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陶瓷知识 > 导航 >

陶瓷知识分享:简析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代瓷器

陶瓷知识分享:简析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代瓷器

陶瓷知识 古代瓷器知识 元代瓷器鉴别

2022-01-16

陶瓷知识。

简析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代瓷器

元代是历史上中国经历长期分裂后又一次出现的大一统王朝,它的繁荣与昌盛为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元代承前启后,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大量器物对全面认识元代瓷器的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标本,尤其是在集中的时段内出土大量的遗物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元大都遗址概况

“元大都遗址”是一个既明确而又十分模糊的概念。说它明确是因为元大都的范围是一定的,它有明确的界划;说它模糊是因为具体的遗址有很多, 涉及到某件器物仅仅说出土于元大都遗址是很笼统的。因此有必要对“元大都遗址”的具体情况做一说明。“元大都”这一概念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它是指元大都城,城址轮廓范围明确,北面的城墙东起北土城,西至黄亭子(今学知路口),遗迹犹存,即所谓的“土城”;西面城墙北起黄亭子,南至复兴门;南面城墙西起复兴门,东至建国门;东面城墙南起建国门,北至北土城。全城平面为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周长共约28600米,元大都即指在这一长方形范围之内的所有建筑。元大都遗址从广义上讲应该与元大都的范围是一致的,元大都内一切的元代建筑遗存均属于元大都遗址;但我们现在所说的元大都遗址是从狭义的角度讲的,它所包括的范围比元大都的范围要小得多,它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指一些特定的元大都建筑遗存,而非泛指。这些具体的遗存是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在勘查了元大都的城郭、街道和河湖水系遗迹后,发掘的十几处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遗址。此外,元大都遗址还应包括在各种基本建设过程中零星出土器物的地点。其中经过勘查发掘的遗址主要有以下几处:学院路与转角楼水涵洞遗址、和义门瓮城城门遗址、桦皮厂居住遗址、旧鼓楼大街豁口西居住遗址(即西绦胡同和后桃园居住遗址)、雍和宫后居住遗址、雍和宫豁口东居住遗址等,在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元代器物,瓷器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类。

二、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代瓷器

元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它前承宋、辽、金,后启明、清两代。这一时期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如钧窑、磁州窑、定窑、龙泉窑以及山西地区的黑釉瓷窑和南方的青白瓷窑都在继续生产,特别是在元代后期,景德镇窑逐渐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除青白釉、白釉和黑釉外,又生产了创新品种,如卵白釉(即枢府釉)、釉里红、红釉、蓝釉、孔雀绿釉等:结合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瓷器能够看到这种情况的存在。

1.青釉瓷青釉器物多数为龙泉窑或是仿龙泉窑的作品。器型品类较多,器物数量的多少与器型密切相关:数量较多的是盘、碗、罐、碟、高足杯,其它如洗、盏托、瓶、钵、造像的数量较少。盘类器物口径都不甚大,一般在十几厘米左右,器物装饰较少,有做成通体花瓣形的,有的仅在盘内心刻划纹饰图案,装饰手法比较简单。此类器物不以纹饰取胜,而以釉色为其特色,如青釉花瓣形盘(见彩插页图一),盘口为花瓣形,盘身也与花口相对应做成瓣棱形,盘心刻划花卉纹,通过施青釉,起棱处釉色浅薄,泛白色。碗的造型有普通式碗、鸡心式碗与高足碗三种,装饰以釉色为主,兼采用刻、划等手法饰以简单图案。罐有普通无系罐和四系罐两种,造像分为人物与动物两种,人物为娃娃造型,动物为狮子造型;其它器物数量都很少,一般仅为一件。

