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新中式瓷砖 > 导航 >

精品文章:文创 不断拓展新边界(解码·文化市场新观察)

精品文章:文创 不断拓展新边界(解码·文化市场新观察)

新中式瓷砖 新濠瓷砖 新的组词

2022-02-25

新中式瓷砖。

文创 不断拓展新边界(解码·文化市场新观察)

伴随文化产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文创产品不再拘泥于杯子、笔记本、帆布袋等传统样式。出版业、博物馆、非遗技艺都在跨界融合中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拥抱新领域,研发让市场认可且具经济价值的创新产品。融合带来了“1+1>2”的全新效果,各具特色的文创拓展着产业的发展空间。

非遗、文物、图书、游戏、动漫……如今,这些元素之间的混搭越来越常见。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飞速成长,“文化+”“+文化”已成趋势,日益多元的跨界融合推动着文创“破圈”。

优质资源互补

跳出传统样式

“如果书的封面可以做成衣服花纹,你喜欢哪一本呢?”前不久,服装品牌“步履不停”与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联名款,将“译文经典”系列图书封面设计成连衣裙的花样。第一个系列源自《月亮和六便士》,于3月24日开售。

这次合作受到网友好评:“穿上身的装帧艺术”“披上一本书,感受文字与肌肤、与心灵的零距离接触”……此前,“步履不停”曾和理想国、单向空间等多家机构合作,反响和销量都不错。

“比起短期回报,我们更注重推广价值和资源互换。”“步履不停”创始人之一肖陆锋说。据介绍,店铺卖出的联名款服装,都需要支付出版社版权费用,出版社获得的收入也会与图书设计师共享,而活动达成的影响力则远超出商业考量。

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徐珏看来,这是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创新。过去,出版社推出的文创周边一般配合新书营销,和商业服装品牌推出联名款,还是第一次。

有品质、有创意的装帧设计是纸质书衍生文创的基础。图书文创如何跳脱出杯子、笔记本、帆布袋等传统样式,进一步延伸装帧设计的产业链,是出版业面临的新课题。“尽管刚刚起步,但我们希望开发一个版权的全品种、全形态设计,这是今后的新方向。”徐珏说。

最近,浙江杭州市民李楠对新购买的传统木刻版画工具礼盒爱不释手,刻刀、羊毛刷、木刻版等一应俱全,“从木刻到印刷,亲自动手制作版画还是头一回。”

这套木刻版画工具由浙江自然造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创意团队设计。公司联合创始人仲文说,最初他们将木刻版画元素融入一款食品的包装,没想到顾客反响热烈,“既然大家感兴趣,木刻版画若只用作包装岂不是太可惜?”就这样,这款木刻版画工具礼盒应运而生,让更多人可以亲自体验木刻版画的制作全过程,也让这门非遗手艺可感可触、好玩有趣。

今年1月初,自然造物公司联合中华老字号杭州知味观在杭州湖滨商圈打造了国潮线下体验店,木刻版画体验专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体验拓印春联、福字。

“希望非遗在融合现代创新之后,能被赋予重新使用的可能。”仲文说。

树立良好口碑

激活商业价值

去年11月,在三星堆博物馆举办的“文物萌主大会”上,一件文物青铜纵目面具“活化”为“文物之灵”出现在游戏中,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

除此之外,三星堆还推出“古蜀萌娃”表情包,小说《蜀帝传奇》《蜀山云无月》,AR游戏《我的世界》等也在准备中。

“神秘独特的三星堆文化具有天然的IP属性,跨界融合是三星堆文化价值传播与转化的最佳途径之一。”三星堆博物馆党组书记、常务副馆长朱家可说,三星堆就如一个巨大的宝藏,运用现代表达方式开拓IP多元发展边界,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古蜀文化。

点开APP,拉坯、上釉、上彩,在手机上就能操作一系列制瓷工序。在盛趣游戏推出的“釉彩”APP中,用户不仅可以了解制瓷过程,还能直接下单定制作品。

而在盛趣游戏的“文物加”APP里,玩家则可以欣赏到各大博物馆的经典藏品。盛趣游戏副总裁陈玉林介绍,目前,“文物加”APP已与300多家博物馆达成合作,完成3.5万件国宝级文物的大数据整理。

当前,“釉彩”等游戏产品已被列入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重点示范项目名单。在陈玉林看来,文化类产品的回报首先在于口碑,“希望通过数字化表达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工艺和文化,现在我们更有自信了。”

不仅是品牌效应,商业价值也在跨界探索中逐渐显现。陈玉林介绍,“釉彩”已经实现了盈利。“文化具备经济价值,文化产业能带来经济效益,要做文化价值的增量,让市场认可,让更多年轻人认可。”陈玉林说。

对此,肖陆锋也有同感。他认为,品牌合作其实是聚集理念相近的顾客。“他们可能穿同一类衣服、读同一类书,这是基于同种生活方式的联合。”肖陆锋介绍,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合作的第一个服装系列上架后,首日就实现10余万元的销售额,现在第一批已快售罄,第二批已开始下单。

