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 导航 >

经典文章:刻瓷技艺传承人李隆友:有了金刚钻 才揽瓷器活

经典文章:刻瓷技艺传承人李隆友:有了金刚钻 才揽瓷器活

金刚瓷砖 才造句

2022-03-01

刻瓷技艺传承人李隆友:有了金刚钻 才揽瓷器活

来源:永川广播电视台

作者:甘泉

李隆友,他的工作室内,摆着几个刚刚刻好的瓷刻,五官、神态栩栩如生,件件精巧别致。当说到怎么样与刻瓷结缘时,李隆友打开了话匣子。

刻瓷技艺传承人李隆友说:“刻瓷我是在1990年到1992年在青岛当兵的时候,无意当中在一个市场上看到瓷盘上刻字画,本来自己也很爱好书法、美术和篆刻,那时候就觉得刻瓷很神奇,太不可思议了,所以就对刻瓷有一种想法,自己能不能把这门手艺学会,之后就拜了一个刻瓷老师为师,就慢慢开始学习刻瓷艺术。”

李隆友是个心灵手巧的人,有着绘画功底的他摸索不久后就掌握了基本技巧,但是要成就一个完整的作品,还需要深钻细研,尤其是瓷盘刻画的技巧和力度。

刻瓷技艺传承人李隆友介绍说,刀对瓷面的角度和力量的大小掌握就很难,一不注意力量大了容易把瓷器敲破。或者刀冲快一点就影响整个画面,那这个作品即使快完工也只能作废。

瓷刻作品不仅巧夺天工,美轮美奂,还具有耐保存的优点,既可收藏还可作为礼品。如今,李隆友的作品供不应求,订单源源不断。而随着名气大增,他的工作室也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而问到他刻瓷的传承问题时,李隆友说,不少年轻人见过他的作品之后惊叹不已,都怀着极大的求学热情。但俗话说的好,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刻瓷是集金石、绘画、雕刻于一体的艺术,从事刻瓷创作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更需要足够的耐心、细心和精力。

刻瓷技艺学徒 陈明刚说:“刻瓷技术我一直很喜欢,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门传统艺术的存在,我希望通过自己和李老师学习,把这门传统技术也传承下去能发扬光大。”

刻瓷技艺传承人李隆友说:“下一步我也希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这门传统艺术。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把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原标题:有了金刚钻 才揽瓷器活

tAoci52.com其他人还在看

经典文章:瓷器年谱


瓷器年谱

瓷器的起源中国瓷器是陶瓷制作工艺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如下三个条件具备时,从陶器工艺中就发展创造出瓷器来。一是以富含绢云母的瓷石为胎坯原料,二是窑炉的砌筑技术把窑床温度提高到1300度,也就是龙窑的发明与运用,三是草木灰釉的发展。这三个条件在中国东汉末年,约公元年到年间,在浙江余姚地区先后具备了。草木釉在高温溶合下附着在胎体上呈青色或黄绿色,这就使中国发明出来的瓷器首先是高温釉青瓷。余姚一带古代属越州,因此越州青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 年谱与瓷器的发展演变

一、汉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瓷器的起源名窑:越窑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青瓷、瓷罐的出现 二、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隋的瓷艺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瓷壶、瓷瓶、瓷尊、白瓷的出现 三、唐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中国开始出口瓷器 名窑:长沙窑、陶窑与霍窑、刑窑、耀州窑、磁州窑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唐三彩、瓷盒、执壶、花釉的出现 四、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的瓷艺 名窑:柴窑 五、宋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宋代的瓷器综述、宋瓷的出口、景德镇建镇 名窑:龙泉窑、湖田窑、五大名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青白瓷、玉壶春瓶、窑变釉、葫芦瓶、提梁壶、注碗、胆瓶、梅瓶六、元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元代的瓷艺综述、元瓷的出口、景德镇设“浮梁瓷局”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卵白釉、青花瓷、釉里红、多穆壶、蓝釉、僧帽壶、法华彩、觚七、明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明代的瓷艺综述、明代瓷器的外销 名窑:御器厂、德化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红釉、甜白釉、永乐瓷、三彩、宣德瓷、天球瓶、黄釉、成化瓷、斗彩、红绿彩、牛头尊、嘉靖瓷、五彩、万历瓷、将军罐、象腿瓶 八、清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清代的瓷艺综述、清瓷的出口、“官搭民烧”制度 名窑:郎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棒槌瓶、康熙瓷、油锤瓶、凤尾尊、太白尊、粉彩、观音尊、珐琅彩、马蹄尊、雍正瓷、灯笼瓶、墨彩、赏瓶、乾隆瓷、贲巴壶、盉式壶九、近代的瓷艺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帽筒、浅绛彩、洪宪瓷

