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赵忠祥5亿私人收藏会所藏品曝光

赵忠祥5亿私人收藏会所藏品曝光

古代瓷器收藏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干嘛收藏古代瓷器

2020-06-08

古代瓷器收藏。

赵忠祥爱好收藏,他有一个价值连城的赵氏会所,赵氏会所位于北京三环路十里河桥的“亚洲饮食城”东侧的一个僻静小区,附近是北京古玩艺术藏品市场,四层小楼共1200平方米。明清木雕床、黄花梨顶级古家具、官窑极品青花瓷……古董收藏界的极品收藏都位列其中。 业内人士保守估计会所内的收藏总价值5亿!!!

推开私人文化会所的两扇大门,进入眼帘的是赵忠祥亲笔书写的“观海听涛”四个大字。

整个会所共有四层,总面积大约有1200平方米,布置得极为典雅、古朴,墙角的音响里,不时传来赵忠祥主持《动物世界》的声音。

一楼会客厅,摆放着黄花梨木大柜,椅子是硬木家具,墙上贴有赵忠祥从事播音主持五十年来的珍贵照片。会所后面有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小花园,竹叶摇曳,绿树成荫。

二楼不仅是赵忠祥的书房,文房四宝齐全,还有赵忠祥收藏的各种艺术品。书房里,有一幅临摹的精美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赵忠祥向华西都市报记者解释:“1959年,我18岁,给毛主席播新闻,在一次日本博览会上,我为毛主席解说电视机是怎么造出来的。毛主席听了我的解说后,对新兴科技产品很感兴趣,当即下令:我们中国马上也要造电视机。果然,中国科学家仅用了半年,就造出了电视机。那时,我才当主持人,没什么钱,买不起照相机。有机会在毛主席身边,竟没有拍到一张与毛主席在一起的合影,一直很遗憾。今年恰逢建党九十周年,我很怀念毛主席。于是特别请北京的一位画家朋友,专门临摹了这幅《毛主席去安源》。”

价值连城的家居

二楼的墙上,还挂着赵忠祥的“驴”、“牛”等多幅书画作品。二楼还有收藏室,里面有赵忠祥收藏的各种珍贵古玩、陶瓷、书法等。二楼另一个房间,是赵忠祥练习书法的大书房。正面墙上,挂有好友范曾特别题赠给赵忠祥的大型书法作品:“世上知音君最重,诗坛流韵我称雄”,十分吸引眼球。

范曾送字赵忠祥

三楼是摄影室,还有赵忠祥收藏的各类陶器、古玩。一张大型古木雕刻明清时代的睡床,摆放在中间,让人欣赏,回味无穷。四楼是会议中心,硬木桌椅、茶具一应俱全。赵忠祥介绍:“这是我和朋友们探讨书法、播音主持的文化交流场所。”

黄胄、范增和赵忠祥合作的这幅画,至今是赵忠祥最宝贝的藏品。

“绝世珍藏”:与黄胄范增三人合作一幅图

在赵忠祥的众多藏品中,有一幅画是他的“绝世珍藏”。“多年前,黄胄、范增和我曾合作过一幅画,这幅画至今是我最宝贝的藏品。当时我跟着黄胄学画,有一次我们三个人碰上了,非常高兴,我先用淡墨画了两头驴,黄胄帮我补了补又添了一头,范增又加画了个小孩,最后黄胄落的款:俯首甘为孺子驴,忠祥老兄醉笔画驴,范曾补孺子,黄胄戏题。这幅画至今是我的最爱,黄胄先生如今已经去世,已然成为绝版,不能以经济价值来衡量了。我也和我儿子说了,即使我去世了,也永远不允许拿我这些珍贵的东西去买卖。”

赵忠祥“画驴”是一绝众人皆知,而他与黄胄、范增两位大师的渊源,也是圈中佳话。赵忠祥说,他对收藏中国画的热爱,与两位大师有着密切关系,“第一位赠我画的画家就是范增,后来我们合作过十多张作品,都是友谊结晶。黄胄是我的师傅,我们的关系亦师亦友,虽然他已经离世多年,但看到他的画,仍让我回忆起当年的时光。”

诗人、书画家、收藏家……身为主持人的赵忠祥其实还有很多身份。从玉器到书画,自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着迷收藏的赵忠祥,曾凭借其在收藏领域的建树获得“中国十大收藏家”的称号。对一些人而言,收藏是跟风也是投资,但对于赵忠祥来说,收藏与金钱没有任何关系,“我收藏的每件藏品,不在乎价值多少,而是它们身上的文化。每一件藏品都有一个故事。”

爱好排列:画排第一,书法最差

赵忠祥在收藏界资历颇深,用他的话来说,如今在收藏界颇有建树的王刚等人都是由他带入行的。赵忠祥说,他进入收藏界没有任何契机或故事,似乎全是一种天然的爱好使然,“我从小就对收藏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从集邮开始,到后来收藏毛主席像章,至今我手中的很多像章都是精品,很多展览的像章都达不到我的质量。”

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的赵忠祥已经开始在央视工作,在各地频繁出差给了他收集“宝贝”的机会,“当时我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去当地的文物商店观光,40多年来很多藏品都是在那个时期积累下来的。”