政企协同发力

拓展国际市场

“在政府支持下,我们牵头策划的‘大过中国节’活动颇受好评。”仲文介绍,依托春节、端午等节日推出的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

近几年,在公司的所在地杭州市拱墅区,设立了传统工艺工作站,希望借助合力弘扬非遗文化。拱墅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姜国祥说:“政府搭台支持,企业主动参与,在非遗调研、传统工艺创新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浙江省传统工艺专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其全认为,依托工作站,政府联合高校、文创企业进行产品提质、研发非遗旅游商品,将在传统工艺振兴上打造双创高地。

不仅在国内市场获得认可,也有越来越多的新文创产品尝试走向国际。正在后期制作中的电影《金色面具》由四川出版集团等出品,是一部以三星堆面具文化为核心元素的原创动画大电影。电影脱胎于约翰·威尔逊的同名小说,由国际制作团队拍摄。

《金色面具》中方总制片人姚晓明说,经过前期市场测试,《金色面具》在北美动画电影市场深受好评,将推动古蜀文明进一步走向国际舞台。从文创产品起步,到表情包、网络游戏等年轻人喜爱的娱乐互动,再到涉猎影视、小说,如今三星堆博物馆里的文物,不再只静静地待在展台上,而是主动跨界,在国际舞台上从容“走秀”。

让产品在国际上获得更多认可,也是陈玉林正在做的。从2018年立项,到2019年2月全球发行,“釉彩”已覆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4种语言版本。“作为一款小众的游戏APP,在国外累计下载量达到300多万次。”陈玉林说,设计“釉彩”和“文物加”的初衷就是做好传承,让更多人认识国宝,展现中国的文化沉淀。

(王佶敏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08日 12 版)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精品文章_陶瓷制作流程


陶瓷工艺流程

一、淘泥 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 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五、修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

六、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七、画坯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八、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

九、烧窑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具精雕细 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

