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西汉瓷器 > 导航 >

彩绘陶马彰显西汉国力强盛

彩绘陶马彰显西汉国力强盛

古代西汉瓷器 古代彩绘瓷器大会 大理石瓷砖

2020-05-26

古代西汉瓷器。

青州市东部谭坊镇境内有一座香山。2006年6月3日,谭坊镇村民在修路取土过程中,铲车无意中铲出了几尊彩绘陶俑。青州市文物局马上派专业人员前往现场勘察,确定出土文物为汉代陶俑。经考古人员发掘勘探,确定香山汉墓为“甲”字型大型土坑穴墓,墓室呈正方形,边长35米,墓道开口向北。该墓陪葬坑,位于墓道西侧,南北长7.3米,东西宽5.1米,深4米。陪葬品以陶质为主,种类丰富,分布非常密集。据统计,彩绘陶器数量约有2000余件,其中彩绘陶马就有350多匹,我们要讲的这件陶马(见图)即是其中之一。

这匹彩绘陶马高60厘米,呈站立姿态,体型健壮,造型稳重,颔首挺胸,双耳直立,两眼圆睁,嘴部微张,背脊微凹,臀部圆厚,前腿直立,后腿微曲,马尾下垂,在梢部挽结,具有很强的写实性。马通体彩绘,以枣红色为主。最为难得的是,这些彩绘陶马在历经两千年的风雨之后,色彩依然亮丽鲜艳,彩绘颜色均为当时的天然矿物颜料。尤其是在马头和马背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制陶工匠用白、紫、红等颜色描绘出了马具的形状。至今为止,马背上的这些图案依然十分罕见,它是固定在马背上的坐垫,称为马鞯。马鞯是马鞍的前身,它是用皮革或丝织品做成的,因为能遮挡马在奔跑时扬起的泥尘,所以又称障泥。

仔细观察这匹陶马,我们发现马的头颅、躯干、马腿三部分为分别模制。马头从头部正中沿马鬃左右合范,头腔中空,内部胎体可见明显的人为按压痕迹,前后合缝后,再修整成型;马身为上下合范,以马身中部为分界线,体腔中空,胎体内有明显的人为按压和合缝痕迹;马腿为实心模制,在断裂的马腿横截面可见有直径0.5厘米左右的孔洞,直通马腿上下。推测此孔洞为定型用,因马腿在合范后泥质尚软,其形状为上下宽,中间细,在阴干过程中容易变形,故用一根木棍穿透并支撑马腿,使其不会容易折断。由此可见,当时的陶马是批量生产的,反映出汉代工匠高超的制陶工艺。

该墓陪葬坑出土的这些陶马俑彩绘鲜艳,用色考究,绘画工艺精湛,为研究汉代马具、制陶工艺和彩绘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些陶马身上的彩绘图案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汉代马鞯的原貌,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据史料记载,西汉初年,马匹奇缺,“将相出行或乘牛车”,反映出马匹的稀缺程度。汉武帝当政以后,大力主张养马,他提出,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用这么多陶马随葬反映了中国汉代盛行的养马之风,这既是西汉国力强盛的体现,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缩影。

从此墓形制和出土物来看,该墓年代应属西汉中前期,墓主人身份较高。由于主墓室没有发掘,印玺、封泥和金属器皿铭文等直接证据还没有见到,墓主人的确切身份仍是一个谜。墓葬所处的青州东部一带在西汉时期,属淄川国的管辖范围。据《汉书·高武王传》记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分齐为六国,尽立前所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为王……淄川王贤以武城侯立”,治剧县。该墓的主人应是此国的贵族。

扩展阅读

西汉彩绘“朱雀攫蛇漆豆”


“朱雀”又名朱鸟,其形象颇似凤凰,是一只吉祥、勇武的飞鸟,它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据汉、魏晋时期成书的《三辅黄图》记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这四种神兽各代表一方,青龙主东,白虎主西,朱雀主南,玄武主北。《礼记·曲礼上》称:“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古人面南而视,如称山西为山右,江东为江左)