在这些藏品中,赵忠祥最爱的是书画,他说,这与他自己的爱好有关,“我的爱好中,画排第一,旧体诗第二,文章第三,书法最差。因此在收藏时,对中国画也特别感兴趣,尤其是我朋友的画。可以说,20世纪大师级的画家都是我的朋友。我收藏他们的画,并不是因为多么名贵,而是一份情感,每张画都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和一段缘。”

收藏传经:别指望在地摊上捡漏

谁都知道能够在市场上捡漏是收藏的至高乐趣,因为这说明有超人的见识和眼力,能沙里淘金,同时自己也有一种独享其乐的快感,赵忠祥笑言,自己也未能“免俗”,至今有一个故事,还是他聊到收藏时经常提起的。“我捡的一个最大的漏,是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当时我路过一个杂货摊,有一个东西一下子就打入我的眼睛里了,是一个玉扇坠,守摊的老太太开价200,最后以60元成交。这件玉扇坠,最后卖了一万多元。”

赵忠祥直言,捡漏是一种乐趣,但也容易上当,初入行者一定要谨慎。“很多收藏者都热衷于逛地摊捡漏,但说句实话,我在潘家园‘捡’了1000多件玉器,也没有发现几件精品、珍品,最后这些‘垃圾股’都转让给亲戚了。我现在逛潘家园,很少买东西,主要都是在看,看市场上做假做到什么程度了。”他还告诫初入行者,去逛旧货市场必须去杂货摊,而不是门店,“如果去那种专门的店,他们的知识水平,以及做假做旧的观念和本领,比你还要通。”

赵忠祥举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对他而言,收藏就像谈恋爱一样,“爱上一件藏品与谈恋爱结婚差不多。这件物品激起了你的爱慕之情,让你有一种冲动,但这种感情能不能持久,还是未知数。当你看上一件藏品时,要等待一段时间,把激情过滤掉,让这种感情变得理性,你上当受骗的几率也小一些,千万别‘闪婚’。当等你过了一年做梦都想着它,那就别犹豫了,花多少钱都买回来吧。”

赵忠祥给倪萍(微博)做炸酱面

突然有人喊:“倪萍来啦!”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观海听涛,赵忠祥老师,你这四个字写好好啊!”倪萍带着助手进来。赵忠祥的团队拿着倪萍的《姥姥语录》,排队请她签名。赵忠祥和倪萍两个老搭档,谈天说地,写诗品茗。 到了中午1点,赵忠祥亲自下厨,为倪萍做炸酱面。40分钟后,炸酱面做好了,配上几道北京菜。赵忠祥邀倪萍和华西都市报记者上座。

赵忠祥对倪萍说:“今后,你要经常到我这来,把你的古玩、书法搬来展览。我免费让你喝茶、吃饭,饭菜我亲自下厨做,因为我喜欢做饭。前几天,王刚和杨澜都来了,过几天,刘晓庆、范曾都要来。”www.TaOci52.COm

倪萍吃了赵忠祥做的炸酱面,连声说:“味道好极了!”赵忠祥笑道:上次杨澜过来,非得吃顿饭再走,我煮饭都来不及,就用剩饭加蛋弄了个蛋炒饭,然后做了面疙瘩汤。倪萍说:“你给人家吃剩饭,真抠门!”

心境淡然:天下秀色不可能皆归于你

赵忠祥的藏品很多,他对这些古物也有特别的称呼——“文玩”。“这个词洗脱了俗气,有很强的文化气息,更能体现收藏的价值和格调,更何况有些物件未必年代久远,只要自己喜欢,开心就好。”

如今名人收藏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作为最早一批踏入收藏界的“先驱者”,赵忠祥却直言,自己在10年前就开始慢慢淡出,不再收藏了,“藏无止境,差不多就行了。你不能带有占有全世界的观念,天下秀色皆归于你,没有这个可能。”当被问及看到心仪之物还会不会“眼馋”时,赵忠祥自信地说:“在整个中国,像我这样看过这么好东西的不多,我眼面宽,从大英博物馆,到名人家里,藏友家里,文物店都跑了几百个,很多文物都是到库里去看的,现在能打动我的东西不多啦。当然,我还是会去看,但是不等于要占有。启功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看过的就是拥有的’。”赵忠祥说,他虽然在收藏界多年,但总是没赶上好时候,“想收藏的时候我没钱,等到我有了一些经济实力了可以搞些收藏了,却又年岁大了。现在看古玩,低了的我看不上,高了我又买不起,花个几十万去收藏我还是很不舍得的。现在还是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做节目上。”

家藏数千万名贵古物

赵忠祥说,现在他的大部分藏品,都放在他的私人会所里,家里也放置了一些,“我的会所不对外,只是朋友聚会的场所。”因为有价值几千万的名贵古物,会所特地安装了24小时监控摄像头,还专门聘请了人员打理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礼品收藏品


如今只要聊起收藏品,人们就会马上想到各种古董古玩,如瓷器收藏品、字画收藏品、家具收藏品、金银珠宝类藏品、邮票、古币、书籍善本等等,这些都是收藏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冷门收藏品,如昆虫标本、粮票、小人书、报纸杂志等,收藏品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这两年又出现了一种热门收藏品——礼品收藏品。

大师手绘作品封侯万事如意瓶-大师作品

礼品收藏品顾名思义,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礼品。中国的礼品文化源远流长,有关如何送礼,送什么礼,一直困扰着大部分送礼者。礼品种类大体可分为雅礼、俗礼两种。所谓的雅礼就是艺术或文化气息较浓的礼品,比如送书、送画等。而俗礼即为缺乏艺术或文化气息的礼品,如送现金、送珠宝等。礼品的选择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很直接的关系。早年人们送礼多以俗礼为主,现代人送礼则提倡送雅礼。礼品收藏品刚好介于雅俗之间,同时又具有收藏价值,因此备受送礼者青睐。这里简单介绍几类礼品收藏品。