经典文章:长治:瓷商展区挥泪砸瓷器


长治:瓷商展区挥泪砸瓷器

在长治展销景德镇瓷器的瓷商,眼看着瓷器展览场地的租期已到,可瓷商们连回家的运输费用都未赚到,无奈之下,他们5月22日在万博装饰城附近的展览现场上演了令人心碎的"砸瓷秀"。

22日上午,本报记者接到读者热线,反映景德镇的瓷商纷纷砸毁展销瓷器的情况后,立即赶到现场。只见一名瓷商手举一只精致的花瓶高声喊道:"原价200多元的瓷器,现在80元有人要吗?"见无人应声,瓷商两手一松,花瓶落地变成了碎片。其他瓷商纷纷仿效,顷刻间百余件大小不一的精美瓷器粉身碎骨。记者在现场看到,展位上的瓷器大量堆积,尽管瓷商们已经将瓷器的价格大幅度调低,但是购买的人依然很少。

据了解,前来展销瓷器的商人中有不少是下岗工人,进货的钱是通过东挪西借才凑起的,由于先期对市场了解不充分,营销策略不对头,除了降价甚至亏本出售,他们没有别的办法。瓷商已经决定将所有没有包装材料的瓷器给钱就卖,没有人买就砸碎,因为没包装运回景德镇也会成为碎片。(记者 张文举 通讯员 张一博)

经典文章:洪武瓷器鉴别要点


洪武瓷器鉴别要点

洪武的鉴定重点是要正确辨别与元瓷的不同,并注意不要和典型永乐瓷相混淆:1.元代除少数玉壶春瓶为釉底外,其他器物底部无釉。洪武则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外,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扁菊纹大碗也为釉底,其他器物则底部无釉.

2.元代碗类底足斜削的习惯,洪武时期除民间青花粗碗仍沿用外,其他较细的器物已改为平削足。

3.元代梅瓶的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直而稍翻唇,决无梯形感。

4.元代青花在纹绝少五爪,洪武官窑器几乎全为五爪。

5.元代印花和青花二种装饰工艺同置于一器的方法,洪武仍继续使用。

6.元代莲花叶子为标准的葫芦形,洪武已变形的不成葫芦形了。

7.元代牡丹叶子画得肥厚规矩,洪武已变片稍微细瘦而随便了。

8.元代的仰莲瓣纹每瓣都分开绘画,洪武朝除个别器物仍分开画上,绝大多数莲瓣之间借用边线,不再分开,并出现了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

9.器物颈啊的蕉叶纹,元代每片蕉叶之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勾填色,洪武则蕉叶中茎以双线勾出后不埴青花或釉里红以,形成中茎有空白地。