西汉彩绘朱雀攫蛇漆豆

“四灵”形象出现在文物上,最常见的是汉代四灵纹铜镜,此外汉画像石、汉墓壁画中,“四灵”亦是重要题材。这样的装饰图案一直流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唐、宋以后也屡见不鲜。本文要介绍的是一件西汉彩绘朱雀攫蛇漆豆(图1)。

这件漆豆通高28.5厘米,豆盘长20厘米,宽14厘米,2003年安徽省天长市安乐镇苏桥村出土。据《周礼》可知,豆是一种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新石器时期就有陶豆,商周青铜礼器中豆也有见。而这件西汉漆豆造型新颖,美观大方。豆盘呈腰圆形,盘外壁以黑漆为底色,饰一周红色云气纹。托盘下为一只振翅飞翔的朱雀,雀首仰起,目视前方,喙内衔一颗椭圆形珠丸,凤鸟衔珠寓意吉祥。雀身以红、黑两色漆装饰,鳞、羽刻画都极为劲道。雀爪攫蛇,蛇曲身盘蜷,巧妙地使其成为漆豆的底座。

这件西汉彩绘朱雀攫蛇漆豆,其艺术来源很大程度上受到战国时楚文化的影响。楚人崇尚凤,在他们眼里,凤是通天的神鸟,只有得到它的引导,人的灵魂才能飞登九天,周游八极,极具浪漫主义情怀。《楚辞·惜誓》云:“飞朱鸟使先驱分。”王逸注曰:“朱雀神鸟,为我先导。”而“飞鸟展翅攫蛇”的造型在战国寿县楚王墓中也出土过一件青铜器(安徽省博物院藏品),更是最好的例证。

龟驮朱雀铜灯

无独有偶,2004年安徽省天长市还出土过一件龟驮朱雀铜灯(图2),此灯造型为一仰首伏地的龟,背上站立着一只口中衔珠的展翅朱雀,雀首顶着一个直壁平底的圆灯盘。两件朱雀造型的文物极为相像(如朱雀口中均衔珠),出土地点又如此相近,这就不得不提及汉代的“东阳城”。东阳城遗址位于今江苏省盱眙县,与安徽省天长市紧邻,长期以来盱眙、天长两地发现多座西汉大墓,出土大批极为精美的漆器、玉器和青铜器,有的漆器、陶片和瓦当上还书写有“东阳”二字。2009年发掘的盱眙大云山西汉墓群更是引起了极大轰动,前不久央视《探索发现》节目还做了好几集的纪录片。汉初开国功臣堂邑侯陈婴、汉武帝宠妃陈阿娇、吴王刘濞、江都王刘非都与这座东阳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东阳城周边发现多座西汉大墓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件西汉彩绘朱雀攫蛇漆豆,虽非正规发掘出土,不能确定使用者身份,但从其出土地点看,应该也是与西汉东阳城有直接关系的,其制作之精美,构思之巧妙,堪称西汉漆器中的绝品,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古代瓷器:西汉彩绘“朱雀攫蛇漆豆”


朱雀又名朱鸟,其形象颇似凤凰,是一只吉祥、勇武的飞鸟,它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据汉、魏晋时期成书的《三辅黄图》记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这四种神兽各代表一方,青龙主东,白虎主西,朱雀主南,玄武主北。《礼记曲礼上》称: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古人面南而视,如称山西为山右,江东为江左)

西汉彩绘朱雀攫蛇漆豆

四灵形象出现在文物上,最常见的是汉代四灵纹铜镜,此外汉画像石、汉墓壁画中,四灵亦是重要题材。这样的装饰图案一直流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唐、宋以后也屡见不鲜。本文要介绍的是一件西汉彩绘朱雀攫蛇漆豆(图1)。