1、特许纪念品。这里说的特许纪念品大部分都是某次重大事件或者重要节日衍生出来的礼品。特许纪念品具有纪念收藏价值,所以为送礼者所喜。例如世博期间的各类世博收藏品、亚运期间的亚运吉祥物等。

2、高档艺术品。高档艺术品类如名人字画、名家瓷等,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兼备,是高档礼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各类高档产品,如高档红酒、高档茶具、高档家具等。这类礼品部分因年限较久或者限量生产,市面少见,所以具有收藏价值,也归为礼品收藏品。

上海收藏品市场的历史


瓷库中国讯有特色的大型古玩艺术收藏品市场就有十几处。收藏品爱好者与投资者、专业收藏家和民间鉴赏家总数已达几十万人。上海的古玩字画艺术品市场不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而且已经成为上海市旅游业最吸引人的亮点之一,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目前上海市比较有影响力的古玩艺术收藏品市场可以概括为:老城隍庙地区的“二楼一馆一公司”:华宝楼、藏宝楼、珍宝馆、古玩公司;“二市场”:东台路古玩市场,南京西路的古玩奇石市场;“五街”:广东路文物商店街、茂名路画廊街、泰康路艺术街、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海老街;“又一村”:浦东画家村。而上海最有代表性的古玩和旧工艺品市场则是:华宝楼的上海老城隍庙古玩市场、藏宝楼古玩旧工艺品市场以及东台路古玩市场。

古玩及旧工艺品的交易与老城隍庙市场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老城隍庙市场在当时就是各类工艺品的集散地,在中国的古玩业有“半壁江山”之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老城隍庙附近的福佑路上,形成了古玩和旧工艺品的马路地摊市场,发展到90年代初,市场规模及影响力已经很大,最有特色的是凌晨就开始交易的“幽灵市场”,即古玩早市交易。随着城隍庙地区的经济发展,马路地摊市场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90年代初期,区政府开始对福佑路地摊市场进行逐步的“退路进厅”的改造。1994年10月,最先告别马路地摊的业主就搬进了新建成的华宝楼地下层面,当时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种类最为丰富的古玩旧工艺品的室内市场,就这样建成了。上海老城隍庙古玩市场的总营业面积为1500平方米,目前约有110家业户,经营着上万种物品,例如:玉器翡翠、青瓷陶器、佛像香炉、名人字画、文房四宝、红木器具、骨雕木雕、老式钟表相机等等。这里的物件比较整齐一些,品质档次较高,经营业户绝大多数是上海市本地人,业务水平较高,常常吸引着许多藏家前来“交行”。每天的经营以下午最为忙碌,经常有旅游团队光顾,时常会有外国来的重要人物造访;国内的西安、北京等地古玩市场的经营管理人士也常来此交流访问,老城隍庙古玩市场的管理人士也十分注意对外的交流和宣传。在这个经营环境十分舒适的市场转一圈,会发现这里的市场管理也十分到位。据说这个市场前一个时期卖得最好的是瓷器,现在好卖的大多是杂件和家庭装饰用的木雕及老红木家具。收藏作为投资理财的一种方式,受市场金融行情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业主们大都有经常光顾自己的“常客”,如藏家、玩家、发财的老板、外国倒爷。从这些常客们来往交易的变换中,经营的业主们虽然能对市场行情作出比较准确的推断,但是,他们有发财的时候,同样也有叹息无奈的光景,这就是市场。

随着1997年11月经改建而成的藏宝楼开始营业,以及在1998年藏宝楼旁边珍宝馆的开业,福佑路马路地摊市场上大批业户都进入楼、馆开始了新环境下的经营。

总的来看,上海市古玩旧工艺品市场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20世纪90年代是经营的高峰期,进入21世纪以后,市场的经营稳定,管理规范,数以万计的从业经营人员(约三分之一来自外省市)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正在为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瓷库中国专家建议大家去上海的收藏品市场多去看看。

现代陶艺:收藏品“成长股”


收藏界有句俗话,:昨天的现玩是今天的古玩,今天的现玩是明天的古玩。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现代陶艺是随着现代艺术大潮的兴起而产生的。其特征包括:以陶土和瓷土为材料,但绝不囿于传统陶艺的古老创作规范,在造型、用釉、烧成、展示方式等方面大胆创新;不追求符合大众审美观念,强调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贯注自由的主体精神;彻底抛弃传统陶瓷产品必须“实用”的观念。如陶艺大师刘文江的《冰糖葫芦》再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卖冰糖葫芦时的场景。作品里人物的神态呼之欲动、情趣各异,张扬着生命韵律,赋予陶土生命之美。

从收藏品市场来看,现代陶艺相对书画、玉器等艺术品要晚得多,但发展却异常迅速。就拿艺术品投资盛行的上海来说,10年前沪上经营现代名家陶艺的仅寥寥几家国营大店,而今却有大小数百家之多。价格也有很大变化。1993年,陶艺家周国桢教授的动物陶艺每件为1000元左右,而目前在8000元左右;精品也由2万元左右提高到10万元左右。1993年陶院讲师的作品为500元左右一件,而今时隔10年,他们一般的作品价位已升至5000元左右一件,精品还远远不止。

