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瓷砖有哪些 > 导航 >

汗水、呼吸和拍照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有哪些?

汗水、呼吸和拍照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有哪些?

瓷砖有哪些 瓷砖对缝 贴花和印花瓷器的鉴别

2020-02-08

瓷砖有哪些。

汗水、呼吸和拍照对文物古迹的破坏究竟有哪些方面,到何种程度?

1、游人的呼吸和汗水如何破坏文物古迹

如果游人过多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会增加景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如果过多的游人产生了过多的汗水,会增加景区大气的湿度。景区二氧化碳含量和湿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景区文物古迹的“生存”环境,从而会导致某些文物古迹化学成分或物理性状的改变。

据文物保护专家、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李最雄介绍:由于莫高窟大多数开放洞窟空间狭小,内外自然空气交换差,当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等达到一定浓度时,不但会使壁画产生酥碱,也可能会引起壁画颜料变色。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了。

2、拍照怎样破坏文物古迹

拍照对文物古迹的破坏主要是由拍照时使用闪光灯造成的。

普通的可见光波长是在400纳米至700纳米之间,低于400纳米的紫外线能量很大,容易被物体吸收,从而使物体变质;而高于700纳米的红外线能量小,不易被物体吸收,很安全。植物、木材、丝绸等物质都是高分子结构,含有纤维素或蛋白质,容易受光、电、细菌的影响而变质、损坏;另外一些物质比如石头、铜铁、陶瓷等不容易受光的影响。我们使用的闪光灯型号不一,波长有长有短。但都应是低于700纳米的可见光,或多或少对高分子结构的文物有破坏。因此,木质建筑物、字画、壁画、丝绸制品等文物,应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

小编推荐

陶瓷有哪些特殊烧成方法?


近年来,由新技术的发展,要求使用高致密度、高均匀度和高透明度的电子陶瓷和其他新型陶瓷材料。因而陶瓷的生产工艺随之也有了较大发展。热压工艺和其它特殊烧成工艺,在电子陶瓷和高温陶瓷的生产中逐渐广泛采用,并成为重点研究的课题。

1、热压烧成。热压是在加压和加热的条件下,使成型和烧成同时完成的新工艺。按加压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一次热压、两次热压、多次热压以及间断热压和连续热压等几种。其优点为降低坯件的成型压力;降低产品的烧成温度,缩短烧成时间并提高坯体致密度;能生产形状比较复杂,尺寸比较精确的产品。但工艺复杂,成本高。

2、活化烧成。活化烧成是用提高原料细度;添加适量外加剂;控制适当烧成气氛;附加适当压力或电磁振动和超声辐射等方法来提高烧成效率,以达到降低烧成温度、缩短烧成周期的一种方法。此法成本小而效率显著。

3、电熔铸造又称热铸,是指粉末原料在电弧炉中高温熔化并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以后,注入砂型或金属型中,冷却凝固后即形成致密瓷件。 刚玉、氧化锆、氧化镁和莫来石、尖晶石等陶瓷已广泛采用电弧炉高温熔化后铸造成铸件。

4、电火花烧成所施压力较普通热压烧成低,烧成时间短。目前主要用来生产金属陶瓷如碳化物,TiN,AlN等。某些高温复合材料,如硼化钛--硼化铝等亦采用此法。电火花烧成不利用模具作为电阻发热,而是直接对原料通以25%高频交流和75%直流相叠加的电流,使粉末原料产生火花放电而发热。几十公斤重的大型产品可在几十分钟内烧成。此法缺点是设备比较复杂,要求有专用的电火花烧结机。

[图文]盛世汉唐遗存文物欣赏


盛世汉唐遗存文物欣赏

汉唐是中华历史上较为辉煌的两个朝代。时光流逝,如今的我们只能从汉唐遗留下来的文物中找寻曾经举世瞩目的的灿烂文明。

走向盛唐之游牧民族的南徙

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以匈奴、鲜卑、羯、羌为主的游牧民族相继南下,公元317年至420年间,他们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民族政权,这些社会经济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在汉文化影响下飞速发展,跨步进入封建社会。