这件漆豆通高28.5厘米,豆盘长20厘米,宽14厘米,2003年安徽省天长市安乐镇苏桥村出土。据《周礼》可知,豆是一种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新石器时期就有陶豆,商周青铜礼器中豆也有见。而这件西汉漆豆造型新颖,美观大方。豆盘呈腰圆形,盘外壁以黑漆为底色,饰一周红色云气纹。托盘下为一只振翅飞翔的朱雀,雀首仰起,目视前方,喙内衔一颗椭圆形珠丸,凤鸟衔珠寓意吉祥。雀身以红、黑两色漆装饰,鳞、羽刻画都极为劲道。雀爪攫蛇,蛇曲身盘蜷,巧妙地使其成为漆豆的底座。

这件西汉彩绘朱雀攫蛇漆豆,其艺术来源很大程度上受到战国时楚文化的影响。楚人崇尚凤,在他们眼里,凤是通天的神鸟,只有得到它的引导,人的灵魂才能飞登九天,周游八极,极具浪漫主义情怀。《楚辞惜誓》云:飞朱鸟使先驱分。王逸注曰:朱雀神鸟,为我先导。而飞鸟展翅攫蛇的造型在战国寿县楚王墓中也出土过一件青铜器(安徽省博物院藏品),更是最好的例证。

龟驮朱雀铜灯

无独有偶,2004年安徽省天长市还出土过一件龟驮朱雀铜灯,此灯造型为一仰首伏地的龟,背上站立着一只口中衔珠的展翅朱雀,雀首顶着一个直壁平底的圆灯盘。两件朱雀造型的文物极为相像(如朱雀口中均衔珠),出土地点又如此相近,这就不得不提及汉代的东阳城。东阳城遗址位于今江苏省盱眙县,与安徽省天长市紧邻,长期以来盱眙、天长两地发现多座西汉大墓,出土大批极为精美的漆器、玉器和青铜器,有的漆器、陶片和瓦当上还书写有东阳二字。2009年发掘的盱眙大云山西汉墓群更是引起了极大轰动,前不久央视《探索发现》节目还做了好几集的纪录片。汉初开国功臣堂邑侯陈婴、汉武帝宠妃陈阿娇、吴王刘濞、江都王刘非都与这座东阳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东阳城周边发现多座西汉大墓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件西汉彩绘朱雀攫蛇漆豆,虽非正规发掘出土,不能确定使用者身份,但从其出土地点看,应该也是与西汉东阳城有直接关系的,其制作之精美,构思之巧妙,堪称西汉漆器中的绝品,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釉下彩饰

壶类

长沙窑褐斑贴花执壶

长沙窑黄褐斑贴花执壶

长沙窑酱釉执壶

长沙窑酱釉提梁壶

长沙窑铜红彩斑壶

长沙窑褐绿彩条纹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斑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饰葫芦形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饰执壶

长沙窑録彩竹节柄柱子

长沙窑録彩竹节柄柱子

烛台类

长沙窑绿彩贴塑镂空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狮子形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瑞兽形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摩羯形烛台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铜官镇一带,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创烧年代可上溯到初唐,晚唐时期达到鼎盛,五代末期由于洪水泛滥而衰落,烧造时间持续300多年。

长沙窑对中国陶瓷史最大的贡献,是创烧了高温釉下彩瓷,以丰富的彩绘技法、绚丽的窑变工艺,分别开启了磁州窑瓷绘艺术与钧窑窑变艺术的先河。

唐代长沙铜官窑的产品,在唐代商业都会扬州和对外贸易港口明州(今宁波),以及江淮流域的唐代遗址和墓葬中,陆续出土了一些代表性器物;在朝鲜、日本、印尼、伊朗、埃及也都有发现。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海域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黑石号”,打捞出各种文物67000多件。其中98%是中国陶瓷,长沙窑瓷器约56500件,器型以碗盘为主,其次为执壶。这些新发现的长沙窑制品大大丰富了长沙窑瓷器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也为确立长沙窑外销瓷器中心窑场地位提供了有力证据。从近几十年的出土情况来看,长沙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有必要重新认识。