2.白釉黑彩瓷白釉黑彩瓷一般习惯称作白地黑花瓷,这类器物为磁州窑系的作品,是元大都遗址出土较多的瓷器品种之一。从器物造型来看,主要有罐、瓶、盆、碗、盘、壶等类,种类比较单一,但数量都不少。罐有无系罐与四系罐两种,瓶可分为普通瓶、四系瓶、鸡腿瓶、梅瓶四种,碗、盆、盘、壶的造型则较为单一。磁州窑器物的纹饰较为丰富,有龙、凤、鱼、花草、诗文等,或开光内绘画,或通体描画,或下半部施黑釉、上半部描画,或以弦纹相间分段绘画;纹饰以绘为主,兼以刻、划等手法相辅。通常这些装饰图案用笔奔放、潇洒,不拘小节,大胆涂抹,表达出了放荡不羁的豪爽之气:如龙凤纹四系扁壶(见彩插页图二),一面为龙,一面为凤,器型独特,纹饰粗犷,是一件兼具古拙朴实与遒劲雄浑风格的作品,另外一件诗文大罐(见彩插页图三)高达40厘米,肩部绘弦纹、斜十字条纹与卷草纹,腹部为行草书七言诗一首:“百草千花雨气新,今朝陌上尽如尘;黄州春色能于酒,醉杀西园歌舞人”,并有“清净道德”四字题款。此件器物形体硕大,造型线条流畅圆润,作为纹饰的书法气度豪迈,是一件典型的元代器物。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白釉黑彩器物的黑彩发色明显地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发色浓黑光亮的,一类是发色较浅呈褐色或酱色的;这两类情况或单独各自存在于不同器物上,或同时存在于一件器物上,这主要是因为黑彩料中含铁量高低不同以及烧成温度、窑炉气氛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3.黑釉瓷黑釉器物有两种情况,一是器物通体施黑釉,一是大部分施黑釉,一部分为白釉,通常上半部为白釉,下半部为黑釉。从元大都遗址出土器物来看,造型比较简单,有瓶、罐、缸、盘、碗几类。其中瓶的造型最为丰富,包括普通瓶、双系瓶、四系瓶、梅瓶和葫芦瓶。梅瓶是从宋代开始流行的一种器型,到元代更是大受欢迎,流行更广,元大都遗址中所出梅瓶不仅仅限于黑釉一种釉色。黑釉梅瓶有刻字与无字两种,刻字的一种(见彩插页图四)一般在肩部 刻“内府”二字,字是施釉完毕后在釉上直接刻划,而不是在胎上刻划,从字口可以看到釉层与胎体,这样“内府”二字就显现出胎体黄中泛白的颜色。

4.酱釉瓷酱釉是以铁为着色剂的一种釉色,颜色介于青色与黑色之间,由于含铁量和烧成气氛的不同,呈色有浓淡深浅的变化。黑釉有时烧造不好,也会出现酱色的效果。在元大都遗址所出的器物中,酱釉器物与黑釉器物出土数量都不在少数,但二者有时亦不太好区分,酱釉稍深些接近于黑釉,而黑釉稍浅些又接近于酱釉,对二者的认定有时存在交叉的情况。酱釉器物造型比较简单,主要有瓶、缸、罐、盆等四类,其中瓶又分为普通瓶、双系瓶、双系尖底瓶、鸡腿瓶四种,缸、罐、盆相对瓶数量较少。这一类器物制作普遍比较粗糙,胎质较为疏松,胎体厚重,釉色亦不甚均匀,是日常的生活用器。