公元439年鲜卑族拓拔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拓拔部原本尚未踏入阶级社会的门褴,内迁后直接步入封建社会。孝文帝时,为了加强对中原的控制,迁都至洛阳,改革鲜卑旧俗,穿汉服,用汉姓,从汉俗,从而进一步加速了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拓拔部和汉族的融合。

北魏随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北周所替代。最终北周兼并北齐,为隋唐统一开创了基业。

本单元展品中,栩栩如生的北魏、北齐陶佣和北周壁画,显示出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而镀金铜鞍、陶马、骑马佣及动物形饰牌等,不仅是北方游牧民族擅长骑射的反映,也是这些民族的优秀文化都保存流传的例证。

北方的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同样是大唐文明的主要渊源。

盛世汉唐遗存文物欣赏

走向盛唐之丝绸之路的繁荣

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著名的古代路上的商貿通道。它東起長安“今西安”、洛陽,經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跨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過中亞、西亞而遠達地中海東岸,全長七千多公里。

此路自西漢開通,自唐代繁盛,一千多年間,一直是中國聯繫中亞、南亞、西亞、歐洲和非洲的重要紐帶,為溝通東西方的貿易和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及時在戰亂頻繁的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絲綢之路的駝鈴聲仍不絕於耳。

駱駝曾在絲綢之路上行走了千年,稱為絲綢之路當之無愧的象徵。本單元展示出的古羅馬、波斯薩珊王朝、中亞大夏等製作的玻璃器、金銀器、拜占庭貨幣,便是隨駝峰東來。而從青州出土的商談圖石刻、商旅馱運圖石刻分析,中國的絲織物也是隨駝峰西去。

太原虞弘墓出土石槨上的圖像,是中亞栗特人的襖教信仰和狩獵生活的生動畫卷。吹制玻璃技術也於五世紀從中亞傳入我國。可知伴隨著異國貨物的輸入,境外的文化和技術也傳到了中國。這是大唐文明的源頭之一。

盛世汉唐遗存文物欣赏

走向盛唐之佛教艺术的变迁

西漢末年,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不過,在西晉以前,佛一直被看作類似西王母一樣的神靈。三國時期的盤口壺上的紋飾中,佛端坐於仙草、雲氣之上,仙草、雲氣間雜飾羽人,它代表了當時中國人對佛教的認識。

西晉時,中國始有純粹的佛像。而現存最早的造像卻是十六國時代的犍陀羅金銅佛像,即希臘化的佛像。它將古希臘神話中的諸神略加改裝並點綴佛教的象徵物,即成為佛、菩薩或其他神祇。中國早期犍陀羅佛像,便帶濃厚的本土特徵,其面孔已完全是蒙古人種的特點,四足方座也明顯是中國的發明。

北魏是中國佛造像的黃金時代。不僅相繼開鑿了著名的大同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也製作了大量便於攜帶的小型金銅佛像。這時,早期犍陀羅佛像更趨本土化,著漢服,顯中國貌。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南方佛教藝術也被融入北方佛像,中國佛教古典藝術風格正式形成。

另外,南北朝時期,純印度風格的笈多佛教藝術也傳入中國。其典型特徵是半透明的濕衣效果或全透明的衣紋效果。近年來,成都萬佛寺、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的南北朝至隋代的佛像群,其衣紋流暢且非常輕薄,乍看似有若無,明顯受到笈多式佛像的影響。這種強調肉體的寫實性和質感,成為後來唐代佛像的普遍風格。

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到了唐代得到了空前的傳播,其造像已不再是犍陀羅的翻版,而是具有了強烈的中國情感,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世俗化了的藝術。

來自印度的佛教文化,浸潤意識領域,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大唐文明的源頭之一。

盛世汉唐遗存文物欣赏

走向盛唐之器皿篇

——通过这些精美的金 银 铜 玻璃 陶瓷 器皿,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制作水平以及工艺的发达程度。

盛世汉唐遗存文物欣赏

中国古代文物中的“运动”题材


4月18日为国际古迹遗址日。近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运动遗产”。在公布之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引用了“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曾说过的一句话:“体育运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它的缺失不能填补。”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因为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人类创造并留下了不少蕴涵丰富文化价值的遗产,让我们瞻仰、铭记和传承。