长沙窑常见器型有壶、瓶、杯、盘、碗、灯和动物塑件等玩具;装饰技法主要为釉下彩绘和釉下彩饰,还有模塑贴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装饰形式;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云气、花草、鸟兽等,还有大量的书法作品。

长沙企业家吴越坚先生,多年来收藏了种类丰富、品级很高的长沙窑瓷器,藏品几乎涵盖了长沙窑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很多精品代表着唐代长沙窑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示了唐代彩瓷迷人的艺术魅力。

本博从装饰技法的角度,以吴越坚先生的藏品为主,间以上海世华艺术馆、浙东越窑博物馆的藏品,按釉下彩饰、釉下彩绘、诗文器、青釉器四部分。

长沙窑褐绿彩犀牛形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天鹅形烛台

长沙窑绿彩瑞兽形烛台

罐类

长沙窑褐绿彩罐

长沙窑褐绿彩盂

碗盘类

长沙窑褐绿彩海棠形碗

长沙窑褐绿彩花口碗

长沙窑绿彩花口碗

枕头类

长沙窑褐彩兽形枕

其他

长沙窑彩绘小动物

长沙窑褐绿彩小象

长沙窑褐绿彩小兽

长沙窑褐绿彩虎头箕形砚

二、釉下彩绘

壶类

长沙窑釉下彩绘人物执壶(上海世华艺术馆藏品)

长沙窑釉下彩绘摩羯纹执壶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长沙窑釉下彩绘卷草纹瓜棱执壶

长沙窑釉下彩绘太阳纹瓜棱执壶

长沙窑釉下彩绘花草纹瓜棱执壶

长沙窑釉下彩绘凤衔树叶纹执壶

长沙窑釉下彩绘折枝花纹执壶

长沙窑釉下彩绘云气纹执壶

长沙窑釉下彩绘花鸟纹执壶(铜红彩)

枕类

长沙窑釉下彩绘花鸟纹枕

长沙窑釉下彩绘折枝花纹枕

长沙窑釉下彩绘联珠纹枕

长沙窑釉下彩绘几何纹枕

碗盘类

碗盘内底,多以折枝花、云气纹为主,也有一些抽象图案,极具装饰性。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碗盘内底,多以折枝花、云气纹为主,也有一些抽象图案,极具装饰性。

罐类

长沙窑釉下彩绘联珠纹双系罐

其他类

长沙窑釉下彩绘花叶纹小动物(浙东越窑博物馆)

三、釉下彩绘文字器皿

长沙窑釉下彩绘诗文执壶(上海世华艺术馆)

长沙窑釉下彩绘文字执壶(易字)

长沙窑釉下彩绘草书诗文执壶(李效伟先生收藏)

长沙窑釉下彩绘诗文盘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唐代彩绘釉陶戴风帽骑马女俑鉴赏


唐代彩绘釉陶戴风帽骑马女俑

 早在千年之前的中国唐朝时期,长安城的女子早已是时髦装饰方面的先驱,“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时世妆》一诗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旧唐书》里“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不讳。”更描绘了唐代社会人们在服装衣饰方面的大胆开放。唐朝长安城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更是文化、时尚之都,开放的社会环境提高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在服饰装束上追求自由、开放,样式由遮蔽而趋暴露,花纹由简单而趋复杂,风格由简朴而趋奢华,在种类上更是增添了男装、胡服等多种元素,使她们有了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她们抛头露面、策马扬鞭,为自由的生活而欢娱。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彩绘釉陶戴风帽骑马女俑,通高31厘米,马长23.6厘米,通体彩绘,女俑头戴黑色风帽,似在防止风沙吹乱了发髻。女子上身内穿紧袖绿色长衫,外穿圆领半臂襦,下着红色高腰长裙,这是唐代女子典型的常服装饰,是对女子体型修长、曲线优美的展现;足穿黑色尖头靴,左手持缰,右手下垂,坐于马上,体态端庄,怡然自得;马俑四蹄站立,颔首低俯,唇齿微张,竖耳长鬃,尾自然下垂。整件器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题材特别,是对唐代女性追求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映衬了马上女子的时髦和秀美。 (作者系大唐西市博物馆馆员)