十、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精品文章_综述越窑


综述越窑

历年来考古调查表明上林湖及其周围的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等地分布着古窑址近200处。尤以上林湖分布最为密集,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发现了115处遗存,占窑址总数的一半以上。根据各遗存的面貌特征,确认东汉、三国10处,东晋、南朝9处。隋唐至北宋170处,南宋8处。其年代跨度之大,窑址密集程度之高,为全国所罕见。统计数据显示,在上林湖地区瓷业遗存中,尚缺西晋时期,或许还未被发现,或许是已遭破坏而荡然无存,或许是出于其他原因,这有待于更进一步的考古调查予以确定。考古调查资料表明,唐至北宋时期,上林湖、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窑址的产品面貌特征和装烧工艺等方面完全相同,属于同一瓷窑系统。它以上林湖为中心,不断向其周围的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等地扩展,瓷业生产蓬勃发展,形成一个以上林湖窑场为代表的越窑,而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窑址则成为上林湖窑场的卫星窑址。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关于越窑的涵义,最常见的有二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越窑窑址分布在古越国范围之内,因此,越窑的“越”为越国之“越”;多数学者则依据陆羽《茶经》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认为唐代通常以州名窑,越窑为唐代越州窑的简称。《秘色越器》诗中赞美的越窑秘色瓷是上林湖窑场所产的秘色瓷,这已为大量的考古资料所证实,笔者认为越窑是对唐代上林湖窑场为代表的“越州窑”之简称。关于越窑的时间范畴,学术界仍有分岐。《中国陶瓷史》把宁绍平原东汉晚期到宋代的瓷业遗存统称越窑,而《论“越窑”和“越窑体系”》一文则把这段瓷业遗存划分为“先越窑——越窑——后越窑”三段。笔者认为后者是对上林湖地区瓷业遗存类型的客观事实反映。东汉、三国至南朝时期,曹娥江中游地区出现了瓷业生产的高峰,成为先越窑的生产中心。上林湖地区的同类瓷业遗存仅19处,则明显受到曹娥江中游地区的影响,成为先越窑的地方类型窑址。经过隋唐初中期的发展,到明唐至北宋前期,以上林湖为中心,及其周围的白洋湖、里杜湖和古银锭湖等地的瓷业生产蓬勃发展,蔚为壮观,达到鼎盛状态,成为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区。与此同时,随着与日俱增的“贡瓷”和对外贸易用瓷的日益增长,相继在宁波的东钱湖、上虞的窑寺前等地增设窑场,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一个以上林湖窑场为代表的越窑。台州的临海许墅和黄岩沙埠、金华的武义、东阳和温州的西山等地,出现了与越窑相类似的地方类型窑址,成为越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北宋后期,窑址数量锐减,制瓷工艺衰退,产品粗糙,瓷业生产江河日下,出现大衰败。南宋时期,由于朝廷下令余姚县烧造宫廷用瓷,濒临消亡的瓷业生产得到一时的繁荣,但好景不长,至南宋中期停烧。 越窑青瓷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堆塑、褐彩、镂雕等。其中,刻花、划花最为常见,变化脉络清晰,伴随着越窑的整个发展过程。花纹有植物纹、动物纹、昆虫纹、人物纹、几何形纹等,形式多样,构图美观。上林湖后段二、三期是越窑初创时期,青瓷制作粗糙,釉层薄而无光泽感,已出现刻花。到了四期,刻划兼施的花纹明显增多,刻花、划花少见。花纹以荷花为主,还有荷叶纹、鱼荷纹等。荷花有二叶荷花、四叶荷花,形状各异,丰富多彩;荷叶纹也有二叶、四叶纹。这类荷花、荷叶纹成为当时比较流行的纹饰。它具有四个特点,其一是刻与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线条富有变化,具有层次感;其二是从刻划线条的交错现象来看,是先划后刻,即先在坯体上划出纹样,然后再紧挨纹样的轮廓外侧刻出一道粗线条;其三是花纹布满整个碗、盘、盆的内壁,往往在内底刻划盛开的荷花,周壁刻划荷叶;其四是在碗、盘、盆的口沿上刻四曲,成四等份,曲较浅,曲下外壁划粗棱线,此种装饰技法一直沿用到五代。五期时,刻划兼施的花纹几乎不见,而盛行划花。虽然器物仍以素面为主,但划花占有一定的比例,明显比前期增多。花纹仍以荷花、荷叶纹为主,有二叶荷花、四叶荷花、荷叶、荷花飞鸟纹等。花纹各异,构图注重对称,线条挺拔健壮,自由奔放。花纹主要装饰在碗、盘的内底、盒盖面上。这些荷花纹的形状基本上保持着前期的特征,但花纹的布局,从碗内壁通体缩小到内底;荷叶由大变小,呈不规则三角形状。碗、盘口刻四曲,曲下外壁划棱线的装饰手法非常流行,曲口较前期深,演变成葵口,形似花瓣,整器像一朵盛开的荷花。到七期,器表装饰仍以素面为主。划花在继承晚唐风格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细线花,纹样在龙纹、交枝四荷纹、交枝四花纹、缠枝纹、朵花纹、波浪纹等。刻花仍比较少见,花纹有仰覆重莲瓣、龙纹等。至八期,划花是最盛行的一种装饰。线条纤细、流畅、繁密,构图讲究对称,布局圆满,这成为划花的重要特征。在装饰纹样题材中,以植物花纹最多见,动物纹亦大量出现,人物故事比较少见。植物类的花纹有四缠枝花、四交枝花、二缠枝朵花、二缠枝菊花、荷花、四荷花、缠枝荷花、缠枝团花、波浪纹等;动物纹有对鸣鹦鹉纹、鹦鹉衔枝纹、云鹤纹、双凤纹、飞鸟二缠枝朵花、飞鸟四缠枝朵花、龟伏荷叶纹、鸳鸯戏荷纹、龙纹、双蝶纹、飞纹、飞鸟二缠枝朵花、飞鸟四缠枝朵花、龟伏荷叶纹、鸳鸯戏荷纹、龙纹、双蝶纹、飞雁纹;人物故事类的有人物宴乐图等。刻划花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花纹有莲瓣纹、牡丹花、开光牡丹花、龙纹、摩羯纹、双凤牡丹纹、波涛纹等。其中有许多莲瓣纹往往先用细线划好图案,然后在花瓣轮廓线外侧用斜刀刻出深浅的粗线条,使整个图案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九期时,划花、刻划花明显减少,刻花增多,但所装饰的纹样简单、草率、呆板。虽有少量比较精细的制品,但远不及上期制品那样精致。此期的纹样有朵花、双线朵花、二缠枝朵花、四缠枝花、菊花、荷花、荷叶、莲瓣纹、牡丹花、双蝶纹、鹦鹉纹、摩羯纹、人物纹等。双线纹是新出现纹饰,常见于碗、盘的内壁和壶、罐的外壁。|>>>>|