提高其价值和作用认识

今年8月,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举行。为配合这届奥运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定为“运动遗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从人类起源开始,运动就与文明相伴,并留下了体现其发展的丰富多样的运动场所、设施,其中许多具有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科技价值。

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遥远的文明,它讲述着人类社会活动和掌握特殊技能的历程:一些地区的史前洞穴壁画展示了短跑、摔跤和游泳等运动场景;古埃及文明的古迹也证实球类运动、摔跤、划船等在那时已经出现;古希腊则第一个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形式把体育运动制度化——在希腊城市奥林匹亚举行的古代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一直持续到公元393年。而在中国,据考古发现,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中,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出土,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

随着时间的推进,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蹴鞠已经出现,并逐步形成了严密的组织和比赛规则。在欧洲,自中世纪以来,英格兰和爱尔兰的村庄之间也开始出现简单的球类竞技,与此同时,古典足球已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贵族当中流传。格斗项目例如剑术已经得到了贵族的支持。随着工业时代到来,体育运动变得更加大众化,1896年诞生的现代奥林匹克奥运会和1930年诞生的足球世界杯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体育赛事。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与体育运动伴随产生的特殊设施不仅见证了体育运动自身的发展,也是建筑设计、技术运用和审美表现的见证物。这些建筑物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有些建筑物已经被保护起来,或者被划进保护区内,然而,也有很多没有被看作遗产的一部分,处于被忽视的境地。

以“运动遗产”作为主题目的何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表示,旨在通过重视特定类型运动遗址,纪念传统体育运动在改善人类生活方面的作用,提高这些遗产在社区、地区、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认识。

蹴鞠图瓷枕

青铜器、陶俑、画像砖

中国古代运动文物多

在中国古代,蹴鞠、马球和捶丸是风靡一时的三大球类运动。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宋、元、明等朝代,在南宋,还有不少民间蹴鞠社团出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齐云社”。马球则主要流行在唐代,而捶丸也从马球演变而来。其他运动也深受古代人喜欢,比如钓鱼、射箭是重要的生产手段,射箭同时也是一种军事手段,“百戏”则是今天技巧体育的雏形,棋类、陀螺、空竹更是老少皆宜。

在我国,目前还未发现像古罗马斗兽场一样的大型运动遗址,然而,在各地出土的青铜器、画像砖、陶俑等文物中,古人丰富多彩的运动得到生动体现。

在河南博物院,收藏着一件西周柞伯簋。它是西周青铜重器,其铭文记录了周昭王(约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982年)在周都举行射礼的过程。在这次比赛中,一位名叫柞伯的大臣十次举弓,没有一箭脱靶,周王于是把十块金饼给了柞伯。柞伯因此铸器,以为纪念。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代胡人打马球俑中的俑头梳中分辫髻,身着交领绿色紧袖衫,腰系红袍,足蹬黑靴。右手高举,俯身做击球状。该俑依其装扮可能为胡人女性球手。而让记者最为“折服”的是四川博物院收藏的东汉七盘舞杂技画像砖,这块画像砖展现的是“百戏”,画面是把七个盘和鼓置于地上,舞人在盘、鼓之上或者围绕盘、鼓进行表演。该画面上左为12案重叠,一梳双髻女子于案上表演“反弓”。右边一人表演“跳丸”,丸数三枚。中间一双髻女子手持长巾,踏鼓起舞,舞者足下倒覆七盘。画像石上的女子体态轻盈,其长袖及裙带飘拂,有如游龙之美,其精致可见一斑。

另外,福建博物院收藏的宋代木象棋子、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宋代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等均从不同方面刻画了古人的运动史。

胡人打马球俑

举办多种活动传承运动遗产

正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所要求的各理事成员要举办相关活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南京六朝博物馆、北海公园等地举办了以“运动遗产”为主题的活动,以期让古代运动得到传承和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通过复原中国古代的传统运动“蹴鞠”“投壶”“木射”“空竹”等,开展面向全体师生乃至全社会的古代运动,同时还举办了与古代运动和文化遗产传承为主题的讲座,使人们在亲身参与古代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感受运动之美,深化对古代体育文化的理解。