古代瓷器: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釉下彩饰

壶类

长沙窑褐斑贴花执壶

长沙窑黄褐斑贴花执壶

长沙窑酱釉执壶

长沙窑酱釉提梁壶

长沙窑铜红彩斑壶

长沙窑褐绿彩条纹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斑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饰葫芦形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饰执壶

长沙窑録彩竹节柄柱子

长沙窑録彩竹节柄柱子

烛台类

长沙窑绿彩贴塑镂空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狮子形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瑞兽形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摩羯形烛台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铜官镇一带,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创烧年代可上溯到初唐,晚唐时期达到鼎盛,五代末期由于洪水泛滥而衰落,烧造时间持续300多年。

长沙窑对中国陶瓷史最大的贡献,是创烧了高温釉下彩瓷,以丰富的彩绘技法、绚丽的窑变工艺,分别开启了磁州窑瓷绘艺术与钧窑窑变艺术的先河。

唐代长沙铜官窑的产品,在唐代商业都会扬州和对外贸易港口明州,以及江淮流域的唐代遗址和墓葬中,陆续出土了一些代表性器物;在朝鲜、日本、印尼、伊朗、埃及也都有发现。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海域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黑石号,打捞出各种文物67000多件。其中98%是中国陶瓷,长沙窑瓷器约56500件,器型以碗盘为主,其次为执壶。这些新发现的长沙窑制品大大丰富了长沙窑瓷器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也为确立长沙窑外销瓷器中心窑场地位提供了有力证据。从近几十年的出土情况来看,长沙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有必要重新认识。

长沙窑常见器型有壶、瓶、杯、盘、碗、灯和动物塑件等玩具;装饰技法主要为釉下彩绘和釉下彩饰,还有模塑贴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装饰形式;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云气、花草、鸟兽等,还有大量的书法作品。

长沙企业家吴越坚先生,多年来收藏了种类丰富、品级很高的长沙窑瓷器,藏品几乎涵盖了长沙窑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很多精品代表着唐代长沙窑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示了唐代彩瓷迷人的艺术魅力。

本博从装饰技法的角度,以吴越坚先生的藏品为主,间以上海世华艺术馆、浙东越窑博物馆的藏品,按釉下彩饰、釉下彩绘、诗文器、青釉器四部分。

1234下一页

唐代彩绘釉陶戴风帽骑马女俑鉴赏 古代瓷器知识


唐代彩绘釉陶戴风帽骑马女俑

早在千年之前的中国唐朝时期,长安城的女子早已是时髦装饰方面的先驱,“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时世妆》一诗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旧唐书》里“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不讳。”更描绘了唐代社会人们在服装衣饰方面的大胆开放。唐朝长安城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更是文化、时尚之都,开放的社会环境提高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在服饰装束上追求自由、开放,样式由遮蔽而趋暴露,花纹由简单而趋复杂,风格由简朴而趋奢华,在种类上更是增添了男装、胡服等多种元素,使她们有了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她们抛头露面、策马扬鞭,为自由的生活而欢娱。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彩绘釉陶戴风帽骑马女俑,通高31厘米,马长23.6厘米,通体彩绘,女俑头戴黑色风帽,似在防止风沙吹乱了发髻。女子上身内穿紧袖绿色长衫,外穿圆领半臂襦,下着红色高腰长裙,这是唐代女子典型的常服装饰,是对女子体型修长、曲线优美的展现;足穿黑色尖头靴,左手持缰,右手下垂,坐于马上,体态端庄,怡然自得;马俑四蹄站立,颔首低俯,唇齿微张,竖耳长鬃,尾自然下垂。整件器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题材特别,是对唐代女性追求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映衬了马上女子的时髦和秀美。(作者系大唐西市博物馆馆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