精品文章:瓷器的纹饰


瓷器的纹饰

人物纹饰
婴戏纹 所谓婴戏,即以婴儿为画面的主角,描写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放鹌鹑、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种种活动,着墨不多而情趣盎然。行乐图 即今日俗说的“生活照片”。在园林庭院场景中,有画一人独坐品茶或酌饮赏景,旁衬婢女童仆烹茶或侍立者;有画三五名流雅聚,或合家欢庆者。渔家乐图 “渔家乐”图案在康熙瓷器上大量出现。有渔夫们边捕鱼边交谈的画面,有渔舟唱晚、渔翁举杯共庆丰收的画面等等,均为表现渔家劳动欢快的场景。仕女图 仕女图在五彩瓷器上比较常见,有游园的,执扇的,乘凉的,戏婴的,也有在器物上突出画一个仕女。飘逸凌云,形象优美,画笔传神,栩栩如生。
动物纹饰
鹤纹 瓷器上的鹤纹初见于唐代,但为数甚少。宋耀州窑青釉碗有双鹤展翅、群鹤飞舞以及飞鹤与古图案相间的画面。明清瓷器上多画丹项鹤。因其体形优美,潇洒秀丽,常为文人墨客诗画题材。又因丹顶鹤的寿命可达50一60年,所以绘有鹤纹的瓷器,多用作祝寿的礼品。 鹿纹 鹿在民间绘画中作为“仁”兽,以表示太平无事。鹿与禄同音,所以也是官“禄”的象征。定瓷双鹿盘,盘面两鹿奔跃在枝叶缠绕的石榴花丛,前鹿回首顾盼,后鹿追赶呼唤。磁州窑瓷枕的鹿纹更多,描绘了小鹿的种种形态,或立、或卧,或奔跑于山间,或漫步于林莽,均极秀美生动。吉州窑小鹿衔灵芝纹,风格则古朴典雅。花鸟纹 花鸟纹宋代北方民窑常用的装饰题材,笔触流利生动,风格活泼豪放。如磁州窑残荷秋叶纹枕,枕面画野塘芦鸦、残荷败草,大雁南飞,呈现一派深秋景色。格调与此相反的竹雀图,只是草草几笔,便描绘了白头鸟停落在挺拔的竹枝上,竹枝似在微微摇颤, 充满逗人情趣和盎然生机。其余,小鸟琢果、鹊噪枝头,以及双系瓶上的草花飞燕等等,都各具特色。面师们抓住了瞬间的动态,意到笔随,情景交融,颇为佳作。 鱼藻纹 “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鱼纹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使用的主要装饰图案。鱼纹种类繁多,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双数鱼的构图,在器壁用对称法,两两相对;若在器心,则两鱼并排而游。三五尾单数鱼的构图,多是顺向追逐游动,空间饰以浮萍、水草、莲花之类花草。
植物纹饰
牡丹纹 牡丹,自唐以来,被人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并把它作为装饰题材广泛应用在各种工艺品上。 缠枝纹 明代或称为“转枝”,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它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以填充装饰面。有的还转变为散点式的二方连续形式。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技花,在景德镇陶瓷纹样中所占比重最大、用途最广。它的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婉转流动、节奏鲜明的特点,既适合陶工们挥洒自如的用笔,又利于大量生产。宋瓷中的瓶、罐、盘、盆、缸、枕等器物上均有构图多样的牡丹纹。或茎蔓缠绕,花叶连绵,或花朵环抱,或一枝独放……。工匠们因器施画,千姿百态,极尽其华丽妖娆之美。明清两代的牡丹花纹更加丰富多彩。 岁寒三友图 松、竹、梅称“岁寒三友”,是国画中常见的题材,宋以后则常用作瓷器的装饰图。莲花纹 莲花是最早用来装饰瓷器的花纹之一,从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莲花在佛教以及佛教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被奉为“佛门圣花”。
|>>>>|

精品文章_踏访东瀛瓷都


踏访东瀛瓷都

在日本九州岛北端,有一个被誉为“日本景德镇”的瓷都——有田町。

通往有田町的公路要经过三条隧洞,隧洞的名称分别叫“白磁”、“青华(意即青花瓷)”、“赤绘(即红绿彩)”。这种用珍贵名瓷的名称命名隧洞的做法,一下子将人们带入浓郁的陶瓷文化氛围。有田町内还有一座桥,历史久远,桥两侧的栏杆上一件件装饰华美的五彩瓷瓶被罩在玻璃罩内。有田町面积不大,竟拥有40多座富丽堂皇的瓷器商店,另外还有约250家作坊式的“陶磁厂”,许多作坊保留着数百年前的样子。在日本文字中,仍然使用“磁器”称谓,而不使用中国流行的“瓷器”称呼。

有田町的发展与日本瓷器业的崛起密切相关。400多年前,丰臣秀吉发动的侵朝战争失败,撤离时掠回大约一万多名包括陶瓷工匠在内的各行艺人,掳掠来的朝鲜陶瓷工匠李参平在有田町发现制瓷原料泉山石,从而开启日本瓷器的历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有田町生产的瓷器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当时正值中国明末清初年代,连年的战争造成的经济凋敝削弱了中国瓷器在世界市场的重要地位。上世纪90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出光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中日两国陶瓷文化交流展,从展出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历史轨迹。当时许多日本瓷器模仿中国瓷器纹样,其逼真程度令人惊叹。后来日本有田瓷器通过伊万里港大量出口,故亦称伊万里瓷器。目前,伊万里瓷器在西方国家拍卖市场备受参拍者的青睐。

至今,有田町仍然是日本南部瓷器生产与贸易最集中的城市。这里瓷器商店林立,品牌众多,各种吸引人的看板琳琅满目,街旁的古建筑错落有致,到处洋溢着浓郁的陶瓷文化气息,显示了日本瓷都的风采。我曾看到一块写有“磁州窑”的草书看板,是某瓷器商店借用中国民窑的杰出代表“磁州窑”的名称作为商店的品牌,禁不住请日本朋友驻车,在蒙蒙细雨中按下相机快门。

我们还参观了有田町陶磁团地窑业组合。这里有10家相互协作的股份制陶瓷小厂,以生产日用瓷器为主。他们共同使用三座窑炉,烧成和彩烤不同风格的现代日用瓷产品。据老板介绍,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陶瓷市场中生存和发展,他们只有采取发挥小型集团的力量,自愿组合,互相协作。不过各厂的产品风格各异,经济账也算得很细。产品多为仿植物花卉、叶子的形状,采用压力注浆成型。瓷器制品设计以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推陈出新,产品以新颖、多样、小批量见长。