对一件陶艺作品,如何衡量其价值呢?高级工艺美术师胡强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坐标轴来定位:一是作者身份,二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作者的名气越大,作品的标价也就越高。但要记住,名家的作品未必就是名作,名作也未必出自名家之手。单凭作者的名气来决定作品的价值往往失之偏颇。有一些收藏者把目光瞄准深具潜力的当代中青年陶艺家,往往能够获得较为丰厚的回报。

私人珍藏清代瓷器


康乾盛世是一个国力与物质文明达到了空前高度的时期,拥有长达八千年历史的中国陶瓷,在这百余年间,也登上了艺术的巅峰。康、雍、乾祖孙三帝,都对瓷器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热爱,于是帝心所指,景德镇御窑厂的设计、制作和生产,呈现出一个极其繁荣的场面;与此同时,刘源、臧应选、郎廷极、唐英等天才般的设计师和督陶官们也顺势而生,匠意所在,窑烧技法也发展到了炉火纯青,几乎无所不能的地步。无论是刚健的康熙、秀雅的雍正,还是奇肆的乾隆,康乾盛世的官窑瓷器,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缘下,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最后的一座丰碑,帝心匠意的双重推动,使清代窑烧水平和技艺已臻极致,将繁华盛世的帝国印象,永远地留在了瓷器之上。正观堂特展所呈现的25件清代瓷器,均以艺术性、趣味性和罕有性的标准甄选,反映出藏家纯粹的收藏品味与别具一格的趣味,兹选5件简介如下。

来自英国收藏巨擘肯利夫勋爵的青花靶杯,以极纤细的工笔法勾勒出成化风味的缠枝灵芝纹。此杯造型与纹饰均非常独特,曾在1935年伦敦皇家学院的《中国艺术大展》中展出,是迄今寥寥可数的能在私人手中流通的当年展览品之一。肯利夫勋爵以收藏极品明代瓷器著称,所藏三件成化青花宫碗名闻天下,其中一件秋葵碗于2013年香港苏富秋拍中以1.4亿港币成交。

康熙青花山水图铃铛杯,可能是最近20年内出现过的最为精美的康熙青花杯,如手卷般徐徐展开的苍秀山水,蜷缩在莹薄雪白的杯体上,意境深邃的山水与瓷艺的结合,成就了这件康熙青花杰作,实在令人爱不释手。这种铃铛杯形制来自明嘉靖作品,外形优雅,颇有纤弱可人的女性美,传世数量极少,而且每件的画片均不同,应为独立制作而成,绘笔技艺极高,极富四王山水之意蕴,此件为代表作之一。玫茵堂珍藏一件青花花石纹铃铛杯,风格、趣味、笔法同出一辙,应属同组制品。

渭水河畔直钩钓鱼的姜子牙与樵夫武吉的故事,用清透明丽的粉彩画在浅碗上,呈现出雍正瓷器秀雅精致的艺术风格,彩的晕染和过度,处理得精湛绝伦,尤其是云影的绘染,尚带有康熙月色花影的风味,但改用了釉色的处理,倍添清丽浪漫的艺术效果。雍正早期的粉彩作品,仍保留着康熙硬彩的遗韵,这件来自意大利的旧藏,说明了雍正瓷器的魅力寰宇共赏,意趣无穷。

清三代单色釉瓷器,为收藏家们一致视为清代瓷器的最高艺术成就者,尤其是性好逸静、潜心佛道的雍正帝,对单色釉器的偏爱与关心,更是直接刺激和提升了雍正窑各色一道釉瓷器的制作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技艺高峰。雍正早期的白釉模印夔龙如意纹小香炉,出自著名的英国单色釉收藏大家E.T.HALL霍氏旧藏,无论是独一无二纹样的古意设计,还是甜润无瑕的釉色处理,都使这件尺寸娇小、造型简约的小香炉成为一件玩家梦寐以求的书斋珍品。

康熙窑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恢复了自明宣德以后因烧造难度而逐渐停烧的高温铜红釉。诞生于康熙二十年的开国大造官窑瓷中,豇豆红瓷出炉成为了传世经典。这种运用复杂而精巧的上釉技术烧成的名品,讲究的是红霞绿水的微妙效果,成为清代官窑瓷器中最富有人文色彩的作品,在收藏界久负盛名。这件盈盈一握的小印色盒,出自美国大亨百事饮料公司总裁彼得华伦先生的珍藏,深浓的绯红掺杂斑驳的绿苔点,釉色变化万状,耐人寻味,无愧康熙名品。

周勇:建座私人博物馆把你收藏


周勇。

广州东方博物馆是一家私人博物馆,目前展出的藏品多达600件,时间跨度长达三四千年。东方博物馆的主人名字叫周勇,他养了两只狗,其中一只名字就叫“古董”。

■“恋”人出场

周勇

做过媒体工作,当过老师,办过杂志,出过书,拍过电视剧。他早在1988年就走上收藏之路。东方博物馆是2010年周勇在广州亚运城·亚运文化村建造的,是一座从建筑设计到内部展品都堪称国内一流的私人博物馆。

■恋物故事

第一次出手就买到张大千的真迹

周勇从小就喜欢收集邮票、小刀和手电筒,但20世纪70年代能够收集到的只能是这些小孩子喜欢玩的东西,古董属于“四旧”,是要上交的,周勇那时候还很小,他清楚地记得祖母把自己的耳环缝在衣服里面。1979年以后,中国才慢慢地开始研究文化欣赏艺术,但那种文化的不自信已经波及了三代人,年轻人对文化的饥渴表现为对奢侈品的盲目追捧。那些爱马仕、L V之类的大品牌的确会讲故事,但哪一个能讲得过中国的古董、文物和字画?