三月三为上巳节,历来是中国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结合这个与运动相关的节日,湖南绥宁上堡侗寨举办了“三月三登山对歌活动”。南京六朝博物馆举办了“兰亭修禊:如水之美——农历三月三风俗展”系列活动。该活动通过“兰亭修禊”的有关文字记载,结合《兰亭序》的故事,追溯农历三月三春日风俗。“汉舞表演《礼仪之邦》、茶艺等吸引了观众驻足观看和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南京六朝博物馆负责人宋燕表示。

东汉七盘舞杂技画像砖

同时,举办文物展览也成为国际古迹遗址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北京北海公园举办“北海冰嬉”主题展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了“保护运动遗产、传承体育文化”系列活动,包括“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片展”“金沙遗址文物图片展”等;西安碑林博物馆结合“运动遗产”这一主题,围绕孔庙、碑林的两块内容,向公众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呼吁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古代瓷器:[图文]盛世汉唐遗存文物欣赏


盛世汉唐遗存文物欣赏

汉唐是中华历史上较为辉煌的两个朝代。时光流逝,如今的我们只能从汉唐遗留下来的文物中找寻曾经举世瞩目的的灿烂文明。

走向盛唐之游牧民族的南徙

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以匈奴、鲜卑、羯、羌为主的游牧民族相继南下,公元317年至420年间,他们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民族政权,这些社会经济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在汉文化影响下飞速发展,跨步进入封建社会。

公元439年鲜卑族拓拔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拓拔部原本尚未踏入阶级社会的门褴,内迁后直接步入封建社会。孝文帝时,为了加强对中原的控制,迁都至洛阳,改革鲜卑旧俗,穿汉服,用汉姓,从汉俗,从而进一步加速了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拓拔部和汉族的融合。

北魏随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北周所替代。最终北周兼并北齐,为隋唐统一开创了基业。

本单元展品中,栩栩如生的北魏、北齐陶佣和北周壁画,显示出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而镀金铜鞍、陶马、骑马佣及动物形饰牌等,不仅是北方游牧民族擅长骑射的反映,也是这些民族的优秀文化都保存流传的例证。

北方的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同样是大唐文明的主要渊源。

12345下一页

古代瓷器:契丹文物精华之辽代瓷器


辽瓷古朴粗犷,自然沉厚,其白山黑水般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反映了契丹人勇猛、刚烈、剽悍的气质,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凝聚和缩影。

赤峰,契丹民族的祖居之地和繁华之都,细细品味这些遗落千年的精美瓷器,倾听岁月与辽瓷的交响,似乎找到了与这个铁骑民族隔着时空对话的一个窗口。

辽瓷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与其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有关,契丹人征战中原后,看到精美的青、白瓷器甚是喜欢,但不知道怎样制作。唐五代时期,北方的定州、磁州窑的制瓷业正在发展,而定窑地处最北,近于辽国,又以烧造白瓷盛名。据史料记载,辽军曾数度占领定州,俘工匠北上制瓷。另一方面,澶渊之盟订立后,辽国每年坐享北宋的岁贡,间接促进了辽瓷的发展。

辽代已知的瓷窑共有七处,辽上京、中京地区就有四处,尤以缸瓦窑最为出名。

缸瓦窑位于赤峰市西南60公里,是一座辽代早期官窑,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辽代瓷窑中最大的一个,被誉为千年瓷都。

缸瓦窑制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群山环抱,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高岭土,在离窑场10余公里处的松山州还是辽代商贾集散地。这里烧制的器物有效仿中原的杯、碗、盘、碟等日用瓷,也有富有民族特点的鸡腿瓶、皮囊壶等。品种以白釉瓷器为主,单色釉、三彩釉和茶末绿釉次之。

白釉划花凸莲瓣纹瓶

通体施白釉,造型典雅别致,朴素自然。

白釉剔花填黑梅瓶

器形及装饰皆精致优美

白釉划花填黑彩牡丹纹尊、白地黑彩划花牡丹纹罐

绿釉、黄釉皮囊壶。黄釉和绿釉等单色釉器主要以壶、碗、碟、盘为主,色调光艳纯净。

三彩连体鸳鸯。三彩釉器一般为黄、绿、褐三色釉,器类以海棠盘、碟、碗为主,花纹多采用模具印制而成。

辽上京窑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辽上京临潢府故城的皇城内,为辽代晚期的官窑。窑场规模虽不大,但烧制技术已非常成熟、精美,可以看出当时契丹贵族日常使用的瓷器器皿已经很讲究了。