有田町的今右卫门瓷器世家,是世界闻名的五彩瓷器生产厂家,主要以生产传统的红绿彩彩绘瓷器为特色。它的掌门人今右卫门善诏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后返乡继承祖业。1975年承袭十三代今右卫门称号,后创建了“色锅岛今右卫门技术保存会”,接受了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综合指定”称号。他精研瓷器彩绘技艺,开发出青花吹墨、薄墨吹墨等技法,先后获得西日本文化奖、每日文化奖、紫绶褒章、日本陶磁协会金奖、日本重要文化财色绘瓷器保持者即“人间国宝”称号。

参观今右卫门善诏的藏品小楼,你可以寻到日本彩瓷几百年发展历程及行销海外的轨迹;走进简洁古朴的工作坊间,看彩绘艺术家们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地操作,你会对“慢工出细活”的俗语有更深刻的理解。瓷器彩绘这一精湛技艺在有田町的发展,正是日本对传统文化遗产备加呵护、代代传承的生动写照。

精品文章:漫谈中国古代金器文化


漫谈中国古代金器文化

金器,向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器,包括各种用黄金制作的用品,从分类上看,有饰品(头饰、服饰、主器上的嵌件等)、器物(小型的壶、碗、盘、盒、印、金元宝及大型的塔、棺、造像等)两大类;从工艺上看,又分为金器、错金器、贴金器和鎏金器等等。狭义的金器,通常指器物甚至仅指器皿。本文涉及的范围仅限于后者,且多兼顾金器发展的文化因素,在尽可能地把握金器发展脉络的同时,又试图指示它变化的文化内涵。我国用金的历史很长,从早商开始一直到清代,几乎贯穿了整个的中华古代史。但纵观金器的发展史,只分为一头一尾两个兴盛期,其中时代靠前的指的是唐代,晚些的则是清代,发展走向呈马鞍状。再从横向来看,主要分布在几个地域: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内蒙、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宁夏等地)、中原地区、西部的西藏、南方的云南等地。伴随着特点鲜明的地域文化,这几个地区的金器文化风格也各有不同。但就某一个具体时段来说,金器的使用范围并不十分广泛。唐以前的金器文化特色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唐代成为金器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期。但此前金器制造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虽然装饰性的金饰占主导地位;但也开始出现了个别的明显脱离了纯装饰性作用的金器,较早的如四川广汉市三星堆出土的金杖、金面罩等。 稍晚一些如陕西凤翔秦公1号墓出土的金犬(春秋)、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战国)出土的金盏等。尤其是后者,称得上是目前所知的先秦时期最早、最大、最重的金器,距今2400多年。该器通高10.7厘米,重2150克。器内附镂空金勺,重50克,有盖,盖及器腹饰蟠虺纹、云雷纹和绹纹。三个凤首足作倒置状,采用钮、盖、身、足分铸法,制作十分精细。这时期北方的金器工艺也值得一提,如匈奴地区的金器代表作——鹰形金冠(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鲁柴登战国墓出土)、鹿形金兽(山西神木纳林高兔村出土),几乎使用了金细工艺中的锤揲、压印、抽丝、镶嵌和镂铸等所有手段。 秦代的年限极短,迄今尚未发现有关的金器,这与天下一统的气概有些不符。目前只有从文献上管中窥豹,如《史记·秦本纪》:“秦始皇葬骊山,以黄金为凫雁。”汉代统治者笃信神道,世间炼丹成风,“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史记·孝武本纪》)因此汉代黄金产量激增,金细工艺趋于成熟,分布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到北方、中原和南方三地。北方的如陕西西安沙坡村出土的金灶、河北满城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金龙等。中原地区当以江苏盱眙南窖庄发现的窖藏金兽为代表,通高10.2厘米,长17.8厘米,重9000克,是我国古代金器中极具地位的一件重器。南方则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龙钮金印、金杯形器为代表。另外,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文化有了交往,出现了兼具中西风格的金器,如广陵王刘荆墓出土的王冠形器和金丝刀鞘,工艺特点、器形风格是西方的,而花的纹饰和“宜子”铭文却无疑是中国的。《太平广记》载:光武皇后的弟弟郭况“累金数亿,家僮四百人,以金为器皿,铸冶之声,彻于都璧。”曹操在《上献帝器物表》中也提到纯金香炉、纯金唾盂等物,但就目前出土的金器实物来说,与史籍记载的汉代金器文化并不相称,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经济萧条,金器文化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为代表。如具有鲜卑风格的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出土的金奔马、金瑞兽,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的金龙,内蒙古凉城县小坝子滩出土的镶嵌宝石的兽形金印,以及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范阳公章”龟钮金印、喇叭管形金器、笔帽形金器等,都称得上是当时金器制品中的优秀之作。