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修复瓷砖 > 导航 >

经典文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寻找文献中的历史

经典文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寻找文献中的历史

修复瓷砖 瓷砖修复 描写古代瓷器的古籍

2022-02-25

修复瓷砖。

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寻找文献中的历史

走进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古镇,浓郁的客家气息袭来:歇山顶、攒尖顶等各色客家民居古老雅致,广东会馆、川北会馆等客家会馆错落在古镇屋宇间。不多时,一座三层小楼映入眼帘,白墙灰瓦,这便是由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创建的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一本本古籍文献知识图书、一张张古籍修复流程和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一件件客家姓氏图腾等文创产品展示,为参观者提供了古籍文献保护、抢救、修复的知识图谱。在二楼核心展陈区,杜伟生、徐建华等九位中国当代古籍修复大师、高浮雕传拓大师的修复业绩及学术成果图高高悬挂,他们用过的修复物件整齐摆放,传递着大师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古籍修复师们则在三层聚精会神地操作。配纸染纸、配制浆糊、分解书籍、填补虫洞……古籍修复师们或坐或站、或贴或刻、或裁或粘,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将善本古籍、古字画、碑帖、档案、票据等还原本来模样。

“中文古籍是指书写于1912年以前的具有中国古典书籍装帧形制的书籍。”在古籍修复现场,工作了8年多的“80后”修复师施英涛已是一员修复干将。施英涛说,纸质文献有虫蛀、霉蚀、酸化、鼠啮等八种破碎原因,修复当中要经历18道工艺程序才能完成,“一般平均一个月能修复四五本古籍,而有的破损严重的古籍修复起来则需要好几个月。”

古籍修复是艺术,也是对耐力的极大考验。干了一辈子图书管理工作的彭德泉老人,是馆长彭克的父亲,也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创始人。“古籍修复必须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老人话语间满是热爱。

这几年,文献中心和博物馆帮助修复了1.7万余件(册)古籍,其中就有清代李调元编印的160册《函海》、破损严重的《敦煌遗书》等。从精美拓片到古代川剧剧本,从李鸿章的条轴对联到朱拓的汉代瓦当,在修复师们的努力下,典籍得以重新与大家见面。

彭德泉最难忘的是《函海》的修复。几年前,一个偶然机会,彭德泉得知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有159册馆藏古籍《函海》。当时,这套书闲置已久,破损严重,图书馆馆长拿出古籍时,彭德泉十分心疼。“这套书是包含医学、川菜、戏曲等诸多领域内容的巴蜀百科全书,可以说弥补了清代《四库全书》的不足。”怀着抢救巴蜀文化遗迹的心态,彭德泉组织队伍开始修复。

就在团队成员们忙着修复古籍之时,远在百里之外的雅安市又发现了《函海》中缺漏的一册书。这让彭德泉喜出望外。经过核对,博物馆的师傅们确认这一册书可与已有159册书共同组成160册的《函海》全集。“李调元是清代四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诗人,他编纂的这套书里还包括了许多川菜烹饪技艺和配料,是难得的古代文献。”施英涛说。

施英涛喜爱字画修复,陈亚工作非常专注……“30多位年轻修复师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彭克介绍,博物馆里的古籍文献修复师们平均年龄只有36岁左右。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专业背景各有不同,怀着对古籍文献修复的使命感和热爱参与到这份工作中。

2009年,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成立。为推动展示古籍修复技艺,激励更多人投身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中,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四川省文物局、成都龙泉驿区等支持下,由文献修复中心投资建设的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因此诞生。自2019年12月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许多高校古籍文献研究团队和中小学生也来此学习实践。记者 王永战

■小贴士

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古镇,共1100平方米,藏(展)品500余件,属民办博物馆。每周开放五天(周一、二闭馆休息),每天开放8小时。游客可自驾沿成洛大道前往,或搭乘成都地铁4号线西河站转乘公交219路直达。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11日 05 版)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经典文章:宁波博物馆昨起展出106件清代外销青花瓷精品


宁波博物馆昨起展出106件清代外销青花瓷精品

行走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青花瓷

中国宁波网讯 从昨天起,宁波博物馆推出了“芙蓉出水——清代康雍时期外销青花瓷精品展”。此展106件展品都是从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引进,展期为一个月。外销青花瓷曾经通过始发于宁波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其中包含着中外合璧的艺术。