明洪武瓷器的特点

1.造型特征洪武瓷的造型,多少具有元枢府窑古朴浑厚的遗风,尤其以民窑为甚。民窑撇口盘、碗类,中腰以下胎体渐厚重,有的和元瓷一样,或折腰,或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锐意创新,迅速摆脱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飘逸著称与世的永乐瓷器型,从而展现了明瓷的新风貌。2.胎体特征胎土因淘炼粗细之差,胎质表现不一。以官窑器物而论,瓷化程度较高,因而坚质细白,稍有厚重感。民窑器物则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胎体断面呈土黄色,但大多数仍为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3.釉面特征釉面呈青白色,为元、明两代瓷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常见的洪武民窑瓷器,有的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经厚润的青白釉汁映衬,釉面显示出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而官窑器釉面虽也为青白色,却较民窑器白润肥厚,有的釉面伴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纹,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有器足与器身釉面色调不一的怪现象,究其原因,或者是器足受火向背不同,熔融时产生变异,或者是底足涂了不同的釉料所致。4.图案纹饰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洪武时期,官窑与民窑发展进程不一。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而民窑器物则别有洞天,特别是描绘自然的写实纹饰,更能体现制瓷工匠丰富的创造力,反映劳动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洪武时所绘菊花呈扁椭圆形,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常见的元代缠枝莲叶纹则为葫芦形;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由此可以看出元、明两代纹饰上的继承和演变关系。瓷器上那种一面青花绘画,另一面模印凸花的两面装饰手法,是明代洪武窑对元代枢府窑模印凸花技术的承袭和演变。一些民窑器物的绘画也和元代纹饰一样,多用莲瓣纹图案。元代的莲瓣内常书八宝之类,而洪武时多绘团花图案。碗、盘类中,多见如意状飘带云、火云、缠枝莲等纹饰。民窑器心,多草书“褔”“壽”字,也有绘蕉叶、缠枝莲、松、竹、梅、兰、水藻及人物、动物等的。主体纹饰常用云龙、梅、兰、树、花鸟、缠枝花等,而边饰则多为二方连续简单几何纹。民窑青花器纹饰,继承传统的书法与绘画,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画”,用笔简练、纯熟,以描写自然为主,朴实无华,大笔写意,着意渲染。青花色调与元代一样,比较稳定,很少有流散现象。但发色并不浓重,趋于清淡,能较好的衬托出纹饰画意。5.底足特征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风。这种器足的处理,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成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兴起各种型制的圈足,种类繁多。另外,民窑青花碗一类,则底面无釉,圈足高深,有的挖足过肩,残留有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黑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其形成原因有两种:一为胎体本身含有铁质,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而呈现红色;另一为工匠着意旧刷而成。经明代延续到清代中期,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通常是火石红斑越浓重,表明器物制作年代越早。

经典文章:陶器向瓷器的跨越


陶器向瓷器的跨越

制陶新工艺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采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制作而成。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商代晚期制陶工艺的新成就,它的硬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质的飞跃,并为后世制瓷业的发展涤讪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尊贵的酒器

这件白陶瓿是商代刻纹白陶的代表作品,它仿造青铜器的式样制作,是一件盛酒器。造型为球形,敛口斜肩圆底,口沿外折,圈足外撇,给人以端庄饱满的感觉。

陶瓿的装饰纹样全部由直线构成,主题突出,层次丰富,先用线条在瓿上划出网格花纹,然后在网格内填刻主题纹样,再用刀刻去主纹以外的胎土,使其微微凸起,而在凹处再刻饰云雷地纹,形成由凸雕的主纹与细密线刻的地纹组成的瑰丽图案;颈部是夔纹,腹部为曲折纹饰组成的兽面纹,方菱作双眼,折线作鼻翼。装饰布满全器,构图谨严,凹凸疏密结合自然,对比强烈,产生虚实变幻明暗相生的艺术效果,细细赏玩,如观天上的辰星,繁而不乱。

世存极少

夏商两代,白陶器专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因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惹人赏爱,故做工十分考究,不厌甚精。到了商代后期,这种风气越演越烈,多出费工夫的精品,而产量很少。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减少以至根本不见,所以商代晚期的白陶成了稀世珍品。

经典文章_瓷器上的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

□施泳峰 在表哥的收藏品中有一只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小瓶,此瓶通高14.5公分,腹径12.5公分,以青花绘出云纹和海水纹,以釉里红绘出龙纹和火珠纹,画面中的红蓝两色交相辉映,显得格外艳丽。在瓶底用青花绘出一支笔和一块银锭,并围以双圈,此种款识为清代瓷器上常见的“必(笔)定(锭)如意”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又称花样款、记号款、图案款等,是指落于瓷器底部的非文字的图案标记,常见于景德镇的民窑瓷器上。“花押”的本意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被用作取信于人的凭记。花押的使用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元代达到兴盛。由于花押广为流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瓷器生产上。花押款瓷器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广为流行。清初民窑瓷器上很少书写年号款,却流行花押款,这应该与当时官方的规定有关,如《浮梁县志·陶政》中就有“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的记载。明清时期的花押款常见有以下这些图案:第一类是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第二类是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第三类是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第四类是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第五类是“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第六类是“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 这只小瓶是表哥刚参加工作时买的,当时表哥只是觉得好玩才买下的,因为是民窑产品,所以价钱也不贵。渐渐地表哥好事一桩连着一桩,或许这一切就是这只“必定如意”花押款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小瓶给他带来的好运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