隋朝的年代也较短,目前出土的隋代金器,也只有西安李静训墓及丰宁公主墓的各一件金杯而已。但这两件金杯均为高足杯,从风格特点及出土时伴随的金币、金戒指、头冠金饰片等物来看,这两件高足杯极有可能是欧洲拜占廷的制品。 总的来说,唐之前的金器文化以地域特色为主,民族风格突出。中西文化兼容的唐金器众所周知,我国的整个文化体系在唐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为文化现象之一的金器制造业,必定也受到了这种文化思潮的巨大冲击。中西文化的相互交往,带来了人文思想的空前活跃。人们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了不同的文化思想,由此也形成了包括手工业 在内的新的创造理念和表现风格。唐以前,外国金器或具有外来风格的金器也曾出现过,如上面所说的汉代王冠形器和金丝刀鞘等。但是还谈不上形成风格,远不能与唐相比。唐代金器受外来影响,主要以中亚的粟特、西亚的波斯萨珊形式为主,另有少量受欧洲拜占廷、印度和阿拉伯等地艺术风格的影响。 粟特风格的器物以带把杯为主,杯体为八棱形。杯柄呈圆形,上面有指垫。如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人物忍冬纹金带把杯,器体呈八棱形,侈口,器壁内弧,下接八瓣圈足。杯柄由连珠组成,指垫上饰有一个深目、高鼻、长项的胡人头像。杯体八个棱面上各饰有一个身着胡服的人物像,人像两边饰忍冬纹。棱面由连珠纹区分。后经过适合中国国情的演化,杯体呈花瓣形、碗形、有的取消了指垫。纹饰上也多以仕女出游或缠枝、折枝花草为主,如何家村团花纹金带把杯等。萨册风格的金器缘于对萨珊银器的模仿和改造。代表器物是长杯,特点是器身和口沿呈曲线状,器内部有凸起的棱线。萨珊式金器的造型,在实用性上不符合唐人的习惯,后经过不断的改进,加深器身并减缓棱线的弧度,使曲线趋于柔和,增高了器足,也使器身更为稳定。如西安出土的摩羯纹长杯,杯体分为四曲瓣,分瓣处略为内曲,凸棱不明显,但器身较浅。杯内底錾刻摩羯纹、火珠纹,以水纹为地。外围附以连珠纹和花瓣纹。 可以看出,以上两种风格的金器,其内部又明显分为不同的两种;一种是原汁原味的异域特征多一些,另一种唐代本土特点多一些。而从时间上看,也正好以“安史之乱”为界,把唐代金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外来风格浓郁,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器形,如带把杯、长杯等。纹饰以忍冬纹、折枝花鸟纹为主体,辅以各种动物纹饰和连珠纹。后一阶段在脱胎于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本土文化,形成崭新的面貌。器形主体继承前一阶段,但在局部上有改进,如有的将带把杯的指垫取消,或将八棱形的器体改为花瓣形等。流行于前期的忍冬纹少见,而团花、缠枝花、花鸟纹案盛行。综合来看,前期纯模仿器多一些,也有个别的是直接输入品。后期则创新的仿制品较多。 直接的输入品:据古籍资料表明,唐与西亚的波斯萨珊交往密切,相互之间仅通使就达29次(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78年。),这是在当时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完成的。其间,有些通使过程其实也就是一次完整的商贸活动,因为这些波斯使节本身就是商队的首领。其余民间小规模的商贸活动就更是数不胜数。在交往中,萨珊金器便很自然地流入了中国。中亚的粟特人向来会经商,他们在与中国进行易货贸易的过程中,不但将粟特金器带入中国,而且还有可能把欧洲拜占廷等地的金器转输到中国。 仿制品: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中国工匠仿制的;另一种最后住在中国的外来工匠制作的。后一种本来并不能算是仿制品,但这些外来工匠制作的金器,毕竟不是外来的输入器物,而是在中国制作的具有外来风格的金器,同时,他们在制作具有本民族风格的金器时,有些还融入了中国风格。所以为了以示区别,便把这些都统归于仿制品。准确地区别输入品和仿制品,其实很难做到。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出土的金器来看,只有一小部分可明确归于输入品,其余的则基本上算是仿制品,这些仿制品构成了唐代金器的主体风格。 除上述制品风格外,唐代金器还呈现出另外几种风格,如吐蕃金器。 据文献记载,从贞观十四年(640年)到太和元年(827年),其间几乎一直都有吐蕃金器输入。贞观二十年(649年),吐蕃遣其大使禄东赞“作金鹅奉献,其鹅黄金铸成,高七尺,中可实酒三斛。”(《册府元龟·外臣》卷九六四)开元十七年(729年),吐蕃赞普向唐朝进“金胡瓶一、金盘一、金碗一”(《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等等。再如陕西法门寺的金器,南方浙江、江西等地的金器等,也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宋元明金器的民俗色彩宋代金器制造业继承了唐代的繁荣,并在工艺手段上有所发展,如将唐代加工金器的十四种方法发展为十九种。宋时社会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于金器的需求面也进一步扩大上至皇室王族,下至商贾庶民,甚至酒肆妓馆,都可见使用金器。加工金器的作坊,也遍及全国,仅临安一地就达到了“纷纭无数”的程度。但是由于宋代“理学”的兴起,寓理于物的思想也影响到了手工制作的审美观念上,“明天理,灭人欲”追求“格物(探寻事物之理)致知(获得知识)”的思想,无疑是一种凝固的、呆滞的,甚至可以说是倒退的文化思潮。