白瓷荷莲碗

白釉刻莲瓣纹盖盒

白釉刻莲瓣纹带盖执壶

除此之外,赤峰辽墓也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瓷器。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入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多为注壶、温碗、盖罐、盏托、长颈壶等。

契丹类型的瓷器胎稍厚,釉质略粗,器物多具本民族的风格,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

白釉盘口穿带瓶出土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

这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穿带瓶。穿带瓶是契丹民族游牧时,于马背上携带的盛器,最大的特点是两侧肩部与腹部有对称的桥形穿钮和竖直的凹槽,均为牢固系带而设计,方便背负,反映了辽瓷在追求美的同时,非常注重附加实用装饰。

白瓷提梁鸡冠壶出土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

鸡冠壶是辽代最具草原特色的器物。早期的鸡冠壶较多地保留了皮囊的样子,装饰简朴,形状浑圆,壶面上有仿皮子缝制的皮绳、皮扣合缝线等纹饰;自中期开始,壶身变得较为瘦长,底部有了圈足,便于放置在平面上;到了晚期,壶身更为瘦长,已经不具有皮囊样式,从皮囊壶的演变,可以看出契丹人从游牧向定居转化的进程。

金釦花口白瓷盘出土于赤峰市松山区大营子

口沿及圈足皆镶金边,有金镶玉之感,尊贵雅致,匠心独具。据推测,此盘应是中原皇帝赠予契丹皇室的珍贵礼物。

绿釉印花海棠盘出土于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

盘面施绿色釉,宽平沿,浅腹平底,呈八曲海棠花形。盘内印有流水落花,口沿印缠枝纹。

白釉刻花绿彩洗

洗为粉红色瓷胎,施白釉。敞口,卷沿,假圈足。用划花技法在洗内底中央制作一株牡丹图。花上施绿彩,点饰花蕊。

白釉剔花洗

洗为青灰色瓷胎,化妆土罩透明釉。七曲花口,圈足。内壁剔出一圈牡丹花瓣纹,洗心剔出牡丹花蕊纹。

印花紫定瓷碗出土于敖汉旗牛古吐乡

紫釉,胎较薄,碗内壁为模压凸花。底部为牡丹花,壁分六格,每格为一花卉,有月季、牵牛花、菊花等。

鸳鸯形三彩壶出土于赤峰市松山区

三彩壶为浅褐色瓷胎,上覆一层化妆土,分施黄、白、绿三彩釉。鸳鸯背上有花形壶口,壶口下部以弧形水波纹柄与鸳鸯尾部相接,鸳鸯喙部为流口。

三彩套盒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

此盒每层由莲瓣形浅盘和底座组成,子母扣,层层相扣,十分精巧,是辽晚期三彩器之精品。

人首摩羯形壶出土于赤峰市巴林左旗

研墨时用以装水、滴水的文房用具。通体白釉。整体造型为一摩羯,融合人、鱼、龙、鸟等动物造型于一体,构思巧妙,是辽瓷中的精品。

面对穿越时空、静置眼前的这些辽代精美瓷器,想必你还意犹未尽,更多有趣的辽代历史文化、人文风情,亟待你去探寻、品味。

古代瓷器:汝窑经典文物天青釉盘赏析


天青釉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撇口,丰底,里心坦平,圈足微外撇,底部有五支钉痕。传世汝窑盘、碗、碟、洗的器底都留有支钉痕,而且支钉又都状如芝麻大小。汝窑支钉以单数居多,小件器物用三钉支烧,稍大的用五个。汝窑支钉虽细小,但烧出的器物仍达到完整不变形,体现了汝窑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此汝窑盘器底刻一个楷书蔡字,这是物主的姓氏。据推测,宋代蔡姓能收藏汝窑器的仅有两家,一为当时的权臣蔡京,一为蔡京之子,驸马蔡絛。

相关推荐