中国的英文名字是“China”,这个名字正是来源于瓷器的英文名“china”,瓷器就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名片之一。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史上,瓷器充当了一个别具特色的“大使”角色。此次展出的外销瓷,就是那些在中国生产、专门销往国外的瓷器。考古资料表明,自唐代开始,中国瓷器便代代有外销贸易。

在历史上出口的瓷器中,以明清两朝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为最大宗。当时,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和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瑞典、英国等许多国家都是中国青花瓷的主要市场。

本次展出的外销瓷,都是清康熙到雍正时期的作品,能品相完整地保留至今,十分难得。它们主要由瓷都景德镇生产,也有部分是福建一带的产品。

仔细观赏后不难发现,除了我国传统特色的品种之外,还有许多是根据国外消费者的需要定制的,以符合当地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在中国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外国风格,这些瓷器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有些个体的装饰纹样完全是中国题材的,比如位于器物开光中的传统山水画、花鸟图,但这些纹样一旦以单元的方式被重复排列组合于各个开光之中就有了西洋图案的味道;而一些中国的景物或人物故事又完全被置于西式的器物造型之中,显示出中西合璧的艺术魅力。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无论从功能、造型、纹饰来看,都是纯西方样板的器物,是欧洲商人利用中国的制瓷技术,为满足其特殊消费群体而特向中国制瓷商定制的。

东南商报记者 李臻 通讯员 任楠楠

精品文章:北京各大博物馆开展清明节线上文化活动


北京各大博物馆开展清明节线上文化活动

清明假期,北京市文物局以“忆满京城 情思华夏”为主题,指导北京地区博物馆因地制宜开展线上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共推出清明节线上主题文化活动22项,开展线上教育与公益活动46次。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官网上,“缅怀抗战英烈 致敬抗疫英雄”的清明节专题页面,展示了抗战英烈名录、英烈故事、英烈家书、抗疫英雄视频、抗疫诗歌及抗战馆清明节相关活动。不少市民通过“云献花”、网上留言等方式参与“云祭扫”。截至7日9时,专题页面浏览量、献花人数分别达到5.6万人次、5.4万人次。

“从古之蓟城到金之中都,从元之大都到明清帝京——3000余年建城史,北京这座古城积淀下无数历史景观和淳厚的文化神韵。”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张宝秀在北京博物馆学会6日推出的首场“云讲堂”中,讲述了北京城的前世今生,让观众体味到古都在历史中不断凝结的巨大文化魅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大博物馆采取多种形式吸引观众进行观展:全景导览、语音导览、虚拟展厅、线上课程、App游戏等。清明小长假期间,北京鲁迅博物馆联手淘宝网举办“清明时节怀鲁迅”线上直播活动,直播观看量约17万人次;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推出“思时之敬,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云忆先贤直播活动,直播中运用5G+MR技术,直播累计观看量达到10万人次;中国美术馆在微信平台推出“中国美术馆的春天”主题展示,分享中国美术馆园区内的鸟语花香以及馆藏中与春天有关的绘画、雕塑作品。

北京市文物局近期还推出“博物馆与你在一起”直播活动27期,邀请各博物馆值守期间利用现有条件,以“一个人、一台手机”的形式开展直播,还开设微信专题“博物馆看宝 趣逛博物馆”24期,以图文、声音、视频等直观形式,带领公众“云欣赏”博物馆里的馆藏珍品,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经典文章:青花瓷中的牡丹花纹饰(组图)


青花瓷中的牡丹花纹饰(组图)

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编辑出版的《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是国内资料最完备的一部青花瓷图典。图典共分人物卷、花鸟卷(上下)、山水卷、铭文款识卷等五卷。是从百多名瓷友所藏数十万瓷片中筛选出来的五千幅,经过分类断代解读精编而成。是收藏家、研究家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美术史的教科书。人物卷本报已有过介绍,现将花鸟卷上下分批向读者推介。

从青花瓷装饰的发展来看,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传统风格。青花瓷的出现,最早产生于巩县窑的唐青花,所绘制的便是花卉纹。它产生于民间,烧制于民窑。明代以后青花瓷的烧制始有官窑、民窑之分,繁简粗细之别,但纹样依然反映着民族的共同心理和喜好,保存下民族的文化精神与艺术形式。而民窑的纹样线条更流畅,笔触更灵活生动,因此在绘画艺术上也更具美学价值。