随着这种思想的蔓延和金器使用的大众化、商品化,金器风格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器形,尤其是纹饰,一反唐代的炫奇斗彩、富丽浪漫之风,变得世俗化和生活化。如浙江义乌窖藏出土的金龙、陕西武功报本寺塔地宫出土的金棺等,都具有典型的民俗色彩,与晚唐时南方生产的金器一脉相承。因而仅就金器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及表现思想的活跃性、多样性和丰富性来说,宋代金器显然较唐代金器有明显的差距,这也是为何一说中国金器史就首先提到唐代而忽略宋代的原因。辽、金、大理等国的金器制造业,在文化上除了继承各自的民族色彩外,也融入了内地的汉文化。如内蒙古哲里木盟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的金面具、云南大理崇圣寺出土的金佛像以及陕西临潼金代窖藏的金凤步摇等。 元代金器基本继承了宋代的传统,风格也大体相近。制作中心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太湖之间,工艺上没有什么创新。代表器物如江苏吴县元吕师孟墓出土的如意金盘等。明代金器在创作思想上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但工艺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较多地使用宝石镶嵌手段等。能代表明代金器发展水平的当属北京定陵出土的一批金器,如金冠、金壶、金爵杯、金盂、金粉盒等。这些金器造型大方,纹饰繁缛,用金厚重;装饰堆砌,开创了自唐以后金器工艺的另一种风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清代金器的风格走向。 综合来看,唐以后的金器发展比较缓慢,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浅薄,但工艺上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准。金器史上的又一座高峰清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封建制度即将完结之际,金器文化却走向了继唐之后的另一个高峰。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鉴于本身文化根基的浅薄,其金器制作也像其它工艺门类一样,大多简单继承了前制。清王朝初创时期,也就是“后金”政权统治期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整个清代金器文化的孕育阶段。在历史上,清代和金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女真政权,就称为“后金”。如前所述,金代金器文化已开始融入了内地的汉文化,作为同一个民族,生活在同一个地区,汉文化的影响应是可以持续的,这也就为清代金器文化沿袭明代金器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打下心理和技术上的基础。清代金器文化的主要内容都集中在了皇家用金器上。遍观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代金器,可以用“一多”“二新”来概括。一多:指的是种类多,几乎遍及了典章、祭祀、佛事、冠服、陈设、科技、生活、鞍具等各个方面。如金编钟、嵌宝石金佛塔、金坛城、金盔甲、银盆金铁树、金天球仪、金錾花八宝双凤盆、嵌珠“万寿无疆”金杯,等等。二新:即工艺新、风格新。工艺新是在继承明代多嵌饰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为将金与其它材料混合制作。如在金器上点烧低温珐琅或以金掐丝填烧珐琅(累丝嵌宝石点珐琅金八宝);以金为胎,外面覆以其它材料,形成“金骨穿衣”(金胎珊瑚云龙纹桃式盒)等。风格新是说与前面任何一代比较,清代金器把黄金的庄重、雍容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在这些高贵的光晕中,让人感到了些许的俗气。但清代金器的“俗”与宋代的“俗”又不一样,宋代金器主要是民俗,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上;而清代金器的俗是一种强调显赫的俗,是多而滥的俗。 清代金器和唐代金器一样,称得上是我国古代金器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但比较之下,二者显然又有不小的差异,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一雅一俗。虽然清代金器使我国古代金器文化再度辉煌,但就是这雅俗之分,决定了清代金器的次要地位。客观地说,中国古代金器文化在世界金器文化史上并不屑于领先地位。与古埃及、罗马、两河流域的金器制作相比,在同一时期,我们的历史、工艺要远比他们落后,如在公元前3000年古波斯湾乌鲁第一王朝的陵墓中,经常有金胄等黄金制品出土。就是和公元前18世纪中亚地区的畜牧部落相比,我们也不占优势,因为在那个时代部落首领的墓葬中,屡有大量的金器出土,最为突出的一件大金杯上甚至还有用金细工艺装饰的金银丝、寿山石和绿松石。但是从文化角度来说,我们的金器文化并不落后,甚至在某一阶段还要超前。如唐代金器,不但汲取了外来金器文化的长处,给本身的金器文化带来了崭新的生命,而且还通过交流,将形成的这种独特风格反作用于外来文化。如上面提到的“何家村团花纹金带把杯”,是借鉴粟特式金杯于7世纪—8世纪形成的创新造型,而在8世纪中叶以后,粟特带把杯没有继续承袭本土风格的八棱形杯体,而是接受了唐代的新样式。