周勇走上收藏之路纯属偶然。1988年,周勇通过父亲认识了黄埔十一期的黄克荣老先生,他的儿子黄明谦拿了一幅画找到周勇,说这是父亲收藏多年的一件珍品,现在因为家里住房紧张,他想让周勇在南方找个人将这幅画卖掉,改善父亲的居住环境。这是一幅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九尺多长,对方开价10万元。周勇四处借钱筹集到了8 .5万元,黄家也忍痛割爱。这幅画经国家级鉴定专家李遇春掌眼,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买下张大千的画作几年后,有人找到周勇,让他拿到北京拍卖,起价是30万,周勇很是心动,这幅画在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放了20多天,周勇觉得不大对劲,“这是我收藏的第一幅画,不到必要时不能卖”。这幅画至今也没舍得卖。

“吃一堑,长三智”,真真假假中成为大藏家

1991年,周勇开始下海经商,他创办了广告公司,为企业做C I设计、市场调研,为政府做城市规划,在西安做项目时,他最喜欢去古玩城转悠,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周勇收藏的不少宝贝都是在西安“淘”回来的。西安也有假古董,“收藏家不买假是不可能的”,周勇也吃过亏,买过不少假的字画、瓷器,但他善于总结经验,在真真假假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一般人是“吃一堑,长一智”,周勇是“吃一堑,长三智”。与古董贩子打交道的过程也非常有意思,周勇发现,研究人比研究东西更重要,所有的卖家都会说自己的古董是祖传的,盗墓盗来的,这个时候,你要学会察言观色,从他们的神情、语气等来判断他们手中的宝贝是真是假,这是一个痛苦的淘汰过程,经历了几百个人,最后留下了几个,并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用“钱”来交学费。

8个月建成8000多平方米的私人博物馆

2005年,周勇开始萌发创办博物馆的念头,但建博物馆与招商引资不一样,不是说有钱就行。周勇与好几个博物馆的馆长、文化局的局长都聊过,他们说:“你不要建博物馆了,办个艺术馆就行了。”周勇不同意,“博物馆”三个字代表着一种身份和地位,博物馆里面的展品必须是经过国家权威部门鉴定的。

周勇终于等来了亚运会这个千载难逢的契机,东方博物馆成为政府的督办项目,为了赶在亚运会开幕前完工,周勇拿着现金当场给农民工兄弟发工资派利市。广东省博物馆盖了6年,东方博物馆只用了8个月就建成了,整个博物馆占地30亩,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比目前的广州博物馆还大。东方博物馆凝聚了周勇太多的心血,他先后去了北京、上海、辽宁、陕西、湖北、河南等地的省级博物馆考察研究,还曾到澳大利亚的国立博物馆学习。周勇还请来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团队来打造自己的“梦幻私博”。建成后的东方博物馆简而不陋,素而不苍,周勇还亲自操刀,临摹了古今中外许多有趣的漫画,挂在博物馆的走廊里,“几千年的历史太沉重了,我想让大家轻松一下。”参观东方博物馆的路线也设计得很有意思:要进入博物馆,必须经过一段长长的无障碍斜坡,“这是一种过渡,浮躁的心情会慢慢地平静下来。”在东方博物馆里面参观不用多走冤枉路,“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终结,你不知道艺术从哪里开始,也不知道艺术在哪里终结,永远流连忘返。”

亚运会结束后,周勇还一直不停地往东方博物馆里面投钱,他准备花200万把门口的白墙镶嵌上铜片。东方博物馆还有自己专门的研究团队,里面有考古专业的硕士、博士,周勇试图研究整理出一套科学的鉴定方法,从简单的目测转向现代化的微观痕迹鉴定,用500-1000倍的显微镜寻找岁月的痕迹和变化规律。

■恋物秀场

瓷器最多,每件藏品都像自己的孩子

在周勇的诸多藏品中以瓷器最多,他按照时间顺序一一陈列,走进陶瓷展厅仿佛踏入一条时间长河,这里有4000多年前的马家窑彩陶,上面的蛙纹图案象征着人类已经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穴居生活,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唐朝的仕女陶俑体态丰满,面若银盘;青白釉魂瓶是用来装灵魂的,古时候的人担心先人们灵魂出窍,就做了这样一种细长的瓶子放进坟墓里面陪葬,瓶子的周围还有一圈神态各异的小人;元朝时期的中国版图很大,现在的伊朗也属于中国的国土,伊朗地区出产一种钴料,用来做青花瓷特别有光泽;陶瓷展厅里面还收藏有明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清乾隆期间的手枕、19世纪的日本五彩花卉纹盘……每一件藏品都像周勇的孩子一样,他会长久凝视着它们,“这个盘子的颜色多嫩,温婉如玉,越看越舒服。”