taoci52.coM精选阅读TAoci52.com编辑推荐

陶瓷知识分享:宋与金、元钧瓷的制作区别


宋与金、元钧瓷的制作区别

金、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中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金、元时期的钧瓷工艺特征不可避免地有时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形成与宋钧有差异的工艺特征。 宋代钧瓷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器物造型都非常规整。民窑釉色多以天青为主,也有月白、天蓝、葱青;官窑则以运用金属铜“窑变”呈色之美妙著称。民窑较之官窑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当,所见瓷器流釉、粘足的极少。宋代钧瓷大多施满釉,且器底多涂褐色(俗称芝麻酱色)护胎釉。鼓钉洗、花盆和盆奁,以及盘类以支钉支烧,其它则以垫饼烧造。宋钧胎质细腻致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声铿锵圆韵悦耳。从胎质断面可以看出,纯净无杂质,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现釉层剥落等现象。 金代钧瓷的制作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造型风格,并烧制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钧瓷作品,如一些瓶、炉,不仅造型讲究,而且窑变美丽。河南开封市文物商店所珍藏的一件金代钧瓷窑变罐,可称得上是金代钧瓷中的杰作,被定为一极品。此罐小口、鼓腹、圈足,肩上附有双系。通体饰明快的天青釉,底部亦有釉,圈足刷褐色护胎薄体。罐内外釉面上共装饰有17块窑变斑彩,窑变斑色泽绚丽,大体有三种色调;中心为葱绿色,外层为朱红色,最外层为葡萄紫或玫瑰红色。基础釉的天青色和窑变斑的红、绿、紫色交相辉映,五彩斑斓,炫人眼目,堪与宋钧相媲美。金代钧瓷中的碗、盘的造型基本上也是沿用宋制,器形逐渐变大。 总体来说,金代钧瓷是战乱之后的恢复之作,是为满足民间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窑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从这一点来讲,它并不十分严格要求钧瓷胎釉的选料精细,制作的精益求精。它的首要目的十分明确:实用为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烧制出的金代钧瓷,除少数精品外,普遍出现胎料粗松、胎质泛黄等现象。金代钧瓷较少支烧,大多以垫饼垫烧,轮制产品不规整,盆、碗、碟、罐的圈足统旋直足,所掏窝子一刀而过,窝子不正,深浅不一,刀痕、指痕都程度不同地出现在胎体上下不加任何修饰。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窑变色彩不及宋钧自然,其釉彩流动性小,与宋钧窑变神奇美妙、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形成鲜明对比,成为金代钧瓷色釉变斑一大特点,这也真实地反映出战乱之后的金代钧瓷的艺术水平。 元代是钧瓷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烧制钧瓷的窑场遍及各地。钧窑瓷器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成为民间百姓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这种大量的需求虽然刺激了钧瓷的生产,但也同时带来了负面影响,只追求钧瓷生产的数量,而忽视了钧瓷的质量,整个元代钧瓷量大质粗。 与宋、金时期的钧瓷相比,元代钧瓷品种单一,器物多大件,给人以笨重之感。其特点具体表现为:胎釉皆粗,釉厚而不匀,厚的则过度,釉流下垂处聚釉达到了“垂若蜡泪”的程度;薄釉露胎处则又可看到胎上的轮指和刀痕。釉质较粗,烧成后多有气泡和棕眼,釉面光泽度较差。釉色以天蓝、月白居多。器体上的紫红窑变斑似人为之作,形成彤云密布之景象,或聚成物形,不及宋钧窑变美妙自如。元钧施釉一般不到底,底足露胎,底芯也露胎。 元代钧瓷也偶有少数精品,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带“已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铭文的钧瓷双耳炉,及北京城出土的窑变双耳联座瓶最为代表。钧瓷双耳炉 ,侈口,直颈,圆腹,下承三足,口沿至肩安有双耳,颈部有三个雕帖的麒麟,造型饱满。在器体上有明确纪年的铭文,这在钧窑瓷中是少见的,为断定它的烧造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元钧器形不仅较之宋、金时大了很多,而且在器物的造型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元钧在器物表面所采用的堆雕、镂孔等装饰技法在宋、金钧窑瓷器中是不见的。通过食物对比,我国可以看出元钧与宋钧的主要区别在于: 1) 宋钧大多为满釉支烧,底足刷有酱色护胎釉;元钧多施半截釉,底足露胎。2) 宋钧釉厚而匀;元钧釉厚而垂。3) 宋钧胎釉细腻;元钧胎釉粗糙。4) 宋钧器体上的紫红窑变弥漫全体;元钧则聚成块斑。宋钧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浑然一体;元钧釉浓处起斑彩或条纹,浅处仍见水浪。纵观整个元代钧瓷的生产,数量都较之宋金时期有发展和提高,在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进。

陶瓷知识分享:中国瓷器的发明


中国瓷器的发明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的发明,始于东汉晚期,距今一千八百多年。虽然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原始瓷”的出现,但仍处于初始阶段,尚未成熟,故认为中国由陶向瓷的过渡完成于东汉。 瓷器的产生,与高温烧成技术,制瓷原料的精选,以及釉的发明这三个条件紧密相关。 瓷器是以精选的瓷土或瓷石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 瓷器烧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原料的选择和加工,降低Fe2O3,提高Ai2O3,也就是说必须是富含石英和云母等矿物质,以保证胎质的洁白;二、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成,使胎质致密坚硬,不吸水,扣之能发出清脆的铿锵之声;三、是在表面施有高温下烧成的玻璃质釉,胎釉紧密结合,釉层不易剥落,厚薄均匀,吸水率低于1%。 瓷器和陶器的分别,因其烧制的条件不同,体现在以下几点,主要有使用原料不同,釉料不同,烧成温度不同,坚硬程度不同,透明度不同。由于瓷器无论在实用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比陶器具有诸多优点,便逐渐取代了汉朝之前陶器在陶瓷史上的主角地位,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奇葩。 瓷器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制陶过程中,发挥才干和智慧,积累长期实践经验,不断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方法,提高烧成温度,总结施釉技巧,而作出的创造性成果。 瓷器取代陶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证明了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其在每一个工艺过程中凝聚的古代先民的智能和辛勤汗水,更是蕴含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瓷器在汉唐以后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当时中国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且对其他国家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为世界人民所认识,获得“瓷国”的美誉。 同时,瓷器还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它是中国对世界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作出的一项重大且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瓷知识分享:清代瓷器的特征


清代瓷器的特征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陶瓷知识分享:清代各朝瓷器的鉴定知识


清代各朝瓷器的鉴定知识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