正德山石牡丹

嘉靖万历牡丹

青花瓷的生命力,在于它白地蓝花,靓丽雅致,每一幅青花纹样,都是一幅古人留下的中国水墨画。此外,在青花瓷花鸟画纹饰中,不论是花卉、翎毛,还是鱼虫、走兽之类,一幅幅幽倩素雅的青花瓷画,无不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象征。通过物象、谐音、巧妙的组合,表达人们良好的意愿、吉祥的祝福、美好的追求、心灵的期待。清代蒋士铨有诗云:“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说明青花瓷上的吉祥图案纹饰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和传统的文明。

在古代青花瓷绘中,以植物花卉蔬果最为丰富。不仅各种花卉直接作为画面主题入画,而且常以花卉作为人物画、山水画的背景或配景。由于所绘花卉佳果多有美好寓意,故使青花瓷格外生辉,成为上至官宦、下至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纹饰。

康熙牡丹

乾隆竹石牡丹图

牡丹花纹饰是自元明至现代在青花瓷上常见的题材。多以折枝牡丹、缠枝牡丹表现,而整株牡丹则作瓷器主纹饰。缠枝牡丹多为二方连续的边饰图案。在瓷器上绘制牡丹普通而丰富,因为它有着富贵、吉祥、美丽、喜庆等祥瑞的寓意。然而各个不同时代,牡丹花和叶的画法,各有不同的时代风格,需要仔细辨识。吉祥的题目有:“国色天香”、“富贵白头”、“富贵平安”、“富贵长寿”、“富贵有余”、“玉堂富贵”等。

牡丹花总领群芳,有花王、花后之名。在唐代,牡丹即被称为国花。所以唐诗中咏牡丹的诗作非常多。一些诗人将牡丹称之为“国色天香”,如“天香夜袭衣,国色朝酣酒”、“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等。后来形容美女,也叫做“国色天香”。

牡丹花是百花之魁,花开多姿,有雍容华贵之态,故凡以牡丹入画者,皆有富贵吉祥的寓意。故有“早知世人逐富贵,多买胭脂画牡丹”之句。

雍正牡丹

牡丹与他物组合,寓意丰富多彩。牡丹与白头翁鸟相配合,谓之“富贵白头”,为祝贺老年人的吉祥画语。牡丹与月季花相配合,谓之“富贵长青”,为祝贺青年人的吉祥画语。牡丹与猫和蝴蝶组合成画面,谓之“富贵耄耋”,乃是为八九十岁老人的祝寿之词。牡丹插在瓷瓶内的画面,表达的是“富贵平安”之意。牡丹与芙蓉花组合在一起,表示“富贵荣华”之意。牡丹与湖石栏杆组配,石寓长寿,故有“富贵长寿”之意。牡丹与香椽果组合,有“富贵姻缘”的含义。牡丹与寿带鸟组合在一起,有“富贵万代”的寓意。牡丹与鱼类组合成画,表示“富贵有余”。牡丹与水仙组合成画,表示“富贵神仙”。牡丹与灵芝相配合,表示“富贵如意”。牡丹与寿桃配合成画,寓意“长命富贵”。牡丹与公鸡组合在一幅画中,有“功名富贵”的含义。牡丹与玉兰花组合的画面,表示“玉堂富贵”。另外,还有凤凰牡丹、孔雀牡丹等,皆有吉祥之意。

经典文章:故宫藏瓷


故宫藏瓷

这里是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它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

这位叫耿宝昌的老人,已经84岁了。他已经在故宫工作了将近50年。在这50年里,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瓷器、鉴定瓷器、抚摸这些瓷器。

瓷器,是我们这个善于创造,并深赋美感的民族曾经所独有的。

它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

中国人把那个看似普通的泥土,在水与火的灵动下,在中国人心灵与精神的升华中,成就出这种美丽的器皿。

它曾经是武则天供奉佛指舍利的至尊之器;

是宋徽宗宫廷院落中雅致的摆设;

是元世祖进行东西方贸易的贵重商品;

是永乐皇帝赐予外国使臣的珍贵礼物;

是雍正皇帝亲自参与创作和设计的艺术品;

也是中国每一个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更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中无处不见的珍宝。

它跨越千年的时空,成为今天紫禁城里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如今在这座博物馆里所收藏的150万件文物中,约35万件是瓷器。据耿宝昌先生自己介绍说,这些瓷器他都曾亲自鉴定过。而在这其中,和他最有缘分的,是一对高不过两寸的小瓷杯。它是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是故宫博物院里最珍贵的藏品之一。