精品文章:正德时期瓷器鉴定


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回教、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 是:“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笔锋 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精品文章:哥窑与哥窑瓷


哥窑与哥窑瓷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极碎,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窑。”

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

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

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

由此,哥窑铁足,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哥窑器以纹片着称,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象鱼子,有的象柳叶,有的象蟹爪。他欲器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传世哥窑器的主要特征: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迭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精品文章:王储的陶瓷礼品


王储的陶瓷礼品

瑞典女王储的婚礼世人瞩目。皇室送给各国要人的“国礼”,是来自中国唐山的陶瓷。网上有照片,印着二人头像的圆盘直径能有二尺,制作精美。若干年后,盘子打个火印流回来,多了不敢说,怎么也得换辆小汽车吧?

然细看报道,有了疑问:“公主订制的约5万份陶瓷礼品已经包装成礼盒,在四五月间分三批发往瑞典了。这5万份陶瓷礼盒包括1万个盘子和4万个杯子,盘子和杯子都印有公主和未婚夫的照片,分别独立包装。纸盒的外包装上有瑞典王室的皇冠标志。维多利亚公主这场奢华的婚礼计划花费2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7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70万元人民币是用来支付中国瓷器的费用的。”

70万人民币买了5万件?是毛巾还是手帕?我先是认定是记者数学不好弄错了。后看若干报道,都是这俩数字。70万除以5万,等于14元(我没算错吧)。虽然没见到杯子的照片,估计也错不了。也就是说,这批用于皇室“国礼”的瓷器,平均每件14元人民币,相当于不到三美元或两欧元。果真如此,不知那些贵宾了解了这价格后,是埋怨瑞典王室太抠门,还是笑中国唐山人咋这实诚。或者问:“你们拿人家的‘随礼’当礼品了吧?”但肯定没有人因为“便宜”扔了或送人,这批瓷器是当代精品日后文物确定无疑。

问题是,怎么卖得这么便宜?为了增近友谊?还是彼此有特殊关系?据报道,女王储曾来过这厂家,彼此关系不错。倘若如此,还不如豁亮大方送礼得了。收人家的钱,人家不搭交情。卖成这水价,弄得中国当代瓷器价位没了准谱。

当今打着景德镇等旗号的瓷器到底价位几何?也有点像传说,谁也弄不明白。我所在的小城大约在八年前始,每逢夏季就有瓷器商组团开来。在体育场或找片空地,庙会般五彩缤纷地摆上各样大小“精品”,很是夺人眼目。当时搬新房的人不少,屋里也需有些摆设,故此尽管价格不菲,生意却很红火。我先买一瓶,报价三百,我说二百吧,马上成交。随后发现不对劲,这里虚数太大。因为如这么问:“你最少要多少钱?”(这话很重要)他没准就说一百。结果,交易中往往是谁先出价谁吃亏。曾有人根本没心买,要二百说给五十,要走,不料人家喊:“站住,四十就给你了!”

那年秋天收摊时,我买一对大花瓶,标三千,花了三百。还有个描金仿西洋双耳彩瓶,标一千一,一百买下来。这价钱可不是咱死乞白赖地讨价,也就是狠心一说,爱卖不卖,可人家就卖了。平心而论,东西虽不是文物,但就是两个水缸,也得百八十的吧。可谁知还有吓人的,收摊那天,我亲眼见他们当场贱卖,一个大五彩罐,腌咸鸭蛋能腌十斤,从五百叫到五十,还没人吭声,咣当就摔。往下接着来,摔个满地文章都是词(磁)。最后我一个倒腾钢材的朋友看着心疼,花两万块包圆。130加长车拉了好几车,后来他是又卖钢材又卖精品瓷器,瓷器卖得比钢材还好。如此一来,景德镇瓷器就让这些人卖成了温州鞋,或者根本就值个鞋价。往下再标多少钱,也没人信了。今年又来了两拨儿,我去看,东西很多,很少有人买。下大雨后,大瓶小罐能养鱼。这结果不怨别人,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或许卖给女王储的瓷器就是那个成本,或许比卖给饭馆的盘子碗儿还赚了许多。在景德镇在唐山,路边小店的瓷器卖得稀烂贱,如同早市收摊时论堆卖的黄瓜西红柿。但那摆一便道的瓷器肯定是残次品,真正的精品是不能那么卖的。用老百姓的话说,太丢份。

作为人家买去当“国礼”的瓷器,文化、历史、艺术内涵丰富,不是一般的盘子碗儿所能相比的。有知识的生产销售者应该明白其价值所在。就是不了解,也该细想想,把一位女王储(未来的女王)和她丈夫的照片印在十来块钱的瓷器上,其实对人家也是不够尊重。而且,还有个实际问题,往下瓷器还得外销,价格怎么定?定高了人家还认吗?当年口岸初开,咱们的羽绒服相互压价,压到最后鱼龙相杂,在外失去信誉。元青花惊世之后,中国当代瓷器万不可丢前辈名分,毁名窑品德,与“卖布头”为伍。

精品文章:定窑与定瓷


定窑与定瓷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是继邢窑而起的白瓷窑场。器型唐以碗为主,宋代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轻,质坚硬,色洁白,不太透明。由上迭压复烧,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这是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印花以花卉为主,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讲究对称,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历来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而颇受人们的青睐。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装饰题材以花果、莲鸭、禽鸟、浮鸟、云龙等为主。

定窑虽原为民窑,但北宋后期曾一度烧造宫廷用瓷,因此,影响较大,各地纷纷仿制。有“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