除了陶瓷展厅以外,东方博物馆还有钟表铜器厅、百砚厅、艺术品交流厅、字画厅、临展厅。临展厅还兼具“交流”的功能,朋友们收了什么好东西,都可以拿过来摆一摆,做个小型展览,有相中的藏家可以用自己的藏品来交换。书画、铜器、瓷器代表大中华文化;端砚代表广东文化;钟表代表海洋文化。东方博物馆既能代表广东,又能代表中国,还体现出蓝色文化和内陆文化的融合。

藏家:私人收藏完胜故宫学者:民间真品微乎其微


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母智德收藏的天青釉烛台。

香港苏富比拍卖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

北宋汝窑香炉

施利君收藏的汝窑裹足洗。

北宋汝窑青瓷盘

高丽青瓷瓜状水注。

母智德收藏的天青釉莲花碗。

存世汝官瓷之争再掀风波——

近日,有民间藏家向本报记者表示:他们手中藏有比博物馆“更多、更好”的汝瓷,而汝官窑存世量“稀少”只不过是一个“真实的谎言”,并恳请本报揭穿这一“谎言”。

我们知道,20年前,一件直径只有17.5厘米的汝窑小洗在纽约佳士得现身,被人以154万美元的价格拍得,这是当时中国古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最高价;今年2月,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出现在香港苏富比的“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经过34次叫价,最终以2.0786亿港元的天价成交,宋瓷的世界拍卖纪录再次被刷新,汝瓷之名贵可见一斑。

高昂的价格不仅源于器型和釉色的绝美,更和稀缺的数量紧密相关。目前,学界最乐观的统计数字,是认为存世的汝官窑有79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二十余件;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馆各收藏了十余件;其余散落分布在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记者为此展开了调查。

品相好、存量不少盗墓者几百元就出手真汝瓷

今年2月份,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在香港苏富比拍出了2.0786亿港元的天价。不到半年,宁波竟然就冒出了一件比这件葵花洗更好的私人藏品:

一位叫施利君的藏家的“汝窑裹足洗”,不仅获得了赵青云、孙学海、叶文程、陈丽琼、雷从云、朱伯谦等几位业内专家的鉴定证书,而且还通过了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焕生教授的“无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测试,被鉴定为“北宋宝丰清凉寺汝官窑”无疑。

“香港那个拍出了两亿多港元的葵花洗,是被修复过的。相比之下,施利君这个裹足洗品相更好一些。”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经主持过宝丰清凉寺北宋汝官窑发掘工作的赵青云告诉本报记者。

如此珍贵的汝官窑,施利君是如何得来的?

说来有些离奇。25年前,在河南平顶山进修的施利君曾经去一个卖字的老先生家中买对联,无意看到博古架上摆放着这个小盘子。老先生告诉他,多年前在附近村子的一棵大树下发现了一堆瓷器,不知是不是埋在地下被大雨冲刷出来的。老先生拿回家中,随意堆放多年。那天见萍水相逢的施利君爱不释手,就说要送。“记得两副对联我付了20元钱。因为拿了老先生给的几件瓷器,就把随身佩戴的一小块和田玉也给了他。”

“传奇”并不只发生在施利君身上,并且直到现在仍在不断发生。曾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十大收藏家”的余皖生,去年大年三十在珠海一家古玩店看到了一件汝窑镂空花觚。老板“不识货”,余皖生以极低的价格买入。而这件器物刚刚在“纪念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实施10周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主题公益活动——北京周”活动中被作为宋汝官窑评为“十大国宝”。

著名的民间收藏家母智德告诉记者,他手上有几十件“到代”的汝官窑。“无论器型、釉色,还是制作的精良程度,和北京故宫中的汝瓷相比毫不逊色。”母智德透露,这些汝官窑的来源主要是古代的墓葬或者窖藏。“现在很多专家都在为十墓九空大声疾呼。事实上,不仅仅是墓,窖藏、窑址都是十处九空了。里面的东西去了哪里?现在有些专家一方面承认墓空了,一方面又说民间的藏品99%是赝品,这是很矛盾的。”

不过,母智德也表示,目前民间收藏汝官窑的水平是良莠不齐的。“相当一部分是清朝的仿品,‘到代’的比较少,真正算得上汝官窑的更少,但绝不是没有。只要你有眼光,有知识储备,并且又有长时间扎下去的耐心,收到对的东西并不难,而且价格还不贵。现在一件汝官窑的当代仿品,动辄卖到几万、十几万。但真正的北宋官窑,我几百块钱就能买到。这和那些盗墓者的心态有关系。他们花的成本就是力气。这东西放在手上是祸不是福,他们是很想尽快出手的。”

流散渠道多存量少是误读不能将民间所藏“一棍子打死”

然而,学术界也有专家力挺民间收藏,赵青云便是其中之一。为了证明民间有汝官窑的存在,赵青云回忆了两桩往事:

“1987年,在对宝丰清凉寺一个小作坊遗址的挖掘考古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小窖藏坑一次出土了二十多件完整器,其中,有8件是汝官窑。我怀疑,这些瓷器是当时某个窑工私藏的,后来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被遗忘在此。其中有一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上面还有刻花,和我们当时认为的汝官窑不太一样。我专门拿到北京请耿宝昌先生过目,耿先生也认为这的确是一件稀世国宝。目前它被收在河南省博物院,是九大镇馆之宝之一。”

