经历了横穴窑到竖穴窑再到地上窑的过程,陶窑的密闭性也越来越好。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已经可以在各地的出土陶器中看到灰陶的身影。相对于红陶,灰陶质量更高。到龙山文化时代,灰陶已经取代红陶而居于主要地位,此后绵延不绝,成为我国历史上陶器的生产主流。

陶色的不同,既有原料、工艺条件上的原因,又有时代、地域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复杂因素。如白陶集中出现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中游的湖南大溪文化,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色;红陶、灰陶、彩陶出现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父权制确立后,则出现了精美的黑陶和白陶,其时代性也较为明显;而彩陶的纹饰和黑陶、白陶的流行,可能还与某种原始宗教信仰、礼仪习俗和文化心理有关。

彩陶是我国新时期时代广泛流行的一种精美陶器,主要特征是在陶胎上用红、黑、白、赭等颜色进行描绘,再经过压磨后烧制而成,其彩绘不易脱落。经光谱分析,赭红彩中的主要色剂是铁,黑彩中的主要着色剂是铁和锰,白彩中除了少量的铁外,基本上没有着色剂。

原始社会各个文化时期的彩陶纹饰,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艺术形象,它是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制度下的产物。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从渔猎、采集,到农耕生活,获得了艺术创造的源泉,并大胆发挥了想象力,把自然事物提炼为艺术形象并作为彩陶的装饰。例如漩涡纹常见于河流附近的文化类型当中,漩涡的线条形象地传达了来自河流的影像;垂嶂纹是从张挂的渔网中变化而来;网格纹更与编结的渔网完全一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各种鱼纹盆、山西夏县西阴遗址出土的彩陶纹,则以写实的手法,刻画出鱼、花朵等生动的形象。在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彩陶上发现了一些“○”或 “#”等纹饰,应与当时的水井有关。有证据表明,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水井。

进入夏商周三代,我国跨入了青铜文明时代。青铜器成为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也是贵族身份、权利、地位的绝对象征。与此同时,陶器的制作工艺更趋精湛,其中的代表即铸造青铜器所使用的陶制模范。

模范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先要取土,精心筛选地表下一米的马兰黄土;在和泥的同时添入一定比例的草木灰和细沙,以此使做出的模范具有韧性和透气性,继而制作“模、范”。模要设计成青铜器的样子,纹饰凸起;范是用泥块压到模子上翻的,所以是凹下去的。由于铜的熔点高,模范还要进行阴干和烘烤,最后化铜、浇注、剥离、打磨,一件璀璨夺目的青铜器就此产生。可以说,璀璨的青铜艺术正是脱胎于陶器的怀抱。

秦汉时期,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不仅是我国文物考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更集中展示了秦代制陶工艺和雕塑艺术已达到承前启后的新境界。时至东汉,制陶工艺逐渐迈向另一个高峰:原料愈加精选,陶窑结构更趋合理使火焰温度更高,并且在器胎表面人工施釉,瓷器开始正式出现。此后,陶、瓷并用并称延续两千年至今,甚至成为国人文化内涵的象征之一。

美丽多姿的结晶釉


结晶釉是一种人造的晶体,用此种釉装饰在各种瓷器的表面上一次烧成无需人工去加工描绘,点金加粉,就会呈现出各种色彩的花纹,常见的有花朵状,冰花,雪花状、松针状,线状、星状的晶体,以现在制成的结晶形状来看就约有45种之多,花形绚丽多彩,美妙自然,可谓“巧夺天工之美,精取玉色之秀”。

结晶釉的形成,是使用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晶成分,使釉在形成玻璃的过程中形成过饱的溶度,由液相过渡到固相便从液相中析出结晶,溶体的结晶只是在温度相当于该物的熔点时发生,也就是熔体过冷时才能发生。结晶釉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有高温结晶釉、低温结晶釉。若按其所含的结晶剂不同来划分,种类更加繁多。

结晶釉是在中国古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代在瓷器色釉的基础上,利用氧化还原气氛,制造窑变花釉,其中有些色釉自然地呈现绚丽多彩的微晶,如天目、星盏、茶叶末、铁锈花、葡萄点、芝麻点等名贵微晶结晶釉,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结晶釉产品。景德镇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巩固、发展的演变过程,结晶釉品种丰富,有大结晶和小结晶之分,大的直径可达12厘米左右,小的只有针眼那么大,以其结晶体的形状而言,有葡花状、乳花状、条状、冰花状、星形状、松针状及螺旋状等,而色泽更是丰富多彩。

而今,结晶釉的技术在景德镇已相当纯熟,它可以自成一种绚丽多姿的纹饰,也经常用于当代当代艺术陶瓷的绘画之中,尤其是于雪景的描绘,结晶釉大有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感。