70年前,当耿宝昌先生在琉璃厂的古玩店作学徒时,就曾和它有过一面之交。

这对瓷杯最初的主人,是统治大明帝国的成化皇帝。

据传说,明成化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481年。主持日常朝政的大臣们,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他们的皇帝了。此时的皇帝朱见深,经常和自己最宠爱的万贵妃,在后宫里寻欢作乐。

为了讨这个比自己大17岁的女人的欢心,成化皇帝命令景德镇的工匠,特制出一种小巧玲珑的酒杯给她把玩。这种绘有子母鸡图案的,叫成化斗彩鸡缸杯,目前世界上仅存十几只。

而绘有蝴蝶、兰花和小草图案的成化斗彩三秋杯则更为珍贵。世界上保存完好的仅有一对儿,现在珍藏在故宫博物院。这些小小的杯子一出世不久,就被当时的文人,称赞为天下酒器中的极品,其鲜嫩而淡雅的风格旷绝古今。

时间已经过去了500多年,成化皇帝和万贵妃曾经把玩过的这些瓷器,有的至今仍然收藏在这座宫殿里,有的已经散落在世界的不同角落。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35万件瓷器中,绝大多数都是这座宫殿曾经所独有的,这些瓷器与生活在这座宫殿里不同时代的主人,发生过很多的故事。斗转星移之间,它们大都成为了今天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经典艺术品。

它是温润的玉,它是晶莹的冰,它是山水之间的青翠。这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对这种瓷器的赞美。它就是秘色瓷。这是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到的,最早为皇宫专用的瓷器。在将近数百年的时间里,关于这种瓷器,有很多神秘的传说。关于它是否存在,关于它的来历和名称,曾经众说纷纭无有定论。直到1987年,13件秘色瓷,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这种争论才结束。目前仅存于世的秘色瓷数量尚无考证,故宫博物院在新中国成立后,收购有3件藏品。这种神秘的瓷器,即便是明清两代的皇帝,也难以见到它的真容。乾隆皇帝曾经做诗感叹: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辰星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明洪武二年,御窑厂正式在景德镇设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它由朝廷督办,集中全国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瓷土,专门生产皇家使用的瓷器。这些瓷器禁止民间使用和买卖,烧制手段和配方对外严格保密。贫穷出身的朱元璋,也就是在设置官窑的这一年,出于节约的目的,规定将祭拜天地的礼器,改为瓷器。过去这些礼器,都是用金银器和玉器制作的。后来明成祖朱棣,带头将吃饭使用的玉碗换成瓷碗,还将随葬时的明器,对海外臣国的赏赐换成了瓷器。

这是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明永乐青花压手杯。在它的内底,写有"永乐年制"的字样。这是中国官窑瓷器上,第一次出现皇帝的年款。从此以后,新皇帝登基,都会在他新烧的瓷器上,写上自己的年号。这也成为中国官窑瓷器,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皇帝的提倡和带动下,明朝瓷器的烧造水平又得以提高,并开始大规模生产。那个时候,景德镇"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成为中国制瓷业的中心。一位到过景德镇的法国传教士,形容其制瓷的壮观场面"白天浓烟遮蔽了云彩,晚上窑火映红了夜空"。那些烧制好的瓷器,将被带到世界上各个文明地带。那些从扬州、广州、泉州出发的,中国的、波斯的、葡萄牙的和以后英国的船队,满载着瓷器,驶向印度、阿拉伯半岛、欧洲、甚至非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里烧造的最精美、品质最高贵的瓷器,却只会运往一个地方,这就是北京紫禁城。

这些瓷器,就是当年从景德镇运到皇宫的,明代官窑瓷器。现在故宫博物院不仅收藏着专为皇家烧制的御用瓷。也收藏着,元明时期向海外输出的贸易用瓷。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花瓷。这种白底蓝彩的瓷器淡雅青翠,被后世称为人间瑰宝。

经典文章:瓷器年谱


瓷器年谱

瓷器的起源中国瓷器是陶瓷制作工艺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如下三个条件具备时,从陶器工艺中就发展创造出瓷器来。一是以富含绢云母的瓷石为胎坯原料,二是窑炉的砌筑技术把窑床温度提高到1300度,也就是龙窑的发明与运用,三是草木灰釉的发展。这三个条件在中国东汉末年,约公元年到年间,在浙江余姚地区先后具备了。草木釉在高温溶合下附着在胎体上呈青色或黄绿色,这就使中国发明出来的瓷器首先是高温釉青瓷。余姚一带古代属越州,因此越州青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 年谱与瓷器的发展演变