“1988年,在离宝丰寺5公里的一个叫蛮子营的地方。当地农民在挖土的时候发现了一批瓷器,被哄抢一空。后来群众交回来47件。全部是宋汝瓷,我亲眼看过。是汝窑被官府垄断前烧的品相非常好的一批汝瓷,它们的烧制工艺、造型和后来被官府垄断之后的几乎一样,原料里都加了玛瑙,出土的地方在宋朝是个大寺院。我估计就像南宋人周辉笔记当中记录的那样,这批内有玛瑙的汝瓷,在‘供御捡退’之后被卖给民间,被寺院窖藏于此。后来碰到战乱,寺院被毁,这批瓷器也就没有人知道了,一直保留至今。据我所知,这批瓷器除了那47件交上来的之外,至少有十件目前流落民间,全都是好东西。我知道的有名有姓的就有五件:一件在浙江,是龙纹钵;一件在河南安阳;宝丰县有三件。”

“汝官窑留存于民间的数量当然不会太多,但要是因此就将民间所藏一棍子打死肯定是有失公正的。当时蛮子营一个窖藏就出土了47件,还不包括没有上缴的。这都是实实在在的考古证据。过去那么多次王朝更迭,还有八国联军侵华,宫里会不会有些宝贝因此流散民间?宫里的太监会不会监守自盗?皇帝会不会赏赐他喜欢的大臣?……汝瓷确实很珍贵,但是流散到外界的渠道还是很多的。”赵青云还告诉记者,很长时间里,学界认可的传世汝瓷只有65件其实是一个误读。“1987年,上海博物馆为了庆祝馆庆出了一本书,叫《汝窑的发现》。这本书里对汝瓷的数量做了一个统计,认为世界各国公开出版物中提到的汝瓷一共有65件。但是没有公开出版的呢?但不知为何,这个六十几件的印象就给很多人‘种’下了。我还听说有人认为是67件半,也不知道那多出来的两件半是如何算出来的。”

“早年间,许多藏家不知道自己收藏的是汝瓷。在宝丰清凉寺窑址的考古发现向全世界公布之后,许多的藏家开始陆续把手里的东西拿了出来。事实上,目前已经被发现的、并且被专家一致认可的汝官窑,保守估计,已经有150件左右了。现在有些专家没去过考古现场,不知道真实的发掘情况。对于民间收藏却很鄙夷,不愿意去了解,主观地认为宫里就那么十几件汝瓷,你民间怎么可能会有完整器,而且还那么多?这个论证过程本身就有问题。无论说真还是说假,你得有个客观标准,只是靠主观推测怎么行呢?”

烧造时间短、管控严格民间留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民间藏家只凭一段段仿佛神话一般的“收藏故事”,并不能让他们的收藏被官方所认可。而目前国内又缺少权威的鉴定机构,使得民间藏品始终无法摆脱“黑户”的命运。作为“汝官窑”,它们来自民间,并且如此大量,更仿佛成为了它们的“原罪”。

关于官方认可的汝官窑存世量究竟有多少,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散见各方的观点有65件、67件半、不超过70件、79件等几种说法。可以发现的规律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统计数字在缓慢地增长,但学界关于汝官窑“极其稀少”的看法却从未发生变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光尧认为,汝官窑稀少,一是因为它烧造的时间比较短,二是因为作为中央官窑的产物,当年对汝官窑的管控非常严格的缘故。

事实上,从对汝窑窑址宝丰清凉寺的考古挖掘情况来看,汝窑的生产从北宋早期就已经开始,但长期以来,它只是作为一处民窑场存在,生产的是以白釉、豆青釉瓷器为主的“大路货”,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天青色的汝官窑不可同日而语;变化的契机出现在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以后的北宋晚期——当时的汝州和邓州、耀州、处州等诸处一起“受命承烧”青瓷,宝丰清凉寺因此变成了所谓的受命承烧的“地方官窑”。出品的精华瓷器被选入宫中,但“供御捡退”之后,剩下的产品可以在民间买卖。和其他地方官窑不同的是,“地方官窑”时期的汝州宝丰清凉寺窑场因地制宜,将玛瑙入釉,创烧出独特的天青釉汝瓷,逐渐在受命烧造瓷器的各窑场中形成了“汝窑为魁”的地位。这使得宝丰清凉寺窑场被皇室所垄断,成为了正经的中央官窑。不过根据记载,在北宋晚期有中央官窑的时间上限当在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作为中央官窑,生产不计成本,天青釉汝瓷由此走向了尽善尽美、登峰造极的成熟期。但此种绝美的天青釉汝瓷专供御用,除了那些合格品被选入宫中作佳丽之外,其他的不合格品全部当场砸碎,就地深埋。

“1999年,在对宝丰清凉寺的第五次考古发掘中,工作人员在整个清凉寺窑址区最北端东西两河之间的半台地发现了这个‘中央官窑’的遗迹。发掘所获的天青釉类汝窑瓷器碎片数以吨计,很多器物明显是故意打碎处理的,堆积层最厚处达24厘米,还有专门的落选品掩埋坑。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生产者不把经济利益作为首要目标,他们在意的只是产品的釉色之纯正,造型之端庄,这和考古所见民窑遗址窑业遗存的表现方式有明显的区别。”

同时,在宝丰清凉寺窑址现场还挖掘到了“元丰通宝”和“政和通宝”铜钱。结合文献记载中所说的汝州地区受命承烧的时间,王光尧认为,宝丰清凉寺作为地方官窑,创烧天青釉汝瓷的时间应该在元祐元年(1086年)至政和元年(1111年)之间;而作为中央官窑烧制成熟时期的天青釉汝瓷的时间,在政和元年(1111年)至宣和六年(1124年)之间。“可以说,中央官窑烧造最顶级的汝官窑的时间,顶多也就是十几年。”王光尧说。