土耳其皇宫青花瓷,中土文化艺术交融典范


“如今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甚至是这些瓷器的祖国,你都再也找不到藏品如此丰富的瓷器馆,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是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在陈列中国古代瓷器展览大厅介绍前言上的一句解析辞。这一句话既表达了土耳其人以拥有托普卡帕皇宫这样一座独一无二的博物馆为荣的自豪心情,同时也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地点明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所珍藏的中国古代外销瓷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重要性。

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皇宫在中国古陶瓷界可谓声名远播,这里号称中国之外拥有中国瓷器最多的地方,因为它藏有自10世纪起至19世纪末的中国陶瓷10358件,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40件元青花,其中不少是举世孤品。托普卡帕故宫博物馆分瓷器馆、土耳其国宝馆、历代苏丹服饰馆、古代刺绣馆、古代武器馆、古代钟表馆等,还有一座图书馆及书法展览室。托普卡帕故宫最为精彩的储藏,是中国的瓷器,人们称这里是中国陶瓷的宝库。

托普卡帕皇宫至今仍完好收藏着中国早期青花瓷器,雕花盘、镂空碗、彩烧盘、镶金带钻石的盘子……这里展出的瓷器年代最早为宋代,绝大多数是明清时期的,以青花为主,也有少量龙泉窑的青瓷。据统计,从各种渠道进入土耳其皇宫的中国瓷器总数超过10000件,其中约4500件产于元朝和明朝,另外5500件产于清朝。因为其数量众多、造型各异、图案华美,皇宫中收藏的中国瓷器实属世界罕见。

这些瓷器几乎全部来自景德镇、龙泉,时代涵盖宋、元、明、清,其数量之大,造型、纹饰之精美几达鬼斧神工。中国历史上外销西亚的各类瓷器,几乎在这里都能找到代表作。无论是宋元龙泉青瓷,还是元代枢府白瓷和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都是品质上乘的官窑制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40件珍稀的元青花。

与西方博物馆中中国瓷器大多是在战争中掠夺而来的不同,托普卡帕皇宫中的瓷器则大多是通过贸易而来的。中世纪时,奥斯曼的苏丹在征战埃及和伊朗时见到外销的中国瓷器品质超群,便视为珍品,把它们带回托普卡帕皇宫,中国瓷器从此成了历代苏丹人青睐的宫廷用品,于是大量采购。多年前,笔者曾经造访托普卡帕皇宫,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一睹这些在国内都非常罕见的中国古瓷。然而,遗憾的是,当时的展馆正在维护修缮中,与这些近在咫尺的珍宝擦肩而过,令人颇为沮丧。

托普卡帕皇宫馆藏最著名的就是元青花,而且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元青花的珍贵,有时很难用语言表达。2005年,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当时的成交价折合人民币是2.3亿元,一时轰动了世界收藏界。真正的元青花瓷极为稀少、珍贵。目前资料显示,在土耳其、伊朗、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博物馆里,收藏了300余件元青花瓷器。

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馆藏的元青花主要是大盘、大碗、葫芦瓶、八棱梅瓶等大件器,其中盘子数量最多。当年,元青花瓷器多被用作土耳其皇宫餐具。与国内的元青花瓷器相比,土耳其馆藏品器型硕大,其外观雄浑富丽,色泽浓艳,通体满绘,或绘画层次繁多,不留任何空白;或画风豪放,与中国传统的艺术品位迥异。这些出口土耳其的元青花是特别烧制的外销瓷,多采用了伊斯兰装饰风格。

这些青花中很多件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如直径41.5厘米的蓝底白花麒麟飞雉双凤图菱口大盘,是全世界最大的;高达70厘米的牡丹纹葫芦瓶,是世界仅有的;高60.5厘米的一对多棱葫芦瓶,是传世最高的……在明代以后的青花瓷藏品中,更有直径半米以上的大盘。

托普卡帕皇宫珍藏的龙泉青瓷大约有1350余件,大都是元代和明朝初期的产品。这些中国青瓷在奥斯曼人的生活中,始终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早期流入奥斯曼皇宫中的中国青瓷大抵多是战利品和礼品、贡品,以后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的商路不断开拓和畅通,则以珍贵的商品形式进入皇宫以供皇家使用。所以这些精致、典雅、硕大的中国青瓷深得奥斯曼人的珍爱。由于它们来自遥远的东方中国,险阻重重,又由于青瓷是易碎物品,所以能得以完好如初进入皇宫,摆上皇家的宴席餐桌自然就已身价不菲,奉如拱璧。据托普卡帕皇宫档案记载,这些珍贵的中国青瓷珍品并不是随便之人可使用,而是专门用于苏丹登基、寿辰、大婚及其他重要庆典时才能动用。

中国青花瓷美丽迷人的蓝白色调,令人心醉。这些珍藏的青花瓷上有的还精心加饰了各种宝石的纯金镶嵌,更显示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们对中国瓷器的珍视,成为中世纪时期中土文化艺术合璧的典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