一、汉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瓷器的起源名窑:越窑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青瓷、瓷罐的出现 二、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隋的瓷艺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瓷壶、瓷瓶、瓷尊、白瓷的出现 三、唐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中国开始出口瓷器 名窑:长沙窑、陶窑与霍窑、刑窑、耀州窑、磁州窑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唐三彩、瓷盒、执壶、花釉的出现 四、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的瓷艺 名窑:柴窑 五、宋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宋代的瓷器综述、宋瓷的出口、景德镇建镇 名窑:龙泉窑、湖田窑、五大名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青白瓷、玉壶春瓶、窑变釉、葫芦瓶、提梁壶、注碗、胆瓶、梅瓶六、元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元代的瓷艺综述、元瓷的出口、景德镇设“浮梁瓷局”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卵白釉、青花瓷、釉里红、多穆壶、蓝釉、僧帽壶、法华彩、觚七、明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明代的瓷艺综述、明代瓷器的外销 名窑:御器厂、德化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红釉、甜白釉、永乐瓷、三彩、宣德瓷、天球瓶、黄釉、成化瓷、斗彩、红绿彩、牛头尊、嘉靖瓷、五彩、万历瓷、将军罐、象腿瓶 八、清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清代的瓷艺综述、清瓷的出口、“官搭民烧”制度 名窑:郎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棒槌瓶、康熙瓷、油锤瓶、凤尾尊、太白尊、粉彩、观音尊、珐琅彩、马蹄尊、雍正瓷、灯笼瓶、墨彩、赏瓶、乾隆瓷、贲巴壶、盉式壶九、近代的瓷艺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帽筒、浅绛彩、洪宪瓷

经典文章:陶器向瓷器的跨越


陶器向瓷器的跨越

制陶新工艺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采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制作而成。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商代晚期制陶工艺的新成就,它的硬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质的飞跃,并为后世制瓷业的发展涤讪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尊贵的酒器

这件白陶瓿是商代刻纹白陶的代表作品,它仿造青铜器的式样制作,是一件盛酒器。造型为球形,敛口斜肩圆底,口沿外折,圈足外撇,给人以端庄饱满的感觉。

陶瓿的装饰纹样全部由直线构成,主题突出,层次丰富,先用线条在瓿上划出网格花纹,然后在网格内填刻主题纹样,再用刀刻去主纹以外的胎土,使其微微凸起,而在凹处再刻饰云雷地纹,形成由凸雕的主纹与细密线刻的地纹组成的瑰丽图案;颈部是夔纹,腹部为曲折纹饰组成的兽面纹,方菱作双眼,折线作鼻翼。装饰布满全器,构图谨严,凹凸疏密结合自然,对比强烈,产生虚实变幻明暗相生的艺术效果,细细赏玩,如观天上的辰星,繁而不乱。

世存极少

夏商两代,白陶器专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因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惹人赏爱,故做工十分考究,不厌甚精。到了商代后期,这种风气越演越烈,多出费工夫的精品,而产量很少。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减少以至根本不见,所以商代晚期的白陶成了稀世珍品。

经典文章_瓷器上的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

□施泳峰 在表哥的收藏品中有一只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小瓶,此瓶通高14.5公分,腹径12.5公分,以青花绘出云纹和海水纹,以釉里红绘出龙纹和火珠纹,画面中的红蓝两色交相辉映,显得格外艳丽。在瓶底用青花绘出一支笔和一块银锭,并围以双圈,此种款识为清代瓷器上常见的“必(笔)定(锭)如意”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又称花样款、记号款、图案款等,是指落于瓷器底部的非文字的图案标记,常见于景德镇的民窑瓷器上。“花押”的本意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被用作取信于人的凭记。花押的使用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元代达到兴盛。由于花押广为流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瓷器生产上。花押款瓷器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广为流行。清初民窑瓷器上很少书写年号款,却流行花押款,这应该与当时官方的规定有关,如《浮梁县志·陶政》中就有“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的记载。明清时期的花押款常见有以下这些图案:第一类是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第二类是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第三类是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第四类是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第五类是“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第六类是“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 这只小瓶是表哥刚参加工作时买的,当时表哥只是觉得好玩才买下的,因为是民窑产品,所以价钱也不贵。渐渐地表哥好事一桩连着一桩,或许这一切就是这只“必定如意”花押款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小瓶给他带来的好运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