王光尧还告诉记者,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共藏有19件汝瓷,其中除了一件是由收藏家张子厚于1965年捐献给故宫和一件新出土的汝窑标本资料外,其余全部是清宫旧藏。“无论是考古的证据,还是故宫收藏的情况,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汝官窑留存于世的数量必然是极其稀少的,民间能找到真正的宋汝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如何保养瓷器收藏品


瓷器的保养必须遵循轻拿轻放、小心谨慎的原则,瓷器如果保养不当,会严重危害瓷器,不利于瓷器长久保存,特别是传世和出土的精品,更应该精心保养。同时,对瓷器的保养,也不能对瓷器造成保护性损害。那么如何保养好瓷器收藏品呢?以下是瓷库中国为您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瓷器保养的文章,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2、瓶、罐、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体型较长,还需防风吹倒。

3、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新彩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收藏品。

4、出土的低温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会渗入很多杂物,甚至会出现脱釉脱彩的现象,应先在胎釉之间加入少量的粘合剂,在彩上再涂较软的粘合剂以防彩釉大面积脱落。如果是在地下埋藏较长时间的高温釉或釉下彩,在瓷器表面还产生很多钙质、硅质化合物,即土锈。可先用清水清洗一次,用3%双氧水浸泡3小时左右,再用清水浸泡30小时以上,用清洁白布清洗,一般可除去土锈。如果除不尽,可用刷子醮上醋酸,刷在土锈处,5小时后用医用手术刀斜削除去土锈,刀片只能向一个方向削。待大部分土锈去除后,再用白洁布和牙膏清洗直到土锈完全去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高温釉和釉下彩。

5、在洗刷油污等积垢时,应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渍可以用碱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净水冲净。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温,以防冷热水的交替使瓷器发生爆裂。

(3)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铅的成分较多,出现泛铅现象,可先用棉签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净。

(4)如果瓷器有开片或冲口裂纹等现象,污渍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体刷洗。但釉上彩器物,不能用此方法,因为酸、碱性物质易损伤釉彩。如果是描金彩瓷器,不可用鸡毛掸子做清洁,因为鸡毛掸子易损伤瓷器上的描金。珍贵瓷器收藏时应配有相应尺寸,带胆的木箱或木盒,以便保存收藏。

哥窑瓷器收藏品鉴定


哥窑窑址至今未发现,成为一个有趣的历史之谜,但故宫博物院存有大批宫中旧藏的哥窑瓷器收藏品,为我们研究哥窑带来诸多方便。

根据宫中旧藏的哥窑瓷器观察,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造型

哥窑瓷器造型以仿古的碗、盘、洗、瓶、炉等为主,造型均有一种端庄的古色古香气息。碗、盘、洗多有菱花形口及葵花形口等式样,此外,尚有盒、壶及文房用具等。

二、胎釉

哥窑瓷器为黑胎,因其胎中含铁量较多,故烧成后呈现黑色、紫黑色和黄棕色。

哥窑瓷器釉是代表中国传统美学内涵的一种装饰釉,其釉属于无光釉,釉层凝厚,有的甚至厚到与胎相等的程度。其颜色变化丰富,有奶白、蛋白、米白、粉青、灰、灰绿、奶酪黄等多种。哥窑釉面均开有形态各异的纹片,按形状划分,有梅花纹、网状纹、细碎纹等多种。因胎中含大量可溶性盐类金属,烧成时渗出于底足、口缘及裂纹的缝隙中,与釉面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形成“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特殊装饰效果。其黑色纹片按颜色划分,有黑蓝、浅黄、鳝血等各种。

哥窑的胎敲击起来,没有那种悦耳的金石声,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声,愈是真品声音愈哑。

三、仿品

仿哥窑始于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记载:明仁宗当太子时,曾令人成功地仿成哥窑器,但永乐仿哥窑器,至今未能找到传世品。台湾故宫藏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青花瓷款的哥窑盘和碗,但是否为明仿,尚有争议。属成化款的仿哥窑器在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其胎质细洁、白净致密,釉色有粉青和米黄两种,釉色滑润,光泽度很强,开片整齐。成化以后,明代仿哥窑器精品不多。清雍正唐英时,又恢复仿哥窑生产,制作精良,既有大小纹片错落有致的“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大纹片或小纹片,釉色以深浅灰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铁足”,其胎质较厚。乾隆以后继续仿烧,官窑多书本朝款。

清代在仿哥窑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蓝釉哥窑、绿釉哥窑及哥釉青花和堆花铁沙青铜器纹饰的品种。民窑仿哥窑盘一种,底有七个酱色支钉,俗称“七星盘”,为雍正及乾隆早期产品。

仿哥窑产品自清至今,一直未断,但其精品仍为官窑所出。

民国时仿哥窑产品也不少,但总的特点是精细程度不够,略显粗糙。真的哥窑产品釉色并不统一,而民国仿品则颜色基本以米黄色为主。造型也变得越来越离奇,仿到后来,干脆在底款书上“成化年制”。民国时仿此品种尚情有可原,而到了80年代,竞也兴起仿古狂风,又生产了一大批仿民国所产的粗制滥造产品,且价格比新瓷高出几倍。这完全是一种纯商业性的生产,实在没有多大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